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平安先行,致力于多元素质养成的课间操文化建设
学校制定了《南平剑津中学课间操文化建设实施方案》,2016年9月,学校开始将紧急疏散演练融入课间操集队环节,设置了6分钟常规紧急(疏散)集队及4分钟紧急(疏散)集两种完全由音乐指挥的集结模式,只要紧急疏散的音乐响起,整个教学楼2000多名学生就会以班级为单位,有序、快速地下楼。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班级学生自主课间操管理申报机制,提出“我的锻炼、我做主”。多元化、整体性的课间操文化建设,涵盖了“珍爱生命”“紧急疏散常识、意识、能力训练”“班级、年段团队精神”“学生自主管理”“学生才艺展示”“健康锻炼”等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立足闽北,致力于乡土特色和科技创新的校本课程文化建设
学校开发了涵盖初中阶段全部14门学科的30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具体如下:
1.立足闽北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
我校开设了闽北茶文化研究、寻访历史古迹、中国剪纸、诗词楹联写作等特色课程。参与寻访历史古迹课程的同学做出了“弘扬成功精神,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的课题报告,并尝试设计了“郑成功旅游系列产品”。得到了延平区旅游局等部门的肯定。参加地理组校本课程的同学,针对高植被覆盖率的延平区为何地质灾害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撰写的研究报告荣获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有科技创新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
既包括生活中的物理、化学与生活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目,也有科技发明与制作、电脑机器人等极富挑战性的科目。通过动手、动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经典诵读,致力于人文素养的早读课文化建设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一天的校园生活应当从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始。学校对早读课进行了改革,提出了“让早读课回归本色,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的建设目标。制定了《早读课课程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早读习惯。每周四的“子午书简”,不仅学生爱听,老师们也爱听。课程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2009年10月,作为学校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材料,南平电视台专程采访并作了专题报道。
四、专业发展,致力于高效和谐的课堂文化建设
1.构建高效课堂
学校制定了《剑津中学有效教学评估标准》,围绕学生学习心境是否愉悦、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认知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等问题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估。
2.成立学科教学教研指导小组,发挥引领作用
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学校聘任校内外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学科教研组长组成名师团队,培训内容有:解读《新课程标准》,系统研究分析教材等,发挥名师示范效应,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我校还制定了《剑津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奖励方案》,拨出专项资金,每学期对专业发展较快的教师进行奖励。
3.推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统一制订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标准表、课堂学习小组评价标准、教师及班主任评价小组建设流程、南平剑津中学高效课堂、学生学习小组评价统计表。
五、活动载体,致力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学校每年都要组织科技体育文化艺术节,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能力的平台。
科技体育文化艺术节的项目十分丰富。包括“诗词楹联大擂台”、现场作画、七巧板、生物拼图、剪纸、灯谜、不倒翁大比拼、电子闯关等项目。
在文艺汇演中,有甜美的歌声;还有动感十足的现代舞;有风趣诙谐的相声。教师歌曲联唱、教师时装秀表演更是把文艺汇演活动推向了。
1.教师要切实履行好设计者的义务
1.1 设计疑问,激趣。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学生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的,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一定要有应用价值,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例如:研究所在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会喜欢做。
1.2 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氛围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知识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找,困难也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
1.3 设计探究的情景,模拟研究的过程。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的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景,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地发现过程。例如:经常找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同学谈研究方案、研究进程、结论和心得体会。
2.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2.1 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好新的教学形式。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敢于打破旧的班级授课形式,组织好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去了解问题,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课题有多大,课堂就有 多大。
2.2 教师要组织好各类学术活动。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学者专家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通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还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对学术活动的神秘感,增强完成研究任务的信心。
2.3 教师组织安排好各类活动场所。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因此,行动计划一定要写好,人员组成和活动顺序要安排好,尤其要把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解决掉。
3.教师要自始至终做好全面指导工作
3.1 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农村的学生可拟订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郊区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 ,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要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者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一、本课程内部的整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纯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何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部分技术,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等等。而不是利用各种软件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如何更好地搜集和利用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各种作品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以至信息技术课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先进的多媒体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技术平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通过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外,更多的是扮演一名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实践证明,通过整合,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如,在学生制作新年贺卡的学习时,我向学生提供多种贺卡(用纸张制作的贺卡和往届学生用Word制作的贺卡等)外,利用制作了学习任务书和贺卡制作流程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在这一基础上,只需讲演制作贺卡的关键技能和技巧,即可放手让学生(将全班分成5个小组)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在制作完成后,各组派出代表阐述学习过程并现场演示和评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通过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规范合理地、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和资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前网络遍及校内校外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式放在校园网上,由学生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等交互平台进行充分的互动,如教师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布置作业;学生对课程的一些看法、对作业的解答等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以及提供学习资源的链接等等。这些运用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本课程教学的高度
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而这个“用”既有本学科的独立性,又有与其他课程的相容性。
1.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叠加
整合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其他学科知识与能力为基础,有效实施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真正实现“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用好语文课程的内容;在Excel中用好数学课程的知识;在Word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编辑刚刚学习过的古诗文、精彩的课文片段以及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在电脑上写短文,并融入语文课的拼音练习、组词练习、古诗文学习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很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2.整合不应仅仅停留在内容上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还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其他课程的一些知识和能力、方法和手段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它的关键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丰富和扩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整合要体现“双向”和“互惠”
一、数学自制教具的作用
数学自制教具就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就地取材、自己设计制作的教具,是便于师生探究数学知识、参与教学经验交流和操作技能的结晶。自制教具应力求设计巧妙,取材方便,构造简单,容易制作,方便教学。自制教具的特点:
1.自制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设计制作,融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为一体。在弥补教学仪器配备品种数量之不足、扩大学生动手操作使用教具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自制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它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师生在使用时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数学教具可以边讲边做,边学边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灵活性还表现在同一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达形式,以适应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是正规教具所无法比拟的。
二、自制教具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作用
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要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标准逼真的情境。如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取地学习。要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使他们精力集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气氛轻松而活跃。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和安排,这样的数学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能力,使学生想到一个突破常规思维、构思奇异的想法,并由此而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知识,起到很好的创新教育作用。
通常,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第四章《概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自制转盘、抽扑克、投硬币、摸球等活动来玩游戏,让学生体验概率知识的形成。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领悟了知识。
三、自制教具对有效整合数学教学资源的作用
自制教具既包括实物教具,也包括媒体教具。媒体教具是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图文、动画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数学探究过程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新课改在内容设置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中把现代多媒体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探索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1.整合数学教学,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就要求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对学生要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课件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图文、幻灯、语言、动画等的演示,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为有声有色真切的画面,创设、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器官,使学生耳濡目染,进入教学。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把学生引入情景,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作用。如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截一个几何体》时,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截一个几何体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同一个几何体截的方向不同,得到的截面可能不同,同时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中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刻,具体形象思维还占优势,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还比较困难。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线段、射线、直线》时,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屏幕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一端射出水平线,让学生从动画过程中感悟“射线”的形成,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射线的特点。这样通过动画直观展示把静止的、孤立的、抽象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知识的形成情境,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自制教具对学生掌握探究知识的作用
演示实验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境现象起到放大、直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