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根随笔摘抄

培根随笔摘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根随笔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根随笔摘抄

培根随笔摘抄范文第1篇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纵观当前的中职学生的作文现状,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薄弱,作文中普遍存在言之无物、充斥着虚情假意的现象。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为职高语文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素材 积累

古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或是空话连篇,毫无真情实感可言。无奈之下,有的语文教师就会在考前对学生临时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从标题和开头结尾处着手装扮好作文外观,做到“远看一朵花”,但这样的文章经不起细看和品味。有的教师会对自己的这一高明之举而沾沾自喜,但笔者不以为然。究其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学生作文为何会空洞无物,会虚情假意,正是由于学生写作素材的贫乏,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去积累写作素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言之无物的现状。那么,我们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做到厚积薄发呢?

一、写随笔:深入观察体验

随笔,即随手写来,其风格也是不拘一格,可以是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形式多样,且篇幅短小。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语言洗炼、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巴金的《随想录》、鲁迅的《鲁迅日记》、法国蒙田的《蒙田笔记》、英国培根的系列随笔《论人生》《论美》、古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享誉盛名的随笔典范。因此,学生学写随笔,对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写阅读随笔

写阅读随笔,首先读者必须要认真阅读文章,只有认真阅读后读者才能写出自己的认识,才能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感想和体会,也才能通过文章得到启发与收获。阅读的过程是由书面的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丰富思想情感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体会作者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与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相连,切身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感悟文章的主旨,切不可用冷若冰霜的态度来对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用认真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进行独立思考随时记下阅读时遇到的疑问,也才能写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2.写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就是我们把生活中的心情、感受,对待事物的看法、观点等写下来,它可以没有华丽的词藻,结构自由又不乏严谨,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叙述,可以观景描述,可以睹物思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变化,记录稍纵即逝的情感体会,做到立足生活,用心体会、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用心细致、反映敏锐、爱思考的习惯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同时,及时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只要我们真诚生活、用心感受,就一定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它丰富的内涵。

二、做札记:提倡博览群书

1.在博览群书中有所积累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除了要积累生活素材之外,还要广泛阅读课本外的书籍,从其他书籍中吸取创作的精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其他素材的文章,以此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促进其知识的增长。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不时进行监督,把握学生阅读的尺度,在阅读中培养他们利用其阅读感受与思路学会写作的技巧,使他们在写作水平上有质的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跟踪进行指导,对文章的深意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素材的良好习惯,例如在遇到文章中华丽的词藻,赋有深意的段落时,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慢慢领悟其语言的魅力,这样不懈的坚持一定会提高写作的水平。

2.在札记中有所收获

札记是阅读时把摘录的要点和阅读体会结合起来写成的,常做札记有利于学生酷爱读书习惯的养成,更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通过做札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感想与得到的收获,或对文章的某些观点提出批评及意见,也可以对文章中觉得好的段落进行摘抄、背诵。教师可以鼓动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类型的杂志期刊,并与其同学进行交换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实践发现,交换阅读法在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方面有显著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读书容量,拓宽了知识面。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人生阅历变得丰富多彩,为写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多感受:鼓励社会实践

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写作中也是如此,优秀的作文,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练笔,也来自于足够多的阅读感受,更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唯有让学生不断汲取“源头活水”,才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提高其在作文写作上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才会鲜活、新颖,才够原汁原味。学生要想真正拓宽自己的眼界,积累写作素材,除了通过不断阅读书籍之外,还可以多接触社会,例如来扩宽眼界,积累写作素材外,还可以通过多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来丰富其人生阅历,拓展知识层面。

培根随笔摘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兴趣;能力;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多年前,笔者有幸加入了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承担了“师生共写随笔”的研究。在实验中,师生一起阅读、写作,共同耕耘、收获……

一、在师生共读中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原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对某样事物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特别是对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老师更应该去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1)榜样激趣。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爱读,得自己先要爱读书。于是我对学生说:“教师也很喜欢读书,从小就与书做了朋友,现在读书已经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我多么希望大家能成为我的书友哇,从这学期开始,老师建议每天中午挤二十分钟时间出来,老师与大家一起读课外书,你们愿意吗?”学生们一听老师与他们一起读书,个个表示愿意。头两个星期,我给学生读,为了吸引学生,我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选好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大声朗读。精彩的语段、生动的情节,老师优美的朗读都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了。渐渐地,他们越听越认真,越听越起劲,可以说到后来简直上瘾了,有时有的学生在中午放饭前还会来提醒我:“老师,别忘了下午给我们读书啊!”接下来,我又建议学生们到图书馆、到朋友那儿借好书,或请父母帮自己买好书。然后带到学校,由原来的老师读学生听变成了师生自读,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就这样,学生们在每一个中午都会自觉地拿出喜爱的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当然,我也从未食言,不管多忙,我总是坚持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每一个书香的午间。

(2)活动激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既希望能从课外书中获取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又迫切愿意把自己的课外所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针对这一契机,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摘记交流会、诗歌朗诵、话剧比赛、猜谜语等。在各种舞台上,孩子们展示了能力,增强了兴趣。例如,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同学们个个精心准备,旁征博引,发挥出色,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开眼界。许多没有参赛的同学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学生从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仅有利于他们发展语言,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学期,我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在期末又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学生们经过了合理的分工协作,对所读文章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校对等,还真办出了一张张像模像样的手抄报。在校橱窗展出时,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许。

二、在方法指导中提升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技巧,这样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读书更是这样。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也较低,对于读什么样的书不会选择,这样就会造成读书的效果不尽人意。只有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作品,快速准确地运用好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会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课外阅读应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例如,在学了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可以让学生去读《格林童话》;学完了《海底世界》,可以推荐学生去读《十万个为什么》或《动物百科》等等。

(2)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课外阅读的好处虽然很多,但不是说孩子可以随意读各类书籍。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对于少年儿童,所选书籍更要注意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考虑到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我收集整理了近百本适合儿童读的书目提供给大家选择。如《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水浒传》《上下三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读到好文章,好句段,要摘抄下来,并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也是学生进行写作的资料。常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从中学会积累,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积累可能多的语感经验。

三、在个性感悟中创新阅读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鉴赏感悟,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在作者感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例如,这学期我引导学生读了世界名著儿童版的《鲁宾逊漂流记》,在学生认真读完故事,完全认识了主人公后,我特地组织大家讨论:你觉得鲁宾逊是怎样的人,你欣赏他吗?你对他的遭遇是怎样看的?话题刚抛出,学生就热烈地讨论起来。结果有人认为:鲁宾逊是一个英雄。他放弃了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独自去谋生,虽然几乎丢了性命,可他却成功了。有的同学认为:他很有胆量,面对困难不屈服,一次次在险境中求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还有的同学认为:他很聪明,流落荒岛,创造了新的生活,这种吃苦精神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练就的。当然,也有些人认为他自讨苦吃,太冒险了,如果失败了,连命都没了……最后大家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新时代的少年应有一种肯吃苦,敢创新的精神。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但提高了感悟、鉴赏能力,而且还学会了创作。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朗读,他们投入了自己的精力、感情、思想,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读物,他们可能与作者同悲同喜,可能会担心主人公的处境,可能为了主人公感到幸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也想创造自己的东西。于是很多同学都拿起了笔,他们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编起了故事,有的写出情挚感人的读后感,有的写起了故事的后续……新教育网上传了这些可贵的作品。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相信孩子们有了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他们将会学得更多,走得更远。

相关期刊更多

乡镇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科普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