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管理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管理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应用逻辑通过Spring架构搭建起一个联机事务完整的运行环境,分为业务处理层和服务集成层。业务处理层包括信贷应用业务组件和系统框架组件,服务集成层包括前端数据服务接口、数据库适配器、通讯连接服务组件和JBPM工作流引擎。数据库系统采用ORACLE9i或以上,数据库访问采用封装了JDBC的O/RMapping机制,由著名的开源O/RMapping软件Hibernate提供支持。在图1中,逻辑上与个人信贷管理系统直接发生关系的其他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个人信贷系统通过行内前置系统与核心系统、网银系统通信。与人行征信、公积金中心发生间接关系,通过文件进行信息交换。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基本的流程是:贷款申请、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评估、贷前调查、贷款审批、签订借款合同、贷款发放、贷后检查和贷款归还等。为了完成对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本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详细说明如下:

2.1贷前管理

此部分包括合作商管理、合作项目管理、客户管理、关注客户管理等模块。用于对个人客户信息,合作商信息的建立与维护。个人客户在办理个人贷款申请业务时首先要在此部分中建立个人信息,才能进行后续的贷款申请流程。

2.2贷中处理

此部分包括贷前检查模块,贷款申请模块,额度授信模块等功能。该部分完成了贷款前的客户信息检查,客户的授信评级,贷款申请,审批,出账等功能。

2.3贷后管理

此部分包括贷后变更管理,贷后管理,档案管理等。完成贷款发放后的管理,以及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资产处置,客户档案管理等功能。

2.4系统运行管理

此部分包括与系统的产品参数的维护,岗位与人员权限的设定,审批流程的设置等相关的模块。通过参数化配置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2.5统计分析

此部分包括了对个人贷款业务从各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为银行管理人员的贷款决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3结束语

个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自助式薪酬

在我国,民营企业是一个独特的企业群体。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中国经济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企业达8000多万户,从业人员达2亿左右,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60%以上,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获取、开发、保持、评价这四个基本职能入手,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本文先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出发,讨论了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获取

(1)缺乏操作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临到用时再去人才市场上招聘,临时抱佛脚使企业在急需某种专业人才时会因此找不到最佳的候选人。更糟的情况下,企业会因没有合适的候选人而出现人员不足的问题。这将大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人才选拔途径不畅。大部分民营企业企业内部竞聘的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不能知人善任。任人惟亲,裙带关系现象十分严重。

2.开发

(1)重使用轻培训。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人才流动性比较大,民营企业老板担心投资培训后员工跳槽,人力资本投资付诸东流而不愿为员工培训投资,人力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无法挖掘其内在潜力为企业服务。

(2)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对于员工培训,部分民营企业只图办了多少期培训班、培训了多少人,只讲求文字上的数量,至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应该做哪些培训,通过培训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却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员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调查表明,民营企业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员工是通过裙带关系进厂的,这批人进厂大多只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多半没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缺乏成长目标的员工往往不会主动追求成长,而且往往惧怕变化。这就使企业内部缺乏发展的动力,对于民企的二次创业是十分不利的。

3.保持

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自身的先天条件不足,民营企业既不像国有企业,能享受国家的政策保护,也不如外企的制度完善,所以在激励人的手段上比较单一,也许在开始时民营企业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到一批高素质人才,但是在满足员工经济上的需要后就再不能留住人才了,这也和企业的另一重要问题——企业文化有关。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经济上的满足只是最低层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员工只有在取得了在自我实现上的满足时,才是与企业关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候。

4.评价

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一方面,他们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评估手段,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评估工作效率低下,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家族制管理,家族员工怕得罪人影响亲情关系,非家族成员的员工怕得罪老板亲戚影响以后在企业的发展等心理的影响,使得绩效考核制度形同虚设,绩效考核结果往往褒贬各半,不痛不痒。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的产权与管理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家族制的管理模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的不适应性:

(1)经营者选择面狭窄,无法满足企业对更高级人才的需求。

(2)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伦理规范代替制度规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扭曲。

(3)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家族以外的人员缺乏凝聚力。

纯粹的家族制管理造成企业停止不前乃至衰退,家族式的产权与管理成了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桎梏。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

综观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其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对劳动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基本不懂型。

(2)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实际经验很少型。

(3)经验与管理方式老化、观念陈旧需要更新型。

因此,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亟待提高,以便适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户口问题直接影响到员工子女的入学,是30岁~45岁有子女的人才进入异地民营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类人才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户口问题解决不了,再优厚的待遇对于这类人才来说也会大打折扣。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性使员工在民营企业缺乏归属感,不利于人才的稳定。

三、对策

1.获取

(1)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民营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规划制定的战略背景应该放到WTO下,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统一起来。②制定规划时仍需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③对于做出贡献的员工的养老问题、福利待遇问题在规划中应该有明确规定。

(2)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老板由于受其文化、知识、能力限制,无法单单依靠自身及家族内部实现企业更快发展,需要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独立的管理阶层一职业经理人来承担。深圳“太太药业”集团就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受益者。实践证明职业经理人制度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民营企业突破纯粹的家庭式管理。

(3)内培外引相结合。民营企业在实践中,一般先考虑内部招聘,人员稳定性比较强。对于外部招募,主要采用员工举荐的方法。据数据显示,美国微软公司40%的员工也是通过员工举荐获得的。举荐的员工对于应聘者和空缺职位都比较了解,再加上举荐会涉及到举荐者的声望,所以员工举荐的求职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质量。为了鼓励员工积极推荐,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奖金,用来奖励那些为公司推荐优秀人才的员工。

2.开发

(1)创建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不仅是对知识工作者的一种激励方式,而且是对他们自我实现愿望的强化,从而促进了知识工作者创造性的发挥。这也可以成为企业留人的一种手段。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注意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2)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不完善性,员工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忠诚感。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人员流失现象会更加严重。民营企业在培训员工时必须把培训员工的献身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员工“以企业为家”的思想。

(3)输送员工到国家重点院校受训。输送骨干员工到这些院校继续攻读学位,一方面可以为智力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将自身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4)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智力型人员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很高,民营企业应充分了解智力型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创造开拓发挥的最大空间,使之与组织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3.激励

(1)实行股票期权激励。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它对民营企业引入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有着激励作用,还有监督和约束作用。股权激励把股权和公司治理相结合,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新激励机制。同时它把期望理论的努力—绩效—奖励关系中的“绩效”变为长期经营绩效,约束了民营企业中人才的短期行为。

(2)采用自助式薪酬管理。自主式薪酬把传统的以企业为导向的制度变成以员工为导向。自助式薪酬设计除对员工某些共性需求加以确认和满足外,对于个人的特别要求,只要不妨碍企业发展的大局,也溶入整体薪酬,增强了灵活性。这种体制比较适合经营灵活自主的民营企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对员工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4.评价

民营企业可以根据员工层次的不同,在绩效评估时对考核内容各有侧重。对于高层管理者,倾向于对其决策判断力、计划力、指导力、协调力的考核;对于中层管理者,倾向于对其现场专业、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考核;对于一线的操作性的员工倾向于对其生产操作能力的考核。目前,一些比较规范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层级特点进行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郑晓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23-175)

个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夯实领导者的权力基础

1、共享权力会拓宽领导力的广度

传统的观点强调权力是有限度的,即在一个组织中一部分人得到了权力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就丧失了权力。现代的科学研究认为,权力具有协同性,是既可以扩张又可以相互补充的。学校领导要有共享权力的意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个人特质。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将有限的权力与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师和学生在获取权力的同时,也分担了相应的责任。校长只需要给予教师和学生建设性、针对性以及专业性的建议,重点加强对年级组长和主要领导的督导,其领导力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总之,权力共享会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校园的民主氛围会得到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广度也会得以扩展。

2、参与决策会深化领导力的深度

古人云:“千古兴衰在决策。”正确的决策会推动历史的发展,科学的决策有助于深化领导力的深度,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参与决策能够使学校领导者处理好“谋”与“断”的关系,深化领导力的深度。在决策活动中,决策主体是学校的领导者,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建议是为决策服务的。教师和学生的使命在于“谋”,学校领导者的职责在于“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张和建议,学校领导要取其精华、去其不足,当“断”则“断”,作出符合学校当前和长远利益的科学决策,进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参与领导会加强领导力的力度

参与领导是指让下属参与管理的一种民主型领导类型或领导风格。其实质在于领导者能够组织下属参与决策和管理,从而增强下属的主人翁意识,使下属更容易地把个人目标融合于组织目标之中,达成组织目标。学校领导者应该具备允许师生参与学校领导的个人特质,师生参与学校领导会加强领导力的力度。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认为参与领导是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商议、共同决策、共同管理的领导行为,领导者扮演着为大家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途径的角色。以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为例,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商议和决策营造良好的食堂卫生环境。

(二)提升领导者非权力的领导力

1、学识与人品决定领导力的高度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要做好学校的领导工作,领导者需要在学识与人品上比被领导者更胜一筹。大多数学校领导者同时也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学校领导要能胜任所教学科,以专业理论过硬服人;领导者还要获取除专业理论外的其他知识,领导者的知识储备越丰富,管理学校的立足点就越高。领导者的人品在很大程度上比自身的学识更重要,学识有欠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人品低劣轻则降低领导力,重则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学识与人品决定了领导力的高度。

2、实践经验决定领导力的厚度

领导者的实践经验是在长期的工作中提炼的,实践经验有助于领导者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际工作。张申府在《续所思》中写道:“乐增乐的经验,苦增苦的经验,顺增顺的经验,逆增逆的经验。以学、以体验为处世,以处世为学、为体验。如此自当无往而不自如,无往而不有所悟。”因此,学校的良性发展离不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者,领导者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越能够有效发挥领导力的作用。

3、个人胸襟决定领导力的宽度

宽广的胸襟是一名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个人特质,也是其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领导者不管自身的能力有多强,志向有多远大,如果胸襟狭窄,想要充分发挥其领导力都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有时会遇到反对自己的人或是犯错者。如果处理不好自己与这部分人的关系,就有可能影响大局,钳制领导力的发挥。包容和宽容是一种胸襟,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因此,领导者胸襟宽广能够拓展领导力的宽度。

二、领导力的产生应注意的问题

领导力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行动保障,它容易受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组织团体等因素的影响。从领导者个人的角度来讲,要避免过分集权;从被领导者的角度而言,要避免盲从权威;从组织团体的角度分析,要避免求全责备。

(一)避免过分集权

从领导者个人的角度来讲,要避免过分集权。在组织内部,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自身的权力可以为组织提供一致的战略目标,防止组织部门过于独立,有助于简化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领导者自身的领导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领导者受惠于权力集中常令其忽视限制自身的权力,加之学校的权力制衡机制也有待完善,容易引发其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领导者过分集权,会在不同程度上滋生官僚作风,限制被领导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堵塞正常的上下沟通渠道,以至于大幅度降低领导者的领导力。因此,学校领导者要避免自身的权力过于集中,培养学生和教师共享权力、允许其参与决策和领导。

(二)避免盲从权威

从被领导者的角度而言,要避免盲从权威。领导者个人特质的优越性常令其充满磁力,赢得大批的追随者。譬如说领导者自身所具有的超绝的智力、高尚的人格、在工作中所获取的丰硕成果、崇高的社会声望等。领导者的这些个人特质有助于自身的领导力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对领导者的过分推崇容易使追随者盲从权威,对领导者一些错误的思想丧失辨识能力,直接影响到领导者领导能力的真正发挥。学生和教师要积极支持和拥护学校的领导,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发现并纠正学校领导不科学、不理性的思想。既要看到领导者的必要性,尊重领导者,又不能绝对服从权威,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三)避免求全责备

从组织团体的角度分析,要避免求全责备。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关乎组织目标的实现,领导者的个人特质也通常被认为要优于组织团体的其它成员,这就使得组织团体对领导者的个人特质有较高的要求。有些组织团体认为领导者既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个体,就应该提出尽善尽美、毫无漏洞的计划和方案,就应该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事实上,领导者不是完人,所有人都不会生下来就具备领导者的全部特质。一些领导者的个别特质虽然源自天份,但领导者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储备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试图以求全责备的态度评价领导者未免失之偏颇。组织团体要关心领导者的成长,不要因领导者个别特质的欠缺而制约其领导力的发挥。

三、结语

个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

一、档案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档案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指档案工作人员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存储、创新、交流、利用、管理知识,并通过各种服务渠道进行传播,以促进档案人员自身教育知识共享和创新的过程。档案工作者个人知识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理论性知识,主要包括档案专业系统知识和基本信息素养;第二种是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实践能力及研究能力、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

档案工作者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系统化,能在较短时间内增进其个人经验和知识积累,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可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知识的保存和分享,提升知识的应用程度;可以帮助档案工作者自觉进行专业省思,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档案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1.获取知识,建立个人知识库

档案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根据档案工作的发展目标获取有价值的知识。随着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需要,个人知识在数量上急剧增多,这就需要构建个人知识仓库去容纳这些知识。

(1)档案工作发展的知识需求分析

知识需求分析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基础,如果没有个人知识需求分析,那么个人知识管理将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档案工作者在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将会有不同程度的知识、能力与专业技术,并有不同的需求,档案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应该采用哪些途径来实现。

(2)提高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从网上直接获得,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信息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检索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并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能力。然后,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校对、提炼,得出对于工作或学习有用的信息,实现数据的增值。

(3)收集信息,获取知识

档案工作者明确了个人需求之后,可以选择合适的途径来获得与档案工作或自身相关的知识。一般来讲,档案工作者显性知识一般通过讲座或进行自主学习获得,隐性知识是在专业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比如个人的实际工作等途径,具有较高的情境适应力。对档案工作者的业务工作具有实质的应用价值,是内在的难以言传的。

(4)组织知识,构建个人知识仓库

当信息转化为个人知识后,积累多了,档案工作者就要对自己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管理。在进行知识存储之前,个人要先建立一个符合个人需要的知识系统构架,应至少建立两方面的信息网络:媒体网络和Internet资源网络。媒体网络是一种实时与广度的信息来源,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将经常用到的媒体信息进行分类鉴别。密切关注主要媒体,让信息的收集成为系统,使主要媒体来源的数据讯息及时到达自己的工作桌前,促进个人知识结构良性发展。Internet是档案工作者学习的重要工具,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提高自己,有效地建立网络资源清单,善用搜索引擎工具,充分利用IE的收藏夹,定期备份信息。

2.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储存

个人知识库建立以后,就可以把分类的知识按目录分批放入知识库中。目前广泛流行的网络日志、博客,就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可以借鉴的方案。Blog以个人为中心,极具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可以方便进行访问、管理,还可以广泛地进行共享和交流,非常适合档案工作者构建知识仓库。可以将那些暂时不用或来不及进行分类的信息和知识存放在临时目录中。命名的文件名应该尽量简单明了,便于快速而准确的查询。同时,应该注意建立文件的定期更新、备份、删除、交流和共享原则,以文件的形式妥善保存,并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

3.个人知识的应用与共享

(1)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用知识

知识管理的使用原则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原则。如果只是一味地积累材料,而不去理解、应用、反思,是没有多大价值和效益的。因此,档案工作者有效地管理个人知识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应用于业务工作之中,这样才能检验其正确与否。根据知识转化理论,通过知识的实践应用,可以增长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完成知识内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体验,一方面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宝贵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把个人隐性知识传授给别人,从而完成知识的社会化,使所学的知识充分创造价值,让所学的知识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

(2)合理利用网络工具,实现个人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通过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档案工作者可以吸收更多的显性知识充实到自己的知识库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档案工作者可以把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述为显性知识,进行分享,完成知识的外化;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个人可以从其他档案工作者那里获得启发,感悟出新知识,增加自己的隐性知识。在档案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可通过Blog和虚拟学习社区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并获得收益。

(3)构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双模型结构

搭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有利于档案工作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模型,从而更有效地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型有两种“信息——知识”模型和“独立模型”。在“信息——知识”模型中,知识的产生是依据“数据——信息——知识”的顺序进行的,知识解决方案处在数据、信息、知识结构的最顶层,将信息综合之后得到知识,反之知识分解为信息。在“独立模型”中,不需要信息层作铺垫就能得到一个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独立模型”注重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以及分享知识的环境;“而信息——知识”转换模型则注重建立一个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如果要获取隐性知识,应选用“独立模型”;如果要获取显性知识,则应选择“信息——知识”转换模型。

参考文献:

1.管斌全.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2.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中国电化教育,2003(6).

个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学校管理q-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要坚持教师的主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公平性原则,要促进教师个性的发展,要以人格的力量管理学校。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原则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是围绕“人”而开展工作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是关切现实人的命运和关怀人生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工作效率,完成目标任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包括教育、服务、管理在内的多种活动、多个空间、多方互动的综合过程。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且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从现在大多的学校管理状况来看,更多强调的是量化管理。学校管理者把企业管理的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来,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准确的量化。量化管理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使其难以准确量化。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企业。企业职工的劳动对象是物,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不同于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它的劳动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劳动过程的投入和劳动成果的多少可以用数量和价格进行量化的效益计算。然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则不同,教师的劳动是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一种精神活动,就其活动成果而言,学生培养是教师集体合作的结果,甚至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的特殊性,无法把某一位教师的劳动从中清晰地提取出来。事实上,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以及脑力劳动的付出,才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这些方面最重要的有是责任感事业心),而这些恰恰是量化管理所无法准确测量、清晰计算的,也是不易操作的.这的确是个难题,需要积极的探索,不断的完善。那么在学校的管理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笔者认为:

第一、应坚持教师是学校主体的原则。

马克思指出:“能够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人。”‘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独立地进行创造”,这就意味着,在学校实行人本管理,首先应从尊重教师、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开始。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基础,也是教职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主体地位是由学校的职能决定的。学校的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完成这一职能。教师的主体地位也是由管理过程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在管理者——教师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管理能否有效地进行,不在于领导,而在于教师。再高明的管理,都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贯彻。因此,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是人本管理的开始,也是实施人本管理应坚持的首要原则。

要真正赢得教职工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职工,作为职工都希望得到领导的理解信任关心与支持,所以领导要多接近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沟通思想、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多办实事,搞好服务。只有把职工当学校的主人,他们才能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工作才有归属感,并忠诚于学校,变被动工作为转动工作,才能无私的奉献!总之要体现“人优先”、“人为主”的原则。师生要素与物质资源要素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物让位于人”的原则。

第二、应坚持教师参与管理的原则。

“参与”的基本含义就是“被管理者参加管理”。教师参与管理,可使教师投入情感,产生心理认同。心理认同是指个人对集体的一种态度,一种心理契约。它既表现为对集体事物的关注,也表现为情感的交融。教师通过教代会、工会等形式参与学校月标、制度讨论和决策,能让教师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种感情上的认同,又促使教师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三国志》云:“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者,则无畏十圣人矣。”让教师参与决策,可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集中教师的集体智慧,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第三、应坚持对教师的鼓励性原则。

现代学校管理研究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是一个不断唤醒教师心理动力的激励者。对教师的激励,主要是满足教师的贡献感、成就感、创造感等高层次的需要。当教师获得这种激励后,不仅能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由此而激发起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稳定强大、持久的推动作用。

对教师的激励,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重在精神激励。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足多余的空话。”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今天,学校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需要,解决教师在住房、子女入学、工资福利等方而的困难,把物质激励作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客观动力之一。教师对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要求高于物质需要。管理者应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激励。对于青年教师,利用培训、进修、继续教育为主进行激励,以满足他们发展需要;对中年教师,给予挑战性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管理工作进行激励,满足他们自我实现及成就需要。

第四、应坚持对教师的公平性原则。

平等、公平原则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公平性原则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在《奖酬不公平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影响。这里的相对值,是指个人对某项工作付出的劳动和由此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包括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报酬进行比较时的比值。通过比较,特别是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仿的人比较,若双方的获得与投入的比率基本相等时,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足,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感到不公平,产生情绪上的苦恼与不安,甚至发牢骚,影响积极性。

人有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管理中常常存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职称职务的不同、资津贴切等待遇的不同,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各方面的问题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矛盾,处理这些问题就得以平等的原则来对待.

教师对公平感要求比较强烈。“不患物之不丰,唯患分之不公”。知识分子比较清高,自尊心强,爱面子,受相对报酬的影响要比绝对报酬大。一般来说,教师不会因为绝对报酬小而影响工作,但如果管理者对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则会极大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引起教师的强烈不满,导致积极性受挫。

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公平难以实现。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和教学岗位的差异性,加之教学成果的各种因素又处于永不停息的动态之中。这就使教师的相对报酬难以准确合理的计算,教学奖励中的不公平现象往往是难以避免的。领导的职责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缩小相对报酬的差距,尽可能地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使教师心情愉快地工作。

第五、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的原则。

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基础。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循规蹈矩,毫无个性的教师,不可能容忍有个性的学生,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相反,他们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因此,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必须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

首先,要统一认识,允许教师有个性,鼓励教师创新,使之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明确提出创造性不能“教”的观点,他认为:“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为使学校形成一种创新的教学氛围,创新是有风险的,创新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由于缺乏经验,可能失败,鼓励教师创新的同时,也允许失败。如果不允许失败,就没有人敢于创新,那么,创新的氛围就不可能形成,久而久之,创新就只成为一句空话,结果只能是保守落后,固步自封。

其次,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教师的视野。分批分期地安排各类教师外出学习出国学习、工作或作短期访问,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发出教师智慧的火花。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白成为新文艺。”那么,同样,没有拿来的,教育也不能成为新的教育。

第三,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人不学习就会落后,作为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那又怎么能够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重任?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不断提高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

第六、以“人格”力量来管理学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