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联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学期的社团招新工作依旧是立足本系、面向全校新生进行的。招新要全面展开,社团部分别从前期宣传、过程跟踪、以及会员统计与专长册的订立等方面来进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校园社团计划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校园社团计划报告一
一个学期转眼即过,新的社团工作也即将开始。为了在系领导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带动社团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促进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把我们学院的社团建设好,我们社联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础性建设
1、社团工作制度贯彻
新学期开学,社团部在所有干部成员讨论,拟定了本学期社团工作制度贯彻计划,充分明确了权责的划分、经费的使用、以及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2、社团间沟通监督
各社团招新、注册工作完成之后,要分别进行了新会员见面会。协会负责人向新会员介绍协会的历史、宗旨、章程以及发展的方向等等,使会员更好的了解了社团,更加真切的融入社团。
3、资源共享
鉴于各社团机构繁冗,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同时考虑学习性组织的发展和培养,本学期社团部有资源共享的构想,具体有以下几项:
1、在社团机构设置时,各社团不必要部门合并,遇到各社团活动,每个社团部门负责人(1—2人)一起工作,提高在位人员的工作效率。
2、基于外联部的工作特殊性,各社团保留外联部。
3、新建设一个策划部,负责社联重要活动开展
4、资源共享的重点在于信息共享,所以每个社团专设联络人一名(由一名副会长担任),专门负责社团信息的沟通与共享。
5、加强新会员能力拓展。
6、设立社团具体奖罚项。
(二)组织活动
本学期社团部的具体工作具体分为四大方面:
一、前期工作
1、迎新工作
新一年的开始,我们社团部将配合团总支各部门,完成11级的迎新工作,并在工作之间实现本部门的宣传工作。
2、部门分组
宣传组:对外联系和宣传,协助协会并进行交流活动。
调研组:深入协会,监督各协会内部运作并收集资料。
秘书组:负责对内联系,和与各协会沟通,并辅助上级学院工作,整理各协会和本部门资料,负责活动的落实与运作。
策划组:策划活动,流程、安排和活动指导
3、组织学生社团联合会招干工作
新学期的招干工作依旧是立足本部委员中进行的。招干要全面展开,社团部分别从前期宣传、择优、培训、应用等阶段来进行。广泛发掘我们的干事专长,让学院充分看到我们发展的潜力。
4、组织社团招新工作
新学期的社团招新工作依旧是立足本系、面向全校新生进行的。招新要全面展开,社团部分别从前期宣传、过程跟踪、以及会员统计与专长册的订立等方面来进行。广泛发掘我们的会员专长,让学院充分看到我们发展的潜力。
二、社联活动安排
(1)社团部常规活动:
“放映会”活动,策划中,B楼___教室举行时间待定。
(2)社团部创新活动:
社团文化节,时间待定。
协助协会举办活动,时间待定。
其他活动,时间待定。
三、长期工作
1、社团的注册、变更、修改
社团注册进行要严格考核,每次注册我们都要吸取经验教训,谨慎细致,避免了遗漏的现象。同时在注册的基础上,我们要监督社团从根本上完善了本协会章程和制度,为社团的进一步长足发展打下基础。为了让今后的工作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我们将在学期开学后跟踪了解社团变更、修改发展状况,完成社团学期监督工作。
2、社团活动审批及经费报销
我们举办各种活动时应考虑到的经费问题,我们将会向学院申请一定的活动经费,其次,尽量争取发挥社联里的外联优势向外拉赞助,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干事干部的口才和胆量,更有利于我们的活动办的有特色。
3、关于干事的培训和内部建设方面
具体的安排将如下:
本月开始制定例会时间,开会制度与要求,等规范各干事的规章制度。本学期还会整理各协会的资料,该去该留的会统计好并上报老师审核,得到老师审批后会按社团管理制度对各协会/社团进行相应的处理。
本学期年为锻炼期,让干事清楚了解到部门内的基本运作及活动的各项程序,为未来接任奠定基础。在没有活动的时候,例会将会安排培训或思想指导,令干事更了解部门及本部门部长,令未来工作进行得更顺利。
下学期,将会着重于干事的竞选培训,还会组织干事与其它部门或其它学院的社团部合作,还会协助协会/社团举办更多活动或交流,使各协会/社团能与外界更多的交流,促使协会/社团更好的发展。更提_事们的能力,为新一届的干部选举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4、收集社团评比资料工作
我们将组织干事收集我系各个社团的活动资料和工作总结,并将这些资料统计出来作为学期末的学生社团评比材料。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我们会把干事分配到学生社团里面去。
5、其他部门内部工作
为了让干事能在部门里面更好的工作和为了减少中途退出社团部的情况出现,我们会在学期的开始制定干事管理制度和在长期做好干事的思想工作。
四、社团评估工作
体现社团的强大与否除了与各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有重要的关系之外,还与社团部的内部建设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组织干事一起开展活动的时候应有如下阶段:
1、活动策划阶段
2、活动审核与分配阶段
3、活动准备与监督阶段
4、活动举办阶段
5、活动验收阶段
6、活动总结暨表彰大会
五、后期工作
1、组织社团评比暨“精品社团”评比阶段
我们要更好的为我们学院的协会服务,制定奖励政策,在每个学期期末结束前评出优秀社团,对于活动举办的效果较好的我们将给予奖励.对于活动稀少,活动组织成绩不佳的给予批评!
2、各社团的期末总结及选举阶段
各社团在每个学期的期末结束前总结,并做好社团内部选举的准备,为了提高社团负责人的基本素质以及理论水平,社团部应该每月开展一次负责人学习讨论会,研讨近期工作情况并组织学习,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3、挑选新任社团干部阶段
首先要搞好内部管理,要制定合适我们社团部的一个方针政策,充分的信任自己的干部和干事,调动部门干事的积极性,让每位干事都能够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从前期择优、培训、应用等阶段来进行挑选新任社团部部长副部长,努力做到开拓创新!
我们社团部在上一届的带领下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难免有一定的不足,那就是我们社团部与各协会沟通和联系不够,相互合作的机会较少,慢慢的社团部的影响力就会有所下降,干事积极性也随之减少。所以在未来的活动中,除了要向新来的同学宣传我们各个协会,加强各个协会之间的凝聚力。还要让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搞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借此来考察干事的工作能力,为下一任的社团部干部选出更优秀的人。能够增加我们影视制作系团总支在学校的影响力,还可以让各个协会能够深入到同学们心中。
1)制定好社团部的总章程并督促每个社团制定好其内部自己的规章制度
2)做好各个社团的信息统计工作(社团名称、性质、社长、人数、活动时间、地点、指导老师、各社社员名单……)
3)为接下即将开展的社团工作做准备:
a、制作各社团社员名单及社员出勤表格并在每次活动完后做好统计
b、了解清楚每个社团的近期活动开展计划(形式、内容、指导老师、场地……)如有困难由社团部进行协调及帮忙解决
4)加强社团活动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于还需招纳社员的社团来说可以和宣传部联合起来一起做好宣传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广播、海报、论坛发帖……等形式)
5)做好活动小结,对于每次开展的社团活动各社团都要出一份活动小结,写明此次活动参与人员、内容与收获等。然后由社团部每月做一下总结与汇报。
6)与同学们密切联系,了解同学们对社团部以及社团活动的建议和意见
7)积极响应学校的各项号召,配合影视制作系各社团的各项活动。
8)进行社长换届,社长直接关系一个社团的发展和稳定,所以社长尤为重要。现在各社社长都大都临近毕业,等社团活动开展一阶段以后会选举各社社长。新社长由老社长和社员推荐,指导老师社团成员学生会和团总支投票选举产生。使社团未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让社团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校园社团计划报告二
一、指导思想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满足儿童感受美的情感教育活动,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涵盖了儿童生活的全部,儿童的所见所闻,包括对周围环境的人物、动物、植物、风格、建筑各种有趣的玩具和生活游戏等等,都是通过美术活动体现出米授课内容:美术基本功训练,粗象思维拓展训练,视觉感官训练,创新意识训练
二、小组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大部分学生都是初出茅庐,未接受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学生的基础水平层次不齐,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大胆,敢表现自己想法,表现自己想表现的内容,上课课堂气氛很活跃。
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未接受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学生的基础水平层次不齐;
2、学生作品缺乏表现力,使作品的生命力和震撼力不够;
3、部分学生作业上交较拖拉,效率较低。
三、培训目的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活动要求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积极探索研究新的美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水平。理顺美术教学和对优秀生的培养,真正发挥学校美术的作用。
五、活动内容
1、认识记号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水粉画笔、素描纸等常用美术工具和材料,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及正确的握笔方法和绘画姿态
2、学习画装饰线条(直线、波浪线、锯齿线、电话线、蜗牛线)和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并用于表现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物体的轮廓特征。
3、认识24种基本颜色,并选用多种颜色作画,对使用颜色感兴趣。
4、学会使用特殊的美术工具进行绘画,如画纸、砂画纸,体验不同材质的纸张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质地和政欢果,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
六、采取的措施
1、初步感受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中对美的感受、发现和认识.通过安排创手工,绘画等课程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阶段是让学生迅速融入课程学习,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本课程需要创造性的特点,选择让学生感的式,如游戏互动、故事情境等等,尽可能让学生的想象力绘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深入探究阶段:师生之间交流,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绘画方法、制作技法,口语表述发表见解、表达情感。这一阶段要在教师的导下让学生了解学习绘画的方法、技巧并利用绘画、王艺制作的形式表现感受,抒感和想象。
3、欣赏评价阶段:教师创造各种形式让学生观摩赏析、评论艺术大师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意识。
校园社团计划报告三
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本学期工作基本原则是:贯彻落实团委各项文件的精神,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志愿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共关系型社团,创新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和特色意识,精心塑造学生社团的品牌和形象。
一、社联的工作定位和工作思路
在院党委的领导,院团委的指导下,坚持以丰富校园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为根本宗旨,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展现个人才华为目标,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从而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把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联系社团实际情况,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建设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建设具有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贡献力量。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社团干部培养的力度,不断完善自我,丰富校园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繁荣校园文化。
2、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各种资源,完善我院社团联合会的各项建设。
3、加强各方面的团结,加强内部团队合作,创造自身的团队文化。
4、搞好社团评优工作,表彰先进,做到以点促面,以此调动各社团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
5、带领各社团开展好社团文化节成立庆典和本届社团文化节工作。
三、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1)创新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1、大力扶持、积极引导、着力建设理论学术型社团,注重理论学习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更好地指导社团成员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引导他们成为学生中“学习的典范,工作的模范”,实现社团成员“精英化”。
2、大力倡导、重点扶持创新型社团。以准备参加社团文化节为契机,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找准切入口,以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学习动力和丰富第二课堂为着力点,浓厚校园氛围,使这些社团逐步成为各社团中的主导力量。
3、热情鼓励、积极支持、有效保障社会公益服务型社团。要本着“育人为本、服务学生、服务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继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扩大校园文化的辐射圈,并不断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提升层次,将真情献给社会,他人,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这些社团成为我院对内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4、加强监管、热情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要以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基础,以陶冶情操、促进交流为目的,积极开展健康活泼、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文体活动,实现学生第二课堂生活的多样化。充分发挥艺术类社团的优势,推进高雅艺术文化进校园,提高我院大学生艺术修养。
2)不断推陈出新,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学生社团特色活动和示范性工作项目建设。
1、开展好我院本届学生社团文化节工作。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总揽,围绕我院“迎评促建”的实际需要设计我院本届学生社团文化节的活动,把活动项目的创新设计和质量设计放在第一位,并切实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特长发展和个性培育方面的作用,努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各社团的活动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类设计,争创特色。院学生社团联合会要抓好全院学生社团标志性、有特色的活动项目建设,各学生社团的活动应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总结,并对大型活动实行备案制和审批制,努力使学生社团不断向高品味、高层次发展。
3)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推动学生社团健康有序的运行发展。
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着力加强学生社团干部的培训,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社团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加强学生社团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学生社团新老干部的顺利交替。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思想;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9-0038-02
冯友兰先生处于东西方哲学交流碰撞的时期,在西方哲学盛行于世界的情况下,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的新儒家开始寻求中国哲学的新出路。冯友兰先生认为西方哲学分为三大部分:“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1]相比之下,中国哲学虽然传承千年却没有系统的体系,同时也缺少思辨性的论证说明。“中国哲学家,多讲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思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成所谓圣王,即柏拉图所谓哲学王者。”[2]在这样的传统影响下,冯友兰先生的哲学重点在人,在于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基于此提出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观点,认为只有将高明和中庸统一起来,才能在平凡的世俗生活中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才是中国哲学精神的精髓所在,是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
为了论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含义,冯先生首先讨论了出世间底和世间底这两种不同的关于人生的哲学思想。出世间底哲学认为对于精神的追求是更为高级的,为了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水平,人必须放弃放弃现世的世俗生活;世间底哲学则主张现世生活更为重要,这种极端务实的思想几乎将精神追求贬得一文不值。出世间底和世间底分别代表了“高明”和“中庸”,冯先生认为将二者严格对立起来是有失偏颇的,可以将“高明”和“中庸”统一到人生当中,得到一种特殊的不同以往的境界追求,而这种全新的境界才是人在现世世俗生活中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思想所提出的哲学意义。
对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含义,其原意认为现世的完善的道德是最高的精神境界,而冯友兰先生却赋予了其全新的意涵。冯先生认为只有宇宙才能用“极”来形容,现世的道德只能逐步接近“高明”,却不能达到“极高明”的境界,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即使对宇宙的理解。而“道中庸”所要强调的是依照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动,并把握尺度使其符合“中道”的要求。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人的心灵的活动,无论本人是否愿意,都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使身体脱离现世生活而单独追求精神,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无用的。人所应该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在现世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对世俗生活、人间道德的超越,而并非脱离,否则将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法实现跨越。
总体说来,“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实现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即以出世的精神来体验感悟入世的生活,在世俗生活中实现精神境界的飞跃,以此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才是冯友兰先生赋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全新含义,正是基于此使得冯友兰先生的思想从根本上与出世间底哲学和世间底哲学得以区分开来。
二、传统思想的不足
冯友兰先生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3]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在冯先生看来,不论是哪家之言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真正道出实现人生境界提高的途径以及意义所在。
(一)儒家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一直贯彻儒家思想发展的始终。孔子将“仁”“礼”视为个人以及国家思想、行为的核心。所谓“仁”即仁慈、仁爱,是个人日常行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而“礼”则“兼指一切风俗习惯,政治社会制度。子产谓‘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4]“仁”与“礼”的提出是对个人行为和国家运行的约束,是一种道德规范。个人依此进行日常生活,便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直至“五十而知天命”,即理解在道德之上的关于“上天”的思想。孔子认为只要按照“仁”和“礼”的要求来进行规范,人们就会顺理成章的“知天命”,虽然孔子倡导修身养性,但个人的修养是为了国家政治服务,其实质仍是主张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并在齐家治国当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孔子所倡导的思想主张只停留在了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并未达到冯友兰先生所讲的最高境界。
继孔子之后,孟子发展其学说提出了“四端说”,即认为人的本性当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这四端其本质与“仁”“礼”的思想并无差异,只不过孟子认为这些出于人之本性,而孔子对此并未提及。出于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孔孟的思想追根究底仍是为个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为服务的,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也仅局限在道德境界上,对宇宙本体等理论并未提及。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儒家思想中逐渐出现了关于宇宙发生的理论,张载朱熹等人将宇宙与“气”“理”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主张,认为每个人都能理解万物之理即宇宙,只是受到“气”的限制使得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而后期的儒家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宋明理学较孔孟时期的儒学境界进一步提高,与冯友兰先生所主张的最高境界更为接近,但根本上来说,孔孟儒学注重政治生活,而宋明理学强调个人修养,注重圣人的塑造,儒家思想的主张更多的倾向于“道中庸”,并没有将出世与入世结合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道家
道家思想十分注重对于世界本质、万物起源的思虑。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主张虽然万物各有差别,但最终仍统一为“道”,认为应该忽视事物之间的差别,“一即全,全即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来看,老子的主张可以说是“极高明”的,但这与冯友兰先生的观念相差甚远。老子的学说可以说是典型的出世学说。究其学说,其实质是在无法摆脱入世生活的情况下转而采取消极态度,其所追求的还是超脱的出世的人生境界。
到了魏晋学期玄学盛行,方内方外成为俗世与自然世界的代名词。其认为只要内心达到淡泊无为的境界,即使身处方内进行世俗生活也等同于游于方外,不免有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味。魏晋玄学时期的主张看似十分符合冯友兰先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但其行为的初衷却不同,冯友兰先生的主张其目的是为实现内圣外王而服务,虽然“内圣外王”出自庄子思想,但道家根本上还是更加注重“内圣”,追求出世生活,对“外王”这类世俗事务则颇为冷淡。因此,在冯友兰先生看来,道家学说在此仍是有所欠缺。
(三)佛教
佛教思想极具宗教意味,虽然其思想包罗万象,但根本上还是以“来世”观念为核心展开的,尤其在关于“涅”和“世间”的思想上,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同源同流,虽历经千年的发展,但根本上还是以大乘与小乘的观念为主。
“‘涅’是佛教徒一切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或最终目的”[5],早期佛教与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的苦难是前世的因缘造成的,个人对命运只能顺从却无力改变,人们只有禁欲苦行,累积功德,待进入六道轮回之时,才能在来世摆脱苦难的折磨,或享受现世的生活或立地成佛,“涅境界与轮回中的状态或世俗世界完全不同”[6]。而到后期,中观派提出了与早期和小乘佛教完全不同的涅思想,中观派提出了“实相涅”的思想,其中心思想认为“涅是要达到与世间有关联的一种精神或认识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种脱离了世间而存在的另一个更高级的境界,而是对世间或事物‘实相’的认识。”[7],这实际上已经接近了冯友兰先生的出世与入世辩证统一的思想,但后期大乘经中并没有继承中观派的思想,仍严格划分了涅与世间之间的界限。而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护统治,君主更多主张倡导的是小乘佛教的思想。
佛教思想中着重突出出世观念,对于皈依佛门的出世之人,认为其应潜心佛法、普渡众生,最终修成正果得道成佛;对于尘世的凡夫俗子,则认为应多行善事,为来世的幸福积累功德。佛教将出世的得道与入世的善行结合起来,虽然这对俗世生活有所指导,但根本上,佛教仍是主张个人应该脱离红尘潜心修行,这样才能摆脱轮回之苦,修成正果。这与冯友兰先生所主张的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相差甚远。
三、新理学思想
在对传统思想进行分析批判之后,冯友兰先生认为儒释道三家的学说都有失偏颇,并提出新理学,将其视为中国哲学的全新释义。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提出了“觉解”这一思想,觉解是对理性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人类是有觉解的生物,正是人得以与禽兽区分的重要本质。对于“觉解”,“觉”意为自觉,而“解”意为了解,即人了解某一事物并自觉去实施。依据事物和人之间的区别,“解”也有高低之分,冯先生认为停留在字句或是事物表面含义的“解”是初级的低级的,而深入的研究了解,并将知识、经验赋予实践,并依据结果反观该事物,这是更高一级的“解”。“觉”作为人反躬自省的一种心灵活动,冯先生认为同“解”一样也有高低层次之分。而依据个人觉解程度的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也有所不同。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将人的境界由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天地境界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只有进入天地境界,个人才算真正的实现了人生的最高追求,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冯友兰先生认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虽然生活在现世的世俗生活中,却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由此也就实现了“极高明”和“道中庸”的统一。
在整个新理学的人生哲学当中,超越的观念一直是其思想的核心。能否实现自我的超越是一个人达到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自我超越才能保证既实现精神境界的提高,又不脱离俗世生活。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自古以来注重的一直是内在的修养,对内在的追求和超越相比外在的超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现世的生活非但不是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更会给予人们以启示,使人们更加深刻的感悟天地境界,真正的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人生哲学的诉求。
四、总结
作为近代以来成就最为突出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分析批判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理学这一思想体系,认为“极高明而道中庸”才是中国哲学应有的意涵,天地境界才是人们应当追求的最高的境界。这样的主张是对中国哲学的全新释义,为我国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出路,不仅为中国哲学开辟了新的篇章,同时也在人类思想文明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⑤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4页.
[2]同上书 第8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M].中国青年出版社,第6页.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85页.
[5]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