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

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

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一、前言

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评职称的重要依据,“科研量化”已逐渐成为考验每个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业绩的主要形式。为了全面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需要各单位重视挖掘、整理、编研和开发利用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这对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推动科研单位整体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内容和管理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指反应个人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经历、业务实绩及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基础资料,包括个人的履历表、学历、学位毕业证书复印件、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等反应个人资历和技能水平的材料。二是从事科研技术的成果材料,包括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的获奖证书、专业工作的工作总结及技术报告等。三是任职资格评聘材料,包括申请表、评审表、任职资格证书及聘任证书等。四是考核材料,包括本人述职、领导评定意见、考核小组审核意见以及个人工作完成和奖惩的情况。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社会各种学术团体及其他兼职的证明材料,社会兼职的聘书以及荣誉证书也要放入档案之中[1]。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主要包括前期的建档和后期档案的更新和维护。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归档范围,根据档案所包含的内容将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文件材料一一归档,档案管理员以个人为单位建立档案盒,档案盒内的材料按材料的形成时间和内容排列,以便灵活查阅。其次是多方合作、全面掌握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及时更新档案内容。第三是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设立专业人员对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从档案的建立到查阅、保管以及维护和销毁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三、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建立的作用及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是考核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工作单位选拔、开发利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想做到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能各尽其才关键要做好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另外,许多单位的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是很少采用档案信息去了解技术人员,只是简单地从现实的工作中看他们的表现,这样选拔出的人才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领导者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使领导更全面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发展前景,从而能发挥技术人员的最大潜能。

四、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主体应是档案管理者,但是目前有些档案工作者的保守观念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变随着我国职称改革进一步深化,需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领导,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意识,明确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档案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加强对其的监督、指导。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2.完善制度,保障有力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规范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制度是信息资源开发的保障,所以要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制度,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使信息资源开发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打破传统的归档模式,改“坐等上门”为“主动收集”,根据法律法规,为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提供优质服务,通过跟踪调查收集信息资料随时归档,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另外,在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维护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安全[2]。

3.创新突破,数字开发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单一,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新环境下,档案管理部门要勇于创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传统的档案都是以纸质为载体的,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必须广泛利用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此外,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现代档案管理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4.打破神秘,公开开放

人们在对待档案的态度上一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认为个人档案是个人隐私。针对这一问题,打破档案的神秘性是开发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的前提条件。档案信息不仅要做到对社会对单位的开放,对个人也要做到完全开放。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对领导阶层发现人才和技术人员自身的完善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将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任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保证了整个选拔聘任过程的公开公正,有利于提高单位的公信度。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是技术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成长、发展的真实记录,它详细地、全面地显示了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建立和维护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为领导的人才选拔和自身的职称评聘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发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是一项新的工作,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档案管理者任重而道远。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探索和发现,档案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的确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做好在全社会中宣传,加大工作力度,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范文第2篇

1 评审方法

1.1 专业化评审

按专业类别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5个专业组组织评审,分别是临床医学、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学辅助技术、预防医学、综合(药学、护理等)。如遇专业组申报人员少于10人,合并到其它专业组评审,专业组申报人数超过150人时,分成2个专业组进行评审。按专业不同制定侧重点不同的量化标准。

1.2 两级评审

1.2.1 推荐评审 各分支局级企业职改办组织所属医疗单位的推荐评审。首先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推荐评审会议,按量化标准对申报人的能力与业绩进行量化评分,得出量化成绩。

1.2.2 评审 评审会前,各局级企业将推荐评审成绩及申报人的评审材料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组织专职人员审查上报材料,主要审查:①上报材料的真实性;②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③对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文章、科研等业绩指标进行初步量化评分。另外,评审办公室还要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按专业分组、按已量化成绩排序。评审会分为两程序:①专业组会议,5个专业组分别对本专业组的申报人员进行评价和量化评分,按量化评分结果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员,形成专业组评审意见报评委会;②评委会,对5个专业组报送的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逐一进行审核,按比例再次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形成最终评审结果。

1.3 基本申报条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1.3.1 基本申报条件 对申报人的品德、学历、资历、外语、年度考核结果、科研和论文著作、企业服务等业绩进行基本条件设置。对在学历、资历上不符合基本条件的,设置破格申报条件,对破格申报人的文章、科研等其他条件的要求相对提高。

1.3.2 量化评价 由推荐评审的职改部门、评审会的评审办公室先后进行材料审查和初步评分,在推荐评审会、专业组会议、评审会上,由评委再次审核材料、复核评分的准确性。推荐评审会、评审会,按量化总成绩进行排序,分别得出推荐评审成绩和评审成绩,按排序结果等额投信任赞成票。

2 量化指标与权重的设置

2.1 基础指标的量化

2.1.1 学历 按申报人员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学位计分。博士研究生10分,只有博士学位的9分,硕士研究生8分,本科硕士7分,本科学士6分,本科无学位者5分,破格评审0~1分。

2.1.2 资历 按申报人员取得现任职资格之日开始,计算到拟评审高一级任职资格当年的12月31日。累计1年计1分,满分10分。

2.1.3 外语和计算机 要求申报人员参加全国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且成绩合格,成绩×0.1进行量化。

2.1.4 单位年度考核及荣誉 按申报者近三年年度工作考核的结果、任现职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劳动或技术荣誉称号进行评价。年度考核是每年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技术能力、工作实绩的考评。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合格”的5分,“优秀”1次加1分,依据获得与专业技术工作相关的荣誉称号,如劳动模范、优秀老师等,按国家级、省部级等级别不同给予0.5~2.0分的加分。

2.1.5 科研 依据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局级的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奖等政府奖给予量化计分,见表1。非政府奖如各医疗单位、各种协会、学会评定的奖项在评审会上不计分。

2.1.6 论文著作 论文按发表的期刊的性质、等级、论文类别、作者排名情况评分,见表2~4。单篇论文得分=4×期刊性质权重×期刊等级及论文类别权重×排名权重。

著作要求是有学术价值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专著或译著。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编者均以中华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即计4分;其他著作或译著的主编按中央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计分的权重与申报人著译部分的字数相关,著作中未明确标识作者著译章节、无法统计个人编写字数的,按“0.8×著作总字数/作者人数”计算。单部著作实得分=3.2×著作作者的计分权重(不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见表5。

2.1.7 教学 按申报人员承担继续医学教育课程、研究生和本、专科等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业绩进行评分。

2.1.8 推荐评审成绩 本项指标只用于评审。依据“各单位在推荐评审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化评分-本单位全部申报人员推荐评审的平均成绩+50”的十分之一进行量化。

2.1.9 继续医学教育与专业技术考试 本项指标只用于推荐评审。要求参评人每年必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在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技术考试(如“三基”考试)中成绩合格,用近三年度的技术考试平均成绩直接量化[2]。

2.2 评审指标

2.2.1 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 根据申报人的述职答辩情况、代表个人最高技术水平的诊治病种、手术、技术操作及开展过的新技术项目的病例资料、科技资料等,结合相应的年度、地域等技术环境因素,在本专业组内比较,评价申报人技术水平情况。

2.2.2 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工作量、工作质量 评分以专业技术履职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报告、工作业绩和成果为重点,参考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及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本专业组进行评价。

2.2.3 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从3方面评价。一是学会等社会兼职。学会限于本专业全国性一级学科学(协)会及其各专业组、各省市级分会。国家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局级学术带头人10分,省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处级学术带头人8~10分,地市局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科级学术带头人6~8分,本单位学科带头人4~6分,其他0~4分。主任委员等学(协)会负责人酌情按评分值的上限量化,副主任委员等学(协)会主要成员酌情计分,委员降一等级酌情计分,会员不计分。二是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需组织过临床、教学、科研、卫生、管理等工作,凭任命文件(如科主任、教学秘书、护士长等)或有效证明材料计分。三是组织的一次性的学术活动或工作。要求有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省部级以上科研工作要有科研立项及成果证书,仅限主研人。

2.2.4 述职、答辩 除考察答辩论文的质量,按期刊级别、影响力、文章类别、作者排序、文章设计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谨、实用性、与本专业的相关性进行评分外,还要结合申报人员的现场述职、答辩情况,特别是回答提问的情况(提问问题一般为与答辩论文相关的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新进展的学术问题,不少于3个),进行评分。

2.2.5 专业技术工作环境、条件 参考申报人员上报的各项申报资料,同时要考虑申报人所在单位和科室等技术工作环境,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比较按一至五级评分。见表6。

2.3 权重的设置

2.3.1 基础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基本业绩的依据进行评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等能力与业绩基础,以及科研、论文、教学能力、推荐评审成绩等,权重共占总成绩的55%。

2.3.2 评审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学术影响力、述职和答辩、专业技术工作环境和条件进行评分,反映申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由评委进行评分,权重占总成绩的45%。

3 矛盾分析与政策应对

3.1 地域分布不同带来的问题

因企业所属卫生机构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新疆、内蒙等西北部地区的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水平整体上不如东南部地区,在偏远地区医院工作的比在大都市工作的人员更难在科研、教学、论文上取得较好的业绩。在评审指标中酌情考虑为企业服务和地域因素进行评分。

3.2 医院等级不同带来的问题

在企业的卫生工作中,三甲医院负责较重疾病的救治,二甲以下医院,对企业员工和家属的医疗服务工作也非常重要。考虑医院等级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同,小的卫生机构更难取得科研、教学的业绩,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分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两个标准,非三甲医院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权重设置较大,科研、论文、教学等权重设置较小。

3.3 评审会不能现场答辩的问题

因人员在全国散在分布,统一现场述职答辩困难较大,在评审会上不进行现场述职答辩。通过要求推荐评审会组织现场述职答辩、并将推荐评审会的现场述职答辩成绩、总成绩纳入评审会成绩中(占评审最后成绩的20%左右)、对推荐评审的答辩论文质量重新评分,作为评审成绩的指标之一,弥补了不能现场答辩的不足。

4 成效及体会

4.1 提前公示量化标准

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明职称评审、职业生涯努力的方向,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医疗机构的发展[3]。学历、外语、计算机指标的设置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动力;年度考核、工作量、工作质量、新技术项目等指标的设置(以病历为依据),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日常的点滴工作;教学、科研、论文、学术影响力等指标设置使大家更加重视教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的动力[4];重点学科、专业技术工作环境等指标的设置,促进了医院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4.2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程序和结果公平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诉求[5]。建立评委专家库,将企业全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专家库成员,随机抽选评委;专业化评审,将相近专业的申报人、评委相对集中分组;量化评审、两级评审;细化《评审标准》,评委在评分时对能力与业绩的具体评分“刚性较强、弹性较小”,对全部申报人员的评审条件、推荐评审和评审量化成绩进行公示。每个申报人都能看到本人在全部申报人员中总体得分和排名情况,看到自己各项量化考评方面取得的业绩和不足,将职称评审材料相关的电子版材料归档保存备查[6],增加了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广大申报人员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支持、认可程度。另外,通过权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地域不同、医院等级不同引起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了程序和结果的公平。

4.3 重视日常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工作实绩[7]

“三基”等技术考试、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年度考核和荣誉等指标的设置,以及将推荐评审成绩、推荐评审时的答辩成绩纳入评审总成绩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论文和科研业绩主导职称评审结果的局面。在申报材料中要求上报能代表个人技术水平的病历、科研任务书等资料,端正了卫生技术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开展新技术、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正确应对技术难题的工作态度,改变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只重视科研和论文、不重视日常工作和日常技术工作进步的工作作风。

4.4 严格量化评审

量化评审能够对申报人员进行相对全面的能力和业绩评价,改变了以往评审专家只能对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历、外语、发表文章形成感性认识的弊端,减少了评委的主观因素,能够形成对申报人员的业绩进行具体刚性评价的结论,避免了评审结果的确定弹性过大等诸多矛盾与弊端,评审结论能够得到申报人员的普遍认可。

4.5 严格评审纪律

评审办公室、专业组评审与评审委员会相互核查评审材料的真实性,保证评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在评审程序上,各局级企业的职改部门将申报人的申报材料、推荐评审结果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次审核,明确并公示核心期刊目录[8],对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奖等业绩进行检索核实[9-10],并对基础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在近4年的工作中,逐渐杜绝了论文、科研、教学等业绩造假现象,消灭了非法期刊、增刊代正刊等报送现象。专业组评审会上,专业组评委对评审办公室的材料审核和对基础指标的评分情况进行核查,对评审指标逐一评分。对每个申报人员,明确主评、副评人,如整个评审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责任追究到主评和副评人。评审委员会会议最后对评审办公室的工作、专业组评审的工作进行核查。通过以上措施,杜绝了职称评审中的舞弊和违规现象。

4.6 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和权重

量化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是建立合理的量化评审方法的核心和关键[11-13]。本研究共设置指标14项、20多个方面,包括了卫生技术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承担的工作和业绩等内容。在指标和权重设置前,注重工作实绩,向各个医疗机构专家、职改部门广泛征求了意见,复习了各个省市职称评审的文件要求和相关文献报道。在办法正式实施前组织了专家进行了模拟评审,对办法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广泛宣传,保证了办法正式实施中无重大缺陷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淇敏,史峰,诸海英.医院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75-377,412.

[2] 马海泉,王冬,许红民,等.将“临床技能考核”纳入医师职称晋升评审的做法[J].中国医院,2007,11(5):45-47.

[3] 周丽蓉.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48.

[4] 白毅.职称评审中加强临床技能考核对临床队伍建设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531-1532.

[5] 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77-80.

[6] 李殷青,丘如华.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1,(6):14-15.

[7] 丁志明,徐向荣,徐键.我院职称晋升实行评分制的实践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218-220.

[8] 谭长拥,赵飞,彭国莉.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四川省高校职称评审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34(3):97-100.

[9] 徐玫,崔云,高绘玲.高校职称评审材料学术检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5):223-224.

[10] 易映.量化评分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7(5):62-63.

[11] 李彩华.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J].现代医院,2009,9(1):134-135.

[12] 林文红,黎绮和.推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的经验及思考[J].现代医院,2010,10(1):128-129.

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范文第3篇

广安市广安区地处四川省东部,华蓥山中段西侧,幅员面积1536km2,林业用地面积4.17万hm2(其中有林地3.9万hm2),森林覆盖率(含四旁树)达36.6%。全区辖4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设1个区林业技术推广站、10个乡镇片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有技术推广人员92人。

2现状及问题

2.1重当前轻长远,林业科技意识不强

一些乡镇领导和农户认为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不高,对林业生产不够重视,加上受传统林业粗放经营思想的影响,缺乏林业科技意识,认为林业就是栽树,栽在不能种庄稼的地方,不用培育,自生自长。重造、轻管、轻投入,林木培育很少使用除草、松土、施肥、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林木成活率及保存率低,低产低效林多,甚至年年造林不见林;中幼龄林抚育间伐以生产木材,获取近期收益为目的,采“优树”、拔“大毛”,不按科学经营森林。

2.2缺技术少投入,林业科技应用率低

桂兴镇桂花村优质核桃林,被天牛、白蚁为害,树干千疮百孔、大量落果。农户和乡镇林技人员没有对策,有人认为核桃虫多不愿发展。

退耕还林成片营造花椒2130hm2,产量低,效益差;新桥、枣山等乡镇栽的500hm2梨、桃、李和近年大力发展的2000hm2龙安柚、白市柚等,多数已到盛果期,有的只开花不结果或果小、口感差。特别是龙安柚,一方面仍在大面积发展栽植,另一方面因现有的品种混杂,培育管理技术措施缺乏等原因,导致质差、果小无人要。因此,形成政府热心发展,农户无心经营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河东华蓥山区桂兴等6个乡镇营造的5200多hm2马尾松速丰林;桂兴镇范围内国有和农户的白夹竹林;分布全区的慈竹以及1989年以来长防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营造的1.7万hm2柏木林等,大部分生长过密急需抚育间伐,有的已形成低产低效林需要改造,因资金和劳力投入大,而农户无力为之。

2.3林业技术力量弱,人员配置不合理

全区林业技术推广站,实有编制及在岗仅3人,全为林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林业工程师。乡镇林业技术推广站在岗的89人中,林业及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23人(全日制5人、在职函授18人),占25.8%;林业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8人,占32.6%,助理工程师4人,占4.5%。

乡镇林技人员配置不合理。全区只配备1名林技推广员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占61%。悦来、石笋、观塘3个片区站,辖14个乡镇,林地6600多hm2,林技推广人员22人(林业大专学历1人,林业工程师2人),其中20人是2009年陆续从计生办、国土所、村建所、文化站等部门调入,未经专业技术培训且无林业工作经验;深丘重点林区蒲莲、郑山乡未配置人员;广福办事处,配本科学历、林业高级工程师1名,服务38hm2普通林地;在林地面积2128hm2的丘陵区观塘镇、2508hm2的山区光辉乡,分别配备了3名和2名林技人员,且只在位1名、且缺乏专业知识(表1)。

2.4人员在岗不在位,有的在位非全职

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有2人被长期借调区林业局其它股室从事非林技推广工作,乡镇林技推广人员在岗不在位35人,占总人数的39.3%,他们有的长年专职担任乡镇驻矿、水陆交通安全管理员、协警等工作;有的多年借调到所在乡镇以外,从事其它工作。如:森林覆盖率占37%的前锋镇,7名林业技术推广员,只有2人(表1)从事林业工作,其余分别在镇党政、安全、城管、综治、调解中心办公室等工作。

全区林技推广员中70%的人都兼任了驻村干部,有的同时还兼任了乡上的协警、安全等工作;另外,因工作量少、待遇低、人员管理漏洞等诸因素,使部分在位林技推广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本职工作以外,自己的“第二职业”上。不能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林业及技术推广工作。

2.5硬件不足、手段落后,科技项目无经费支撑

缺乏调查用测高器、生长锥、土壤分析仪等设备。科普宣传仍处在纸质宣传资料阶段,急需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手段和配备相关设备。乡镇林业技术推广站大部分工作人员无专门办公室、文柜、桌、椅,甚至笔墨纸张等办公用品都无法保障。推广和开展科技实验工作无经费支撑。为带动农户科学种植,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拟在栽植有1333.3hm2花椒树的观塘镇搞花椒丰产示范基地,因没有可支配的科技项目金费,无法按技术方案开展工作,科技促进林业增产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3对策和建议

3.1落实领导责任,保障推广实施

一是制定和实施《林业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将林业科技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二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都要召林业科技专题工作会议,加强领导、及时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三是对县、乡林业科技及技术推广机构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切实有效支持。

3.2加强技术培训,合理配备人员

人才培养是林业科技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外出学习、参加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方式,让全体从业人员每年都有学习、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和科技推广能力的机会。

在人员配备上,一是增加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专业技术力量,努力建成一个集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科技示范、引进推广、科技实验、技术服务于一体,功能完奋的县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二是根据幅员大小、林地面积、资源状况及工作量等因素合理调配乡镇林技推广人员;三是优化乡镇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按照“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原则,逐步将非林业专业或不愿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调离林技推广岗位;四是整合乡镇技术力量,将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片区站驻地所在乡镇,实行“人员片站统一使用,乡镇承担的部分补贴,由各乡镇按林地面积分摊”,解决目前乡镇之间力量不均、片区站“名存实亡”的问题;五是解决在编人员不从事本职工作、兼职工作与林技推广无关等问题;六是面向社会考试招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和培养林业新生技术力量。

3.3加大资金投入,配备科技推广设备

一是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技术人员待遇,解决办公经费,稳定和吸纳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推广工作;二是给区及乡镇林业技术推广站配备必备的宣传、实验、检测、调查及交通、通讯设备;三是制定切实有效措施,保障每年有一定比例的财政专项经费用于林业科技工作;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对林业科技的投入。

3.4创新科普宣传模式,强化科技支撑

积极探索、创新林业科普宣传模式。一是宣传对象要“有名有姓”。对本乡、本地熟知的人或单位,利用林业科技及实用技术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予以宣传;二是宣传要做到“有声有色”,通过录制VCD等音像节目进行播发;三是建好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用事实向社会展示科技的魅力。

将科技试范区建设作为新建林业工程项目的试验地和样板,提前1年以上先行实施,以总结经验和起到示范及带动作用,避免工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视工程规模,示范总面积不小于该项目工程量的1%-5%;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将“良种”、“良法”、“良效”作为工程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因子。

由林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相关林业科技人员,开展全区林业科技调研、技术咨询及指导工作。做好林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实验、示范与推广工作。结合各种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引进适生、高效、安全、多益的林木新品种和栽培技术,通过区域试验、技术吸收和创新后大力推广应用。

对林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对林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别是一些投资大、见效快、效益高的林业产业项目,如巨桉工业原料林,花椒、龙安柚、核桃等经果林。香椿、香樟等珍贵用材林的培育,林下种植中药材、培殖食用菌等。

3.5鼓励科技下乡,促进科技应用

从政策上完善和鼓励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参与科技示范、重大工程、产业开发基地建设、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和允许科技人员领办或兼职林业企业的技术顾问并从中获取报酬,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建立以乡镇林技人员为核心,农村林业专业户、业主为骨干的林业技术协会,采取与职称挂钩、与利益捆绑,包技术、包产量、包赔偿的新型“挂包帮”合作形式,将“挂包帮”作为林技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让林农与林技人员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科技与应用、科技人员与林农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的应用率。

在发展林业产业中,大力引进业主、扶持林业专业户,鼓励和引导应用林业实用技术,用林业产业带动林业科技发展,用林业科技进步促进全区林业产业提档升级。

现阶段,提高科技应用率要重点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抓“短平快”项目,以速生丰产、生产木质原料为目的的巨桉组培、营养袋苗培育及巨桉、香椿丰产培育技术推广;二是做“价值高”文章,以质优价高、生产食用原料为目的的龙安柚、梨子、桃子、核桃、花椒的低改嫁接、疏花疏果、无公害培育技术应用;三是保“效益长”产业,以生产食用和材用原料并永续利用的慈竹、麻竹、白夹竹的施肥、提纯扶壮等技术措施的应用。

3.6加强履职管理,确保职称技术含量

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范文第4篇

一、行动目标

通过开展“百日整治行动”,切实加强全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施工,消除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遏制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等安全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我局成立市建筑施工“百日行动”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局建筑业股,主任由同志兼任,联系电话。

三、整治重点

1.深化建筑施工模板工程、外脚手架和建筑起重机械、预拌砼和现浇砼结构工程等三个专项整治,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2.督促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落实责任,重点抓好建设单位履行工程项目管理职责和施工现场项目经理、总监到岗履职情况;

3.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重大隐患得到整治;

4.落实企业标准化创建主体责任,加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及标准化示范图集施工,提升标准化施工水平;

5.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对在建工程规避监管、不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等非法违规行为,按照“四个一律”和“六个一批”要求,从严查处。

四、工作步骤

此次专项行动从6月至9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自查自纠阶段(6月10至6月30日)

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对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必须严格落实“整改方案、整改资金、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认真开展整改工作。对隐患无法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自行停产停业。6月30日前,由建设单位负责将自查情况书面上报“百日整治行动”工作小组。

(二)集中整治阶段(7月1至9月10日)

在各方责任主体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百日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整改方案进行评估、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凡是企业能够自己解决的,要责成企业限期解决;难以解决的,要及时上报“百日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百日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对排查出来的重大事故隐患及整改情况,要建立台帐,列出清单上报市“百日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检查考核阶段(9月11日9月20日)

“百日整治行动“期间,市城建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在建工程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不履行职责、弄虚作假、监管失职而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中的有效做法(包括推进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三个“专项整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等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工作意见建议,并形成书面汇报材料。

(二)各在建工程由建设单位牵头,根据相关规定开展自查,并填写《市建筑施工“百日行动”安全生产大检查自查表》,受检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必须到场参加检查,并按督查内容准备相关内业资料备查(包括施工图、设计变更文件、审查合格书、意见报告书、中标通知书、质量安全督查登记、施工许可证、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拨付、使用凭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以及现场施工的内业资料)。

专业技术人员履职总结范文第5篇

一、钞票处理中心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核心内容,就是树立并秉持动态的钞票处理理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流通中现金总量增加,现金流通周期的缩短,逼使钞票处理工作模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以清分工作为例:清分工作由原来主要清分完整券转为清分残损券为主体的清分工作新方法;BPS系列钞票清分处理设备,取消“清分残损券”功能模块中的“残钞全部碎钞”清分模式等。这些手段对钞票处理工作产生了划时代的作用,然而,从钞票处理的充足效率方面考量,这些手段又具有阶段性和饱和性,同时,从软、硬件系统配套的角度来说,也凸显了动态钞票理念必须同步跟上。因此,树立动态的钞票处理理念,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钞票清分处理业务规模持续拓展和效率的持久提升问题,满足市场不断发展的客观的、动态的需求,切实地推进钞票处理现代化建设,所谓动态钞票处理理念,就是以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货币投放总量为参考,以货币回笼实际数量为依据,统筹安排钞票清分工作计划,并多手段落实和实施清分计划的过程。

纵观历史,钞票处理中心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进行货币发行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而钞票处理中心业务较原发行部门使传统钞票退出流通和再流转业务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钞票处理中心建设的新里程,具有科技水平融入程度高,现代化大型设备应用广、业务规模扩展强、装备配备和系统化管理要求起点高等特点。钞票处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钞票处理工作走向了一个专业化的时代。

以长春钞票处理中心为例:根据钞票处理中心业务的特殊性和长期发展建设规划,长春中心支行经报请总行批准,于2006年完成了中心办公场所的开发建设,2007年交付使用,结束了钞票处理中心与中心支行合属办公空间有限且管理不利的局面。从业务覆盖范围来看:钞票处理中心主要负责吉林省辖区内回笼人民币完整券的清分和残损券销毁工作,以及长春地区损伤券的复点工作。中心拥有BPS清分机10台,2007年10月安装配备了清分联机自动封包系统,基本实现了钞票清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加之延用的1997年安装的荷兰库斯特斯公司CDS残钞销毁系统,保证了人民币残损券的销毁工作有较为可靠的质量。

然而,几年来,鉴于我国中央银行的体制原因,以总行货币金银局的战略思想和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地市分支行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为依托,以钞票处理中心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钞票处理格局已然形成,并初具规模,形成了灵活的管理机制。各中心结合当地实际,努力做到保安全,抓重点,重基础,促创新,通过采取“一体战略,分层操作”,来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使钞票处理中心工作在与货币金银部门相对独立后,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再从业务发展创新方面看,长春钞票处理中心主要取得了两方面突破。首先承担了总行下达的钞票处理清分业务三项优化创新试点工作任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2011年9月份开始,对清分业务三项操作流程优化方案进行逐一试验,历时三个月共计58个工作日,积累了一系列数据资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单台清分设备每天至少节省40分钟左右的时间,单台清分机每天可多清分40捆,提高工作效率10%,并将试验成果转化为常态工作模式操作运行。钞票处理中心的清分工作完成量叠创新高,一年比一年好。2007年中心刚组建时,年清分28万捆,金额2,547,027万元;2008年清分了50万捆,金额4,895,177万元;2009年清分了71万捆,金额7,088,109万元;2010年清分了90万捆,金额8,445,298万元。以去年清分量与07年相比,清分工作量猛增了3倍多,增长幅度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量和货币投放量。

其次承担了总行“BPS-PACK全自动封包设备打标及检出模块”试验验收工作。对安装“BPS-PACK全自动封包设备打标及检出模块”的设备进行测试验收,采集的数据资料生档案,建立数据库,为在全国安装“BPS-PACK全自动封包设备打标及检出模块”验收工作提供第一手翔实可靠资料。

自2007到2010年,长春钞票处理中心累计清分人民币完整券达到240万捆,累计金额22,975,611万元。2007年长春钞票处理中心8台清分机,从2008年开始使用10台清分机进行清分。2008年共清分人民币完整券50万捆,2009年清分人民币完整券71万捆,2010年清分人民币完整券90万捆,数字显示,自2008至2010年人民币完整券的清分速度每年基本上是以20%的速度递增。2011年,总行对清分工作进行调整,由单一清分人民币完整券转变为以清分残损人民币为主的清分工作思路,并且,总行对清分残损人民币联机销毁工作按季度下达计划。残损人民币与完整券钱款质量存在较大差别,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受到较大冲击。为此,需要及时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思路,以发展的角度向时间要效益,向技术要成果。本年度共清分人民币2011年共清分人民币87.2万捆。在总行的业绩考核中长春钞票处理中心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钞票处理基本设施建设已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从规模、功能及硬件设施方面可信程度较高,然而,硬件设施的功率都有界值,也就是各项指标的极限值。真正的现代化钞票处理中心就是要寻求不断突破这些界值,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必须以树立动态的钞票处理理念为有力支撑。因此,树立动态钞票处理理念理所当然的摆在了现代化钞票处理中心建设的核心位置,而且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不断开辟提高清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必须树立动态钞票处理理念,坚持业务创新

笔者认为,建立动态钞票处理理念重点应该放在科学管理与有效的控制方面,抓好动态管控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对于不具备“双班制”清分的单位可以采取“单班制操作,双班制管理”的清分工作模式。这种操作模式既可以解决人与设备调配问题,也能实现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效能最大化同时也符合总行货币金银工作指导精神,加强金融创新,具体操作方法可以采取每天延长清分工作时间、加大清分工作量的办法来弥补因未实行双班制而造成清分工作量的不足。采取中午不休息、一次性出入库、中间不结账、午餐半小时安排专人守护钱款、全程监控的办法办理清分业务。这样做的直接效果就是可以使清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此做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还可以产生附加值,即节约清分机年维护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从创新和发展的角度来说,实施“单班制操作,双班制管理”充分体现了动态钞票处理理念的思维,可以为进一步提升钞票处理能力预留拓展空间,使“班后不停机再次出库清分”的设想具有了深入探讨的价值。

二是使清分工作方式和管理动态化,适时把握清分量与货币金银的货币回笼量同期同步,实现一个观察、两个提高、三个加强的工作创新模式,提高清分工作效率。一个观察就是目光聚焦到发行库的货币回笼量的变化,尤其是百元回笼情况,及时掌握货币回笼的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清分工作量。两个提高即为提高清分数量,提高清分速度。三个加强即为实时加强操作员的技能培训,实时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时加强与货币金银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三是实时监控完整券与残损券搭配清分合理调配比例,保障清分机的有效工作。清分50元和100元券残损人民币时,人民币破损较为严重,联机销毁率较高,导致销毁压块机超载,人员同时闲置,等待销毁压块机的逐步消化,造成人员和清分设备效率降低。对这种情况,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妥善解决。具体办法就是清分残损人民币时,调配清分机清分完整券,这样既保障清分设备的利用率,又保证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是采取以赛代训的方式加强清分、复点操作员的业务培训。可以根据货币回笼数量变动情况,择机开展清分、复点业务竞赛活动。制定工作计划、对操作员的业务量跟踪统计记录并建档管理,月终结束进行总结。

五是技术资源储备和人力资源储备并举,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现代钞票业务的发展,亟须现代化钞票处理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以拥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准的团队激活高智能的现代化设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注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保障钞票处理设备安全、规范、高效运行,促进钞票处理工作整体水平提高。钞票处理专业技术指使用钞票处理设备清分回笼人民币和销毁残损人民币时所应用的机械、机电、机控、测控、自动检测、传感、安全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与钞票处理设备管理相关的使用、维护、保养和修理等技术。专业技术人才是指现代化的钞票处理需要的是复合型人员。操作者不再是只能够数清100以内的数字即可的简单操作,需要的是集计算机、会计、专业政策为一体的现代化脑力加体力的综合型人才。人民银行钞票处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需要我们建设一套适合各个层次和具备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以及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经过几年的探索,人民银行已经形成了一套以集中化、规模化管理为核心的模式。

此外,现代钞票处理还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分支机构对本辖区钞票处理中心未来发展规模的预测存在的局限性问题。随着经济的显著发展,钞票流通量逐年增加,需要增加清分设备,未来需要清分的数量难以准确估算。销毁设备逐年老化,设备的利用率呈下降趋势,解决办法就是建立经济货币增量与设备功效相匹配的数据库,适时适度调增设备;二是钞票处理中心缺乏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保障体系,设备的维护、零部件的更换、搬迁的费用等方面受制于生产厂商问题,采取全国一盘棋的方式,以全国中心联动或“团购”的方式增加与生产厂商的交换条件筹码,压低成本,促增效率;三是钞票处理工作创新及新设备运行导致人、材、物成本的增加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和适当奖励创新项目,用优秀的创新成果,来消化抵偿费用成本增加,获取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