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本插图;阅读兴趣;语文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15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图文并茂的文本插图,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他们也能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激发再造想象,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下面笔者就以自己对《小壁虎尾巴》这篇课文的一次磨课经历为基点,谈一些粗浅看法。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通过小壁虎借尾巴告诉我们: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尾巴各有不同的作用,了解小壁虎尾巴有脱险与再生的特点。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中没有注音,连生字也没有加注拼音,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或阅读。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生字。

2.学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学习连环画式的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了解动物的尾巴各有用处。

依据目标,教学流程如下:初读课文,抓重点句,再读课文,理解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借不到尾,结合实际,理解动物的尾巴各有用处。抓住重点句“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引导学生了解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不能借的原因,感悟动物的尾巴各有用处。

第一次教学片段:

1.让学生比较句子: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生:第二句比较好。

师:这句话好在哪里?小壁虎为什么爬得那么累?“爬呀爬”说明什么?

生:小壁虎爬得那么慢,那么艰难。小壁虎失去尾巴多着急呀!

师:小壁虎为什么不快爬,去借尾巴,反而这么慢?

生:小壁虎没有尾巴爬不快。

师:小壁虎从墙角到河边,距离很远,小壁虎的尾巴能帮助爬行,现在断了,爬行不方便,因此爬不快。

师:(出示读读说说)请同学们填一填。

游来游去 飞来飞去 跑来跑去 跳来跳去 _来_去

小鱼(游)来(游)去 壁虎()来()去

燕子()来()去 小狗()来()去

2.师:(出示句子)比较句子,你觉得哪句话更好?好在哪里?

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壁虎说:“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生:从“姐姐、您、行吗”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用的是商量的口气。

师:(出示句子)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生:小鱼的尾巴要用来拨水,不能借给小壁虎。

师:如果小鱼的尾巴借给了小壁虎会怎么样?

生:小鱼就会沉到水里淹死了。

师:对啊,小鱼的尾巴就是它的命,没有尾巴小鱼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一定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的。

3.师:请男生读一读小壁虎的话,请女生读一读小鱼姐姐的话。

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有礼貌的语气,小壁虎有礼貌地向老牛伯伯借尾巴,并且用商量的口气,还要读出小鱼姐姐想帮助小壁虎又无能为力的语气。

(教学反思:走出课堂时,我在暗暗庆喜这节课达到了想要的教学目标:不仅符合编者的写作意图,还训练了几个知识点。当我与同事交流的时候,大家的点评让我豁然开朗。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跟着老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走,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兴趣低,主动参与性不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有亲和力的教师语言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训练点,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以看连环画的形式走进文本。)

第二次教学片段: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每一幅插图,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出示第二幅插图)

师:没有尾巴的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了?它先来到了哪里?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了。

生:小鱼。

师:小壁虎是怎么样去找小壁虎的?请你结合文中的插图说一说。

生:我从图上看到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它看起来很吃力的样子。

师: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生:第二句比较好。写出了小壁虎爬得很慢。

师:小壁虎为什么爬得那么慢?“爬呀爬”说明什么?

生:小壁虎爬得那么慢,说明它爬得很累。

生:小壁虎失去尾巴那么着急,可是,它为什么还爬这么慢呢?

师:对啊,小壁虎为什么不快爬,去借尾巴,反而这么慢?

生:小壁虎没有尾巴爬不快。

师:我们来看图中的小壁虎,从墙角到河边,距离很远。小壁虎的尾巴本来能帮助爬行,现在断了,爬行不方便,所以它爬不快,而且它看上去已经爬得很累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了。

师:(出示读读说说)请同学们填一填。

游来游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_来_去

小鱼(游)来(游)去 壁虎()来()去

燕子()来()去 小狗()来()去

2.师:请同学们结合第二幅图,比较哪句话更好?好在哪里?

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壁虎说:“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生:我从图上看到,小壁虎是很有礼貌地面对着小鱼姐姐说的,而且从句子中“姐姐、您、行吗”这些词语,也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用的是商量的口气。

师:(出示句子)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生:我看到图上的小鱼姐姐一脸无奈,很想帮助小壁虎,可是她自己的尾巴要用来拨水,不能借给小壁虎。

师:很棒,你已经学会了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结合语言文字来学习这个故事里。如果小鱼的尾巴借给了小壁虎会怎么样?

生:小鱼就会沉到水里淹死了。

师:对啊,小鱼的尾巴就是它的命,没有尾巴小鱼就活不下去了。

板书:小鱼的尾巴------作用-----拨水

3.师:请男生读一读小壁虎的话,请女生读一读小鱼姐姐的话。那在读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的话时,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要像图中一样面对面说,小壁虎的话要有礼貌,小鱼姐姐的话要温和。

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小壁虎有礼貌地借尾巴的语气,并且用商量的口气,还要读出小鱼姐姐想帮助小壁虎又无能为力的语气。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那老师这里有一段小壁虎和小鱼姐姐对话的视频,可是配音丢失找不到了,谁能当配音演员,帮它们配上声音。

(出示课文插图以及小壁虎和小鱼说话的动画效果,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你们能不能根据这幅插图和板书背诵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插图)

指名背诵,全班背诵。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第2篇

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燕子、老牛等尾巴的特点。

2.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4.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一台“放映机”,下面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放“动画片”,看谁的“动画片”最精彩!

二、感情范读,情境想象

1.范读课文。

2.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

(以上环节以孩子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为想象的“诱饵”,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激趣练读,语感体验

1.学生叙述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师帖有关动物模型。

2.这些漂亮的“明星照”与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师:那我们也来当演员,可得先把“剧本”熟悉了才行。

4.生自由朗读。

5.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在自己对故事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6.师:要当好演员还得把“台词”记住才行。

7.生记台词,体会感情。

8.生角色体验。师相机指导语感、语调等。

(以当演员为诱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分组表演“借尾巴”

1.分组,分角色。

2.小组内互相指导语感、动作等。

3.师巡回倾听、指导,参与其中。

4.代表小组表演,其他小组参与点评、指导。

(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鱼、燕子、牛尾巴的特点及用途;学习小壁虎的礼貌用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小壁虎还向谁去借尾巴了呢?

2.全班自由表演。

(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取了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借尾巴”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共同体会喜剧结局

1.想象小壁虎向妈妈说了些什么?

2.师扮演壁虎妈妈,生表演。

(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续编故事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 新课导入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

于科学教师来说,能否给孩子很好的科学启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节科学课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使学生对科学课充满兴趣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巧妙导入入手,抓实这一环节,为每一节科学课激发兴趣、做好铺垫,为整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实验导入法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明确实验原理,更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用来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实验导入可以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体验实验两种方法。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采取教师演示实验引入的方法。教师可以将一团纸塞在杯底,然后将杯子倒扣在水槽里,启发学生思考:杯底的纸团会湿吗?学生猜想后,教师可以解开学生的谜团向大家展示。在学生急于想弄清楚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个杯底的纸团巧妙进入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选择多种方法和材料去证实自己的猜想。这样的实验导入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强烈的的求知欲。又如在三年级上册研究“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学生自主体验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请小组学生分别想办法使小水轮转起来,组内进行观察,转动的快慢有什么不同。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导入新课的教学,同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猜谜导入法

猜谜语是深受小学生喜欢的。在猜谜语的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一种轻轻松松的快乐。例如,《认识空气》一课的导入,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上课时教师让学生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人人生活离不了。”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便会争先恐后地去猜谜底,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起来。在学生猜出谜底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根据什么猜出来的。这样,使学生既体会到空气的重要性,又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空气特点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由于学生的情绪正处在兴奋状态,因此抓住这一时机巧妙提出问题:“哪里有空气呢?你能想办法利用手中的材料找到它吗?”自然过渡到下面找空

气――研究空气探究环节。这样的导入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受学生的欢迎。

三、故事导入法

在科学课上,学生习惯了猜想和实验,习惯了观察与思考。的确,大自然中的神秘现象是那么得令他们神往。因此,我们可以像语文课那样用科学、真实的故事导入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的动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地震的故事,通过地震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976年7月28日,我省唐山地区发生的7.8级大地震,使城市建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数十万人被夺去生命。如果我们教学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在课前搜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图片制成课件,课堂上边播放边介绍,使学生对地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生认知达到共鸣时教师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震。”顺利导入到了解地震危害的探究体验环节,一切水到渠成。

四、谈话导入法

课堂伊始,我们可以通过谈话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师生融洽的谈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奇妙的护身术》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教学。“同学们都听过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吧!小壁虎为什么没了尾巴?”“它的尾巴被蛇咬住了,它使劲一挣,挣断了尾巴逃跑了。”“那它的尾巴后来怎么样了?”“小壁虎找别的动物去借尾巴,后来发现自己长出了新尾巴。”“你通过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知道了什么?”“小壁虎的尾巴能再生。”“小壁虎丢了尾巴但保护了自己。它的尾巴还可以再长出来。”

“是啊,壁虎与天敌相遇的时候,常会丢弃自己的尾巴来诱惑敌人,自身一溜烟地逃离险境。但过不了多久,壁虎又会重新长出一条尾巴。你还知道其他动物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护身术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动物会放臭气,有的说变色龙会变颜色让敌人找不到自己等。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揭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奇妙的护身术》。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生成资源 开发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课堂的预设往往遭遇“生成”的挑战,致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生成资源往往也成了教学亮点部分,逐步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生成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生成资源反映学生的真实体验,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生成资源,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

生成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文性。语文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化的学习、儿童发展的情况,重视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其次,是开放性,语文课程比较丰富,开放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观点、提出不同意见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的想法不同,生成资源也就不一样。再次是生活性,语文学习的外延部分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语文的应用。最后,是审美性,语文具有审美功能,与此同时,语文教学活动是审美活动,这项特点使得语文生成资源同样具有审美特点,表现的形式比较丰富。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现阶段,部分教师不了解生成资源的内涵,更不用提及生成资源深层的含义。语文教师不重视生成资源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在把握课堂环节时,更多的是注重课前预设环节,忽视在语文课堂中产生的生成资源。

其次,是课堂生成资源的损失比较严重。教师对生成资源不够重视,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生成资源。多数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更多是局限在教材以及课堂练习方面,教学活动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多数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只是注重学生的回答和预设答案一致,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重视。当学生提出的答案和预先设置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引入到自己设定的环节中,浪费生成资源。

再次,是教师在开发利用生成资源方面过于形式化。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教学理念有所更新,注重开发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但是,教师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行为是受到新课程改革影响,是外界压力使然,教师自身在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并不具有自主性,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大多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成了应景的点缀而已。

三、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

1.引导学生对字词巧妙地理解

小学生思维想象力比较丰富,课堂上通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和教学的方向相偏离,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课堂具有正确的认识。如在学习《春晓》时,要求学习文中的生字,部分学生在学习“眠”时,通常会把左边目字旁写成日子旁,出现读写错误,教师如果强制学生记住“眠”字的写法,学生只会是短暂的记忆。对于这种情况,部分学生会提出疑问,“老师,眠字我为什么总是写不正确呢?”教师如果回答自己多写几遍就记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教师应当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春眠不觉晓”句子的意思是春意绵绵,睡觉十分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教师告诉学生“眠”字的意思是睡觉,睡觉需要闭眼睛,因此,“眠”字的左边为目字旁,学生就会记忆深刻。

2.建立互动的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学生敢于和教师对话。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文章主要是介绍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小壁虎向小鱼、大黄牛、燕子等借尾巴,比较富有趣味。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读解这篇文章,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会比较单一,学生对此不能产生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丰富教学的方式,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引导,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壁虎借尾巴》中包括很多对话,包括小壁虎和小鱼、大黄牛、燕子等借尾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课堂的趣味性比较强。学生在完成角色扮演后,会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小壁虎为什么会自己长出尾巴呀?”对于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的知识,部分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小壁虎长出尾巴是自然的现象,我们只要知道就可以了。”教师的这种回答并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抹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增强对生活常识的理解。

3.对学生需要进行人文关怀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以及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生成可能会和学生情感以及心理相关,若处理不当,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教师给予学生拥抱,同学给予鼓励,对学生起到的作用较大。

以《送给奶奶的阳光》为例,笔者为学生布置任务,回家帮奶奶做事情。在第二天上课时,多数同学都向笔者汇报帮助奶奶做事的过程,有的同学陪爷爷去逛公园,有的同学帮助奶奶穿针,有的同学给爷爷奶奶讲述故事。当同学都在热烈的讨论自己的事情时,班里的一位同学沉默不语,笔者问起原因,学生回答说他的爷爷奶奶很早就去世了,笔者当时非常后悔让孩子提起自己的伤心事,班里的其他同学提到“我的爷爷奶奶也可以是你的爷爷奶奶。”其他的孩子也是这种说法,笔者感受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对于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体验。

四、结语

生成资源具有突发性,并不能事先进行预测。教师需要强化自己进行课堂驾驭的能力,对课程的标准进行准确的把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如果单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将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则是借助多媒体信息,采用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语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不仅仅如此,多媒体技术还进一步丰富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达到激情、启智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一、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飞扬激情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从创设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更具教学优势。它可以利用录像、录音、投影等媒体,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有效地解决当前新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要求高,但课时紧张的难题,拨动学生“学”的心弦,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语文课堂飞扬起孩子们“学”的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我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时,一开始没有和以往一样让孩子打开课文,初读文本,而是先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插图1和插图4),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第一幅图,太阳和风都翘起了大拇指。第二幅图上只有太阳翘起大拇指。第一幅图的两个大拇指,是奖给他们自己的,第二幅图的一个大拇指是奖给风婆婆的。太阳怎么会把大拇指奖给风的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尽情地大声读起课文来。这样,两幅图的差异引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和冲动,好奇心驱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再现情境,让语文课堂启迪思维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和见是教学基础。在教学中,当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去探索、理解、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我就用多媒体再现内容情境,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即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扫除思维障碍,突破思维定势,闪现智慧火花。

如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淀不够深厚,记忆、观察、想象、审美的能力都不强,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草原的风光,如临其境地到草原上去参观游玩,去驰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我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动画情景:一望无垠的草原,牛羊成群地在草原上吃草,牧民们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驰骋,牧民跨上马背追赶羊群……当这些草原美景及牧民们的游牧生活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他们也沉浸在喜悦亢奋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经教师娓娓动听的语言启发,学生在这一“闻”一“见”中把所有学习中的疑云都一一化解,顿时茅塞顿开,对于文本的感情朗读也更有声有色。

三、升华情境,让语文课堂彰显灵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是为了给学生的思维联想创设一种合情合理而又水到渠成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化、富有创造性,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自主的灵动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储存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如课文知识的拓展、课文情节的续编、课文背景的资料补充等,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创造想象或是向课外延伸搭建平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完《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后,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它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好几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我用多媒体把学生刚才说的几种动物演示在大屏幕上,并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假如小壁虎没有向课文中的小鱼、老牛、小燕子借尾巴,而是向屏幕中的这些动物借尾巴,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小组交流并结合大屏幕上动物图像的提示,又创作出很多“新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而我在课前,便把小壁虎向小猴子借尾巴的经过制作成动画,这时再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看到自己编的故事可以“活”起来很高兴。我趁热打铁,鼓励说:“请大家大胆想象,老师将会根据你讲的故事结尾,再制成动画,请大家一起欣赏!”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仿佛插上了一对有力的想象翅膀,自由翱翔,边讲边欣赏各种故事的版本。可见,教师在挖掘教材本身想象空间的同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来点睛的话,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且能使语文课堂彰显出它所独有的灵性。

又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当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太阳和风各自有什么本领后,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插图,让孩子们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过渡的知识桥梁,使学生了解了太阳和风各有各的本领,在理解它们比什么、怎么比、比的结果的基础上,再次出示插图夸夸对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势,悟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第三天,风遇到了太阳,他们会干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设想,延伸了故事情节,诱发了学生续遍故事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了故事内容。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选择多媒体设备,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