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程远程教育

微课程远程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课程远程教育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多为在职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时间少、学习精力有限,工学矛盾非常突出。成人的学习需求通常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学习目的各不相同,个性化学习需求明显。现行远程教学模式由于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满足成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已o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如何在创新现行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出一种多元化、交互性、可移动的“微”教学模式来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基于传统面授教育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范型。[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教学模式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2]。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一种范式,包括教的模式和学的模式以及有关教学策略[3],它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环境与条件、师生组合、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程序等要素。

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是将在线教学与离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现场授课的视频数据传送到远端的教室或学生的电脑,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离线教学指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论坛等方式完成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学习交互和学习活动,教师还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辅导资料,帮助和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二)现行远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最大的特点是工学矛盾突出。现行远程教学模式虽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但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上,依然遵循传统面授教学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的零散性,未能针对成人特殊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对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利用率较低,无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2.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学习的目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现行现代远程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不同起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能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

3.无法满互性学习需求

现行教学模式虽然通过在线留言、在线论坛等方式解决了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问题,但是,目前所采用的交互方式多具有非实时性,即时效性不强。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没有充分融入交互性元素,学习过程未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远程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多为终结性考核评价,通过期末统一考试评价和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于课程容量大、知识点多,期末考试无法详细考查学习者对各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容易导致学习者不重视学习过程。单一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容易使学习者养成平时不学习[4]、考试突击学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习者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高。

5.学习资源适用性差

现行远程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资源大多以章节或单元为开发单位,资源容量大,资源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缺乏有机的对应和统一[5],整堂课的学习需要投入较长的学习时间并保持长时间的精力集中。

二、微课程概述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彭罗斯认为:利用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学,并辅以相应的讨论和任务,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6]

微课程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方法生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7]。在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微课程将传统复杂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将教学目标单一化、集中化,利用简短的时间讲解1~2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易混淆点或易错点。

微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课”[8],不能将其等同于单纯的学习资源,而应视为内容、服务和互动的综合载体。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支持完整的教学流程,其核心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9],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学交互活动、学习效果评价等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程的特征

1.即时性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为15分钟[10],相对于传统45分钟一节的面授课或者20分钟一节的网络视频课,微课程一般为5~10分钟,课时短、学习目标小而明确,更符合人类的视觉驻留规律和注意力规律。课程持续时间短,有助于成人在注意力保持时间内学完一课,更符合人类的认知学习特点,方便学习者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 2.交互性

相对于单向传输、单向接收的传统课程,微课程更强调学习的交互性。微课程与智能移动设备的融合使得“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成为可能,学习者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微视频的同时,还能够随时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参与教学交互,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参与微测试和微反馈、进行即时讨论。

3.针对性

微课程基于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组织、设计和制作[11],每节课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教学目标更加单一集中。传统课堂教学需要达成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将传统教学一堂课的数个知识点拆分成短、小、精的多个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活动的指向更加明确,精细化程度更高,针对性更强。

4.扩展性

微课程以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为核心,同时包括教学活动、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评价和反馈等多种辅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一主题突出、模块化、结构化的微课程资源包。与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程模块化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配置合适的微课程资源包,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资源包进行变化和充实,有利于对微课程进行扩展、修改和完善。

三、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现行远程教学模式已无法很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转变现行教学模式,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微课程及其特征,提出将微课程“迁移”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移动学习理论

移动学习通过融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智能移动设备获取学习资源[12],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达到学习目的。

通过将微课程与移动学习理论进行融合,开发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和基于网络的在线移动学习平台,使教与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微课程,实现“移动学习”。通过“移动学习”,成人学习者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有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有助于解决成人的工学矛盾,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微课程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其隐含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这种理论非常重视知识的结构,强调好的结构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由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知识的设计和组织上,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结构,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将知识点组织成以模块划分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通过完成不同模块的学习任务达到知识的学习。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起点各异,各模块在知识点的部署安排上,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该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模块,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认为需要耗费认知资源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和任务,从而造成认知负荷。根据认知负荷成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13]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应该根据认知负荷产生的不同原因,结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将认知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上,有效利用各类认知资源以达到学习目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五个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的背后总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做支撑,其包含的教学思想会渗透到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每步程序之中[14]。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就是上文所指出的移动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以及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成人学习者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基础进行设定,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规定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每个步骤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操作程序的设计和组织应该知识化、结构化,具有针对性,为每一步操作设定特定的教学目标,使之与特定的知识点相对应。操作程序还应该充分体现交互性,消除个体学习者的孤独感,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实施条件

教学实施条件是指能够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时间等条件因素。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包括教师、学习者、微视频、智能移动设备、各类移动网络和无线网络,以及确保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顺利实施的各类学习支持服务。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模式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科学地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应用,通过评价结果有效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能力。

(三)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

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对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进行重新规划,教师确定并细化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视频、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引导学习者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完成一整套模块化的学习任务,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本文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阶段划分为两类角色:教师和学习者。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构建任务,最终形成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见图1)

1.课前

对于教师来讲,课前的构建要点有三项。第一,学习内容导读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知识背景的铺垫和学习目标的设定。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这部分的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内容导读的引导,使学习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将认知资源集中到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上,从而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二,学习任务设计,为了有效激发成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构建微课程教学模式时,应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学习任务设计部分,设计基本、适中和较高三种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灵活选择,基本层次的学习任务要确保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完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由不同数量的学习模块构成,为了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每类学习任务所含的模块数量不宜过多。第三,学习问题设计,在现代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每个微视频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在学习问题设计部分,要针对微视频讲解的知识点设计与之匹配的启发性思考问题,使学习者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使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前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选取层次合适的学习任务,获取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带着问题开始学习。

2.课中

对于教师来讲,课中的构建要点是微视频的设计、开发和制作,主要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知识点的模块化和结构化,知识点前铺后续的搭配和组织,并对每个微视频配以详细的学习说明。

根据移动学习理论,微视频的开发必须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以提升资源的便捷性。因此,微视频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需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结合人类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特点,将学习内容微型化、碎片化,将每一个微视频严格控制在5~10分钟内,凸显针对性和“微”特点,每个微视频仅针对2~3个知识点或关键概念进行讲解,发挥片段式学习的优势,同时旨在降低资源容量,提高微视频学习资源的适用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好的结构使知识更容易被记忆和理解,考虑到不同成人学习者的基础和起点不同,微视频知识点的安排部署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提供难易度不同的学习活动,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切入点,无需将所有微视频从头学到尾,在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中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前学习内容导读、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三项活动的基础上,带着对思考问题的初步思考,根据教师设定的学习路径开展和实施学习活动,观看微视频。

3.课后

对于教师来讲,课后的构建要点有两项。第一是教学交互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包括设计模块形式的课后练习和应用案例;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包括设计自我检测和疑难问题反馈;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包括设计学习进度显示、学习任务完成榜单、学习者相互关注功能等。第二是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设计,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师准确全面地了解学习者,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15]。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应该根据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设计基本、适中和较高三种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每类方法包括课后微测试、知识应用、综合检测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效果评价的需要。同时,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设计应该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将每次课后自测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以调动学习者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者重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对于学习者来讲,课后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即进行教学交互活动、完成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和应用案例,完成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巩固已学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通过完成自我检测,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提出疑难问题,向教师反馈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成与教师的交互;通过查看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使自己不再处于孤立的学习状态,消除学习的孤独感,完成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

四、结语

现代远程教育现行教学模式所采用的学习资源容量大、课时长、适用性较差;教学交互方式单一、时效性不强,无法满足成人的交互性学习需求;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和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成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已无法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微课程的容量小、时间短、内容精,其即时性、交互性、针对性等特征能够很好地解决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将微课程“迁移”应用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探索构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明确了构建要点,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为今后研究和设计微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6.

[2]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31

[3]詹碧卿,林超文,等.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2(2):43.

[4]钟琦.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28.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5.

[6]David 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55(26):A1,A13.

[7]关中客. 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8]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101-102.

[9]李小刚.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32.

[10]赵毅.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裴华艳,罗忠宁.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

[12]李兴敏.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4):149.

[13]Moore,M.G.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3(2):1-6.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

微课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系统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广泛传播,老师们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出可以体验个人教学经验、各班学生学习短板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自主选择将要学习的微课内容。而鉴于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快速完善,微课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老师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资源,自主搭配、科学利用、合理取舍,制作出具有视觉美感、能准确传达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微课课程内容。精彩的微课内容、便捷的学习渠道,使同学们有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高职“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也要注意引入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发现微课的优势所在,加以充分运用。引导同学们加强微课学习,长期与同学们保持紧密沟通交流的状态。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

(一)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大

《财务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教材中的理论介绍以及业务描述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既抽象同时也枯燥,学生学习中很难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另外,由于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忙于灌输式的授课,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自然就差。由于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且没有更直观的方式与途径帮助了解,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越发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甚至是枯燥乏味,认为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地也就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课时安排不足,课程讲解受限

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通常设置72至126课时不等,每周4至7课时,周数是14至18周不等,甚至更少。《财务会计》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本身内容较多,涉及的岗位典型任务也多,一般就有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业务、往来会计岗位的供销往来业务、投资业务岗位的投资业务、综合业务岗位的综合业务、负责财务成果核算的岗位业务以及负责财务报表编制的岗位业务等,要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点都介绍清楚,课时量明显不够。另外,按照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特点,课时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这样就挤压了理论知识讲解的空间。理论理解不到位,学生实训时也是一知半解,实训效果差,最终也无法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差异明显,学习两极分化

由于生源差异、招生方式差异、个体差异等原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的专注能力、学习态度等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教师忙于知识讲授,且班级人数多,根本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下去,使得已有的差异形势越发严峻。(四)班级人数多,技能操作演示顾此失彼《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有很多技能操作要点要讲解,例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工作中必须懂的业务技能,在本课程中一定要重点讲解并演示。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很多学生要么听完就忘记了,要么就根本听不到看不到,由于课时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反复演示,且反复演示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疲惫感。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中级财会专业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和形式,而现在大部分院校内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更新,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传播具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现在大部分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都会具备辅的实践训练。因此,在“规范、整顿、充实、提高”方针的引导下,需要牢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目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对应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等的微课程,促进理论指导和实践联系间的联系,改善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二者分离的困局,提高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微课程”的特征

(一)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

微课作为一种多媒体展现形式,引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微课的重点在于传播核心知识点,不学陪衬的内容,这就进一步避免了抽象枯燥繁复理论对同学们的干扰。微课每次都会介绍一些同学们最需要、最值得同学们记忆的知识点,每次接收少量内容,逐渐积累,就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之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同学们的要求。

(二)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

微课的学习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少,传统教学模式离不开课堂和教室,同学们以课桌为支撑,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因此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微课”能够被称为一种“课程片段”或“微课程”。

(三)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

微课所包含的信息资料在存储空间数量上通常只有数十兆,并且格式是多样化的,这就方便老师和同学们随时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视频文件,随地查阅教案、课件;在传播的外在表现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比如利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渠道可以实现和不同群体的互相讨论与学习。

(四)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

鉴于微课基本是把学视频片段作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它集中了多媒体的素材和课件、同时有利于引发老师的课后思考和同学们的知识巩固、意见反馈,可以集合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实现教学设计和过程展开的统一,从而打造仿真的微教学情境,老师们能够在微课教学阶段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五)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

微课视频本身可以将图像、音频、故事等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现,提高学习的视觉化程度以及生动性,避免枯燥的说教,同时融合影视作品内包含的悬疑、意外、问题等思维,提高微课的趣味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与运用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的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先进,早已具有了承接线上教学模式基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中,可以科学地考虑财务会计知识点和资源。高职中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们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去设计微课,抓住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点,更新观念,把打造高度创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团队作为教学目标。在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探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务会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同学们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程度,有力地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完成需要从几个流程来达到,其一就是确定目标,也即是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选取并且组织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探讨。该模式的目的性非常强烈,有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良好效果。其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在可执行的行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思路,以此进行科学操作。该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标这个要素,它是课程设计的起步,也是最后的追求。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在过程模式中,最基本的类型就是Addie模型,这种经典类型将教学设计的整体拆分成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由浅入深的部分和阶段。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实际任务内容,层层递进,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所谓的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它也被称为“经验学习圈理论”,其形式表现为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组成的环形结构形式,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具体实践、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再实践。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的是利用书面形式间接地收集资料,帮助完成调查工作的一种方法。在面向调查者递发精炼简洁的征询单或者相关表格的同时,请其对罗列的问题进行作答,或者提供建议,以此得到研究资料。对财务会计微课程而言,财务会计微课程知识是社会调查的中心内容,对高职院校及有关的行业会计工作者展开差异化的问卷调查,由此发掘并且研究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帮助同学们获得或者巩固财务会计内容,这就为财务会计微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基础。

(二)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一种“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其概念在于借助教师的系统讲解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比较被动,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案例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从高职院校中抽取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微课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六、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设计方案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财务教学课程的实际,可以在明确设计方案时,安排面授辅导课15次左右,内容以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及特点介绍、学习方法及教学媒体使用指导、重难点问题讲解、作业讲评与实验指导等,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课堂作业、课堂测验等等。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学生如果仅仅完成形成性考核册规定的内容是不够的,辅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二)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

首先确定好建设目标,设计好方案和进程,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进一步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比如加大对目标模式的运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比如把目标一步步细化,会导致课程内容和同学们学习过程的脱节,不利于形成整体化的课程体验;而且,目标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往往是较为简明地陈述知识点,缺乏更严密的对知识形成和社会关系等要素的探究。

(三)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院校内本身存在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地和《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等加以结合,借助目前会计行业的可喜态势,利用信息技术和“微课”热的条件,制作精致的财务会计微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微课平台,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四)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微课程终归是要让学生来用,否则就成为了搁置的资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微课程的应用,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将微课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办法,把同学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实践阶段操作体验,检验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以此提升同学们的成就感,不断强化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职院校“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课程的现状,把握“微课程”的特征,比如微课的内容简单高效、微课的学习能随时随地、微课占用的内存容量较少且形式多样、微课的展示趋于“情境化”、微课是趣味无穷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明确加强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工作的必要性;再者是抓住基本的财务会计“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类型;然后掌握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财务会计微课程的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讲授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加强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运用的主要措施,规划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内容,依托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平台,做好财务会计微课程的应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林香山,曾文华,黄潮华.高职院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6(7).

[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5]方倩.基于“微课”资源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以广厦学院《财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人本位论 远程教育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郭敏(1979- ),女,山西沁县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和远程教育;孙壮桥(1980- ),男,河北永年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和信息化建设。(河北 石家庄 05007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的变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ZD20112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4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推进,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增至69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已从十几年前的规模扩张阶段转入现在的内涵建设阶段,而课程设置是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开展远程教育中大多凭借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优势,往往忽视了远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其课程设置体系普遍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另外,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与建设方面,虽然同时具有中央、省级和地市的三级开课优势,但由于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过多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自主选课机制和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本文基于“个人本位论”理论,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针对课程设置的改革设想和建议。

二、理论基础

以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其次,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的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等。虽然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偏颇,如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否定社会发展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但是它的“以人为本,从学习者出发”的理念在现在来看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教育大众化和学习终身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增进了远程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中通过学习,使自己在职业能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的构建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原则,以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模式,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的发展,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教育机构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组织和编排的系统化过程。它包括教学科目的设定、科目之间结构关系的安排及各科目的学分学时比重的分配等。课程设置一方面承载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它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同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也会产生直接影响。课程设置不但决定着远程教育的质量,也是实现远程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有的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往往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远程教育学生特有的实际需求。因此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表现为:

1.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陈旧课程多,创新、前沿课程少;知识型课程多,技能型课程少。这样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了课程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关注知识的技能性与实用性,既不能获得学习者的欢迎,也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

2.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新瓶装陈酒”的现象,甚至有些课程在“创新”的外衣下包裹的其实也是守旧的内核。一些名义上的“创新”课程大多还是面授课程的“缩微”版或所谓的“改良”版。课程内容上,往往忽视学科的前沿性,更新过慢,有些课程仍然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或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到前沿、实用的知识。而陈旧的课程内容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设置忽视远程性。课程设置具有普高性倾向,大多注重探究性和理论性,集中表现在大多数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课程。一些文科专业课程与学生将来或正在从事的工作联系不大;一些理科的专业课程,内容普遍偏难,根本不适合远程教育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普高化趋势,并没有考虑到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4.文理科课程划分过细。在课程设置中各专业按文理科划分过细、界限分明,使文理科基本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不高。如理工科学生人文与社会常识严重不足,基本的文字能力欠缺;文科学生缺乏生活中基本的数学常识、经济常识等。

5.专业口径过窄,学生没有足够的选课自由。数量有限的选修课程似乎总是与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往往找不到自己感兴趣和想学习的课程。因此,学习选修课慢慢变成了只是为了等到学分而进行的学习行为。造成选修课程走过程、走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把教学和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选修课程被定位成对专业课程的补充,可有可无。因此,过窄的专业口径和现有的选修课程不能提供充足灵活的选择机会,学习者很难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四、意见与建议

本文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为对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以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设置为目标,对现行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基于模块化组建“课程库”,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按模块化设计的课程平台已普遍应用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设置为例,目前各专业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通识课模块属于通用模块,而其他四个模块是以专业为导向的特色模块。同时规定学分在各个模块间的分配,间接地控制学生的选课方向。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虽然单一的模块化组织“课程库”的模式给学生学习留下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学生往往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也不能解决不同培养层次间的课程重复问题。

在模块化组建“课程库”基础上,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就是从学科专业、培养层次和知识结构三维立体角度进行课程库的设计和组建。首先,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学科课程库”,“课程库”中包括了本学科各个专业、各个方向和各个培养层次的课程,排除了内容重复的课程。其次,对课程库中的课程进行立体划分:横向以模块化为标准对课程进行划分,纵向以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为标准进行划分;侧向以知识能力结构为标准进行划分,不同课程分类摆放。这样,同一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均来自学科“课程库”,避免了课程重复设置带来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时间和费用上的浪费,同时实现了不同培养层次间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2.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是指突破现有的以专业为单位、以学历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优先学习,并且根据学习的效果向学生颁发课程结业证书或者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积累学分,取得学历;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课程继续学习;还可以在暂停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继续回来进修,之前的学分依然有效。总之,这样的方式不再以取得学历和学位为最终目标,更不会限制学生必须学习完本专业的所有课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先学习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和知识。这种灵活的“课程超市”形式的课程组织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3.增加选修课、自开课的比例。为了激励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发挥个人专长,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中,适当增加选修课和自开课所占的比例,突破原有的专业选修课的狭窄范围,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跨年级、跨专业以及跨学科的选修类课程,包括人文、社科、法律等专业性不必很强但又实用的课程;放宽省级和地市电大的自主开课权限,使各个省级和地市电大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开设符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4.提倡完全学分制,提高学习自由度。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的课程管理都采用学分/学年制的管理方式,即学校根据教学任务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组织安排课程,给出每门课程的建议开设学期,同时在毕业时间和年限上给出学生一定的空间。虽然弹性的毕业年限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这与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有很大不同。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按要求修完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证书,每一门课程向所有的学生开放,课程的学习顺序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只要具备课程的学习条件(如学习完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就可以选择学习。有了自己的“学分银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积极组建模块化“课程库”,搭建立体化的课程平台、灵活组合课程学习模块、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和提倡完全学分制等都将有利于推动现有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在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自由度高的课程平台同时,对于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目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单片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H-4

1、引言

“微机原理与应用”,又名“微机系统与接口”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片机已在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汽车、日常生活等行业广泛应用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面向机械工程专业、航空宇航、自动化、理学院及相近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本课程主要讲授与单片机相关的原理、指令系统、控制技术等,课程教学时间为32/40学时(选修课为32学时,必修课为40学时)。

通过大学前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已经基本确定了考研、择业或出国深造等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性差异较大[1]。本课程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正是要进一步激发已有考研意向或对此方向有特殊爱好和特别才能的同学的科研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他们获得思维的扩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本课程内容多、课时短和专业性强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从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开展多模式教学

2.1 导入背景知识

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程,因此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导入非常必要。古语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原各专业基础知识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博与专”的思想,对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懂一点,对本学科的知识要熟悉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跨专业的综合人才。

2.2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且专业性强[2],课程时间相对非常紧张,因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本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32学时的课程为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如表1所示。

2.3开展多模式教学

本课程除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外,还穿插使用Medwin、Proteus等软件为学生现场编程和进行程序演示,比如灯的轮流点亮与熄灭,LED计数计时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实时为学生答疑,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另外,还进行了考试模式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命题和试卷,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性,顺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趋势[3]。

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优化教学方法

《学记》中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说教育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其顺从;要给予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双重过程。针对本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确保学生的主动性;

(2)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保障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增强互动、合作与竞争;

(4)设置课堂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增进学习积极性;

(5)利用事先编好的程序,通过多种软件为学生现场讲解演示,提高学生兴趣;

(6)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提供针对性指导并鼓励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信。

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能力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单片机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为此在本课程后,鼓励学生继续选修微机原理的实验课,或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以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促进和发展。

5、 结论

综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专业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集思广益,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吟飞. 工程基础软件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研究[J]. 科技信息. 2012, 8: 122

[2] 刘春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0(10): 75-77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维度;职业;人文;工具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较强,是面向职业岗位的教育工作,更加重视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需要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关,更要符合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语文学习是人们建设个人灵魂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从职业、人文与工具三个维度入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三个维度之职业性

培养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此来实现教育价值。语文学科,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学科,也是每一位高职学生的必修学科,体现语文教育的职业性,将职业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之中,是尊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实现。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应当结合院校本身的类型以及学校内所设用的专业与学生未来的岗位去设置语文课程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比如,高职院校中的金融类专业,像会计专业、投资管理专业、金融审计专业,或者是计算机专业、营销专业等,在毕业之后都要进入金融机或者企业工作。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金融机构与企业对这些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结合未来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改革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像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应用文写作,与这些专业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将应用文写作调整成为金融应用文写作,让应用文写作学习与学生个人专业与未来的职业需求进行结合。在呈现应用文写作的例文时,可以利用金融机构或者企业的真实,将工作结构作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将学生的工作内容设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只有教师针对学生的职业需求,积极去调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个人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金融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应用文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像理论知识知识,行业实例学习等。首先,通过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语文课程中对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其次,结合金融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将职业化案例与应用文写作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确每一个职业化应用文写作的目标与方式。利用模块化的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细化应用文知识体系,有利于应用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重视学生的职业需求,提高应用文教学的职业性,才能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未来的工作而服务。

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内容具有存在即合理的特性,没有哪一部分内容是可有可无的。教师要认识到语文教学内容的独立性,不要总是在文学作品中给学生讲解写作方法、阅读技巧。尝试将各类知识与技巧提炼出来,放到学生的职业实践中,才能让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出发点更加明确。

2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三个维度之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学科正是因为具有人文性,才具有独特的魅力。语文学科,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将学习视为未来个人获利的一种手段,学习功利性过强。在个人工作中,学生用到最多的是说与写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中,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就成为了十分关键的内容。只为学生的职业服务,或者只以传播语文专业知识为目标,会让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狭隘。表面上看,职业化的教学让语文学科教育更有用,教学内容更加细化,操作性更强,但语文教学的文学特性被削弱了,语文学习被边缘化了。无论高职院校教育如何发展,文学欣赏都是语文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让学生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时积极去感悟人生,思考人生,净化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才能让教育工作回归生活。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践。学生要学习语文知识点,掌握说写技能,更需要健全的人格。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精神状态,利用文学作品的研读渗透正确的人文观点,实现人文教育目标。就像在讲解《论语》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讨论论语之中的观点,将论语所陈述的道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3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三个维度之工具性

工具性,是高职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这与人文特性是协调统一的。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除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激发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适应社会。

首先,教师要做好语文技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受性格与能力影响,不同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有不同的天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像擅长于说的学生,教师要传授其口语表达的技巧,优化其表达的节奏与用语,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建立特长,使之成为个人发展的工具。

其次,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改革。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细化课程。像营销专业学生,需要口才与演讲方面的指导。药剂专业学生,需要得到研究报告写作方面的指导。认清需求,才能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工具。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职业性、人文性与工具性,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维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涵。关注高职学生未来个人发展的需求,做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是每一位高职语文教师的职责。将创新元素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不同维度的语文学习活动,才能促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郅莹.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5:21-22.

[2]杨定明.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杨柳.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定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