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课程总结

企业管理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管理课程总结

企业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1.1企业管理知识和教材的滞后性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学生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趣味性等特点,是一门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对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大多数的教材知识点重复而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教材中陈旧的案例和应用对于90后的高职学生来说,总是与时代滞后半拍,教材理论生硬,使得课堂教学缺少生动和活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法,虽然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应用多媒体教室采用PPT幻灯片形式取而代之,有些在课堂教学上也进行了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的改进,但授课主体都集中在理论模式或案例模式,实践教学只是“观摩”而已。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缺少实践性体验模式,导致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往往在理论层面,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实际管理能力差,对企业的真实管理脱钩,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维

2.1企业管理课程仿真实训室的建设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企业管理课程仿真实训室是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能力培训、知识学习和素质养成的主战场,也是企业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地。因此,仿真实训室必须按照“环境仿真、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的原则来建设,仿真实训室要强化企业氛围,授课时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不同的企业管理者角色要求学生,仿真实训室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也要跟真实企业一样,建立企业管理规范和章程,尽可能营造真实企业管理模式。

2.2“双师型”授课团队培养

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否有预期的授课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企业管理课程的授课内容决定了必须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企业管理课程全新授课模式的基础。(1)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培训。让教师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到社会大课堂,寻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到企业,一方而是接受锻炼,服务于教学。另一方而,运用所储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难题,服务于企业。(2)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业务人员到学校来,充实课堂教学。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业务人员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学习,与校内教师共同商讨教学方法,并在理论中联系企业的实际案例,优势互补,不仅缩短了小课堂与大课堂的距离,同时也为企业管理授课教师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3)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教材、授课大纲重新编写,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的教改经验,定期选派授课教师到企业参加短期或长期培训了解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促进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组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企业管理课程“双师型”授课团队。

2.3授课模式向项目化教学转变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任务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而不是知识的逻辑构建教学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可充分结合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创建公司及对公司管理构建大型综合贯穿项目,再通过小项目和任务与大项目互相配合,将企业管理各章节内容如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计划和决策、市场营销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内容随着大小项目的进行逐步展开,全面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符合企业真实管理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挑战性,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4校企合作进课堂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资源,以真实企业管理做支撑,把真实企业管理知识和理论嫁接到企业管理授课体系中来。校企合作是需要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课程的设置、校企两方教师教学组织与实施。学校可聘请企业专业人士走进课堂教学,同时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感受真实的企业管理过程,使企业成为学生的教学基地,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企业管理教学的实际场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使进入企业学习的学生受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管理理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掌握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3实践途径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也在不断更新管理思维和方式,这就要求高职经管类企业管理授课模式改变以往纯“理论”的授课模式,要综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和办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按需施教,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将企业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引入到企业管理的教学中来。

(1)要建立课程和教材与企业真实管理接轨。

教材的知识点要与企业管理同步、管理观念同步,教学工作要随着企业实体的发展和改变灵活应对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使教师授课和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接轨。

(2)要构建一支精湛的企业管理“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使其在企业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使其讲述的理论知识更精准更符合企业实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3)要建立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体系。

通过学生到企业实践和校内仿真实训室的建设,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深化。

(4)要建立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

企业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实现管理目标更需要团队的精神和力量,而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热情,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潜能,打消胆怯等不良情绪,并让学生明确合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情境设计使企业管理课程更加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情境中多角度的演练,熟练和巩固管理观念,全面提升学生在今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和素养。

4总结

企业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素质企业管理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管理才能。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竞争力,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掌握企业管理的方法,领悟管理的真谛。同时,也要认识到企业管理课程必须同时关注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即管理理论、管理才能和综合素质,才能系统有效地实现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夯实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每一个学科的根基,同时也为学生日后的实践提供坚实的依据和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课程首先必须向学生传授全面且深入的理论知识。

第一,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科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不能局限在课本所呈现的基本概念。相反,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应该保持与前沿对话的姿态,及时向学生传达学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在前沿的研究中打开自身的视野,从而加深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这些前沿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这些观点的可取之处以及可待改进的地方。当学生敢于对这些前沿的观点进行剖析和讨论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在切身的体会中领悟到这些理论的精髓所在,从而在激烈的观点碰撞中激发出自身的想法。

第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及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在企业管理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不仅要及时地向学生传达前沿的研究成果,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研究水平,对企业管理提出自身的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心得。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研究者。当教师在分享自己对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之时,学生不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魅力,也能够在研究成果中感受到教师的努力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挖掘实践机会

由于企业管理课程要求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感受教师的研究魅力之余,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地挖掘有关管理的实践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实践小组,从而让学生在小团体的组合中更加便捷地开展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做法便是模拟情景。情景模拟是一种既节约实践成本又能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的方法。因此,当班级学生成立了实践小组之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可以收集当下企业管理的个案,在充分分析个案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模拟情景以及设置对应的问题,并且分配给对应的实践小组。这种模拟情景,不仅能够贴合当下的实际,更加直接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在模拟的空间中让所有的学生进入管理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想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实践小组接到模拟情景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地观看学生的展示,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能够让其他的学生汲取到同龄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果。当班级的实践小组全部完成了模拟情景展示的任务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总结,高屋建瓴地指出学生在模拟情景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联系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宏观的视野中加深对实践活动成果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相连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三、提升综合素质

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模拟实践则能够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管理的感受,提高学生日后的管理能力。然而,如果企业管理课程想要让学生达到更高的水平,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教师应该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之外关注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长远的角度上看,企业管理的实质其实是如何进行资源和人力的有效调配和整合,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知识和高深的管理技能,同时还潜在地要求学生具备哲学思维、交际才能等综合素质。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在专注管理知识和才能之外,还应该在课程中加入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

第一,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良好的哲学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宏观处理问题的视角,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管理问题面前保持灵活自如的姿态。因此,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在提升自身哲学素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哲学意识,在分析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哲学思路的分析,从而带领学生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企业管理的问题,从而抽象出处理管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以便应付日后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第二,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处理管理问题时更加从容自如。在企业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以及课堂即时演示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即时性的相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日后的改进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为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在合适的时机中为具体的学生提供切实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身,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课程应该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和优势,提升学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介绍学科的理论前沿知识以及分享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实际中。最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三者并行,企业管理课程才能够系统而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祖兴.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1,(S2).

企业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企业管理 机械制造类专业 创新

0 引言

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关键,而工业机械制造类企业更需要具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掌握企业管理知识及本专业技术能力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被社会认可的必要条件。目前,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企业管理》选修课程改革成为管理教学的研究重点。必须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按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实施课程建设,使高职的教学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1 企业管理课程整合的创新

课程建设的创新应从培养对象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分析开始。从经验观察和信息反馈资料看,高职高专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趋向是到生产一线做基层管理人员,也有些企业把学生安排到市场第一线做销售员。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以便迅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在工作中能够正确理解管理意图,有效贯彻实施。因此要以机械制造企业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结合企业管理课程内容进行职业或专业活动分析、学科体系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在课时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组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扩大相关管理学科知识,舍弃那些并非职业能力培养必需的内容,让学生能全面了解企业管理的内容和一些简单适用的方法,便于学生就业后,对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和整个企业的管理状况有一个比较和思考。

1.1 简要介绍管理学理论知识。《企业管理》应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先导,机械制造类专业不可能专门学习先导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及时将有关管理概念和理论言简意赅地介绍给学生,保证教学过程的逻辑合理性。

1.2 适当增加经济法相关内容。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学生在开设企业管理课程以前大都没有经济法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增加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企业法、公司法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设立程序、组织机构的设置等。但由于学时数的限制,这些内容不可能深入地讨论下去。所以,该内容的设置应该系统而浅显,说理简明扼要。

1.3 加大市场营销学的比重。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研究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尤其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要研究如何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市场营销在机械制造类专业企业管理选修课程中的比重,使学生牢固树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定价、分销、促销等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树立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4 引入机械制造企业车间管理的内容。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应该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来展开,机械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去向一般以企业车间为主,需要掌握车间管理相关的综合知识,这就需要按照生产过程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的方式,将有关原理介绍给学生,其中,车间布置、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流水线生产组织、库存管理和设备管理侧重于对物的管理;工作设计侧重于对人的管理;生产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和控制、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现场管理、作业排序和质量管理侧重于人和物的结合。通过车间管理的学习,以满足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 企业管理教学模式的创新

《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人接受,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以职业活动和就业岗位要求为导向,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把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之后,更多地是鼓励学生自学,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管理书籍与管理杂志,收集企业管理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管理故事及管理哲理,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以达到开阔学生眼界的目的。

2.2 课堂播放企业管理录像。在课堂上播放介绍著名机械制造企业运作管理情况的录像,一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二是带给学生“真实感”,让学生了解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懂得所学管理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由此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3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选取与课程内容相近的实际企业案例,通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剖析企业的实际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学生在讨论中灵活应用管理原理和理论,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4 去企业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到一些大的机械制造企业去参观访问,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充分认识企业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生产车间的参观,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场所。

2.5 请企业人员座谈或讲座。把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或企业的部门负责人请到学校里给学生作讲座,介绍企业的实际做法。当然最好是与学生座谈,气氛更融洽。通过座谈或讲座,学生既会理解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也会觉得企业管理并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必然要接触到的事物。

2.6 模拟情景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就业之前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施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教学就是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按实际的工作内容设计场景,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具体做事,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领略到管理中各部门职能的内涵,了解、熟悉各职能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素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企业管理的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对于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师必须在课程整合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这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彤彤.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探析[J].社科纵横.2006(12).

企业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企业管理 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44-02

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各大专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地投入到与所学专业接近的工作中,缩短在企业的适应期,是我们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构建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除了教师对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阐述和讲解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举例教学、案例教学分析等。在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参与课堂讨论,和同学间的相互辩论。课堂的讨论方式具体如下: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上台发言、同学辩论、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实践等。课堂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企业实践、深入企业和社会的管理调研、岗位实训,到一些管理理念先进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同学们做专题讲座、到专业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岗位见习等。

1.当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之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内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群体协调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案例分析能使学员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客观性,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就是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分析具有典型的、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进行案例分析时,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既可以采用学生独立分析,又可以采用小组分组讨论的办法,老师在案例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欠缺。例如,在案例教学中,就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选择案例时,许多老师在教学上都以国内著名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如“海尔”、“联想”等的管理策略。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从基层做起,大企业的一些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用得上。所以,老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不仅要选择成功企业的成功案例,还要选择一些企业的管理失败的案例和基层管理的案例,给同学们进行分析,来贴近同学们的就业实践。

第二,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来说,老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要执行“二八原则”,即,教师布置案例、引导和对学员进行评价分析的时间不能超过20%,应该把80%的时间交给学员阅读、思考、讨论、争辩、发言。但从现在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往往是部分同学缺乏独立分析、创新的能力。

第三,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往往有一些超出老师所预想的范围,但是,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老师不能过于教条,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并建议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实践。

2.当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之二――课堂其他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来分析、思考问题,提高基础实际操作能力,以锻炼学生动脑、动笔、动口和动手的“四动”能力。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授课中,课堂教授的方式还有以下几种:

第一,小组讨论和辩论。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经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小组的方案和建议。辩论会是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辩论题目,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和辨析能力。这种方法在课堂上应用较多。

第二,角色扮演。老师给出一定的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即学生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管理游戏,寓教于乐。通过管理游戏,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下,学会如何管理,并掌握管理技巧。老师要在游戏后,做一些总结和归纳,引导同学们进行系统的管理思考。

第四,模拟公司,体验自主创业的实践和乐趣。

第五,课堂习题训练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也是使学生熟悉、深化理论的必要环节。

以上这些教学方式,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广泛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沟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当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之三――企业岗位实习。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一毕业就成为技能高手、强手,能直接满足社会、企业岗位的需要,实现岗位标准与要求的“零距离”。而要使学生能真正符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必须要有真实的训练环境。学生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锻炼,可以较好地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学以致用,以真正掌握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便利。所以,另一种应用比较多的教学模式就是实践,即组织学生到校办或商业企业进行岗位或顶岗实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实践本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有关企业管理基本流程和商贸实务活动的基本程序,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企业的管理实务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到企业实践,由于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易操作,比较实用,还可以由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岗位实习的考核成绩,所以在很多高职院校被普遍采用。尽管岗位实习普及率较高,但在实际中,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第一,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很难明确,部分学生兴趣不大。企业主要以完成任务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实习目的。

第二,企业岗位实习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实践归实践,教学归教学,两者不能相辅相成;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差距,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就很少,在指导中与预期效果差距明显等。

第三,部分学校为了弥补学校实验、实训条件的不足,往往在校外与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从长期运作的结果看,校外实习基地仅能作为实习场所而已。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商业秘密也日益增多,大多单位不让实习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认为在关键岗位不能接受学生实习,接受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怕泄露商业秘密。结果学生到实习岗位去,接触不到本专业的实质性工作。例如,到市场开拓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接触市场,到生产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营销策划,到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看财务账目和做账等。

二、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能力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构建企业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体系。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能力,把实践教学和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来。要从重视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规范教学,激发教师和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体系中,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基本技能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打造具有商科特色专业为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开拓了实践教学的广阔前景。因此,要大力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实践教学,以使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更形象逼真,使同学们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实际专业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对现代信息技能的学习使用。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构建企业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距离最短的教育形式,这决定了人才培养必须走产、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途径。要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紧贴近市场需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基础、满足市场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完整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因此,构建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企业实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课堂中学到的操作技术在现实中得到检验,缩短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的工作差距,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从学校方面来说,校企结合可以及时反馈社会要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第二,社会实践。可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选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社会等,开展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调查,并由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同学间互相交流经验,及时讨论发现的问题。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等假期来进行开展,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了解社会,锻炼语言表达和顺畅沟通等目的。

第三,拓展训练。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英国的商务船只在大西洋里屡遭德国潜艇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企业员工等。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学员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能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通过拓展训练,学员在以下方面将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会并懂得沟通的重要意义、掌握沟通技巧;达到心理素质提高和升华。

3.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实践教学要顺利实施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因此,学校要开拓投入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在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积极争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并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了经费的保障,才能购置先进齐备的教学设备和实验资源。同时,与企业合作也能为优化实践教学提供活动场所和有利条件。

总之,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所以,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亚平.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职业,2009,(19)

2.梁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职业圈,2007(10)

3.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企业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 管理 教学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ZHENG Pu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226)

Abstract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 for prosperity, formula and more difficult,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features strong, as teachers, need to adopt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simplifying, of anything easy, so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accepted by students,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financial; management; teaching; quality

财务管理学是研究如何有效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体系上来讲,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1.1 财务管理知识具有综合性

财务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它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又和经济管理、税收、经济法规、会计学、统计学和经济数学等学科中的许多知识紧密结合,知识涉及广泛,内容丰富。

1.2 财务管理课程实用性强,强调操作性

财务管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十分广泛。比如,在贷款买房时,如何选取更为有利的还款方式;在购买保险时,如何根据不同的收益率选取合适的险种;选购股票或基金时,如何在收益和风险间权衡等等,这些都与财务管理知识密切相关。财务管理的实用性就决定了课程必须强调操作性,要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1.3 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度大

财务管理需要通过理性的分析作出财务决策,该课程特别注重定量分析,其中涉及的公式多达165个,很多公式的推导要运用统计学、经济数学中的知识,要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又全面地学好本课程并非易事。

2 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2.1 注重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

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观念教学注重让学生逐渐形成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资金成本观念以及通货膨胀等在内的理财观念,逐渐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在分析经济现象和个人理财决策中能够充分运用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经常使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及理财观念。

2.2 从大处着眼,在解决问题中传授知识

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这些都将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满堂灌”、“一言堂”向学生灌输的是正面的、平铺直叙的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解负债类筹资的“节税效应”时,采用案例教学,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就能将这一抽象的内容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

例:A公司的资本总额2000万元均由投资者投入,B公司的资本总额也是2000万元(其中,所有者投入1600万元,借入资金400万元,借款利率为10%)。2009年,两家公司的息税前利润均为500万元,所得税税率均为25%。那么它们承担的所得税费用是否相同呢?

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家公司资本总额相同、息税前利润也相同,由于资本结构的差异使得它们所承担的税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B公司有400万元借入资金,由于利息在所得税前支付,B公司少交了125-115=10(万元)的所得税。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知道了负债筹资具有“节税效应”这样一个结论,并且知道了“节税效应”产生的原因。

2.4 及时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去粗取精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繁、公式多,且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规律,及时总结,化繁为简。比如,在对个别资本成本的测算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将零散的知识点,如:长期债券、长期借款、普通股、优先股和留用利润的个别资本成本测算中的共性抓住,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个别资本成本的测算原理。实际上,无论是长期债权资本成本,还是股权资本成本,都是运用“年使用费/筹资净额”这个原理来进行测算的。一旦抓住规律,学生就可以将此类知识点一网打尽,举一反三。

2.5 从学生实际出发,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作为教师,如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阐述财务管理知识,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讨论和不断总结,我们也想出了一些化难为易的好方法,比如,在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很多公式的推导都要用到经济数学中对自变量进行求导的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变量求导,更别说怎样对自变量进行求导了,过去许多学生都对这部分的公式死记硬背,不带理解地记忆,运用时生搬硬套。

以存货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为例,我们来看看如何化难为易:要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就必须计算出现金管理的最小成本。

现金管理总成本=持有机会成本+转换成本

TC =

式中,TC―现金管理总成本;Q―最佳现金持有量;K―有价证券利息率;T―特定时期内的现金总需求量;F―每次转化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

以前的讲解,都是根据这个公式对自变量Q求导,得出最佳现金持有量。化难为易的做法是:根据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在现金持有总成本中呈此消彼长的关系知道,要使现金管理成本最小,持有机会成本必将等于转换成本。那么,求最佳现金持有量只需要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2.6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要教好一门课,简单地依靠“黑板+粉笔”是远远不够的,合理地设计模拟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设置专题讲座也都是不错的办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结合学生实际,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 小结

一部教材就象一个剧本,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剧本,不同的演员却会演出不同的效果,一名教师就象一位演员,要想取得好的授课效果,必须懂得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时,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将授课内容进行严密组织,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