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内实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系统论控制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
一、引言
教育质量关涉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局,是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强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持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下,教育质量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教育结构整体谱系中,高职教育是一重要的支系,因其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侧重而有着独特的教育定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自上世纪末期在教育规律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下应运而生以来,高职教育已从注重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外延扩张式发展阶段中走出,而日益向纵深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内涵建设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注重加强高职院校内在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内涵建设的主要依托和集中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指“高职院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办学规律,履行办学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及发展需要的程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强调了教育教学质量之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质量意识,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的研究现状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协同与配合,艰巨而繁重,必须辅以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为实现既定产出目标、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再认识,质量保障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愈发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由校内质量保障和校外质量保障两部分共同构成。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了相关研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改进和提高。然而,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在有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研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
首先,在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研究者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了对校外保障体系的研讨上,低估、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外质量保障工作固然重要,但侧重在宏观调控和导向定位层面发挥作用,而校内质量保障工作则无疑是整个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次,在校内质量保障的研究上,研究者往往把其简单化和片面化,把其仅仅等同于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或是针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其他重要环节。
再次,研究者们多缺乏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倾向于把校内质量保障等同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累加,在校内质量保障研究中忽视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没有注意保障工作整体的前后贯通、点面结合和立体交叉。针对上述情况,全面深入地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进行研究,探寻保障体系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为保障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参考以改进具体工作中的不足,尤显必要与紧迫,尤具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和控制论系现代科学的经典理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系统论以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其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的探究。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量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的科学,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特别强调以调节为手段操纵受控系统,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控制。创立迄今,系统论和控制论皆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空前的影响力,强力冲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迅速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教育教学研究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复杂的探究活动,它以各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此种探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从而“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的认识”。目前,国内外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全新趋势,既注重通过汲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质量保障工作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论指导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进行观照,能在有效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推动校内质量保障创新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校内质量保障实践工作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有效开展、稳步推进。
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法具备的全新性质,远大于构成它的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其中,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功能产生的内在依据,只有使系统具有最优的结构和形态,其功能才能得到保障和发挥,从而导向最佳应用效果和最大产出效益。再者,系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它产生于构建者的主观规定。构建者总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把一组相互耦合相关程度较强的变量规定为一个系统”。控制论强调,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体系,排除各方面的干扰,确保各项活动的实施不偏离方向,从而在组织目标的导向作用下,最终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针对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核心阶段。前馈控制即事前控制,突出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时控制乃过程控制,重点关注活动的实施过程和进行状态;反馈控制指事后控制,重在对已经完成的活动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以为下一阶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控制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涵盖质量产出的各个环节,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认识和科学界定其内涵构成。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本着系统全局、过程控制的宗旨,从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两个维度对质量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考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构成赫然彰显,决策指挥、管理控制、执行实施、评价考核和服务支持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节节互联,共同成就了校内质量保障的系统整体。
决策指挥子系统由学院领导核心及其权威学术机构构成,是教育教学质量产出链条的起点,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定位作用。该子系统的职能主要在于立足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合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统筹安排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管理控制子系统由学院、系部、处室三级管理控制机构所组成的立体网络构成,既隶属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又是体系内部质量产出过程最直接的微观保障环节。该子系统旨在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依据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以保障质量的顺利产出和目标的如期实现。各教学系部、教研处室及其各任课教师是执行实施子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该子系统涉及质量产出过程中的微观具体操作,隶属整个系统的中间环节,上观质量方针,下涉质量监控,是质量目标统领下最基础的部分,直接关涉质量的生成。评价考核子系统位于质量产出链条的末端,其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相对复杂。该子系统直接指涉位于起点的决策指挥子系统及作为中间环节的管理控制和执行实施子系统,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参数和实际依据。各教学辅助机构及后勤服务部门构成了服务支持子系统,该子系统为质量产出提供物质基础、条件支持和环境保障,与其他各子系统纵横交错、交互作用,以其不容忽视的存在施加着固有的影响,彰显着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
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基础而且关键,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预设条件和前提保证。然而,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非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的独一主旨和终极关怀,因为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样重要而必需,实为保障体系良性发展和长久生存之核心要义。系统论视动态性和有序性为系统的重要特征,在对系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全面认识的同时,重视利用之对系统进行管理、控制、改进和创造,以使它的存在和发展更好地满足目标需要。同时,系统论尤其突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交互关系,重视它们的协调合作、动态平衡,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控制论特别推崇目的和行为,主张调节受控方的行为,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调节,达到最佳控制。同时,要掌握受控方变化的可能性、结果及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条件,确保正确的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方,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由此,在科学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必须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作。
系统之为系统,必定是其各构成要素既分工又协作的结果。一方面,系统诸要素之间有序关联,相互促进、联系和制约,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系统整体。另一方面,各要素既各子系统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能够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随着到达信息的不同而对自身的结构和方式进行不断调整,以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动力。控制论指出,必须在系统内部创设自调节机制,使系统避免出现震荡和混乱,从而维持正常运作,实现超稳定控制。据此,一方面,要在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观的统领下,对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使它们协调合作,形成合力。要致力于突出质量保障工作的全局性和长效性,避免各子系统自成一统,各自为政;避免其间因作用、角色差异而区分态度,悬殊地位,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整体的有效运作,要切实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明确职能,强化目标,避免出现局部的片面与失衡现象,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工作。为此,要注重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决策指挥子系统而言,要真正秉持高职教育特色,重视其社会约束性,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真正在质量形成的源头上合理定位、科学把关、正确导航。对于管理控制子系统,要着力加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突出长效性;同时,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争实现弹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在执行实施子系统的建设上,要真正转变思想,正确认识该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细化、优化具体操作环节,增强创新意识和革新理念,着力提升实效性。对于评价考核子系统,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控制下的评价考核理念,提高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与把握,加强对评价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评价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在服务支持子系统的建设上,要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以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理念提高对该子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避免对其内涵及功能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
六、小结
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其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是坚持以校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其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还能有助于依法规范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行为,促进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是在可控层面所进行的内部研究,能在基础操作方面为校外质量保障创设前提和条件,使其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加强,并使得校内保障和校外保障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与必然,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建设,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34-36.
[2]成丙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31-133.
[3]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4]商德文.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0,(6):46.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4.
[6]金观涛.控制论与科学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79-83.
[7]李金松.系统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42.
[8]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关键词:“银行报账通”系统;现金;银行存款;内控
2012年7月,笔者参与了数个高校财务的审计工作,其中两个学校在处理零星资金的收付其归为现金。那么高校所使用的”银行报账通系统”到底是应该归为现金呢还是银行存款呢?这就是笔者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使用银行报账通的背景
1.高校的情况:由于西安市对大学学区的更新规划,现在许多高等学校的新校区普遍集中在南郊和北郊,虽然道路通畅,但这些地方离市区较远,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善,从校区到开户银行往往费时费力。而高校本身结构复杂,各院系人员众多,现金往来量较一般企业更为频繁,除特殊时期如收缴学费时可以和银行联合办理或聘请保安公司外更多的时候现金只能由财务人员自行保管,到银行存取现金时路途比较遥远,除耗时以外资金安全的保证也相对薄弱。
2.何为报账通?某银行在其网站上解释:以报账卡和个人卡为结算工具,由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通过专用POS终端完成款项划转的业务。其特点是个人可以用卡直接在单位的财务上办理资金的划转,不必使用现金,对高校及个人来说不仅节约了人工、时间成本更提供了资金安全的保证。
3.和公务卡的比较,就报账通的使用形式来讲根现在的事业单位正在推行公务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公务卡只能适用于本单位人员的使用,而且管理严格,相比之下,报账通就要灵活一些可以点对点的和员工以外的人员如在校学生或其他人员进行收付交易而且不必审核个人信用卡中与自身业务无关事项,这样对于高校来说就有比公务卡更强的实用性。另外在使用报账通的两个学校尚未使用公务卡故不存在资源重复占用的情况。
二、使用现金核算和银行存款核算的理由
1.现金:该校认为,报账通其本质上就是转移了高校现金的一部分工作,对象是个人,而银行存款的对象尤其是支付款项的对象通常是单位,分开核算有利于资金的规范运作,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且高校的银行账户的开设需要财政厅的批准,而“报账通”开户未经批准。在核算上该校用“现金1”来核算仍在用的小额现金,“现金2”来核算报账通
2.银行:该校认为,“报账通”由银行开设,并经银行核算,按其实用方式划分应所通过”银行存款”核算。该校在银行存款中设立“报账通”二级科目进行核算。
三、高校会计制度和财政厅对高校开设银行账户的相关规定
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规定,笔者特意翻阅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1998年颁布的,上面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是“第101号科目现金1.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的库存现金。……2.收到现金,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支出现金,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库存现金数额。……第102号科目银行存款1.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2.将款项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提取和支出存款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高等学校银行存款数额。3.高等学校应按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从中可以看出《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货币资金下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两个科目而且表述比较笼统,仅以使用方式规定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区别。如果仅仅从制度上看报账通确实应属于“银行存款”的核算范围。但从实际应用来看“报账通”的使用又和传统的银行存款不同,在传统的“银行存款”使用中,银行对国有单位的资金管控严格,单位的银行存款的划转方一定也是单位,不允许向个人转款,而“报账通”POS系统结算业务包括,个人报销费用及还款等现金收付业务、余额查询业务。恰恰是因为能向个人账户灵活专款的功效才被高校使用的,所以从用途上讲“报账通”的使用方式和对象更贴近于传统的“现金”。
四、解决办法
“报账通”说到底就是现代银行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鲜产物,我们不能苛求它的核算完全符合传统会计制度的要求,在参考了公务卡的核算(用银行存款或零余额账户核算)和网络上关于“报账通”核算管理办法后,笔者认为应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于“报账通”的核算采用会计科目使用“银行存款”。而它的内部管理方面则应专门制定出相应的内控制度,比如制定类似于现金管理的分层的审批手续,规定资金单笔的最大限额等等。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中讲到“资金活动的风险管控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又讲到“制度建设是基础”在最后还重点阐述了“资金营运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可见一个有效的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报账通系统作为资金管理的一部分,它的内控的好坏,也关系到整个资金内控的成败。加强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管理,不要使它成为高校银行存款的一个漏洞,后门。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生产实习;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25-02
生产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能系统地了解电子信息系统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并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和装配的流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亲身经历企业的管理与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中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锻炼和提高自我参与生产的独立工作能力,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社会,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从事相关领域的生产、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一、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四个专业。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该类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时间4周。学校现采取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内集中实习、校外分散实习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产实习教学活动。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2005~2007级学生共有1132人参加生产实习,其中校内集中实习461人,校外分散实习529人,校外实习基地实习142人。其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4周的费用约700元/人,包括指导教师指导费,实习基地场地费、材料费、学生交通伙食住宿补贴。
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很好地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但目前承担实习任务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刚刚走出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加之学校未能科学合理地计算生产实习工作量,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缺乏有效指导,实习效果不佳。
2.实习基地不足。生产实习要求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因而实习企业选择的好坏决定着生产实习的质量。我院之前签订的一批实习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习基地已名存实亡。现存的一些实习基地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难。企业为了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生产任务都很繁重,担心学生实习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进而影响经济效益,不愿接纳学生实习。
3.实习经费不足。企业在接收学生生产实习的同时大多都会收取一定的指导费、耗材费等,加上交通费、住宿费,使实习费用剧增。经统计近五年学生实习费用发现,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明显滞后于企业收费、物价等因素的增长速度,造成实习经费相对不足,因而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参加统一的校外集中实习。
4.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实习目的认识的不足,导致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由于我校地处郊区,距一些实习单位较远,实习学生会以各种借口不愿参加校外集中实习。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只提供一般普通的生产岗位而无法提供一些如研发、工程管理等满足个人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实习机会,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5.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分散实习是生产实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统计,有超过46%的学生以分散实习的形式完成生产实习教学活动。分散实习一般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因此存在实习地点分散、实习单位参差不齐甚至有部分学生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毫无联系等问题,使实习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地点实习,指导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导致实习检查工作无法到位,分散实习流于形式。
6.成绩评定随意性大。学校虽然制定有详细的生产实习管理办法,并明确了评定成绩的具体依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校外集中实习的成绩一般由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出勤率和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评定,主观随意性较大;校内集中实习的成绩由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的内容进行评定,使得成绩评定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主观随意性增大;而校外分散实习的成绩随意性也很大;综上所述,以上三种生产实习方式的成绩评定过程均存在较大随意性。此外,三类实习形式成绩评定标准的不同,使得成绩评定结果存在差异性,这也影响了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主要对策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层次的高低,对生产实习的质量起关键性作用。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建立一批能全面体现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和我校特色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首先,依托行业背景,建设“行业型实习基地”。我校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签署协议由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三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学校和各省、市、自治区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建设“行业型实习基地”是重要的务实内容;其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主动与安捷伦、南京中网卫星通信、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江苏北斗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选派学生到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开展生产实习工作,既能满足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型公司资源,将一部分校内集中实习安排到学科型公司,既能解决学科型公司因人力资源不足难以开展更多业务的问题,又能缓解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习需求的现状。
2.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目前拥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等一批教学及科研平台,同时建有电子信息系统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大型微波暗室、电磁兼容实验室、毫米波实验室、超净间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等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学院通过对这些教学及科研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在原有仪器的基础上购置一些新仪器,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保证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习质量。生产实习教学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因此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生产实习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包括高校专职教师、实验员,还包括企事业实习基地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本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特点,学院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即,一方面通过优秀青年教师挂职企业或气象局,产学研合作、科研课题合作等途径,有计划地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事业实习基地考察和学习,增强指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生产实习指导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开展技术讲座和交流,并聘请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发挥他们的技术专业特长。
4.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在生产实习中获得更多的工程实践经验,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首先,在生产实习之前,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征,并通过与学生沟通量身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针对校外集中实习,教师应根据实纲,结合实习基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并在实习之前将基地的基本情况、实习计划和实习任务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针对校内集中实习,教师应结合实纲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如对于即将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同学让其尽早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对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教师应着重让其了解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流程,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同学,教师则应加强其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其找工作的筹码;针对校外分散实习,在实习基地提供实习计划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其实习计划进行修订使其符合学生实习的相关要求。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分散实习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将实习计划落到实处。
5.改革生产实习成绩考核模式。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是对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确定,必须做到严格、客观、全面、公正、公平。由于如前所述原因,生产实习成绩评定随意性较大,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付出情况,为了在成绩中能体现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实习效果,应制定严格的生产实习成绩考核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实习方式采取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表现、出勤率、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笔记、实习报告书等。具体如下:①校外集中实习和校外分散,成绩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实习单位成绩占20%(主要依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平时表现、实习落实情况等);指导教师成绩占10%(主要依据教师巡回检查情况);实习日志成绩占10%(主要根据学生是否记录当天的实习和参观情况);实习报告成绩占30%(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能否全面体现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实习报告撰写的系统性、逻辑性);面试答辩成绩占30%(学院成立统一的面试答辩小组,采取随机答辩的方式)。②校内集中实习,成绩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指导教师成绩占30%(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习落实情况等),实习日志成绩占10%(主要根据学生是否记录当天的实习情况),实习报告成绩占30%(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能否全面体现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实习报告撰写的系统性、逻辑性),面试答辩成绩占30%(学院成立统一的面试答辩小组,采取随机答辩的方式)。成绩汇总后采取“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级制,评定学生生产实习的总成绩。通过改革考核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男,徐战利.高校生产实习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
[2]王嘉,段书凯,马忠平,等.关于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认识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安全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目标性,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本文分析了以往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1+X”创新实习模式,为保证实习效果,建立了认识实习教学体系,从实习设备等硬件、教材大纲等软件、考核机制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均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实践证明,新的实习模式实施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现场实习的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安全工程;实习;教学
一、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普遍都开展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一系列实习。认识实习作为在专业实习中最早进行的实习,多在三四学期之后进行,但此时学生专业知识还有所欠缺,并且认识实习在校外生产企业进行,加上涉及内容很多很广泛,不易进行讲解。针对以上情况可以发现认识实习在其模式及效果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通过参加认识实习,进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中去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等知识,将平时学到的知识与现场结合进而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这是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过去,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效果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很多企业每年接受的高校实习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了亲自实践的机会,实习的形式也变成了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在实习企业参观。而在参观过程中,又存在学生走在后面听不到、看不到的状况,学到东西的多少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学生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由于有时现场听不到记不下来,最后在网上进行搜索,报告只有形式没有实在的内容,这些情况都造成学生实习收获不大,失去了认识实习的意义。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增大,教学资源相对缺少,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需要负责知识讲解、组织安排,实习结束后需要批改报告、成绩评定等,工作相对繁重。同时,认识实习涉及内容很广,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要求学生的注意内容不同,而带队教师一般为1~2人,因此很难满足高质量且全面的实习要求。为了提高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在学生专业知识、实习模式以及师资队伍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从认识实习的教学模式、体系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创新与改革,以使认识实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创新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我校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结合我校特点,在认识实习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形成了安全工程认识实习“1+X”模式。其中“1”为矿山安全技术特色,“X”为广泛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认知。“1+X”模式的认识实习,便是把“1”、“X”同校内实习、企业实习相结合,更好的让学生形成对各种安全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目标性,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
1.在校内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矿山安全技术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并在校内平台上进行分组实习,指导教师结合实习企业方面的其他安全技术、生产设备、安全管理内容以及生产过程等进行指导讲解。
2.在校内平台实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现场所需的一些操作,了解相应的安全技术与操作技能,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能有效的避免现场出现意外情况。
3.在学生没有听清楚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方面,可以重复操作或进行实验,可以有效解决在现场“听不到,看不到,无法操作”的问题。
4.在校内实习结束后,到企业现场通过实地观察、了解矿山安全技术以及现场中出现的各类安全技术与管理知识,了解现场实物设备、工艺流程,让学生建立直观的安全概念。
5.校内与校外实习结合的“1+X”模式,让学生对实习内容进行预先认识与了解,在进入到现场后,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场操作相结合。通过校内对矿山安全技术的学习,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能更加获得其他安全技术与管理知识,达到“1+X”的真正体现。为保证“1+X”认识实习模式的实施,校内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以便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1+X”认识实习教学模式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教学大纲和实习资料准备;(2)实习准备,分发实习资料,学生分组,教师指派。矿山安全技术和广泛安全知识讲解;(3)校内分组,循环实习,教师指导,技能培训;(4)校内实习结束;(5)企业现场参观实习;(6)学生实习报告总结、技能学习、教师实习过程指导和教学方法总结;(7)实习报告批改和知识考核;(8)成绩录入、资料归档;(9)结束。
三、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体系建设
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硬件系统建设、认识实习软件系统建设、以及考核评价及考核机制三方面。其中软件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确定教学内容、拟定实习教学计划、编写实习教材、归纳现场材料、整理实习企业相关资料、制定组织实施方案等。
1.认识实习硬件系统建设。
在校内实习方面,结合“1+X”模式,将学校与矿山安全技术以及其他安全技术相关的实验设备、仪器等集中起来,专人管理。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共享,方便学生在校内认识实习的学习与实验,也更利于学生了解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为企业实习打下基础。在校外实习方面,为了提高认识实习教学创新模式的效果,解决传统实习中“听不到,看不到”的问题,在硬件建设方面借助语音辅助设备,使现场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实习互动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听清讲解内容,更利于形成互动。通过调研,购置了适合现场实习的语音辅助设备,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在企业中由于不同环境造成的影响。
2.认识实习软件系统建设。
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在实习开展前,实习带队教师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备课,将本专业矿山安全技术与企业中广泛的安全技术以及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等实际情况相结合,编写出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材;考虑现场安全问题,现场实习时一般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队讲解,由于技术人员一般不了解授课内容,因此讲解内容与大纲要求有所不同。为了保证讲解质量,我们结合大纲与现场讲解人员所讲技术联系,编写了一套适合现场的讲解提纲,供现场讲解人员使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现场的资料更能体现课本中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实习效果,我们注重收集现场资料,与所编教材与现场大纲相结合,形成认识实习软件系统,为认识实习提供知识支持。
3.建立科学的实习考核机制。
传统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来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对实习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对以“参观”为主的实习模式进行了改进,将“总结”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入进来。每天对实习中学到的内容总结,并且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拓展,同时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实习中期采用面试的形式,进行中期总结。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了解学生对现场设备、工艺流程以及安全技术的了解认识情况,结合平时总结、中期总结和实习报告三项给出最终成绩。如此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性,也能有效的提高了实习效果。
四、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师资力量建设
为了提高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效果,实习研讨小组认真分析了师资情况,充分了解实习带队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一贯的工作态度,为提到实习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进行教学师资培训、考核、检查等。由于实习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同,内容较多,因此结合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尽可能把每个实习指导教师都安排到最适合的工作位置,进而组建一支师资力量强大的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指导团队。教师的认知程度提高了,才能制订出更加合理的实习方案,使得实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学院里与本专业相关的博士也会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以协助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具体的指导,这样既增加了师资力量,学生在实习过程也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收获。最后,带队教师应写出实结,对实习过程中指导与教学方法做出总结,每年评选优秀的指导教师,对教师进行奖励,进而提高责任心,保证了师资力量建设。
五、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创新模式的实施验证
“1+X”模式在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实施以来,在专业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该模式下,我们将矿山安全技术特色与广泛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认知相结合,将校内实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实纲和教材的合理编制,在现场实现互动式教学实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课认知能力,也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多元化宽思维的实习模式。新的“1+X”实习模式实施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和校内实习后,学生在现场企业实习的理论学习和积极性都大有提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实习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现场参观时可以提出很多相关问题,现场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多,不再是“走马观花”;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实习内容,培养了相应的安全理念和思维,达到了实习的预期目标。经过“1+X”模式认识实习后,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较大,对培养学生工程素质效果明显。实习后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好安全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经实践证明,“1+X”模式是管理科学、组建合理、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
作者:高玉坤 宫雪皎 黄志安 张英华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