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实习鉴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根据科技、制造、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特点,结合学校电工专业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电工专业的特点,探讨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培训电工专业学生的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电工专业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教学实践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瑞士等,它们的职业教育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十分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度结合,并通过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

因此,职业技术培训需要不断尝试采用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是全国轴承行业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高级技工学校。学校牵手世界、国内一流企业,在国际上与全球最大的轴承制造公司瑞典斯凯孚(SKF)有限公司和美、德、日等企业,在国内与洛阳轴承(LYC)公司和中国一拖、洛阳轴研科技等科研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设立冠名班,设立奖学金,在国际国内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质量。同时,为学校电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培训基地。

学校在电工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主要注重以下两大方面。

一、在一流企业中为学生选择一流顶岗实习基地和岗位

1.把企业的电动机、变压器大修车间作为电机与变压器课程项目的顶岗实习基地

学校选择企业的电动机、变压器大修车间,作为电机与变压器课程项目的顶岗实习基地,把学生分配到车间各工序小组中,由电工师傅或技师带领,以师徒形式确定下来。学生们通过参与电动机与变压器维修的各个环节,对电动机、变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从而掌握电动机和变压器的维修工艺流程、实际操作技能和维修保养方法。

2.把机床电气大修车间作为顶岗实习基地

学校把机床电气大修车间作为顶岗实习基地,在这里学生与师傅共同承担大修机床的电气配线工作。由于学生在校学习和安装的是独立的机床电气控制电路,没有做过机床总体线路的安装,这样恰好给他们提供了综合配线的机会。通过对各种机床的电气维修,学生掌握了机床电气故障的类型、原因,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如采用电压测量法、电阻测量法、短接法来查找故障等等。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顶岗实习,凡是参加过机床电气大修的学生,就业到全国各地的轴承生产企业中,都能独立承担一些机床电气维修任务。

3.参与各种数控机床的电气维修

学校让学生参与各种数控机床的电气维修。工厂中有很多数控机床需要维修,因为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它综合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动机与电力拖动、电工电子技术和自动检测、液压气压、精密机械等方面的技术,所以该项目特别适合高级工大专班的学生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大大拓宽知识面,掌握数控机床各类故障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维修技能。

4.参与多种机床的改造工作

学校让学生参与多种机床的改造工作。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一些精度低、故障率高、可靠性差、功耗大的设备需要技术改造。在工程师和技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部分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和轴承专用机床的PLC改造,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确保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得到实效的措施

1.配备得力的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选拔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而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课教师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兼任班主任工作。教师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经常与企业、师傅沟通,随时改进或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2.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

教师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由于电气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在实习前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在实习中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生人身安全。

3.教育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并加强纪律性

教师要教育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并加强纪律性。优秀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通过学习企业文化,学生们获得了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对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纪律的约束力大有好处。

4.给学生分配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任务

教师要给学生分配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任务。要结合学生的适应能力,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有任务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产生动力。这时,教师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取科学严格的考核奖励措施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范文第2篇

1、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目标比较

(1)培养取向定位方面的不同

美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专才,注重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实践素质。在INTASC工作指南中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进行了界定。工作指南中结合幼儿的特征与需要指出了未来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准备。美国所采用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结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并未形成统一的教育目标,各个培养机构自行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对这些目标的分析可知,我国比较注重培养“全才”,注重幼儿教师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理论与实践,而且要胜任研究工作。这种宽泛而无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

(2)职业发展道路定位方面的不同

美国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中指出,美国在对未来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人”的生存技能需求出发,实现培养目标的定位工作。学生以教师职业为未来的生存之道,学习应该给予这些学生未来生存的技巧,以此为基础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为学生胜任未来的教师工作奠定基础。因此,美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标准与指标制定的过程中都注重幼儿教师获得教育技能,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取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师塑造观念,指的是通过外部力量对事物外观进行改变,使其能够符合人们在主观方面的期望。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内容中不乏“要求”、“掌握”、“具备”等词语。这种培养目标仅仅是单向地对教师形象进行塑造,强调教师对社会、国家、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这之后才会考虑到幼儿教师的职业准备。

2、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实施的比较

(1)参与者职业定位方面的不同

在美国的教育实习中,比较重视的是对未来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培养,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实习、发展等方面的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例如合作教师在对未来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其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与目标;监督教师在未来幼儿教师实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计划与反思等进行检查,将实习情况向学校汇报。在中国的教育实习中,比较重视的是完成任务。首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宽泛,在内容方面一般选用比较模糊的资源;其次,对实习单位知道教师的要求仅仅局限在“引导”一词上,对带队教师的要求也仅仅是“协助”、“指导”等,并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国教育实习中的要求比较宏观,注重的仅仅是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仅仅需要对“命令”进行执行即可。

(2)实施组织形式方面的不同

美国在实习指导方面采用的是合作教学指导的方式,在实习的过程中包含大学教师与幼儿园带班教师两位合作教学教师,两位教师与学生异同进行实习环节,同时聘请第三方对三者之间的合作进行协调与评估工作。大学教师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与过程评估,幼儿园带班教师主要负责与学生分享教学设计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等工作,监督员主要负责实习的协调工作与数据收集、记录等,同时负责三者之间的联系。中国在实习指导方面采用的是规定式教学方式,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仅仅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教育调查研习等。实习教师依据这些内容为实习生安排相关的任务,包括听课、照顾儿童、协助教学等。在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写的教案交给老师,老师对其提出修改意见,依据学生教案情况决定学生何时能够进行实习工作。

3、学前教育专业在评价标准的比较

美国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过程式评价,对学生的实习整个过程中都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中期评价。在进行过程式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多角色与多职责的特点,遵循“整体性发展、各领域渗透”的原则,实现相互之间的影响与进步。通过过程式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角色,同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中国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总结式评价,通过对实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是在实习结束之后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定的,按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语与评分。这种评价方式受到教师较多的主观影响,导致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二、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存在差异的原因

1、中美在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美国崇尚实用主义哲学,反对权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涵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对实用主义哲学进行英语,就是要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联系,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美国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社会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在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与社会文化传统相一致,通过社会文化传统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中国儒家文化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渗透,在教育管理中始终坚持中央集权制。从夏商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实行了“政教合一“制度,自此之后教育体制便纳入到了国家统一管理与控制之中。在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教育过程中注重的是思辨与内省,换句话说就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2、中美在教师教育体制方面的差异

美国教育采用分权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对全国教育没有直接管理权力,各州自行确定与行使教育权力。联邦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最高层级,对教师教育专业质量进行加鉴定与引导;州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第二层级,对教师资格认定与培养方案进行规定;地方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处于第三层级,与高等院校实现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习的场所与机会。中国教育采用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对全国的教师教育事业进行统一领导,对教师教育事业发挥决策、统筹与领导、协调的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区之内的教师教育事业进行管理。中国采用的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不仅是要对教育进行应当的行政管理,而是将不同的院校按照等级秩序纳入到了政府系统中,最终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延生。

3、中美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的差异

美国从1825年开始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主要包括州教师资格证书与国家教师资格证书两种类型。不同的州采用不同的州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证书的发放程序与规格也不同;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只有三个阶段都合格之后才能够获得证书。不同层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教育实习提供了法律保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在1993年的《教师法》第三章第十条中已经对教师资格的获取方式与途径进行了规定,但是知道2001年才开始正式全面实施。在教师资格获取方面,只要是遵纪守法、热爱教育、具备品德与符合相关规定的中国公民都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之后即可获取教师资格。

三、结语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范文第3篇

大家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给我面试,谢谢!

我是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xx届毕业生。我对幼教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且我在思想上对幼儿教育学也有一定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所以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好这一职业,我希望园领导能够给我一次证明自我的机会。

在校三年时间,我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项技能和理论文化知识。分别有:舞蹈,钢琴,绘画,学前语言,教师技术行为等一些技能和学前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这些为我以后的从教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各项文艺活动和各项技能比赛。曾获得,五四演讲比赛二等奖,讲故事比赛一等奖,师范系基本功大赛毛笔字优秀奖,师范系基本功大赛简笔画优秀奖,

青年杯舞蹈大赛群舞特等奖等。毕业前期,我在教学楼一楼出了个人展板,上面有的钢笔字,粉笔字,还有简笔画和一些手工作品。

同时,我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和计算机省级二等证书。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92-02

一、改革的背景

(一)现状

英语教育(学前方向)作为培养学前英语师资的主要力量,一直都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双语幼儿园的异军突起,社会对学前英语教师的需求量更是大大增加。但是目前英语教师队伍出现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学历层次、师资来源多样化等局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此纲要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纲领性意见,描绘了一张十年发展宏图。它既是国家学前教育发展,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学前儿童入学率的提高,对学前教育教师的需求量必然增加。这里的增加既指数量方面也指质量方面,是对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以及质量的双重要求。

(二)教师高素质的要求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立了包分配的、较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师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体系逐渐暴露出弊端。如师范性院校口径较窄,缺乏综合性;就业的定向性,国家的调控程度较高,使得培养目标和规格僵化,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等。这些都表明原有的师资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都对学前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教育改革的现状对现存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的要求

在师资培养体系建立的初期,国家限定了师范院校是输送教师的基地和摇篮,是唯一的师资来源渠道。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199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唯一渠道的格局被彻底打破。而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更将师范院校的优势削弱。所有有意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无论来自师范类专业与否,都可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就意味着,师范类毕业生非但没拥有非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还需与非师范生争同一杯羹。从教师资格制度开放形势可以预见,更多有志于教学工作的优秀人员将进入到幼儿园教学工作领域。这无疑对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造成巨大的冲击,不进则退。

(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专业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从国家文件确立教师是专业从业人员之后,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观点勿庸质疑。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所谓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含多个方面,如专业道德,即师德、专业发展、专业智能和专业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即是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基本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对专业态度、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掌握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知识等。从该标准来看,英语教育(学前方向)的改革要培养学生形成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达到学前教师的任职标准。

二、改革的思路

(一)观念先行,制度跟上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观念开始。观念的主体分为两块,一是培养人才的教师,二是培养人才的行政管理者。整个培养人才的机构从上到下要齐心协力,认清改革的形势,消除原有的优越感,积极面对挑战,构建新的师范教育观,改变原有的教学和管理行为。认识和把握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观念转型的基本和关键。作为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师资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走教师专业化道路,认识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能力。

而行政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过程中,应处处渗透专业发展的观念,制定专业发展取向的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开放、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上严格鉴定教师教育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等。总而言之,学校层面要尽可能的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英语教师培养工作中,一直存在学科知识优先还是专业知识优先的疑虑。要肯定的是,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一定要走出伪能力的误区。杜绝将师范生单纯操练技术当成训练能力的现象,忽视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养成。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是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进行的培养方式。在进行课时分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英语教育(学前专业)培养的是专科层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亦即是掌握胜任学前英语教学的学科知识的,具有专业教学技能和能力的专门人才。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分析和归纳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专业能力。其次,注重专业能力养成的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和重建,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形成和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考核方面,渗透能力本位的思想,改变固有的学科知识检验的考核体系,以学科知识和职业知识相融合、学做并重作为考核体系建立的导向。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

作为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般是该类学校的龙头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先进专业建设理念。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能利用起学前教育专业的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势必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乃至全校的专业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前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必然的趋势。从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角度来看,要冲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培养胜任学前段儿童英语教学的师资。开设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是高专学校适应职业化导向师资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另外,还应进一步整合学校非师范类专业的优质资源,拓宽师范生的就业口径,避免出现师范生培养规格单一,封闭等不足的问题。

(四)打破课堂界限,引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一个学校的资源,无论多雄厚,多丰富,那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知识网络共享化的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却能得到大回报。学生在完成所有必修课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网络开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甚至方式,可以接受他校教师、专家的指导,也可与身处异地的同学进行学习探讨。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站在一个开放的、更大的教学平台上,挣脱学校层次、学历水平的束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结合师范生需同时发展学科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特点,还应开设实习前训练课,对教学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提炼,形成刚需的专业能力图谱。最终形成入门阶段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分解图,确定各能力对应的知识,设置实习训练课的目标和内容。邀请幼儿园教学专家和骨干教师担任本类课程的实施者,切实结合学前英语教学实践,训练教学技能和学习专业素养。

(五)建设实习双导师队伍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生将教学理论落实到行动和实践中的一座桥梁。有效的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参悟教学理念,具有初级的反思能力。

尽管职业教育一直呼吁双师素质教师,教育部也提出要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还不尽人意,这既有教师主观的原因,也有国家和学校投入经费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双师素质教师资源不足,使得一些教育技能类课程师资力量不强,不得不以理论讲授为主。另一方面,教育实习阶段,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也显得力不从心。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实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师资力量,形成学校指导教师加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实习模式,形成理论素质与实践经验的合力模型。这种做法可谓双赢合作,双方在指导过程中,相互交流,互补长短。不仅使得学校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缩短与双师素质教师之间的距离,还可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传播到一线工作岗位,促进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加快其职业能力成熟进程。

三、展望

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给学前英语师资的培养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类师范院校应抓住改革深化的机会,实现专业调整,深化内涵建设。从转变管理者到教师的观念入手,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改变专业培养目标,引入开放的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支理论联系实践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以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作为出发点,建立现代教师教育模式,为学前教育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学前教育实习鉴定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专业与就业之间“服务”与“导向”关系的具体体现。这里谈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技能。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的掌握截然不同,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讲授或灌输来实现,技能必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熟练的技能必须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高水平的技能更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和培训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本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为主要依据:(1)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2)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

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着眼点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高技能实际上是心智技能发展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如下特征:(1)高比例的职业技能课程必修课的开设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等环节的配合;(2)围绕“技能证书”开设相应的课程,使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3)个性化专业技能选修课的开设。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因此还要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

实用价值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务实性,应努力做到课程开发看实际,课程实施求实用,课程管理重实践,课程评估讲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应按以下原则构建:(1)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如《计算机基础》课程。(2)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属于理论形态,而属于实用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施性,专门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如《幼儿语言教育》课程。(3)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如《少儿舞蹈编排》课程。

内涵发展是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动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沿袭高师课程体系的内容,其特点是专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主要验证理论知识点,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如幼儿园开设了电脑绘画课,但一些幼教毕业生只会电脑打字、上网聊天,不会绘画、动画和课件制作;很多学生虽然学过英语,却无法胜任幼儿英语口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突出内涵发展的理念:(1)改革课程内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真正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保证毕业后能独立开展工作。(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课程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可分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技能渗透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四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十门支撑课程构成,具体可见表1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的职业技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由四个主要模版构成:教学技能模版、音乐技能模版、舞蹈技能模版、美术技能模版,其中各科教学法,弹、唱、跳、写、画等课程为各模版的主要支撑课程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围绕幼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删改、补充,有机地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将思想品德、动植物、天文地理、自然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幼儿科学与社会教学法》课程.通过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用”、“会用”、“活用”。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及进一步发展的渠道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色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应是最灵活、最具个性的特色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的改革应增加专业对教学内容调整的灵活性.使课程的更新加快.从而有效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使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特色更加鲜明。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就是加强理论教材与职业技能的联系.通过各门理论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技术基础知识.给学生以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定向指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理论课课时较多,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均需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内实践环节。通过加强基础课、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渗透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如学前儿童教育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授课技能训练: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开展主题活动技能训练:幼儿营养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进行幼儿配餐技能训练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边实验边听课,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接近1:1.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职业技能渗透的效果更好。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礼会调查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每学期一周,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一年级第二学期见习班主任工作二年级第二学期见习教学工作.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调查,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