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冯骥才散文

冯骥才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冯骥才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冯骥才散文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1篇

一、认真学习,夯实基础。

税务部门履行着为国聚财的重要职能。作为执法一线的负责人,她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分局是地税局“窗口”,负责全县税收、社会保险费和各项基金的征缴和涉税减免审批工作,直接面对纳税人。她深知没有丰厚的业务知识功底,光有满腔的热情是难以干好本职工作的。本着对国家税收负责、对纳税人负责的精神,她克服了时间少、工作任务重、身体条件差等一系列困难,强化法律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平时侧重于新的税收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做到新的政策、法规第一时间熟知掌握,以最快的速度更新知识,确保执法的准确性。通过几年不懈的刻苦努力,目前她已成为xx地税公认的税收“法律法规专家”,在xx地税局竖起了地税业务的一块金子招牌。

二、“软、硬”兼施,提升水平。

一分局征收服务厅直接面向纳税人,是地税机关的重要窗口和纽带,代表着地税局的形象和“脸面”。近年来,她一直坚持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一、改善 “硬”件设施,从硬件和外观上进一步拓展xx地税文化,塑造xx地税纳税服务品牌:在服务厅内安置了纳税人工作台、网上办税服务厅、笔、印泥、饮水机及一次性水怀、报纸、自动擦鞋机、有线电视、互联网、休息长椅等。凡是方便纳税人的设施,事无巨细、一应俱全,使纳税人到这里有了“家”一般的感觉,让纳税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办税,无形之中也拉近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距离,从物质上保证了纳税服务工作的高效运转。二、在“软”字上下功夫,向 “管理”要效益,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征纳关系。如何最大限度的方便纳税人?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如何贯彻落实上级提出的 “服务与征管并重”的理念?为此,她积极探索纳税服务新模式。对内,在分局内部制定规范化管理考核实施细则,重新整合分局资源, 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能”,将整个业务流程划分为三十三个工作节、点,每个节、点科学制定分值,同时,积极引入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对窗口工作人员办税服务全过程进行适时的网络监控,按月进行量化考核;对外,勇于向社会公开承诺,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一次申告查实待岗制”,并以身作则,公开税收法规、办税程序、服务标准、纳税定额、征收结果等12内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主动的全面推行“全职能”窗口,规范办税程序、减少办税环节,要求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一切为了纳税人、一切方便纳税人、一切相信纳税人,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办理税务事宜,只要资料齐全、手续完备,都可在办税服务厅一个窗口一次性办结;主动推行“导税”服务,让纳税人快捷办税、高效办税、满意办税,倾力打造 一支“礼仪、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团队。

三、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在管理上,她以文明服务为“载体”,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搞好特色管理,深化服务内容。她在一分局先后实行了预约、提醒、延时等三项新服务,赢得了纳税人的一致好评,营造了和谐的“征纳关系”。“预约服务”是指纳税人遇有紧急事宜,可通过分局公布的热线电话进行预约。去年以来,共接受预约电话158次,处理纳税事宜132件。“提醒服务”则减少了纳税人因疏忽而造成的损失。而“延时服务”,就是延长工作时间进行服务。这样,征收服务窗口的工作量无形之中大大增加,加班加点就成了“家常便饭”。为把纳税服务工作做得更彻底,服务厅的人员还走出大厅,从深度和广度上延展服务空间,使服务真正深入到纳税人的心底。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便捷服务。她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优势,实现办税服务厅和各管理局之间的联体办公,使纳税人免去了东奔西跑之苦;审批事项移至前台,使日常涉税事务快捷完成。推行税、库、银联网扣税和POS机划款纳税系统,提高办税效率,得到了纳税人的一致肯定。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通过积极构建 “纳税人之家”维权服务阵地、开通局长 “电子信箱”、推广3.0系统x短信应用平台等多方式拓宽纳税人的维权、沟通渠道;重点举办了“纳税评估典型实例”、“稽查案例讲评”等 “纳税人之家”系列活动,规范纳税人建账建制、警醒纳税人诚信纳税,帮助纳税人解决实际问题;按月及时编写、发放《涉税信息月报》,让纳税人及时了解当月需申报的税种、申报期限、最新纳税指南和政策公告解读,引导纳税人积极参与税务机关拟举行的旨在提高纳税人办税能力的“新办企业纳税辅导班”等系列活动,及时告知纳税人维权的方式和渠道,使得《涉税信息月报》成为纳税人喜闻乐见的报刊、成为纳税人办税的有力助手,让纳税人“知税、懂税、维税”。

四、明确目标,狠抓落实。

她带领分局同志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和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的创建工作,按照国家级巾帼示范岗的达标要求,完善了创建资料,收集了各项活动记录图片,制做了展牌,营造了浓烈的创建氛围。几年来,一分局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文明行业示范点”、“十佳示范窗口”、市级“青年文明号”、市级“巾帼示范岗”、省级“巾帼示范岗明星岗”、国家级“巾帼示范岗争创岗”。她本人也连续多年受到县政府和市、县地税局的表彰。

五、崇尚善举,奉献爱心。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标充分把握住了语文的特点,尊重学习者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只有让学习者调动自己的感官,开动自己的大脑,与教材、作品、作者进行自由多维的对话,语言积淀才会不断丰富,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升。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有可为。

一、依托故事,引领体验

小学生走进阅读,多是因为被故事所吸引。体验式教学最可贵之处便是可以投其所好,利用语文教材中故事性强、寓意深刻的课文,将语言的揣摩、感情的体会、道理的感悟都寓于故事的形式当中。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精心备课,设计课件,剪辑了电影《》的部分镜头。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富丽堂皇;然后,让他们观看电影剪辑片断。强烈的落差,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生1:洋鬼子太可恨了。他们好像就是靠掠夺“发家”的。

生2:这也正说明中国地大物博,可惜宝贝还得好好保护。

生3:我们没有洋枪洋炮才遭人欺负。

生4:我们得靠自己保护自己才成,“把江山和子民丢给凶残的敌军”,所谓的皇帝根本靠不住,关键时候只顾自己逃命。

……

教师无需多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关键是为学生提供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是遴选甄别优秀的教学素材,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内涵丰富的故事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依托实践,丰富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是这样定性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的精心讲读就能达成的。既然被定位于“运用”,就要心维手摹,才会熟能生巧,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历练”和“习得”。只有在实践中产生的营养才能为学生所汲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

《珍珠鸟》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生活经历和境界,其实并非冯骥才独家“特产”。我们如果多关心儿童的世界,会发现他们可能会做得更多更好。教学中,我有意将“橄榄枝”抛给了学生: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冯骥才。我们家里的玩乐世界里可能没有这个有趣的珍珠鸟,但是,我们有阿猫阿狗,金鱼小兔什么的。同学们家里有吗?喜欢它们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

师:(我狡黠地笑笑)我不信。(有学生急了,七嘴八舌地抢答。我示意他们安静)老师相信,不要急。慢慢来,一个一个说。

生:我家里养了一个小猫。它就像我的小弟弟,吃饭的时候偎在我怀里,睡觉时钻进我的被窝里。我总喜欢摸着它柔软的毛,好舒服。

……

师:同学生说得真好,老师真有耳福!可惜冯爷爷不在场,他可没有老师的好福气,能知道这么多小宠物的故事。同学们出出主意吧?

生1:我们去冯爷爷家,把我们的宠物故事讲给他听。

生2:不可能的,冯爷爷在北京,离得太远了。

生3:那我们就给冯爷爷写信!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好,那就快快动笔吧!

……

这样,将教学自然地引向语言实践,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挖掘和描绘,会进一步感悟到冯骥才的情趣和感受。实践表明,这一次语言训练很有效果。学生受到冯骥才思想和写法的启发,将小动物以及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情关系写得细腻曲折,富有情趣。

三、依托联想,深化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因为,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甚至自己所处的社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成为阅读过程中的必然。学生的“自求得之”是弥足珍贵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读出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铺垫。

《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名作。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比如,“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些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依托联想,通过回顾式体验,才能深化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3篇

决定去皮兰之前,还未拜读过冯骥才先生的欧游散文,也对这个巴尔干半岛西北角的中世纪小城一无所知。因为它的低调,我并没有像造访其他声名在外的欧洲城市一样兢兢业业地做好功课,只是打算在长达两个月的东欧内陆之行结束前,去一个宁静的海滨小城享受一回地中海的阳光。于是,一张偶然看到的明信片风景照将我带到了皮兰,这个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城竟然出乎意料地令人心喜,也终于为这段旅程画上了一个慵懒而明媚的句点。

威尼斯共和国曾以一个小小的城邦统治亚得里亚海域近千年,海岸线上的港口城市都有几分“小威尼斯”的神韵,然而皮兰却是真正名符其实、也是最为素雅的一个。五百多年的殖民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意大利人的气质和生活方式也早已深八骨髓。直至今日,皮兰还保持着中世纪威尼斯独有的,融合了哥特、拜占庭和摩尔式风格的建筑,而意大利语也仍然是皮兰的官方语言之一。

从首都卢布尔雅那出发,不到两个小时便能抵达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接壤、且仍有争议的西南端。位于海岬之上的皮兰,像调皮的触角般一头扎进亚得里亚海,与清澈的海水嬉戏。在岬角的尖端,距离海面仅几步之遥,坐落着初建于十三世纪的圣克莱门特教堂(St.Clement’s Church)。这座教堂以彼时的罗马教皇命名,五百年后重建之际却遭遇鼠疫横行,于是一度被更名为“安康圣母堂”。教堂紧挨着灯塔,背后则是一座锯齿状的意式塔楼,让人不禁联想到古时为船只引航的灯火,这正是“皮兰”名字的由来。

不足四千人口的皮兰实在是很小,所以机动车辆均不得入内。步行经过停泊着游艇、船桅林立的港口,小城半遮半掩地出现于眼前。在东欧旅行日久,见惯了红色屋顶的建筑,难免觉得有些单调。然而当白墙红顶的小楼层层叠叠映衬在蔚蓝的海天之间,色彩绚丽如同油画,竟是给人一种不动声色的惊艳之感。

凡是被威尼斯共和国长久殖民过的地方,必有一个威尼斯式样的广场和尖顶的塔楼。皮兰亦是如此。然而这个被白色大理石覆盖的广场,最初却是停泊着渔船的内湾,直至1894年才被填埋起来,变作城市的中心。广场周围仍然保留着百年前的建筑,比如巴洛克风格的圣彼得教堂(Church of St.Peter)和较为华丽的市政厅(Municiloal Palace)。市政厅二楼的外墙上雕刻着一只有翼的雄狮,它脚踩一本摊开的书,象征和平,据说当这本书被合起来时,便意味着战争的来临。

广场北面伫立着仅存的一座古外墙仍保留完好的威尼斯哥特式小楼,Benecanka。传说十五世纪时,一个富有的威尼斯商人爱上了皮兰的姑娘,为证明爱意而修建起这座红色小楼送予她。消息传遍整个城市,人们在背后窃窃私语,于是这对情侣在楼前刻上了一句话:“Lasa Pur Dir”,意为“让他们说去吧”,如此潇洒。小楼二层有一个典型的威尼斯样式的精致阳台,遥想几个世纪前,美丽的皮兰女孩便如朱丽叶般站在这里,望向海湾,期待着情人的归来。

看过孩童们追逐嬉戏,露台上的妇人晾晒好衣服,再起身前往迷宫一般的小巷里探索。

不必害怕迷路,因为那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捷径。

在欧洲,似乎每个略负名气的城市都有一位作家、诗人,或者音乐家。而属于皮兰的那个名字便是小提琴家朱塞佩・塔蒂尼。这位被低估的音乐家并不为人熟知,然而他创作出的小提琴奏鸣曲却闻名遐迩。塔蒂尼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据说是于梦中所得,这部作品因为大量技巧性的颤音而难度极高,却又可贵地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被誉为小提琴的魔幻之作。为纪念这位“皮兰之子”,一座塔蒂尼的青铜雕像被安放在市政厅前,如今的中心广场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人们在这里闲度时光,或聊天散步,或结伴下棋,又或是晒着太阳昏昏欲睡,待到周末再听上一场古典音乐演奏会,生活美好而惬意。

沿着广场后的小巷上山,经过艺术家们的小店,以及种满鲜花和绿色藤蔓的窗台,便可抵达皮兰的地标――圣乔治教堂和钟塔(St.George Church)。这座十六世纪的建筑仿造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而建,却是更为古朴和简约一点的版本。傍晚时分,披着夕阳爬上钟塔,整个皮兰的红色屋顶便密密麻麻又错落有致地铺陈在脚下,沿着山坡一路延伸进地中海。山上更远一些,则是用来抵御奥斯曼帝国入侵的城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扩张,三处城墙经过数次翻修,却都还保留着从哥特到文艺复新再到巴洛克时期的不同风格。如今的城墙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功用,却仿佛一个温暖的怀抱,拥揽住小小的皮兰半岛,让它得以保持自己散漫的步{,免受世俗干扰。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4篇

其实任何文本的有效阅读教学,首先都应对文本的文体特点做到了如指掌。在所有文体中,散文以“形散神聚”著称,无论是取材立意、结构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少有僵化刻板的规范、格式和限制。但散中有序,散中有章。这章序就是作者情感这一内在潜伏的“神”,它是形所依赖的本质,使丰富的联想彰显出心灵的光彩。散文“形散神聚”的自由美,决定了散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整体感悟:即从文本大局出发,在“航向”明确的基础上,闲庭信步,体味不经意细微处的妙用,而不能一开始阅读就停留于文字层面,停留于景色描写、人物刻画、事件叙述等而纠缠不清。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蕴于文字中的情思和生命体验,以及更深层的哲理启示,更为丰富的言外之意。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从关键问题质疑入手作为散文教学的切入口,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招术。

从关键问题质疑就是教师放眼文本全局,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这关键问题为切入口,学生带疑阅读,势必链接、深究到关联的人事景物,自然隐藏在人事景物其里的用意,在带疑探究中逐步清晰、明朗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阅读境界。

那么,能有哪些合适的阅读切入口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主题的质疑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是乐园与压抑人性的教育对比,快乐与陈腐的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而有人认为是童年快乐生活的延伸、发展,三味书屋的乐趣比百草园少,但也有很多自由。对此,教师就可抛出这个主题争论的议题,表示自己难以裁决,让学生通过浏览文本,讲述自己的看法。于是学生就可有目的地体察文本内涵,找出实据来评判两种主题是否成立的理由。这样,文本中人事景物的安排用意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至于理解的侧重与偏爱自然就导致了两种不同主题的理解偏离。

二、对文中情感的质疑

鲁迅的《藤野先生》到底是表达作者一腔爱国之情还是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一直是文本情感质疑的焦点,对此你能否从文中记录的大小事件中寻找依据加以佐证?这个情感问题的抛出,有助于学生把握散文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和情感逻辑发展的合理性。进而逐步明确了以爱国情感为出发点的鲁迅对毫无民族歧视的藤野先生产生的那种由衷的敬佩与怀念之情。

三、对文眼的质疑

冯骥才《珍珠鸟》中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文本的文眼,对此教师可设计问题:请大家阅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简要讲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文眼的质疑可引导学生回首全篇,体味“怕人”的珍珠鸟对“我”由生疏变熟悉,由怕人到“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些不经意的描写,从而把握作者艺术营构的匠心及文章的隽永含蓄之美。

四、对重点语句的质疑

冰心的《观舞记》位处“体验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主题单元中,教师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文句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提问:“为什么说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具体体现在表演过程中的哪些方面?”这一质疑可引发学生对卡拉玛姐妹的印度舞蹈特色的关注,深刻领会民族舞蹈其实展示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征,通过对印度舞蹈艺术特色的关注,以及对印度佛教文化的补充阐释,让学生明确各国民族传统舞蹈的产生都有其渊源,避免出现相互混淆的错误。

由于散文联想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山海百川无所不可涉及,但这浮想总归要围绕情感展开和收拢。因此以上的质疑视角都有其合理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文本各自的特色,引发对文中思想观念的质疑,对人物形象的质疑等等。

冯骥才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拓展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9-01

学者朱永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这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可见阅读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阅读量年平均0.7本书,少得可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课内外阅读衔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可以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进行,既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阅读面,又可以让学生在补充阅读、比较阅读中发展思维能力。下面我就小学语文如何加强课内外阅读衔接,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基于课文内容的补充阅读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应该把阅读视野扩大一点,因为教材上的课文是有限的,就是基于课文内容也有多种补充阅读方式:

1、为解决课内疑问而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过程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教材中有的文章通过阅读后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问,教师可以适时抓住这些“问题”,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通过自读完成释疑过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辨别的能力。这种阅读在课内、课外进行都行。例如:教学《月光曲》时,有学生问:穷兄妹俩连张门票也买不起,为什么家里还有钢琴?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等方式来释疑。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为理解课文原著而阅读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选文,有的是从原著中选录的一个小节或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原著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进行选文教学时,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把原著(或整本书)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原著――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形象,但在《故乡》中,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这是为什么呢?是旧中国封建政权对农民进行压迫、剥削和愚弄,传统封建礼教的等级观念等造成的。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为了解同一作家作品而阅读

同一作家作品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了对作家深入了解,可以比较全面地阅读同一作家作品,学习作家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写作方式,例如教学了冯骥才《花的勇气》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冯骥才的文章《刷子李》、《珍珠鸟》,课外补充其作品《花脸》、《捅马蜂窝》、《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冯老先生选材视角新颖,善于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咀嚼品味生活情趣的特点。

二、基于课文表达形式的拓展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如果教学中能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表达形式类似的文章,便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把学到的表达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习作之中。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细读三篇课文,都运用了“数字”进行表达,用具体详实的数据来表现事物的特点,其好处是具有“直观性”“准确性”“科学性”,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这种独特的表达,正是状物类说明性散文常用的“表达方法”。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基于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拓展阅读《仰望布达拉》、《秦将军俑》、《千纸鹤》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类语言”的感受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描写一处风景名胜,在写作中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方法。

三、与教材有对比性意义的比较阅读

相关期刊更多

年画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

阅读与鉴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

广州文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