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作者:谭冬平1陈伟敏2作者单位: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人才需求
(1)存量规模缺口大,区域失衡。本次调研,我们走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各县市教育局和基础学校。广东省有21552所中小学、现有体育教师51605名,兼职教师19029名,仅小学尚缺编体育教师14866名;全省有1.1万余所幼儿园,规范后的幼儿教育需要大量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存量总体规模缺口大。但从区域上看,广州和珠三角等地区体育教师相对饱和,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体育教师缺口巨大。以汕头朝阳区为例,汕头口朝阳区352所中小学,只有1021名体育教师,小学体育教师缺编743名,该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反映已经有10年没有招到小学体育教师,师生比例达1∶600以上,班师比达18∶1。根据汕头市的实际情况,原则上小学按每周16~18节课配备1名体育教师,按照这个配备比例,目前小学的师生比、班师比严重失调。(2)供求不对接。广东省就小学教师缺编人数达1.4万多名,幼教体育岗位空缺更多,但这些岗位对体育师资的能力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调研中,各级各类学校反映,理想的体育老师是既要有地区体育文化特色,且能兼顾从事学校文体、艺术活动、卫生监护等多种工作的指导、教学工作。在扩招中蓄积的体育专业学生规模并不在少数,但在扩招中也伴随着生源质量的下滑和培养质量的把关不严,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上相对较差。一方面,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需求单位所需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又很难招到。(3)就业面扩大而就业率下降。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面逐年延伸,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不断拓展。最近几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并向公务员系统、健身娱乐行业、私营企业和农村基层辐射,就业面正在拓宽[2]。但省教育厅的资料也显示,2008~2011年间,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由73%降至68%,相差5个百分点,初次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中高考科目设置的影响,体育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体育教师配备制度性缺失,学校在配备体育教师时无充分依据;三是现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较差,培养的部分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四是部分学生不愿去县镇和农村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社会要求体育教育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此次调研中,有90%以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体育教师认为现代体育教师应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并且应该“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以适应新的培养模式,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调查中发现广东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体育专业基本知识、运动专项基本理论、专项基本训练知识均属好——较好的层次;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类知识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缺陷;外语应用以及计算机应用为急需补充和提高的知识(见表1)。而在工作中运用最多的专业知识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运动专项基本理论、体育类教学基本知识、运动训练方基本知识、体育竞赛方法学知识、体育健身方法学知识。近年相关的教育用人单位在人才考核和教师招聘上主要强调:(1)对人才综合能力、专项技能的考核;(2)对人才进行理论考核(包括教育理论,计算机以及有关新课标的知识);(3)由过去的“说教”改为“说课”[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学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4]。调查中有41%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新课标的实施工作量会增加,有59%的认为工作难度会增加。我们在对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的调查中发现,广东省小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表现出三个层次,一是体育实践课中的示范能力、组织竞赛能力、课余训练能力与裁判工作能力较强;二是教学的组织能力、教法运用能力、理论课教学能力和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次之;三是现代教学改革所需要的能力较弱,比如教学的分析评价能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能力较弱(见表2)。
为准备北京奥运会而建设的“国家赛艇、皮划艇训练基地”三个单体项目的建设,以及学校潜水房等项目的建设,是*潜校大规模建设是关键的阶段,经过这一阶段紧张的施工建设,包括原来的体育设施,*潜校现在已经拥有:运动员公寓、综合训练馆、标准田竞场、赛艇、皮划艇船库码头、游泳馆等。随着进一步的施工,学校还将拥有:潜水房、网球场、人工草皮足球场、蹼泳滑水综合科研楼等。这一系列配套和成规模的体育设施为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按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潜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加强体育场馆管理,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为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的国家队提供服务。
二、*潜校服务国家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恢复以来,因为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服务于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几十年来,全校教职员工一直坚守着服务国家队的宗旨,都能以服务国家蹼泳队、国家滑水队为己任,以在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为荣。这些都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认可和首肯。自从国家体育总局升格*潜校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不再履行管理*潜校的职能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不会再对*潜校直接下达国家蹼泳队、国家滑水队的集训任务,*潜校如何发挥传统优势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提高*潜校服务国家队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强化干部职工科学发展观理念。
搭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活动的这股东风,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潜校服务国家队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还应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利建立科学为国家队服务的工作理念,形成广泛的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贯彻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指导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
(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坚持融于整体项目管理的服务形式。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潜校恢复至今,*潜校之所以能成功地配合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服务好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做运动项目的直接管理者,将服务融合于管理国家队之中。因而,服务工作既深入到位,又全面高质,为蹼泳和滑水两个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上夺取了数以百计的金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现在行政级别上升、体育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从前一段时间的服务蹼泳和滑水国家队的效果来看,服务质量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考究个中原因,大体上无非两点:第一点,*潜校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隶属的平行单位,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客观上对*潜校的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点,*潜校在行政级别上升级了,但在服务国家队的理念上,没能更上一层楼。为此,*潜校必须从自身上寻找服务不到位的根源,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加强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沟通,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坚持融于整体项目管理的科学可行的服务形式。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一道,通过不懈的努力保持蹼泳项目的世界先进水平和滑水项目的亚洲先进水平。*潜校升格、训练设施的完备,不但不应该成为*潜校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的障碍,相反,*潜校应该利用好这两个平台,为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服务国家队的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服务国家队的水平和质量只能也必须依靠全校教职员工,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潜校对蹼泳和滑水两个国家队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故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也是全方位的。要强化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首先必须去掉部分中层领导干部和部分教职员工学校升格后的自我作大、自我澎涨的思想,加强工作环境的协调、工作机制的协调、工作关系的协调和工作运行的协调,以服务国家队和以国家队的训练工作为中心,以低位的心态来看待服务国家队,才能正确理解国家队员在训练、生活中的需求,才能想国家队所想,急国家队之所急,才能尽最大的努力把服务国家队的工作做到最好。
(四)坚持统筹兼顾,用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国家队的工作。
上一轮体制中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鼓励先进、带动后进”的作用,过分强调了“均贫富”的原则。按照转移支付测算下来,人均财力落后的镇街每年从区本级转移的财力超过了税收增长最快的镇街,严重影响了镇街争当先进的积极性。新的一轮转移支付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探索区与各镇街财政体制的多元化改革,将“属地征收、分税分成”的机制,与内容更为广泛、形式更为科学、运行更为合理、调控更为有力的转移支付制度紧密结合,使各镇街人均收入水平、支出标准能维持大体相近的格局,进一步实现均衡全区公共服务水平的目标。具体的转移支付办法还要借助于统一与规范的财政支出标准来进一步的研究。
(二)改革统一比例的方案(方案二)
改革的基本思路,彻底改革目前税收分成拿财力基数与税收增幅全额直接挂钩的做法,对各镇街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统一比例,转移支付”的财税分成办法,与市财政对区财政体制全面接轨。即保障各镇街20*年既得财力的基础上,核定各镇街收支基数,实现统一比例分成,分成数与20*年既得财力差额作为各镇街转移支付基数。
之所以采用统一比例法,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税源迁移的问题。如果不同的镇街实行不同的分税办法,税源的迁移给各镇街财力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同时可能给区本级带来财力流失。实行统一的税收分成比例可以保证区本级财力不受影响,有利于适当解决迁入、迁出镇街的财力均衡问题。
(2)统一比例的结果,可以使一些税收基数比较大,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财力增长相对缓慢、城市与社会负担又相对较重的老城区街道,能适当降低其辖区内税收区级分成比例;同时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财政收入增长强劲的镇街,区级分成比例相应提高,尤其是增量集中的效果将比较明显。因此,在加大增量调节力度和均衡全区财力方面,可以说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3)市财政对各区与其他兄弟区的财政在实行税收的分成时,一般也采用统一比例法,改革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本方案调整共享税分成办法的核心内容是:
(1)全区各镇街实行统一的分成比例。初步拟将区、各镇街税收进行“八二”分成,即区本级占80%,各镇街占20%。区本级的分成比例低于20*年的实际比例85%,大型项目或新招商项目的分成情况可另行考虑。
(2)转移支付基数的确定。分别确定区对镇街转移支付情况,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表
(三)按公共财政方向设计和推进改革的方案(方案三)
按照公共财政方向设计财政体制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合理界定财政支出结构,而其前提又是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职责权限。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要求,并遵循中央赋予事权的规定,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证政权运转,二是管理与调控宏观经济;三是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与此相适应,政府财政则应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也必须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按照这一要求,结合市区的具体情况及政府职责分工的要求,我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出范围主要包括:(1)公共安全和秩序,即公安安全、司法检察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2)公共服务,即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3)公共工程即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4)公共设施,即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排污、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为此,我们首先将预算内财政支出分为四大类,并根据其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密切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镇街的标准支出水平,并以标准支出水平与其财力水平相对比,得出其新体制下的税收分成比例。具体方案为: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一类支出包括行政性支出(行政管理费、综合治理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卫生事业费、社区经费)与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其中行政性支出是政权建设、社会运转的物质基础和必然前提,特别是增加政法经费投入、强化社会治安管理是各镇街政府要重点保证的对象;各区卫生事业费支出大部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出;社区经费是基层运转的重要保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一类支出为必保支出,在考虑20*年的实际支出、均量推断支出和回归支出的基础上,按100%的保障系数计入各镇街标准支出。
(2)二类支出包括市容环境管理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其中市容环境管理费是公共服务支出的必要组成部分是需各镇街财政加大投入的项目;支农支出与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具有“少数产业”的特征,需作相应保护,故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策性补贴支出是政策性较强的支出项目。因此,在均量与因素法调节的基础上,亦按100%的保障系数计入各镇街标准支出。
(3)三类支出主要是一些部门的事业费与卫生经费,其中有的是有补偿收入的支出,有的是非必保的支出,有的是要视财力情况予以安排的支出。在计算平均值并考虑20*年实际支出数的基础上,按90%的保障系数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
(4)四类支出包括企业补助支出等。根据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此类支出属财政逐步退出的范围,故按20*年实际发生数,以50%的保障系数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
2、以标准支出决定税收分成比例。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设计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一是充分利用第一阶段改革在属地征地、分税分成、金库划解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努力形成奖先罚后、共同增长的机制。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事权)范围已经界定,财政支出新的分类方法已经明确,不同支出类别的保障程度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以20*年为基期年,相应计算各镇街的标准财政支出水平,以此再计算出各镇街的总的支出水平,在此基础上倒推各镇街的新财政体制下税收的分税比例。即以事权的划分决定财权的划分。依此思路,*区新一轮镇街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计算过程是:
(1)计算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一,均量推断支出。计算公式为:
某区均量推断支出=全区人均一类支出×该镇街测算人数
第二,回归支出
建立回归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将各镇街的标准支出建立在财政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口两个因素之上。具体则是以一般预算支出为因变量,以预算内财政收入和财政供养人口(测算人数)为自变量,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是采用2004-20*年各镇街的5组数据,即:将每一年某镇街的财政支出都与该年该镇街的财政收入、财政供养人口(测算数)相结合建立一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口(测算人口)的函数关系。经测算,回归模型为:一般预算支出=0.01×预算内经常性收入+8.8519×财政供养人口+65.12(相关系数为0.7909)
第三,汇总计算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均量推断支出权数×均量推断支出+实际支出权数×实际支出+回归支出权数×回归支出
在一类支出的测算中,为尽可能剔除不可比因素,测算人数采用年度平均和双口径加权的计算办法,计算公式为:测算人数=50%×(2006年和20*年的平均财政在编人数)+50%×(20*年和20*年的平均财政供养人数)
另外,由于一类支出是重点确保与调整对象,且考虑到将来体制调整的需要,在计算标准支出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对其中的行政、社会事业与社保支出等标准支出的计算作进一步的细化处理,具体做法是:
按照行政性支出、社会事业支出与社保支出各自占一类支出的比重,将一类支出均量推断数分解为行政性支出均量推断数、科教支出均量堆断数与社保支出均量推断数,将一类支出回归支出(即20*年的模型值)分解为行政性支出回归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回归支出与社保支出回归支出。在分别计算行政性支出回归支出、社会事业支出标准支出的基础上求和,即得到一类支出标准支出。三个细项支出标准支出计算公式为:
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基数=均量推断支出权数×均量推断支出+实际支出权数×实际支出+回归支出权数×回归支出
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基数×细项支出各自的确保系数
(2)计算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一,按综合因素法测算20*年各镇街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按城市功能系数分配的支出+按人口分配的支出+按土地面积分配的支出。
其中:
按城市功能系数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城市功能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相对比重(某镇街城市功能系数相对比重=该镇街城市功能系数÷十个区城市功能系数之和)
按土地面积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土地面积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土地面积相对比重(某镇街土地面积相对比重=该镇街土地面积÷十个镇街土地面积之和)
按人口数量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人口数量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折算人口相对比重(某镇街折算人口相对比重=该镇街折算人口÷十个镇街折算人口之和,折算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50%)
公式中城市功能系数根据人口密度来设定,即人口密度超过2000人/平方公里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为1;人口密度低于2000人/平方公里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为0.5。
第二,按20*年实际发生数计算其他各项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三,汇总计算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按综合因素法测算的城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按20*年实际发生数计算的其他各项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3)计算三类支出的标准支出。计算公式为:
三类支出的标准支出=[三类支出实际支出+(均量推断支出-三类支出实际支出)×50%]×90%
(4)计算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20*年实际支出×50%
(6)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计算公式为:
某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该镇街一至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之和
(7)重新确定区与各镇街税收的分成比例。计算公式为:
某镇街税收分成比例=某镇街财力缺口÷该镇街辖区属地税收
其中:某镇街财力缺口=某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该镇街上级补助收入—该镇街专享税—该镇街非税收入—该镇街应纳入预算进行综合管理的预算外收入
四、*区镇街财政体制改革各方案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上述三个方案在调动区与镇街两级的积极性、增强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改革的难易程度、与原体制的衔接、方便征收与操作以及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方面,互有差别,各有特点。
(一)调动两级政府的积极性方面
由于三个方案均将全区的主体收入作为区与镇街共享税收,故无论采用哪一方案均能调动两级政府的积极性,但由于共享税调整的方向与幅度不同,全区尤其是各镇街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所受的影响亦不一样。具体情况是:
方案一沿袭了原体制最后一年的共享税收分成状况,分成比例未予调减,各镇街积极性较高。
方案二表面上是无差别地采用统一的分税比例,实际上它给各镇街所带来的影响完全不同,其中实际观音山镇财力分成占比税收比例为32.7个百分点,统一按照20%的比例测算,实际上转移支付基数已经接近了分成财力。而和平桥、虹桥、新城桥街道实际分成比例为5%左右,因此按20%的比例测算,转移支付基数同样比较大,一些镇街的积极性无疑将受到明显的打击。
方案三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留了原体制的优点与合理之处,有利于建立水涨船高和奖先罚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区与镇街积极性,进一步改善环境、吸引投资、做大蛋糕。二是共享税分成比例的确定考虑了基期年的既得利益与支出需求,且按标准支出来确定收入分成比例,使各镇街所受影响的方向相同。三是财力集中遵循了“保存量、调增量”的方式。
(二)宏观调控方面
1、关于集中财力。
集中财力包括存量集中与增量集中两个方面:
方案一对财力集中基本上还是维持现状,仅仅是适当增加了对薄弱镇街的转移支付补助。
方案二就存量集中而言,主要是通过调整上解来减轻区本级的支出负担;就增量而言,该方案对将来的增量没有集中,而且鉴于*区的收入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区本级分成比例高的镇街未来几年增幅较为有限;区本级分成比例低的镇街未来几年增长潜力较大,因此,若实行方案一,区本级在全区增量分成中的比重实际上将进一步提高,不符合财力适当下移的体制制定原则。
方案三有一定规模的存量集中,就增量集中而言,该方案财力对基层有一定的倾斜。
2、关于税源迁移
在税收属地征收的情况下,税源迁移对各镇街财力的影响客观存在,为适当兼顾区及税源迁出镇街的利益,需对此采取相应的办法。
方案一主要依靠所集中的财力,通过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来予以解决。
方案二由于实行统一的比例,故能从根本上解决迁移对区本级财力影响的问题,同时,区本级也能依靠所集中的财力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解决税源迁出镇街的困难。
方案三除了继续实行区对镇街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外,还就税源迁移问题制度了特定的解决办法,即:从20*年年终结算开始,对于20*年以来5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的迁移,迁入镇街所实现的属地税收按照三年过渡的办法来进行调节,即:第一年原迁出镇街与迁入镇街各按50%的比例进行分税分成;第二年则按迁出镇街25%,迁入镇街75%进行分税分成;第三年则全部在迁入镇街进行分税分成。这一办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税源迁移对迁出镇街的影响。
3、关于均衡公共服务水平。
方案一主要通过调整转移支付来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
方案二的分配,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在增量分配上存在巨大的波动,且未能综合考虑各镇街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不均衡。
方案三则完全按照公共财政的方向和原则来测算各镇街的支出需求,并以此确定分税比例。依此进行改革后,我区各级政府基本运行经费得到切实保障,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要求,各级政府能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类支出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如,改革后各镇街一类支出(指为确保政府运作、维护法律秩序、提供社会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务而必需的行政性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其均等化程度是衡量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水平最高的镇街比最低的镇街同改革前相比,差距缩小了51%。另外,为了加大财力均衡的力度,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重新调整区与镇街税收分配格局之一,又对原有的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予以完善,建立了新的特定性转移支付,即对经调整计算后标准支出水平仍明显低于全区各镇街平均标准支出水平的镇街实行专项补助,计算公式为:某镇街所应获得的专项补助数额=某镇街人均标准支出低于全区各镇街平均标准支出的数额×某镇街测算人数×调节系数。其中:(1)人均标准支出水平实行动态测算;(2)某镇街测算人数=(某镇街上两年平均在编人数+某镇街上两年平均财政供养人数)×50%;(3)调节系数根据区本级财力状况确定。因此,这一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均衡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
(三)改革的难易程度方面
方案一属于微调,除个别镇街有调整转移支付的要求以外,改革的阻力较小。
方案二对于分税比例大幅下调的镇街将在增量分成方面带来致命的损失,改革将因此而遇到强烈的反对。
方案三采用统一的口径,方工、方法透明、公开,全区各镇街一视同仁;方案的测算与设计强调客观性,避免掺入人为因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重新计算了各镇街财力基数,对原来发展较快、财力基数较高的镇街有点“鞭打快牛”,改革也会遇到一些阻力。
(四)与原体制衔接方面
方案一是在原体制运行期满后的新旧体制的完全对接。
方案二与原体制相比变化十分明显。
方案三从全新的角度来调整体制,同时又对原体制的收入格局和支出需求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五)方便征收与操作方面
在方便征收方面,三个方案均实行税收属地征收、金库集中划解、全区统一分成,故在税收征管环节都较为可行。
在财政体制管理的操作方面:
方案一调整幅度不大,可以平稳过渡。
方案二对各镇街的增量分配影响深远,各镇街与区财政的结算规模大,资金调度问题较为突出,区与各镇街中长期预算的安排需相应进行调整。
方案三尊重了各镇街的实际情况,改革的方向与办法相同,同时尽管改革引入了全新的观念和理念,但改革的最终结果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畸高畸低的情况,并且方案又进一步简化了区与各镇街的体制结算关系,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六)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方面
在改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方面,方案三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
1、按公共财政框架建立新的区与各镇街财政体制模式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方案一与方案二无法从整体上调整全区利益格局并调整全区财政预算管理的方向。由于全区(包括区与各镇街、镇街之间)利益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沿袭性,完全围绕区与镇街财政收入格局实行体制微调,或仅仅借助于税收返还进行保存量、调增量的改革,均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水平与可支配财力相脱节的情况,难以找到财权与事权的结合点,也难以使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发展潜力有大有小、分税比例相差悬殊、社会负担有轻有重的全区各镇街找到和认同调整体制的共同标准与方法。
二是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个别镇街呈现的经济发展“成长期——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的态势(与此相适应,税收收入由超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适度增长),从而导致辖区税源与事权负担之间出现不相匹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其他镇街的可能发展趋势。为此只有按照公共财政方向调整现行分税格局,才能使财政体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
2、方案三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公共支出体系的划分问题。
在收入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建立的基础上,推进收入体制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解决公共支出体系的划分问题,为此,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地定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和财政支出的范围。方案三在结合公共财政研究的成果和借鉴其他兄弟县市的公共支出范围方面的经验,对整个支出体系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按照与政府的核心活动范围人密切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保障,这一做法既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方向,又兼顾了我区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2019年10月16日
调研主题:**镇沿**经济带建设中的供水工程规划
调研人: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调研时间:2019年9月29日-10月15日
各位同志: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安排,我以“**镇沿**经济带建设中的供水工程规划”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结合调研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大家交流一下调研结果。
一、**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现状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现状:**镇农村供水工程始建于2009年,于2015年改扩建成**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已建成水源井2眼,日出水能力约3800m3,净水厂1座, 设计日供水能力2344m3,实际日供水能力可达3500m3,配套建成1000m3高位水池1座,在**镇11村建成调蓄水池11座,总容量1400m3,供水范围覆盖**镇11个行政村、2.72万人,以及**园区常驻人口。
目前净水厂实际供水范围为陈家、**、甘家、崔家、拱北滩5个村和**园区,供水人口约1万人,其他6个村用当地修建的小高抽人饮工程供水。
2、存在的问题:一是**园区生产用水大量挤占农村人口用水,导致上科妥、下科妥、红庄、红柳、黑石山、舀水等6个村约1.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供水水量不足,沿用本村小高抽人饮工程,解决日常用水问题;二是**兰亚铝型材厂生产用水量极大,日均用水量达1000m3,是严重影响**镇农村饮水水量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沿**经济带开发安置区2019年--2020年规划搬迁人口规模及用水量分析
(一)人口规模:总人口将达到7.1万人,其中:
1、现有人口:2019-2020年为27200人;
2、搬迁人口:2019-2020年计划搬迁安置人口5712户,约3.2万人;
3、经济带开发建设新增人口:中铁二十一局生活区常驻建设施工人员6000人、流动人口约5000人;
(二)用水量分析:总用水量约6800m3,其中:
1、现有常驻农村人口人均用水量每天60升,小计1632m3;
2、搬迁及新增人口人均用水量每天100升,小计4300m3;
3、水量日损耗及公共用水量890m3(包括环保用水)。
三、**镇沿**经济带安置区应急供水保障方案:
1、**镇农村饮水安全净水厂现有水源井2座,日出水能力可达7200m3,净水厂2座水处理设备经技术改造,日供水能力可满足7000m3,现有泵房安装有水泵电机2台套,单台水泵日供水能力3720m3,2台合计日供水能力达7440m3,以上设备具备保障7.1万人日常生活用水的供水能力,但是,净水厂、调蓄水池和上下水管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位蓄水池容量小,不能满足水厂技术改造后的日最大供水调蓄能力需求;二是上水管道为1条DN200钢管,无法满足水厂技术改造后的上水能力;三是高位水池配水管管径偏小;四是现有管网不能满足搬迁人口及新增人口的供水需求。
2、为了保障**镇2019-2020年沿**经济带开发期间用水需求,县水务局提前着手谋划具体应急供水方案,目前已通过争取东西部协作厦门援助资金,实施了**镇农村饮水安全水源改造工程,计划新建2000m3高位水池1座,埋设DN315PE配水管2条共2400m,应急解决**镇11个村2.72万人的日常生活用水及中铁二十一局建设施工新增人口6000人的生活用水。目前,2000m3高位调蓄水池已开工建设,2.4kmDN315PE配水主管即将开工建设,届时可解决调蓄水池容量不足、配水管道管径偏小问题,满足搬迁和新增人口供水专用管道的需求。
3、下一步计划:一是对净水厂进行技术改造,使水厂日供水规模由原来的3500m3提高到7000m3;二是新埋设1条DN200上水钢管2.2km;三是实施沿**经济带安置区输水管网与**园区供水管网改造5.2km,以分流、分区域供水的方式,解决农村饮水与安置区供水保障问题。实施以上工程需投资约960万元。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521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45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6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