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商管理方案

供应商管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商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商管理方案

供应商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Oracle电子商务套件(EBS)供应链管理可以满足企业采购、订单管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维护、物流以及供应链计划和执行等方面的各种需求。

Oracle供应链解决方案适用于制造、分销、零售(MRD)行业内的所有细分行业,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家电、制衣、制药、建筑&房地产、电子/计算机类、食品&饮料、医药、交通等。

系统功能

Oracle供应链解决方案秉承了Oracle产品全面、集成、标准、开放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能很顺利地向下一代产品演进。实际上,甲骨文非常重视Oracle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改进与升级。前不久,Oracle电子商务套件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已经跟随Oracle电子商务套件升级到了12版,并将收购公司的产品优点融合进来,如G-Log管理软件在运输方面的技术优势。

由于Oracle电子商务套件本身就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这是一个实施整体。因此,Oracle电子商务套件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和CRM、ERP能够很好地兼容,客户以及合作伙伴也很容易在上面进行二次开发,这就极大降低了客户的实施成本和实施风险,能让客户的IT投资获得最大程度的回报。

Oracle SCM是Oracle电子商务套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全方位的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以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信息,帮助管理人员对任何规模、任何形式的企业进行有效管理。这一高度集成化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发展企业业务,使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实行全面自动化。就如同跨越企业的围墙一样, Oracle SCM可以在企业本身、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跨企业的协作。它不仅提供了使业务流程自动化的管理工具,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为企业职员、供应商和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访问,最终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目标。

方案特点

Oracle电子商务套件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有如下特点:

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集成,推动需求驱动的制造

Oracle供应链管理11i.10使企业能够根据实时需求信息来开展供应链活动,并为客户提供准确的定价和可用信息,企业在不断提高收入和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最大化了供应链的价值。

获得主要的、行业特定的功能

从遵循法规到采购策略,每个行业都面临着独特的供应链挑战。Oracle供应链管理11i.10为行业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如:航空、汽车、通信、消费品、高科技、工业制造、生命科学以及公共部门。

支持全球网络和外包服务

随着外包服务发挥重要作用,供应链运营变得日益全球化。Oracle供应链管理11i.10使企业能够与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协作,借助实时信息管理复杂的供应商网络。

供应商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选定合适的eHR解决方案,需要用户制定正确的选型策略,遵循规范的选型流程以及设计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这不仅能帮助用户避免选型陷阱,有效规避投资风险,还能大大缩短用户的选型周期,降低选型成本。为此,我们总结出以下七大步骤,供用户选型时参考。

第一步:确定项目组及目标

eHR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与IT技术的融合,在进行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建议用户成立一个3~7人组成的选型项目组。成员除了HR部门的关键业务人员和有经验的IT管理人员外,还应该有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参与,以加强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这对获得企业决策层自始至终的支持非常有益。一些大型企业在选型时,还会在项目组之外设立独立的项目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清一色的具有决策权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他们负责审批预算,参与合同谈判,并给项目组提供各种必要支持。

项目组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要立足企业实际,设定eHR项目的建设目标。在选型开始前没有明确的目标,将会导致项目组浪费大量时间对一些并不适合的产品与供应商进行评估,甚至导致选择不合适的合作伙伴。在设定项目目标时,用户需要先回答下述几个问题:

1.eHR系统如何与企业现有的IT战略结合起来。

2.需要该系统提供什么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

3.希望通过该项目取得何种成效。

4.新系统的业务驱动模型是什么,系统如何对HR业务需求提供全面支持。

确定项目目标,需要项目组与企业高层管理者、HR管理人员、部门经理、普通员工甚至外部用户等企业内外部与业务相关的不同角色进行充分沟通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合理目标。

第二步:确定项目预算

确定项目预算是比较困难的。用户拟定预算一般会参考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了解供应商的一般报价标准来拟定;二是通过向其他已经实施过eHR系统的同行了解项目成本情况。

比较规范的做法是,在与供应商沟通前,用户先要了解企业过去在IT系统上的投资策略,以便评估企业在IT系统建设不同环节上的投资意愿。与此相对应,在拟定预算时,要特别注意将费用至少划分成三部分,即软件系统费用、实施费用以及相应的运行环境建设费用。软件费用一般指软件许可费用及每年的升级维护费用;实施费用则包括了软件配置、数据转换、培训以及定制开发等方面的费用,某些时候还可能会因为引入第三方咨询商,以帮助完成项目实施工作,而需要用户支付额外的咨询费用;运行环境建设费用包括与eHR系统相配套的其他软件系统投入以及相应的硬件投入。

第三步:确定项目建设模式

对于IT部门力量比较强大的用户而言,随着eHR系统选型工作的不断推进,项目组成员经常会在自行开发还是外包给专业eHR供应商之间艰难选择。这是一场非常耗费精力的争论,选型流程走到这一步,用户不应让这种争论继续下去,否则因为这个因素的不确定将使得后续选型工作远离制定的目标。

是自行开发还是外包?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来确定答案:内部是否能为eHR项目提供所有必需的IT资源;HR部门是否有足够的精力与专业知识来完成系统分析与设计工作,并自始至终能指导IT部门的开发工作;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相比,IT部门将赋予eHR项目怎样的优先权;HR部门能否得到IT部门及时、高质量的服务;是否有很多特殊要求以致外部供应商提供的eHR系统不能通过实施配置来满足企业70%以上的需求。

虽然有些用户已经自行开发了一些简单的人事管理系统,但外包给专业厂商是目前以及未来的主流趋势。

第四步:选供应商 编发RFP

用户往往会通过请其他已实施eHR解决方案的同行推荐、互联网搜索、向第三方eHR咨询商求助这三种途径来初步收集供应商信息。面对众多候选供应商,用户需要将候选供应商的数量缩小到精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明确列出一系列供应商必须满足的要求,并以邮件或电话等方式与候选供应商进行沟通。

在对供应商进行初选时,项目组应该着手准备RFP(需求建议书)。RFP是用户为确保供应商理解项目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项目建议书,编制而成的需求规范。RFP不能确保用户据此就能获得理想的eHR解决方案,但却可以帮助用户发现那些尽可能接近自身需求的系统。编制RFP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用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与需求的过程,并以此建立起用户与供应商深入沟通的桥梁。RFP可节省选型时间,并使得各供应商之间的比较变得更容易,可以避免一些潜在疏漏。因此,编写RFP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RFP主要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企业情况概述/HR管理现状,项目的建设目标、实施范围、需要支持的员工数量、需要支持的用户数量,功能需求描述、性能要求,现有IT基础设施环境描述、技术要求,项目进度要求,对供应商的报价要求等,供应商已实施过的主要用户名单及联系方式(至少20家以上,需要包括一批与项目组要求的规模接近或业务背景类似的用户),供应商答复RFP及提交项目建议书的注意事项。

一旦完成了RFP编写,就可以将其发送给那些经初选认定的具备竞标资格的供应商,并给这些供应商预留2~4周时间回应RFP。在此期间,供应商会不断对RFP提出一些疑问,必要情况下,项目组需要就此对RFP进行修改,并以正式的形式统一通知所有参与竞标的供应商。但在方案建议书提交日期到来之前2~4天,应停止对RFP进行任何调整,以利于供应商整理出稳定版本的建议书并打印制作成提交时所需的正式投标文件。

第五步:评估方案建议书

供应商在正式提交方案建议书之前,用户需要制定评估建议书的标准。通常的做法是,可以创建一个电子表格,将RFP中涉及的所有关键条目提取出来分类排列,根据其对用户的重要程度而指定不同的分值权重。需要指出,报价在这一阶段的评估中权重不宜过大,因为价格的灵活性比较大,在后期的商务谈判过程中一般都会有所变动。但报价必须在建议书里予以明示,因为这个报价将会成为未来进行价格谈判的参考依据,不至于使供应商毫无根据、漫无边际地进行价格调整。

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参与项目建议书的评估,而且最好是分别进行,避免互相影响。项目组与供应商的沟通接口应该一致,评估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需提交项目组负责人或其他指定人员协调解决。项目组各成员在指定期间内完成评估工作后,应该以会议的形式将评估情况进行总结与讨论,并确定哪些供应商可以进入下一轮竞标,并为这批供应商安排进行系统演示的大致日程。无论是获得进一步机会的供应商,还是被取消下一轮竞标资格的供应商,项目组都应该正式通知对方,并要做好为那些失去机会的供应商提供合理解释的准备。

接下来是系统演示,这为用户与供应商创造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在这个阶段,用户应该掌握系统演示的主动权,准备好在适当的时候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问,但不要过分关注每一个细节。对供应商系统演示效果的评估主要基于两个标准,即RFP阶段的评估标准以及供应商对用户预先提供的演示用例的满足程度。全部系统演示过程结束后,用户对每一家供应商及其提供的eHR解决方案就有了直观认识。项目组所有成员都应该参与系统演示过程,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代表,他们深入参与非常必要,因为他们往往对最终决策起着关键作用。系统演示全部结束后,一般可保留3~4家供应商进入下一轮评估。

第六步:去典型用户处取经

在与胜出的几家供应商进一步接触之前,项目组应该从这些供应商提供的用户名单中挑选并联系4~5家典型用户。与哪些用户联系,事先不必通知相应供应商,以免该供应商与典型用户事先达成某种默契,进而影响项目组的调查效果。与典型用户联系之前,项目组需要准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可以围绕该典型用户的eHR系统应用背景、系统功能、实施效果、系统维护与应用情况、系统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后续服务水平以及对该供应商的综合评价等方面展开。

项目组成员在与典型用户联系时要有所分工,注意不要安排同一个组员负责与同一个供应商的所有典型用户进行沟通,以避免过多的主观因素给选型造成影响。与典型用户的沟通结果将成为最后决策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些典型用户表达的意见。当然,也要对他们有所保留的部分认真分析判断。

在现场感受典型用户的实际应用情况之后,我们也不能只听供应商的单方面陈述。为稳妥起见,项目组还需要拜访供应商以了解更多信息。拜访供应商及其典型用户无疑会额外增加选型成本,却是十分必要的环节,尤其是对于预算较大的项目,它能进一步降低选型的风险(对于一些预算本身就不高的项目,建议委托专业eHR咨询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

拜访供应商一般能达到两个目的:对供应商的实力做进一步判断,对第一次系统演示时被忽视或未给出满意答复的问题通过系统再次演示做进一步求证。项目组可以要求供应商提前准备如下资质材料,以备前往拜访时查看:营业执照、由银行开具的资信证明、近3年来的公司eHR业务的经营业绩、与eHR业务相关的员工数量及组成情况、近期资产负债表、软件产品版权认证证书以及其他有利于体现供应商实力的资质文件。项目组应该要求供应商提供上述材料的副本备存。

在拜访供应商之前,还应要求该供应商联系1~2家典型用户进行参观。这1~2家用户最好是在项目组事先已经沟通过的典型用户名单范围之内。在现场,你可以感受用户的企业规模与业务模式是否真正具有可比性,并通过实际用户对运行系统的介绍,来进一步判断该系统的功能特性是否满足或接近自己的需求。项目组还可以就该供应商的实施、售后服务等问题与该用户再次进行确认。

第七步:调整方案 最后决策

通过与供应商及其用户的现场沟通,项目组将会对RFP再次进行补充与调整,确保在前面各个环节产生的关于技术环境、系统功能、报表、系统性能、实施计划、报价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各项议题得到充分考虑,并要求供应商在方案调整中进行答复或确认;除了报价之外,供应商对其他部分内容都能相对容易地做出最大限度承诺。

对供应商及其用户的拜访结束后,项目组事实上已经对供应商做出了大致的排名。如果这些供应商在最后一次方案调整中没有出现明显失误,经过对方案的再次评估后,上述排名的印象基本上不会变化。

如果排名第一的供应商明显优于其他几家,则可以邀请该供应商进行合同谈判。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几家供应商完全丧失了机会,在前面的合同谈判不顺利时,其他几家供应商就有了新的机会,因此在没有正式签署合同之前,不要将机会的大门对其他供应商过早关闭。

eHR系统技术特性的评估考虑因素

小贴士:项目成功有三招

eHR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选择eHR供应商,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过程,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用心沟通,对供应商深入了解、客观判断。

策略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选择eHR解决方案时,用户必须要对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所处的阶段有着清晰认识,并能对未来发展的需要有所判断。

适合的解决方案立足于用户所处管理阶段的现实,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与促进用户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往往迫使企业进行管理革命,这意味着与企业实际情况差别较大的、过于先进的解决方案很难顺利推行,或者花了很大代价推行,最终运行起来的可能只是很基础的部分。

事实上,没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对一个企业而言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换到其他企业未必合适。

策略2:选产品,更是选合作伙伴

eHR解决方案部署过程是一个包含了系统规划、系统实施与二次开发、培训、系统维护与升级、系统应用管理等众多环节的项目管理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eHR解决方案在企业中实施或应用失败。

这也决定了用户在选择eHR解决方案时,不能只关注产品本身的特性与价格等因素,还应该深入了解产品技术框架、产品的成熟度、产品的用户数量、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供应商eHR业务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等关于供应商综合实力方面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用户不只是在选择eHR产品,更是在选择一家值得信赖的eHR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策略3:避免过度招标

供应商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采购管理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对经营效益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很多国内企业不够重视。它们在采购时仍然以一些比较简单的传统方法为主,比如货比三家、需求整合采购、多年期合同综合谈判等。使用这些方法过去确实能使采购价格逐年有所降低,不过这种“黄金时代”已经近乎终结。

科尔尼公司提出的棋盘博弈采购法包括4种采购战略:利用供应商之问的竞争、寻找与供应商的联合优势、改变需求的性质、全方位管理开支,可以说是传统采购管理的一次创新,其最大特点是涵盖了供需力量对比的不同情境,可为不同层次的采购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

这种方法是国内企业常采用的一种采购战略。简单地说,它就是利用或者挑起供应商之间的充分竞争,让企业获得拥有成本最低的产品或服务。供大于求时,例如一家大的家电制造商采购普通零部件,市场上会有成百个此类供应商,其中至少有好几十家可以满足其质量以及数量的要求,这时就可以充分运用“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一战略。

这是一项最基本的战略,但有些采购者可能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压价,其实不然。采购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在采购流程中的多个方面运用它,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提高供应商服务的质量和附加价值。这一策略主要包括4种方案:目标价格、供应商定价评估、竞标、全球采购。这4种方案并不是彼此排斥的,有时需要组合使用。比如,对于一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供应商的企业来说,它可以先用“全球采购”确定采购的国家或地区,再通过“竞标”,选出具体的供应商,然后还可能运用“供应商定们评估”或“目标价格”确定最佳价格,我们来看―个例子。

一家国内领先的公路快运公司,长途运输是外包给承运商的。过去,承运商采购权和使用权都分散在各个分公司,集团对此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因此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例如长途运费高、车辆使用不规范、供应商服务理念薄弱,严重影响着终端的服务质量。经过对该公司运输网络的货物流量、线路以及车型、车辆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该公司的线路安排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山东省到华南地区的线路多达24条,而且由于线路多,大都选择了成本效率较低的小型货车,车辆的数量当然也因此偏多。

做完基础分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选择采购战略。这个决策比较简单。由于中国内地的公路货运市场竞争激烈,供应商众多,项目小组决定采取“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一战略,并具体运用了对应的方案中除“全球采购”之外的三种,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最后,该公司重新确定了长途运输的供应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公司和新供应商的合作越来越顺,在运营的很多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比如线路由24条优化为4条,物流时间缩短超过25%,车辆准点率由约50%提高到超过95%,总成本下降超过3%。

虽然“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一战略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只有一部分公司会关注“目标价格”这一方案,这是因为采购部门受时间的限制,无法做出非常严谨和细致的采购方案。另外,很多企业的采购部门缺乏专业人员,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只能粗线条地完成采购。然而,在供应方集中度逐渐提高的趋势下,这一方案会让企业获益颇多。比如,许多欧美企业,包括汽车(整车和零件商)、机械工程、金融财务机构、消费品等行业的一些公司,就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一方案下的“成本回归分析”(Cost RegressionAnalysis),有些大公司甚至开始设立“成本回归分析经理”一职。

寻找与供应商的联合优势

在运用这一战略时,企业首先要对自身以及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做清晰的定位,并就彼此的协作关系做出规划。它主要包括4种采购方案:成本合作优化、价值合作伙伴模式、价值链管理、构建整合的运营体系。这4种方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不能彼此取代。

“价值合作伙伴模式”是4种方案中合作最为深入的,它一般需要双方已经建立良好的供应关系,彼此高度信任,从而能在战略高度开展合作。它可以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雷诺汽车和日产汽车的合作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最先是利用彼此的优势展开价值链上的合作,然后发展成为价值合作伙伴。下面这个案例中的企业,就是通过这一方案与供应商结成了良好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例如一家国有的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商,创建于1986年,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国内汽车市场飞速发展,该公司面临着一些困难,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沉重的历史负担导致发展资金不足;二是很多零部件供应商距离较远,导致运输成本较高,响应速度过慢。

该公司从2005年开始努力寻求与供应商的联合优势,其中最关键的做法就是建立“厂中厂”,也就是剥离非核心零部件(主要是一些机械加工的零部件,如压缩机的外壳、活塞等)的生产事业部,将其出售给有资金实力及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但生产设备原地不动,原材料、生产计划和质量体系都接受该公司的统一管理。该公司还将厂内的闲置地免费提供给外地的供应商,鼓励它们就近设厂建仓库,形成卫星式供应,以达到大幅减少运输费用和缩短供货周期的目的。

截至2008年年底,共有24家供应商进入“厂内”,累计投资达56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成功地实现了轻资产运作,并与供应商结成了良好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而新产品的开发速度(从样品的初始确认、图纸备齐到做出正式样品的速度)提高了30%以上。用我们的框架来做分析,该公司在“价值合作伙伴模式”方案的指导下,使用“利益共享”以及“基于价值的采购”两种方法,通过严格的合同管理、集中采购以及价值链的共同管理,谋求与供应商的联合优势。这一合作方式保证了双方的利益,既让采购方降低了采购成本并保证了质量,又让供应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得到了提高。

改变需求的性质

这一战略主要适用于供应商因其技术、资源等优势而占据垄断或半垄断地位,或者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比如,企业与其主要供应商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后,双方的力量平衡点通常会慢慢向供应商转移,特点是在研发或是技术方面拥有优势的供应商很快就会变得不可缺少。如果企业没有努力拓展新的供应商,问题就会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采购方要做的就是改变需求的性质。这就需要重新调整产品的规格,开发新的技术方案并进行风险管理等工作。

这一策略包括以下4种采购方案:对标与简化,规格优化调整,需求创新变

革,供应风险管理。在运用这些具体方案时,采购决策者首先要考虑的是“供应风险管理”。他们务必清楚保证供应才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压低价格等其他因素。“对标与简化’,这一方案覆盖的范围较广,包括比较竞争对手产品的性能与特点、模块化程度高低、流程的合理l生,以及比较替代材料与原来使用的材料等等。这种方法强调在不影响采购需求的前提下,对产品的类型、配置以及设计本身进行优化,从而降低生产管理的复杂度、减少外购零件的种类、扩大采购的规模优势,进而改善谈判地位,提高谈判成效。“需求创新变革”这一方案,则要求企业全面地分析产品的技术系统,广泛寻找替代方案,最终取代由原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方案。请看下面这个成功案例。

该公司位于广东,是一家中外合资的汽车空调压缩机制造商,是国内同行里最早的专业生产厂之一,年产量20万台。公司先后引进了美、日、德等多个国家的先进生产设备与技术,产品主要供应美国和欧洲的售后服务市场。这个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每个订单的品种多,但是每个单品的数量不大。于是,订单多的时候,各个部门都会告急,比如设计部门不能及时完成设计,采购部门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采购众多物料,仓库的半成品库存居高不下,生产部门来不及生产等,最终导致无法按时交货。

公司通过深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品种较多,而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不高,导致零部件种类繁多,因此关键在于解决零部件的标准化与通用化。该公司于是从2006年8月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成立以技术开发部领头的通用化项目小组,成员包括销售、生产、采购及财务部门的人员。项目小组对压缩机按产量进行分类,并列出从技术角度来看有可能实现通用化的零部件,结果发现大量的零部件,比如核心部件“斜盘”,还有活塞、滚珠、垫圈等,都可以在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提高通用化程度。然后,项目小组根据总体成本分析给出通用化建议书。在此过程中,他们还从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的角度做了大量的对标工作,对标的内容也涵盖了原材料、半成品、功能指标、加工工艺等制造环节当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一年的努力,近60%的零部件实现了通用,为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利益,包括产品组装难度降低、市场反应速度加快、供应商数量大幅减少、采购周期显著缩短、价格谈判力量增强等等。客户满意度也随之有了大幅提高,公司因此成为北美市场上同类中国产品中的领先品牌。

从棋盘博弈采购法的角度来看,该公司主要采用了“对标与简化”方案下的“产品复杂度简化”方法,另外还用到了“需求创新变革”方案下的“核心功能成本分析’方法,也就是通过分析核心零部件的性能指标制定通用化方案。

全方位管理开支

这一战略适合于供求双方博弈力都比较弱的市场环境。大多数的非生产性物料支出,如办公用品、工厂的维护与维修所需材料、市场推广赠送品等,往往都是成本管理的死角,很多公司甚至包括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对这类支出也不甚了然,缺少明确的采购战略及具体的方法。企业在管理这类开支时,特别重要的是要借助电子化解决方案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以提高开支的透明度,掌握开支的明细,诸如采购的主体(部门或个体)、采购的时点及频率、采购的物品、采购的对象及规格要求、采购的价格和条款等等,并在审查开支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设法降低成本,提升成本效益。同时,还必须制定开支准则并对此进行监控,以保证相应方案的可持续性。

“全方位管理开支”策略主要包括4种方案:需求量整合采购、历史数据分析、协同采购、需求合理性管理。第一种方案是指捆绑企业各个事业部或分公司的需求量进行集中采购,有时甚至是与其他公司协作,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博弈力。第二种方案是通过分析各种开支的历史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为“需求合理性管理”提供决策的基础。

通过标准化推进跨地域的“需求量整合采购”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方法。一家著名消费电子产品公司在全国拥有5000多个销售网点,拥有大小不一的销售柜台上万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各地分公司、办事处或经销商在拿到商场许可的区域后,基本都是自行设计与采购柜台,这样做不仅导致采购成本不易控制,还由于设计混乱,没有统一的品牌识别和生产标准,妨碍消费者对品牌形成清晰的认知。

供应商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采购管理 供应商选择 供应商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09-0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企业经历了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两种途径提高利润后,正在把物流第三利润源。采购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乃至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来源,采购的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和资产回报率。然而,在采购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供应商的选择[1~2]。选择一个好合作的伙伴,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是企业正常生产的保障。传统模式下依靠经验定性的选择和考评供应商,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依靠现代管理思想,建立一套科学的供应商评价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供,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采购管理模式

在国内虽然海尔、联想等一些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意识到采购对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中小企业采购仍然被忽视。良好的采购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小库存以及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3]。在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有效的采购是保证供应链的效率前提,采购变得更为重要。

1.1 传统采购模式

传统的采购模式是面向库存来采购,最早采用的采购策略是定货点法[4]。定货点法重点在于满足货物质量和交货期的前提下,确定货物的种类、数量、采购时间,使库存费用最低,这种方法比较片面。传统的采购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造成信息不对称,企业采购活动具有盲目性。

(2)缺乏对供应商的科学管理,当供应商流失或变更时,不能及时做出应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3)采购部门缺乏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传统模式下采购部门只是进行事务性的采购工作,缺少与生产、研发、服务、质量等部门的有效沟通,造成粗放式的采购,增加了采购成本和库存费用。

(4)采购信息化程度低。传统的采购信息系统只是简单的进销存数据管理系统,只是对数据的简单管理。在供应链的环境下,采购部门的人员要求能够实时掌握生产状态,资金使用情况等重要信息,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

1.2 准时制采购模式

准时制采购需要供需双方开展深度的合作及信息共享。当采购部门制定采购计划时,供应商已经准备供货,订单一旦到达供应商立即发货。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制作订单驱动采购订单进行调整,实现了采购根据市场变化的动态调整。这种采购模式极大的增加了采购的柔性和敏捷性,使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库存。海尔集团实行准时制采购后,采购周期从原来的10天减少到了3天,极大提高了资金的运转效率,降低了生产周期和采购费用。

准时制采购模式也使供需双方从一般的买卖关系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信息共享、共担风险、共同获利,实现了双赢。以代工著称的富士康公司在对供应商进行洽谈、评估、实地考察后,就会和选中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这种牢不可破的战略联盟关系,是准时制采购的基础[5]。总之无论是传统的采购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准时制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好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因此采购管理中如何有效的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 供应商的选定程序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在对供应商选定的程序如图1所示,虽然相互之间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点,组建供应商选定组。采购时产品质量最为重要,所以小组应由质量管理部门主管,由产品研发、生产、供应、服务等部门的人员参与。工作小组对候选供应商的资料进行逐一审核。对候选供应商的原材料或零件进行抽检,应满足企业对质量的要求和国家法定标准。工作小组派人对供应商的现场进行考察,对现场进行综合检查后提交书面报告。工作组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与分析,选定供应商,并纳入企业的供应商管理系统中。

3 供应商的选择方法分析

企业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需要对供应商之间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权衡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估。目前国内外供应商的选择方法可分为三类[6]。

(1)定性法:如直观判断法和招标法。

①直观判断法:通过调查获得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供货质量、服务水平等资料信息,并结合采购人员的意见和经验,对供应商进行分析和评价,常用于对产品影响不大的原材料或外购件的供应商。

②招标法:一般当采购数量巨大,供应商竞争激烈时,采用此种方法。企业根据自身状况提出招标条件,供应商之间进行竞标,最有利条件者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用招标法,企业的选择范围增加,但招标时间长不能满足企业应急之需;并且如果企业对投标者了解不多,会造成货的质量问题或者不能按时交货。总之,通过定性的判断往往不太准确,当供应商的条件接近时又难以选择。

(2)定量法:如采购成本比较法。

采购成本比较法:采购成本是售价、运输成本、安装费用、验收费用、维护费用等各项支出的综合。在满足质量和交货期的前提下,通过计算供应商的采购成本,选择采购成本最低的供应商。但是这种方法只考虑了除去质量和交货期外成本这一项指标,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供应商的评价不够全面。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法)。层次分析法对结构性强、多准则或多目标的复杂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既保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又充分发挥了决策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层次分析的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因素,再把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构建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层次中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结合相关人员的判断,确定各个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整个评价的过程体现人的分解―判断―综合思维特征。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①分析评价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采用分解法或解释架构模型化方法,将系统各要素层次化,一般将系统分为三层即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目标层是只有一个要素,是分析问题的目标,是系统评价的最高层。准则层为中间层,这一层包含所有的中间环节可由多个层次组成。方案层是最底层,表示为实现目标提供的可选方案。

②对同一层的元素关于上一层某一准侧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 构建判断矩阵反应了人对各因素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参考专家给出的意见,可以利用德尔菲法来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构建合理判断矩阵。

③根据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准则的相对权重。计算要素的相对权重可以采用求合法、方根法、特征根发、最小二乘法等几种计算方法。

④计算中间层对于目标层的合成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根据排序的结果可以最终确定各个方案的优劣,选出最佳方案。

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考虑了客观因素又没有忽视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各个领域评价系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笔者将此方法引入对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中,对供应商的优劣进行评价,为企业选择供应商作参考。

4 供应商评价指标

在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时,其关键在于供应商评价指标的选取,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是评价效果的保证。笔者依照客观性、系统性、扩容性的原则,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和对专家的广泛咨询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服务质量反映了供应商是否以顾客为中心,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能否及时解决;质量能力是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是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指标;供应商的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供应商良好的交货能力是准时制生产的保证;信息化平台是企业和供应商,实现实时的信息共享和沟通的保证;只有当供应商和本企业的文化理念相容是,双方才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 案例分析

某家汽车制造企业急需一批零件,有3个供应商C1、C2、C3作为备选方案。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分为3层,依次为:目标层(A)、准则层(B)、方案层(C),如图2所示。专家依据表1,将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定量化,建立判断矩阵,如表2和表3所示。

(1)采用方根法计算相对权重:

(2)对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3)进行一致性检验指标和一致性比例:

由表2可得到目标A的判断矩阵的相对权重、最大特征根和一致性检验指标及一致性比例:λmax=6.42、C.I.=0.084

(4)计算各元素的组合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

由公式可以得到各个方案的组合权重;由表4可以看出3个待选企业C1,C2,C3的排序值分别为0.289、0.353、 0.392,C3为最优供应商,C1最差。

6 结语

供应商的选择在企业采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供应商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既考虑了客观因素又充分发挥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方法实用并且可操作性强。其意义在于介绍一种在合作竞争的环境下选择供应商的模型和方法,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也很实用。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能得出合理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志辉.企业采购模式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3(20):389.

[2] 刘勇.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 蔡培,王春.供应链管理下JIT采购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8(3):126-127.

[4] 成果.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供应商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在竞争加剧、供应链管理难度增加的背景下,一部分先进的核心制造商逐步开始将原本独立分散的资源集中管理,进行组织重构和协同优化,来降低供应链整体运营成本(龚凤美,2008)。供应物流协同是在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使供应链上各个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能够达到同步,并与产品装配相匹配,降低由于零部件缺货而导致的产品订单交付延误、库存成本上升的现象,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需求,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谢磊,2012)。 

供应物流协同是要达到各个供应商依据产品结构将零部件准确、及时地配送至制造商的效果,必然对物流服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良好的物流服务能力是协同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马士华等(2007)实证分析显示,工业企业物流能力对响应性、服务质量和物流绩效都有显著影响。 

随着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物流公司业务不再是简单的仓库出租、车辆出租,他们更多的参与了供应链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甚至主导供应物流协同将会明显改善供需双方物流能力不足的问题。 

供应物流协同方案背景 

(一)方案背景 

苏州工业园区天天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天物流)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苏州,主要业务有物流方案咨询与设计、国内公路运输、仓储管理、智能化配送系统、国际货运等。S公司是一家典型的装配型生产企业,有共计2千种左右的零部件,其中60%国外采购,其余的均来自国内供应商,主要集中在苏州周边地区。工厂建成初期,S公司与天天物流的合作仅限于仓库租赁和运输,仓库用来存放成品和原材料。国外采购物料由天天物流负责报关,从海关接货至仓库;国内采购的大部分物料由供应商整车直接送货至仓库。天天物流按照S公司的指令,每天配送物料至S公司厂内仓库。 

(二)供应物流出现的问题 

随着销量增加,S公司的生产线由原来3条线增加到6条线,物料库存从以天计算,改为以班次计算,甚至到以小时来计算。产量增加、型号增多,订单的变化越来越多,销售预测误差越来越大,计划外生产频率也在增加,供应物流逐渐出现库存增加、运输高损耗、信息沟通不畅、厂区车辆混乱、呆滞料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供应物流管理效率的提高势在必行。 

针对上述问题,S公司首先想到的是降低库存,缩小订购批量。在零部件库存降低的同时,S公司应对生产变更和物流意外的能力大大下降。另外订购批量降低后,供应商为了降低运输成本,经常拼车送货,运输过程无法有效控制和管理,送货延误时有发生甚至会送错货。采购人员不得不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和约束,要求供应商多频次、小批量的送货,这样造成了运输资源的严重浪费,供应商的抱怨也在不断的增加。 

为了尽快改善供应物流的不良状况,S公司与天天物流开展了进一步的合作,天天物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益物流”的概念,与S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门人员共同制定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应物流协同方案。 

(三)供应物流协同方案的规划 

经过设计分析,S公司供应物流中集货、中转短驳和上线全部由天天物流主导实施。方案的规划内容是:天天物流实施循环取货,将本市3家供应商的原材料零部件集中入库;共享信息,分摊风险;提供实时的库存信息、进行集中库存控制,规范仓储管理,有效利用存储空间,降低库存成本;在天天物流仓库内开展质量检验活动并将原材料JIT配送至S公司生产线。通过全过程监控和签订契约,来确保供应物流的服务质量。 

(四)供应物流协同方案的实施 

1.循环取货。循环取货是一种优化的系统网络,主要适用于小批量、多频次的中短距离运输,可以弥补传统运输的缺陷,有效控制供应链库存。天天物流综合运输距离、原材料需求状况、供应商关系等因素,选取了三家供应商实施循环取货方案。这三家都是苏州本地供应商,分别提供控制板、铁支架、铜支架三种零件,距离物流仓库均不到20公里,可以较大程度的节约成本、提高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