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的成熟,是塑造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和意志,从而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之中丧失自我,变得功利和自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审视人生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积极的态度,并在生活中保持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通过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使学生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相互理解、心胸开阔,在遇到冲突的时候能够淡然处之,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能够自行控制,从而帮助学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团队协作,塑造健全的人格。
1.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就要求人必须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并且还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以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行明确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使他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更加灵活的情景模拟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对社会责任感进行普及、宣传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将人格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
承认学生个体的价值、提升个体的自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认同感,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构建。在传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主要是采用理论考试的片面测评模式。在今后的教育中,高中要构建多角度的人才评测制度,将人格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从实践、情感态度、创新能力以及理论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与此同时,测评主体模式也要改变,摒弃之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估方式,增加学生自身、家长以及社会团体等评估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总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应该以生活作为主要的开发点,形成源于生活的教育方式。高中政治教学应该以生活作为导入点,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人生感悟,不然政治教学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应该依赖于生活的丰富土壤,将生活教育融合于政治教学活动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也为写作以及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高中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教学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生活教育中"教学做合一",从生活中吸取培养学生素质的营养。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不能够脱离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生活体验与高中政治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活泼又丰富的教学内容。
2、政治教学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
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从而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内容与生活脱节,课堂被称之为"象牙塔",专门以脱离生活的理论以及脱离生活的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点,忽略了高中政治教学本身的目的。案例:在对《生活与消费》的教学活动中,笔者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当前的消费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认识到消费与货币之间的关系,逐步引导,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3、生活化的政治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死记硬背作为学习以及教学的主要方式,将脱离生活的理论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不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掌握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标的要求中,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应该有所革新,与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要求相一致。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是政治教学的丰富的素材来源,通过活泼有效的生活内容,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能够形成活学活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掌握学习的内容。在生活教育中,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是"所学的,就是所用的";因此在教学的活动中,将丰富的生活体验蕴含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到学习的乐趣,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读活人的书,做活人的事",这些教育方式的引入,能够促使学生丰富知识,掌握要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案例:在针对《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内容的学习中,虽然教材中已经给了许多学习的案例,但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当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热点问题,包括“3•15打假”等问题,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直观认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分析
1.1 厌学心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接受教学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即使人在课堂也无心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问题调查中,有6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学生“觉得枯燥”,32.8%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50.1%的同学“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
造成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现实,使90后的大学生养成了急于求成和独立自我的个性,更关注个人经济和名誉绩效,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对思想境界、精神食粮、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学改革不得力。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进程较慢,力度还很不够,如仍存在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方法呆板过于形式化,途径狭窄过于保守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不了学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受到学生的爱戴。
1.2 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漠视或是公然反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事物,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调查发现,有65.1%的学生不赞同“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很有必要”,61.3%的学生不觉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48.2%的学生不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很有用处”,66.2%的学生承认“我不逃课、旷课但不一定在听课”。
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不够,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心理体验。(2)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仍然一厢情愿地坚持灌输,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致、表达观点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师的对立情绪。(3)社会消极因素的感染。市场经济改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社会中少数群体的个别现象,极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对教师学科化教学产生逆反。
1.3 轻视心理
这是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或自以为能够把握而不认真对待的一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的应付状况,如敷衍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等。在调查中,有70.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太重要,不会认真去学;52.8%的学生坚持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74.6%的学生只关注课程考试的内容。
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1)实用主义思想。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使部分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就业的误区,用人单位重视什么就准备什么,放松了作为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德性的培养,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用的课程或没必要开设的课程。(2)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学生否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习惯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专业课以外的可有可无的说教,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得以学习和锻炼,没必要作为课程设置,甚至有的学生把人生指导课看作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赖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学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从属地位,听从或指望着教师安排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缺乏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期望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述,有时连总结和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老师表达出来。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解;75.0%的学生觉得老师课讲得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有意义。
产生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依然存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致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安排我服从”的学习方式。(2)传统教育理念的固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通常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应听从于教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前的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一些大学生也习惯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学生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显现。但因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厌学等心理,注意力没用在教学上,对老师讲授的原理、观点产生不了感悟,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对考试。如果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再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各高校也确保了课程体系的实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把课程学习当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务,不能将其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以致对课程的学习存在着逆反、轻视等心理问题,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课程的价值和益处,更不用说提升其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自 然难以实现。
2.3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问题,关键是要产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厌学、轻视、逆反的心理,所以对教学内容缺乏专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实效性发挥的前提。然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考试,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重视课程的学习,更没能在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的精神,即使国家发再多的文件、学校再开设多的课堂、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是不会提高的。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问题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