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上的这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火烧云》描写了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这篇文章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根本不能体会火烧云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置身于火烧云中的感觉呢?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案例描述
因为本课写的是傍晚的火烧云,所以我也以云引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 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 "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随机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交流读书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 "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 "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 "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 "火烧云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生: "我们小组通过读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非常多,变化也非常快。我们抓住了几个重点的字词,,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生:"我们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我们通过接读课文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教师总结)
师: "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火烧云吧!"
生:自由发言,说所自己撕得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吧"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案例反思
说到江苏职业教育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昆山一中专的成绩不容小视:2012年10月,昆山市教育局在学校召开职校名师工作室现场推进会;2013年5月,学校又承办了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推进会;因了学校的出色工作,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2013年苏州职业教育五大工程之一,苏州也成为省内在地市层面上全面系统推开职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两个地区之一。
一
2010年,为了整合优质教师资源,扩大名教师知名度,建立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昆山一中专全面启动校级名师工作室建设。“我们采取的是自主申报形式。在普教,特级教师才能带名师工作室。在我们学校,只要你在省里技能大赛得了金牌、省里‘两课’评比中获得‘示范课’等取得显著教育教学成果的教师,都可以建。”顾进法校长说,“所以我们的名师工作室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
名师工作室按“名字+发起教师名+专业内容”的方式命名,其中火烧云(王磊)多媒体工作室、弘云(岳煜群)名师工作室、睿云(程广云)机器人创新工作室、阿里云(朱来安)电子发烧友工作室属电子信息系,所以统一在名字里带上一个“云”字;锐风(刘袁斌)数控技术工作室、寒风(维康)机电技术工作室两个带“风”字的,属机电工程系;加上经贸管理系的精勤(郎军)烹饪工作室、和信(潘广亚)财会工作室、学工处的心之旅(王文)名师工作室,全校一共有9个名师工作室。分管该项工作的黄磊副校长算了一笔账:“9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5个以上的骨干成员,学校现有专职教师才两百人左右,这样算下来,就有四分之一的教师在名师的专业引领下,实现自我学习成长。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教师,打造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名师工作室这种形式所承载的内涵很多、很广,对我们学校来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名师工作室的效应远不仅此。学校该项工作之所以能吸引昆山、苏州乃至全省职教界的关注,首先在于这九个工作室每一个都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例如,以“云”字命名的四个工作室,虽然同属电子信息系,但定位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火烧云”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势,依托学校“21CN虚拟创业集团”,在图文设计、景观雕塑等方面走上了“产学研一体”道路;“弘云”主要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在课题研究和“国规”教材编写上成绩斐然;“睿云”以创新比赛和产品开发作为目标,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省职教机器人技能大赛参赛备赛成为工作重心;“阿里云”则侧重于校企合作及产品研发,同时兼顾技能大赛集训、专业技能培训及考工策划。除此之外,“心之旅”主要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咨询和社会服务工作;“精勤”致力于传承餐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便餐菜肴和渔家宴席的开发;“锐风”“和信”辅导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寒风”在师徒结对和教具研发上初见成效。9个工作室各擅其长,在各自的专业岗位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组合在一起时,又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加速学校的发展前进。
二
建名师工作室,说简单也简单:一个名师,一间房子,一块牌子,工作室就可以开张了;说难也难:名师在专业教学和教育科研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如何发挥?人财物如何最优化匹配?如何进行名师成名之路的复制和跨越?等等,殊非易事。传统名师工作室的内容大多如听课、磨课、指导教学,进行课题研究,编写各类教材等常规做法,昆山一中专则有一些创新动作。
“每周食经”――钻研教艺,辐射教学
既然是名师工作室,那中心工作就离不开教学。不同的是,职业学校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技艺。在这方面,每个工作室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精勤”工作室开发了《“巴城蟹道”食蟹篇》《中式烹饪技艺实训课程》等校本教材,并开创性地研发了“每周食经”项目化课程:工作室将每周三定为评比日,将所在烹饪专业二年级32个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独立完成两桌菜肴制作。工作室成员轮流担任技术指导,协助学生设计策划宴席食单。全校教职工分组分批参与品尝、评选,评出每周的金牌菜、银牌菜,并张榜公布以示鼓励。因为是制作完整宴席,所以从菜单设计、营养搭配、食材选择、加工制作等方面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过两年的运行,教学效果显著,中餐宴会设计暨“每周食经”项目化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作为省级课题的子课题顺利结题。再如“火烧云”工作室,利用其成员经常外接社会订单的优势,发现教材中对于图像设计稿的保存模式、色彩校正和现实行业要求不一致且有知识点空缺的现象,因而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整,填补教材的疏漏,丰富了课程资源,保证了学生知识链的完整。
燎原社团――改革模式,培养素质
燎原社团是“弘云”工作室创办的一个学生社团,由计算机专业8名优秀学生组成。由于需要补充课外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工作室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社会实践拓展项目。2011年9月,工作室组织学生参观昆山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回来后学生们分工协作,自主确定主题、组稿、设计版面,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里开展了一次“倡低碳生活 做环保达人”的公益宣传活动。2011年10月,燎原社团又作为学校代表,参加昆山市的“播种环保梦想,收获绿色未来”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制的宣传展板并派发宣传单。主持人岳煜群认为,这个活动与其说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不如说是一个教育实验,一方面加强了课程资源建设,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与广域性;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他工作室也非常注重类似的培养模式创新。如“睿云”工作室进行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训练时,将参与学生分为培训部、宣传部、档案部,开展学生带学生的训练机制建设;“火烧云”吸纳了一批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工作室的项目开发和设计中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术素养。
21CN创业集团――校企合作,多元拓展
2012年,依托各工作室的社会化业务,学校建成21CN虚拟创业集团,探索校企合作、师生创业的新方向。比如“火烧云”成立了大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先后为昆山市水利局、昆山市环保局、昆山市教育局、昆山电信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设计制作了电视广告、多媒体光盘、景观雕塑、宣传手册、平面广告、包装标志等作品。特别是昆山高铁南站门口的一系列人物情景雕塑,成为昆山对外的一张景观名片。“阿里云”工作室和昆山建峰网络合作,企业投资,工作室开发,设计制造的单片机高级工考核实验箱被昆山市劳动局指定为当地“技能状元”大赛专用产品;又与亚龙集团合作研发了YL-DZ-F单片机综合实验台,造价低,效果好,即将投入量产。“精勤”工作室与昆山醉皇冠酒店整理研发的“万三宴”,现已成为该酒店的特色宴席;与昆山品尊轩酒店合作开发的“阳澄珍宝宴”获首届昆山美食节特金奖。这些运行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丰富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内涵。
名师导师制――外请名师,内强内涵
2013年9月28日,学校召开名师工作室内涵提升培训会,专门邀请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邓泽民教授来校进行专业指导。当天邓教授针对各工作室的不同特点给出具体指导意见,提出工作室研发产品要适应市场需要;要建设一个有文化内涵和职业精神的工作室;工作室成员要明确分工,团结协作,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团队。这已是邓教授第二次来校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做针对性指导,也是学校倡导的“专家导师制”的内容之一,即聘请知名学者或行业大师作为工作室的导师,引领工作室建设。如“精勤”聘请中国烹饪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山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大师为导师,继承研发昆山传统宴席“万三宴”和其他昆山当地传统菜品;“弘云”聘请省教科院马成荣所长为导师,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法的研究进行特别指导;“心之旅”聘请江苏理工学院副院长崔景贵教授为导师,指导心理健康研究;“睿云”聘请东南大学任祖平教授为导师,指导创新大赛工作,等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些大家名家实地指导工作室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工作室的内涵建设。“弘云”领头人岳煜群老师说:“导师的作用主要突出在工作室顶层规划的指导上,即不管做什么都要从工作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上来展开工作,要有自己的研究主线和特色。另外,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们影响深远。”
服务至上――服务学生,回馈社会
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务学生。如“心之旅”的心灵绿洲咨询室每周一、三、五中午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定期向全校学生开放,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采用黑板报、海报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所有一年级新生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每学期举行三期心灵绿洲广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在每年五月,开展五个一“生命教育月”系列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二是回馈社会。“心之旅”工作室全体成员都加入了昆山市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参与了昆山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昆山健康促进中心“心灵港湾”咨询中心、舒欣家庭咨询中心的志愿者活动,为社会提供热心专业的志愿服务。“精勤”工作室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昆山看守所在押人员开设烹饪大课堂,在社区和老年大学常年开设“健康饮食”讲座和操作培训,为爱心学校残障学生免费开设烹饪课程,开展全市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培训、竞赛活动,参与电视台、杂志的菜肴制作栏目等等。这些社会活动使工作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打造了学校过硬的专业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
昆山一中专的名师工作室做得风生水起,有其内在原因。一是起步较早,工作室最早从专业兴趣小组起步,如“火烧云”1997年就创建了,接着2006年从中单飞了“睿云”,2009年又孕育了“阿里云”,这些“民间组织”为后来的名师工作室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机制科学。学校多方调研,出台了《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包括系统学习制:按照个人发展规划,工作室成员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系统安排理论学习,每年至少阅读2本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专著,订阅3种以上专业杂志,并撰写读书笔记;专题研究制:工作室成员围绕研究方向开展专题研究,每年至少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公开发表3篇专题论文(或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自觉实践制:工作室成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或专业教师下企业(每学年不少于2个月),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研究课(或实验课、示范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网上互动制:建立网上科研平台和名师工作室专题网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依托专题网站,借助网络科研平台广泛开展网上学习、交流研讨;工作例会制: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中期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期末召开一次总结会议;定期活动制:按照计划安排,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保证计划的高效实施;周期考核制: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终结性考核;动态流动制: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成员劝其退出,同时按程序补充新成员进入。完善的制度建设,再加上硬件支持、经费保障、考核到位,“硬件靠校长,软件靠名师”,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成绩斐然也就有迹可循了。
顾校长说,“职业教育的质量建设,突破口在教师,有好的师资,学校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昆山一中专正在成长中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范例。■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爱读 多读 会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的确如此,不管语文教学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管有多少流派、有多少主张,万变不离其宗的永远都是“读”。如果语文教学离开“读”这个根本,任何一种形式上的完美都是不真实的。“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起点和基础。好的语文教学,就是老老实实地引导、指导学生读文本,用心、用情地和文本对话,还语言文字以本真,还文本以本情。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关键在于“读”,即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使学生多读、会读。
一、爱读
学生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爱读、多读、会读,还要让学生爱读,使学生多读、会读。
1.激发兴趣
“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斯卡特金)。可见利用情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使他们乐于读书是有重要意义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学生有了兴趣,便能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自己范读、引读、配乐朗读、竞赛读的方式吸引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读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读的欲望,久而久之,爱上朗读。
2.增强自信
有了兴趣还不够,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朗读水平,即使是一丁点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如可鼓励学生――谁读得好就可以给谁配乐朗读。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星,让学生通过朗读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获得不同的朗读星,期末进行总结评奖,颁发各自获得的朗读星。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阅读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探索、主动阅读,不知不觉地养成爱读的习惯,同时不断提高朗读水平,一举两得。
二、多读
学生爱上朗读后就想多读。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让学生多读是理解课文内容、学好语文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必要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必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引导小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往教学,我唯恐课文分析不完,影响进度,总是舍不得留时间让学生多读,结果可想而知。经过听名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反思、总结,我发现:多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如今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研读,学生在读中思考,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积极性,结果教学事半功倍。通过读,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问题通过读便能理解,无须老师讲解。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提问学生:科利亚他们一家回到家乡后,为什么妈妈很快就找到木匣,而科利亚量了十步却没找到木匣?学生经过诵读课文就理解了:原来当初埋木匣时,科利亚只有五岁,那时的步子小,量了十步,他现在的步子大了,应该量五步。有的内容通过反复读、分角色读也能理解。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问:“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这里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马上做出回答,而是让学生反复读,然后指名读,再让学生自己读。通过反复读,学生领会到用“烧”字不用“红”字的原因:(1)句子中已用了“红通通”一词,再用‘红’字就重复了;(2)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着点作用;(3)用“烧”字又能与“着了火”相照应;(4)“红”表示色彩,是静态的,而“烧”表示动作,又含有“红”的色调,给人一种动感。
其次,多读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总之,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形式,训练学生的眼看、口诵、心悟等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多读的良好习惯。
三、会读
学生多读后慢慢就会读了。学生会读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千世界,书山书海,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一讲解分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指导者,既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动机,使他们乐于读书,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寻求书山书海中的知识宝藏。然而,学生会读的能力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也许会读得通顺、连贯,但是否真正会读、读懂呢?能否披文入境、入境悟神呢?能否自己动手写内容要点、动手做圈画批注呢?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指点、督促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让他们不要坐等现成结论。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逐渐掌握会读书的好方法。这样识字、解词、析句、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可放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完成。因为朗读是理解的最好方法,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学生可以在反复阅读实践中积累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学会阅读。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很容易就弄懂原来小洁快步上岸,四处张望,目的是找垃圾桶。这样不仅达到教学目的,还进行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总之,让学生爱读,使学生多读、会读对贯彻新大纲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当中我们应更重视研究“读”的方式、方法,找出更多、更好的“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语文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阅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65-02
语文是一门艺术化的大众文化,它也是工具性、实用性、艺术性和生活气息于一体的学科,对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我们更在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三重目标。然而很多老师依旧扮演着"主角"形象占据了课堂的地位,且以自己的理解和引导来代替了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显然是不符合课改要求的,更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下文将结合"阅读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引述,然后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托细说如何进行小学的阅读改革。
1."小学阅读改革"的必要性
阅读改革十分必要,不仅是阅读的作用所致,还是因为课改也提倡了阅读改革,最关键的是高考的阅读变革所引导。
1.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阅读是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手段,更是获得同情心、共鸣感和写作启发的关键途径。
1.2 新课程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打造个性化、主动化和情境化的阅读,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和获得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3 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近几年的改革却使阅读内容越来越重,且通过阅读考察观察生活、逻辑思维、归纳能力、思考反思技能等综合水平的高低。所以,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学生阅读教学是十分有用的。
2."小学阅读改革"的科学依据
科学的教学理论是教学法的支撑,以下是借鉴的理论参考:
2.1 过程教学理论。它重视体验与过程的展示。语文的魅力和趣味也只有在师生共同的探索、发掘中才能得到体会。所以我设置了情境、互动、辩论等形式的多角度阅读,力图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能在其中获得多重体验。
2.2 成功教学理论。成功教学法相信、认可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和现今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是相符的。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优势和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督促学生养成爱阅读、主动阅读、读好书等习惯,能够促使学生逐渐获得自我完善。
3."小学阅读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启发"悦读",互动课堂。小学生容易感兴趣东西的引导而主动学习,因此"悦读"就显得很重要了。
3.1.1 情境教学,深入文情。小学生比较活泼爱动,因此情境教学法显得比较亲近有趣。此外根据"做中学"教学理念,学生在融洽、互动的情境还原气氛中快乐学习,老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理性阅读,那么这一过程中得到的知识会比较易于接受和长久记忆,也可以打造丰富多彩、生动高效的课堂。
对于语文阅读课,可以采取的情境方法很多。学生对于《火烧云》比较陌生,老师可以采用ppt展示图片作为变幻的背景,让学生对作者笔下的描述感到真实且趣味,对于赞美之情也会有同感。而《倔强的小》老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还能播放事先搜集到与课文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背景有更深的了解,而且分角色朗读也是趣味阅读的一种。
3.1.2 互动教学,思想碰撞。提前预习然后进行提问是我进行悦读教学的最有效方法。学生的思维其实还是比较活跃的,而只有他们先感知和发现问题,才能在得到解答时更加用心学习,也能够在观点的碰撞里进步。
如《掩耳盗铃》的故事寓意有的学生比较难理解,我解释了两遍后,让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发现有的学生用意思相近的"自欺欺人、聪明反被"等帮助记忆;还有的通过自己类比自己身边的故事进行理解性阅读,如"抄袭作业或试卷的答案基本一样却不承认"。
3.2 学会"跃读",内化技巧。阅读理解是考试的"常客和贵宾",所以提高了大家的阅读兴趣后要教会大家方法,还是我为备考做的重要积累。而且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不矛盾,因此跃读的应试技巧也是我在平时会注意训练的内容之一。
跃读的基础则是字词的积累和名句的欣赏与分析,然后是我常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接着我提倡大家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利用情感经历去体会。
3.3 养成"月读",强化习惯。月读,顾名思义是每月一次的月读总结会和活动会,是为了反馈阅读效果和应对考试的特向训练,每两个周由我出一次题,考查大家的答题和分析、理解能力的高低。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训练"读与说",根据具体的教材或课程安排,组织大家对社会中的见闻(如正面的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或反面的不环保、不礼貌之事)进行"今日说"、"大批判"的小活动,或者是优秀书籍的"口头推荐会"、"互评会"。
如对古诗进行简单扩写,注意逻辑严谨、语言朴实;对寓言故事进行"新解读"改编,如将拔苗助长的含义理解为少走弯路;学会了修辞手法的时候,也能让学生用造句和即兴写段的形式进行小练笔,促使知识的创新应用。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要提高兴趣,教会方法,加强互动,引导实用和实训,强调亲近自然、感悟日常生活,通过循序渐进地教学设计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