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组织生理学老师走进教学医院,与临床教学的老师、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正在实习的高年级学生沟通,召开座谈会,获取生理学与临床医学链接的关键资料,选定主要的链接内容和链接的方式。之后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进一步明确链接的知识点和讲课技巧,实现以临床为导向来讲授生理学的模式。比如我们在介绍后负荷是影响心泵功能的因素时,引出高血压心脏病的产生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临床知识,通过两门学科的交叉介绍,相互融合,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心脏后负荷的变化是导致心脏高负荷工作的根本原因,心脏的长期高负荷工作会改变心脏的结构,出现心脏的器质性病变,从而出现高血压心脏病,降低血压就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最根本原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极大提高,思维也活跃起来,特别是针对临床疾病的思考越来越多,学生提问量明显增加。任课老师为了顺利解答学生的提问,更新自己知识,查阅文献,向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学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良性循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悄然形成,并不断强大。
2精选临床病例,设计PBL教学课时
我们教研室在2013级“卓越医生班”的教学中设计了PBL教学课时。学生4-5人为一讨论小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选临床病例。如患者李某,男性,75岁,间断上腹痛10余年,加重2周,呕血、黑便6h。10余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间断上腹胀痛,餐后半小时明显,持续2-3h,可自行缓解。2周来加重,纳差,服中药后无效。6h前突觉上腹胀、恶心、头晕,先后两次解柏油样便,共约700g,并呕吐咖啡样液1次,约200mL,此后心悸、头晕、出冷汗,发病来无眼黄、尿黄和发热,平素二便正常,睡眠好,自觉近期体重略下降。既往30年前查体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手术、外伤和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好。查体:T36.7℃,P108次/分,R22次/分,Bp90/70mmHg,神清,面色稍苍白,四肢湿冷,无出血点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中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腹水征(-),肠鸣音10次/分,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Hb82g/L,WBC5.5×109/L,分类N69%,L28%,M3%,Plt300×109/L,大便隐血强阳性。这个病例涉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老师要求学生运用消化生理学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生理学问题。这个阶段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知识储备、扎实的生理学和临床医学基础以及出色的组织能力。
②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学生获得病例后,用一周的时间查找收集资料,分组提出各自的问题。比如,胃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对食物的消化有何作用?正常人胃黏膜如何保护自身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发病的机制?幽门螺杆菌是与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有何关系?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消化性溃疡?其治疗机制是什么?质子泵阻滞剂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何优势?这个阶段他们是带着问题进入了自学阶段,经历了学习-疑问-学习的过程。
③小组内部讨论、汇总。通过自学,学生带着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及未解决的疑问回到小组。首先,让每位学生报告自己获得的信息及对问题的看法,接着整个小组回顾问题,通过内部讨论,相互交流信息、想法和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制作幻灯片。
④幻灯片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对其病例分析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教师点评。此环节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以上病例的PBL教学,能完成胃液主要成分、胃黏膜的保护机制、胃中盐酸的来源等教学内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促进了师生互动,改善了师生关系。
3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利用一只动物,把原来分几次的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提高实验的复杂程度。通过这类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在生命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统一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比如我们将胸内负压的测定、肺的顺应性测定、呼吸运动调节这三个实验合为一个实验,取名影响呼吸功能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一种创新性的实验,存在很多未知情况,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自选项目、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设备、明确实验目的和意义、评价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我们每学期都至少开展一次设计性实验,学生3-5人一组,实验期间,配备至少1-2名教师全程指导,通过这种实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改革生理学考核体系
生理学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知识点多,既有局部微观的生理机制,又有整体宏观的整合原理等特点。为了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我们对生理学考试进行了改革,突出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过去单一的知识继承型考试转向知识、技能、素质并重型考试,由闭卷笔试逐步转向多样化考试。教研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药学、护理5个专业都开展了考核体系改革,调整了综合成绩构成,提出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应占有一定比例,细化了平时成绩构成及评价方式,增加了综合分析题的比例。具体改革内容如下:①改革期末理论考试内容结构,增加综合性、实践性题目的比例,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加大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判断表达的考核内容。②科学设置综合成绩构成,完善评价体系。改革之前综合成绩就是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为了侧重过程教学,突出实践教学,改革之后将综合成绩构成比例改为: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其中实验成绩为所有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考核的总分。平时成绩包含考勤、提问、阶段小考,平时成绩的构成为:考勤×30%+提问×30%+阶段小考×40%。实施过程中,平时成绩的记录过程包含以下3方面:
①严格管理考勤,全学程点名不少于3次,并有记录,形成考勤成绩;
②进行课堂提问,每位同学不少于1次,并有成绩记录;
③阶段小考以分析题的方式进行,教师给出可选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展开小组讨论,然后形成书面分析报告。有些分析报告最后还要形成PPT课件,由学生自己讲演,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实验考核在最后一次实验课进行,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理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结果的准确率来给予相应分数。通过考核体系的改革,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程度有所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过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得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学生对改革的反映较好,接受程度较高,教学改革效果良好。
(一)对象
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11级学生(男349例,女279例),年龄19-23岁,其中A班241人、B班238人、C班249人,均系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完成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学生。
(二)方法
1.分组。A班实施传统方法教学,B班实施EBM+CBL,C班学生前部分章节进行传统方法教学,剩余章节(各论)采取EBM+CBL。
2.案例准备。针对除去绪论和疾病概论余下各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研读,甄选设计合适的案例,深刻剖析,提炼要点和难点并构思和提出问题。
3.教学实施。
(1)案例导入。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预先尝试解决。上课时首先将案例生动展现,并结合学生已查资料,对案例中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检测指标和术语加以简要说明,然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初步分析。
(2)围绕问题讲解。让学生以准临床医生的角色分析案例,身临其境,讲授完某个知识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师以循证为原则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自行查阅文献搜集证据,分析评价,自我完成推论的论证过程。
(3)总结分析。知识点讲解结束,教师总结解决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分析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强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4.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与EBM+CBL对效果的影响。
5.统计分析。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为了比较传统教学方法与EBM+CBL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对B班和C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EBM+CBL持认同观点,认为EBM+CBL优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见表1)。
(二)笔试成绩。我们针对全书内容运用同样试卷对A、B和C班进行笔试,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卷面总分值100。结果发现,B班和C班的成绩高于A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病例讨论成绩。我们选取一个临床综合病例进行书面测试,课堂完成对病例的分析、诊断和治疗,总分值20,以此考察EBM+CBL对学生自我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B班和C班的病例讨论成绩明显高于A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1.1实验材料实验用鲴由湖南醴陵市国家鲴鱼良种场引种,鱼龄接近1龄,挑选出健康活泼、相近大小的个体作为实验材料。鲴体重(5.60±0.21)g,体长(7.40±0.30)cm,供试前对鲴投喂饵料驯养3周以使之适应新环境,摄食铜绿微囊藻3d的鲴、饥饿3d的鲴。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购得,采用BG11培养基,在光照为2700lx、明暗比为12h∶12h的条件下扩大培养30d后,藻密度约为8.0×107cells/L。
1.2实验方法实验设置了10,15,20,25,30℃5个水温梯度,采用水族可控温加热棒控制水温。每个温度设有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且每组均有3组平行实验。实验水桶上方装有可调日光灯来调节光照,实验时光照保持在2700lx,光照时间为8:00—18:00。每2h取样测定分析,取样位置为水面下25cm,取样量为100mL,每次取样完成后用无氨水及时补充。测定指标为:藻密度、氨氮(NH+4-N)、溶解氧(DO)。
1.3参数测定1)摄食率G:测定实验开始与结束时实验水体的藻密度,根据公式计算出摄食率G。3)排氨率NR:每2h取样测定实验水体的氨氮浓度,根据公式计算出排氨率NR。
1.4数据分析对平行组得出的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剔除离散数据,并对取得的有效数据取平均值后采用Origin8.5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鲴的摄食率、消化率鲴的摄食率和消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鲴对铜绿微囊藻的摄食率及消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鲴摄食率G、消化率A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鲴摄食率影响的关系可以拟合为:G=2.5384-0.05123T+0.00297T2(R2=0.98207),对该拟合曲线求导发现,在实验温度为10~30℃时,摄食率增加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尤其是温度超过20℃后,摄食率增加更加明显。温度对鲴消化率影响的关系拟合为:A=66.362+0.7322T(R2=0.9726),在该实验温度范围内,温度对鲴消化率影响呈线性关系。
2.2鲴的排氨率由图2、图3可知:相同摄食状态下(摄食铜绿微囊藻状态与饥饿状态)鲴的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温度为25℃时到达最大值,升高到30℃,排氨率有所降低,但温度在10~20℃时,排氨率升高不明显,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到25℃时,排氨率显著增加。由图4可以看出:在相同温度下,摄食铜绿微囊藻的鲴的排氨率呈现大于饥饿状态下鲴的排氨率的规律。摄食与饥饿状态下鲴的排氨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一昼夜内,排氨率变化大致相同,先升高后下降,不同温度下在第2小时和第24小时时,排氨率几乎相同。
2.3鲴的耗氧率、窒息点由图5可知:鲴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窒息点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对鲴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有显著性影响(P<0.001)。这些变化规律与其他海水鱼类的呼吸和窒息点特性大致相同。
3分析与讨论
3.1温度对鲴的摄食率、消化率的影响水温是影响鱼类最重要的外界环境要素之一,显著影响鱼类的活动,因而也对鱼类的生理学特征有显著影响。有研究指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达到某一温度时摄食率达到最大值,随着温度继续升高摄食率下降,而鲴的摄食率在该温度范围内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可能因为温度对摄食率的影响不但在各个种间不同,而且对同一种类中的个体大小也不同。王芳等对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研究中也得出相同结论。Arnason研究表明,不同质量大菱鲆的最适摄食率温度不同。白海文发现施氏鲟幼鱼摄食率在24~27℃内随温度升高仍在增加,当超过最适温度的一定温度范围内,由于维持基础代谢的部分增加,所以鱼类摄食率继续增加。并且温度也与鱼类的生长息息相关,在鱼类生存的适宜范围内,温度对于消化率的作用方向基本一致,大多数鱼类的消化率均随温度的上升而提高。消化酶活性是反映动物生理消化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鱼类的消化酶活性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对食物的消化率也随之提高。本实验发现鲴消化率随着温度升高呈线性增加,阮成旭[15]研究温度对花鳗鲡黑仔苗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也得出类似结论,且消化率在30℃时达到最高。
3.2温度对鲴的摄食和饥饿状态下排氨率的影响氨是鱼类最主要的排泄产物之一,氨在鱼体内以NH3和NH+42种形式存在,主要在肝脏内通过自由氨基酸的转氨和脱氨作用产生,靠扩散作用及NH+4/Na+交换透过细胞膜而排出体外[16]。温度对鱼类排氨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鱼体组织的代谢速率实现的。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组织代谢加快,产生的氨和尿素便越多,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后,组织代谢必然会进入麻痹甚至停止的状态,排氨率下降。鲴在摄食和饥饿状态下,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5℃时达到最大,超过该温度后,排氨率有所下降,本研究结果与王波对牙鲆、闫茂仓[19]对鮸鱼的排氨率研究结果相似,符合鱼类排氨率随水温上升而增加的一般规律;而温度在20~25℃时,排氨率显著性增加,说明此温度范围对鲴的排氨率有显著性影响。在不同温度下,摄食的鲴比饥饿的鲴排氨率高,说明摄食后鲴代谢强,代谢耗能会随着摄食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高摄食量带来高生长的原因,这与唐道军和胡灯进[21]等提出鱼类饱食状态的排氨率会明显高于饥饿状态一致。在摄食状态下的鲴消耗饵料不仅来维持其基本生命活动,而且用来活动代谢和生长,因此它需要分解更多饵料中的蛋白质,从而产生氨的含量比较高,因此其排泄能高于饥饿状态的幼鱼。饥饿状态下的鲴鱼主要通过分解自身蛋白质来维持其基本的生命活动,氨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胡灯进[21]指出饥饿状态下大黄鱼的排泄随温度线性增加,说明大黄鱼体内蛋白质代谢明显增加,以满足高温时能量支出,本文发现饥饿状态下鲴鱼的排氨率在10~25℃内逐渐升高,超过25℃后排氨率略有降低,可能是因为温度偏高会不同程度影响鲴鱼的消化器官,导致排氨率下降。
3.3温度对鲴耗氧率、窒息点的影响呼吸是鱼类生命活动的基础,研究在不同温度下鲴的耗氧率、窒息点对于鱼类正常繁殖生长非常必要。耗氧率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鱼类的生理状况和代谢水平,随着水温升高鱼类维持生命的脑、心、肝等重要组织器官的活性增强,各种酶活性提高,鱼类活动强度增大,基础代谢旺盛,表现出耗氧率升高现象,高耗氧率预示着鱼类进食或进行其他活跃活动。以往研究结果表明鱼类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与本实验结论一致,但当水温超过适温范围时会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耗氧率急剧下降,在该实验温度范围内,鲴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说明在温度10~30℃适宜鲴生长。鱼类的窒息点直接反映该种鱼对低氧耐受能力和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水中溶解氧缺乏时显著特征是运动速度急剧下降,鳃盖张开,并不时出现“浮头”,溶氧下降,使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下降,血液中pH下降,CO2浓度上升,导致鱼类呼吸困难,最终窒息死亡[26-28]。Ishibashi等[29]研究发现,鱼类的窒息点还与代谢率呈正相关,温度升高,代谢增强,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维持呼吸作用,所以窒息点也会增加,在本实验中,鲴的窒息点同样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夏季水温升高,湖泊中蓝藻容易爆发,同时,鲴摄食率、消化率等也会增加,且鲴能摄食藻类,可以充分利用其生理学特性控制藻类生长;春季时向易爆发蓝藻的湖泊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鲴,从而抑制蓝藻生长,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4结论
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充分备课,不光要求熟练掌握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及具体的实验操作,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要能熟练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此外,遇到具体问题,要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促使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解决问题;最后,结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师还应掌握相关临床知识,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鼓励学生投身科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鼓励其参与到教师科研活动中。
2实验教材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讲授也以教师讲步骤、学生跟着做的步伐来进行,在病理生理学课程地位日益突出的今天,这种一成不变的实验教材及陈旧的讲课方式很显然已经过时了。首先,实验应该突出其主要作用,作为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首先其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更直观地观察到相关因素发生改变时机体的一些改变,以及通过相关指标的检测,验证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而对理论课讲述的相关机制能更深刻地理解,做到真正地融会贯通,避免让学生单纯地反复依靠记忆来获取相关知识,因此,实验教材必须突出其显著特点,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病理生理学课程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的基石,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中需要的、最起码的无菌观念和关爱生命的理念,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穿刺、分离结扎血管、缝合等基本的手术操作,不仅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将来进一步深造、科研创造条件,因此,实验教材在重视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综合性实验部分;最后,应该重视设计性实验,实验教材中因加入设计性实验部分,并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及文献,由教师拟题或学生自命题设计实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5]。
3实验内容及实验设计的改革
实验内容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1)传统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传统实验受实验室条件、实验设备等限制,定性实验多,而定量实验少,使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获取过程及相关知识的总结认识过于简单,同时对相关仪器操作也存在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实验教学中,因改善实验室条件,及时更新先进设备,使动物和仪器的使用均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同时,对于教材中安排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可以将其合并、整合成综合性实验,这样既节约了实验资源,又可以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对于急性失血性休克的家兔动物模型,以往只单纯观察血压、呼吸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如果在此基础上,对家兔休克进行抢救,给予几种抢救方案,让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疗效并分析抢救原理,这样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决定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医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独立教学,学生在培养中医思维的同时又需要西医思维,二者之间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交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形成2个独立的系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二者的关系[7]。如果在西医课程实验中巧妙地融入少量中医药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和西医的联系和区别,如在循环调控的相关实验中可以加入丹参提取物,观察其对循环的影响。这有助于学生对中西医相关课程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3)在优化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开始综合性实验的同时,为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开展设计性实验,可以由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实验命题、提供参考书目和文献,给出实验条件,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思路、详细步骤、观察指标及预期实验结果。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自己命题设计实验,教师可协助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因人制宜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精神。
4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即过渡式,这种授课模式英汉并重,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细胞生理部分中采取较多的中文授课也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方便对后续内容的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与学生的课后访谈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特别成功。主要问题在于:(1)学生英语水平有限。生理学开课时间比较早,我校一般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课,此时学生还没有参加英语四级考试,总体英语水平,尤其是听力水平不高,用英语授课学生听起来非常吃力。(2)专业词汇不足。生理学专业名词较多,学生此前学习的是公共英语,没有专业英语基础,很多专业词汇几乎没有接触,也很难理解。(3)双语教材缺乏。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我们并没有给学生专门购买双语教学教材,而是推荐学生借阅生理学双语教材和一些其他原版生理学教材,另外通过全英文课件进行授课。但实践中发现学生借阅原版教材的积极性不高。(4)课时紧张。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既需要理解语言又需要理解专业知识,而有限的课时使得教师没时间对所有授课内容都进行详细解释,新鲜感过去后到教学中后期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情绪烦躁影响学习效率。(5)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不足。双语授课的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本学科教师虽然都是研究生学历,但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有限,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双语教学培训,使得教师在课件制作和语言表达上表现出不规范性,并严重影响了授课教师的信心。(6)学生积极性不高。本校学生还没有形成外语交流的环境,我们的课后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授课只是一种授课形式,对中医专业的学生意义不大,所以没动力去学。另外生理学课程原本就内容繁多,教材内容限于篇幅又较枯燥,再使用学生并不熟悉的英语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更容易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在努力尝试解决的方法。(1)专业词汇。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但相当一部分专业词汇都是以核心词汇加前缀或后缀组成,教师在教学中着重把核心词汇告诉学生,并将前、后缀的意思讲明,能帮助学生迅速增加词汇量。(2)对于教材,我们正在尝试将相关章节影印发给学生,并采用适合的动画配以英文说明将抽象的生命原理给学生演示出来,以求学生在理解生理过程的同时学会相应的英语表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课时和师资。这些牵涉到学校层面对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本校现在已经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修订课程设置以满足双语教学需要、增加双语教学的经费投入以保障双语教学活动的展开、合理设置双语教学教师薪酬以调动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并努力促进专业课外语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的联动,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4)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和学习动力不足。这是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最主要和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查阅文献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learning,PBL)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PBL教学法强调首先预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合作解决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4]。但PBL教学法并不适合人数较多的大班授课,而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也限制了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为此,我们正在尝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试行使用双语的PBL教学法。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很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而实验进行前相应的理论知识都已经在理论课上讲授过,那么在上实验课前给学生布置与实验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求同学查找资料并准备英语发言。这样的要求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发言资料,锻炼了语言能力,又可以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能取得良好的效果[5]。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展开,实施双语教学已成为了当前生理学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在不影响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的将这项工作开展起来,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并积极付诸行动来实现。
作者:刘永 张松江 武鑫 高剑峰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