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数学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一)利用数学教师的魅力,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数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一位朴素大方、知识渊博、思维严谨、品德高尚、诚实守信的最伟大的人。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穿着端正、语言优美、板书工整,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只有“身正人之范,学高人之师”,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数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耳濡目染中会对其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讲究教学艺术,教师应当先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中,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教师有一种敬佩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教师应该精心构思、合理设计

每堂课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置悬念、创设气氛、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叩开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思维,可使学生凝神思考、跃跃欲试、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猜字游戏”,我给出“非,日,品,王,美”等汉字的一半,让学生猜这个字,学生的求知欲非常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化为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各种资源互动共享

备课是上课前的重要环节,集体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加油站”,在备课时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个人潜能,又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促进教师“共同富裕”。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上课准备充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上课效果就会好,集体备课要注重“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案、备课件。“备教材”,要把数学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要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材内容,教学行为应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相同,教师的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精讲多练、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备教法”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核心,教法采用恰当,教师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学生课业负担轻,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学习兴趣高,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好。“学案”是高效课堂的“方向盘”,它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作业设计,题的难易程度与学情相适应。妙用“电教媒体课件”,创设愉悦教学,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课堂教学是一项整体的教育工程,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机制,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激发学生的“精气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将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的过程提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迪学生智慧、升华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生命意识的过程,成为绿色课堂、阳光课堂、生态课堂。

(二)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神经元”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进入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亮点。但学生自己无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时,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互相学习来解决问题,小组互学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在以下几点下工夫:1.分组:要做到品学兼优和学困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男女比例等方面均衡优化。2.合作:首先要培训学生,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使学生的合作渐入佳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分类指导,分层布置作业

学生的基础情况不一样,成绩一定有差异,进行“好、中、差”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抓“两头”,带“中间”,实行“一帮一”制度。1.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布置题目稍难的作业,学习上要求更高更严一些,做到“上不封顶”。2.对于“学困生”“双差生”,首先要帮助他们解除畏难情绪,消除“低人一等,不如他人”的心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把它作为突破口,及时表扬鼓励,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采取“一帮一”的制度,让一名“三好”学生、班干部、优秀团员或学习标兵,去帮助一名或几名“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分类指导,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争取合作共赢。3.对于“中间生”,首先要消除他们“比下有余”的心理,然后找出他们“比上不足”的具体原因,再进行分类指导,教会他们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要向前看,增强竞争意识,争取追赶上去,爱拼才会赢。通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我所带的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比平行班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提高,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

(四)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要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有效的课堂评价,把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教师评价学生把课堂评价的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把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反思与提升,学会尝试成功的喜悦,使个性得以张扬,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评价教师通过教师与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可以很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数学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一、浅入必然浅出

教材中的第一课时(例1、例2)呈现了多种“AB”形式的规律,包括颜色规律、性别规律、数量规律、数字规律、形状规律等。如果教师未能深入解读教材,则很容易将本课上成这样的流程:1.观察情景图发现规律。2.学生交流汇报发现了什么规律。3.教学例题2,发现数量规律和数字规律。4.完成“做一做”,发现形状的规律。5.动手在白纸上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总体上看,这样的教学中规中矩,基本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完成教学任务。但仔细琢磨后不禁要问,这节课教给孩子些什么?我们将课本上的所有找规律的问题呈现给随机抽取的5名还没学本课的一年级学生来完成,正确率高达100%。再将同样的题目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完成,口答结果也是全部正确。可见,教材中所呈现的素材难度很低,如果教师一节课只带着学生解决这几个问题,而没有任何提升,我们说这样的课是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简单,教学目标窄化,课堂就显得“浅”了。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没能深入教材、深入课标。教师应当“解读”教材,而不是“阅读”教材,其奥秘在于“解”。了解内容,才能适度把握教学范围。理解用意,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解析本质,才能深入把握数学内涵。然而教师往往重“读”而轻“解”,无法做到“深入”于教材,则必然“浅出”于课堂了。那么“解”些什么?又该怎么“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进行考虑。其一,问一问“是什么”。教材中的内容体现了课标中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教师什么,要传递给学生什么信息?其二,问一问“为什么”。教材的编排顺序为什么是这样,内容之间有什么关联与变化,每一句提示有什么用意?其三,问一问“怎么样”。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怎么样,学生会怎么样?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避免“浅入”的悲剧。

二、深入亦要浅出

深入解读教材,需要老师善于发问,多向教材问几个为什么;深入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善于求教,求教于“课标”,求教于“教师用书”,从中找到问题答案;深入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善于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在求解的过程中哪怕是失败也会有所收获。首先,要细读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问一问“这句话要告诉我什么”?在解读《找规律》第一课时的教材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两句话:“小旗的规律是按红、黄重复排列的”以及“圈出重复的部分”。如果我们多问问自己这两句话的用意何在,就会发现几个问题。第一,本课的教学不仅重“找规律”,还需要我们跟学生一起“解规律”。第二,本课除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第三,本课所呈现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当教师明白了教材的用意,便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方向就更明确了。其次,要对比教材中的每一道题,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该课中的“例2”找规律填数包括2小题,分别是“碗的数量”和“鸡的数量”。这2道题都直观地反映出了图形和数字的规律,也蕴含着数形结合之意。可是这样的2道题是简单的重复吗?它们有什么区别,编者的用意何在?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第1小题中的图形都是相同的,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第2小题中的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其实,透露出编者关注到了排列中的属性变化。因此,教师不能简单重复地陈列这样2道题目。那么,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物体的变化属性呢?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情境及对话,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化于无形。师:看来,人来了,狗来了……生:规律就来了。师:如果狗没来呢?生:那就没规律了。师:大人来了,小孩来了……生:规律就来了。师:如果大人没来呢?此时,学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都是小孩会不会有规律”。课堂上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有规律,有的学生说没规律。接着,屏幕上又出现了“男生和女生的排列规律”,学生顿时明白了。师:男生来了……生:女生也来了,规律就来了。……在这一片段中,教师采用了对比观察的教学形式,通过风趣朴素的语言对话,在看似平常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一个排列中物体属性的变化,明白了找规律可以在相同的属性中找到不同的属性变化规律。最后,要联系教材中的每一课时,找一找“知识点的前后关联”。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前后知识点,甚至联系不同单元及学段的教学内容,系统了解该知识领域的整体布局,教学定位才会准确无误。在该课的尾声,教师提问:“规律是什么?”学生回答:“一组、一组重复出现。”教师给予了肯定。

显然,教师没有系统地把握该领域的知识体系。试想,当下一课时学习“等差数列”和“数组的规律”时,又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哪里是一组,谁重复出现了呢?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把握知识的前后关联,就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规”是一种准则,代表的是“不变”;“律”是一种节奏,代表的是“变化”,那么规律是在变化之中存在着某种不变的属性。可见,第一课时中的“一组、一组重复出现”就是“变化过程中隐藏着不变”,而“等差数列”以及其他规律也同样可以这样来解释。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概念性错误了。

数学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数学;生活化

一、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所谓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的因素带入有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当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中。例如,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老师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同学们体育课上经常玩的篮球就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我们国旗上的五角星就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我们现在用的课本就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我们喝水的杯子也是轴对称图形。”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打羽毛球用的羽毛球拍也是轴对称图形。”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对学生说:“同学们刚刚说得都不错,下面同学们根据刚刚想到的生活中的例子,考虑一下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教师说:“别的同学还有其他的答案吗?”学生纷纷摇了摇头,这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看一下黑板。”说着教师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五角星并将五角星的对称轴画出来,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仔细看好现在老师把对称点都连起来,同学们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对称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式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媒体的使用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冲击,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教师教学“二次函数”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制作有关的Flash动画,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主要特点;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播放有关的Flash动画并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次函数的Flash动画,现在大家仔细观看并在观看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学生在观看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观看之后对二次函数有什么了解吗?”有的学生说:“二次函数在变化的时候分为三种情况:”另一位学生补充说道:“分别是Δ0,Δ0和δ=0的三种情况。”说着学生就在黑板上画出这三种情况下的二次函数,教师笑了笑说:“两位同学回答得都非常好,二次函数就是分为δ0,Δ0和Δ=0的三种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函数的顶点是不同的。”学生在观看有关的Flash动画的时候,对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产生了直观的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看有关Flash动画的方式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数学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1.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2.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3.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2联系正误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数学高效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古语有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引导之法,贵在善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课堂提问对教学成败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课堂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或是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指示学生做什么和如何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材实际,在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疑问的地方设置恰当的提问情景,使用合理的提问用语,选择正确的提问形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对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模棱两可,使用的提问用语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如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更不用说是缺少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低年级小学生了,他们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问题时,更不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了。因此,在课堂提问的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所使用的提问用语规范、准确。比如说,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是:“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学生指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向,容易造成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与教师期望的答案大相径庭。但如果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比一比、想一想,你们能够发现比例尺的哪些特征?”这样,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就有一定的方向、依据。

(二)简洁性

简洁是课堂提问必不可少的特点,也是优化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内在要求。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提问用语过于啰嗦,甚至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复提问内容,导致学生对课堂提问产生重复单调、枯燥乏味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堂提问对活跃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摒弃多次重复、频繁强调问题的提问习惯,简化提问用语,确保课堂提问用语的简洁性。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答案做出适当的点评,也可以让其他持不同意见学生谈论一下自己的观点、思路,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能够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琐碎问题,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因此,课堂提问用语应当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对于乘法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加法教学,如7,7+7,7+7+7,7+7+7+7……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当避免让学生回答诸如“2个7,3个7之和”等简单的加法运算问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系列的式子,发现区别,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的教学。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找到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生活习惯。

(四)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当其冲的是引领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课堂提问流程中,教师应当创建良好的提问情景,巧妙使用趣味性的提问用语,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趣味数学题:“一个人提着一个0.5斤的篮子去买鸡蛋,买了10斤,但是称过之后重10.55斤,于是这个人就说老板少给了他一斤,为什么?”答:设老板称得10斤鸡蛋的实际重量为x斤。根据题意,得x/10=(x+0.5)/0.55,解得x≈9(斤)10-9=1(斤)所以老板少称了大约1斤鸡蛋。通过这样一个来源于生活中买鸡蛋的趣味性事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