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家庭事迹材料

农村家庭事迹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家庭事迹材料

农村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她在偏远山区担任乡邮员的时候,经常背着沉甸甸的邮袋走村串户,将一份份满载着党的方针政策内容的《湖南日报》等党报党刊,送到乡村党员群众手中,被山里的乡亲称为“大山信使”。

她主动与背街小巷的贫困家庭“接对帮扶”,将爱心传递给贫困小孩和孤寡老人,被街巷的居民誉为“爱心信使”。

她负责城郊投递段后,心里总是想着用户,向群众发放“邮政名片”,自掏腰包给用户送报箱,为群众排忧解难,使自己负责的投递段成了“群众满意邮路”,被单位同事夸为“敬业信使”。

她就是县邮政局邮递员向丽燕。

情倾山乡邮路的“大山信使”

向丽燕从小就跟着在农村当邮递员的父亲,走村串户送报纸和信件,从而对邮递员这一职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十年前,“一脚踏三县”的善溪乡邮政投递员,因为嫌待遇低、条件艰苦辞职外出打工了。她听说这一消息后,便主动请缨前往当投递员。

这一消息传开后,家里人和亲戚都说她“蠢”,劝她不要去。可是她却对亲朋说,那里既不通公路,又没通电话,党报党刊和信件是山里人了解外界的最重要的信息源,而投递员则成了大山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生活在那里的群众缺不了邮递员。就这样,她“犟”着来到位于益阳、娄底和怀化三市交界的善溪乡邮政所。 本文来自sjclw.net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虽然给投递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但不论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她都会克服困难把邮件送到乡亲们手中,而且在那里一干就是五年。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向丽燕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背着重达50斤重的邮包往返一个来回,经常是天黑才能到家。有一天,她在前往该乡木南村送报刊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怕党报党刊淋湿,赶紧脱下雨衣包好邮袋。当她赶到村里时,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虽然她浑身淋湿了,但报刊却完好无损。该村村干部看到后,对她说:“下这么大的雨就别送了,回去吧!”她笑着说:“没关系的,只要你们能及时看到报纸,我就高兴”。

五年间,她不仅要背着邮袋跋山涉水,给村民送信件和《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党报党刊,有时为了及时将信件送到村民家里,还要披星戴月地在乡间崎岖的山路上奔波。有一次,为了及时将一封装有高考录取通知书的特快专递送到考生家里,那时候还没通电话,所以只好天还未亮就起床,拿着特快专递上了邮路,当送完特快专递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一天走了近60多里山路。她投递报刊邮件的准确率和及时率100%,被边远偏僻的村组群众称为“大山信使”。 事迹材料网

爱满背街小巷的“爱心信使”

四年前,向丽燕调到县城后,开始安排在邮政营业柜台前工作。后来,她竟然跑到局长办公室,向局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她想继续去当投递员。局长蒋宏以为她是一时冲动,当时没有答应。在她的执着申请后,才安排去投递班。这事传开后,在该县邮政系统引起了震动:主动从邮政储蓄营业员申请去当邮递员的,她是“第一人”。许多与她共事的职工都说她“傻”。

面对同事说她“傻”,向丽燕没有丝毫后悔。她上班后,主动参加“创建‘爱心邮路’,争当“‘爱心信使’”活动,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难题,经常帮一些老人买米,顺便送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回家。该镇高第村一位姓胡的阿婆无儿无女,在她丈夫去世后,便住进了村里的敬老院。向丽燕主动帮助她捎带面条、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平时还给她送些橘子罐头等水果。胡阿婆逢人便夸向丽燕特别贴心。

她不仅主动义务照顾老人,还乐于帮助贫困学生。去年,向丽燕在桔花园小学投递报纸邮件时,听说小钟玉家庭困难,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但读书特别用功。她了解小钟玉的情况后,决定与小钟玉结成“帮扶对象”。天气变冷后,向丽燕来到小钟玉的家里,带着小钟玉进城到衣服市场挑选新棉衣。今年3月,听说小钟玉想买一台自行车上学的情况后,向丽燕买来新自行车,送到小钟玉的家里。看到她前来送自行车时,周边的邻居都纷纷夸她是个“爱心信使”。 内容来自sjclw.net事迹材料

汗洒投递岗位的“敬业信使”

“你们订阅报刊杂志,拔打我的电话就可以了。”见到熟人或者喜爱看书读报的用户,向丽燕都发一张名片,还会带上这句话。

向丽燕投递责任区有近2000个客户,地址分布相对分散。她在投送邮件时发现,一些用户需要帮助办理急事时,由于不知道她的电话,不得不跑到投递班来咨询办理。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她托人设计制作了“邮政名片”,在投递报刊杂志时将名片一一发到了群众的手中。

在报刊收订期间,有的用户向她反映了自己的顾虑:白天上班去了,订阅党报党刊没有地方放。向丽燕说:“报纸没地方放,我免费给你送个报刊信箱,”紧跟着将报刊信箱订到他们家门口,解除了一些用户担心报刊丢失的顾虑,使他们放心地订报。这样一来,市民私费订阅《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的用户也越来越多了。

农村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勤劳节俭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一 XXX,女,今年11岁,是XXX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担任学习委员,她活泼开朗,阳光自信,是一位品学兼优,有着优秀美德的好学生。勤劳节俭就是她最美的闪光点!

勤劳,让她闪亮。在她6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含泪把她和比她大5岁的弱智姐姐托付给了年迈的奶奶照顾。奶奶因为年岁大,手也不方便,照顾自己都是问题,更何况还要照顾年幼的她和姐姐。身体瘦小的马润茁便开始学着洗衣、做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家庭的重担。她不怕苦,不怕累,担起了大部分的家务,洗衣、做饭、洗碗、打扫房间等等对于她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从上小学起,她每天早早起床,一边做早饭,一边抓紧时间把家里的鸡,鸭,猪等喂饱,料理完了家里的琐事之后,才赶到学校上课。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有很多同学会去买零食。可是她,却在捡拾路边的塑料瓶,一个一个的存起来,换成一毛一毛的钱攒起来。同学们不理解,总会投入异样的眼光,但当同学们知道她的故事后,都对他敬佩不已!

节俭,让她闪耀。俗话说: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钱对于她的家庭来说不容易。爸爸年龄大了打工挣钱不易。幸运的是现在政策好,奶奶有点低保金。但是当别的孩子都随意地花钱买零食的时候,她却把奶奶偶尔给她的零花钱偷偷地存在起来。当书包坏了,就自己学着用针线自己缝好,直到用到不能用为止。衣服,虽然旧但是洗得干干净净!在学校,中午打饭,吃多少打多少,从不乱倒饭菜,不浪费一粒粮食。还号召其他同学不要浪费,努力向同学们宣传粮食的来之不易!

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在4月20日的雅安地震后, 当学校倡议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时,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积攒很久的积蓄全都捐了出来。当老师问她为什么捐这么多时,她平静地说:这么长时间来,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从心底里感激他们。现在,我也要献爱心,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它代表着我的心意。 生活给了她太多的不幸,她却从中磨练出了坚强乐观,有了这些她不再脆弱,这就是勤劳节俭美德好少年马润茁!

勤劳节俭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二 张钰珊,女,11岁,现就读于景州联小四(6)班。她是一个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孝敬长辈、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张钰珊同学家境贫寒,爸爸在外工作,妈妈又患有慢性病,一人在家操持家务,还要照看幼小的妹妹,家庭收入很低,所以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家里,从来不乱花钱,不买零食吃,吃饭时,从不乱倒饭菜,决不浪费一粒粮食,如果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她总是给妈妈妹妹留着,让她们先吃,主动地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学校学习时,她勤俭节约地使用学习用具,不浪费纸张,不追求时尚学习用品,将用过的纸张用来当草稿纸,并感染着身边的同学,时常鼓励他们要勤俭节约。另外,有时她会看到水龙头没关上,就马上过去关上它,以防水资源的浪费。每次下课时,她都会主动关闭电灯、电扇等,不让资源流失。学习中,一张纸,她都不会随便丢弃;一块橡皮,她要用到不能再用为止;教室里,她建议同学们把废旧纸张扔在一个角落里,收集起来。收集变卖的钱当做班费。

她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品质,会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节约是一种高尚,只有做到勤俭节约,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勤劳节俭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三 他叫李杰垚,龙凤小学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出生于一个经济不怎么宽裕的家庭,生活的困难使他明白上学的重要性,更让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此,在学习生活中,他更加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生活中,当李杰垚走过洗手池的时候,他会主动扭紧滴水的开关;当他看到课桌上的剩饭,他会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诵读唐诗《锄禾》;当他丢垃圾,看见有的同学随手乱丢,一走了之的时候,他会一边制止一边拣起可回收的垃圾。就个人而言,他觉得节约是一种品质,会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约是一种高尚,只有做到节约,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学习中,一块橡皮,李杰垚要用到不能再用为止;一枝铅笔,他要用到握不住为止;一张纸,他都不会随便丢弃。因为他知道,这些点点滴滴,在有些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是来之不易。教室里,他建议同学们把废旧纸张扔在一个角落里,收集起来。收集变卖的钱,捐给了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也都养成不乱丢弃学习用品的习惯。

家庭中,李杰垚承担了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自已的房间整理得整整齐齐,衣物也不需要父母料理。因为来自农村,家里偶尔会给零用钱,但他将这些零用钱小心地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用于日后购买学习用品,从不舍得乱用。他衣着朴素,只求保暖、干净就行,从不与同学们攀比,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良好习惯。

农村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养猪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峨蔓镇长荣村委会塘坎村有一位极为普通的农民---王咸学,他自2007年开始尝试养猪,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中,成功地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带头人。

王咸学具有高中文化,他有着北部农民特有的坚韧和执着,有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2007年初,夫妻两人在对市场进行调查后,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于5月份开始尝试养猪。那年就盖起了三间砖石结构的标准猪舍,由于缺少资金,当年只养了3头良种母猪,经过精心饲养,母猪产仔率高,猪仔成活率好。当年就净赚了2000余元。初获丰收,他更加坚定了发展养猪业的决心和信心。第二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养了30头育肥猪,并带领村里的农户发展养猪业。至今为止,全村共24户人,已经有20户成为养猪户,养殖肉猪将近600头,母猪上百头,成为了我镇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并对邻近村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邻村的农户纷纷上门求经,成为农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路子。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咸学向我们畅谈了自己今后的想法:听说今年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对农户进行贴息贷款,扶持农民发展经济,村里的养殖户纷纷表示:要抓住这个大好的发展时机,扩大养殖规模。我也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建一座可饲养200头肉猪的标准化养殖场所,实行现代化的管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自己富裕的同时,我也会毫不保留地向当地乡亲们传授养猪的先进经验,继续探索好科学养猪的路子,引领乡亲们把这项致富产业做大做强,使全村人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农村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勤俭持家“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于xx,今年48岁,是两个儿子的妈妈,三十岁前她一直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99年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她搬迁来到了xx,由于她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虽然来到城市生活,但她从不与人攀比,穿衣打扮不追求名牌、不追求奢侈,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从不铺张浪费,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她一贯坚持着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对父母十分孝顺。十几年来和父母住在一起,长期照料老人,把家庭生活经营的井井有条。同时,对子女教育也十分严格,本人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供两个儿子上学。于xx是亲戚朋友公认的好媳妇,是勤俭持家的好榜样。在她的勤俭节约下,在xx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楼房,供两个儿子顺利上了大学,现在她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在家庭生活中她特别注意在各个方面节约能源。虽然现在生活中有了自来水特别方便,与农村的水井相比省时又省力,但是她从不浪费一滴水,家里的洗菜和洗衣用水被她放进大桶里用来冲厕所,进行二次利用;家里用电也是本着节约的原则,人离开房间马上会随手将灯关掉,家用电器不用的时候,都会随手把电源拔掉;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每次做饭都尽量少剩饭剩菜,以免浪费;刚开始家人对她的这种生活方式很不理解,认为家里虽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吃穿还是没什么大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她没有因此改变,一直坚持,慢慢地她的这种节约习惯也影响到了家里的每个人,每次出门大家都会互相提醒,电源关了没,买东西带兜了吗?出远门带水杯了吗?不用刻意去做,勤俭节约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了,风雨二十余年,于xx以及他的家人用他们的勤劳、勤俭,筑就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之家。生活相对富裕的同时,她从来不忘回报社会。她和他的家人经常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她曾先后荣获xx市第四届敬老孝亲道德模范、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呼伦贝尔市道德模范、“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以及自治区第四届敬老孝亲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每一个人都应拥有的品质。是一种不竭的财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更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正是秉承着这种精神和做法,于xx把家里打理的简洁而又温馨,她的家庭生活也越来越来幸福和谐。 

农村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模范教师乡村育才先进事迹材料

日前,记者从滁州市教育局欣喜获悉,我市两名优秀教师荣获20xx年度“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他们分别是来安水口中学物理教师王来、滁州第一小学数学教师吴维峰。两位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在学生中树立起灵魂塑造者的师者形象,赢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赞誉。

王来老师1990年从偏僻的农村考入高校师范专业,他深知基层教育人才匮乏,大学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母校武集初级中学任教,1999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调入当地完全中学水口中学任教。十多年来,王来潜心钻究学科知识,虚心向同行请教,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地创新和应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所带班级在高考取得同类学校一流水平。王来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起一直担任班主任。从农村家庭走出来的王来把学生当成他过去的影子,真诚关注每个学生健康成长。针对当地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较多的实际情况,王来与每个留守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们一有困难都主动向他倾诉。

吴维峰老师1985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南谯区皇甫、章广、担子等地的乡村小学任教,直到20xx年才选考到城区小学。四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吴维峰积极响应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我省对口援建的四川省松潘县的偏远山区小学支教。在支教期间,吴维峰克服高原反应、水土不服、语言不通、余震不断等一系列困难,坚守工作岗位,赢得了支教学校、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今年3月20日,吴维峰的老父亲因突发心肌梗塞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离开了人世。这也成了吴维峰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因为是他在前往四川支教前才将父亲送到乡下的弟弟家中,没想到农村医疗条件不好而耽误对父亲的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