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在高考中,语文科目满分150分,古诗鉴赏只有10分,分值是试卷总分的1/15。依据以往教学经验,古诗鉴赏试题虽分值小,但学生得分普遍不高,难度系数极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呢?在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我们综观历年语文高考试题,诗歌鉴赏覆盖考点多,基本涵盖了诗歌鉴赏的所有能力点。重点在内容、感情两个方面,其次是语言和手法,再次是形象和风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其想像力和审美力”《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当然,复习仍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且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合理选用复习例题

对于复习,一定也要选好例题,这小则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大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深远地影响。首先,我觉得能作为范例的诗歌应该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内容健康、思想积极,还要有艺术特色。其次,“范畴教育论”的奠基人,德国著名的克莱夫基教授在论述教学内容时提出了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原则。“所谓基本性就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础性就是强调教学内容应当是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基本经验以及业已达到的某一智力发展水平出发的内容。范例性就是实现基础性与基本性之间的桥梁”。我们有了这一理论依据,那么在选例时一定要遵循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的原则。再次,我认为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是最好的例子,不妨我们选之以教。

其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3、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第2篇

在诗歌中一般有景衬情,景衬人,景衬物,人衬人,物衬物,情衬情等几个类型。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谈谈衬托的用法。

一、以景衬情

景情相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借景抒情,情为主,景为辅,以景衬情。它有四种表现方式:乐景哀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乐景乐情。

1.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伤心行

李 贺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赏析:窗内,灯焰发青,灯油将尽,飞蛾在残光中起舞,墙壁上布满了灰尘;窗外,落叶飘坠,风雨如啼,如此凄凉悲苦落寞的景衬托出羁旅人失落的情怀。

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满溪的花,灿烂绚丽地盛开着,蝴蝶翩翩起舞,黄莺婉转轻鸣,如此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愉悦欣喜的心情。

2.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过去,春光融融,繁花似锦,随从前呼后拥,仪仗车水马龙,好不气派;现在,身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的残酷现实令词人倍感悲怆,他怎能不产生无限的悲恨呢!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诗中用“呼啸的北风,遮住太阳的千里黄云,漫天飞舞的大雪,阴沉沉的天气”的景象衬托了“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慷慨豪情,这里运用了“以哀景衬乐情”(反衬)的手法。

二、以物衬物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片段)

李 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赏析:用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三、以景衬人

用景物的特点来衬托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等。例如,以豪壮之景衬托人物的豪情壮志,以宁静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宁静淡泊等。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赏析:“雨洗东坡月色清”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清明幽静,映衬出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四、以景衬物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赏析:“冰雪林中著此身”,写出白梅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忍风骨。

五、动静相衬

它是指“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突出青山、春涧的“静”。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诗中的“凉月、柳湾、山色、桃花、溪水”构成了一幅优美恬静的静态画面。末句的“半夜鲤鱼来上滩”,生动活泼,富有动感,与前三句渲染的“静”相互映衬。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赏析:从全诗来看,作者写泉响、鸟鸣采用了以静衬动(反衬)的手法。

六、情情相衬

它是指两种情感(喜、悲)的衬托,主要表现为“以喜衬悲”。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诗中佳人的“笑”反衬了诗人的“恼”,这里运用了“以喜衬悲”(反衬)的手法。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赏析:从情感上说,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悲,但第一句写喜,下句写悲,这里运用了“以喜衬悲”(反衬)的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特点 强化训练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诗歌以其生动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后,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就选材而言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赏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赏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都与课文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

2.就题材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是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额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以古诗为主,题目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题目的设问角度在传承语句理解的特点外,还采取扩展式鉴赏。材料来自课外,但和课内都有必然练习。一般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丰富的诗篇,但难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鉴赏角度广泛:(1)诗歌形象的鉴赏;(2)诗歌语言的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4)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

这些都是公考检测的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时必须引起注意。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

中国诗歌富于抒情性,诗人的表现是情感式的,是通过抒情来表现主题。其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再次,诗歌是高度简练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意蕴。最后,由于入乐须依格律,诗歌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可以通过吟诵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1.“感觉”,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

2.“感染”,读者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3.“感触”,读者为诗的形所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我们是从现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品出诗味。

(二)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投入诗的意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鉴赏者一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对形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除了必须读懂语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写背景等之外,还应把握其独特的特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通过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格律的节奏和韵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古人写作诗文讲究“以声传情”,“声象相应”,那么,鉴赏者只有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逐渐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获得诗人当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2.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扬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观形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悲凉之感。

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中的形象去探求诗人的情感,而不应先入为主,以对诗人的一般了解来生搬硬套。因为,李白的诗并非全部都是旷达的,同样,杜甫的诗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对诗词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领会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许多梦中美景,不能仅仅对景物特征做表层理解,,更应看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领会意境。

3.品味,推敲语言,领会情致理趣

中国诗歌力求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一声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横”以表现情致,“月”落,“一”声以体现理趣,皆十分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宁静的夏夜,值得推敲,体味。

4.感悟诗句外的曲致

诗贵含蓄,诗人往往将情致藏在诗句的背后,借咏物叙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表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四)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准确解答问题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现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景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达,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反片面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54-02

诗言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诗歌也有一个中心思想。除少数哲理诗外,一般来说诗歌都以抒情为目的。所以诗歌鉴赏首先要搞懂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诗歌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诗歌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可以说诗歌鉴赏的所有问题都是由这两个问题衍生出来的。

鉴赏诗歌,把握诗歌情感的前提是理解,如果连诗歌内容都不理解,那么所有的鉴赏都成了空话。研究近几年来的各地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的题目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真正深入的、专业化的鉴赏题目少之又少,这是诗歌鉴赏必须由基本的诗句理解入手的这一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当然也是由当前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决定的。以江苏的高考题为例,自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江苏高考题一半以上的诗歌鉴赏考的都是对诗句的理解。如2004年的《征人怨》第一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二题要求解说每一句话里的怨情。2005年《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题要求具体说明微风是如何贯穿全篇的。2007年《鹧鸪天?送人》的第二题要求说出诗歌最后两句蕴含的新意等等。说到底都是理解的问题,理解了就不难回答。此类题目看上去不难,但一定要根据要求作答,怎么问怎么答,但也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理解诗句有几个基本的方法。一是要抓住题目,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才不至于让我们的理解偏离诗歌本身的内容,诗人的本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一首诗句简单明了,可以说理解上没有一点的障碍,但是如果不抓住题目,我们就很容易只是将诗歌内容理解成新婚女子入洞房第二天见公公婆婆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扣住了题目,我们就知道作者其实是以新妇自比,向朋友讲述自己考试前的紧张心情。再比如2010年高考题,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抓住了题目中“送”,我们就知道谁去谁留,就不会将诗歌感情误解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题目常被他们忽略,不少学生提起诗句来还能跟在后面吟诵,可是真正问他出自哪首诗,他们十有八九是回答不上来的。可见学生对诗歌的题目还不太注意,缺少必要的敏感度,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理解诗句第二点要关注诗歌作者,做到知人论世。不少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都有自己喜爱的侧重的创作题材,有时抓住了作者就抓住了诗歌内容的大致情感,如陆游、辛弃疾、岳飞写的爱国诗词,或表达豪情壮志、或渴望收复失地、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感等。再比如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歌,李白的卓然飘逸的浪漫主义内容诗歌,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再比如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等等。我们知道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一般都在名家当中选题,而这些名家、名诗人词人,一般我们在高中阶段都有涉及,所以做诗歌鉴赏题时不可将作者忽略,看一下作者,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些名家作品,不难对所选诗歌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理解诗歌的第三点是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解,要知道高考试卷的长度关系到学生的阅读量,一般都有严格的控制,可以说高考试卷上是没有废话的,诗歌鉴赏同样也不例外,所以说诗歌鉴赏下面只要有注释就一定是有用的,我们千万不可忽略。一般来说注释关系到词语的理解,写作背景等,不仅有助于理解,还牵涉到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可忽视。比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下面附了详细的注解: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这三个注释对理解诗歌内容与后面的题目至关重要,尤其是第二个注释,如不加注意分析,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题就没法回答。只有注意了这个注解,我们才能知道“渭北春天树”写的作者眼前所见的景色,是实写,“江东日暮云”写的李白所处之地的景象,是通过想象进行描写,是一种虚写,弄清楚这些内容,学生才有可能回答出这一联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知道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理解诗歌的第四点是要注意调整语序,灵活理解,并通过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补充,切忌生硬死译。我们知道诗歌讲究押韵,讲究平仄,所以诗人在写诗时为了做到押韵与平仄,为了追求音韵上的美,常常调整语序。比如,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里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所以说“慨而慷”,而不说“慷慨”,就是为了和前面的“过大江”押韵。尤其是词,每一个词牌对词上下片的长度,全词有几个句子,每个句子里有几个字,每个字是什么声,都有严格的规定,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说的就是这个规矩。词人们只能严格的按照格律来填写,因此写词也叫填词,不少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诗歌的特点而生硬地理解诗句,导致对诗歌的错误理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如高中选修语文课本《古代诗歌读本》中选录了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其颈联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不少学生对这个句子不理解,说,么能开出泪水呢,孤舟又何以一下子系住故园心呢?我引导他们结合注释,再对语序进行调整,很快他们就理解了诗句:想当初(他日)我系舟登岸(孤舟一系),到如今已两年了(丛菊两开),每每想到故园,我总禁不住流下泪来。这样一调整,诗歌内容与情感也就把握了。有时学生们不大会调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到诗歌当中去找出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这些信息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以及那些流露情感的词语,然后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语言,散文、小说要写几千字、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才能将中心思想、情感完整表达出来,而我们的诗歌只有区区几十个字,要想在几十个字里面将意思情感表达清楚,其语言必然要十分精炼,很多内容要我们去想象补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第5篇

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一直是考生应考的难点。其实,它只是一道题。既然是一道题,就有答题模式。纵观2009-2012年的诗歌鉴赏题答题,可以看出有如下几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双音节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析,2012湖南卷《度破讷沙》(其二)李益,题2、请从意境赏析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又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又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分析技巧型。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表现手法是指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模式——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此种手法的体现;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析,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钱珝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元好问,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分析语言特色。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基准是,品味整首诗歌。

答题模式——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型。这一句(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这种题,一般选中的字词是动词或者形容词。

答题模式——解释该词在句中的意义;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析,2012四川卷《子规》曹伯启,题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然无奈、难以抑制的惆怅之情。

例析,2012安徽《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题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的“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以触觉写视觉,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柔和、细腻,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涌”运用比拟手法,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一词领全诗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基准应该为全诗,或者结构,或者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的作用。

例析,2012山东《吴松道中二首》晁补之,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思乡、孤寂之情。六、情感主旨型。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答题模式——诗歌各句(相关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诗歌抒写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析,2012福建《望江南》李纲,题2、下阙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评价题型。这种题,一般都是诗论引入,一语点化巧引导,方向明确。

答题思路——认真审题,深入阅读理解,结合诗歌,评论答题。

答题模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分析:紧扣评论关键词,阐明理由。

比较评价题型。比较阅读两首诗,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思路——通读诗歌,把握两首诗歌的写法以及思想内容,包括作者,背景等。找出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或者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或者思想情感等。点面结合。答案表述要有条理。

分析形象型。诗中第几句(联)描绘了怎样的事物(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明确诗歌形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分析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例析,2012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题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