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培养.坚持语文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好以名篇阅读为主体的读书计划,加强阅读积累,狠抓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教学和写字教学,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语文水平不平衡,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动手等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
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17篇,其中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这六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导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1课《北京的春节》、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12课《为人民服务》、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三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五单元,主题分别是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习作”是除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外,其他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家乡的风俗、写作品梗概、让真情自然流露、心愿、插上科学的翅膀飞;除了这5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第一次是《腊八粥》一课后,让学生照样子写一种最喜欢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五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一、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四.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120个字,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书后的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册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口语交际教学
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2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3课和16课的后面。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过程。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并在课外指导学生组织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七)“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教材中的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
2.搞好课前的学情预测,为优化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未知,确定本课的切入点和教学重点。
3、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4、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5、向45分钟要质量,做到精讲多练。
6、搞好综合复习,采用各种形式,重在效率,不搞题海战术。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2.10—2.14)
开学第一课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6
2(2.17—2.21)
3、古诗三首
4*、藏戏
习作:家乡的风俗
6
3(2.24—2.28)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6
4(3.2—3.6)
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写作品梗概
6
5(3.9—3.13)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测试
8、匆匆
6
6(3.16—3.20)
9、那个星期天
习作例文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6
7(3.23—3.27)
第三单元测试
10、古诗三首
6
8(3.30—4.3)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6
9(4.7—4.10)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检测
5
10(4.13—4.17)
14、文言文两则
15、表里的生物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
11(4.20—4.24)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6
12(4.27—4.30)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检测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5
13(5.4—5.8)
第六单元检测
古诗词诵读
6
14(5.11—5.15)
古诗词诵读
综合复习
6
15(5.18——5.22)
综合复习
6
16(5.25—5.29)
综合复习
6
17(6.1—6.5)
综合复习
6
18(6.8—6.12)
综合复习
6
19(6.15——6.1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孩子们,在草地上历尽了千难万险,茫茫草地上留下了太多战士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过草地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受
老班长为了照顾别人而牺牲了,这多么令我们感动啊。下面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谁先来分享你的感动之处?
(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生读句子并陈述感受:老班长让我们吃鱼,自己却吃草根鱼骨,让我非常感动)
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让你最为动容?(皱紧 硬咽 我体会到非常难吃)
谁能把这种难以下咽的感觉送到朗读中去?(生读
你的重读让我体会到了难受)
谁再来读?(你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了)一起读:
这是对老班长的什么描写?(神态描写)文章中这样感人的神态描写还有很多,有谁还找到了?
(2)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情况是什么情况?——我们不吃鱼
老班长可能在想什么?——你们不吃,怎么能走出草地呢?
即使只有一丁点鱼,老班长想到的也是别人,担心的也是别人,而丝毫没有他自己。所以,当我们吃下鱼后,老班长的表情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3)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写哈哈大笑,而是一丝笑意呢?
——因为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我们吃下去,老班长仍然担心我们的身体。
是啊,老班长时时处处想到的都是别人,没有自己,你想到了哪个词?
总结:作者写文章时真是句句掂量,字字斟酌,从这几处神态描写中,我们就能知道人物内心的丰富感受。我们在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也可以从人物的神态入手。
2、除了神态描写,课文中还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1)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这是对老班长的语言描写,当我发现老班长吃鱼骨头时,老班长还想撒谎掩饰。
“支吾”是什么意思?——说话含混躲闪。这是老班长撒的第一个谎吗?不是。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结合这两处,你觉得老班长为什么要撒谎?——为了让我们心安理得地吃鱼。
是啊,老班长多么用心良苦啊。
(2)还有哪些语言让你感动?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牢记党交给他的任务。(说的真好)
看大屏幕:上级、保姆、勤务员分别担任着什么责任?
也就是说,一路上,老班长既要起领导带头的作用,又要竭尽全力照顾三个伤病员,来,让我们一起记住指导员的嘱托!齐读。
结合老班长的表现,你觉得他做到了吗?
可以说,老班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3)你还找到了哪些地方?
“小梁,说真的,弄点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老班长找吃的太不容易了,甚至自己的眼睛坏了也不顾惜。
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蹲下摸野菜的情景,咱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4)虽然不易,老班长还是带着我们走到了草地的边缘,可是就在看得见希望的地方,老班长却倒下了。当我端着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的嘴边的时候,他却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此时的老班长奄奄一息,想到的却还是别人,再读:
一路上,老班长像父亲一样的关心照顾我们,如果你是此时的小梁,你会怎么想?
(无论如何也要救活老班长!求求你,快喝了这碗鱼汤吧!)
把你的焦急、你的担心读给老班长听:“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可老班长还是拒绝了:“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能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的……”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去。此时的我们会怎样呼喊?——学生喊
这声声呼唤包含着我们的不舍,饱含着我们无限的感激,让我们一起呼唤他,希望他能听到我们渴望他醒来的声音——齐读
可老班长再也听不到了!这段简短的对话充满了深情,字字入目,句句揪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了老班长高尚的品质!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一次朗读,男生读老班长,女士读小战士!
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这些外部表现体现的。我们在写人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三、品味“金色”
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留下的只有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为什么作者要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呢?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永垂不朽。
这是途中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今天老师把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带到了这里,面对鱼钩,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卡片上。
四、课堂总结
这鱼钩,是是一种深深地怀念,更是一份革命的力量,老师也写了一段话来寄托感情:鱼钩虽小真情在,困难化作信心源。青山处处有忠魂,精神代代记心间!
已经过去,感人的故事还在一代代地延续,老班长那种舍己为人、对党对同志高度的责任感的精神也会代代传承!
让我们一起铭记,读:历史不仅只被陈列,精神应当代代传承!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2、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中选取两种来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六、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神态
舍己为人
动作
老班长高度的责任心
语言
1.会写“缀、幽、雅”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9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揣摩文中描写丁香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难点
1.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1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在写“缀、雅、拙、糊、襟、恍”这6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案、薄、蕾、怨”这4个上下结构的字中,要注意“薄”字笔画较多;强调半包围结构“幽”字的笔顺。
2.阅读理解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四幅丁香图,唯美有深意。学生通过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借景抒情
的手法,深切地感受到丁香花的美,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丁香花的美,体会了作者的感受。此时,老师挖掘读写结合点,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预习提纲
(1)搜集宗璞的相关介绍和作品。
(2)搜集有关文学作品中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材料等。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
课件出示: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列举学过的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如落花生、白杨等),为本课的学习预埋伏笔;通过看丁香花,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缀
幽
雅
案
拙
薄
糊
蕾
襟
恍
怨
(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
课件出示: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二、初探“丁香”,整体感知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提示: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1)学生初读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2)提取含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3)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中在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的第1~3自然段写的是丁香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前3个自然段“赏花”,后3个自然段“悟花”。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巧妙地用问题导向,让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言简意赅,单刀直入。学生通过找写“丁香结”的句子,由句子到段落,水到渠成地理清课文脉络。
三、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感悟丁香花的特点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街旁的丁香花②城外校园的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②形貌③气味④姿态(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可结合课本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进行讲解。
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
课件出示: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紫的丁香花都好看。
学生对比读,了解表达上的不同;把描写丁香的词语做上记号,谈谈表达效果,并试着读出这种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角度,在读中懂得能从所读到的内容想开去,想象画面,读懂画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老师带领学生准确解读,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写丁香花的部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
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
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出示: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画面。
(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可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
课件出示:
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
课件出示: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纱》
结合“阅读链接”,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境中。思考: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
课件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3)朗读,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
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思,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诗人眼中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以“丁香结”喻愁思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
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师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结合生活实际。这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自身经历,自然能读懂作者,读懂作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回顾写法,学表达
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此时学生领略了作者写作的精髓,心中的情感喷薄欲出,抓住身边的事物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这个读写结合点,表达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1.出示图片,初识丁香。丁香花常见又普通,开课之初,出示丁香花的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有所了解,让学生知道丁香花的特点,为后文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C:“请问对方辩友,撒谎有什么可以称颂的呢?让几位辩友把诚实的人看成‘傻子’一般?”
H:“我先举个例子:某个体饭店的下水道堵了,老板让两个服务员帮着通下水道。老板是个胖子,:蹲下一会儿就得起来喘口气儿,每次起来脸都通红。从下午1点到下午5点把水道通开,起来不知多少回,两个打工妹也很累。其中的一个很爱干净,把手洗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有异味让客人闻出来。她觉得差不多时,就拿毛巾擦手,擦完了就扔在水池子里。一个没注意,毛巾被水冲进下水道--下水道又堵住了。她失声喊道:‘毛巾掉进下水道里了!’老板的脸还那么红,喘着气说:‘回家!你给我回家!’对方辩友,如果这位打工妹不出声,老板问起时,就说不知道,然后再买一条放回原处,那么她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就不会丢了。”
C:“可事情不都像对方辩友说的那样,如果做一次错事就要说一回谎,那还谈什么‘诚实’可贵呀!”
H:“对方辩友请别忘了‘善意的谎言’啊!”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