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年级下册数学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范文第1篇

四(下)计算专练

四则运算(-)

班级

姓名

1、口算:

11×70=

0×536=

34×5=

84×2=

35×30=

180×4=

19×6=

24÷12=

99÷11=

36÷18=

96÷6=

60÷12=

91÷13=

85÷17=

51÷17=

2、用递等式计算:

17+83-25

41×3-76÷2

8×(54-49)-33

284-27

×4

73-6×12+34

81÷(21-12)×13

四(下)计算专练

四则运算(二)

班级

姓名

1、口算:

15×80=

80×60=

101×40=

48×50=

17×20=

130×7=

75×2=

25×4=

52÷13=

74÷37=

54÷27=

100÷4=

86÷43=

60÷2÷5=

45×2÷9=

12÷3×4=

111×40≈

208×20≈

197×50≈

93×21≈

2、用递等式计算:

145÷5×6

27+(18

-12)

×7

52-18×2+31

125-15÷5

(75+25)×(43-36)

120÷4-360÷4

四(下)计算专练

四则运算(三)

班级

姓名

1、口算:

25×40=

104×4=

200×8=

12×50=

300×20=

21×7=

15×6=

13×4=

48÷12=

90÷30=

54÷27=

320÷4=

420÷21=

48÷2÷3=

30×2÷1=

12×3÷6=

482×20≈

751÷3≈

99×33≈

604÷60≈

2、用递等式计算:

6×(4×25)

43×4-65×2

960÷5+56×20

69÷3×(85-65)

(76+54)÷5

168÷4+17×6

四(下)计算专练

四则运算(四)

班级

姓名

1、口算:

15×80=

80×60=

101×40=

48×50=

17×20=

130×7=

75×2=

25×4=

52÷13=

74÷37=

54÷27=

100÷4=

86÷43=

60÷2÷5=

45×2÷9=

12÷3×4=

111×40≈

208×20≈

197×50≈

93×21≈

2、用递等式计算:

13×24÷12

(119-8)÷3

(32-14)÷(36÷6)

43×4-65×2

0×54+84÷3

20+30×0-6

四(下)计算专练

四则运算(五)

班级

姓名

1、递等式计算:

29×(3+9)

36×13-552÷8

125-54÷9

56÷(102-94)+126

0×(35÷7)+86

(18-18)÷(18+18)

179-4×9÷6

63+24÷8-2×3=75

2、把合适的数填在里。

÷(54÷6)=8

÷3-15=4

50+×8=250

420-7×=0

四(下)计算专练

四则运算(6)

班级

姓名

1、递等式计算:

(75+25)×(43-36)

12×(78-69)

43×4-64÷8

78÷3+(120-95)

69÷3×(85-65)

35+24×2÷8

49÷7×(81-72)

(78-29)÷7×12

2、在算式中合适的地方添上小括号,使算式成立。

63+24÷8-2×3=66

63+24÷8-2×3=75

四(下)计算专练

四则运算(七)

班级

姓名

1、递等式计算:

5×80-30÷6

214÷2×3+42

200-26+480÷60

37+9×(36-12)

246÷(26+15)×2

(466-25×4)÷6

(35+46)÷(356-347)

(50-25×2)×16

2、计算109-2×(12÷4-0×8)+12×(0+3)

四(下)计算专练

四则运算(八)

班级

姓名

1、递等式计算:

(585-235)÷14×6

18×(79-79)÷27

510-(48+48÷6)

(395+26×5)÷23

3200÷(1208-72×14)

41×(32-14)÷6

63+(24÷8)-2×3

35+24×(24÷8)

2、在下面各算式中添上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等号两边相等。

9

9

9

9

9=10

9

9

9

9

9=0

四(下)计算专练

(一)加法运算定律

班级

姓名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62+233+138

526+327+274

182+765+108

24+128+476+572

368+2649+1351

89+101+111

999+99+9

728+598

挑战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56+249+251+246+253

2、计算1+2-3-4+5+6-7-8+9+10-……+1990

四(下)计算专练

(二)乘法运算定律

班级

姓名

1、口算:

25×2=

125×2=

4×25=

25×8=

4×125=

75×4=

25×5=

125×8=

2、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5×18×4

35×103

125×4×8×25

4×7×5×8

8×(125×9)

(25+12)×4

67×99+67

37×28+63×28

3、计算:

25×32×125

四(下)计算专练

简便计算(一)

班级

姓名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848-172-228                                       457-188-157

45+65-45+65

812-47-153-112

6×7×5×8

(13+50)×20

201×12

226×99+226

2、简便计算:5498-1928-387-1072-1613

四(下)计算专练

简便计算(二)

班级

姓名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698-432+502-368

462+74+138+126

25×16

125×72

48×35+52×35

19×37+81×37+43

25×64×125

125×48

2、请用两种简便算法计算125×64

四(下)计算专练

简便计算(三)

班级

姓名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618-(352-272)

576-(176+280)

75+43-75+43

78×99+78

125×25×8×4

99×28

24×9-24×7

150÷25÷2

2、用简便算法计算37×15+37×10×6+37×25

四(下)计算专练

简便计算(四)

班级

姓名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98-305

694-36+42

45×405

85×32-85×28

25×34×40

60×(13+45)

750÷5÷2

1280÷5÷128

2、计算28×11111+99999×8

四(下)计算专练

简便计算(五)

班级

姓名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5×24

125×24

125×32×25

42×35+58×35+67

54×47-54×37-38

125×(8+80)

3200÷4÷25

350÷14

2、计算19999+9999×9999

四(下)计算专练

简便计算(六)

班级

姓名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5×(4×8)

(25+18)×4

39+52+161+42

89×101

2000÷125÷8

68×12-68×2

9+99+999+9999

(18+18+18+18)×25

2、计算111×2+222×3+333×4

小学数学计算分层专项练习

——四年级(下)怎样简便怎样算(1)

姓名

班级

座号

等第

计算过关: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8×37+63×48

99×21+21

573-(173+85)

125×23×8

288÷48+12×48

3800-568÷8×10

挑战聪明: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1111×44+22222×28

1-2+3-4+5-6+……+99

小学数学计算分层专项练习

——四年级(下)怎样简便怎样算(2)

姓名

班级

座号

等第

计算过关: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73-174-126

53+99×53

32×25

400+612÷12×4

102×17

480-(32+32÷4)

挑战聪明: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25×32×25

55×83+44×83+83

小学数学计算分层专项练习

——四年级(下)怎样简便怎样算(3)

姓名

班级

座号

等第

计算过关: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79×25-39×25

101×27-27

716-(216+45)

125×24

(650-180)×5+560

1843-45÷9×24

挑战聪明: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999+999×999

111×2+222×3+333×4

小学数学计算分层专项练习

——四年级(下)怎样简便怎样算(4)

姓名

班级

座号

等第

计算过关: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89×101

99×23+23

456-(156+120)

25×48

74×25÷74×25

(664+68)÷(37-33)

挑战聪明: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3+23+23+23)×25

37×15+66×15-3×15

小学数学计算分层专项练习

——四年级(上)竖式计算(除法1)

姓名

班级

计算过关:请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过关题目。

48×160=

319×26=

408×25=

97÷3=

272÷36=

495÷45=

972÷47=

420÷60=

380÷70=

576÷18=

930÷31=

小学数学计算分层专项练习

——四年级(上)竖式计算(除法2)

姓名

班级

座号

等第

计算过关:请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过关题目。

176×47=

25×360=

409×23=

164÷5=

158÷25=

287÷43=

590÷27=

3600÷90=

345÷23=

252÷25=

3276÷84=

小学数学计算分层专项练习

——四年级(上)竖式计算(除法3)

姓名

班级

座号

等第

计算过关:请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过关题目。

322×27=

25×679=

209×30=

264÷8=

349÷35=

587÷34=

680÷25=

8100÷90=

445÷32=

258÷38=

776÷84=

挑战聪明:请你积极开动脑筋,展示你的智慧。

1

3800÷400=(

×

4

5

A、9……2

B、9……200

8

C、90……2

D、900……20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姓名: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1;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乘法运算定律综合练习

姓名

班级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

125×(80×8)

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9999×2222+3333×3334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题

一、判断题。

1、27+33+67=27+100

2、125×16=125×8×2

3、134-75+25=134-(75+25)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5、1250÷(25×5)=1250÷25×5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8分)

1、56+72+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C、乘法结合律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

D、100×125×1×125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35分)。

355+260+140+245

102×99

2×125

645-180-245

382×101-382

4×60×50×8

35×8+35×6-4×35

四、应用题。

(14分)

1、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2、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简便计算练习

姓名:

班级:

527+199

735-198

105×99

865-198

75×98

68×99+68

63×88+88×37

58×99+58

25×49+75×49

575-78-22

48×89+48

367-199

56×102

75×48+75×52

(20+4)×25

99×11

32×(200+3)

68×39+68

239×101

38×25×4

42×125×8

(25×125)×8×4

78×125×8×3

(125×25)×4

(125+25)×4

127+352+73+4

89+276+135+33

5+204+335+96

25+71+75+29

+88

243+89+111+57

399+(154+201)

480+325+75

78+53+47+2291+89+11

36+18+64

168+250+32

85+41+15+59

78+46+154

130-46-34

263-96-104

970-132-68

400-185-15

472-126-124

168-28-72

437-137-63

244+182+56

200-173-27

124+68+76

263-96-104

970-132-68

400-185-15

472-126-124

603+421

745-305

951-395

19+199+1999

34+304+3004

798+321

325-156+675-144

8+98+998+9998

99999+9999+999+99+9+4

44+37+56

163+49+261

74+(137+326)

249+402

189+35+211+165

483-236-64

582-157-182

65×5×2

15×23×4

36×25

25×125×32

35×22

5×(63×2)

540÷45÷2

540÷36

216+305

25×32

47+236+64

6×(15×9)

402+359

43+78+122+257

25×(26×4)

25×44

354+(229+46)

25×(4×12)

25×(4+12)

64×64+36×64

99×99+99

49×99+49

49×99+49

⑴  a+b

=b+a

88+56+12

178+350+22

56+208+144

⑵  (a+b)+c=a+(b+c)

(23+56)+47

286+54+46+4

582+456+544

⑶  a×b=b×a

25×37×4

75×39×4

65×11×4

125×39×1

⑷  (a×b)×c=a×(b×c)

19×75×8

62×8×25

43×15×6

41×35×2

⑸  a×(b+c)

=a×b+a×c

136×406+406×64

702×123+877×702

246×32+34×492

⑹  a×(b-c)

=a×b-a×c

102×59-59×2

456×25-25×56

43×126-86×13

101×897-897

⑺  a-b-c=a-(b+c)

458-45—155

2354-456-544

68547-457-123-420

⑻  a-b+c=a+c-b

4235-4067+765

3569+526-1569

45682-7538+14318

⑼  a÷b÷c=a÷(b×c)

4500÷4÷75

16800÷8÷25

248000÷8÷125

5200÷4÷6

⑽  a÷b×c=a×c÷b

4500×102÷90

3600÷80×2

125÷20×8

250÷75×30

⑾  a-b=a-(b+c)+c

429-293

1587-689

8904-1297

87905-388

⑿  a-b=a-(b-c)-c

2564-302

25478-9006

5024-502

1251-409

⒀  a+b=a+(b+c)-c

254+489

5021+897

654+793

654+4999

⒁  a+b=a+(b-c)+c

124+4005

1235+607

248+803

2005+45687

⒂  254+246+744+1054

5897+568-897+432

45627-258-742-1627

⒃  321×46-92×27-67×46

75×32×125

65×16×125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a×(b+c)=a×b+a×c

因  加

因  加

的性质:a-b-c=a-(b+c)

带着加减号搬家:a-b-c=a-c-b

a-b+c=a+c-b  a+b-c=a-c+b

怎么简便怎么算:

(23+56)+47

25×277×4

125×(3+8)

462-83-117

8×(30×125)

3200÷25÷4

  425-38+75

5246-(246+694)

25×6+25×4

360÷(18×

4)

32×105

598+735

99×38+38

98×34

25+75-25+75

48×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范文第2篇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

进入奇妙的LOGO世界

教学内容:进入奇妙的LOGO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LOGO语言的基本知识;

2、学会启动PCLogoforWindows的方法;

3、认识PCLogoforWindows的界面及基本功能;

4、掌握LOGO的六个基本命令的使用方法,掌握用LOGO基本命令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LOGO六个基本命令的格式和用法;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LOGO基本命令画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学准备:

1、在教师机和学生机预先安装好PCLogoforWindowsv1.01a软件,

2、在桌面建立快捷图标;

3、在教师机上准备好教学中将会用到的LOGO图形,如教材中的图1-16。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知识点及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LOGO是什么?

了解LOGO基本知识

1、T: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使用过许许多多计算机软件,这些软件都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的。计算机语言就是计算机和人都能“听”懂的语言,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语言,LOGO语言就是其中的一种。

2、T: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LOGO语言。

3、介绍LOGO语言的基本知识。

学生倾听。

2、进入LOGO的世界

启动PCLOGO软件

1、讲解两种启动PCLOGO的方法

学生操作:分别用两种方法启动PCLOGO软件。

认识软件界面

1、简要介绍PCLogoforWindows软件的界面;2、特别介绍“标准化窗口“按钮;3、介绍小海龟画画的Graphics窗口;4、介绍书写命令的Listener窗口。

学生倾听;

学生操作:体会“标准化窗口“按钮的作用。

3、指挥小海龟画画的基本命令

学习LOGO基本命令

1、讲解FD命令的作用和书写格式;2、讲解RT命令的作用和书写格式;3、讲解LT命令的作用和书写格式;4、讲解BK命令的作用和书写格式;5、讲解HOME命令的作用;

6、讲解CS命令的作用。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示范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在命令窗口中键入相应命令,最终画出教材图1-10中的图形。

学生操作:体会HOME和CS命令的相同和不同作用。

4、指挥小海龟画画

指导学生用LOGO基本命令画图

1、用谈话法和讨论法,与学生讨论教材“做一做”1(1)中的命令,在讨论的过程中,一步步把讨论的结果画在黑板上;2、要求学生把讨论得到的(画在黑板上的)图形画在教科书图1-13中;3、要求学生上机操作,验证讨论画出的图形是否正确;

4、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做一做”1(2)的要求,在图1-14的括号里写出正确的命令;5、与学生讨论他们写出的命令是否符合题中的要求;6、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写出的命令,在图1-14中画出正确的图形;7、要求学生讨论画出的图形,看大家画的图形都一样吗?如果有不一样的,谁画的正确呢?为什么?8、要求学生上机操作,验证讨论画出的图形是否正确。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将讨论得到的图形画在教科书图1-13中;

学生操作:在命令窗口依次输入“做一做”1(1)中的命令,验证画图窗口中画出的图形是否与讨论得到的图形相同;学生阅读教材,在图1-14的括号里写出正确的命令;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将图形画在教科书图1-14中;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操作:在命令窗口依次键入自己写出的命令,验证画图窗口中画出的图形与自己在图1-14中画出的图形是否相同。

指导学生用LOGO基本命令画正方形和长方形

1、用谈话法和讨论法,与学生讨论教材“做一做”2中左图的正方形,说一说应该用怎样的命令;2、要求学生上机操作,验证讨论得到的命令是否画出正确的图形;3、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应该用怎样的命令来画出教材“做一做”2中右图的长方形;4、要求学生上机操作,验证讨论得到的命令是否画出正确的图形。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上机操作,验证讨论得到的命令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上机操作,验证讨论得到的命令是否正确。

拓展训练

1、与学生讨论教材“做一做”3中的各种各样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说一说它们哪些不同的地方;通过讨论,尽量引导学生明白:(1)前进不同的步数,画出不同长度的边长;(2)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时候,有的需要用左转命令,有的需要用右转命令;(3)图中海龟下方的图形,可以先左转(或右转)再画,也可以直接用后退命令画出边长来。2、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尽量多地画出图1-16中的各种各样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看谁画得多。)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上机操作,尽量多地画出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小结

1、小结本课内容:(1)LOGO启动和界面;(2)LOGO的基本命令;(3)用LOGO命令画图的方法;2、小结学生学习情况,展示学生作品。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用LOGO命令画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第二课

会跳跃的小海龟

教学内容:会跳跃的小海龟

教学目标:

1、了解命令串的概念;

2、掌握抬笔命令和落笔命令的使用方法;

3、进一步练习用LOGO命令画图;

教学重点:

理解抬笔命令和落笔命令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使用LOGO命令画出较复杂一些的图画。

教学准备:

在教师机上准备好教学中将会用到的LOGO图形,如图2-2、图2-8、图2-9、图2-10。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知识点及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复习上课学习的LOGO基本命令

1、T:在上一课我们学会了一些LOGO的基本命令,大家还记得吗?2、T:我们还用这些基本命令画出了正方形和长方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命令是怎样的?3、T:今天,我们要学习怎样指挥小海龟在画图窗口里“写”出汉字来。

学生回答、讨论。

学生回答、讨论。

1、教小海龟“写”汉字

学习命令串的书写方式

1、示范讲解用命令串方式书写和键入命令的格式;2、要求学生上机操作,验证教材P11第二行的命令串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输入教材P11第二行的命令串,验证与教材图2-1中的正方形是否一致。

“写”连笔汉字

1、与学生讨论图2-2中左上角的“日”字应该怎样画,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白:(1)可以不按笔顺来画;(2)在一条线上再重复画线,不会影响已经画好的线;(3)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完成。2、要求学生上机操作,用LOGO命令画出图2-2中的“日”字及另外任选一个汉字。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操作:用LOGO命令画出图2-2中的“日”字及另外三个任选一个汉字。

学习抬笔命令和落笔命令,“写”分体结构汉字

1、T:像“旧”这样的字,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并不相连。在写这些字的时候,需要把笔尖抬起来,使笔画之间断开,这就要用到抬笔命令PU和落笔命令PD;2、示范讲解抬笔命令PU(教材图2-3);3、示范讲解落笔命令PU(教材图2-4);4、示范讲解用抬笔命令和落笔命令画出“旧”字(教材图2-5、图2-6、图2-7);5、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在抬笔命令和落笔命令的帮助下,画出“做一做”1中的后两个汉字(“回”字和“同”字)。(由于时间关系,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其中一个汉字时,即可进入下一环节)

学生倾听;

学生操作:体会抬笔命令的作用;学生操作:体会抬笔命令的作用;

学生操作:在抬笔命令和落笔命令的帮助下,完成“做一做”1,画出图2-9中的后两个汉字(“回”字和“同”字)。

2、教小海龟画简笔画

指导学生用LOGO基本命令画图

1、与学生讨论教材图2-8中的图形,明确图形是由两个不相连的部分组成的,需要用到抬笔命令和落笔命令;2、要求学生上机操作,用LOGO命令画出图2-8中的图画。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操作:用LOGO命令画出图2-8中的图画。

拓展训练

1、要求已经完成图2-8中图画的学生,用LOGO命令画出图2-10中的图画。

学生操作:用LOGO命令画出图2-10中的图画。

小结

1、小结本课内容:(1)什么叫命令串;(2)抬笔命令和落笔命令;2、小结学生学习情况,展示学生作品。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用LOGO命令画出的图画。

第三课

重复命令

教学内容:重复命令

教学目标:

1、了解重复命令的作用,掌握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

2、了解用重复命令画多种正多边的方法;

3、学习用重复命令画圆的方法;

4、学习用重复命令嵌套的方法画图。

教学重点:

掌握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

教学难点:

用重复命令画多种正多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在教师机上准备好教学中将会用到的LOGO图形,如图3-13、图3-14、图3-16、图3-17。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

环节

知识点及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复习用LOGO命令画正方形的方法

1、T:还记得画出正方形的命令吗?我们可以把它写成四个命令串:

FD60RT90

FD60RT90

FD60RT90

FD60RT90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画正方形一共用了8个命令,其实就是把FD60RT90这个命令串重复执行了四次。凡是这种有规律的内容,LOGO语言提供了一个“重复命令”来简化它,这就是REPEAT命令2、T: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重复命令。

学生倾听。

1、用重复命令画正方形和长方形

学习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

1、以正方形为例,讲解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

学生倾听;

用重复命令画正方形和长方形

1、以长方形为例,与学生讨论如何用重复命令画长方形;2、要求学生上机操作,键入画长方形的重复命令,观察画出的长方形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键入画长方形的重复命令,观察画出的长方形是否正确。

2、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

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

1、示范讲解用重复命令画正三角形;2、示范讲解用重复命令画正五边形;3、示范讲解用重复命令画正六边形。

学生操作:用重复命令画正三角形;学生操作:用重复命令画正三角形;学生操作:用重复命令画正三角形。

总结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规律

1、通过以上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例子,总结出重复命令中每次转动角度和转动次数之间的关系:

转动角度X重复次数=360度2、由这个规律,我们就能得到正多边形转角度数的计算方法:

转动角度(外角)=360度÷边数3、以正十边形为例,重复命令应该为

repeat10fd50lt36:4、要求学生上机操作,键入画正十边形的重复命令,观察画出的正十边形是否符合要求。

学生操作:用重复命令画正十边形,观察画出的正十边形是否符合要求。

3、用重复命令画圆

用重复命令画正三十六边形来模拟圆

1、用谈话法和讨论法,与学生讨论如何用重复命令画正三十六边形;2、要求学生上机操作,画出正三十六边形;3、T:通过观察你会发现,正三十六边形已经很像一个圆了,所以今后我们说画圆,就是让小海龟画一个正三十六边形来模拟一个圆;4、与学生讨论,改变重复命令中的哪一个命令可以改变圆的大小?得出结论:改变重复命令中FD命令的步数,就会改变圆的大小。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上机操作,用重复命令画出正三十六边形并仔细观察;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上机操作,用重复命令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教材图3-12)

4、重复命令嵌套

用重复命令嵌套的方法画出复杂图形

1、T:在重复命令里面又有一个重复命令,就叫做“重复命令嵌套”。使用重复命令嵌套的方法,画出的图形千变万化,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美丽图案。2、以图3-14为例,讲解使用重复命令嵌套,画出复杂图形的方法;3、以图3-16为例,讲解使用重复命令嵌套,画出复杂图形的另一种方法;

学生欣赏教材图3-13中的漂亮图案;

拓展训练

1、与学生讨论教材“做一做”2中的四个图形,参考提示的内容,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画出来的;2、要求学生上机操作,画出其中的一到两幅图画。

学生参加讨论;

学生上机操作,画出其中的一到两幅图画。

小结

1、小结本课内容:(1)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2)用重复命令画多种正多边的方法;(3)用重复命令画圆的方法;(4)用重复命令嵌套的方法画图。2、小结学生学习情况,展示学生作品。

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用LOGO命令画出图画。

第四课彩色绘图

教学内容:彩色绘图

教学目标:

1、掌握设置彩色画纸和画笔的方法;

2、知道如何使用填充语句FILL给图形填充颜色;

教学重点:

如何设置彩色画纸和画笔

教学难点:

用填充语句FILL给图形填充颜色。

课前准备:

课文中的蝴蝶、小房子和卡车,作为课前素材准备在师生计算机相关文件夹里。

教学过程:

一、师引入:前面小海龟画的图都是黑白的,生活是美好的,多色彩的,今天我们就来教小海龟画一幅彩色画图。

板书:(彩色绘图)

二、新课教学师:下面我们先为小海龟选择一张彩色画纸,在工具栏就一个能设置画纸颜色的工具,请你找到它,并试一试,你能帮小海龟选择一纸绿色的纸吗?

生:(探索性操作)

师板书:一、选择彩色画纸和画笔

师:(巡视)设置好的请举手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你设置彩色画纸的方法?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该使用什么快捷按钮的?

生:……

师:我们怎样将纸色纸改成红色纸呢?

师:根据同学的操作和学生的回答总结。

师:下面,你能选择一支白色的画笔,在绿色的纸上画一只白色蝴蝶吗?

生:(操作)

师:(巡视)

师:展示同学的作品,并点评。

师:请用你喜欢的纸和笔画一座小房子。

生:自由练习师:巡回指导,展示作品

师:前面我们画的图都是空心的,图案只由线条组成,能不能给画图填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板书:(二、给图形填上颜色)

(一)填充颜色

师演示:

1、事先准备一个没有封闭的正方形,通过抬笔、移动、落笔将小海龟移动到正方形内,执行填充命令FILL,结果会出现漏色现象,引导孩子们类比画图找出漏色原因;

2、清屏后制作一个封闭正方形,再正确填充,引导孩子们总结,填充命令FILL只能对封闭图形填充;

3、启发,我们能不能在红色边框内填充绿色或别的颜色呢?让同学试一试,再回答结果;

生探索性操作:……

师生共同总结:封闭图形内只能填充与边框相同的颜色。

(二)填充模式

刚才我们给图形填充的是一遍色,应用中我们还可以教小海龟填充各种漂亮的图案。

师演示:图形的填充模式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彩色绘图,知道我们可以利用快捷工作选择画纸和画笔的颜色;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填充模式,用FILL命令填充图形。

板书设计:

彩色绘图

一、选择彩色画纸和画笔

二、给图形填上颜色(要求:封闭图形只能填充与边框相同的颜色)

三、选择填充模式

第五课LOGO语言的过程

教学内容:

LOGO语言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过程;

2、学习和掌握过程的编写、定义和使用的方法;

3、理解执行过程名其实就是执行过程中的命令串,一经定义后的过程,可以与基本命令一样使用。

过程与方法:

1、让同学回忆前面我们是怎样用基本命令画图的,如何画错了,我们又是怎样修的,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小海龟记住画图时执行命令的顺序过程,如果需要它再画相同的图形时,只告诉它要执行的任务,而不需要告诉它具体的命令过程,它也可以凭记忆完成任务。这样是程序结构化设计思想,也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过程;

2、通过完成画正方形过程的编写、定义、执行和修改任务,让同学在操作、实践、理解中掌握过程的定义和使用。

情感与态度: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要求科学而严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从小养成科学严谨地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什么是过程;过程的定义和使用。

教学难点:

过程的定义和使用;过程的修改和调试。

课前准备:

用LOGO语言画出的正方形、圆和三角形成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布置上机任务,同时也是复习的过程:请一组的同学画一个边长为30的正方形;请二组的同学画一个边长为60的三角形;请三组的同学画一个边长为5的圆;

2、生操作、教师巡视

3、随机再要求学生清屏后,调整参数再完成画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命令小海龟画图的时候,总是需要我们一行行地输入命令,这样虽然很直观,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所有的命令都不能保存,画错了也无法修改,如果需要再画一次,只好重新输入,非常麻烦。

另外,小海龟只会做前进、后退、左转或右转等简单动作,如何我们要小海龟画一个正方形,必须告诉它怎么画,那怕它刚画了一个正方形,还是不能记住画图的命令和过程。其实不是小海龟太笨,而是我们没有让它记住完成任务的命令和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让小海龟记住画图的命令和过程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LOGO语言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方法叫做“LOGO语言的过程”(板书:LOGO语言的过程)。简单地说,“过程”可以把画一个图形的所有命令组合在一起,给它取一个名字,并且让小海龟牢牢地记住。以后只要输入这个过程的名字,小海龟就能听懂,并老老实实地画出这个图形来。也就是说,小海龟学会了画这个图形的新命令。

二、新课教学

什么叫过程:把海龟画图过程中执行的所有命令组合在一起就叫过程。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和定义过程呢?

如何编写和定义过程

1、过程的编写:EDITZFX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编写一个让海龟画正方形的过程。

师演示在命令窗口输入:EDITZFX这里EDIT是指打开编辑窗口,ZFX是我们要编写的过程的名字,注意在它们之间要留有空格。

师:(强调过程的格式)这时,LOGO就会打开一个编辑窗口,窗口中第一行TOZFX称为过程头,其中ZFX是这个过程的名字,被称为“过程名”,最后一行END称为过程尾,中间空着的一行,就是留给我们写过程命令的位置。

我们在过程头和过程尾之间写上画正方形的命令

2、过程的定义:F2敲F2键就可以完成ZFX过程的“定义”,回到命令窗口。命令窗口会显示ZFXredefined的信息,表示ZFX过程已经定义成功。定义过程就是让小海龟记住过程的内容。

3、执行过程:过程名当我们在命令行中输入过程名,就表示要小海龟执行过程头和过程尾之间的命令。在命令窗口中键入过程名ZFX,回车后,小海龟立刻画出一个正方形。

请你在命令窗口中输入:FD100ZFX,看看小海龟能画出一个什么图形?

师小结:说明定义后的过程可以与前面我们学习的基本命令混合使用。实际上,小海龟在我们的帮助下,学会了画的正方形的命令ZFX,并且一经定义的过程,可以任务的执行。

任务:试一试,你能让海龟记住画三角形和圆的命令吗?

学生上机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过程的修改和调试当编写好的过程需要修改时,只需要再在命令窗口中输入:EDIT过程名回车,就可以再次进行过程编写窗口,对过程进行修改,修改好的过程必须再次用F2定义,否则,小海龟还是记住上一次的过程。

师总结:我们可以用过程让海龟记住画图的命令。执行命令“EDIT过程名回车”,可进入过程编写窗口;第一个过程的都是以“TO过程名”开始,以“END”结束,在过程头与过程尾之间是海龟执行过程时画图的命令;编写好的命令必须用F2定义;执行过程时,只需要与基本命令一样,在命令窗口中输入“过程名回车”。

任务:请同学们定义画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过程:(小提示:你可以在编辑窗口中,一次输入多个过程。不过要注意,每个过程都应该有自己的过程头和过程尾。)

板书设计:

LOGO语言的过程

一、什么叫过程:把海龟画图过程中执行的所有命令组合在一起就叫过程。

二、如何编写和定义过程

1、过程的编写:EDITZFX

2、过程的定义:F2

三、执行过程:在命令窗口中输入:过程名回车

四、过程的修改和调试

第六课LOGO的文件管理

课题

LOGO的文件管理

执教

廖聪

课时进度

1课时

课型特点

上机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当前窗口”,会把某一窗口选择为

“当前窗口”;

2、掌握保存和读取图形的方法,并能在“画图软件”

中显示保存在文件中的LOGO图形;

3、掌握保存和读取过程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品质;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保存和读取LOGO图形及LOGO过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保存LOGO过程几种方式

教学准备

建立用于保存学生文件的文件夹、用于展示的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复习

1、定义一个的画边长为100步的正方形过程,过程名为“ZFX”;定义一个画长为100步宽为50步的长方形过程,过程名为“CFX”;

2、使用这两个过程画出图形。

1、语言引入(略)

2、巡视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弥补措施;

3、在学生活动时读取课前准备的几个过程。

1、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2、定义好过程、画好图形为下一步教学作好准备;

3、乘学生不注意时读取过程,制造悬念。

活动二:

激趣引入

1、观察教师展示的图形和过程;

2、猜想老师是怎样实现在短时间内画出多个精美图形的。

1、展示课前准备的几张精美图形;

2、提问:大家都知道退出LOGO后所定义的过程就会消失,你们猜猜老师是怎样快速画出这些图形的?

1、用精美图形及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大胆思考(猜测、推断)的能力;

3、引导学生说出“保存”、“读取”或类似词语。

活动三:

认识“当前窗口”

1、用鼠标点击画图窗口、命令窗口和编辑窗口,观察有什么变化;

2、把教师指定的窗口选中,使标题栏为蓝色。

3、小组内说说你的电脑上目前哪个窗口是“当前窗口”

1、介绍什么是“当前窗口”;

2、引导学生说出如何判断某一窗口是否是“当前窗口”;

3、快速巡视,了解情况;

4、特别强调:我们的操作都是对“当前窗口”进行操作。

1、引导学生通过标题栏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某一窗口是否是“当前窗口”;

2、通过小组内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检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互相纠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四:

认识文件菜单中的“保存文件”和“读取文件”选项以及工具栏上的相应按键

1、回忆以前学过的应用软件中我们是如何保存和读取文件的;

2、尝试在LOGO软件中找出文件菜单中的“保存”、“读取”选项及在工具栏中的相应按钮;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4、小组汇报;

5、学生评价。

1、引导、提醒;

2、小组汇报后引导其他学生对汇报小组的评价;

3、教师评价、肯定、纠正;

1、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观察、思考、推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五:

自主探究保存和读取LOGO图形的方法。

1、试试把画图窗口和命令窗口分别作为“当前窗口”时,按下保存按钮有什么不同?想想为什么?倾听教师讲解;

2、思考,要把刚才画的正方形保存起来应该使哪个窗口作为“当前窗口”?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你认为可以怎样保存图形?

3、验证自己的想法,试试把正方形用老师指定的文件名保存在指定文件夹;

4、尝试清屏后读取刚才保存的正方形;

5、在“画图软件”中读取刚才保存的正方形;

6、小组相互交流、评价;

7、学生演示。

1、设疑;

2、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3、指定图形保存时使用的文件名和保存类型及路径;简介文件类型及路径;

4、巡视,了解情况,及时指导;

5、组织学生交流;

6、总结、评价。

1、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究新知识,通过猜想——验证——交流——评价的方式完成从自学到合作学习的过渡,让学生感受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件类型和保存路径不是本课重点,只需简单介绍,不要求学生过多了解,故指定保存类型和路径。但对图形保存类型和过程保存类型要加以区分。

活动六:

独立探究保存和读取LOGO过程的方法

1、打开正方形过程的编辑窗口;

2、尝试独立保存此过程,文件名为“ZFX.LGO”;

3、尝试读取“ZFX.LGO”并用此过程画出图形;

4、说说在保存和读取LOGO过程时你有没有遇到困难?有什么困难?如有困难,交小组讨论解决;

5、学生代表演示;

6、全体学生操作练习保存、读取“CFX.LGO”

1、巡视;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3、答疑;

4、注意学生代表演示,及时组织学生评价。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向小组成员请教,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更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活动七:

拓展训练

1、刚才我们保存过程是在编辑窗口中进行操作的,试试在使命窗口使用保存操作会有什么不同?把你的发现报告给学习小组;

2、小组汇总后向全班汇报;

3、如何一次保存多个过程?你有什么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听,大家共同试试,看谁的想法行得通;

4、小组验证后向全班汇报。

1、设疑;

2、巡视学生操作和讨论情况;

3、及时答疑;

4、组织小组汇报,及时评价。

1、保持学生探究热情,进一步抛出新问题;

2、将教学难点融入学生的探究学习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来突破教学难点;

3、教师设疑避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

4、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作业

P44、45页做一做

课后小结:(略)

第七课

在过程中调用过程

教学内容:在过程中调用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过程的嵌套;

2、认识子过程的作用,学会用过程嵌套的方法画图;

3、理解用过程嵌套的方法作图的意义,学会分析任务确定子过程的方法,初步建立编程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过程的嵌套

教学难点:

区分子过程、主过程,用过程嵌套的方法画图。

教学准备:

在教师机上准备好教学中需要用到的过程:正三角形SJX、蝴蝶DIE、小花HUADUO、小草XIAOCAO、花园HUAYUAN。

教学过程:

1、旧知回顾:

师: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定义一个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定义的这个过程可以吗?

判断:TODIE

RT40

SJX

RT30

SJX

LT60FD20BK20

LT60FD20BK20

RT50

END

引导分析:不可以!因为SJX是不是命令,LOGO不能识别它。

师:每一条命令都有自己的功能,我们定义的过程也有自己的功能,在过程中能不能把别的过程名当作命令来使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2、揭示课题:

第七课在过程中调用过程

师生读课题

3、带问题自学教材第一部分“在过程中调用过程——过程的嵌套”。

生自学教材46-48页

要求:

1)理解什么是过程嵌套?

2)怎样区分子过程、主过程?

3)上机试一试,用过程嵌套的方法作图DIE。

4、自学交流:

1)过程嵌套:在过程中调用过程的方法。

2)子过程:被调用的过程,如教材中的SJX。

主过程:调用了子过程,被直接运行的过程,如教材中的DIE。

5、过程嵌套的应用:

观察教材49页图7-6,分析讨论图的特征:

有4颗相同的草,有两只相同的蝴蝶。

师:用我们新学的方法如何编写过程?

引导分析:

1)先定义子过程蝴蝶DIE、小草XIAOCAO,再用过程嵌套的方法定义主过程花园HUAYUAN;

2)为了便于作图,子过程蝴蝶DIE、小草XIAOCAO也需调用上一级子过程正三角形SJX、小花HUADUO;

3)定义过程时,先定义最基本的子过程再层层推进,由小到大,最后定义主过程。

学生上机完成任务:花园

教师巡视辅导

6、本课知识回顾:

师:回到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定义过程DIE吗?

引导分析:如果先定义了子过程SJX,就可以这样定义主过程DIE。

展示交流部分学生作品:点评学生定义的过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用过程嵌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像搭积木一样方便、快捷地组合一些复杂图案。

第八课

了解机器人

教学内容:了解机器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白机器人的定义是什么?知道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的目的。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3.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得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的概念越来越丰富,人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更丰富、更智能的机器人”的结论。

教学难点: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乐高教育机器人的RCX、光电传感器、触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舞蹈机器人、爬墙机器人、体操机器人的视频录象;电影“机械公敌”的片段;

教学方法:

以讨论法、谈话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在电视里、新闻中经常听到“机器人”这个词语,那么机器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机器人的世界,共同学习到底什么是机器人。(板书课题)

课前,各个小组已经就机器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一些调查,希望同学们能畅所欲言、就自己调查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二)、分组讨论:

讨论目的:合作、讨论分享数据、得出结论、解释结论,并进一步改善项目策略。

讨论内容: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根据问题得到的结果。

讨论方式: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学生先在组内就调查的内容展开讨论,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说一说机器人的特点、人类制造机器人的原因以及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组长做好记录,做好归纳总结,并代表组内在全班展开交流。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内容要围绕调查的主题开展。

要求全班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对每个大组得出的结论展开讨论,说一说他们的结论完整吗?有科学依据吗?是否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请说出你的理由。

(三)、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机器人技术近40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化高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机器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出示板书)

(1)、机器人是具有一些类人的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又叫自动化装置并具有类人功能;

(2)、机器人是根据程序来完成相应地工作。

2、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制造机器人呢?(出示板书)

(1)、主要是因为机器人可以在有毒、有害、高温或危险环境工作;

(2)、它可以从事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或人类不能完成的工作。

3、因为机器人都是为了适应各种需要和各种特殊环境而设计制造的,所以它的外形不一定都要做成人形。(出示录象,展示几种不同用途的机器人如舞蹈机器人、爬墙机器人、体操机器人等)

(四)、机器人的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我们人类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了呢?未来的机器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5—56(机器人的发展)并回答刚才老师所提的两个问题。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到目前为止,机器人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代机器人叫示教再现型机器人,由计算机控制一个能任意转动的机械,通过演示教会机器人工作;第二代机器人是带感觉的机器人,它的感觉器官就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出示“乐高”教学机器人的几种传感器如:光电传感器、触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未来的机器人也就是第三代机器人,是我们机器人科学中一个理想的所追求的最高级的阶段,叫智能机器人,只要告诉它做什么,不用告诉它怎么去做,它就能完成运动,感知思维和人机通讯的功能和机能。老师这里有关于未来机器人的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出示电影“机械公敌”的片段)

目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还是相对的只是在局部有这种智能的概念和含义,但像刚才电影中大家看到的真正完整意义的这种智能机器人实际上并不存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的概念越来越丰富,它的内涵越来越宽,我们制造的机器人也将会更加完善、更加智能。

五、机器人与人类能友好相处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会越来越智能,那么,在将来智能机器人与我们人类能友好相处吗?会出现机器人统治世界的情况吗?(介绍“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请同学们就刚才的小故事相互讨论并发表你的看法)

教师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展望21世纪,机器人将是一个与20世纪计算机的普及一样,会深入地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相信,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不会出现“机器人上岗,工人下岗”的局面,因为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实际上是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和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好的岗位去工作,去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人类仍然是机器人的主人,我们坚定的相信人与机器人一定能成为朋友的。

第九课

认识机器人

教学内容:认识机器人

教材分析:

在了解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及应用范围的基础上,对机器人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机器人,并能够知道他怎样完成和执行任务的。

2、通过机器人与人的类比,了解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3、让孩子通过对机器人的认识了解,从而对机器人的搭建和程序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想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一、引入

孩子们,你们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呢?

将你设计的机器人与人作对比,看看你的机器人和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孩子们介绍自己设计的机器人的功能。

从这些功能来分析机器人最基本的特点。

(身体、会走路、会发出声音……)

类比人与机器人的差异,从而引导孩子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流程

通过上面的比较之后,我们分别来介绍机器人的“大脑”、“手”和“脚”、“眼睛”、“听”、“说”各个部件。

1、RCX(大脑)

我们每个正常人的言行都是靠我们的大脑思维发出指令的,同样我们的机器人也是如此。

展示RCX、RCU图片

让孩子们理解:

RCX、RCU就是机器人的大脑,它知道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怎样去处理各种问题。只要你在计算机上设计好机器人的程序,也就是给他下达命令,当然要机器人能够理解的语言,通过一条能够连接机器人和电脑的下载线将命令送到机器人的大脑(CPU)让你的机器人去执行这个任务。

孩子们喜欢电脑吗?

正如我们的电脑有一个CPU一样,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电脑啊,你看,你在电脑上打开你的游戏,马上漂亮有趣的游戏界面马上就会映入你的眼帘,电脑的反应这么快,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我们的CPU!

学生观看视频:下载一个走轨迹的程序,并让机器人完成走轨迹的任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2、眼睛和感觉器官(传感器)

(1)光电传感器(眼睛)

原来机器人是通过光电传感器来识别这条黑线,并且沿着这条黑线走。

光电传感器将自己看到的颜色的值传递给机器人的大脑(RCX),让RCX做出判断接下来该怎么走。

(2)触碰传感器视频或实物演示

(3)温度传感器视频或实物演示

正如我们能感受冷、热一样,温度传感器比我们的皮肤能更准确的感知温度。

3、“听”、“说”能力

机器人的耳朵可以说就是一个录音机或麦克风,把听到的

声音转换成音频电信号传给RCX,看它对接下来的事情怎

么处理。正如我们在听课一

看完这个机器人去完成这个任务,孩子们,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个机器人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任务,它又是怎样去完成任务的?

让学生讨论,机器人是怎样认路的?结论是:机器人有“眼睛”。

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机器人的触动、温度传感器。

并可以举例来说明其应用。

触碰传感器可以让我们的机器人遇到障碍后调转方向行走。

一个综合使用机器人“眼睛”、“听”、“说”视频:

清晨,天亮了,光感检测到一定的数值后,让RCX给下达命令,机器人发出声音,当机器人听到主人发出声音或击掌后,停止发声。

孩子们在观看视频或实例后,让他们自己参与研究讨论机器人完成的任务,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各部分感应器或积木块的作用及功能。

样,老师所讲的内容传入我们的耳朵,然后再传给我们的大脑,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在听课的人,我相信,这会你的RCX已经在思考了!

机器人的“嘴”就不用多说了,就相当于一个蜂鸣器,是电流的频率带动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4、机器人的“手”和“脚”

说了这么多机器人的重要部件,我们忘了一样机器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机器人无论完成什么任务,他都需要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呀!

还有就是马达,可以说是机器人产生运动的原因,没有它,即便是有再多的骨骼也不能让我们的机器人活动起来

让学生观察发现机器人怎样“看”、“听”和“说”。

这里的健康是机器人具有好的搭建结构,我们所看到的积木块都是机器人的骨骼,要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搭建出很多机器人,但你需要选择一个自适宜的搭建结构,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让学生进行简单结构的搭建。几个部件即可。从中体会到积木块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教学内容

5、机器人的能源

机器人的能源重要来自电能和光能,不同的机器人所需要的电池也不一样,这一点需要按照每种不同厂家的机器人的要求来。

三、总结

学完今天这一课,相信孩子们对机器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请你来帮我们总结一下机器人能够完成一些什么事情,都能用到哪些东西。

展示太阳能机器人。这里的太阳能不一定就是太阳光,我们同样可以用灯光代替太阳能。

应用今天所了解到的机器人的各种感应器,设计一个你的机器人,介绍它的功能,并能够说说原因!

相信你做得到!

通过孩子们自己的介绍,能够了解他们是否真正认识了机器人。

第十课

与机器人“对话”

教学内容:与机器人“对话”

教学目标:

1、了解与通用机器人“对话”的途径;

2、掌握如何与通用机器人“对话”,学会用LOGO语言编写程序指挥通用机器人运行。

教学重难点:

用机器人能够识别的语言编写程序,并运用仿真程序进行测试。

教学准备:

机器人跳舞视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展示视频:机器人跳舞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机器人能按我们的要求跳舞呢?它能听懂我们的话吗?引导学生讨论

2、揭示课题:第十课与机器人“对话”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怎么样和机器人“对话”

(二)讲授新课

1、给机器人请一个“翻译”:

浏览教材75页,师生交流:谁是机器人的“翻译”?通用机器人能听懂我们学过的哪种语言?

2、给机器人命令

1)进入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吧!步骤:单击“开始——程序——通用机器人多语言教学系统——通用机器人”

2)带问题自学教材76—79页要求:a、了解“通用机器人多语言教学系统”窗口由哪几部分组成?b、怎样在编辑窗口中编写程序c、了解:机器人走一步的距离是多少厘米?d、试着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走边长是50厘米的正方形”

3)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师:程序用LOGO语言表达出来之后,机器人就能明白我们的意思了,那么我们就用仿真运行一下,看看机器人是否真的明白我们的意思,并能正确执行了呢?

4)学生活动:参看教材上的方法,运行编写的LOGO程序

5)探究活动师:在第七课中我们学过用过程嵌套的方法编写DIE程序,尝试让机器人画一只蝴蝶吧!指导学生探究活动。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点评学生的程序编写情况

(三)总结:师生回顾学习心得:通过在“通用机器人LOGO语言教学系统”中编写LOGO程序,我们已经可以让通用机器人画“走正方形”和“画蝴蝶”了,其实机器人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只要掌握了它的编程语言,就能够教会它按我们的命令做事。

板书设计:

第十课与机器人“对话”

一、器人的“翻译”

二、机器人命令

1、进入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

2、给机器人编写程序运行机器人程序

第十一课让机器人动起来

教学目的:

1、需要让同学自己设计、搭建机器人;

2、使用LOGO语言或者ROBOLAB编程软件写出使机器人能在普通的地面或者桌面上动起来的程序;然后将程序下传给机器人,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3、最后让机器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运动。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掌握整个机器人活动的流程:机器人的设计、搭建——程序设计——下传程序——调试程序——完成任务。

教学难点:

1、掌握下传程序的步骤和方法;

2、克服小学生的焦躁心理,对调试工作要做好、做到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投影演示结合实践操作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

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系统学习了机器人能“懂”的LOGO语言,也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了机器人,还通过虚拟平台与机器人进行了“对话”。那么大家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机器人呢?又想不想让自己制作的机器人听你的话呢?(大家都回答“想”)那请同学们都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一、设计、搭建机器人

目前教学使用的机器人有两种形式:

1、有固定外形的机器人,如通用机器人,其特点是:方便安装;

2、积木式机器人,如乐高机器人,其特点是:变化多端。

二、安装编程、管理软件

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机器人的编程、管理平台,这些软件需要在机器人活动之前就安装在计算机上。

常使用的有:“通用机器人多语言教学系统(LOGO)”和“ROBOLAB图形化的编程软件”。

三、将机器人与计算机连接

要将计算机中编好的程序传送到机器人的“大脑”中,就必须在计算机与机器人之间建立联系,以便程序下传。

通用机器人有连接线,操作步骤如下(亲自演示):

第一,将机器人通讯电缆的一端插入计算机的串行口里;

第二,将通讯电缆的另一端与机器人的五线数据插头相连,注意两端的红色数据线相对。

乐高机器人则利用红外连接(拓展知识)。

四、下传程序(以通用机器人为例)

1、打开机器人电源开关。

2、单击工具栏的“连接机器人”按钮。

3、此时可以看到“LOGO语言下传过程名”窗口中已经有了正方形过程名“ZFX”。(如果不是,请输入过程名)

4、单击“确定”按钮,此时可看到“机器人通讯”窗口显示正常连接。如果显示未连接,请选择另一个串口试试。

5、单击“下传”按钮,机器人通讯窗口将显示下传进度,同时可以看到通讯电缆绿色指示灯变亮,表示数据正在传输。

6、程序下传成功后,在机器人通讯窗口中将显示“程序下传正确”和程序占用机器人“大脑”空间的百分比,此时单击“OK”按钮,完成程序下传。

五、程序的执行和调试

程序下传后,还需要让机器人执行,以测试机器人是否能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1、关闭机器人电源开关。

2、将机器人与通讯电缆分离。

3、找一个合适的场地,打开机器人电源开关,观察机器人的运动情况,看看机器人是否按你的要求“走”了一个正方形。

4、根据情况调整程序参数,再下传、执行,直至达到任务的要求。(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就需要我们对其参数进行一些修改)

六、让机器人按我们的意愿运动

根据实际情况还要做以下修改:

1、调整移动系数;

2、调整转动系数;

3、加入等待时间。

七、探究活动

P87—P89

第十二课

聪明的“光控路灯”

教学目的:

以乐高机器人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自动光控路灯;以通用机器人为例,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报晓机器人。

教学难点:

1、了解光电传感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做好机器人的测试和程序的调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课件演示结合实践操作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

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编写了程序,然后将它“植入”了机器人的大脑,使机器人真正在我们身边动了起来。但机器人的功能仅仅是在我们身边运动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机器人来实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需求。

一、自动光控路灯

利用准备好的乐高机器人器材设计制作一个自动光控路灯。

1、所需器材:光电传感器一个、导线、RCX一个、灯泡一个、组件若干。

2、光电传感器的使用及原理:

乐高光电传感器被封装在两个2*4的积木块中,在传感器的一端,可以看到两个灯,光电传感器工作时,红灯发出光线,照到物体表面,白灯接收反射回来的光线,同时,在RCX上会显示接收到的反射光值。乐高光电传感器的光值以0至100的数的形式返回,光线越亮,数值越大;光线越暗,数值越小。(根据书上P91先完成试一试的内容)

3、自动光控路灯的设计

A、任务分析

白天马路边的路灯关着,天黑了,当光电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变暗时,RCX会自动打开路灯;天亮了,光电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又变亮时,这时RCX将自动关闭路灯。这样通过自然光的变化便能实现自动光控路灯。

B、具体步骤

a、搭建自动光控路灯(看老师演示);

b、程序的创建(看课件演示或多媒体现场演示制作、程序略);

c、下传程序(RCX是利用红外线发射塔);

d、运行程序,观察结果;

e、进一步修改程序和参数,完善任务。

二、报晓机器人

再以通用机器人为例,设计制作一个报晓机器人。

1、所需器材:利用通用机器人的左右光敏传感器。

2、通用机器人光敏传感器的使用及原理:

通用机器人有16个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打开和关闭不同的I/O端口,机器人就会有不同的反应。通用机器人的左、右光敏传感器分别位于车身前端下面的左、右两侧,端口分别是PIN14和PIN15可理解为14号、15号(输入/输出)端口:。通用机器人的光敏感器只能分辨浅色和深色,其默认值为:

功能

照在浅色(白色)时

照在深色(黑色)时

左光敏传感器

:PIN14=0

:PIN14=1

右光敏传感器

:PIN15=0

:PIN15=1

3、制作报晓机器人

A、任务分析

晚上,地面是黑色,(:PIN14)和(:PIN15)的值都为1,这时我们让机器人也安静地睡觉。天亮了,地面是白色,(:PIN14)和(:PIN15)的值都为0,这时我们让机器人为我们唱歌,叫醒我们。

B、具体步骤

a、程序的创建(看课件演示或多媒体现场演示制作、程序略);

b、下传程序(用机器人和计算机的连接方式完成);

c、运行程序,观察结果;

d、进一步修改程序和参数,完善任务。

四、探究活动

P99—P100

第十三课

不会碰坏的机器人

教学内容:不会碰坏的机器人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乐高触动传感器的特性

2、初步会用乐高ROBOLAB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

乐高触动传感器的特性

教学难点:

乐高ROBOLAB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践

教学过程:

一、演示

演示乐高机器人沿直线行进,碰到障碍物后退。

二、引导观察

机器人碰到障碍物就后退,说明机器人具有什么功能?

答:机器人具有“触觉”的功能

机器人为什么具有““触觉”的功能呢?

答:机器人身上安装了传感器——触动传感器,它让机器人具有“触觉”。

三、引导探索触动传感器特性

1、设计一程序,按下触动传感器,机器人就停,松开触动传感器,机器人就行进。应,从面感知物体的存在。

2、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按下触动传感器,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松开触动传感器,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结果说明什么?

答:机器人能利用触动传感器“感觉”到物体的存在。

三、用乐高ROBOLAB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

见书P108页

五、运行和调试

运行机器人看看能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如果还不能有效的完成任务,应找原因,修改机器的硬件或软件。

第十四课

能识路的机器人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原理。

2、初步会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

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难点:

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识别障碍物、“认识”路的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践

教学过程:

一、演示演示机器人沿白的线路或黑的线路行进,到达模拟的公共汽车站停止。

二、引导观察机器人能完成沿白的线路或黑的线路行进,到达模拟的公共汽车站停止,说明机器人具有什么功能?答:机器人具有“看”路和“看”站牌的功能。

机器人为什么具有“看”的功能呢?答:机器人身上安装了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它是机器人的“眼晴”。这个机器人有多少支“眼睛”?答:三支“眼睛”

三、引导探索机器人“眼睛”的特性

实验一: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结果说明什么?答:机器人能利用光电传感器“看”到物体。因为手挡在光电传感器的前面,一部分光就会被反射回去。这时光电传感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机器人的“大脑”就会有一定的反应,从面感知物体的存在。

实验二: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并且前后移动你的手,看看机器人有什么反应?结果说明什么?答:机器人能利用光电传感器“看”到不同距离的物体。

实验三:打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用手去挡住光电传感器和没有任何障碍物挡住光电传感受器两种情况,观察机器人有什么反应?

四、根据机器人完成的任务编制程序见书P103页图13—2程序

五、设计仿真场地具体设计步骤见书103页设计仿真场地部分

六、仿真运行具体操作步骤见书106页仿真运行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利用传感器控制机器人。

过程方法:1.通过任务需求分析,设计解决问题方案;

2.编写、调试程序控制机器人的行为;

3.小组合作,互相促进;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1.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动脑、动手探索求实的学习习惯

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

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程序设计思路的严谨与完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白色底板、黑线轨迹线及木质深色围墙板。

(2)学生进行前期活动准备。

(3)了解奥运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首先,让大家一起来回味一下奥运属于中国的一瞬间人们的感受。观看影片。

学生解说:人们从高楼、四合院、小巷,汇成一股洪流涌向了广场。所有的汽车竟忘记了前行,一起鸣响了喇叭,向苍天致谢。所有的手机、呼机响起来了,千言万言语化作了一句话——“我们赢了!”花店的小老板免费送上了鲜花;冷饮店有人在呐喊:“今天不要钱!”无数面小国旗在人们手中挥着、舞着,还有叔叔们脱下的衣衫。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久久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不肯离开。他看不见啊,可他说:“我的心能听得见!”如今,有百年历史的奥运也来到了中国。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越会倍加珍惜。世界给中国一个机遇,中国将还世界一个惊奇。那时,北京将更加美丽。那时,中国将更加傲然挺立……

主持人:“更快、更高、更强”这句格言中充盈着奥林匹克拼搏、竞争的精神,所到之处,无不绽放出绚丽的光芒。我们今天全班小朋友也准备在这儿一较身手,让机器人来打打擂,看哪个小组的机器人在比赛中获胜。我国的北京奥运将办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现在首先考考大家在前面对科技奥运和机器人知识了解多少。

知识复习:

主持人出示各种写有题目的小纸条,学生回答正确有奖。

好,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二环节:

场地布置大比拼,看谁用最短时间完成比赛场地最好。要求:

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根据书中P127要求,分小组进行。

计时开始

实践探索

师:宣布本次比赛的主题:机器人探雷者。要求机器人沿着轨迹前进,乱走就不能排除干净轨迹上的雷。

分4人小组,合作团结、探索交流,共同完成比赛任务就为赢,其中最快、最好的是优秀级,其次为良好级,最后为合格级。每小组必须完成任务。具体要求见各组“小秘笺”(教师事先将书中P126任务要求等写在小卡片上发到各小组)。

宣读本次比赛的规则:

(1)各队按要求在规定的40分钟时间内完成机器人的搭建及调试工作。

(2)在每次比赛之前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

(3)采取对抗赛形式,每次两小组比赛,三局两胜制,胜队进下一轮,负队淘汰。对决次序由队长赛前抽签决定。(4)比赛的过程中参赛队员必须服从裁判。

(5)比赛中,如果因为场外干扰或者场地的原因而未完成比赛,由裁判决定是否可以重新比赛。

(6)比赛过程中只允许每小组4位参赛选手和相关工作人员进入比赛场地,其他人不能进入。

讲解记分方法:

分创意装饰得分与任务完成得分和时间得分,三项之和为每一回合成绩。记分方法详见各组“小秘笺”(书中P128记分方法写在小卡片2上发到各小组)。

宣布裁判员名单:

信息技术老师、班主任、不参加活动的班干部代表

他们人手一张评分表,汇总平均即为得分。[见书P129]

教师分析本次任务的特点及完成任务的思路。

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分组指导。

新授

一、引课一辆探雷车,要沿着同学们设定的路线前进,如果偏离了方向,那就会导致后面的战士触雷而亡。

请同学们给探雷车搭建、设计。

二、任务分析要让车沿着黑线走,应该用什么传感器能完成这个任务?(光电传感器)

需要几个传感器?(三个,品排)

为什么是3CM的等边三角形?(根据轨迹宽度计算)要让它有效前进,应该采用什么结构?(双电机后置驱动式三轮结构),这样保证转弯动力。

如果调整转弯灵活度,怎么办?(调整导向轮与后轮距离)

改变机器人运动速度,怎么办?(调整传感器与后轮的距离)

三、程序设计

1、2、3号光电传感器分别在哪个位置时,直线前进,怎样使机器人左转、右转?,怎样进行修正处理,让其恢复直行。

程序中的“着陆”、“跳转”图标分别是哪个?

“光值减小”的意义是什么?

进行程序设定

四、学生活动(教师下组个别指导)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开始设计、制作。

程序输入、调试、运行

再调试,再运行。

五、准备时间到,开始比赛

比赛评定

学生开始分组比赛。

1、由每组学生代表讲解设计的意图、过程。

2、裁判进行装饰打分。

3、学生进行场地运行。裁判对过程打分。

4、对运行结果进行评估打分。

对于失败小组,待定,请小组交流,找出失败原因,进行二次调试,再次进行PK。

教师要及时处理好小组的违规及各类争执,保证比赛的相对公正、公平。

4.评价与反馈。

师:我们今天的比赛即将结束了,

现在让我们看看比赛的结果。

宣布比赛成绩。

各小组完成反馈表。。

为本小组的得与失进行评价及自我打分。

请小记者采访:

我想采访一下最能干的机器人探雷员,你们小组的机器人为什么这么厉害?

请优秀小组成员上台,作经验介绍。

教师进行小结,对学生的成绩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展望机器人在未来生活中的作用。

跟我学写话(写事)

跟我学写话(写动物)

跟我学写话(写人)

跟我学写话(写景)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范文第3篇

1、四则运算。

2、位置与方向。

3、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4、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5、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范文第4篇

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1、小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份之几……的数,叫小数。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表示十分之几的小数是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小数是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的小数是三位小数……

3、小数的组成: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

4、小数的数位、计算单位、进率:①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与整数一样,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②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③

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④

在一个小数中,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它就是几位小数。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

5、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计数单位

一(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6、小数的读写:读小数时,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写小数时,也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7、理解0.1与0.10的区别联系:区别: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联系: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

8、纯小数和带小数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9、测量活动(名数的改写)①

1分米=0.1米

1厘米=0.01米

1克=0.001千克……学会低级单位与高级单位之间的互化(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低级单位单名数化为高级单位时,先将这个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②

复名数改单名数:抄相同,改不同。(相同的单位抄在整数部分,不相同的单位按照上面的改写方法写在小数部分)。③

其他改写方法:单名数互化:a.低级单位名数÷进率=高级单位名数。b.高级单位名数×进率=低级单位名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互化:抄相同,改不同(同单名数互化方法)。如:3米2厘米=(

)米。相同的单位米,抄在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是3;改写不同:2厘米÷100=0.02米(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④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

10、比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①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②

把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要先比较它们的大小。再按照题目的要求按顺序排列。当单位不统一的几个数量比较大小时,要先将这几个数量的单位统一,再按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最后答题应按照最目中给的原数进行排列顺序。

11、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①小数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②小数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1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3、小数加减计算法则: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从末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被减数的小数末尾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得数的小数点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

14、小数加减混合运算① 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同级运算,从左往右;有括号的,先里后外。②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例如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

15、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

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将数位要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定要把“0”去掉。

第二单元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1、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已知图形进行分类① 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 ② 按平面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的; ③ 按图形的边数来分。

2、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不稳定性)的特点。

3、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① 按角分,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本质特征: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② 按边分,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①

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②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已知两条边的长度,那么第三边的长度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小于两边只差。③

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④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⑤

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⑥

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⑦

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5、四边形的分类①

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四边形。四边形中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由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②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③

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a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b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c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d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e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法的意义:①

小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②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可以说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也可以说是求这个小数的整数倍是多少。如:2.3×5表示求5个2.3的和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求2.3的5倍是多少。

2、乘法的变化规律:①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a倍,积也扩大(或缩小)a倍。②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a

倍,另外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就扩大a×b倍。③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缩小a

倍,另外一个因数缩小b倍,积就缩小a×b倍。

3、积不变规律: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a

倍,另外一个因数缩小a倍,积不变。

4、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乘法法则计算出积③

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④

若积的末尾有0可以去掉

5、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乘法法则计算出积③

看积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得的积的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

6、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b+a×c

a×(b—c)=a×b

a×c

7、积的近似数:保留a位小数,就看第a+1位,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值。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按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积的近似值。

8、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①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

、1/100

1/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点右移,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位,小数点移动完后,整数最高位前边的“0”要去掉;小数点左移,位数不够时,也用“0”补足,点上小数点,若整数部分没有数,用“0”表示,若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应把末尾的“0”去掉。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积的近似值的求法:一般要先算了正确的积,再根据题目要求或生活习惯用“四舍五入”

比较大小:① 一个数乘以一个大于1的数,积大于它本身。例如:6.5×1.5>6.5② 一个数乘以一个等于1的数,积等于它本身。例如:6.5×1=6.5③ 一个数乘以一个小于1的数,积小于它本身。例如:6.5×0.9<6.5

第四单元 观察物体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2、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3、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4、方法指导:在不同位置观察由小正方体平摆的物体,并判断观察到物体的平面图,在哪一位置观察,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注意视线应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第五单元 认识方程

1、数量关系:用字母或者含有字母的式子都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①长方形周长公式:C=2(a+b)②长方形面积公式:S=ab③正方形周长公式:C=4a④正方形面积公式:S=a²

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①加法交换律a+b=b+a②加法结合律(a+b)+c=a+(b+c)③乘法交换律a×b=b×a④乘法结合律(a×b)×c=a×(b×c)⑤乘法分配律

(a+b)

×

c=a×c+b×c

(a-b)×c=a×c-b×c⑥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⑦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

4、数字与字母乘积的表示法: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和字母之间、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可以用“”表示或省略不写,数字一般都写在字母前面。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字母按顺序写。如:a×b=ab、5×a=5a、1×a=a、a×a=a²

5、区别a²和2a的区别:2a=2×a     a²=a×a

6、方程的含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区别:方程是等式,但等式却不都是方程。

8、等式性质一: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9、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10、解方程的书写格式:解方程前要先写一个“解”字和冒号;一步一脱式,每算一步,等号都要上、下对齐;表示未知数的字母一般都要放在等号的左侧。

1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12、看图列方程关键是看懂图意,从中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在列方程时,把未知数尽量放在等式左边。

13、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应用题)首先要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出来,最后检验,写出答语。

14、图形中的规律 ① 摆n个三角形需要2n+1根小棒。② 摆n个正方形需要3n+1根小棒。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1、条形统计图:横向:用直条的长短表示,竖向表示类别,横向表示数量;纵向: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横向表示类别,竖向表示数量。不同的统计图中1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1格表示几个单位。数据大,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就多,数据小,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就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方便、便于察看数量多少。

2、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确定水平方向,标出项目;确定垂直方向代表的数量(1格代表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写出标题。

3、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4、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5、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6、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平均数=总数量÷数量个数 总数量=平均数×数量个数

数量个数=总数量÷平均数

本册补充知识点 常用数量关系

1、平均数关系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2、总数、份数、每份数关系式: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3、行程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购物问题关系式: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程问题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相遇问题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7、加法关系式: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8、减法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3、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话剧导入,引出新知

三个农夫去伐木,分别说自己的木头是最长的。于是拿出尺子量了一下,第一个农夫说自己的木头是0.8米。第二个农夫说自己的木头是0.80米。第三个农夫说自己的木头是0.800米。第四个农夫想了一会说,0.800米这个数字最长了。所以他的木头最长!

同学们,你们认同这个裁判的说法吗?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究,究竟谁的木头长。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首先,我们联系书中的例1,去探究一下究竟这三个农夫的木头更长一些呢,

请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学生略加思考后马上提问,要求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并演示: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

0.8米=8/10米=(10份取8份,没份1分米)=8分米

0.80米=80/100米=(100份取80份,没份1厘米)=80厘米=8分米

0.800米=800/1000米=(1000份取800份,没份1毫米)=800毫米=8分米

那0.8米、0.80米、0.8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快回答后课件演示。并在他们之间加上等号。

三、合作探究

刚才我们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初步得出了结论,就是小数末尾填上或去掉0,大小不变,那现在我有一对数字,后面没有单位,还符合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用小组合作的的方法,集思广益,去验证一下吧。

(1)比较0.30和0.3的大小。

预计回答1

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

问: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

理论推导法: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

课件演示重合图形。(在原板书下再板书:0.30=0.3)

预计回答2

将0.3与0.30后面加上单位“元”

0.3元=3/10元=3角

0.30元=30/100元=30分=3角

所以0.3=0.30

预计回答3

0.3与0.30中的3,所占的位置都是十分位,代表的意思为三个十分之一,做一大小相同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看来不仅仅是个特例,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归纳提升

教师指着板书说: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代表让其归纳,不够完整可以由其他小组代表补充。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课件展示)

五、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1、下面有三个小朋友,判断他们一样高吗

1.2

1.20

1.02

2、一家公司用下面三种交通工具运送货物。它们运送货物的质量一样吗?

50吨

500吨

5吨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不改变大小,哪些可以去掉0?

3.60

6.80

500

3.90

6.70

0.04

600

2.020

4、连线,把相等的连起来

2.70

4.400

31.0100

0.005

72.060

2.07

0.0050

31.01

4.40

72.60

5、游戏

你能只动三笔,使7、70、700、7000四个数相等吗?

六、巩固运用、课后思考

老师:农夫,你对这样的结果满意吗?

农夫:不满意,虽然填上0或者去掉0,它的大小不变,也就是说我们的木头居然是一样长的,这肯定是我的锯不如他们的锯大。

老师:好,那今天让你先选择一个最长的锯,好让你明天赢了他们。

1.2

1.02

1.002

农夫:你看!这个0并不是在末尾,也不能去掉,说明他们不一样长,我呢,就要这个数最多的!一定最长!

老师:那我们课下去帮他比较一下,这三个锯,到底哪个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