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大学体育教育内部环境的生态化。

高校的体育教育内部环境系统主要是高校的大小、组织结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行为等。与大学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必然联系的是高校的制度结构、功能大小和配置情况。所以,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时候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让高校的教育结构进一步被调整和优化,以便于高校体育教育功能更易发挥,这是让学校实现内部环境生态化的核心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学科专业资源,学校应根据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通过采取撤回、重组、兼并等措施对体育学科进行整合,以便于体育学科的教学适应高校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2.大学体育教育内外部环境关系的生态化。

所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关系的生态化,是指高校保持自身的价值观和遵循大学的内在规律,在同一时间内各元素相互平衡的同时,让系统内部和外部保持平衡,面向社会、世界,对外开放,实现一体化。高校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和环境,它的发展不仅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以及推广。因此,高校必须处理好和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社会的需要和人才的培养、高校和企业、学校和社会、学校之间的许多关系,定位要准确,并寻求更大的发展。

3.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和途径的生态化。

高校培养人才的生态化,要求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要满足学校的发展,还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主体性”和“体外性”进行调整达到平衡。当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不仅强调体质的改善,也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质的改善”反映了培养目标的适应环境,反映了社会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一种社会需求,也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充分地反映了自我主体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生态竞争的概念充分的发挥,“自然本体”提高素质和能力,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之后再对“身外自然”的必然要求进行改造。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观念是否被大学体育教育者所接受,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否可以运用整体的观念,这对于平衡和协调高校大学体育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导致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样都会影响到大学体育的教育能效,让大学教育功能系统的发挥受到影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使用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整体,也要重视局部要素。问题不在于寻求一域,更在于要谋全局,强调的就是全局对局部的决定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局部对全局的影响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对整体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局部要素。所以,学校必须在政策、措施、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等各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以便于工作有效地开展。

2.系统性原则。

由多个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高校体育教育系统,该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以便于一定功能的实现。这里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同时还有宏观和微观的因素,它们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彼此。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必须是在实现最终整体功能的前提下。我们看问题时要有系统的眼光,对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联动性要重视起来,同时对于成分或元素之间的协调与衔接要充分的重视,让系统的运行效果进一步的提升。就系统性的原则来讲,应处在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之外,把系统内部的发展和变化放在更大的系统中进行掌握,追求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以及保持整个系统的和谐。

3.控制性原则。

自我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被赋予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当系统的负荷将要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从一个稳定状态移动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对于这个相互转变的规律,大学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也必须要遵循,不仅要让系统保持稳定,更要实践高校体育教育的规律,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机制对系统的容量进行提高,系统运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良好状态,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4.动态性原则。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相一致

作为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的大学体育,经历30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部1979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1992年《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2纲要》、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呈现出“中学化”趋势的《教学大纲》到全新理念的《指导纲要》,通识教育的理念已于大学体育结合,而其更深层次的交融是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

1.2以终身体育为主导的大学体育整体培养功能反映通识教育理念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体育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其具有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相通的。大学体育除了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学习,还应该是培养健康、和谐的人的一种途径,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指导思想应在于学生心理与智力的发展以及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养成,体现在体育意志、价值观、知识观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运动技能,同时还应注重体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运动项目的赛事、运动康复与保健等。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具体途径

2.1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之教学

在教学方面,毛振明教授在《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提出当前体育教学的10种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即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注重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等。现有的体育教学把重点放在运动技能的习得,而忽略了其他的非技能性的体育。如何把大学体育课程改造成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理论知识和通过体育获取多学科知识的一门多功能课程?笔者在此构想的基础上,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提出了相关的观点,以期真正意义上在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下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1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大学体育通识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指导纲要》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必修课,大学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其主要目标是让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掌握1-2项的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育健身基本的理论方法、提高自身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欣赏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虽然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并不是说大学体育教学与通识教育毫无关系。以皖北地区的地方院校为例,无论是体育技术教学还是体育理论教学都有涉及到通识教育。如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会对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一步的学习,有关于运动项目的起源、现有的国际国内赛事情况等,扩大了大学体育课的外延和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涉猎到更多体育常识。对一项或者几项运动项目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们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之后,可根据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开设高一级别的体育课程。第一类是基本运动技术的前提下的战术学习,如篮球的三人配合战术、羽毛球的高远球和网前小球结合战术等,为学生今后参加比赛做好准备。第二类是体育理论的教学。如前所述,体育理论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类选修课也是比较重要的。以皖北地区的高校为例,已有开设钓鱼理论与方法、健身理论与方法等数门课程。其中健身理论与方法适用于大多数项目,课程中对健身的重要性、健身的方式方法、不同体质的人群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国外的体育锻炼情况等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解。第三类是由学校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开设的兴趣培训班。其目的是通过开设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大学培育出既有运动技术专长又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复合型人才。高一级别的体育课程是大学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这一媒介学生能够了解到大量的世界各国在体育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能涉及到各国地方的民俗风情。相反,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掌握能促进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热情,通过运动技能的不断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势必会增强,以点带面,影响周围的同学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全校掀起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潮,这种模式不可不视为一种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1.2教学模式

综合能力强、有创新能力是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实施与之相符的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设定基本目标,还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适当的组织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学生在进行技术练习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纠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活动中,对于在练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课堂的练习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运动技术,学生还需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可推荐相关的书籍、影像视频指导学生课下学习,让学生的运动技术由分化阶段、泛化阶段向自动化阶段转变。在整个运动技术的掌握过程中,教师作为监督者,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堂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强化指导,鼓励他们进入学校运动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选材提供人才。在大学阶段不间断的接受提与通识教育,改变长久以来的体育的偏见,激发学生的潜质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2大学体育通识教育之育人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单个学科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全面的素质修养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在大学体育通识教学中所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学生不仅学到了从事体育运动的运动技术,而且体会到了团队协作、不怕挫折、不怕困难的意志,提高了综合素质。无论是中外的体育文化还是在运动技术学习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提升了自身的素质,使心灵得到净化。使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实现育人的目标更近了一步。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作为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地超过授课时限的东西。”要实现育人的目标,需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提高文化、科研水平。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除了需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外,还需研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此外,参加各种培训、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阅历。使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提高道德素质,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应教会学生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教师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结束语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 前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启动,我市某些县、区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学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将会如生机勃勃的春风走进广大教师的生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课程标准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一些认识,以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2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优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也越来越显性化。它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和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如此改革,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新需要的体育教师,也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分层教学;体育教学

教师只有制订一套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才能顺利地推进教学活动,应用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体质、学习兴趣。本文研究了一套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

1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依据

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层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定向指导。最常见的分层教学方法为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素养、领悟能力,将学生分为A、B和C3层。一般认为,A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能较为轻松的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标准;B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好,领悟能力一般,通过努力即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标准;C层次的学生体育基础差、领悟能力不佳,即使非常努力也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然而仅仅应用这种方式分层,依然不能准确地划分学生的学习层次。例如,以学生练习排球为例,一名C层次的学生父母曾受过专业的排球训练,对排球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单以排球训练为例,他虽然体能不佳,但是接受过专门的排球训练,对排球的基本知识及技战术有较深的理解,那么在排球运动中,便不能将这名C层次的学生简单地划分到C层次。又如,某B层次的学生虽然没有接受过篮球的训练,然而他对篮球训练有极深的向往,他希望拥有专业的技术,并且愿意努力学习技术,那么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将这名学生划分到B层次中。教师要应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划分层次:(1)教师要根据开展的项目运动来划分层次,使层次的划分更为精准。(2)教师要在开展活动以前,应用发放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法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志向等,应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判断学生的层次。(3)教师要动态的划分学生的层次。例如,一名B层次的学生,在初练习篮球时,可以先将他划分到B层次中,然而只要他努力学习,达到了A层次的标准,就可以将他划分到A层次中。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要分项目、分学习需求、分学习阶段将学生分层,使分层教学满足教学开展的需求。

2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方法

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方法应分为课内教学分层与课外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师的课内分层教学方法应以同层次的学生分层,鼓励学生层次学生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内分层的教学优势为注重个体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令学生能迅速的掌握技能。在课内实施分层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分在低层次这一阶层的时候,情绪会受到影响。此时体育教师应使用动态分层的方法调整学生的层次,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学习进入更高的层次。课外分层可以应用社团活动的方法开展体育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学习兴趣定位角色。例如,组织能力强,并且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体育社团的学生可以担任体育社团的干部;体育技能强,愿意提高体育技能的学生可以成为体育社团参赛的主力;对体育项目有兴趣,然而不具备天分的学生可以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参与体育训练,提高身体素质,成为体育社团的支柱成员。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排球运动为例,教师的分层体育实施方法为:前测——在开展体育训练前,评估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分层——将学生分成3层,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的教学引导。调整——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依据,调整分层。然后继续以分层的方式教学。这种应用动态调整的方法,能够避免学生在课内产生学习情绪。在课外,教师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科学的定位学习的价值。例如,对身体素质不佳,然而有学习排球意愿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努力,挑战排球的技能,然而要引导学生学会纵向评估,看到自己的成长。教师应用动态的方式为学生分层,可以在课内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既可兼顾课内教学的高效性,又可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找到自己的学习价值。

3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实施

教师要重点把握分层教学的重点,而课外教学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把握。教师的课内分层教学重点,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并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球为例。教师可以让A层次的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了解传球的部位、传球的正确手型、了解正确击球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能稳定的传球,能完全协调击球的动作,能准确地控制传球的方向。如学生完成以上训练,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习跳传与背传。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应用现场示范,并要求一名学生来现场作示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鼓励B层次的学生提出学习疑问,让有示范兴趣的学生现场完成动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示范来了解传球的部位,掌握正确的手型,理解正确的击球点。教师对B层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为能基本控制传球的方式,动作基本协调,能完成标准的传球动作,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完成标准传球动作后尝试跳传。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用示范、逐一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传球的姿势。C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传球的部位,能基本掌握正确的手型动作,可大致掌握击球的方式。教师向C层次学生提出的要求为能基本协调击球动作,能大致地控制传球的方向,能基本掌握传球的技术要领。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提高C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传球质量。以上学生,在课内完成以上的学习后,可在校外相互交流。教师可鼓励A层次的学生帮助B层次及C层次的学生完成传球动作,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可积极向A层次的学生求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予不同的引导,是课内分层教学实施的要点。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课外,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评估

大学体育分层教学的评估方法为课内外一体化考核。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教师的评估权重应用区别。例如,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体育选项课的评估系数可为0.5,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3,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2;二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育选项课的评估系数可为0.4,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3,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3;三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5,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5;四年级的评估标准为体质健康评估标准应为0.5,课外社团活动的评估标准应为0.5。应用这种方法评估,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才进入学校,还未完全融入社团活动,于是应以评估体育选项课及体质健康评估为主;二年级的学生应适应社团活动了,于是可均衡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三年级的学生应用提高体质为锻炼标准,可应用参与社团活动来提高身体体质,于是评估应以参加社团活动为主;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侧重点为撰写论文、参与实习等,他们不能再以参加体育选项课为学习重点,于是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教师应用动态评估学习权重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侧重点,通过定向学习参与体育活动。教师给予学生评估时,要应用权重评估法,全面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及某项专业学习的情况,在评估时,要通过调整评估权重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侧重点,鼓励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参与活动。

5结论

分层教学实施的重点,就是动态的评估学生的学习层次,建立一套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结合学生的层次定向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学生的学习侧重点综合的给予学生评估,这套分层教学模式,拥有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综合评估的教学优势,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平花.分层教学模式对改善独立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101-103.

[2]高辉.普通高校公体课分级流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3]许吉平,江登文.“隐性”分层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35):134-135.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实用主义盛行,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意识的重要性,语言教学是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目前全国高校课程的安排,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安排到了公共基础课系列,在这个系列中,英语无疑是考虑的最重要的教训学生,而语文课在大学很明显受到了冷落。

1.2教材和教学方法落后,“大学语文”很可能是教成“高四语文”现有的“大学语文”课本和教科书有相当程度的重复,被讥笑为“高四语文”。个别院校没有专门的教研室,而是依托中文系各个学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样,授课效果和水平可能会好一些,但老师各讲各的,课程没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体育院系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人文教育的实施认识不足人文教育体育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很多人对体育的发展,经常进行体育教育的发展,教育和文化,如缺乏教育和社会意识和参与感之间的关系,往往照搬别人的经验,或任务似的做一些表面文章,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难以深入。

2.2办学条件局限性,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体育院系以“体”为主,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图书信息、师资、专项资金等难以令人满意。人们普遍认为,体育院系就应突出“体”的突出特点,专业课的重视,在资金师资方面备受关注。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不受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长远规划,资金,师资队伍考虑甚少,教育效果不佳。

2.3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师生积极性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体育院系大学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严重,对待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态度显得尤为突出。对于技术科目和课程更注重基础理论,而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实践部分,知识为混及格或凑学分。再加上广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落后,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人文素质课程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地被冷落。

3.大学语文对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大学语文课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太乐观的,在大学语文课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层次是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因此,他们判断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强调人整体素质的现代社会,他们是更重要的。尤其是对培综合性体育指导人才来说,语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高校被忽视,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大学语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体育指导人员来说,大学在上语文课的学习能力,完善人格的巨大作用,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等方面的品质是任何一门课程无法替代的。总的来说,大学语文课在学生求知、做人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3.1培养体育指导者终身学习能力现代知识信息发展迅速,新型知识理念层出不穷。终身学习能力是当代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即使是最好的大学也不会教授一辈子要用到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来说格外重要。综合体育指导人才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运动训练和理论基础,符合现代体育发展培养的要求,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培养指导他人正确运动健身的教练员。

3.2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开阔眼界,增长智慧人文素养对体育指导者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有相当一部分的体育院系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其人文素质低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水平,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教学对象——学生。目前目前各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存在体育人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现象。

3.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沟通能力人在社会中生存,应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任何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或知识与信息的传递,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描述,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来记录、推广和应用。这就是说,语言的运用能力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极为重要。对于体育指导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对说和写能力的培养,还决定着人际交往的质量和与人合作的成败。因此,利用大学语文课强化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