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技术经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农产品竞争力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农产品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并能够持续获利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可以从农产品价格、生产效率、市场营销能力、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反映。本文将从生产效率、农产品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三个方面分析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状况
2.1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
农产品平均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相关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情况。鉴于资料的有限性,本文仅对近6年的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和蔬菜5种农作物的全国平均产量和湖北平均产量进行了对比(见表1)。
对比数据显示,湖北省只有稻谷和油菜籽的平均产量是高于全国平均产量的,而小麦、棉花和蔬菜3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从均产数量上看,稻谷和油菜籽是具有产量优势的产品,而小麦、棉花和蔬菜不具备产量上的优势。从农产品平均产量的增长情况看,湖北5种农作物的均产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都属于大宗农产品,天气等自然资源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很大。从表1中的全国和湖北5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来看,尽管总体上农作物平均产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波动较大。并且近6年5种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基本上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和增长。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5种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情况,根据统计资料,本文对5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进行计算(见表2)。如果某种农作物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表示该农作物在生产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反之小于1,表示该农作物在生产效率上不具有效率优势。数据显示,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大于1,特别是稻谷的效率优势指数;小麦的效率优势指数最低,没有超过0.8。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优势指数近7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而蔬菜和棉花的效率优势指数在近几年有一个明显的缩小趋势。
虽然粗略的平均产量和效率优势指数的分析,不足以全面地反映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情况,但是连续多年的对某一大类农作物平均产量和效率优势指数的比较和分析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总体上,湖北农产品还是在稻谷和油菜籽等传统优势农产品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但其效率优势并没有扩大,而在其他农作物上就不具备效率优势,并且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的效率弱势却在进一步拉大。
2.2主要农产品的成本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衡量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它是决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湖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对农业税进行了减免,但是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很多(见图1)。
图1中数据显示,除棉花生产成本波动起伏外,从1999~2004年稻谷、小麦油菜籽3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但是2005年各种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有一个比较大的增加,超过了1999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用工费用增加,2005年每种农产品的每hm2均用工费用比上年增加都超过150元,如稻谷2004年用工费用为715.50元/每hm2,到了2005年增加到874.50元/每hm2,而棉花的每hm2均用工费用增加达到300元。另外各种农业物质投入增加,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较快,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知,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近年来湖北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逐步下降,市场经济效益也逐渐减少,这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主要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农产品的平均售价直接反映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状况。表3是对4种农产品50k品平均售价的比较。从表4中可以发现,从2000~2005年4种农产品的出售价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近两年平均售价在下降。尽管对这四种农产品国家都会实行保护价收购,湖北的平均售价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湖北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低价格优势。但是结合上面的成本分析来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出售价格却下降,市场经济效益自然降低。
从以上对湖北几种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的分析来看,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势并不容乐观。生产效率上,仅有稻谷和油菜籽两种农产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成本在近两年也居高不下,同时农产品的售价却在近年有所下降,虽然保持着一定的低价优势,但市场经济效益明显降低。
2湖北省农产品竞争力低的因素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产品国内、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但是从湖北农业的地位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农产品品质差,良种选育重量轻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90年代中后期,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型农业逐渐向质量型农业转变。这就要求农产品不仅能够高产,还要高质。湖北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的育种选种上以高产量为目标,忽视了农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大宗农产品。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大宗农产品良种选育上,90%以上的农产品品种都是以高产为目标的。优质高产农产品缺乏,极大地削弱了湖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能依靠低价竞争,降低了经济效益。以油菜为例,湖北省地处长江流域,“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优势产区的中游,“双低”油菜籽的含油率一般为37%~39%,而加拿大的“双低”油菜籽含油率一般为41%~44%;关键是加拿大“双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小于20μmol/g,而湖北省“双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则在5%左右,硫甙含量在80~150μmol/g之间,远远高于加拿大的水平。除此之外,在良种的推广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良种推广缓慢,并且良种的更新速度也较慢。从农业发达国家来看良种更新一般为3~5年,而湖北的良种更新速度要远远慢于这个速率。品质差、更新速度慢,一方面使得农产品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又降低市场经济效益,极大地降低了湖北农产品的竞争力。
2.2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肥料利用率不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湖北省也不例外,尽管近几年湖北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明显的增长,从1999年的1363万kw·h,增加到2006年的2263万kw·h,7年时间增长了900万kw·h,但同湖南、安徽等比邻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也明显存在差距。表4反映了从2000~2006年湖北农业机械化水平程度。从数据资料来看,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机收面积显著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并且机耕面积、机械植保面积和机械铺膜面积近两年还有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必然会导致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从而降低农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肥料利用低下也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平均而言在湖北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10%~25%,钾肥的利用率为50%~60%,这些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发达国家的氮肥利用率能达到60%。化肥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流失的肥料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化肥深施和配方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而湖北2003年化肥深施面积为1474khm2,到2006年降低为1433khm2,而配方施肥面积也由2003年的4396khm2,降低到2006年的4082khm2。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湖北农业科技力量布局比较分散,导致农业常规应用技术升级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资料表明,目前湖北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曾经让农业辉煌的农业推广体系,如今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湖北于2003年进行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对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在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总人数由5.4万多人缩减到不足1万人,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不足以满足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在投入经费上,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的五级推广体系,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一般在县乡两级,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划拨上,县乡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很少,许多乡镇的农业推广机构还把仅有的这些经费的80%作为职工的工资,余留的20%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另外,有部分县乡政府“卸包袱”,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摆卖或被撤销,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更是难以为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转化率低,使得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广大农村得到普遍应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
2.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人员缺乏
湖北是个人口大省,总人口超过60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大约2600多万人。大部分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技术推广。诸多研究表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高,农业生产效率就高,接受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就强。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受教育年限,而根据湖北农调队的测算显示,2004年湖北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1年。到目前湖北农民的受教育年限还不满8年,也就是说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达不到初中二年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农村人口不到60%,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这种情况与湖北作为教育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人次也比较少。
此外,农业科技人员偏少,专门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只有5000多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湖北全省只有农民科技人员7.5万多人,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不到4名的农民科技人员。如今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愈来愈大,农民的低素质和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无法有效保证农产品竞争力的人力支撑。
3以农业科技为依托,大力提升湖北农产品竞争力
3.1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
一是开发、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把传统农业逐步引向高效生态农业。扩大优质品种的规模和比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势品种和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稀产品。根据农业不同生态特点和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先进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配套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后加工、保鲜和贮藏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营养食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2加快农业机械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围绕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环保、节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吸取国内外一切成功经验,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适用不同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式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动配方施肥和深施肥技术,因地、因作物施肥,混合适用氮、磷、钾、有机肥,着力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流失率,确保土壤酸碱平衡。
3.3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产品竞争力的贡献率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履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形成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推广形式,走行政组织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学研、技工贸、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大力开拓和发展农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生产因素的有效配置,增加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电子显微镜技术;农学专业;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69-03
电子显微镜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它是一种研究物体超微结构精密分析仪器,主要用于研究样品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特征的变化,在动物、植物、生物、医药、物理、化工材料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近年来,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他技术学科的紧密结合,在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学、园林、食品与药品、草业、水利、机械交通等农学门类自然学科专业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在农业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电子显微镜技术》课程,可以为各专业学科的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新疆农业大学将《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设定为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有效地提升了各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一、《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的概述、组织超微形态结构和功能、透射电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透射电镜的操作和使用、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扫描电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扫描电镜的操作和使用、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电镜样品制备实例,共九个部分。本科生理论课教学10学时,研究生理论课教学20学时。
《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操作、生物样品透射电镜制备方法、材料样品透射电镜制备方法、生物样品扫描电镜制备方法、材料样品透射电镜制备方法,共五个部分。本科生实验教学20学时,研究生理论课教学30学时。
2.《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1)《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本科生教学要求。本科生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了解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原理,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功能和细胞表面形貌特征,理化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点,常规生物样品和理化材料的制备技术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仪器的操作方法、生物样品的制备过程,掌握常规生物样品和理化材料的制备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和理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2)《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课程研究生教学要求。研究生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原理,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功能和细胞表面形貌特征,理化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点,常规生物样品和理化材料的制备技术方法,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显微镜的细胞化学定位技术、扫描电镜临界点干燥技术等特殊检测技术。
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如超薄切片技术、半薄切片技术、负染技术、细胞化学定位技术、扫描电镜临界点干燥技术、离子溅射技术、细胞冰冻蚀刻技术等样品制备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门类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1.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生物膜、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中心体、细胞骨架和细胞质内含物(如糖原、脂类、蛋白质),以及核膜、染色质、核仁的超微结构形态,通过对超微结构的学习和了解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病理变化机制,以及在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3,4]。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学、植物生物学等学科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植物超微形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
2.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中,因病原微生物粒径微小,光学显微镜难以识别其特有结构,而通过TEM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特殊结构,如菌体鞭毛、菌毛、芽孢、荚膜等结构;病毒的囊膜、衣壳;霉病菌菌丝和孢子形态。通过电子显微镜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对病原学的识别与理解,电子显微镜是病原学教学的有效工具[5]。
在动物病理学教学中,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会导致细胞发生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通过TME可以观察到病变区细胞的细胞器的损伤,对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致病机理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例如,在肾活检、肿瘤诊治中电镜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电镜技术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免疫电镜技术,在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各组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它可以对细胞表面及细胞内部的抗原进行定位,可以了解抗体合成过程中免疫球蛋白的分布情况、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构细节以及免疫损伤引起细胞的病理变化[6]。
3.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动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动物科学教学主要针对动物营养与饲养、饲料资源开发、饲料配方与饲料工艺设计,以及饲料与饲养企业管理等学科的研究,旨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动物副食品饮食的需求。在动物科学的教学中将学习各种动物的养殖(包括养牛、养羊、养鹅、观赏动物饲养等),动物营养、遗传、繁殖、兽医学、牧草学、生态学、农业机械、农区规划、肉制品加工学等。在学习动物营养、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来探讨和研究动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因此电子显微镜技术是动物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鹿类毛的微观形态结构时可以明显观察到鹿毛的鳞片形态在科间、属间和种间存在的差异,同种不同个体毛的鳞片形态有差异,同一个体同一根毛样的不同部位也有差异[7]。
4.电子显微镜技术在食品与药品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食品与药品学专业是以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药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药品的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与安全保障、药品的安全与人类健康,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例如:荔枝的果实在采收后3~4天即开始变褐、变质、霉烂极不耐贮,通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果皮结构,果皮的鲜红色是栅状组织细胞含大量花色甙所致,此花色甙流失,果皮即呈褐色。荔枝的外果皮仅有一层细胞外壁薄,角质层也薄,防止水分散失的能力差,果内的水分可部分地通过角质层散失到果外[8]。再如,运用扫描电镜对多种常见可食用淀粉颗粒的超微形貌进行观察,将考察的所有种类淀粉颗粒分为:块茎形、棒形、球形、扁平形、复粒结构、棱角圆滑和棱角尖锐多面体形及肾形等类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淀粉颗粒超微形貌特征上加强国内淀粉产品的质量监管提供可靠参考[9]。
5.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林学与园艺学专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例如,观察五倍子乙醇提取物对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在电镜下菌细胞形态超微结构的变化时,采用新的中药抑菌实验方法对五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用电镜观察用药后细菌细胞的形态改变。在电镜下观察经五倍子处理的表皮葡萄球菌细胞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显示菌细胞形态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大多数菌细胞的细胞壁破裂。在透射电镜下,菌细胞细胞壁结构、层次不请,胞浆膜层次不分明,细胞质内含物大多消失,细胞浆内包含体和染色体模糊不清[10]。再如,用扫描电镜对黑龙江产十种不同科属、不同生境的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和叶表皮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和叶表皮在扫描电镜下,显示出更为丰富的形态特征,并表现出细致而稳定的异同点,可作为蕨类系统分类的现代手段,能更好地应用于疑难科属的分类研究[11]。
6.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业工程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工程学是研究自然科学应用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方式、方法的一门学科,同时也研究工程进行的一般规律,并进行改良研究。在农学专业中工程学专业主要包括水利科学专业、机械与交通专业、化学专业等学科。在工程学专业中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性质,对于工程建设至关重要。例如:对纳米材料特性的研究一般与粒径的大小分布及形状等微观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可以在极高的放大倍数下直接观察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特别是测量纳米颗粒的大小,既直观又非常方便,所以电子显微分析是研究纳米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其中透射电镜则是最常用的检测设备之一。透射电镜是基于传统电子束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它分辨率高、放大倍数高,分辨本领已达到了0.1~012nm,所得到的纳米图像直观清晰,可以揭示物质内部的微细结构,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是研究纳米材料的常用重要分析仪器之一[12]。
三、展望
在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对农业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使学生能够更扎实地掌握其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未来的农业科学的研究中,对样本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也就越发深入,因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专业的应用也越加广泛。因此,将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和教学,使学生对动植物以及材料科学超微结构的认识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为农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也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克建,孙善全.提高研究生电镜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3):296-298.
[2]陶忠芬,江海东.浅谈电镜技术实验教学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5(18):338.
[3]项晓人,袁莉民,杭向前.透射电镜超微低倍观察植物材料的制样方法[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3,14(2):79-80.
[4]吴立新,陈方玉.现代扫描电镜的发展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J].武钢技术,2005,6(43):36-40.
[5]汤雪明,戴书文.生物样品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镜学报,2001,3(20):217-223.
[6]李连宏,孙雷,唐建武.电镜在病理诊断与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8,4(20):8-10.
[7]孙中武,高海钰,毕冰.鹿类动物毛的扫描电镜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2003,4(31):29-32.
[8]潘洵操,谢宝贵.荔枝果皮的扫描电镜观察[J].园艺学报,1996,3(23):227-230.
[9]王绍清,王琳琳,范文浩.扫描电镜法分析常见可食用淀粉颗粒的超微形貌[J].食品科学,2011,(32):74-79.
[10]李仲兴,王秀华,时东彦.五倍子提取物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0(11):867-869.
[11]邢怡,党安志,刘保东.黑龙江产十种蕨类植物孢子囊和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J].植物研究,2004,4(24):413-419.
[12]刘仁林,虞功清.植物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的改进[J].江西林业科技,2008,(1):41-43.
关键词:现状;农村小学;课外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70-02
课外作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依据之一。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倡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已被我们广大教师领悟并付诸于实践。然而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情况尤其令人担忧。
1.当前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数学老师每天都要布置一些课外作业,然而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大部分小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却异常糟糕。学生对待作业是敷衍了事,能不做就不做,能懒则懒,质量往往是不尽人意,有时甚至是令人心碎的。
这主要是学生长期懒散,对作业产生头痛、厌烦等现象引起的,加之家庭作业家长不检查,最多疾言厉色地要求一声"做作业",就算是完成了做一个家长的任务。于是便出现学生家里欺骗家长"做好了",学校里受批评,过后不了了之的现象。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监督、又是独生子女等时代原因,有的学生用各种手段逃避课外作业,如谎称作业本丢了,或者不动脑筋抄袭其它同学的作业。
如何使学生抛弃不好的旧习惯,使学生喜欢做家庭作业,去钻研家庭作业,已成了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值得反思的问题。
作业量过多是原因之一。一般学生完成每天的课外作业起码要两个多小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还要完成家长的。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其二是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
第三,农村小孩缺乏情感交流,变得异常自我。当代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是,爸妈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照料小孩,而他们又力不从心,勉强在生活上照顾就不错了,就更不比说情感交流、学业辅导上了。这样,很多小学生变得寡言少语,自以为是,渐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纠正起来就很困难了。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要求
2.1课外作业设计要体现出趣味性。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延伸课堂空间,是学生思考、探讨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延续而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称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例如学习完整数混合运算后,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玩扑克"游戏的作业,先找出一些数字扑克,游戏规则为:找几个同伴,大家同时翻出一张扑克牌,利用运算符号计算,结果要为24。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好。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能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学生也乐意完成这样的作业。
2.2家庭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往一说到作业,人们便想到了用笔在作业本写书面作业。而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作业形式上也可谓"百花齐放"了,作业本、写字等已不是作业的象征了。需要作业本的作业只是作业的形式之一。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形式的课外作业。如口头作业。它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诵、背、说等。或让学生面对家长读口决、概念等;或让学生在家背公式、法则等;或让学生跟家长交流,说说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内容、说说自己一天学习的感受等。又如实践性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学习的意识。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做做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加强;学习了测量的内容让学生测量自己的家,这样他们就设身处地的理解了测量的重要性及测量的过程; 像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复习了当天所学的知识,甚至拓展了知识,又让他们饶有兴趣地在活动中作业,在玩中学。这样练习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2.3课外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个性。学生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其意图是想通过选择性、拓展性、趣味性的教学策略,改革课内外作业,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完成作业,并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实践表明,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伴随着新课程的深人,教师应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的、花样的复合体;它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丰富的经历,将学生认知学习上升到情绪学习的高度,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具体形式
3.1游戏形式作业。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形式的数学作业,是学生最喜欢的,最符合他们的天性。如乘除法计算的作业,可让学生与同伴、家长玩对口令游戏和闯关游戏等。
3.2创作形式作业。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此类作业适合于中高年级。比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培养学生书写、绘画、设计等多方向的综合能力。
3.3实践形式作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实践活动,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了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个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这些有趣而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4.农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要关注农村生活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因素,农村教师设计数学课外作业应当关注农村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努力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着从数学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如学习"用商的近似数解决问题"后。我结合当地家家户户都种有甘蔗的情况,设计了一道题目:"如果你家共收了135吨甘蔗,用载重量是12吨的车来拉,要拉几次?"这样的题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写"为"乐写"的境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的不良态势,我们必须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寓于作业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并在完成好作业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将作业成为他们思考、创作的乐园!
参考文献
>> “草根”金融P2P信贷模式探究 P2P平台模式 普惠金融下P2P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及发展策略 P2P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运作模式研究 基于p2p平台的流媒体技术 基于物流金融的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基于P2P网络营销模式的民间金融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P2P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与风险研究 借力电子商务的P2P民间金融发展模式创新 P2P的模式拷问 P2P: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与风险监管制度设计研究 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分析 新型P2P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探究 P2P网络信贷平台运营模式研究 P2P网贷平台:模式与监管 P2P网络借贷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模式研究 对P2P金融模式若干思考 浅谈互联网金融创新――P2P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MERSLAND R, STR?M ?. Performance and governance in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33):662–669.
(5)KARLAN D. MORDUCH J. Access to Finance [EB/OL].[2009-6-11] .
(7)MORDUCH J. The Microfinance Promis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9,37(4): 1569-1614.
(8)Nicolas Schlotthauer. Currency and financial,crises - Lessons from the Asian Crises for China.Würzburg Economic Papers 2000(15)
(9)牟婷婷,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 F832.4
(10)朱建芳,浙江大学,信贷助农模式研究——帮助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创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 (12)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ug.2010,Vol.12,No.4
(11)何德旭,饶明,金融排斥性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经济学研究,2007,9第5卷,第5期。
(3)汪三贵 李 文 李 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81) ,农业技术经济 2004 年第 5 期
(12)李艳军 ,公益性农技推广的市场化营运:必要性与路径选择,农业技术经济 2004 年第 5 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制度;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25-03
一、引言
土地、资本、劳动力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三大物质要素,而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因素。先进的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它只是一种潜力,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技术进步,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宜的制度,因而,制度是影响农业经济不可缺的因素之一。农业经济增长问题在我国已有很多年的研究,许多学者的研究(严奉宪,2005;胡毅,1998;顾焕章,1994)只注重技术因素而忽略了制度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农业资本投入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但制度变革的贡献也应重视。本文拟从实证角度,全面研究制度因素、技术因素、要素投入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农业经济增长不仅和常规投入要素相关,还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有关。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因素:
1.制度因素:在经济学中制度的含义是各种政策、各种法规制度,如产权、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等等。制度可减少农业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2.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发展中能动性很强的因素,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推动因素。
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体现在教育、新品种的育成、施肥和灌溉技术的革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提高、低产土壤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4.资本因素:资本因素主要涉及国家、农村集体、农民个人对于农业的投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5.其他因素:土地和气候等因素。
综合以上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的解释,结合新疆农业经济实际,将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框架及相应指标图示如图。建立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其中,Y表示国内农业GNP增长率、I表示制度因素、T表示技术因素、K表示资本因素、E表示土地因素、L表示劳动力、W表示天气因素。
三、数据描述与实证分析
依据图设定的指标体系搜集1985―2004年间的数据,表1、表2数据均源自《新疆统计年鉴》、《新疆五十年》,经计算并作了适当的处理。
实证分析思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得分,采用有偏估计法―主成分回归对模型(1)进行计量分析。
根据与农业制度相关的六个指标,城市化率(CSHL)、农作物制度变迁(NZZB)、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GNBJ)、非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FLMB)、集市贸易成交量指数(JMZS)和灌溉面积指数(GGZS)。对反映制度因素的六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一个指标,以主成分指标表示制度因素。对所得的指标进行线形变换后可得制度因素主成分得分(见表1)。
同理,根据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六个指标,农业科技三项费用(KJ)、农村用电量(YD)、化肥施用量(HF)、农业机械总动力(JD)、财政用于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SF)和农村初中文化程度(CW)。对反映技术因素的六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一个指标,以主成分指标表示技术因素。对所得的指标进行线形变换后可得技术因素的主成分得分(见表1)。
根据19年来的统计资料(见表1)和制度、技术因素的主成分得分,对(1)所示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经检验,各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不宜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而采用一种有偏估计法,即主成分回归。就是先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实有耕地面积、乡村劳动力、成灾面积和制度因素得分、技术因素得分做主成分分析,并按特征值的大小加权合为一个指标;然后,用这个加权指标与GNP做回归分析;最后把估计算得的回归系数按照载荷(即特征值)的不同依次进行分解,计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存在一些不可度量的因素(随机因素)也对农业经济产生影响,在表2中,贡献率29.46%说明这部分不可度量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构建的模型及实证分析给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制度创新对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从表2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制度因素的主成分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净值增长率增加0.626862个百分点,其贡献率为24.4544%。但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受到一些风俗和宗教的限制,加上新疆地处祖国的最西部,交通闭塞,运距长,运输成本高,信息闭塞,对政策贯彻实施的比较缓慢。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新疆应该审时度势、积极稳妥的推行改革,加强对各项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为新疆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资本投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表2可以看出,资本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139403,其贡献率为13.036%,显示了资本投放与GNP的正相关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是新疆非生产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林水气等事业费用的开支较大,其次是农业、事业费用;二是农业科研投入低,新品种的实验开发、农药化肥的研制、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等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而我们一直长期忽略对农业资本的投入。这些使新疆资本投放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要加大对农业资本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的作用。
第三,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大。从总体上看,新疆的农业科技水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以主攻单产为中心环节狠抓科技进步,粮棉单产以及农机装备水平均居于国内前列。解决了农产品总量不足的问题,但农产品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根据表2,技术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401747,贡献率为21.83719%,可见技术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但还远不够,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为60%~80%,新疆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服务机构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因此,新疆要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推广常规的使用技术,使其成为新疆农业和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瞄准国际科技革命的新动向,有重点的发展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高科技,借以实现农业生产力新的质的飞跃。
第四,劳动力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新疆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劳动力380余万,但文化水平和技能相当低,六成以上者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小学文化程度就占近一半,迫切需要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此外,新疆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仅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达十万人以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的需求。同时,新疆的非农产业不发达,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空间狭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根据表2,劳动力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768957,贡献率为9.293%。虽然劳动力资本对新疆农业产生积极作用,但现在已成为新疆农业、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为了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五,土地稀缺的替代。新疆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投入的依赖程度在提高,对土地的依赖在下降,其贡献率近为0.185025%。但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资源,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增长。新疆是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含极端干旱)地带约占2/3,半干旱地带约占1/3,仅沙漠面积就占全国沙漠面积的近六成。而维系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绿洲总面积仅587万平方公里,只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3.53%,新疆人口的95%左右生活在平原灌溉绿洲内。在增长方式上,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性生产的增长方式,转向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从而逐步实现对土地稀缺的替代。
第六,遏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从表2可知,天气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影响。据1950―1990年的不完全统计,新疆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00~600万亩,有130人~150万人受灾,占新疆人口的10%,经济损失8.35亿元以上,占整个农业总收入的11%,因此,除了恢复生态环境,增强对天气灾害的预测能力就成了减轻灾害的重要手段。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制度的创新和政策的调整以及科技的进步。我们要认识到技术和资本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并辅之于相应的制度保证,就肯定能够带来新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 严奉宪.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4):9-14.
[2] 胡毅.新疆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J].新疆农垦经济,1998,(2):52-54.
[3] 顾焕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4,(5):11-15.
[4]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攀,等.包含制度因素的湖南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
[6] 郭鸿雁.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