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护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社区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失能率和残障率也迅速增加,需要专门的长期照护。2008年我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我国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其中65岁以上老人的两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的2~9倍,达46.6%;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4.5%,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痴呆率也在逐步上升,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4.8%,8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8%。同时老年人的残疾率和因病卧床率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种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多种不健康心理。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08年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11.4%(2200万人)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约500万人)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很差。文献表明,现代社会老年人普遍存在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负性情绪包括孤独、焦虑、抑郁等。张文艳等采用症状组评量表(SCL-90)对41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论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生理机能减退和社会角色改变,总体心理健康偏低。
2社区老年人健康需求不断提高
进入老年期以后,随着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及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老年人对社会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鄢小燕等对随机抽取的369名社区居民进行服务需求问卷调查,发现除了常见病的诊治外,慢性病防治、义诊、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转诊服务等是老年人的需求特点。进入老年期以后,慢性病所占的比例较大,成为老年人卫生服务的重点。孙大虎等对郑州市469例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的护理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对精神护理、慢性病护理、安全护理以及健康监测的需求较高,其中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情感交流、慢性病健康教育、精神慰藉、疾病康复知识指导和安全指导。
3社区医疗服务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作为社区老年护理的主要场所,目前仍存在医疗设施不完备,医护人员素质、服务水平以及数量上有待提高等问题,致使老年人对社区服务中心的信任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年护理医疗保障制度不全、保健体系不明确,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已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但一部分城镇老人和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仍然享受不到有力的医疗保障。医疗费用的上涨和经济困难是老年人未利用卫生资源的主要原因和就诊困难所在,造成了部分老年人在健康体检、生病就诊等方面不积极主动,对健康的关注度下降,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
4老年护理工作者缺乏,不能满足社区老年护理需求
2012年5月我国日报报道,我国有注册护士224.4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比例为07,医护比例为1.2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人员相当不足。社区老年护理工作量大,工作辛苦,而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严重影响社区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苏宁等选取北京市一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现场,进行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区护士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总体配置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5社区护理人员素质不高
现从事社区老年护理的人员大多是从临床护理岗位转调到社区,虽经过一段时间的全科护理培训,但对疾病预防、家庭保健、康复护理等方面知识仍有所欠缺。目前我国护理人员仍然以中专学历为主,远不能满足当代护理的需求。
6居民对社区护理认知不足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理解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对社区护士信任度不高。王萍等对湖州市吴兴区100名居民调查显示,35%的居民对社区护理完全不了解,38%的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持怀疑或不信任的态度,64%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不齐全、环境差。
7社区老年护理开展不全面,城乡差别大
我国社区护理开展不全面,某些方面还较欠缺,如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社区护理伦理道德和相关法规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社区护理机构不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区护理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较普遍,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未普及。
二对策
1强调健康老龄化,树立老年人健康个性化护理理念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护理就是尽善尽美地照顾老人直至死亡。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现在认为老年护理不仅要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更要注重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提高。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健康老龄化指在不可阻挡的日历年龄老化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推迟生物性老化和社会性老化(前者指身体机能健康的受损,后者指社会参与的活力和退化)。实现健康老龄化既是提高老龄人口生活质量和寿命质量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安定团结和文化进步的过程。因此应在社区老年护理人员中宣传实践健康老龄化,结合老年人个人情况,因人而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有效社区老年护理。
2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社区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大力支持,老年护理需求的不断增长,给社会、医疗、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终将导致基金的入不敷出,因此建议社区老年护理不应局限于医保基金的筹集到位,还应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此外政府应调控医疗资源分配,大力支持社区医疗发展。
3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人员培养,扩大社区老年护理队伍
目前我国护理主要集中在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护理需求,故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21世纪要求较多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拥有较高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能力并使5项功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应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请医院从事老年研究的专家讲课,同时鼓励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护理人员总结临床经验,通过“传、帮、带”培养老年护理队伍。有研究表明,经过培训的护士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并改善患者病情,其结果与医生实施医疗保健所产生的效果相等,并且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对更高。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员远远达不到卫生需求,应补充社区护理人员缺口,引进老年护理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员不足带来的压力。
4开展健康教育
根据辖区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护理需求等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掌握并灵活运用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国外健康教育的实施形式多种多样,除传统的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健康咨询、个别谈话等形式外,还通过网络技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另外针对目前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倡全社会关爱老年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已纳入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但尚欠缺完善和监督机制,鉴于社区老年护理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与医院有所不同,需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可建立社区老年护理考核、监督控制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护患双方权益,保证护理质量。
三小结
1.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社区护理态度进行调查,包括从事社区护理服务的工作意愿、对社区护理职业前景预测、对自身胜任社区护理工作的自信度等。同时采用考核的形式调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总分为100分。
1.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社区护理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护理人员社区护理相关知识得分从培训前的(68.1±8.2)分提高到了(91.2±5.7)分,培训后得分显著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从事社区护理的相关态度比较
培训后护理人员社区工作意愿、对社区护理工作前景预测及对自身胜任社区工作自信度评价较培训前均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渐健全,社区护理作为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可或缺。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学校开设专门的社区护理专业,导致社区护理人员缺口不断增大,临床护士走入社区服务已经成为了目前主要的解决途径,但是二者之间的工作重点又存在着不同:
(1)服务对象不同,医院护士主要服务对象是就诊的患病人群,而社区护士的服务对象则是全社区人群,除了患者外,同时还要面对更多的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要考虑的不单单是生理上的疾病,同时更要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障碍;
(2)工作侧重不同,医院护士主要为患者群体提供以三级预防为主的服务工作,以协助医生治疗为主要工作重点,而社区护士则主要是提供一级、二级预防服务,不但要从事常规护理处置,更要融入到患者的生活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健康知识和防治措施;
(3)护理观念不同,医院护士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深度,而社区护士则更要求护理知识的广度,不但要具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更要从多方面了解患者的需求。在医院护士转型为社区护士的过程中,由于工作重点的不同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转型护士的资质偏低,社区护理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护理人员的认可程度较低,参加转型的护理人员往往是各大医院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的护士,很难达到社区护理工作的要求;其次是角色转变不到位,医院护士对于医生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在转入社区之后很难适应当前的工作角色,只能担负起咨询、组织、协调的角色,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服务人群,加上沟通能力欠缺,在了解患者意愿,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工作上往往存在障碍;最后则是缺乏必要的急救能力,社区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在遇到紧急事件时往往需要护理人员独立做出应对,而转型期护士往往存在缺乏相应经验,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问题。在培训方面,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认可度,让护理人员了解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我认同感,发自内心的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2)正确看待社区护理工作,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方向来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逐步取代了医院的部分工作,以其更加贴近社区居民需求的特点,拥有了更好的职业前景,社区护士应当看到这一点,增强工作归属感;
充分利用社区的有限资源,采用知识宣传栏、心理饮食运动咨询辅导班、举办糖尿病有关知识讲座或者是播放相关视频影像资料,还有就是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会等等健康教育方式;根据社区患者人数及社区医护人员配备情况开展3~5次/年的家访,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个人健康指导,内容主要涵盖: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治疗方法、预后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日常护理以及自我监护等内容,另外还可制作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来让患者进行自学;鼓励患者开展运动疗法(除有严重并发症者外),通过定时、定量地开展循序渐进运动疗法,对疾病的临床治疗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开展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最为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的临床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膳食,而基本原则为“定时、定餐、定量、定营养素”。在平时饮食搭配中,多食麦面、糙米、蛋类、鱼类、蔬菜以及新鲜水果。
2结果
2.1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通过统计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血压情况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血压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关键词:护本生;创新思维;护理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是我国护理学科中的簿弱环节,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科研人才。目前我国护理硕士毕业生还很少、护理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护理本科生在护理科研领域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如何使护理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基本技能,已成为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但是如何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掌握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确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近年来,笔者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以及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医学院护理系大三本科生。自2005年以来,共有三届学生参与,每届20-25人。
2.研究方法
(1)根据我校医学院护理重点专业规划精神以及我院护理重点专业强调“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办学理念,成立“社区护理实践和科研”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
(2)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科研的方法是什么?护理科研的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因素、效应指标、文章的写作体裁各是什么?如何阅读护理期刊、如何利用护理期刊的网络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护理科研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与著录、当代护理科研选题方向及其趋势分析,等等。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
(3)组织学生下社区,具体以医学院附属医院所负责社区点为实践教育基地,以每周三、六各半天时间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锻炼。社区点负责人为学生实习基地管理老师。学生社区实践时间为1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做好学生赴社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理论、心理、沟通技巧以及卫生教育的原则和健康教育的步骤,以授课和小讲座形式进行。第二阶段主要组织学生下社区,指导学生开展社区健康档案建立及家庭健康卫生指导,每人制定编写一个常见病或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她们在社区设定护理目标拟订健康指导计划并实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计划实施情况以及报告的完成。同时,编制相应的调查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在社区进行一些护理实践调查和研究,为准备毕业论文资料、确定毕业论文设计打基础。
二、研究成效
3年来,参与学生在社区医护人员和本项目负责老师的带教下,深入社区家庭,宣传医疗知识,协助社区建档3000多份,入户探访宣教400多人次,编写了社区常见病的健康教育手册1本(约2万字);完成了:当地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况调查;社区青少年颈椎病、近视眼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调查;大学生对突发伤害的处理能力的调查;社区老年人便秘易患因素的调查;社区更年期妇女的认知状况、抑郁、焦虑及社会支持的调查;城乡初产妇新生儿家庭喂养状况调查;等20余项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积累资料和数据,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到目前为止,参与本项目研究的80多名护生校级课题立项14个,院级4个,目前已结题10个;校级学生自拟开放性实验立项3个;目前已在《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护理实践与研究》、《社区医学杂志》、《家庭护士》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0余篇;获校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开放性实验项目优秀1项。
三、讨论
1.社区实践有助于护生智能结构的完善。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培养本科护生全方位运用护理知识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也缓解了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医院所无法承担的庞大的实习生压力。而且,对于护理本科生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到场所、设备、病员人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仅靠学校的条件是无法完成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任务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实践教育平台,可以不受医院场所、制度的限制,充分强化护生的社会化、人性化服务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知识转换的潜能。其次,学生通过社区健康保健工作的开展,逐步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信念,避免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促使学生智能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关键词】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355-02
社区护理工作中,临终关怀体现了崇高的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1] 。在社区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2]。
1 社区护理中临终关怀的理念
以照护(care)为中心尊重生命尊严的理念: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3]。由于观念上的原因,现代医疗体系中皆以治疗为主。医护人员往往是立足于抢救生命,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手段治疗或延缓生命。诚如库尔勒・罗斯医生指出:“临终病人希望获得休息、平静及尊严,但他们得到的却是静脉注射、输血及气管切开[4]。而在社区护理中临终关怀强调的是以舒适为目的的照护,照护体系不依从护理人员的想法,而是尽量照着病人及其家属的希望来进行护理[5]。临终病人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发展及共同参与治疗过程的讨论,社区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要求为服务宗旨,提供一个安适的、有意义的、有希望的生活,与家人共度温暖生活,接受关怀。
2 社区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目的
根据世界公认权威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解释,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医护措施[6]。社区护理强调的是对临终病人实施姑息性照护(care)不是治疗性照护[7]。对临终病人来讲,大医院的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社区护理的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1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通过帮助临终病人了解死亡,进而接纳死亡的事实,来维护人的尊严。社区护士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8]。所以社区护理工作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2.2 社区护士给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来临的问题。侧重于解决心理问题,测量病人的个性特征及情绪状态,更加关注与疾病紧密关联的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必须遵循心理学理论,使用依据心理学原理研制的心理测评工具,较多地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心理调节等方式帮助个体实现其正确面对死亡的目标[9]。
3临终关怀社区护理重点
3.1社区护理要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侧重心理保健,强调对患有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或干预[10]。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适当延长病人的生命。临终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极易产生悲观、恐惧、绝望、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他们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留恋,使得他们的情绪变化异常,极不稳定,求生的欲望使得他们心理异常脆弱,并且更加依赖医护人员,没有良好的精神护理,一切治疗及护理的措施就会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心理支持与精神护理对临终前的患者尤为重要[11]。以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3.2 减轻病痛及防止并发症的社区护理:有调查结果显示7%的晚期肿瘤病人和60%其他疾病末期病人主诉疼痛[12]。疼痛是一种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感觉经验,随着疼痛加剧和疼痛时间延长,病人可以发生人格的改变,同时,痛苦的哭啼或,使每一个接近病人的亲友都处于继续接近还是撤手不管的矛盾之中,也使参与治疗疼痛的有关医务人员承受内疚和失职的压力[13]。所以,在实施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时,解除疼痛是关键。处理原则为主动防治,而不是被动压抑。美国护理学会在临终机构关于推动临终病人采取舒适及减轻疼痛的倡议声明中也明确指出:“只要能控制病人感觉到的痛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药物,多大的剂量,采用何种给药途径,都是可以的”[14]。2000年,WHO提出“让每一个癌症患者无痛”,患者在癌症晚期,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不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而是减轻痛苦,让患者舒适,提高生存质量[15]。及时给予评估疼痛的指数,根据疼痛指数来描绘疼痛曲线图,找出疼痛的规律,在疼痛发作前给予止痛剂。绝对不能让患者强忍疼痛,违反医疗的人性化护理原则,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吗啡类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呼吸抑制,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在社区护理中要加强生活护理,给患者洗头、擦身,保持皮肤的清洁舒适,维护患者尊严。
3.3死后家属的情绪支持:有许多调查表明:丧偶或失去家庭成员是人生最痛苦的经历[16]。亲人去世后,家属的悲痛情绪首先表现为失去感觉,随后出现哭泣、呜咽,然后为抑郁[17]。通常最好让家属尽可能地表达其悲痛心情,不要劝阻,不要试图终止表达悲痛的过程,除非他们没完没了。由于亲人特别是配偶丧失所致的老年人抑郁症,常常不能自我控制而持续下去。因此,社区护理方面主要进行抚慰教育,既要鼓励他们多与社会接触和交往,又要为其提供或寻求心理精神方面的治疗和护理[18]。
4临终关怀社区护理措施
4.1实行社区整体护理: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内容后,还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9]。社区护士应和家属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帮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共同商量病人的饮食,既要满足患者的热量需要,使病人感到舒适,始终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临终病人病情变化多端,护理的难度极大,因此社区护士对临终患者要实施整体护理,以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以相应处理。
4.2密切配合社区医疗: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社区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认真书写护理病历和特护记录。按要求如实填写好每个项目,包括病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变化,特殊用药、出入量,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4.3争取家属的配合:社区护士要动员家属与社会成员多看望病人,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忘记烦恼和孤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心境。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去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怖与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使其得到解脱。病情的告知应取得医生和家属的同意并统一口径,最好不要欺骗,否则会使患者多生疑虑,甚至不再相信医护人员而采取不合作态度。
综上所述,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深刻体现了现代医学生理_心理_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是社区护理工作对生命价值认识加深的重要体现。社区护士从精神上安抚病人家属,用适宜的医学手段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与折磨,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益处,是针对死亡过程中多种问题做出恰当处理,为病人提供温暖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坚强的精神支持,使临终患者感受到保全生命质量比延长没有生存质量的生命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 王彩云.临终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81-283.
[2]田碧珊;陈少娜;叶瑞芬;;社区家庭临终关怀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09期
[3] Sham MK.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in Hong Kong[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5,17(34):6573.
[4] Defilippi K, Downing J, Merriman A, et al.A palliative care association for the whole of Africa[J]. Palliat Med, 2006 ,18(7):583584.
[5]谢开.巫纪英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期刊论文] -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3)
[6] Austin LJ.New directions in endoflife and palliative care in North Carolina[J]. N C Med J,2005 ,65(5):311.
[7] Gunten CF.Financing palliative care[J].Clin Geriatr Med, 2004 ,20(4):767781.
[8]王玉梅;肖适崎;冯国和;;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9] Manima A.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 considerations[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3,17(34):141149.
[10]韩业坤 曲秀芬 等.恶性肿瘤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支持方法探讨[J].护理杂志,2006,18(5):18.
[11] 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08期
[12] 郭辉.李小惠.范爱飞.胡艳华 某院肿瘤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状调查 [期刊论文] -护理学报2009(12)
[13] 魏鞍钢.老年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5):476-477.
[14] Rajagopal MR, Venkateswaran C.Palliative care in India: successes and limitations[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7,17(34):121128.
[15] 吴辉.曾 医护人员对癌症终末治疗和死亡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期刊论文] -护士进修杂志2009(6)
[16] 李玲敏;;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特征及沟通技巧总结[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7] 刘辉;重危患者家属需求评估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