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搭建教师榜样平台
语文教师要敢于写下水作文。对于写作技巧,篇章结构,从小学到中学,教师已经无数次地在课堂上讲解写作理论,可是效果甚微。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下水试试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写下水作文,这是值得语文教师称赞的。现实的作文教学状况是教师往往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一味地讲解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而已。鲁迅先生说:“写作技巧是没用的东西,只是经验中的经验”。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师教写作不应该只是教理论和教技巧以及篇章结构这么简单了,而应该为学生做作文示范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敢于写下水作文,你才能在讲解写作技巧的时候将技巧转变成写作的实践,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将理论变成实践的作文,让它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起一个率先垂范的作用,依托它去影响学生。其次,要敢于让学生评教师的作文。依据写作理论的评判标准,让学生对教师的下水作文作出自己的评价,让学生给教师的作文打分,从中掌握写作技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教师自己也要写得出高质量样榜作文,有几把写作的刷子,使它成为自己引导作文教学说教的本钱。这样一来,教师的作文就有利于学生模仿,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能写一手精彩的文章就是一部最有说服力的写作教材。在这一点上,只要我们长久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好的作文教学效果产生。
二、搭建激趣褒扬平台
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痛,一到作文课就厌烦,大多数学生就会哀声叹气,这是作文课遇到的普遍现象。学生讨厌这样的事和不愿干的事,试想一下,学生能学好吗?写作文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的确不错,但它是可以解决的。文章是作者情感迸发之物,它不仅仅是靠写作技巧来完成的,有时候是需要靠内心情感的驱动力来完成的。想要学生具有内心情感的驱动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乐于写作、自愿写作、积极的写作、主动写作,第一要解决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作文有用才有趣。人的一生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作文,作文处处都用得着。如,写书信、写总结、写报告、机短信、写产品的广告语、写祝贺语等等。这是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的。如果我们想将来能更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要过作文这一关。作文写好了使人终生受益。作文即生活,生活是活的语言,是交际传递的使者。作文是有价值的,是人类生活交往的语言,只有让它在生活中运用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作文是交际需要的练兵场。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作文有用的意识,学生作文是解决需要而写的,以此形成爱好写作的习惯。
(2)赞美激趣。学生怕写作文,厌恶写作文,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长期的作文写作课中引导不当造成的恶果。如,批改作文时评语不讲究艺术,随意打压、妄下断语、乱扣帽子、一无是处等等。这样的评价无疑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以至于形成写作的恐惧症,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写文章?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删改得多,评语写得多,学生们能认真地去看吗?去研究吗?学生真正从教师的评语和修改中学到了多少东西呢?恐怕教师们都无从考究。据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评改作文之时最好不要一棍子打死,也不要动不动就做无厘头的评判,更不应该“扼杀”学生的观点,对学生出现的各种观点和风格要有包容的心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不能以个人的评判标准、个人的喜好和厌恶来衡量学生作文;教师应尽量少批评,多一点肯定和赞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写作环境,以免造成心理障碍。著名教育家周弘老师说过,好孩子是赞出来的,聪明的孩子是赏识出来的。希望我们的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不妨采用鼓励的做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哪怕是一文不值,也要采用温和委婉的语气或者带有商量的口吻提出善意的修改意见,这样一来学生一定会乐于接受,这也就易于解开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结。
三、搭建有话可写平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们经常听到学生们发出哀怨:作文作文,气死人;作文作文,难死人。学生们之所以“气”和“难”,其实就是没有写作文的“米”。然而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米”,即写作素材,也就解决了有话写的难题。依此看来,作文素材是学生作文有话可写之本,学生作文必须有素材的积累。作文教学也必须解决学生有东西可写的问题:
(1)留意生活,从自己身边积累素材。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摄取生活瞬间,使之成为吸收进来与释放出去的源泉。让生活变成写作的原型。多姿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进行创作的无尽源泉。
(2)将学生带出课室,在大自然中积累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为此,教师要有安排,适当地走出课堂,鼓励学生从课堂外吸取营养,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千世界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描写生活,乐于写观察笔记、生活笔记、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广泛的空间里自由地挥洒,自由地想像和联想,完成思维与生活的对接,实现思维的升华。
(3)多参加活动,从体验中积累素材。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生活的主要场所。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迸发激情的基础。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找到写作的素材。
四、搭建理论联系实践平台
这次研讨会聚焦在作文上,主题鲜明,提出了“新思想、新探索、新课堂”的“三新”理念,以前沿思想为引领,以探索为路径,以课堂为抓手,通过专家新视野(专家主题报告)、对话新课堂(新生代名师展示课及主题发言)、聚焦新探索(实验区课堂亮相及经验分享)、名家新思想(名家示范课及主题报告)几个专题,实实在在进行了一次作文探索之旅,为中学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种新思路、新视觉、新方向,给我们语文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革除应试作文弊端是作文走向健康之路的起点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的四大能力,“写”是极其重要的能力。作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任务。反观现实的作文教学,令人担忧,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文教学已走向畸形发展之路。在应考的现实下,应试作文大行其道,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成为了一种趋势。虽有改革之士力图扭转这种局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被应试的滚滚涛声所掩盖。不少教师虽有不愿,但势单力薄,被应试作文的滚滚洪流推着前行。教师的拳脚施展不开,学生的思想逐渐僵化,灵性枯萎,个性被压抑。在此不健康的作文教学路上,我们应该清醒,回头看看我们所走的作文之路是不是对了。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就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我们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在“三新”作文研讨会“专家新视野”板块里,他以《创新与守正:作文教学的主旋律》为题,剖析了目前作文教学功利化、程式化、模式化的弊端,强调了单一的技巧训练大行其道的不良影响,并列举了15种应试作文模式,真正让人警醒,并就当前作文改革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新的“八股文”盛行的今天,顾老师的观点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让身在其中、陷入其中的语文人猛醒。我们需要语文人整体的清醒、整体的反思、整体的改革。我们在呼唤考试改革的同时,不能等待,应该行动起来,用语文人共同的力量,革除作文的弊端,扭转应试作文泛滥的局面。在明确国家课标作文目标的前提下,敞开我们的心胸,接纳五彩缤纷的作文,宽容个性化的作文,容许作文思维的多元。让学生作文更能贴近自己,贴近年龄,贴近生活,贴近成长,让学生真正能敞开心胸表达真情实感。在自由作文与规范作文的双翼训练中,让我们的作文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翔起来。只有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达成共识,努力践行,我们的作文才能真正向健康之路出发。
二、定好中学作文教学之位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前提
中学作文教学怎样定位,可能是很多语文教师曾经或现在思考的问题。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语文教师也有不同的认识。由于定位的多样性或模糊性,使不少语文教师游走在作文教学的边缘,为作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中学作文教学究竟怎样定位,黄厚江老师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报告中认为,中学作文侧重于指令性写作,培养的是公民性写作,从教学目标上看,让大多数学生能写平平常常的好文章,即切题、得体、言之有物。这些主张,比较贴近学生,贴近我们作文教学的实际。目标太大,要求太高,教师不好把握,教学任务往往会落空。中学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踏踏实实地立足现实,从公民性写作落脚,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构建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基本文体的作文能力。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年级层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分解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写好课标规定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这个大前提下,允许作文优秀的学生个性发展,更鼓励有写作天赋的学生特长发展,进行特别的指导。但是,更多的学生不是去当作家,不是去创作。因此,立足于学生写作基点,构建不同文体的基本的写作知识,培养他们写作的基本素养,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作家创作经验的分享是打开作文之窗的新视角
作文难以走出瓶颈,不是我们没有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师一直行走在作文路上,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正因此,值得进一步思考。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听听作家的声音,看看作家的写作实践,或许会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新鲜空气。虽然作家的文学创作不同于中学作文,但他们的素材来源、写作实践、创作过程,会给我们带来启迪。这次研讨会上,山西作协副主席葛水平,站在她创作的角度,用轻松愉悦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冲动以及创作实践,强调了她的作品就是来源于生活,来自于生活的感动和感悟,来自于对生活的思考。这一经历告诉了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强调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说明生活的体验就是作文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就是在积累素材,在生活的积累过程中触动心灵,在触动的过程中就可能有作文的冲动。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生活,只是没有意识到生活之于作文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明白接触生活、思考生活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要强化这种意识,有这样的意识才会让作文变得不再难。
分享一下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反思我们作文教学行走的路径,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拓展了我们作文教学的视野。
四、设计视角的变化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尝试
作文教学需要在探索中行进,在实践中优化。在这次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写出人物的特点》一课,教学设计是用好现场资源,以老师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进行描写。这种根植于课堂生成、现炒现卖的教学设计,显得新颖。来自深圳的向浩,以《如何写好喻体》为题,为大家献上了一课。该课的设计聚焦目标,采用层次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单一的比喻句到多个比喻的层次转换,达成的喻体生动形象,并体现丰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把握比喻的写法。这样比单一的说法和例子的分析更加有效,凸显了探索的价值。该课在设计中的另一视觉,就是学生在进行描写时(包括学生对老师外貌的描写),老师亲自下水,针对学生的眼睛采用喻体的方式进行层次推进的描写,写作的现场感强。这种现场教学的设计,教师要有胆量,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种尝试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五、注入生活活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路径
作文难写是不少学生的共同感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材料,缺少作文素材。事实上,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材料,都在接触新的事物,只是主动的意识不够,对生活的关注不够,老师在教学中对此的强化也不够。注入生活的活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地,是学生思考的支撑点。在这次“三新”研讨会上,湖北荆州的刘丽娟老师,在她的《洞烛幽微,感悟生活》作文课上,让学生观察生活动态的画面写作。先让学生独自观察,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在初次观察的基础上,老师提醒注意画面的细节,并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背后的东西,然后让学生再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任选角度写一个场景,反映生活。刘老师这节课虽然还存在一些遗憾,但借助于这一写作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会在观察中抓好细节、写好细节,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也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有内容可写的快乐感。这是作文新课堂的一种探索,也是作文教学的进一步拓展。
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堵则“流”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积累材料,可以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可以提升思考的层次。
生活广阔无垠、丰富无比,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因这样,更需要学生去关注它,思考它。《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既强调了观察的角度,又强调了观察的目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生活,生活就会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不断。
六、在生成中激活学生思维是提升学生能力层次的关键
作文是思维活动强度大的一项活动,因此,作文课堂中注重学生的生成,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很重要。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写出人物的特点》就给我们演绎了生动的一课。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自己的相貌,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对话,初步概括出自己的特点,在学生说出“幽默”“渊博”“平和”“童心”“可爱”等五个词语后,又要求学生写一段话,通过描写,写出老师的个性特点。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黄老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追问,并在追问中纠偏,不断地优化文段,在生成中激活思维,在激活后再修改,在不断修改中使描写更加准确、细致、到位。这个教学过程,虽没有预设,全是根据生成情况步步推进,但是学生的观察得到训练,捕捉细节的能力得到提升,运用语言准确描写的能力得到夯实,学生作文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苏州市工业园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刘铁梅执教的《材料的多层立意》一课,让学生针对提供的两则材料,扣住“这也是幸福”这一题目,从不同角度去立意。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立意角度,教师边听边通过屏幕打出来,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这是在生成中推进学生的思维。为了更能把握立意角度,教师又引导学生从独立个体(情感层次、感悟层次)和人物关系(能力层次、品质层次、感悟层次)上去思考,这样使多层立意变成了可能,思考的路径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刘老师又让学生对前面提出的立意点根据“独立个体”“人物关系”角度进行分类,使学生的立意角度更加清晰。这种在生成中推进,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材料的把握,立意的确定,角度的多样,都有一定的实效。
作文教学,不限于教师的讲解,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及时地激活思维,不断在生成中推进,是作文效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
七、开辟作文教学空间是多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又一路径
作文教学的单一训练和枯燥的评讲,是引不起学生兴趣和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原因。有的教师只在作文前简单指导后就让学生作文,然后简单地批阅后进行简单的评讲;有的教师连指导都没有,随意出示一个作文题就让学生写。这种单一的作文训练模式和不痛不痒的评讲,难以激起学生作文的写作欲望,学生在应付作文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提高。要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就应避免单一的作文教学形式,开辟丰富多样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能发挥其潜能,主动写作。
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曹书德,在他的《学生需要怎样的写作能力》报告中,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做法。其中的“个体激励,让亮点闪光”很有特点。他们的理念是让每份作品都有一席之地,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作文的存在。他们在作文教学路径的探索中,除了常规作文教学之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相机引导,开辟了新的作文之路,让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比如开展诗词展、评论展、手机评议展、科幻小说展、文言作品展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易于接受,写作训练落实了,思维宽度拓展了,思维的厚度也得到了提升,作文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种作文教学,既是一种新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新路径的探索,同时更是作文课堂的一种拓展,较好地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结合了起来。
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思考、探索作文之路,必将丰富作文教学空间,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八、开发作文的“区域课程”是作文教学走实走远的有效路径
目前大多数作文教学只是跟随教材安排进行,或者到写作文时临时安排,作文课程简单甚至随意。开放作文的“区域课程”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作文教学的针对性,也能切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是实施作文教学的另一路径。在研讨会上,苏州市工业园区教研室的徐飞老师,在他的《中学作文教学课程化的行与思》的交流中,介绍了他们课程化的理念及践行情况。他们在作文方面进行课程化的几个路径值得我们思考。一是“从随意到自觉:作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二是“从讲义到课堂:打磨普适性作文课”;三是“从课内到课外:‘大作文’教学的实践”;四是“从教练到陪练:教师要练好写作硬功夫”。他们结合区域特点,大胆进行作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比如《记叙文写作课时教程》《议论文写作课时教程》《高考写作课时教程》,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的内容。同时,教学中注重课外延伸,比如随笔与板报,电影作品推荐与影评。区域课程的开发,不仅是写作框架的建构和知识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操作上进行研究,让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方法,在体验中提升。教师和学生在这一探索中尝到了课程开发的甜头。
作文课程区域开发是作文课程的一种补位,是可以操作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区域优势进行课程的开发,并在作文教学的行为中有意识地践行,我们的作文课堂就会有另一番景象。
九、抓好学生写作的体验过程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抓手
任何作文教学,若没有学生的亲自体验,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没有学生写作体验的指导与升格,其训练的收效也是非常低的。因此,重视学生的写作体验过程,把好体验升格关,是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黄厚江老师认为,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作用于写作过程,没有对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这点到了问题的实质。
纵观作文课堂,我们练的次数并不少,写的作文也很多,但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没有多大的长进。认真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的是训练的数量,忽略的是每次练的质量,换一句话说,就是没有在学生体验过程中进行扎实的指导。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的是将学生作文收上来进行不痛不痒的批改,然后进行简单的评讲,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关注不够,对学生写作中可能的升格处指导不力。我们要在反思中看到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转换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重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怎样让不好的作文写得好的,把较好的作文变得更好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指导,让学生看到作文升格的变化,经历这一过程,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也才会有更多的自信。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其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写作过程的体验以及在体验过程中的及时且耐心的指导,在体验指导中不断优化。他的作文课,细细琢磨,反复思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十、拓展作文交流空间是分享作文智慧的又一方式
作文教学具有丰富性,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思考和教学路径,不同的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师个人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毕竟有限。在作文教学中,加大对话的范围,拓展交流空间,分享更多人的智慧,是提升我们作文的教学智慧,进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多层面、多范围的交流,会丰富我们的作文思想,开辟我们作文教学的新视野,拓宽探索作文教学的实施思路,优化我们作文教学的路径,为构建作文新课堂打开了更多的大门和视窗。这次“三新”作文研讨会亮点之一,就是开辟了“对话新课堂”这一个版块,即“三新”作文教学自由论坛。在每个人8分钟的交流里,七位不同地区的教师登台交流,聚焦核心点,就他们在作文教学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探索、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交流,进行了互动碰撞。观点交锋,视野开阔,做法独特,精彩不断,让教师有了多层面、多角度、多范围的收获。更有价值的是让参会教师在倾听中分享,在分享中思考,在思考中内化,在内化中酝酿作文教学的实践思路。这就是作文研讨带来的直接收获,也是作文自由论坛带来的实效价值。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多加强校内的同行交流,适时进行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对话交流,新的思想就会丰富我们的教学实践,新的探索就会少走弯路,新的课堂就会多样,积累的经验就会更加丰富,作文教学的实效就会更强。
作文教学新课堂的探索无疑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从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角度看,从探索的角度考虑,从新课堂的构建看,我们还应加强反思。下面谈几点思考。
1. 要强化环节目标的达成意识。
作文课堂教学的无效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师教学时的环节目标达成意识不够。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过程的完整和形式。有的教师认为我把这个过程做了,也有一定的路径,对得起自己,掌握没掌握就是学生的事了,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话。有过程,有形式,有一定路径,不等于有效。一堂作文课有没有效,其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看学生在训练目标上真正达成没有,作文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没有一定提升。而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教学环节目标的达成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指向训练目标的。
2.课堂教学容量要适当做减法。
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体现除了选择正确的路径外,更重要的是有适合一堂课的容量。一堂作文课,既有写作方法的融入,还有具体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完善、优化,如果容量过大,内容过多,即使聚焦一个训练点,整个过程可能就在赶时间,拉进度,牵着学生快速往前赶,作文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容量太大,每个环节都会走得匆忙,每个环节的目标就难以达成,每个环节的落空,就会影响到一节课整体目标的达成。
3.优化交流路径,提高教学的实效。
作文课堂,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交流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不是有了交流就有效,更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有效。这就涉及到交流的方式优化。交流是学生思考结果的呈现,是过程中生成思考的碰撞,是思维的拓展,也是思维的纠偏,更是正向的引导。
一、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时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教学,促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分享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和学生做平等的朋友,放下教师的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自己回归学生,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超过“教师中心论”观点,把教学视作与学生间一种平等的交往,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到担负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才能够是学生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
二、在挖掘教材内容中渗透德育。
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明确德育内容,写明本堂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里,德育素材非常丰富,不胜枚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我在《凤蝶外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读到生命的庄严。同时,由己及彼,在生命意义上,人类和风蝶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凤蝶这样的生命体予以关爱,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维护我们这个多样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关爱人类自己。关爱动物、尊重动物生存权利的人定会更加关爱人类,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和幸福,也就更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个社会也就更和谐。
三、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虽然多次笑场,但是因为事先的排练与理解,表演时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五、利用故事启迪渗透德育。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六、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这几年来,我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
七、在语文训练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课 学习者 语言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01-02\
2007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比较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不难发现“应用能力”的培养被提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首位。本文探讨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藉此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 语言应用能力理论梳理
本文作者认为,语言应用能力的理论发展路径始于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1927-2009)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经由加拿大学者卡纳尔(Michael Canale)和斯温(Merrill Swain)进一步补充和推进,最终由巴克曼(Lyle Bachman)扩展为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理论模型。
1972年,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理论,包含语法(合法性)、心理(适合性)、社会文化(得体性)及概率(实际操作性)等四个部分。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针对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与测试的交际能力模式,将交际能力描述为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90年代初,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则将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模式扩展为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模式,内含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并纳入心理生理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二 阅读与写作课简介
《阅读与写作》课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我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为期一学年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基础性与实用性并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融入写作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已储备的信息进行创造性发挥,在阅读、积累、思考、表达等相互联系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该课程既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同时重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尤其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索外语学习中输入能力与输出能力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性、灵活性与得体性,以及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条理性,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三 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实例
本文作者将从阅读与写作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三方面具体说明如何通过该课程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课前准备
教师将导入问题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阅读与写作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前预习”版块或课程邮箱。问题需经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阅读层面、写作层面及思想层面深入理解材料,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英文资料。学生通过准备口头报告预习上课内容,同时锻炼学生从事初步研究的实际能力。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于学生的口头报告,该部分由事先指定的两位同学配合完成,其中一位同学演示,另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及其他同学就报告提出的问题,大约持续15分钟。口头报告结束后,教师结合文章对本课的教学要点“叙事角度”进行深入讲解。常见的叙事角度有第一人称叙述人(叙述者就是人物)以及第三人称叙述人(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或叙述者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文《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为例,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人,通过主人公小男孩的眼光,叙述他的一段经历。这种叙事角度的特点是客观,不带作者的感彩。在叙述男孩的内心活动时,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人,目的是生动地勾勒出小男孩的内心活动,此处的视角转换可谓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辅以更多范例,进一步讲述英语文章中的“叙事角度”。并进行视角转换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三)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在校园网如此普及的当下,构建阅读与写作网络教学平台(如图一)将充分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网络课外学习的内容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着手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检查学生学习进度,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作文。教师利用作文批改网的管理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进行完整的记录,为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和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教师还可上传多媒体视听资源,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图一
此外,教师每学期还可布置一次读书报告和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主旨的小组作业,如创意写作或团队英文调研报告等。同时,教师可在课余时间组织写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 结语
阅读与写作课是在原有的阅读、写作单项语言技能课程基础上改革而来的新型课程。通过探索外语学习中输入能力与输出能力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性、灵活性与得体性,以及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条理性,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三者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将语言知识传授、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这三者置于同一个框架中思考,实现三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化构成,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个体优势及系统性潜力。阅读与写作课全方位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磨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逻辑思考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思考、表达与交流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yle.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能让学生快乐轻松,感觉不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还能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接收和运转状态,在学习中吸收更多的信息。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游戏形象教学
由于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讲起来费时间,而学生也感觉枯燥无味。作为教师应深钻教材、教法,把知识化繁为简,变成易接受、有滋味的游戏,让学生参与。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文件夹、文件名及他们的关系时,学生不易理解,在头脑中不易形成概念,此时,老师可以这样说:“文件名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也是有各种规定的,不能随便乱说”,并让学生做“找文件名”的游戏。这样,学生通过在游戏中操作,便掌握了有关文件名的知识。
2.网络演示讲解
在网络教室中利用网络演示教学适合于全新内容或重点、难点、典型问题的讲解。如有学生遇到操作上的疑问,教师可以即时把学生的屏幕转播给大家,让全体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讲解,也可以由某个学生帮助解决,演示讲解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3.学生成果展示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计算机竞赛。如:打字比赛、绘画作品展等,利用网络广播转播优秀的作品。这样,学生便有了一个奋斗目标,当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教师应让他们尽量体验这种成功,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4.小组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采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围绕拟定的几个问题上网搜集、查阅、下载有关资料,做好相应的资料采集,并要求学生利用Word完成资料的编辑和排版,完成研究报告。这种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运用已学的操作探索未知的领域,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最后,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共同协作,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二、知识拓展使学生了解发展史,感受时代进步的脉搏
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加计算机的发展概况以及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的知识,这样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把喜闻乐见的知识带到课堂,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让他们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尤其是互联网的知识。这样,就能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用宽广的知识面感染学生。
三、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