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天怀念》这篇课文,它使我深受感动。它让我懂得了做母亲是多么的不容易,知道了“母子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经常摔东西、发脾气、悲观厌世。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词语和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第2篇

最令我感动的是,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在这位母亲的记忆里,根本没有她自己。这样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我妈妈身上也体现出来。说起我妈妈对我的关心,可以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但是,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一次。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发高烧到40度。妈妈急坏了,一时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邻居的一位阿姨提醒说:“赶紧送医院呀!”妈妈一听,急忙披上大衣,背着我就往医院走。路上,行人稀少,寒风呼呼地刮着,我不禁打了一个喷嚏。虽然很轻但是还是被妈妈听见了,妈妈放下我,才知道我穿着单薄的衣服。便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穿上。我说:“不行的,这样您也会感冒的,您还是穿上吧!”妈妈说:“我是大人,身体比你健康,你已经感冒了,万一病情加重怎么办!”我拗不过妈妈,只好穿上了。

醒来时,我发现自己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打着点滴。护士姐姐正在旁边给我换药,见我醒了,便说:“小朋友,你醒了。你可不知道你妈妈在你旁边守了你一夜呢!刚刚才出去”。“吱”的一声,门开了,只见妈妈拿着一个盒子,说:“我熬了点鸡汤,你快喝吧!”看着妈妈眼睛里的血丝,还有点凌乱的头发,我禁不住一头扎进她的怀里哭了。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第3篇

《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秋天的怀念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山固然高,却不如母爱至高;海固然深,却不如母子情深。

今天我读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文中通过写母亲身患重病却不顾自己身体,照顾自己因瘫痪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的事,我感受到了母亲的圣洁和无私,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不能惧怕困难与挫折,要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当我读到“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道,咱娘俩一起,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出自《秋天的怀念》)时,我为作者母亲的伟大而圣洁之母爱而感动,“我”因双腿瘫痪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而母亲却一直鼓励儿子拾起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文中“扑”“忍”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疼爱,害怕失去自己儿子的心理。母亲一直想与“我”一同欣赏那北海的花,但“我”却因为厌倦生活而一直拒绝母亲,当“我”在得知母亲病得天天在床上翻来覆去而答应母亲一起去看花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絮絮叨叨地说着明天的安排,具体地写出母亲当时兴奋的心理,从而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但是,母亲却在那一天离开的人世,永远地离开了“我”。本来母亲可以和儿子高兴去看花,却永远地离开了儿子。这真是一个十分大的转折,令人感到悲伤,为母亲的遭遇而叹息。临走前,母亲最后一句话居然还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出自《秋天的怀念》)这句话没说完,却更让人感动。母亲当时正艰难的呼吸着,还在关心自己的儿女。这是多伟大的母亲,这是多么神圣而纯洁的母爱。

文中作者双腿瘫痪,对生活失去信心拍着腿抱怨“我可活什么劲”但作者不知她的母亲得了比他严重许多的病,却仍然保持一种对生活的乐观向上。他的母亲从来没有因病而堕落,还时刻帮助作者走出阴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母亲不惧挫折,热爱生活!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又深沉”(出自《秋天的怀念》),作者借母亲最喜欢的来形容母亲伟大,母爱和高尚的品德如一般淡雅、高洁,热烈而又深沉。母爱是圣洁的,它比山高比海深,是这世上最圣洁伟大的爱。人生处处有挫折,我们不能惧怕挫折,要迎难而上,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战胜挫折。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第4篇

一、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设计形式多样

形式单一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不同形式的读写训练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自然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写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1.学习写作方法后进行仿写。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只要我们多角度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从不同的角度重点分析之后进行仿写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学生深切体会到因为鲁迅先生具有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敬爱和怀念。我就让学生先进行仿写,基本成文后再指导学生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让学生观察所要写的人为学校、为社会、为他人等做了哪些事,哪些地方值得学习等。经过具体指导后,学生多数写的是反映同学、教师、亲友等真实的人、真实的事,描述具体,情节感人。学生都感到有内容可写,对作文不再为难,读书和写作的兴趣也就进一步提高了。

2.续写。有些课文结尾会带给人很多遐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续写小女孩来到我们周围后,我们如何帮助和照顾她等。

3.总结课文后写体会。在学完《妈妈的账单》总结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扩写、缩写等等。形式多样的读写训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真正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素材;一个是书报、图画、音乐、影视网络等提供的间接素材。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还让学生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中走出来,打破封闭状态,并注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详谈开阔视野的深远意义,鼓励家长带孩子走出去,主动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不少家长深表赞同。春天,学生有机会去踏青,赏花,发现点点滴滴的春色;夏天,可以体验《五月的田野》中作者童年生活的那份乐趣;秋天,可以到田野和农民伯伯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去林间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冬天,在校园里堆雪人、打雪仗……在学生体验了生活之后,我趁热打铁,指导他们激感,把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最佳状态描述出来。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素材内容,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作文的兴趣自然就高涨起来。

三、注重课外阅读,提高作文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注重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扩大知识面。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五“动手”,即“圈、点、划、摘、记”。圈——圈出文章中不认识的、疑难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请教他人解决;点——点出文中画龙点睛之处,重点、难点之处,作为借鉴;划——划出各种修辞运用的句式,“过渡”“照应”等地方;摘——摘录好词佳句、片断以及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语句等;记——记下发自内心的感受,写好读后感。学生只有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作文时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美妙体验。

四、重视学生的作文评改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抓错别字、病句和写眉批、尾批上。可是效果如何呢?尽管教师呕心沥血,朱批满篇,但收效甚微,学生很难甚至不屑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我利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作文评改,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在学生的每次作文之后,把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品读,找出文章的好词好句读一读,并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及不通顺的句子,试着修改并给出建议,再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评讲,师生共同评议,然后以表扬为主进行小结。这样学生既能从佳句佳段的欣赏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又能从问题的剖析中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再一次修改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情况自主修改。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遣词用句的能力。

再次,进行集体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文章,说说好处或不足之处,教师再做点评。几次训练之后,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范文第5篇

    近六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通过审美型阅读与切实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搭建博客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落实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

    一、寻根溯源,学会剖析,探寻写作动机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对写作没有兴趣?会写不出好文章?寻根溯源后,其实是学生与老师都过多关注怎么写而忽视写什么的问题。

    现在学生习作特点是毫无个人见解,人云亦云,思想“正确”,语言乏味,平铺直叙,毫无才情,虚情而滥情,读起来令人厌烦沮丧。教育学者张文质指出:“在种种日常化、考试化的压迫、利益诱导和强化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已经自觉地、熟练地掌握所有说谎、伪饰、顺应时势的本领,个人的独特性消失了,想象力消失了,生命的独特经验变得毫无意义。”

    情感需要宣泄,需要用写作来让世界明白“我”对世界的认识。一个人写作如果连自己都没有这种需求,写成的文字自然没有吸引力。我们读了书,了解了天下,就想说给别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只有自己经历了苦难,或是真正了解了别人的生活的苦难,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本质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精神状态,才能用正确的态度来生活、写作。

    书写“爱”与“美”是永恒的主题,需要学会剖析自我。因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你文章的深度。正视自我相当困难,容易看清别人的长处与短处,却很难看清自我的阴暗面。鲁迅说,解剖别人是容易的,解剖自己却很难,但“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着自己”。所以鲁迅才写出了剖析国民性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不朽名篇。正是缺乏对自我的无情解剖,学生才是会选择躲避现实,虚拟了虚情假意的文字。

    作文教育改革要把学生从各种控制、规范、欺骗中解放出来。所谓的“解放”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一个体的所有奇思异想都值得肯定。当学生相信自己,按自己的想象力、天分、经验、喜好写作时,他们所创造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学生的心智和语言都在美妙地成长,只是未被他们的教师所发现、肯定、鼓励而已,以至于学生自己也没有自我肯定的勇气。

    二、返璞归真,学会捕捉、书写生活动情点

    学生作文的素材应来源于他的真实生活,教师的一颦一笑,父母的点点滴滴,同学的日常相处,自然和社会或美或丑的现象,都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写作内容。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却绞尽脑汁地抄袭、模仿、编造。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开展审美型阅读,单纯只是阅读是无用的。这样的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是相互脱节。钱理群先生倡导的“精神的底子”在中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选用最好的文学作品去滋养学生的心灵,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对未来进行探索和追求。要求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来研读感动了自己的文学精品,并把自己挑选的文章精品当作研究人生、研究社会、研究自己的案例,有了鉴赏和研究的心得后,再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个性表达。这种做法能使学生的文学阅读真正回归到培育人的审美人格和文化素养的本义,使学生被动地由教师指定的阅读内容、方式转变为自由地选择阅读的内容。  教师更要身体力行,阅读后也要和学生一起写,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少有人真正把下水作文落到实处,用学生习作来代替自己的下水作文。只有老师自己真正去写了,才能清楚地发现学生写作的症结在哪里,瓶颈在哪里,才能发现教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得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两大难题。因为缺乏捕捉生活动情点的意识,学生才会觉得现实生活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可写的内容。所以可以巧借综合性活动与名著导读,来努力发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仅仅阅读课文提供的文章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采取了师生互相推荐感动自己的文学精品。

   如开展《母亲的赞歌》综合性活动时,学生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与《我与地坛》。学生推荐了张洁的《无字我心》、赵翼如的《单身母亲手记》、冰心的《莲叶》。我还推荐了报告文学《血铸忠魂———一位伟大母亲最后的生命篇章》等文学精品。当学生阅读这些好文章时,被充盈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的文字所感动。他们终于明白写作其实并不难,有很多内容可以写。

    作家去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诸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教师在教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一瞬间,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动情点,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当学生有了想写曾令自己开心、伤心、感怀等记忆的冲动时,作文就不再是一件苦与难的事情。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

    由于学校采用寄宿制,校园文化建设滞后致使学生生活枯燥乏味。创校六年以来,语文组一直在努力改变现状,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充盈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开展了读书节写读后感的活动、诗歌朗诵会、文言文阅读大比拼等活动。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是看影片写影评的活动,利用周日晚上学生返校,带学生去看电影。

    我们采取的是“观影片,写影评”序列化话题,在安排影片时初一、初二以亲情、励志为主导,初三则以人生的哲思为主。学生先后观看了《小鞋子》、《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尤其是初三观看的《死亡诗社》、《入殓师》,给了学生诸多写作灵感,他们写的文字开始有了思想的深度。

    学生开始时很畏惧写作,我也试着把我的博客写作的心得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在生活中捕捉动情点,学会营造画面感,要写好作文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将一时间的感动写成了博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感觉真好》。学生将我印发的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以及我的文章悄悄地放在父母的床头,惊喜地发现父母改变了对自己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学生写出了《母爱无形》、《多年母女成姐妹》、《妈妈生我的时候》、《护蛋手记》等优秀习作。反观自己的写作指导,不难发现学生懂了爱,他们也不再叛逆,学习也渐渐好了。他们的文字不再书写谎言,开始学着做一个真实的人,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