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better manage the talent has become all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work personnel to thinking abou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post performance salary system as the system of a measure of individual performance, have been part of the unit and the field trial, result how, how is the situation now? Business unit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of post performance salary reform and published for performance-based pay reform of what time thinking.
Key words: business unit; Job performance; The reform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的各项改革也在各
事业单位得到了深入的进行。因此,原来的工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改
革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建立一个有效、稳定,且符合事业单位性质
与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各方都在探索的问题。自从事业单位按照上级要求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建立了新的适合事业单位发展与岗位要求的绩效工资制度,即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薪与其工作业绩和表现以及岗位职责相联系的薪酬分配制度。按照文件的指导精神,目前“政策入轨”部分的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由于该制度涉及因素具有“广、多、杂”的特性,深入的改革将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者和工作人员还要不断地进行交流探讨,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尽快的完成该项制度的改革。
岗位绩效工资的涵义
岗位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目前国务院会议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 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
通过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不是简单的涨工资,而是要同事业单位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和制度来实现津补贴的发放,从一个无序状态到一个有效管理的状态;第二,通过绩效考核制度,来激励公共事业服务部门的员工有更好的工作态度,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第三通过改变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为将来更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做一些探索。
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优点
1.工资单元缩减,操作简化,各层级指标明确
岗位绩效工资明确分为四部分内容,而现已执行的岗位和薪级工资也都有非常明确的工资标准。在岗位工资的设置方面,将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只要岗位明确,只需对应该岗位的工资即可,操作比较简便。在薪级工资方面,每个薪级设置一个工资标准,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
2.突出岗位职责,强化岗位管理,突破“身份管理”的束缚
事业单位原来对人的管理模式局限于人的身份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事业单位工资确定偏重于职务(职称)、资历,对岗位和绩效因素体现不够,形成了事实上的身份工资,贡献与报酬失衡。按照原有的工资制度,一个员工的工资确定与他所任岗位无关,只按他的身份来对号入座兑现工资,无关乎工作职责。比如,一个工人身份的员工在做管理工作,那么按身份管理,他只能兑现工人工资;而按岗位管理,则兑现管理人员的工资,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3.引入绩效工资概念,考虑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在原有的工资体制中,基本上都是固定工资部分,即使其中的津贴部分也是占职务工资的固定比例,且工资的审批程序严格,各单位在工资的调整方面没有自。而这次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增加了绩效工资部分,是这次工资改革中“活”的部分,各事业单位可以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这就促使各事业单位必须要考虑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难点
1.事业单位情况复杂,没有成功的经验积累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涉及人员多,单位数量多,职能千差万别,即使一个单位内部也有很大差别,情况非常负责,考评难度大,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实施起来会有一个过程。事业单位也没有在绩效考核方面有很好的经验积累,没这方面的文化,尽管已经有许多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都进行了建立按绩效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工资,但仍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各方达成共识的绩效评估办法,这也是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2.绩效标准的目标不好设定,评估的科学公正很难保证,给考核增加难度
目标设定需要单位自己做,但是目前很多单位还没有这一项,即便一些单位有,所设的目标也仅仅是一些客观条件,不具备科学性,实际考核中,很难定论。实际考核评估中又涉及评估主体、组织结构、程序、标准等,很是复杂;但是即便复杂,有一条很明确:如果目标不到位,评估就不公正。但是目标到位了,评估如果不科学也不行,否则会把业绩比较差的评成先进,还给他高工资。
3.个人在团队项目中价值的体现很难考核
很多项目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如何客观公正的考核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体现,也是一大难题。在一些行政事业单,由于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课题基本上都是领导牵头,课题组组长都是大小领导,但具体的活基本都是普通职工在做,结题时却是大小领导一大串,干活的排在最后。如果用简单的用成果去考核,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4.防绩效工资制变成“旧药新吃”
一直以来,由于公共财政并未从真正意义上承担起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因而其创收的口子便被顺理成章地打开,在“多挣多得”的激励下,导致一些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为了提高收入水平而偏离公共服务目标。所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一定要防止绩效工资制沦为“旧药新吃”,甚至成为变相创收的激励机制,让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回归本位。
5.配套改革的完善
对于事业单位改革而言,单单搞绩效工资改革远远不够,还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好的管理环境、优越的领导力、良好的员工素质和执行力等。
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思考
1.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要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合理改进事业单位财政投入体制,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我国事业单位规模庞大,纷繁复杂,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其社会功能和活动方式各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是进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养老保险改革,乃至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前提。在此前提下确定哪些单位需要财政定额补助,哪些单位财政定项补贴,逐步调整经费供给渠道,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
对于岗位设置要科学分析,制度落实
各事业单位应当在对现有岗位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岗位设置制度并加以落实。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应当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前提。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劳动强度、技能、经验等,所以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岗位价值。组织中,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描述、岗位分析和评价,准确的衡量各个岗位的价值,然后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置合理的岗位,把岗位设置作为一种制度落实下来。这样用人制度才能随之变化,做到因岗设人,岗变薪变。
3.跟进配套制度,岗位管理合同化
目前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需签订聘用合同以明确双方的合同期限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均为有关法律法规所调整。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用人单位对人员的岗位调整比较随意,甚至有时并不考虑相关的岗位要求,随意调换。结果造成了员工的生涯规划比较困难,甚至没有职业上升的通道,这也是造成事业单位人员不能理性流动的原因之一。如果把员工岗位任职情况写入聘用合同,或是单独签署一份岗位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该岗位的职责要求,技能要求,任职能力和经验要求等,就可以更加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弥补了岗位调动随意性强的问题,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
加强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工资的实施是这次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要使绩效工资落到实处并为广大的事业单位员工所认可,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是非常关键的。所谓绩效评价机制就是为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而建立的一套评估系统,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任职资格、风险程度等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各个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制订。绩效评价机制在建立之初,应当广泛听取员工意见,使被考核人员也参与到制度订立中来。在绩效工资中还应当体现对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和“双肩挑”人员的激励作用。正确的评价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从而通过考核促进员工绩效水平的提升与改进。
结语
总之,建立有效稳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不足,改革创新,才能加快该制度的
建设步伐,实现单位与个人双赢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岗位;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32-02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含义
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础工资。
1、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不同的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
3、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4、特殊岗位津贴:对在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将规范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管理,统一制定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明确调整和新建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条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
1、能够缓解事业单位的生存困境。事业单位发展到今天,它的门类越来越庞杂,职能分工重复交叉现象严重、职能行使存在缺位或越位、人员事业编制膨胀、事业单位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大多跟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不公有关,也是制约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家对事业单位常用的分类方式是从财政补助角度来划分的,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等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这样的分类方式,已经不符合目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事业单位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陷入了生存困境,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的产生,社会地位十分尴尬。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可以形成工资随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好坏自行调节的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消除事业单位“等、要、靠”的弊病,实行职工“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收入分配更趋于合理化,事业单位也能发挥更大的效能,为社会建设服务。
2、提升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相对固化的工资制度,使得事业单位出现冗员、人浮于事、服务效能低等消极现象,引起办事群众不满,成为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因素。绩效工资就是以岗位责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和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基本工资外设置绩效工资,使绩效工资与工作人员的表现和绩效紧密相连。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既能激发在岗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大大提升工作质量,又能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加以思考与完善。
1、统一认识存在困难。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的交替阶段,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分配观念的影响,一些年龄大、资历老但工作能力一般、工作业绩平平的同志,对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会有抵触情绪;也有的职工会认为事业单位也是“铁饭碗”,工资收入应该跟公务员差不多。绩效工资就是向公务员工资看齐的一种福利待遇,改革只是过场;还有的职工担心考核方案不合理,竞争不公平,领导从中循私舞弊。
2、指标体系难量化。规模大、岗位多的事业单位,涉及的考核指标非常繁多,需要层层分解。考核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一些宏观的角度进行考核。除少数岗位的工作可量化外,大多数岗位基本只能进行定性考核。特别是在职工能力和行为态度的考核上,都是一些定性的指标。要对每个岗位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相对稳定的绩效考核体系难度较大。
3、易引发内部矛盾。绩效工资改革涉及每个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收入高的岗位竞争激烈。收入低的岗位无人问津。竞争的结果会造成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易使原来部分利益群体接受不了新体制的挑战,一旦竞争失败,心理难以接受,造成同一科室同事之间相互拆台、揭短。各部门之间互不协作,互不交流,甚至出现敌对情绪,影响了团结,影响了工作,影响绩效工资改革的健康运行。因此,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由于内部沟通不畅或各岗位间平衡难度大无法做到公平合理。导致绩效工资方案难产。
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紧跟时展步伐。审时度势,充分正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把改革创新作为不断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深入细致地宣传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的意义,破除平均主义思想,树立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消除对改革的恐惧和抵触感。
2、制定岗位工资标准。事业单位根据岗位评估结果确定岗位工资形式,结合单位经济效益完成情况、人才市场指导价位、国家政策性调整工资等情况,制定并适时调整岗位工资标准。岗位工资等次的确定可采用系数法,以利于工资的调整和晋升。同一岗位可设若干工资等级,各岗位工资标准间应适当拉开差距,重点提高关键性技术、管理岗位的工资水平,向一线岗位倾斜。
3、制定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将绩效工资与效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挂钩,结合岗位特点,确定不同岗位的定量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与岗位工资的考核发放相结合,形成完善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4、健全福利制度。要形成切实有效的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管理办法。各种社会保险费的交纳基数仍以档案工资为准。单位对职工工伤、产假、婚丧假、年休假、探亲假等有关福利待遇,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相应制度或在岗位合同中加以明确。
5、国家总量控制与单位自主分配相结合。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项目设置有:本单位上年度12月份全体职工基本工资额度;差额和自收自支单位原津贴比例高出3O%的部分;原享受中小学教师工资提高10%部分(含活工资);省综合补贴;职务(岗位)津贴。各单位根据不同性质予以分类核定。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方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绩效工资分配应以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合理拉开差距。
结束语:综上所述,此次改革的实质就是要通过绩效工资的全面推行完善我国政府对社会整体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公益功能。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社会利益为最高目的这个基本点,把握好团队与个人、绩效评估以及实施全面的绩效管理这三个关键点,处理好身份管理与岗位管理、绩效工资与绩效评估以及工资总量调控与自主分配这三对关系对于此次改革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财信资产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困境 对策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且类型繁多,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能,与非事业单位有着本质区别。新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我国多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继行政机构和国有企业改革后,事业单位从性质上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现状并不理想,改革效果差强人意,速度缓慢。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基本情况
绩效工资指以在职员工的工作岗位为主,依据岗位所需技能含量、劳动强度、责任高低、作业风险等级,结合劳动力价格以及事业单位经济效益来确定工资定额,根据职工劳动成果及工作时间支付劳动报酬。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2010年1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计划,绩效工资改革对事业单位员工有激励作用,对员工工作积极性调动有着很大帮助。改革计划实施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由于当前我国相关理论研究滞后,起步较晚,缺乏理论依据,所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情况并不理想,在很多方面仍需完善。
二、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困境
我国事业单位呈现繁而杂的特点,绩效工资改革涉及到的事业单位众多,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员工工资改革情况复杂,且由于当前我国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并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改革中面临诸多困境。从当前改革情况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改革意识,收入分配思维滞后,甚至对绩效工资改革存在排斥情绪,对绩效工资改革产生了错误认识,对改革政策存在质疑,导致改革计划难以顺利实施。另外,多数事业单位缺乏绩效考核体系,普遍在岗位分析、绩效指标、绩效设计等方面存在问题,缺乏科学依据,分析差异性较大,岗位和绩效指标明显不一致,岗位分析与评价结果存在偏差。从绩效方案设计方面来看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大规模事业单位岗位多、职务杂,工作性质、责任定性与区分存在困难。绩效方案设计若存在问题将给绩效管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起职工负面情绪,给绩效工资改革实施带来阻碍。另外,从绩效指标来看,更缺乏操作性和可比性,难以制定统一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效果不理想。
三、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困境应对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面临诸多困境,实际改革现状并不理想,改革进程十分缓慢,所以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对策措施,促进绩效工资改革。具体改革前应进行改革规划,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和改革目标,稳固改革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改革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科学内涵,使事业单位能够对绩效工资改革有一个正确认识,积极适应改革政策和新的市场环境。另外,政府应组织事业单位改革相关人员进行学习,消除抵触心理,使其能够配合改革工作,帮助相关人员掌握绩效工资改革知识,使其熟悉基本绩效工资考核体系。在具体改革中,考核体系设计要坚持公平、公开原则,让员工参与考核监督,满足员工知情权。岗位分析时要走标准化路线,制定科学岗位说明书,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性,分析各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确认岗位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对岗位进行分类,给每一类岗位进行规范,对不同类别岗位设置不同绩效考核指标。指标选取要遵循科学化原则,以绩效工资设计方案为导向,以岗位分析结果为依据,不仅要考虑工作结果,还要考虑工作环境、个人态度、未来绩效、工作相知等多个方面。此外,指标要精确,清晰易懂,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真实反映员工工作情况,要以可量化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绩效指标应与报酬金额挂钩,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中不仅要以员工为单位,还要以部门为单位,针对不同考核对象选取不同考核方式,从而提高考核绩效科学性与合理性。
总之,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社会责任。新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事业单位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应积极适应新环境,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计划。
参考文献
[1]王斐敏.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工资改革满意度调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29):209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岗位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都是比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建立起来的。从2006年7月1日,我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公务员开始有所区别。而在同月,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也开始酝酿并提出了涉及全国120多万个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这是“绩效”二字第一次出现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框架中。
一、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1.“绩效工资”在理解上的差距。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绩效包含成绩和效益的意思,将其用在公共部门中来衡量政府活动的效果,则是一个包含多元目标在内的概念。所谓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它是以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确定岗位等级,根据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格确定工资总额,根据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支付劳动报酬。绩效工资的发放依据是“绩效”,通俗地讲就是贡献,就是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效率。绩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内涵更为宽泛,它不仅包括产品数量和质量,还包括员工对单位的其他贡献。而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人们对绩效工资的理解却大相径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实行绩效工资就是提高工资待遇。实行绩效工资就是提高工资待遇观点的主要来源和起因就是实行绩效工资后工作人员工资总量的提高,以及在职工作人员与离退休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后工资总量以固定基数增加的分配方式比照。二是实行绩效工资后的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仍然是个人的,是“我的钱”,不能用于统一考核发放,即便是考核发放,每个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的关注点仍是在能否把我的那部分全部挣回来。实行绩效工资后工作人员的工资构成是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70%+奖励性绩效工资30%)。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给工作人员足额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年终考核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确定的依据就是单位每个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数量之和。据此,奖励性绩效工资被工作人员认定为个人应有的部分,在确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便造成了混淆,埋下了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的隐患。
2.“绩效考核”在评价上的差距。绩效工资的发放,特别是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必须是建立在程序严格、指标科学、手段完善的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依照考核结果合理、拉开差距的原则发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考核流于形式,考核指标难以设定,考核手段单一,给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带来阻碍。目前事业单位考核还仅仅流于德、能、勤、绩、廉的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考核模式,笼统且人为感情因素大。再加上,事业单位的性质就决定了其岗位繁杂、工种凌乱,既有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又有管理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工作量难以用一个标准量化,即使能量化的部分也不能反映工作的全貌,还有可能本末倒置。定性部分的考核指标设定更无从反映真实状况。考核手段上的打分、投票这样看似民主、公平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变质变味,人情分、恩怨分、利益分占据主导。绩效考核反映出来的结果和考核初衷背道而驰。
3.“岗位管理”在实践上的差距。实行绩效工资的前提是科学定岗,实现由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通俗的理解就是干什么活挣什么钱,干多少活挣多少钱,干得好多挣钱,干得少少挣钱,不干活不挣钱。但是,在现实中恰恰相反,干得多的不一定多挣,少干的甚至不干的不一定少挣甚至不挣,辛辛苦苦干活的不如游手好闲的挣得多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难见成效的深层原因
1.事业单位公益性期望缺失。事业单位在组织形态、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这就是事业单位的“出身论”,也就是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性质。事业单位的机构和编制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获取公共财政资助的总收益。事业单位一方面实行严格的编制控制,另一方面政府把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补助事业单位、差额补助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三大类,每年财政预算及追加经费都是严格按照机构性质和编制予以拨付。其弊端在于,公共财政资助方向偏离了公共事业需要及需要得到公共保障的人员的正确轨道。
2.事业单位法人管理缺失。事业法人,就是以谋求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从事国家管理和物质生产以外的社会活动的法人,如从事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事业的单位。事业单位对自己所管理的人、财、物具有管理权,对工作开展方向和工作开展效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在事业单位的实践运行中,事业单位的管理却无法体现自己的法人管理。一是人员管理上,用人没有自,身份管理仍是唯一管理,并不能依照岗位需要,按岗定人。二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分配完全由上级相关部门来决定。按照现行政策,除企业化管理的单位以外,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与调整由同级政府根据财政状况统一进行并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审批。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管理模式,其突出弊端就是割断了贡献与收益的纽带,使得应该拥有分配资格的事业单位却无权进行分配,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服务质量相脱节。
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完善思考
1.实行经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岗位管理是实施奖励绩效工资的前提和基础。绩效工资是以岗位职责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与岗位责任、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和劳动成果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新型工资分配制度。因此,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就是实行必要的科学定岗定职,对不同岗位类型、岗位等级进行清理分类,对各类人员岗位等级实行岗位设置,使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
2.建立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是实施奖励绩效工资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精髓,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绩效工资体系是否能够科学建立并有效应用。运用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去获得有说服力的关键基础信息及数据,绩效工资的实施才会具有成功的基础,才会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借鉴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势,实行全面绩效管理。注重绩效考核更注重绩效管理,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在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奖励绩效管理基础上的一种发放工资的形式,是激励工作人员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使绩效工资发放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自主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引入先进的绩效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全面加强绩效管理。在指标确立上,既要强调量化指标又要强调质化指标;在考核上对象上,既要眼睛向内强调被考核者的个体考核,又要眼睛向外强调单位的整体考核,注重考核的“全面性”;在考核周期上,既要强调年终考核又要强调日常考核;在考核手段上,既要强调刚性标准注重考核力度又要强调柔性管理注重绩效评析;在考核结果上既要强调考核的最终结果又要强调对考核过程的督导。
参考文献:
[1]苏晓宁.事业单位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3).
[2]董贺新.事业单位职工薪酬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9).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绩效工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对绩效工资管理的简析
自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建立了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四部分组成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作为基础工资,是收入分配中固定的部分,其工作已结束。绩效工资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职工的工作实绩和贡献。如何做好“活”的分配,本文就“活”工资分配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1.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精髓,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绩效工资体系是否能够科学建立并有效应用,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就无法获得有说服力的关键基础信息及数据,绩效工资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更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2.清理核查津贴补贴是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环节,前提就是要与清理规范津补贴结合进行,全面核查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补贴外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单位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水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定的项目,如:事业单位自收、自建、自发津补贴就有住房、交通,餐补、降温费、过节费等等,五花八门津补贴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发到每个职工的津补贴有几项到十几项,复杂的工资单连本人都看不懂。
3.绩效工资是以岗位职责为重点,以绩效考绩为核心,把职工的劳动报酬与岗位责任、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和劳动成果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新型工资分配制度。因此,在实施绩效工资前,必须要对不同岗位类型、岗位等级进行清理分类,对各类人员岗位等级要实行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工作梳理成型后,要对职工实施经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系统管理,稳步推进绩效工资的管理。
二、实施绩效工资管理的初浅认识
1.加大宣传力度就是要让广大职工清楚地认识到,实施绩效工资能给职工带来多大的回报,职工需要做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增加绩效工资收入等问题进行思考。作为管理者则要认真分析绩效工资方案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一旦发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缺陷的要立即进行讨论修正,如果是职工在理解上有问题的则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真正从思想上进行疏导,以确保绩效工资的正常运行。
2.岗位工资体现岗位价值,岗位设置可根据岗位的技术含量、承担责任、劳动强度等确定岗位价值。因此,合理的定岗定员,是构建职工绩效评估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对绩效工资评价指标的设置上,要以聘用岗位为基础,可按照事业单位性质,设置公益性指标、岗位指标、责任指标等进行综合考评,建立科学的岗位分析和岗位测评评价体系。岗位测评的主要目的是比较组织内部各个岗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岗位价值等级序列,关键是在解决激励对内公平性问题。
3.完善内部考绩机制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手段。各事业单位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绩,可根据考绩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着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技术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职工倾斜。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单位内部各类人员的分配关系,防止差距过大,引起不必要内部矛盾,这样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也有利于贯彻相关政策、法规,使绩效工资管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绩效工资的分配要和单位、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可根据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大小、技术含量、工作难易程度,多个岗位等级来确定岗位系数,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绩效工资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要避免因个别原因导致绩效工资受阻,甚至降低绩效考绩标准等现象。
5.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体现职工自身价值,是在对职工进行严格奖励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发放的一种工资形式,搞活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拉开差距,激励职工才是重要手段。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是实施奖励绩效工资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要使绩效工资发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充分发挥单位自主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职工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引入先进的绩效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6.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种方式和奖惩手段。更重要的在于为单位和职工提供了一个信号,一个促进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的信号,激励职工业绩持续改进,促进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7.绩效工资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必须要有合理的目标设定、前瞻的规划、实效的运作、完善的决策、精确的控制、有效的评估和全面的考核评价。绩效工资的管理可以提高单位竞争优势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性,能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战略管理工资的执行能力,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绩效工资管理潜能。全面帮助管理者完成一系列绩效工资管理的各项考绩指标,提升绩效工资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只有改革以往的薪酬分配机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符合行业和岗位特点的绩效工资和评估体系,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推进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余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处理技巧探析[N/OL].人力资源,2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