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制订学习计划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区别只是在学习目标的内容上,有的比较长远,有的比较短暂。
要实现长远的学习目标,绝非一日之功,必须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努力去做才行,因此,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就十分必要了。可以说,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的科学结合就诞生了学习计划,实现学习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制订学习计划也就越迫切。制订好学习计划后,就会使自己的每一个学习行为都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使学习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可以说,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蓝图,每一个想把学习搞上去的学生,要拿出的第一个实际行动,就是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当你订完学习计划后,心里有了底,会感到学习目标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2)制订了学习计划可以磨练学习意志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习计划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而会受到种种“冲击”。
“冲击”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出现了自己没有预料到的必须参加的,或必须进行的有益活动,如集体活动,作业增多,考试临近等等,这时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出现了一些经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排除的困难和干扰,例如,出现了自己计划外的文体活动或其他娱乐活动,这对,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就要努力克服困难、干扰及各种诱惑,通过意志努力,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不偏离计划中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直到实现为止。
经过长期的磨练,会使自己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计划中,意志品质(自觉、顽强、坚持、自制)不断地得到磨练。意志上的收获,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可实际上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的作用越来越大。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学习的成功又为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起着推动作用。
没有学习计划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也就很少有什么要求和打算,当然也谈不上和现实有什么矛盾,更谈不上什么意志上的努力和斗争了。因此,这些学生的意志品质常常很差。
(3)制订学习计划有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长期按学习计划办事,就会使学习生活很有规律,甚至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到时候,就不必为起不起床,睡不睡觉,学不学习再付出意志上的努力了。学习生活完全达到了“自动”进行的境界:不起床睡不着了,不睡觉就困了,不学习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这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计划的,也可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计划和顽强意志长期结合的产物。
(4)制订学习计划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上的浪费
有了学习计划的学生知道,自己多玩1个小时,多聊1个钟头,将会使计划上的某项任务告吹。根据学习上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使整个计划中的许多任务受到影响,所以,他们对时间特别珍惜,不会随便地浪费时间。
计划性强的学生,由于心中明确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所以不临时动脑筋,费时间去想了。而缺乏计划性的学生,一旦坐下来,还要为该干什么事考虑半天,尤其在完成了作业以后,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因此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总之,制订学习计划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可以磨练学习意志,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一个想把学习搞好的学生,不妨制订一份学习计划,试着做做,看看效果如何。
(二)怎样制订学习计划
要想制订学习计划,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计划要全面
订的是学习计划,自然要多考虑学习的具体安排。不过,为了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应当对学习生活做出全面的考虑和安排。
例如,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安排好社会工作时间,锻炼身体时间,充足的睡眠时间,文化娱乐时间等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全面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使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有的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只考虑三件事:吃饭、睡觉和学习。对集体活动不管不顾,对锻炼身体不予考虑,至于娱乐和休息,计划内更是没有它们的位置。这种“单打一”的学习计划,使得学习生活单调,乏味,从而容易引起疲劳,既影响学习效果,也影响全面发展。
(2)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有的时候,表面上看学习时间不少,但真正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却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多。相反的情况当然也是存在的,即表面上看学习时间并不多,但却基本上可以由自己安排,原因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比较少,那么就需要我们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了。
因此,我们可以把除上课以外的学习时间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常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在常规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有几个特点:①学习内容是最基本的,在这部分时间内学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质量;②学习的任务是具体的,主要是由老师安排的,不必自己去安排;③带点强制性,就是学习任务完成完不成,完成得好不好,是要接受老师检查的。由于上述三个特点,所以一般在常规学习时间内,学习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二是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这正是学习计划中要做出具体安排的时间。
怎样安排这部分自由学习时间呢?
一般可以做两件事:一补课,二提高。
补课,是指弥补自己学习中的欠缺;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或特长。不管是补课还是提高,总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例如,集中一个月或一周的自由学习时间专攻一个专题,解决一个专题后,再集中一段时间专攻第二个专题,第三个专题,这样学习比较容易见效。
自由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对改变学习现状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自由学习时间的安排应当成为制订学习计划的重点。
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开始阶段,自由学习时间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因为他们每天能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很不容易了。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他们的常规学习时间将会逐渐减少,而自由学习时间会逐渐增加。由于开始阶段自由学习时间较少,所以,一般学生往往不容易抓紧,这也恰恰是他们被动的学习局面难以改变的原因。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一个学生,如果看到自己学习水平不高,或者想急于改变学习现状,那就应当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去抓自由学习时间。一旦抓住自由学习时间,并且体会到抓住自由学习时间而给学习带来的好处之后,他们就会努力去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使自己掌握的学习主动权越来越大,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就会逐渐到来。
(3)长计划和短安排要结合好
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究竟学些什么,应当有个大致计划。但是,由于实际的学习生活千变万化,往往不好预测,所以长远的计划不能订得太具体,很难在这个月就把下个月每天干什么全都确定下来。但是,下个月在学习上应解决哪几个主要问题,心中是应当有数的。而本月的第一个星期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星期每天干什么,就应当制订得具体些。这样,就把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分到每周每天去了。这样安排以后,在每天学习时,心中就会明白当天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全局中的地位。
有了具体的短安排计划,长远计划中的任务就可以逐步得到实现,有了长远计划,又可以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时,心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例如,有一个高中生化学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原因是初中的化学没学好,他下决心要把初中化学补上,为此,在学习时间上做了如下的安排:每天抓紧时间先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了当天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每天起码要挤出1小时时间,系统地复习初中化学。在这里,他把学习时间鲜明地分成了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两部分。
在自由学习时间内,他又把初中化学的五章内容分配到六个星期中去完成,平均每周完成一章左右。每周开始时,又把每章的各节内容大致分到了每一天,使每天应完成的内容很具体。这样一来,每天在自由学习时间内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心中就十分明确,学习的紧迫感也增强了。为了保证拿出充足的自由时间来补习化学,他在常规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一个半月后,他的化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见,恰当划分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并在自由学习时间内做到长计划短安排的有机结合,坚持下去,计划中确定的学习目标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
(4)要从学习实际出发
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情况,不少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劲头很足,但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结果实行起来感到困难重重,十分紧张。
什么是学习的实际呢?
①是自己将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是什么
例如,在这个月的学习计划中要接受和“消化”多少知识?要着重培养哪些能力?
②是时间的多少
在每个学习阶段,能有多少确实可用的学习时间?常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多少?自由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多少?
③是学习上的欠缺和漏洞
自己在学习上欠的“债”是哪些?在某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中可以偿还多少“欠债”?
④是老师教学的实际进度
不了解教学的进度,常规学习时间就不好安排,自由学习时间就更难以安排了。很多学生个人学习计划的“破产”,就是因为不了解老师教学的实际进度,因而使自己安排的学习任务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还会出现自己安排的学习内容和老师的教学内容相脱节的现象。由于个人计划经常被老师的教学安排“冲击”,有的学生还会错误地认为“订个人计划没有用,跟着老师走就行了”。结果使自己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浪费了。
如果一个人的学习计划能和老师的教学进度有机地配合好,就可以对学习起推动作用。例如,一个高中的优秀生,在老师讲电学部分的前一个月,利用自由学习时间系统地复习了初中电学部分(共五章)的内容。由于他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在学习高中电学时就很顺利,等高中电学学完后他又利用自由学习时间,把初、高中的全部电学做了专题复习,到高三毕业总复习时,他比别的同学就轻松得多。可见,安排学习计划,一定要考虑到老师的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收到好效果。
(5)要留有余地
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是在学习之前拟定的,是设想,毕竟还不是现实。要想把计划变成现实,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学习的各种条件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学习计划订得再实际,也难免出现估计不到的情况。例如,某个阶段有的学科难度大,作业多,这样,计划中的常规学习时间就会增加,自由学习时间则会减少,因而计划中的学习任务就可能完不成。再如,有时集体活动比计划的多了,占用了较多的学习时间,也会影响学习计划的实施等等。所以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学习计划不要订得太满、太死、太紧,要留有机动时间,目标也不要订得过高。在机动时间内安排一些一旦完不成对当时学习影响不大的学习任务,或者说,安排一些时间性不强的学习任务。
由于在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内容安排上有了一定的伸缩性,就可以适应临时变化的情况,完成计划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这也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
有的学生在订计划时,由于没有留有余地,结果一旦受到冲击,计划就难以实现,慢慢地还会对制订学习计划的必要性产生怀疑,有的干脆取消了订计划的做法。当然,计划中留的余地也不能太多,太多了会使自己执行计划时松松垮垮,缺乏争取完成计划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化学学习、障碍因素、心理机制、高原期影响
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运作的过程,并且两者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制约着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它们相互协作掌控下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心理机制源。所谓心理机制活动,即包括经验和知识的建制积累过程,也包括碰到新情景时,为解决问题,而引发的思维与技术手段的冲突、从而唤起对记忆中储存的解决类似问题经验方法的运用和复制的反应程度。
教学活动是学生重建心理机制的过程,高效率、高敏捷的心理机制建立。就要研究学生的课堂心理过程及心理活动规律,包括心理障碍因素,错误思想、错误经验,思维的定势、思维的呆板,思维畅通与灵活性与否等诸因素。
为此,本文力求对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机制因素进行探微,以获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能力形成的最佳教学手段。
1心理障碍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配合,还必须要研究心理障碍因素,以下是对中学生学习化学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因素的诊断,并加以分析,以创造建立高效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机制源。
1.1相异构想
相异构想指的是学生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成分,既包括对科学概念完全错误的理解,也包括片面的、不精确的理解,相异构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导致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异构想源自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建构的错误知识网点,或对有关的学科知识由于记忆不清晰,加之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存在,造成的乱码现象,以致酿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认识新事物造成了思维的阻抑和先期障碍。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宏观物质运动的观察与认识,认为物质的运动总是具有固定的轨道,因而对学习电子的运动产生了先期障碍,常常认为电子的运动也具有国定的轨道,且把电子层认为就是电子运动的路线,导致给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先期的障碍,使认识新内容受到阻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前期概念,为认识新事物搭建过渡性桥梁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通过编制学案,有意向性的设计问题,以调查学生的错误认识,错误经验,以了解先期障碍因素显得攸关重要。例如,我在教学中编制这节课学案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2、宏观物质运动有固定轨道吗?微观物质有没有?3、在你的想象中电子的运动有特点吗?它是怎样运动的?你能不能描述一下?
课前,我从检查学生的学案中发现说法各异,事实表明,学生意念中的规律和概念,不少同学是错误的。就此,我作好了教学的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中,把学生的先期概念了解于心,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
1.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即习惯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用已有的经验或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思考问题的倾向。它有一定的惯性和本能性,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表现了一种趋向性和专注性,当习惯性思路与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吻合时就会起积极作用,从而减少了摸索过程,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它产生一种惰性和呆板性,影响人的全面思维,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囿于习惯性思维而陷入处理问题的困境或出现错误,结果起了消极作用,阻碍问题的解决。在化学教学中我发现,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通常发生在两个方面:一、对相近的概念,缺乏对比性,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产生相互的干扰性,因混乱造成错误,如:对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的理解容易混淆。概念不清引起思维定势。如在学习了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后,我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CH3CH2OH和CH3OCH3是同分异构体还是同素异形体?有些同学甚至认为是同素异形体。分析原因,实际上是对两者的概念不清所造成的。发生这一错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情景建立的不全面,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思维缺乏周密性。二、由于受学习物理、数学公式与原理的影响,学生头脑中总是习惯套公式,讲规律,结果忽视共性中的个性,以偏概全常犯错误,如学了原电池,对正负极的判断,一般来讲,性质活泼的金属作原电池的负极,性质相对较不活泼的作正极,但由镁铝和氢氧化钠组成的原电池、铁铜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却与此相反。一般来讲强酸能与弱酸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而置换出弱酸,但硫酸铜和氢硫酸却能反应而置换出强酸。但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因思维定势而导致的错误。
要杜绝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必须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训练,尤其对相近的概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分清楚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比较是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要教育学生遇事不能绝对化、特别以偏概全,往往要犯科学性错误,经常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性中有特殊性的规律,是克服或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如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以学案的形式总结了几十条例外的常见规律,让学生去阅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 建码与提码的灵活机制性因素
人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是经过大脑不断的编码和提码的过程,编码即接纳新知识,经过一系列思维加工,经过同化、顺应才认可并储存的结构化、系列化、高度有序化的知识。提码即在解决问题时对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相关经验进行的检索和对号提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存在着思维的运转是否快速和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大脑储存的知识容量、知识的有序性、记忆的清晰程度,思维方式和情景的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时,要把琐碎、杂乱的化学事物、化学实验、规律、原理同化、储存,必须只有把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有序化、形成网络密集性模块,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有效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时的机制敏感性。
因而处在思维中的知识点如果杂乱、无序、无关联和混沌必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为此,在教学中只有把化学知识有序化,才能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认识程序,才能让学生认同、储存,并转化为活化的认知结构,才能提高建码与提码的机制有效性,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下述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有序化。
1.3.1绘制概念图、将知识模块化
如物质的分类,绘成树干交叉图,学生最容易掌握和内化,因为很好的体现了知识之间的逻辑条理关系,使思维有序化,化学课堂教学的板书也几乎都可以绘制成概念图,如原电池的学习,由原理到形成的条件,电子与电流的流向,离子的流向,到典型的代表和例外的特殊情况,绘成并列树状图,在学生心目中,等于绘制了思维的高速运行图,成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直车道。
1.3.2相似的类比形成知识链,从而网络有序化
化学的学习都是重点选择研究好代表物,然后通过正向的迁移,对相似的物质触类旁通的,如学习氯气的性质,可以推广到其它的卤素,始终给学生以点到面的整体性认识,使思维快速到位。并且配合演绎推理简化认识程序,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时正迁移的快速性。
1.3.3以线索联想形成问题链,形成想象的有序化
将教材内容以线索形式展开,设计成问题链接,并宏观描摹化,可使微观领域放大,并借助形象思维,可提高记忆复制的效率,如化学键的形成,氧化还原中电能的转化、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流程图形象化,可使知识与记忆活化,脉络清晰,形成易于记忆的思维模型图。
1.3.4杂乱琐碎毫不相干知识浓缩提取代表性音符,使之音律有序化
化学的杂乱、琐碎,特殊中的一般、甚至学习中的内容毫不相干,面对庞杂的知识点,怎么样保存管理,扎根于脑海,提取重要的记忆音符显得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人对音符的记忆非常敏感和持久。如对酸碱盐溶解性表、化合价的记忆,浓缩编成口诀,可以增加信息的冗长量,而且韵律化、歌谣化,使人易于记忆,运用时容易检索。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景性的刺激,或者碰到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时,往往能调动人快速思维和训练人提码的机制性,为此,课堂教学中创设新奇的情景、或提出典型诱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往往能锻炼学生灵活思维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机制敏感性,从而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思维不善发散与聚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往往与善不善于发散思维密切相关,发散性思维原来是指与集中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可以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成绩不好的同学,思考问题时往往与思维不善发散和无法聚敛有关。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是要能够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呆板性思维,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纵向、或横向、或顺向、或逆向的灵活思维。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独特的学科条件,比如,学了甲烷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相似性去推断烷烃同系物的性质,学习了双氧水具有漂白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去总结还有那些物质具有漂白作用。学习了糖类、蛋白质的水解性,可以让学生回忆中学范围内学习的易水解的物质有哪些?这样不仅触类旁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能使知识举一反三。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出现了对发散思维要求极高的无机框图题和有机合成推断题,而且出题频率很高,这些题往往信息量大,概括面广,隐含信息多,有些题只给起始物质,而中间物质和终态物质都要去推导,或者只给终态物质而起始物质和中间状态物质均未知,甚至有些题目只给反应的条件,或实验现象,这就要求必须要让学生展开联想,思维发散,甚至包括猜想、假设推断等策略和多向思维,综合全局才能找到突破口,即找到题眼,题目才方可破解,这里包括了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最后才能聚焦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上,即发散思维往往是聚敛思维的前提。聚敛思维也往往是发撒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像这些典型的高考题目,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实践表明,经常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思维善于发散才能有最终解决问题的聚敛。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也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与聚敛思维的有效途径。
2 策略性知识的影响
学习活动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过程,尤其效率的高低以学习策略和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发现不同的同学,在学习时表现在方法上、策略上、侧重点上根本不同,比如:有的同学学习很有方法,上课很会听讲,对重难点内容摘要记载,对错误内容认真反思,学能及时的总结与巩固,学习效率极高,而有的同学不知怎样去学,头脑一片混沌,不会听讲,上课很茫然,效率低下,学习一塌糊涂。曾有一则典型案例,两位大学生参加毕业前的全省哲学公共课考试,离考试还有三天的时间,甲同学很会安排复习时间,他利用第一天的时间对全书作了通览阅读,觉得重点内容用红笔作了标记,画了横线条作记载;第二天他又对第一天复习时认为重点的内容,做了精细的阅读,推敲和琢磨,并又对重点中的重点内容用小圈作了记载,第三天,它又对第二天用小圈作的重点中的重点,做了认真的阅读和默记,这位同学考试时面对试题觉得对每一个试题都非常的熟悉,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乙同学并不是这样,他第一天就阅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书,第二天又阅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书,就算完成了本天的学习计划,第三天接着又阅读了三分之一的书,总算完成了三天复习的计划,结果考试成绩很差,最后又去补考。比较这两位同学的学习计划,显得,前者很有方法,很有策略,很有智慧,而后者根本不知怎样去在短期内安排时间,抓住重点,提高效率,关键的所在就是双方的智慧性学习策略不同,即乙同学的策略性知识不足,导致效率不高。因此,好的老师不仅在教给学生知识、演示知识的过程中,而且应该教给学生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同时给予学生智慧性学习策略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及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物质种类繁多,及纷繁多变的实验现象和琐碎,杂乱的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许多障碍,同时给学生的记忆带来许多困难,同时要和遗忘作斗争,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讲求智慧性学习策略,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要再回头,即学完一个单元,一个模块要自己去总结,梳理,做系统化整理,尤其对核心知识的再整理,同时要求让学生展开点、面、体的联想,即研究重点和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举的策略,并撰写心得体会,在全班定期交流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3 高原现象的影响
高原现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指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或人的学习研究到一定的层次,因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出现的一个暂时相对停止不前的现象。它与学生的智能结构和诸多非智力因素有关,它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个暂时相对停留的高峰平台期。笔者代多年的高考补习班,复读班学生至少都参加过一年的高考,当然都经过系统的复习,这部分同学的基础知识应该是比较扎实的,但是经过一年的再次复习有些同学却仍停滞不前,甚至有些还有退步的现象,说明这些同学走进了高原屏障期。研究他们每一次的答卷,就会发现这些同学的显著的共性都是思维呆板,或者思维面狭窄,尤其不会思考,即没有掌握化学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在已知点与未知点之间不会搭桥,不能联系已有的知识,更不会迁移,思维往往有断层现象,或是习惯性的错误经常出现。甚至笔者发现,这些错误从同学自开始学化学直到高三复习还会存在。且很有顽固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受到自我价值的维护性、心智模式的稳固性,生活习惯的持久性、实践活动范围(课堂交往与合作)的有限性的限制与影响。加之,在目前大班上课的场域下,很难因材施教,很难针对个人的心理特质,实施选择性教育。致使在高考反复训练的环境中,一些错误、不好的习惯没有得到杜绝,反而有强化的迹象,致使同学的学习发展必然出现一个暂时的高地和平台,也即高原瓶颈期的到来,这个“瓶颈”往往使许多同学难于突跃,才制约了同学的进步和最后导致成绩停止不前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要真正走出高原期,特别要改变个人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甚至生活习惯、及实践活动的交往范围(即课堂活动的交往与合作),才能突跃这个“瓶颈”的影响。
鉴此,在教学中只有帮助这些同学进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个性化辅导,尤其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个人独有的品质倾向性、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尤其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弱点、常犯的错误,和课堂有效活动的交往局限性,只有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高原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走出高原期还会有较快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专门让学生建立“改错本”,记录下每次考试或作业中的错题和自己常犯的错误、常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写出错误的思维过程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属什么类型的心理因素,寻找自己的思维轨迹,汇集成“错因”问题集,分段落专门让学生去研究并组织在全班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心理构成与心理发展,除了与智力的开发有关外,还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影响及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对形成学生的文化个性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因而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过程,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探明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因素,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消除和减弱学生学习的障碍,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取得教育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杭荣来,化学学习能力及培养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7~8
[2]徐宾,化学教材有效处理的依据和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36~3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1.精心设计高中化学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进入高中第一堂课要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例如,我在高中第一堂课就演示了高中化学中的几个有趣实验,如“魔棒生烟”“红色喷泉”等实验,并且告知学生这些实验就是今后高中化学的部分内容,学生对这些实验很感兴趣并渴望获知原因。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就更好。
2.让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奋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好实验这块阵地促进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讲原电池实验:先把锌片、铜片直接插入硫酸铜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再用接有电流计的导线把锌片、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水果做出水果电池,最后用音乐集成块转换为动听的音乐。这样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3.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讲乙酸的化学性质时运用Flash动画演示乙酸体现酸性及发生酯化反应的断键过程,可将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又如,讲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时,用计算机设计多种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这样展示既直观,又立体,另一好处是学生在学习同分异构体时就不会写相同的结构式了。
二、方法引导,使学生学有所获
1.复习初中化学知识,加强初高中知识衔接
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些知识以前出现过,只是未加以深化。如,高中化学必修1实验教学主要是复习初中化学重点实验操作,进一步学习蒸馏、萃取分液等实验操作,这就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又如,学习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之前,复习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电离,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相关知识,只有掌握好这些必要知识,逐步引入新知,才能学好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再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化合价规律及化合物中化合价的判断,氢气还原氧化铜,并从得失氧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先复习上述有关知识,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转移等方面揭示其实质,从而全面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生刚进入高中,面对的学科比较多,学习缺乏紧迫感,竞争意识不强,许多学生坚持自己原有的学法,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独立作业、复习与总结等。特别是复习与总结不够及时,再加上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课堂内容吃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日积月累,在自己头脑中所留很少,知识缺乏连续性,造成部分学生的成绩下滑,学习信心不足,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首先,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其次,指导学生运用教学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并做好疑问标记,认真参与学习和讨论,提高课堂的有效学习。再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知识要点的总结与归纳。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南国农先生(2003)将数字化学习的定义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上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与传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不同的是,在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多种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学习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的课堂大部分是虚拟环境,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终端设备进行访问学习,信息显示具有多媒体化和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智能化、学习环境虚拟化、多终端兼容等特征的学习环境。我校数字化学习平台已通过Moodle平台成功搭建,学习者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即传统课堂结构的翻转,是指把“学生白天在教室听讲,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3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医学高校翻转课堂初探
作为医学高校,我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重,课程繁杂,课堂内容难度大,不易理解,课业繁重,课堂结构急需改革。基于此,根据翻转课堂的理论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笔者对医学院校课堂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如下思路:
3.1课前设计
3.1.1设计学习主题
将预设计课程按“知识块”分成若干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课时完成,以便教师开发课程视频。例如解剖学骨学模块中可以分为骨的形态、骨的构造、骨的理化特性等。此外,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课前针对性练习测试,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完成学习新知识。
3.1.2制作教学视频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以及网络的相关学习资源来完成。教学视频可以由任课教师亲自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组织资源,收集学习资源,准备适当的学习材料,制作学习视频和探究式案例。①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课程的难点重点内容),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②以模块设计学习视频,视频中增加导读环节,通过导读内容和单元知识测试,向学习者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在医学课程中,我首先将每次课的课程重点内容置于PPT之中,然后通过话筒讲解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进行图片或者模型演示,这样屏幕捕捉软件可以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会记录下演示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每一个点都会有同步录制老师的音频讲解。之后是将视频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学生只需要注册学习账号密码即可以自行观看并进行该课程的学习。
3.1.3课前针对性学习
观看完数字化学习平台中的相关教学视频后,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平台里相关知识点的测试,如果测试过程中有困惑的话,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进行深度的强化。
3.2课堂活动设计
在前期学生自学之后,可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
3.2.1确定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通过学习平台的学习之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如“讲授”、“自学”、“讨论”、“探究”等。如遇见学生普遍不明白的问题,可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人数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而定。
3.2.2协作学习
如果问题比较单一,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知识竞答方式组织教学;如果问题复杂,可以将问题分成若干子问题,并要求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子问题,然后,采用拼图学习法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各小组进行组间的协作式、探究式的学习讨论,形成最终的答案。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探究式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讨论并实施,考察学生的课前视频学习情况、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及创新力。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中,此环节主要结合不同专业将会使用到的具体应用系统进行设计,设计思路是通过项目的形式体现专业特色、实现基本功能、内容循序渐进、考察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以“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实验”和“课程视频”为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自主学习动力和探究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以协作学习形式,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实践的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实施环节,设计体现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2.3学习评价
在学生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学生成果的交流,学生可以将学习成果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成果的分享,也可以通过课堂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小组比赛和辩论会等形式进行评价。其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真正做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间评价、组内评价的有效结合。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问题的难易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学习进度、小组学习计划安排、成果展示情况等。评价要侧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的考核,同时,强调考核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活动记录、交流情况、学习体会等内容。
4课程结构改革目标
借助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翻转式教学课堂,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协作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而自己则扮演“启发者”角色的“引导关系”;教师之间可以动态交流教学经验并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教学环境。最终实现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形成统一整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殷旭彪,陈琳,李凡,王永花.基于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2]周蕾.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责任编辑:薛俊歌]
关键词:高职教育;有机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应该充分的考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模式应该符合教学的实践需求,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状态。常言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老师怎样给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怎样通过自主学习,去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指导和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及对于学生的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学习,发现新问题和新知识。通过自身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形成对于新事物的感知和认识,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文将对高职有机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展开全面的论述,为今后如何在高职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1高职有机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1符合高职教育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
在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对于化学这一基础学习的时间安排为1年,这充分保证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升学过程中不存在什么压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职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学生在进行高职教育以前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已经厌倦了这种一程不变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使学生不对高职教学失去信心,就应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以期学生在本阶段教学过程汇总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学习之处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还是充满兴趣的,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各种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的增加和复杂化,以及老师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逐渐对于该门学科的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对于学习过程中复杂的、琐碎的知识点缺乏相应的归纳总结的能力,面对复杂繁琐的知识,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进行深入的学习。时间久了学生就主动放弃了对于该学科的深入学习。将自主学习模式引入到高职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上而不是学生最终的成绩上,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能够对于自己学习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在进行后续的老师指导过程中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去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开始,就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构建自己的学习计划,不断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1.2符合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
高职化学的学习是由简单的元素,物质的学习到复杂的反应,由小分子到大分子,由氧到各种氧化物以及复杂的脂类等,所有这些知识一方面单独组成体系,另一方面各个知识点之间又相互勾结。每种化学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的分类、化学名称、组成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各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产生特定的化学现象以及生成新的化学物质。虽然有机化学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琐碎,各知识点的学习存在着相应的难度。但是,将自主学习模式应用到高职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显著的改善这一局面。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了中化学物质,相应的起就可以学习其他同一类型的其他物质。例如,学习了一种脂的各种组成、性质以及和其他物质之间的反应,学生就能够采用同样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步骤对新的物质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机化学的分类性质很好的满足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
2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方法策略
2.1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所谓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广泛的范围,包括学生的兴趣、动机、情趣和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动机。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让学生从自身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知道对于高职有机化学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2.2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认知活动
在高职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学习中,积极的发表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新见解和新观点。使学生自己能够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应有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在自主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使自己能够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最后对问题的自我分析。在学生参与认知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与鼓励,对于学生理解存在偏差的地方给与及时的纠正。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参与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3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和批判的思想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思想。能够在学生过程中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质疑,认真的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敢于对课本上被被称其为权威的知识进行质疑。采取批判的思想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对于正确的东西分析其因果关系,对于存在质疑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或者其他的方式进行验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只有采用对问题进行不断的质疑的方式,以批判的思想对于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够使学生不断培养缜密的思维,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宣.高职有机化学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模式探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