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语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七年级 语文 衔接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87-01

每年秋季,初中都会迎来新一级七年级学生。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一些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到了初中后,一段时间内成绩会有所下滑。如何让新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让习惯小学教材的新生尽快地适应初中教材对学习的新要求,笔者结合自己课改的体验,谈谈从小学到七年级的语文衔接教学。

1、摸学情

一班新入学的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习惯、态度、心理,以及知识面,所读的课外书,所接受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是各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来了解情况,比如可以这样问:我们学了六年语文,那么“语文”是什么呢?你在学习语文方面有哪些方法和习惯呢?你爱学语文吗?为什么?你小学五、六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是怎样教你们的?除了“优秀作文选”,你还读过哪些课外书呢?你最喜爱的名言或格言是什么?你外出旅游过吗?你对未来的打算是什么?等等。教师整理归类这些学情,以便在新学期教学中“有的放矢”。

2、激兴趣

语文学习是用时长、见效慢的一门功课,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缺乏感情投入,则难以保证他们长期“好学”、“乐学”,所以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刘锡庆语)”。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要发现新生学习的优势和劣势,肯定和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鼓励或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3、明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开篇的“写在前面”,以亲切的谈心的方式介绍本册课本,把语文学习比着一次“旅行”。整册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六个主题单元,分别是:生命体验、理想信念、自然美景、科学世界、家庭亲情、幻想世界。每个单元在同一主题之下分布着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三十篇课文每课课前有提示。课下有注释,课后有练习,“读一读,写一写”在最后。全书根据《课程标准》增设“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最后附加“书法练习和欣赏”。

4、定目标

学习新教材,要反复朗读、速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要点,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表达技巧,还要有所创新,并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

在说不尽的人生话题中,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思索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书写大自然的美景、美情、美语中,陶冶爱美的心灵,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在探索自然的奥秘中,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在真挚美好的家庭生活中,体验浓浓的亲情,在亦真亦幻的世界里,激活自己的想像力。

5、提要求

(1)做好预习。上新课前读两三遍课文,还要读提示、注释和课后练习。(2)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每人准备一本工具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词典”注音解释。(3)统一要求。上课说普通话,作业用方格本做,当天练习课外完成第二天早自习前交,大作文课内完成当堂交。(4)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写眉批、旁批,记下自己的疑点、讨论时答题的要点、老师讲的重点。(5)做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最关键。课改的焦点就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自己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全班交流时,踊跃发言,用心倾听;课后要问一问自己:“我提了几个问题?我参与讨论了哪几个?我同意谁的观点?我还有何疑点?”(6)课外阅读不可或缺。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规定,更是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6、渐过渡

七年级新生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最不适应的恐怕就是老师的“教法”了;可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新课标教材如何教也是心里没谱呀。因为课改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师的“教法”,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将教学关注的焦点聚于学生,把教学当成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换句话说,讲适应,首先是教师的“教法”适应学生的“学法”。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2篇

全卷总分100分,抽样100份,平均分66.44分,难度系数为0.66

总述:本卷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命制,注重了难易度和区分度,全卷4806字左右(不包括空格),题量适中,对已学习一年的初中学生比较适宜。本次阅卷要求与市中考阅卷要求同步,即主观题给分标准严格按照参考答案的得分点给分。值得注意的是:阅读的主观题得分情况提醒我们要规范答题要求,教给学生答题技巧,抓准关键词。作文答题情况要求我们要加强素材的积累和书写训练。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础知识及积累(7个小题,共20分)

一(2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小计

标准分

2

2

2

2

2

3

7

20

平均分

1

1.3

1.5

1.9

1.7

2

6

15.4

得分率

45%

64%

75%

94%

83%

67%

89%

77%

1.试题评价:源于教材,紧扣教材,无偏题难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难度适中。

3.教学建议:加强字音(多音字、平翘舌、前后鼻韵)、词语的积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对课标要求的古诗文的背诵,强化记忆,督促学生落实默写。注重阶段式反复训练。

二、现代文阅读(9个小题,22分)

(一)(10分)

(二)(11分)

题号

8

9

10

11

小计

12

13

14

15

16

小计

标准分

2

2

2

3

9

4

3

2

2

2

13

平均分

2

1

0.2

1.7

4.8

1

1

1

0.6

1

3.7

得分率

81%

64%

9%

57%

53%

15%

30%

50%

29%

34%

29%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4个小题,9分)

1.试题评价:符合课标和考试要求,与教材紧密练联系,注重了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积累、能力的培养。试题的层次性较强,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

2.答题情况:答题时不读题干,读不懂题干要求,答非所问现象严重。10、11小题学生答题抓不准关键词,用词不规范,失分较多。

3.教学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训练,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及答题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仔细阅读题干的习惯。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5个小题,共13分)

1.试题评价:试题设计比较新颖、富有启发性,既注重学生的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又重视词句的赏析。所选课外文段适合学生阅读,以产生共鸣。

2.答题情况:审题能力较差,答题不规范,表达不准确,概括能力较差。12小题,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表达效果,缺乏鉴赏字词的技巧指导。如:学生对"勉强"一词的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无从下手,不能抓住该字的本义和比喻义或引申义去理解,只能泛泛而谈,导致失分严重。16小题,对题目"魔力"的含义理解抓不准确。

3.教学建议:教师加强自身文本解读的能力训练,加强语文教学研讨,教给学生阅读鉴赏词句含义的方法;加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思想的把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回答问题等方面的培养。

三、古诗文阅读(7个小题,共18分)

(三)(12分)

(四)(4分)

题号

17

18

19

20

21

小计

22

23

小计

标准分

4

2

2

2

2

12

2

4

6

平均分

3

1.6

1.5

0.8

1

9

2

1.3

3.2

得分率

80%

80%

75%

41%

50%

71%

95%

32%

53%

(一)文言文阅读(5个小题,12分)

1.试题评价:紧扣课标、教材和考试要求,题型与中考接轨,考查点较全面,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难易适中。

2.答题情况:答得好的是17小题,得分率较高,可见文言教学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存在的问题是:①划分节奏是为断句打基础,"其一犬坐于前",由于对"犬"的理解错误,导致节奏划分错误。②文言翻译对实词"寐",虚词"以"掌握不牢,错误较多。原因在于学生翻译不得法,既不能抓关键词又不能很好的组织语言,导致句子不通。

3.教学建议: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掌握翻译的抓关键词、文意疏通和语序调整等三大翻译基本环节;掌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夯实基础;尤其是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把握。

(二)古诗阅读(2个小题,共6分)

1.试题评价:试题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符合语文课标要求,难易适中。

2.答题情况:22小题填写主旨的诗句和表达的情感答得好, 23小题炼字是个大问题,这个小题难度较大,与中考难度一致,初一学生缺少词语赏析的训练导致大,得分率只有32%.

3.教学建议:多进行简单的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熟能生巧;强化文体指导和答题基本方法和技巧指导。

四、作文(1个小题,共40分)

抽样平均分:30.84,得分率0.76

1.试题评价:符合课标要求,考查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所提供的材料易触动学生选材的思维,生发联想,范围广,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

2.答题情况:一类作文尽管比例不大,不乏有紧扣主题"真好",写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之妙笔,有的学生文笔流畅,富有文采,立意新颖。如:《读书,真好》、《有幸运的四叶草,真好》、《阳光,真好》、《一路花香,真好》、《宽容,真好》。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另换题目、偏题、跑题,如《感情真挚》不围绕题目要求"真好"写,写成其他内容,跑题。二是事件叙述不够具体、生动,泛泛而谈,很多学生的作文不能体现"真好".三、较多学生的作文开头、结尾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反复强调童年的乐趣或童年的美好,但感觉就是凑字数,无病。四是没有标题、用铅笔写、书写潦草、字数不够、一段到底、抄袭试题阅读文段,打省略号……如:《有妈妈的陪伴真好》,全文除每段结束有标点,其余一段到底无标点。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践,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从语文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七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作的关键。学生有了写作兴趣,进而就发展成为爱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要取优法良策,花时间花精力下工夫,使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的作品有个性、灵性。

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基础,没有观察,学生作文就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现在部分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拿起笔来总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或者写起来言之无物。其原因就是缺少观察,素材积累不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多观察,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观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正确感悟生活,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哲理。

2.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写作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写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的激情感慨之作。在学生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情不自禁地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才能消除学生厌恶作文的情绪,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传递和交流信息,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例如通过命题激感,写《我的童年》,学生看到题目,就会引起对童年的回忆。如果命题作文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压抑学生的情感。因此,作文命题必须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抓热点话题,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快速成长发育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很敏感,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场演唱会、一场球赛、一个社会事件等都是关注的焦点,谈论的话题。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获取了很多信息,在平时的言谈中也经常涉及。因此,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写作训练,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学生对事件感兴趣,自然就愿意去写,所以写出的文章内容就比较充实,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写作奠定基础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与写作有紧密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阅读,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信息,使学生的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阅读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文精神的过程。它对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形式和确立、对于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使个性发展有更深的根基。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文本。

阅读对象的选择是阅读获得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要硬性规定阅读篇目,硬性规定阅读篇目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造成被动阅读。读者是阅读行为的主动者,学生之所以能够阅读,取决于主观的需要,能否满足学生个性阅读的需要,是阅读产生效果的先决条件。现实中学生个性差异客观存在,学生的阅读需要必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真正的读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对象,关注并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放大阅读材料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阅读文本,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烛光的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阅读,更是学生心灵得以成长、精神得以丰富的阅读。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设计

七年级在初中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生的初中学习模式、学习习惯多半在此期间养成。语文教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感受文字魅力的重要途径。七年级的语文教师将新课标中新理念――“综合性学习”代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与课本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目标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身,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紧密结合语文教材,使语文教学环境更开阔,教学内容更丰富,学生兴趣更浓烈,教学效果更突出。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课程,集自主组织文学活动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动力、将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的能力等各项技能于一身。教师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巩固教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

1.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他认为孩子的学习发展可以分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介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力可以达到的学业成就和经过他人的协助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引进“最近发展区的”的概念,可以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通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紧密结合语文课本,提前制定出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在期末对每一次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汇总,就能了解是否达到了总目标。

2.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1)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分工要有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应是一个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所定义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发挥主人公思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条件,参考学生想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2)迎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过程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都在变化。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逐渐告别小学阶段的稚嫩,渴望成长为一个“大人”,他们会通过多种渠道去感知成人的世界,求知欲逐渐增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七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要符合这一时期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3)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案

学生间存在客观的智力、行为能力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方式,充分给予每位学生的智力发展空间。从学生的不同兴趣方向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

1.教学准备阶段的要点

(1)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制定教学方案

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学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七年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和学习中的兴趣方向,以此为依据,开展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

初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余时间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聊天中掌握到学生的表达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在课上留意学生的上课情绪,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发言状况观察哪些学生思维清晰、哪些学生表达有条有理、哪些学生逻辑性强等。

(2)合理规划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对全班进行小组编排,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增进学生间的互动性,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认识新同学,同时增强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学生兴趣范围,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的要点

教师在为教学做好铺垫后就要真正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首先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目标,然后针对该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最后对学习成果进行点评。

(1)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参考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的,尽量全面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发展型的教学策略寻找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迎合学生的一般认知特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意识和能力。

(3)点评阶段学习的成果

教师在每一个阶段性学习结束之后应及时对该阶段的学习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以此评价为依据,及时改进今后的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向。教师可以以阶段性评价为年终总结的基础,通过阶段性小结客观地回顾阶段性工作成果,并启发下一阶段的工作灵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语文学科是中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感受文字魅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底蕴。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特殊年龄阶段的求知欲和探索愿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建立独立思考的意识、迎合他们一般的认知过程,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99-01

经常听到同行老师提起,七年级语文很难教,特别是我们的农村学生,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面很狭窄,从而造成他们文学感悟能力比较低下,理解不深入,在阅读教学上,他们很难走进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过去我也有同感,然而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上,从学生那里仔细摸索,获得了有益的启示,阅读教学还真的别有一番情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七年级学生年龄偏低,阅读层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弱,但不失天真纯朴,热情好奇,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童趣,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总喜欢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来判断理解作品,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他们的思考、发言积极,甚至无所顾忌,所谓"童言无忌"即指这个意思。他们敢于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直接的表达出来,而并不担心别人的反应,这一点非常可贵。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学会与文本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满足学生的各种提问,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描述生动形象,故事美丽奇幻,语言优美凝练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体验,才能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材要充分利用,课外书目推荐也要适时跟进,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求知的欲望,阅读的兴趣,都让他们读,作阅读体验。

可是,毕竟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社会生活体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寻点搭桥",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寻找一个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

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轻松自如的驾驭文本。应树立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则要准备一桶水的意识,多方查找搜集资料,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悟,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寻点搭桥"教师为先。

"寻点搭桥"法不光是建立在文本之上,而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呢?就学生方面,能够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眼前的时代特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文本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了。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创建这个点。我在教《归园田居》时,针对诗歌主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个结合点:第一是让学生说说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什么;第二是让学生说说诗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课堂就集中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前者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让学生有话可说,后者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尝试的结果是学生的课堂情绪十分高涨,阅读体验十分丰富,效果也十分明显。

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七年级学生的优势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求知欲,主要体现在联想想象能力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中可以看到整个人生社会的面貌。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作家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至极的皇帝的形象,联想丹麦王国那个时代和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昏君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事,还要联系今天的社会某些虚伪的阴暗面,让学生交流起来,就有话可说了,批判的主题也不难理解了。在结束本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想想回宫以后,皇帝表现会怎样?还可以让学生写《皇帝新装》的续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会把握得更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