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19-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的重心都已逐步从传授知识向提高能力、培养素质转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比较封闭,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适应是思想品德教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就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灵活选用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进行“教师说,学生听”的单向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教学过程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使学生失去了展现自我、提升个人素质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教师应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如问题教学法、自我发现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从众与自主》时,笔者从“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这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巧妙设置问题并让学生展开讨论。笔者先描述了一个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现象: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某同学一开始并没有举手,但当他发现前后左右的同学都举手时,自己也慌忙举起了手。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该同学的举动反映了他的一种什么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呢?接着,笔者请学生先回想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再举出一个反映从众现象的实例,并试着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从众的现象。此类话题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在生活中发生的不当从众现象,如起哄、盲目追求时尚等。学生们深有感触地交流自己的见闻,大家相互讨论,交换想法,发现了不少以前自己不曾注意到的从众行为,同时也意识到应时常提醒自己,自觉抵制来自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意见,自主做出并坚持正确的选择。这样教学,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以学法为中心,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寻,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所学知识,同时,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宽广,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想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必须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链接起来。教师应让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同时教师自己也应以开放的心态,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大课堂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这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非常好的方式。

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哭泣的自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开放的生活化任务:对本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搜集与资源匮乏、环境被严重污染有关的数据和信息,整理自己在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包括文字、数据、图片等)。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有了深刻的体验,其环境保护意识被自然地激发出来。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可选择性的开放式的作业:①对自己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②搜集有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办手抄报。这样教学,使学生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不仅拓展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为学生落实环保行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动态把握生成的教学过程

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一定完全只按备课时的预设执行。教师应有意识地接受、开发和利用开放的新经验,动态把握生成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案在执行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其个性和兴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课前预设不可能那么全面。二是在授课时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地对预设进行调整和变化,给动态的生成留出一定的空间。很多时候,课堂的精彩是在灵活捕捉和利用不经意间发生的意外状况的情况下出现的。当这样的教学契机出现时,教师应机智地调整预设,分配出适当的时间以实现课堂的生成,可以在课后再对预设教案进行反思、整理、总结。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第2篇

本文写作将“有效教学”改为“高效教学”主要基于下面的思考:

通常而言“有效”的反面是“无效”,而“高效”的反面是“低效”,一节课堂教学,不管是传统“满堂灌”课堂教学或者现代课堂教学,以学为主,导学结合,都不能简单认之为完全无效,其实只要教师把握教材认真上课,一节课堂教学的收获或多或少不可能完全无效甚至负效。所以课堂教学效果的区分还是根据效率高低称之为“高效教学”或者“低效教学”,而不应将它视为完全没用的“无效教学”和效率高的“有效教学”。我们一起来推敲一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允 在其著作《有效教学》中对有效的定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该定义中“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一定义本人不敢赞同,每个学校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都会出现一些不想学的学生,而学生“不想学”的原因又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单单是教师教得好或者不好的原因,那么是否执教这些学生的各科教学都是无效教学?再反推这些“无效教学”的老师都是无能的教师呢?“教学”应该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学相长,不能一刀切截然分开。崔教授认为“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惟一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这中间似乎存在某种脱节。所以将“有效教学”改为“高效教学”是否更加合理些呢?

通常课时安排,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每周只有2节课,九年级每周3节课,按每学期20个教学周计算,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每学期总共只有40节课,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每学期总共有60节课。根据课标要求每框一课时,扣除节假日占用的课时、单元考试及讲评课、半期考期末考试及复习课讲评课,每周2节思想品德课就显得时间仓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给了语、数、英,老师不能指望学生每天课余花较多时间在思想品德上。另外,思想品德课中考采用开卷考试,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翻书抄即可,思想上重视不够。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作为一线的教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决胜的关键环节,我们应努力使每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学都成为高效教学。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都成为高效教学,那么可以推断该思想品德科教学也是成功的教学。

何谓高效教学?这就涉及高效教学评价标准的问题。本人给出三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是借用有效教学的定义。崔允 教授将其定义为: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得出“平均水准的教学”的统计数值。

其次是对学生长期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时之间是看不出来的,而且也根本不可能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例如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对学生学会做人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郑重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并认为这也是21世纪人一生的宝贵支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上述精神己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当思想品德课老师讲授《身边的诱惑》,学生能自觉将课本内容内化为自身自觉地行动,远离;如果学生学习《珍爱生命》,他能明确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坚决不采取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学习了法律常识后能自觉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则思想品德课教学,善莫大焉。对学生的影响可谓受益终生。那么能对学生上述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然是高效教学。

再次,考试分数可作为参考评价标准之一。如期中考试期末统考,如果一群教师为同教学进度教师,他们同样没有额外加课补习加班加点课时相同,仅靠课堂教学,而其中教师甲的教绩又比别人遥遥领先,那么可以反推教师甲的课堂教学效率比别的教师高,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其教学是高效的。

二、思想品德高效教学的实践

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本人身体力行,做出以下尝试,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的帮助。基本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实现高效教学。保留传统教育的精华,吸收当今国际风行的教育理论,推陈出新。

1.制订符合学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任何一位教师不可自恃资格老教材熟,不做准备仓促上阵,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也决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一本以前用过的旧教案或者网上下载的教案或从书店购买的教案,他们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使它可能是名师教案或优质课教案,也必须结合现实的学情时事背景等。思想品德素材时效性很强,所举例子必须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就决定思想品德教案更新速度很快。另外脱离了学情,再好的教案也无法顺利实施。笔者曾有以下的失误,几年前曾经到一所农村中学支教,布置的作业是小组合作上网查资料完成作业,结果失败。一个班级40多个学生,有电脑的寥寥无几,而且学生家庭居住地分散相距甚远,无法课后开展合作。一些学生倒是天天上网吧,但是他们可以花钱打游戏而不愿意花钱上网查资料。还有一次布置课堂即兴小品表演,学生们互相推诿,没人敢于主动上台,几番鼓励之下,学生蠢蠢欲动最终还是没人有这个勇气,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堂时间。在城市中学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搬到农村中学使用就行不通了。很明显,学情已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教师注重怎么教,现在我们要实现高效教学,除了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通过教师教学生学,师生要共同达到什么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高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教师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具体学情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学方法。教法贴切,课堂教学自然高效。

2.重视学案设计科学有效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思想品德高效教学既注重教案设计也注重学案设计,学案设计得好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案设计要做到:

(1)涵盖教材基本知识点;

(2)问题设计系统化;

要把一个一个问题串起来,形成连环套,使学生由已知出发去探索未知,在已知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去达到最近发展区,不断引导学生思维推向深入。

(3)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量的把握和难度控制

3.师生全员参与课堂教学

一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必定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它既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或满堂灌,也不是几个拔尖学生的表演舞台其他学生当无谓的看客,而是师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的网络式的沟通。全员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专注、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静心默读、或全心朗读、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热烈讨论,或大胆陈述。在执行中可采用以下方式:

(1)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很重要,可视教材每一框教学内容而定,若框题容量较大,可布置导学预习。若容量适中则放在课堂当堂完成。要求每一个学生安安静静,独立思考潜心钻研教材,解决导学预案。

(2)小组合作学习。2人一个小组,对导学学案中的疑难进行初步的沟通,允许出声讨论,进行探究或研究。

(3)大组合作学习。6人一个大组,将小组讨论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转移到大组中进行讨论,力图将导学中的所有问题在大组中全部解决。如果大组讨论还有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或者动态生成新的问题而又无法解决则留到教师组织跨组交流再解决。此环节可大声讨论激烈辩论。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课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最后可实现疑难问题堂堂清,有些问题很尖锐,教师一时没有把握或时间来不及可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课后调查,课后讨论等,留待下一节课解决。

4.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本人采用多媒体呈现教学情境,它可以是一则新闻报道、一首配合课题的主题歌曲、一个经典案例、一段时事述评、一段精彩的焦点访谈对白、一个小品表演等等。预设教学情境可用于下列五个环节:

(1)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可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于课堂教学,从而有助于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进度,实现高效教学

(2)设疑:可用于布置学生导学任务

(3)点拨:可用于释疑这一环节

(4)深化:可运用于教师总结提高

(5)拓展:可用于练习巩固这一环节,力求举一反三

5.合理控制课堂节奏

现代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节课有限的45分钟,教师须合理管理时间控制课堂节奏,切忌放开学生讨论演变成放羊式教学,课堂教学随兴所至随意无序。高效课堂教学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生动活泼而紧张有序。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对于一些班级还经常面临突发事件处理,纪律控制等。如学生上课讲话、传纸条、看漫画书、扔纸飞机、骂人、打架等,这些事件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再好的一节教学设计也可能执行不了而彻底泡汤。

6.教师精讲释疑总结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控制课堂节奏,进行精讲释疑总结,这一环节主要要达到以下目标:

(1)梳理头绪,将课本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要求学生同步整理在课本上。

(2)归纳总结,尽可能归纳出本节课能概括全文的关键性词句,要求学生用红笔画在课本上或注在课本上。

(3)灵活把握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聚焦疑难,将课堂教学推向。

7.练习或考试

通常就是1-2题,必须精选题目。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堂练习巩固提高,避免学生课堂忙互动课后忙作业的尴尬,因此也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

8.小结布置作业

这一点似乎与一些倡导“堂堂清”的做法不相吻合。本人认为“堂堂清”的做法与课后作业布置不矛盾,疑难问题要堂堂清,但适量的课后作业是必要的,这种作业可以是规范作答训练或布置导学预习。思想品德课每周只有2―3节课,平均每2―4天才有一节课,如果没有适量的课后作业练习巩固,必定造成遗忘率增高。

9.及时反思提高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一个思想品德教师通常任教4-6个班级,一个进度的教案通常要重复4-6次,同一进度的课堂教学上完第1-2节课后及时反思提高并迅速作出调整,它将极大提高第3-6节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当代教育改革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高效的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还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责不断探索前行。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第3篇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情况: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美术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2、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继续教育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运动会工作等等。

4、我除了认真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开展了美术兴趣课的教学工作.课外兴趣辅导等。

三、经验和教训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个性化教学;个人体验;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38

所谓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自身的良好素质,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用教师的创造性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包括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情境的个性化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有效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为了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找准学生认知的实际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有针对性地灵活施教。

新课改实施后,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强调学科的独立与整合,强调教学的人文性,将个性化教学问题推向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探讨的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建构和运用了多种教学模式。这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由此带来的教学过程过于模式化的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学的个性化,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艺术创造,也不利于以发展学生个性为重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笔者认为,在重视教学模式建构和运用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在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策略时,必须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一、与教学目标合拍的个性化才是有效的

思想品德教学的个性化是根据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学习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心理特征不同,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片面地理解个性化。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教材、紧扣教材,不能盲目地让学生“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从而使教学真实、有效,为贯彻教学目标服务。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年级教材不尽相同、教材学习目标也不相同、课堂个性化也是多样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将教学个性化置于课程标准的“主目标”,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个性化的学习前提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提高是非能力、审美能力,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中辩证地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让个性化的学习贯穿教学过程,达到培养人、启迪人,学会做人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的“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知识点时,笔者从法律的角度引导学生,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滥用言论自由是法律不允许的,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二是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笔者及时地出示一些案例让学生讨论,进而分辨是非。

二、有效的个性化是以注重学生自我体验为前提

1. 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角色转换,使自己从唱独角戏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2. 注重有效课堂,强调个性化教学。将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的教以学生自己体验为主,把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课堂。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把握、赏析教材,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生成个人体验。当然,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有一些荒谬、偏激之处。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不能一概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够从各种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

在教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这一课题的“依法维护隐私权”知识点时,笔者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对隐私受保护的敏感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深入引导学生理解,隐私权不受侵犯是文明人的基本需要,注意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有助于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维护公民个人的人格尊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和谐,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法律是通过制裁损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保障公民利益免受非法侵害,维护主体人格尊严,提高公民权利意识,自觉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最后要落实到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教学个性化需要个性化的评价。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政治课的教学,阻碍教学的个性化。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个性化的评价。

1. 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每一堂课教学中,要使班上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基础知识、学习兴趣、情感经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基础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要有机地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三个维度”方式(下转第60页)(上接第38页)的评价,不能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完不成教学任务。

2. 要取消答案的统一性。我们政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一致认为,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课文问题答案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因为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认识和经验,离不开个性的思维方式,离不开个体的心理能力。我们在备课写教案中,教学步骤往往是一致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形成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获取的结果也各有差异。因此,学生可以依据自己认识水平,对教材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来理解,学生就能萌发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与答案迥异的见解。因此,只要给学生放飞思维、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就会有力地催生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3. 要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评价。当前,初中学生已掌握电脑初步知识,精彩世界拓宽了他们视野。政治课教学证明,个别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和所获得的成绩都有可能超越教师本人,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评价交流、深入学习、获得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学生自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教师要把评价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评价更为客观、更合实际,从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个性思维,使课堂教学知情相融。

教学实践证明,关注学生个性,让学生参与探索、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王玉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个性化初探[J].教育探索中学教学参考,2009(2).

[2] 袁红玉.中学政治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3] 朱建仁.打造有效探究的政治新课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7).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观念;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99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经向我们袭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各学科正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思想品德学科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为当前广大思品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现实思想品德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他们把按照教材执行教案实施教学视为新课程实施的终点,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不能在大社会环境以及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无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无法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副鲜活的、生动的画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如何选择、捕捉、运用更多资源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在现实教学中只有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才有利于克服这些矛盾、落实新的课程理念,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生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下面仅就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资源谈几点认识:

一、立足根本,探究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里面所记录的都是知识的精华、文化的宝库,那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能激发其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我们都在用教材,但怎样使用,用得如何,差异却很大。一方面,往往由于我们对教材中某些内容的轻描淡写,或者照本宣科,从而导致资源的白白流失;另一方面,要在短短45分钟内把这些全部讲过又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资源意识,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要点,每一段教材、每一幅画面、每一个问题都要综合考虑,在时间、方式等方面综合科学处理,以发挥最佳效益。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笔者就从教材的众多材料中精选了“鲁讯”和“载人航天精神”两个材料,从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出发,从以前到现在,用两个事例把整堂课贯穿起来,最后再落实到学生该怎么做?新鲜、具体的材料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整节课紧凑又不失教育意义。

二、理论联系实际,获取生活资源

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政治课教学所坚持的原则,但联系的“实际”应该是贴近学生最直接的生活实际。新课改就是要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比如,从2005年秋季开始,笔者校对面开办了一家水泥厂。每天上课时,时不时就会有一股刺鼻的气味闻风而来,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头晕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就布置八、九年级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追查根源,利用所学知识说明现象,并要求九年级学生谈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并与教材接轨、呈现问题、提供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

三、学科互动,活化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整个初中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联系极为密切,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又极具互补性。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服务,凸显思想品德课的核心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很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帮助,但由于学科课时设置的原因,不能分别利用各自的课堂完成教学合作,这就需要学科与学科互动。如在进行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五课《世界文化之旅》教学中,笔者就与语文、历史、地理教师集体备课,通过语文教师了解汉字的特点,宣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地理教师了解世界各大洲的不同标志、代表人物等文化特色,通过这种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在教学中能帮助分析清楚相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思想品德学科相关内容的完成。

四、依靠社会,补充教学资源

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获取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曾联系长乐自身的资源上《世界文化之旅》这节课,因为长乐是侨乡,历史上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现代的长乐即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流,并从实际出发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要求学生通过镜头去寻找代表长乐文化的标志、代表人物等,通过电话、互联网去调查、了解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并通过这些来感受自己身边文化的变化,从而懂得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最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时代信息,这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历年来品德课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把国内外学生关心的大事引入课堂,把教学放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把学生投入到绚烂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分析知识。比如,在上《竞争合作》时,当时正处在多哈亚运会比赛期间,笔者在上这一节课时,就联系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男子110米栏比赛,让学生看刘翔比赛的现场直播,感受竞争合作的奥妙,理解竞争合作的关系。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回归课堂,关注“动态资源”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中也时常会生成课程资源,这种课堂互动的资源是动态生成的,在课堂中既时产生的,是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它稍纵既逝,被称为“上帝的礼物”,靡足珍贵,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由于动态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本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学生便会享受到无限乐趣。有一次,笔者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节课,讲到“依法求偿权”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消费者知道商场卖的是假货,故意去买假货,然后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可以这样吗?”这完全偏出了教材和笔者上课的预想。他这一问,一下子把笔者给问懵了,但这却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下了一大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笔者瞬间就作出了决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接下来就讨论这个问题。结果这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笔者又引导他们上网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查相关案例,在下一节课上展示。这样,通过讨论、查阅,学生加深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理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