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艺术论文

美术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艺术论文

美术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小学美术教学既要立足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开始,对教材的拓展扩充进行深入研究,补充相关信息素材,让美术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量。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如对名家的其他作品通过投影展示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更多的作品演示领悟某一位艺术家的艺术表现风格,此外实用美术的生活化成果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精选本地乡土文化中的精华,有些地区农民画、木版画等多种民间美术发展较为活跃,对于打造生动课堂具有积极意义。

二、以活泼的教学互动为高效美术课堂增加活力

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可爱,尤其是在美术课堂这样更具开放性和操作性的开放环境中,教师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活力,不能禁锢他们的天性,要以活泼的教学互动打造高效美术课堂。首先,教师在艺术欣赏领域不能代为包办,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与表达,将自己对艺术的领悟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美术作品,从造型、色彩以及明暗等方面鉴赏艺术作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引导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在一些操作类、实践类学习中,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创作,教师都要给予学生更加宽泛的自主空间,可以提示之后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这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美术技巧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灵感的重要路径。教师对学生创作出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作品,要以包容的思维进行评价,本着激励性原则肯定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要强化技巧技法的指导让学生既能够掌握本领,也能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创优能力。

三、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为高效美术课堂拓展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仅仅依靠教材的图片,不仅数量少,而且观察效果也不理想。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纳入到高效美术课堂打造之中。一方面对教材中涉及的图像通过教学课件进行生动演示,提高学生观察效果,进一步感悟画面所蕴含的意境思想,更加直观地分析色彩比例等等,让学生的感官刺激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动物的图片、景观的图片等等,让学生边欣赏边临摹,整个教学过程信息量更大,直观性更高。教学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体现在图像演示与音乐播放的融合,让学生在轻音乐烘托下,身心愉悦地进行欣赏和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

四、以激励的教学评价为高效美术课堂营造氛围

美术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1.概念。民间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以妇女为劳动主体,通过经验的总结,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出的各种艺术总称。民间美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于人们的勤劳与智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应和民族发展的特色体现,不仅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2.特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其分布来看,它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地域分布不同,民间美术的形式、功能、价值也不完全一样。同时,民间美术的制作简单,材料基本上来自木、布、纸、竹、泥土等,但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巧妙,技艺娴熟。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3.分类。民间美术具有多种不同类型,按照其制作工艺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玩具、纪念品、装饰品、文体用品、儿童用品等不同类型。类型不同,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特点不同,可满足不同人们的需要。

二、民间美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意义

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着多种不同的种类,适应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设计内容。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采用民间美术,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能够丰富设计内容,突显艺术特色,设计出形态多样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也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拓展设计思路。要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根据设计工作需要,拓展设计思路是十分必要的。民间美术含有多种不同类型,不仅风格多样,特色鲜明,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能够为设计工作提供启示,在设计中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拓展设计思路,设计出更为丰富多样的产品,推进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提高设计水平。要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拓展设计思路,丰富设计内容。而民间艺术能够满足这种工作的需要,为设计工作提供便利,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综合考虑具体工作需要,合理运用设计策略,将民间艺术更好的融入实际工作当中,进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

三、民间美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为了促进民间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提高设计工作水平,结合具体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策略。

1.造型的运用。民间美术造型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编制出优秀的图案,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和精神需求。对民间美术来说,图案与造型是其重要的表现方式,例如,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面塑等,都是通过图案与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使用和观赏的需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些图案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推动艺术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标志、装饰、广告、包装、服装等设计行业,大量民间图案与造型得到了运用,促进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民间美术进行创新,也推动了民间美术的创新发展。另外,民间美术形与意的结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飞机的造型,具有鸟的翅膀、燕子的尾巴、汽车的轮子等,这是民间艺术在环境设计中运用的具体体现,对整个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2.色彩的运用。民间美术色彩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很多海报、广告、字体、包装设计,借用民间美术,通过合理利用色彩,吸引观众的注意。中国联通的标志运用红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与创新、活力、时尚的企业定位吻合。又如,民间绘画色彩在产品设计中得到运用,发挥色彩的暗示作用,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一般儿童喜欢纯度、明度高的色彩,年轻人富有创新意识与活力,对服装色彩的要求更高。民间绘画色彩在现代装饰艺术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南京地铁一号线的现代壁画,对民间美术色彩进行了巧妙的运用。作品“金陵揽胜”运用陶瓷绘画中的青花装饰手法,将南京的自然色彩与名胜古迹纳入绘画中,整个画面简洁、明快,增强了美感和视觉冲击感,也与周围空间装饰相协调,相辅相成,为人们营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氛围。

3.符号的运用。民间美术赋予了各种符号丰富的文化含义,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中国银行的中字,通过运用民间传统图案准确地表达特定的意义。又如,民间美术创造的龙凤呈祥图案,被人们广泛用于表达吉祥的场合。又如,凤头鱼尾、鱼戏莲、阴阳鱼、鱼钻莲等图案,在剪切、刺绣、染织等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四、总结

美术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在西方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类课程的设置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美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最为著名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研究美术史,从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实践的哈佛美术教学风格;以艺术创作为己任的耶鲁美术教育特色;仅研究艺术史纯理论,不进行实践的普林斯顿独有的教学体系。它们都是美国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日本的教育体系中明确了教育“完善的人”的理念,也就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在确定此目标的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的艺术课程设置规划,并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我国,美术教育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存在一些局限。我国高校艺术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术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当前,除了专门的美术院系,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设置为选修课程。美术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其课堂气氛和严肃程度不如专业课程,考核的难度也较低,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大体上,高校的美术类课程都有基本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一般是进行理论的讲述和相关的视觉体验,实践活动则包括学校的社团活动、学校组织的大型艺术活动和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等。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美术教育的初衷和发展。第一,将美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无法保障针对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难以使美术教育覆盖全体学生,无法确保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落到实处。第二,教学模式单一,考核简单,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部分学生选修美术类课程仅仅为了取得学分,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第三,全国范围内美术类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学校之间有差异,美术类课程也应当有不同层次的统一标准来约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及时更新理念,另一方面要保证美术类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对于前者来说,高校应当自上而下提升对于美术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让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正确的审美观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确立更为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后者来说,应当进行美术类课程多元化内容的教育,既进行美术史的理论教学,又进行视觉上的欣赏评析,还要进行必要的美术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美术赏析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美术馆,在一种美的环境中真正体会美术的真谛;还应当将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主流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广博的胸怀和对美更为敏锐的感知。

三、结语

美术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工业化生产的产物,现代视觉设计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其将传统美学观念打破了,还展现出创作手段、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上的独特之处;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社会价值而言,现代视觉设计不但有助于收获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很好的呈现出来。当代中国,现代视觉设计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比较迟,然而西方现代视觉设计理念却深深的影响了我们,进而致使现代设计教育几乎可以说是对西方整个设计体系的沿袭。这样尽管使得我们在设计时可以参照借鉴,也对中国现代视觉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问题也由此引发出来。面对“全球化语境”和“国际化语言”背景,中国设计产业理所应当可以按照国际化设计语汇与现代审美趣味来赢得市场认同。但是,趋于全球化的设计活动并不是说就要促使视觉设计风格的趋同。实际上,每一民族的文化和心理都会深受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其形成的生活习俗、价值体系和生活习俗等的形成与其他民族都是存在区别的。就拿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来说,在设计本身的发展中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发展,并且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之后,多元共生的新设计思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的设计界还在探索现代视觉设计的独特面貌,其必然也需要对这一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未来现代设计的发展,怎样才能从西方模式的影子中走出来,使打造的设计队伍具有民族本土特色,同时对于国际性的设计话语也要兼具。所以,从设计角度来看,关注文化身份,不但是设计者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全球化的应对策略,同时也是进行民族特色视觉文化构建的责任。

二、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特征

民间美术是来源于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其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必然密切联系着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并且具有十分广泛的分布,地域文化特色比较强。传统民间美术拥有十分繁多的品类,多样化的风格,对实用性和审美性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根据种属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绘画、刺绣染织、雕塑、家具器皿和其它的一些剪纸、服饰、编织等。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的造型极福变化,主要是劳动群众参照自然物和社会生活,通过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在加工、演绎的基础上促使其成为固定化、抽象化、图案化的图形符号。这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积淀,反映了中国农村的集体审美意识,其具有的社会和文化结构都是特定的,是对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体现和文化观念的承载。整体上看来,传统图形采取的表现手法以寓意和象征为主。也就是借助某种直观形象来对其相似的概念进行喻示和象征,从而来对图形隐藏的情感和内涵进行传达,诸如“四神纹”、太极图形、“云纹”等,有着非常多的具象或抽象图形。其都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孕育的,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之后,这些图形的特征就会渐渐具有易识别性和内聚性,进而逐步积淀成审美符号。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同时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传承性的特征,这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对民间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种关键的传播符号。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的艺术特征: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从造型和色彩上来看,不仅简洁、明快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通常是借助复合、同构形来组合完整的“意象”图形。其蕴含着中国人的很多观念。如今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很多视觉语言又都深受西方影响。传统民间美术图形在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和设计思维上体现的独特之处必然会为现代视觉设计贡献创新的可能性。

三、传统民间美术图形在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善用和开新

将传统民间美术图形符号融入现代视觉设计之中,促使这些图形符号成为重要的元素用来进行民族语义的表达,同样借助现代视觉作品也能很好的传播传统图形符号元素、艺术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等,促进自己一种独特面貌的形成,这应该是现代视觉设计今后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积淀,当代的很多成功视觉设计作品也都是因为民族文化意味的传统图形符号成为其灵感来源。例如中国联通的标识,就是从传统的吉祥图形“盘长”纹样中取材的,关于佛教中的“佛说回环一切通明”,其正是取义于此。线条往复联通,这样的造型有通信网络路路相通、顺畅的意蕴,还有两个相连接的心形这是对联通公司宗旨的表达,即“通信,通心,联通永远与用户心连心”。这就将传统图形赋予了新的内涵,极具时代感的同时也充满了文化气息与亲和力,两者之间是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总之,需要深层次的理解、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图形,最终还是要基于民族传统来进行再创造与重构。

四、结语

美术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湖北地区农村现有的主要民俗艺术及特点

在湖北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被人们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工艺和文化。例如红安的土家绣花鞋垫、阳新县的布贴、仙桃和鄂州的雕花剪纸、老河口的木板年画等。就阳新布贴来说,阳新布贴又名“补花”,是刺绣的一种,在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上用做衣服的边角碎料贴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再用针线沿边刺绣,呈现出漆黑点金的色彩效果。作品具有浅浮雕效果,用于装饰衣服鞋帽,布枕童玩等,常承载着母爱。其造型野逸不求形似,纹样众多,以寓意象征和心象造型。其组合构图不拘时空,天上人间亦或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局,极度自由。其取材民年间故事、民俗风情、戏曲人物,如观音座莲、金鸡鲤鱼、凤戏牡丹等图案。纵观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强烈厚重的楚文化特征。阳新布贴取材方便,制作方法简单,造型构图不拘一格,色彩表现力强,非常适合引入到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当中。除了阳新布贴以外,湖北农村地区其他的民俗工艺也极具魅力,将这些民俗艺术应用到中小学的特色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有利于学生的主观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湖北地区民俗艺术应用现状

在现在实行的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当中,已经开始将一些民俗艺术融合到课程当中。例如2010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科书,其中的第八课要求学生用剪纸或者拼贴的方式表现十二生肖或自己的属相,可拟人化。在2013年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材中,《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一课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身边的民俗艺术,教师再将其中一些代表艺术给学生们进行欣赏以及分析评述。但是类似这样的课程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一些专业的素描训练以及名画赏析,可能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些是陌生而又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上,与农村孩子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不符,简单划一,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致使农村孩子的知识水平与教材出现了断层现象。另外,教师在世纪教学中刻板枯燥,一味地加强绘画的技巧的训练,主要以临摹为主,让学生依照范画依葫芦壶瓢,学生学得被动消极、机械乏味,严重阻碍了其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无法发挥创作精神,长此已久,学生的思想开始懒惰懈怠,就会演变成老师出示什么,学生就基本不动脑筋的画什么,致使他们对于课堂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淡然。

二、湖北农村地区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引用湖北农村地区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其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良好的资源和素材。那么我们在积极传承这些文化并且将其引用到美术教学中,是具有科学依据和全面要求的。

(一)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的契合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合乎我国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契合。美术教学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在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作为美术教师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来教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叙述美术的价值中提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里的“传承”、“交流”实际上指各个地区和不同种类的民俗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民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传承交流,这一点看来正是美术新课程与民俗艺术的最大的契合之处。此外,新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阶段目标分为“欣赏•评述”阶段、“造型•表现”阶段、“设计•应用”阶段、“综合•探索”阶段。教师在指导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也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美术特色

教育中农村地区独特的条件在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特色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应该积极推广的。农村虽然在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等很多方面不及城市,但并不意味着美术教育在农村的实行就比在城市实行艰难得很多。相反的是,客观上农村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多优势,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就地选取教学教材资源的机会,富有生命力的地域特色民间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流传下来的的民俗艺术和工艺种类更多、技艺更完善一些。作为农村的学生,学习的课程是他们身边周围的、耳濡目染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系的、有民俗特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从自己周边的事物以及亲身感受中先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而转化为自由想象。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真实地展现本地的民俗艺术,并加以一定的转换,在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融入进去。

(三)民俗文化

引入美术教学的要求在将民俗文化引用到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时,我们应注意一些要求。首先,湖北省内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民俗艺术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学,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强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方法。美术教师应该突破瓶颈和限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发民间乡土资源,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其次,同一地区不同种类民俗艺术有不同的特征,各类民俗艺术的文化背景、实践的复杂程度、素材可选择的范围等,根据这些特点可将课程分为欣赏课和实践课,从而带领学生完成“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目标。最后,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当地民俗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的作用民俗艺术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开阔了更宽广的空间。第一,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教学资源,在美术实际教学中可以收集到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及儿歌谚语等来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民俗艺术通俗易懂,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朴素的美术教材。第二,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扩展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完成在民俗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方面、保护与传承方面以及借助民俗艺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探索。第三,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让学生们感悟到中华传统艺术的思想精神,了解中华文明,既将审美意识提高了,又让他们作为家乡人和中国人而光荣。第四,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朴质简洁的民俗工艺品,体现了装饰性和形式感,有着超越时空的想象,无固定死板的规则束缚,符合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