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第1篇

为读书人“不孤读”

万兴明是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学理工科的他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工业设计师的机遇,选择进入新华文轩,成为出版社的一员。原因很简单,他热爱文字和电脑。文字让他心灵充实满足,电脑给他打开一扇认识大千世界的窗户。

这以后,万兴明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计算机、社科、文艺、青少年读物、生活……各个大众图书类别,他都几乎有所涉及。每天有看不完的书,成了万兴明最幸福的时光。

这一做就是十年。这十年中,万兴明把精力完全放在出版上,希望为读者出版更多好书。每次收到读者来信,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感激,让他对书的感情与日俱增。

2014年年初,一位朋友向万兴明求助:“有一本名叫《波西米亚:迷人的放逐》的书,很小众但特别好。我在美国看过英文版,你能不能找到中文版?”

《波西米亚:迷人的放逐》出版于2009年,万兴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一本二手书,价格却几乎翻了两倍。万兴明不甘心,在跑了北京城内很多家书店均无所获后,最后在万圣书园的电脑系统中找到两本《波西米亚:迷人的放逐》,它们已经在货架上存放了5年无人问津。

万兴明不禁感慨:这就是图书产业的现状,有人在找,有人卖不出去。传统媒体的落后,人们获取图书信息的途径非常少,或者说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太难。全国每年图书出版量达到40多万种,平均每天有1000多种新书面世,但大部分不为人知,有的图书出版就意味着结束。

基于此,“做一个个人数字化书房”的念头在万兴明脑海中冒了出来。这个书房没有空间限制,能够帮助梳理自己的阅读履历,记录当时的阅读心得,让更多的人发现值得一读的书。

听说万兴明要辞职创业,一位朋友委婉相劝:图书市场不大,没什么价值。但对于万兴明来说,做图书创业,没有成功与否的价值判断,只有为读书人服务的满腔热忱。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让好书找到适合的读者,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

2014年6月,万兴明离开他奋斗了十多年的新华文轩,9月,正式创建“飞芒书房”。

将书房搬到线上

为什么叫“飞芒”?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万兴明说,芦苇的花是芒花,是将智慧种子传播出去的载体,他希望他的产品像芒花那样,把一个个思想传递出去,彼此分享、交流。

按照万兴明的初衷,“飞芒书房”的目的主要功能是为读者管理图书,想阅读什么书,进入网站一搜,就可以找到。

为验证需求,万兴明先试着运营了名为“飞芒翻书”公众号。公众号设置有推荐好书、讲书、有奖看图猜书名、线上“草根读者”分享会等内容。尤其是万兴明独创的将所推荐的图书通过专业摄影师还原书籍原貌,每条内容采用语音导读的形式,深受书友欢迎,很快吸引众多读者参与,积累了一大批爱读书的用户。

2015年6月,看时机成熟,万兴明与团队成员一道,着手对“飞芒书房”的结构进行规划设计,花了半年多时间,于2015年年底开发出一款Demo。Demo功能相对简单,用户扫描图书的ISBN码,“飞芒书房”会录入图书信息。与众不同的是,在“飞芒书房”里,用户不仅可以在线上自建书房,还能够看到其他人的藏书。

这样一来,就等于将书房搬到线上,通过“你的书房”、“我的书房”以及“更多人的书房”,足不出户地了解他人阅读的好书,形成阅读信息共享。

这当中,难点是数据的录入。为了让用户扫码时系统自动显示图书信息,万兴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与图书馆、网店、出版社合作,从不同维度抓取数据,尽可能地涵盖各个时期、不同种类的图书。为了获取图书数据,他甚至连人工手段获取图书数据的笨办法都用上了。

那一段时间,万兴明和团队成员一道,不知疲倦地日夜奋战,对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Y选、归类、录入,终于完成Demo版本。可是,当万兴明找来一批业内人士对Demo版本进行测试后,却发现数据库内100多万条图书信息还不足以覆盖他们的藏书,同时安卓端由于手机型号太多,体验不如iOS版本好。

这引起了万兴明的深思。他想,数字书房虽然能够帮助读者管理藏书,但毕竟不是最核心的部分。如何找到好书,读到适合的书,才是读书过程中的痛点。

为此,万兴明决定研发“飞芒书房”新版本。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心努力,2016年10月,“飞芒书房”APP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粉丝试测试用,“一些忠实的粉丝还参与了产品规划,写测试报告。”接着,万兴明根据内测中发现的问题和收到的建议,进行了一番改进,2016年12月,“飞芒书房”APP正式上线。

新版本除了保留原有的管书功能之外,增加了“书拍”功能模块。“书拍”实际上是一个阅读分享交流系统,类似一个朋友圈,万兴明首创了“书摘+评论”模式,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拍下精彩段落,加以评论。读者还可以在这里分享读后感或者读书笔记,通过拍照、文字组合的形式进行记录和分享。

在运营过程中,万兴明又在APP上线了“淘书”功能,根据读书记录、操作行为、社交行为等各类需要,平台建立算法模型,为用户筛选、个性化推荐他们应该读的书。

这一功能的推出,很受读者欢迎。企业员工许东说:“我读书少的原因,是不知道要读什么书,当下书籍浩如烟海,到哪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自从有了‘飞芒书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系统已经为我推荐了适合的书,不用再费心费力地漫无目的地搜寻了。”

让书“飞”起来

万兴明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如果你喜欢某一位作家的作品,但身边却缺少喜欢同样作品的人,很多时候阅读显得很孤独。还有很多人属于叶公好龙,买了很多书,却没有真正的阅读。

2016年4月,万兴明发起“图书漂流”活动,并制定了一个“霸道规则”:图书由“飞芒书房”免费提供,参加图书漂流的人员先通过微信报名,收到书后,必须在一周内读完,并要求用笔写下读后感。这本书和读后感再通过快递方式,漂给下一位书友,快递费均由寄出的书友承担。

规则提出后,在公司内部引起争议,有人担心承担快递费的规定没人愿意参与,但立即遭到万兴明的否决,“快递费公司完全有能力承担,但如果连十几元的费用都不愿意付出,很可能是假阅读者。”

话虽这样话,万兴明心头也没有底,担心图书漂流计划无人理会。没想到,当第一本书《中国人的生命资产管理》漂流信息发出后,立即有30多位书友报名参与。“如果一人阅读一周,一本书读完也要一年,最后采取分组的方式,四至五个书友传阅一本书。”结果,这本书不到两个月就漂流了回来。

初战告捷,给了万兴明极大的信心,让他更加深信,“对于那些孤独阅读的人,那些缺乏阅读动力的人,如果有人从后面推一把,情况就大不一样。”

安徽合肥书友陈丽,是一家老年大学的教师,她读到一些老知青的回忆文章,想更多地了解知青的生活,当她得知《今夜有暴风雪》图书漂流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此后,她还连续参加了几期漂流活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读过十几本书,如《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报告》、《微观世界的博弈》、《竹久梦二画集》等。

来自贵州凯里的董放说,过去喜欢看书,但一忙就坚持不下去,加入图书漂流以后,大家互相鼓励,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工作之余,挣脱鸡零狗碎闲杂事等的纠缠,像一尾自由自在的鱼,畅游于书山学海之中,真可说是一种无上的幸福。在与前人的心灵对话中,也培养了自己直面人生的态度。”

所有漂流回来的图书,万兴明都会放在一个专门的书架上。让万兴明深受感动的是,许多漂流回来的图书,还精心包上了封皮。《大词小雅》漂流时,一位湖北的书友把漂流路线和漂友的名字标注在封皮上,记录着这本书走过的“旅程”:河北石家庄、山西临汾、湖北恩施、广东广州、贵州贵阳。

最近,“w芒书房”又有了新玩法,在网上发起“遇见飞书”活动。书友可以把自己阅读过的图书录入到APP“遇见飞书”的书架上,任何一个见到此书的书友都可以申请免费获得,同时把自己不再阅读的图书通过“遇见飞书”进行分享。活动开始后,立即受到书友的喜爱,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有50多位书友建立了“遇见飞书”书架,并放置超过500种图书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