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育;科技创新作业;问题与对策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生的培养方向将逐步减少死板的课本教学、大量繁重的纸质版家庭作业,增加科技创新方面的拓展活动,这样一来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二来提升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各校也开展了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潜能。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既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课上的知识点的一种方法,更是对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挖掘其科技创新潜力。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开展情况,可以反映小学科学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反映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正因如此,在2016年北京大学生启明星项目申报中,作者申报了“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提出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及科技创新作业方面的一些提高和完善的措施。
一、研究综述
文献调研显示: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方面,涉及面虽然广泛,却很少关注科技创新作业这个具体环节上,更无具体的措施提出;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对于小学生科技创新虽有初步的研究,但关注点只停留在课堂层面,并没有着眼于科技创新作业课下的问题。目前国内有些研究学者从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张仁开教授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013年)发表了关于我国现在科技教育的瓶颈及问题的研究,就曾提出学校应多注重科技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小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科学引导作用。杨业华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2014年)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科学教育基本上没有一席之地,短线教育不受重视,建议政府应该以行政力量积极推动科技课程的实施。陆静的《项目推进教研引领自主创新》(2014年)提出建议,应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创新教育从创意教学、创意课堂、创意生活这三个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进而实现面向“每一个”的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文献调研发现,国外学者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研究几乎没有,能查阅到的主要是对一般学习科技教育工作研究较多。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问题开展过相关研究,这给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空间,使本研究意义非凡。
二、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
“科教兴国”是国家级战略政策,在近些年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科教的年龄段不断提前,如今更是已经渗透到小学阶段,科技创新要从娃娃抓起,那么,作为科学教育检验标准,同时又是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培养科技兴趣的重要工具——科技创新作业在北京的小学生中开展地如何呢?1.调研情况简介调研小组有代表性地选择性地走访分布在北京朝阳、海淀、西城、石景山等城区中的6所普通小学和6所名校,针对学生、家长不同的人群分别以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另外在老师的协助下,选择了几位小学科学老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当面访谈。2.名校比普通小学开展得好我们将问卷结果详细的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首先,通过对148份普通学校和132份名校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发现:名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81%;将要开设占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10%。名校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达87%;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9%;无所谓占4%。而普通学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54%;将要开设占1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27%。普通小学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占81%;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11%;无所谓达8%。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名校比普通小学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从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内容来看名校与普通小学区别不大,基本都是网络课堂作业、亲自动手小制作、科学小发明、参观科技馆、了解科技知识、科技小论文等。从作业完成过程来看,名校的学生表现出更愿意向父母、老师主动寻求帮助完成科技创新作业,而普通小学竟然有5%的同学给出不解决的选项。从科技创新作业效果来看,名校的问卷统计出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达87%;依然无兴趣占13%。而普通小学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只占68%;依然无兴趣达32%。还有从有无设置科技特长生、参加科技竞赛及科学老师配置等方面调查数据来看,名校都要好于普通小学。3.高年级比低年级对科技创新作业更重视研究小组将小学生分成两个阶段,4~6年级为高年级,1~3年级为低年级,通过将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发现: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高年级同学会参加一些科技竞赛,独立地思考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动手制作科技作业,从而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也大多分布在高年级同学之中。4.家长对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重视度、认可度不高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填写问卷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科技课作业关注度太低,问卷上很多关于孩子科技科作业的相关问题都不清楚,比如孩子遇到科技作业问题如何解决的、每天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科技课作业、科技科作业以什么方式留的等等。很多家长在填写数字时还与调研小组商量着,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关注过。有部分家长在接受调查时很不耐烦,置疑科技创新服务业的用处,认为现在教育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小学教育作为普遍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然而,调查结合访谈,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上述的在普通小学与名校中发展不均衡、家长不重视等之外,还存在: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一味死板的依照教材大纲,而大纲存在滞后及脱离实际等情况,并没有从启蒙学生科技思维的角度灵活出发,没有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形成科技创新意识。部分科技创新作业的题目已经超出学生自身能力范围,很多科技创新作业转为“由家长替代其完成”,甚至出现找“”现象,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作用。
三、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通过访谈与调查分析,名校与普通小学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因为名校受到国家和教委的关注更多一些,课程设置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都要优于普通小学。从而在科学教育及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开展方面,名校比普通小学更优秀。在师资力量安排上,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小学普遍地将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高年级,认为高年级同学更能理解这门课程,能够充分地为今后的物化生课程打下夯实的基础。其实低年级的科学启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耐心。2.教育导向的误导家长对孩子科技作业不清楚表面上的原因是家长要上班很忙,没时间管孩子的作业,可实则何尝不透露着一种认识上的本质,即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里没有真正重视科技创新作业的重要性。他们更看重学生的主课成绩,把科学教育作为副课,认为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考试都不考,学不学无所谓。还有部分学校因为国家为小学生减负、国家没有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课标、学校领导不重视该课程、学生家长反对该课程、学生不理解该课程而不再开设科技课程。3.宣传与实施不到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写到“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责任。”而小学作为教育的起点,政府与相关部门表面看似下了很大的力气来做普及宣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仅需要家校双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规划、宣传、实施与监督。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但标准滞后于科学的发展;至于宣传、实施与监督,力量可想而知教育部门仅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与升学有关的教育中,故虽有规划,但宣传与实施均不到位。4.作业与学生能力脱节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作业题目偏难、偏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小学生知识范围,要完成这些作业,对学生要求较高,查阅资料并理解它,很多不是小学生能够实现的。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学校开展科技创新课以及留科技创新作业完全不理解;以及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息技术配置低,查阅资料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完成存在诸多问题。
四、北京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方面提高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作业就是语文实践的直接平台,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因受“应试”影响,很多教师从“备考”出发,作业布置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新颖性、趣味性,影响了儿童自主生动活泼发展,甚至使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创新设计,特别是在课外作业上下功夫,实现传统语文大抄大背变革,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作业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一、强调兴趣培养,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
传统作业布置,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除了对“应试”有点作用外,就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训练成作业机器。在大力实践新课标的今天,我们不能再走这种老路,要丰富作业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做作业主人,能在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作业快乐。俄国最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也必须把激趣放在首位,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作业过程的快乐和作业成功带来的愉悦。为此,我们要尽量减少单一的机械性的抄、背作业,变枯燥化、重复化作业模式为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要得到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锻炼,在更多平台上发展语文素养。例如,当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后,让学生唱歌跳舞;学了《奴隶英雄》、《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们排演课本剧,写剧本;当学了《乌鸦喝水》之后,做实验;学了《穷人》之后,让学生后来发生的故事……这些作业,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还较大,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没把它们看成是负担,反而兴高采烈地按时完成,而且还与众不同,独具匠心,颇有质量。所以,创新作业设计,注重趣味性设计,注重动手动脑并重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作业方式中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完成作业,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多方面的能力发展,达到作业目标,实现作业意义。
二、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
在作业调研中发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希望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尽量少写作文和日记。”可见,学生对教师作业布置不持积极态度,作业变成了学习负担,这样就达不到作业设计的初衷和收到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局面,除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外,还有就是“一刀切”的作业要求,硬性规定各个学力层次学生做统一命题,这就造成少数优生完成作业而大量学生“伤脑筋”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让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自由选择作业内容和方式。
(一)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不能成为作业完成的被动者,应充分发挥学生作业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把“自主实践”放在首位,根据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把作业设计成为“套餐型”的,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完成。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在创新作业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在作业形式上“创出”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且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相结合,游戏、参观以及访问等形式相结合,丰富作业方式,让作业趣味丛生,具有吸引力。
(二)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坚持“自主实践”放在首位的作业理念,学生不仅可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还可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才能真正体现作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针对性。在完成方法上,过去一贯强调独立思考,要求独立完成。而作为奠基的语文教育,其作业也应发挥奠基作用,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所以,我们的作业设计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方式,提倡合作完成,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与爸爸妈妈的合作,甚至邻居同伴的合作。
三、注重学科整合,变封闭作业为开放实践
【关键词】语文作业 个性化 设计与实施 策略
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关语文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其中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争论点。作业不但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与教学内容与目标有关。因此,语文作业设计的合理化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与效果。
一、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一)作业内容僵化
“审视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固守其本,拘泥于教材、教参内容,不想越雷池一步,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科技发展与社会联系实际。”不少教师简单运用课后习题、教辅资料等,没有优化整合作业。作业重复训练,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作业应试痕迹严重,缺乏课内外、学科间融合,与生活脱节,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观、创造力等的培养;作业内容缺乏弹性,学生严重两级分化。
(二)作业形式单一
高中语文作业形式单一,过于注重书面作业写的训练,忽视或淡化听、说、读训练;作业设计程式化现象严重,根据高考题型,作业被支离成固定的几个训练板块,如语文基础板块、阅读板块、综合实践板块、写作板块等。作业程式化设计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甚至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三)作业功能不科学
新课改下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不能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科学定位作业功能,作业缺乏二次设计,针对性不强,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缺乏。作业成为教师教学的补充与强化手段,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二、改革建议
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首先,需要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务必使教学成果检验手段多样化,不再单一地将作业视为唯一手段;其次,作业内容的整合性和开放性需要被重视,强调作业完成过程中合作和实践等品质,关注学生的个性,注重作业形式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最后,以作业多样化为指导方向,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为目的,来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的人文性、人性化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业设计应以人文性、人性化与工具性的统一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出发点。以往语文作业中注重体现和强调工具性,极少强调其人文性和人性化。不可否认,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主要交际工具,而文化内涵是语文的固有根基。语文课程不是文化教材,没有系统传授文化知识的任务,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能相应地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底蕴。
2.作业设计的创意性。传统的语文作业基本限于抄写和识记,显得枯燥而单调。以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采取机械的手段,重复学习过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应把握语言与思维的特点及其关系,改变以往单一、刻板的作业模式对学生思维造成的限制。从而设计出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作业,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 开放性设计作业,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传的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同一性、学生学习方法的同一性和作业答案的唯一性,直接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发挥。因此,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中,一是开放作业设计内容,紧扣教材所学,将社会生活、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作业。如,想象型作业、资料检索型作业、课外阅读型作业、整合型作业等;二是开放作业设计形式,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前提,不断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如,文本型、诵读型、实践型、探究型等;三是开放作业设计思维,允许和倡导多元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理解,尽量设计些答案多元的题目,让学生思维在激烈的碰撞中产生创造的火花。
4. 生活化设计作业,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作业的外延。因此,我们根据这一原理,精心设计了“社会调查”、“创新素质实践”、“我与环境”“校园精神与文明”等作业,让语文作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区生活,关注社会现象,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关怀,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一、设置新课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开始,教师往往采用教师提问、实验观察、相关化学知识或化学学史介绍、习题解答等等多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课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与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一定要多下工夫,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手段创设精彩的导入情境,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好必要的铺垫。
例如: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沪教版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所以在上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火箭第二级所用的燃料是液氢,问:同学们如何书写出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依据课本例题总结得出解题格式。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就营造起来了。
二、设置过渡型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渡情境既与上一环节有关,又与下一环节相关,这种情境过渡必须是自然的,符合认知特点。过渡问题情境是在课堂学习的不同环节、不同程序或不同阶段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具体体现在:当前一阶段的学习完成,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时,需要设置递进型的情境来过渡;当接下来的学习与前一段的学习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时,需要设置“搭桥”型的情境来过渡;当学习了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转入另一个方面的学习时,需要设置一个转折型情境来过渡;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打断或偏离了预定的学习轨道时,需要设置调整型情境来过渡到正常轨道。
三、设置实验型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化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动手操作实践是我们认识某些新事物的起点,它为我们认识新生事物积累了感性经验,为最终形成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创设化学实验情境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的设计要有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合理引导。3.实验现象要明显,操作要简易,过程中的变化要明显。4.若能用到肢体来演示的尽量引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实验型的问题情境,如在“燃烧的条件”(沪教版上册)教学中,作这样的实验设计:白磷和红磷在底部放一个装有开水的烧杯的铜片上,另一块白磷放在热水中。问:1.三块白磷和红磷分别处在什么环境?2.哪些白磷和红磷会燃烧?3.燃烧的条件是什么?4.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拿一根试管罩在热水中的白磷,让白磷与空气接触),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吗?把观察的现象记下来,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让学生观察动手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设置探究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教会学生探索,在探索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一些探究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对于公式、结论、定律等的教学应注重它们的探究过程和归纳总结过程,不能只满足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设计探究型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规律。
如,沪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一节,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1.观察一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同?为什么?2.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同?为什么?3.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这样问题,很容易总结出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为课堂上定量的研究打下基础,同时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探究的愿望。
五、设置实践型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化学教学要“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实践型问题情境是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写出报告,进行交流的情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化学知识处处存在,为学生进一步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奠定了基础,形成特有的化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如,沪教版上册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节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做:1.晒在太阳底下的衣服一会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哪去了?衣服怎样晒容易干?2.在远处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3.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如何变化?4.向轮胎打气,打进去的气体体积是轮胎容积几倍?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问题后加深了对微粒性质的理解,了解了微粒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问题情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用的,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
如乱用权威,缺少交流。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
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二、语文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朱熹说的“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乃至理名言。从“平常”中发现问题,从一般中找出规律,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和能力。语文教学,应对此给予充分的关注。一位哲人也曾说:“我常思考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苹果落地,众人习以为常,牛顿看见了,却要问个为什么,从而一条物质世界的伟大定律浮出尘埃。水开了,滋滋地推动壶盖,众人熟视无睹,小瓦特看见了,却把问题埋藏在心里,从而带来了人类世界的革命性变化。对于学生,教师要善于促发其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祝福》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在教师鼓励下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两个问题:其一,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一般认为,阿毛的故事表现了祥林嫂遭受的多方面的精神打击。学生认为,讲阿毛的故事,也是祥林嫂值得人们可怜和哀痛的一种反抗方式:她以此来换得鲁镇人对她的一点点廉价的同情和理解,获得有“大罪名”的她与别人交往的做人的一点点资格。但当阿毛的故事被人听烦了的时候,这一抗争也同样归于失败了。这样,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就多了一个斗争的“回合”,形成了“逃出婆家――卖力地干活――被卖时反抗――讲阿毛的故事――捐门槛――怀疑魂灵的有无”这样一个不断反抗不断失败,直至被封建礼教吞噬的悲剧序列。这一“发现”丰富了对祥林嫂反抗性格的认识,纠正了传统对这一情节认识上的偏颇,很有价值。其二,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还发现了祥林嫂每次悲剧发生的时间规律:(1)春天,她失去 前夫;(2)春天,她被卖改嫁;(3)春天,她痛失儿子;(4)祝福迎春,她寂然死去。这一规律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机,可祥林嫂的不幸却大都发生在春天。作者这一寓意深刻的安排,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祥林嫂―― 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
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多种思维尤其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是与创造活动密切相联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对中师生,我常常结合课文,要求学生进行“提纲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活动。如《过秦论》的参考板书零乱繁杂,我便让学生重新设计板书,并选了几幅参加“市级语文教师四项全能比赛”,其中一幅荣获“二等奖”。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另一途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