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重新构建历史教学资源,且应保证历史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网络的健全和现代社会的连接,促使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找到,无论是图片信息还是文字信息。利用网络来寻找历史教学资源,是可行性较高的措施,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第二,构建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与课程内容相互结合,不要一味的将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历史时间上,应保证学生对历史教学资源比较感兴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由于目前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好展现,不要让学生认为,历史教学资源是被硬来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挖掘隐性历史知识

一般的,隐性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虽有表述,但不在知识要求范围内,隐蔽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不能总是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适当的有所突破,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教学。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隐性历史知识要比显性历史知识更具说服力。部分情况下,隐性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特殊性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可以阶段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一,起始阶段的隐性知识挖掘,应集中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学生透露一些比较隐晦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自己回家查找资料,或者是每一节课都讲解一些隐性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保证下一节课学生还想继续听故事。第二,隐性知识挖掘到一定阶段后,应与学生共同联手来查找知识,教师须将隐性知识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完成固有知识的教学工作。第三,在隐性知识挖掘习惯后,学生会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想知道的内容。但初中学生的手段毕竟有限,因此他们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解决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在客观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拓展历史实践活动,可尝试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历史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教师可与班主任交流,在自习课时间或者是其他的时间,为学生安排历史题材影片的观看,并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第二,参观历史纪念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比较表面化,即便有图片和数据,依然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枯燥、无聊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升。参观历史纪念馆,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带领学生去接触各种有质的东西,让学生深刻的牢记历史。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需进一步努力,应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开辟较多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1.1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很多学生都会进一步弱化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导致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比如在很多物理实验中,很多学生往往弱化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多学生都不会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操作,一般都表现出畏首畏足的现象,实践能力也不够强,都是你推我我推你的让别人去进行实验操作。一般情况下,初中物理实验课都是由二名学生组成协作小组而进行的。这样,由于受到好奇心理的驱使,一些学生虽然都表现为抢着去完成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每一过程和步骤,都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状况,诸如用错仪器、称量不够规范、打碎实验器材等等,进而导致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效果不够理想。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很多学生就会不约而同地弱化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而产生推举他人来完成整个教学实验,直到达到教学老师以及教学任务的要求为止。

1.2存在消极应付实验教学现象

消极应付,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诸如有的学生害怕参与物理实验课,甚至有的持消极应付态度等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我们清楚,初中学生的知识并不是很完备,因而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开展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实验和做实验,而学生却在观看实验,根本不去主动参与和直接操作实验。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迟早会详细讲解实验每个操作步骤的,自己不用积极主动参与实验与操作。

1.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够,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言,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甚至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物理实验课都是经过专家反复实验操作以后的比较成熟的实验。例如在“光的折射”实验中,如果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就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不主动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在开展实验操作具体环节过程中,许多问题都曾经有过例子的。所以初中学生在进程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会在出现问题以后被动的询问老师该怎么办,甚至有的学生还比较慌张得不知如何从下手。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并联系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就不难解决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这样对于学生对这一实验的印象会更为深刻。但如果是教学老师帮忙的话,可能学生很快就不记得该实验了,就根本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了。

1.4教学老师缺乏全面正确认识

教学老师缺乏全面正确认识,是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学老师缺乏全面系统和正确的认识,必然对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但是,我们都知道,初中物理实验课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技能。这样,必然就会极大地影响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而且很多老师考虑得更多的则是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根本不是实验课教学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2 优化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2.1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角点,也是作为评价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此,老师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在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处理好实验教材的知识结构同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关系,更要从知识、技能、思考、解决、情感、协作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此外,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老师还应当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团结协作等方式,逐步建立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焦耳定律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实验演示器材,并在实验教学课堂设计时,做一些改进,即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观察后分组讨论和发言,并对正确的给以表扬和鼓励。然后出示两个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两个不同的电路。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电路图进行演示。这样,就能很好地转变教学方式,而且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2.2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兴趣,着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无论学生个性差异怎样,形象生动的教学实验都会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比如在教学连通器有关内容时,我们可以采取每一学生的课桌上都放一个由胶管连起的玻璃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进一步指导其得出连通器的定义与特征,再让学生联想实际生中的例子,进而说明研究连通器的目的和意义。这样,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得他们感到实际生活中需要连通器,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求知。

2.3增强学生自信,科学引导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科学引导学生,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对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信能力,科学合理引导学生。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和思考;二是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与实践;三是认真给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和发现。比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内容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查阅有关激光以及红外线的书籍,进而增加学生的自信。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入手,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积极主动参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乐趣。

2.4完善实验设备,有序开展教学

完善实验设备,有序开展教学,是开展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首先,实验室作为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动手操作的主要场所,我们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教学器材外,还必须想方设法地收集有关的仪器、材料等,尽量满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只有不断改进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稳步推进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通过物理实验展示实验现象,揭示蕴含的规律,引导运用科学的眼观观察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挖掘探究潜能。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课堂上存在着教师放不开,不敢放,不会放的现象

对于物理课堂教学,需要大量的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通过教师的充分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是一段多媒体导语或问题提问为教学情景,教师再根据新课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这样重复多次问答,然后便是进入例题讲解,作业训练。在这样程式化的看似步骤清楚、结构严谨、有条不紊的课堂上,通过教师提要求,示范、指导、讲解等教学活动教师切切实实地在发挥作用。但这些都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没有自主活动的空间,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还需要分组实验,在观察实验过程中获得结论,总结规律,并将之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并非真正的认识,不知道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个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承担责任、为集体做贡献的过程。把“合作”仅仅看成了一个“讨论讨论”。不注意研究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几乎所有的物理课堂都会安排学生“讨论讨论”。通常四人一组,两人一伙窃窃私语。这样责任不清、分工不明、表面热闹、乱议一气的讨论有什么意义?会起到什么样的合作作用?3.自主探究走过场。教师对课本上实验探究的处理,依据教参,遵循实验步骤,一环扣一环,机械模仿。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讨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除了课本上已有的问题,或者零零碎碎几个表面的问题,教师一切顺其自然。提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教师的点拨不及时,引导不到位,在思维活跃的学生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总在问题外绕圈子。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落实这样的方式,前提是做到开放和民主。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思想上做到真正的开放,真正的民主,自主、合作,将探究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定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

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有效开启任何一种科学之门的钥匙。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思维的动力,能够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创新发现。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问个为什么?”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此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正是这样的学习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点在学生的精神中反应尤为强烈,而问题情景恰恰能够满足之。”

2.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者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与误区所在,从而采取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表明: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反之,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勤于培养和精于激发。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像父母亲一样关爱的学生的成长。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以此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者应想尽办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问题中的“合理”成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1)在想象中提问

实践表明,结合物理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提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教学“电磁感应”一节内容时,教者首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电与磁关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请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其中就有“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的问题。教师及时鼓励:“你和法拉第一样聪明,真了不起。”在此基础上揭题导入新课。再如,教学习题时,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先构想解题的结论,再去完成解题的过程;在演示实验前,也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

(2)在实验中提问

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一个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较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许多学生都认为前者灯泡会正常发光,而后者灯泡会烧毁。实际的实验结果却与同学们的认识完全相反,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 V电源上时暗一些。实验结论与认知的矛盾冲突,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富有启发性、争辩性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教者在梳理众多提问的基础上,最终归结于所要学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在生活中提问

物理学科的许多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关注大自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利用生产、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时,教者要求学生围绕“平面镜成像原理”提一些生活现象问题。

3.坚持记录问题,培养提问习惯

对于自然现象中、实验中出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者还可要求学生养成坚持记录的习惯。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在班级中设立了“问题本”。问题本由小组成员轮流记录,可以是生活中的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发现;可以是对以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关信息建议或答案;可以是对已有答案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者密切关注学生问题本的记录,定期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所提的问题。同时,还适时教给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理问题。实践表明,问题本的设立搭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提问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冯贵东.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学物理;2007.6.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心理学中认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包括需求、兴趣、态度等心理过程,而外部则包括外界环境、人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由学生的主观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及意义建构”是四大重要的环境要素,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好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作用,通过情境、协作、绘画等环境要素对语文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2.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2.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点,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一个引导者。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具体而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将“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猜测、合作讨论、摸索探究,充分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则“退居二线”,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等。而语文课本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依据,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素材。还有多媒体技术,也成为为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等的教学工具。例如课文阅读分析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氛围,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思考题目进行仔细阅读,教师随时在旁边做好指引工作,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思考。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2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教学情境的作用,认为教学应该是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更利于对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将枯燥的语文知识融入逼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开放、趣味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例如教学《给我的孩子们》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们展开对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与讨论,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最难忘的童年。学生们就纷纷展开了讨论,有的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有的分享童年事,有的讲述童年里的梦想……就这样,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们仿佛被带回了已经过去的童年往事中。学生们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被激发出来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然后在阅读和分析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孩子的自然、童真、童趣及率真,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回归自己的“童年往事”,对比小时候的自己与现在青春期的自己有何不同,心理、情绪上有什么变化。经过比较,学生们发现,童年的自己无忧无虑、开开心心,青春期的自己开始为学业烦恼、为感情烦恼、为生活琐事烦恼。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们开始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儿童是纯真的,但长大了就变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服与顺从”的含义了。

2.3 注重课堂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主体与环境的构建,注重教学环境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在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建立起团队学习群体,相互协作,一起沟通、讨论,从而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意义构建。合作与交流,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