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主要体现
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特定的地域环境是文化形成的温床,不同地域环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采取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即便面对同一词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会对其有不同的语义联想。比如asummer’sday,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个季节是燥热难耐的,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夏季则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因此在看到这个词组时,英国学生会自动带入美好,而中国学生则可能理解为厌恶,这种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如不了解这一中西文化差异则很难正确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风俗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为例,我国由于自古重视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会精准且对应的词汇专门表述,如“煎”、“炸”、“炒”等词汇。而在英语中,“煎”、“炸”、“炒”等则被“fry”统一指代。汉语中的“炖”、“煲”、“蒸”等,在英语中则被统称为“stew”。这种中西文化差异都是风俗习惯不同而产生的。
(三)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文化和语言沟通的桥梁,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同时与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重要关系。虽然人类思维规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围的不同,各个地方的人思维方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以写信地址顺序为例,中国人在汉语习惯上通常按照国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在英语中习惯中则是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
(四)价值观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中西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异的渗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中词义、句义等各种语言现象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这两种语言不管在历史文化还是区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可能很难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而思维方式或视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维视角才能形成审视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内涵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渗透和传播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英语语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让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在了解这些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恭维、称赞对方的习惯会有更深的理解,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英语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在英语学习中,人们很容易受到自身所处文化背景的干扰,学习到的英语往往不够地道,如中国的英语在西方看来就只是中国式英语,而非真正的英语。学生在组织英语语言时,仍然会站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上进行,表达出来的英语具有浓浓的地方风味。在大学英语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通过文化渗透和传播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文化和语言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有利于减少英语学习中本土文化的干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建议
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学习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视。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要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的综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备高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对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全方位地丰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换位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摆脱中国式英语的困扰。
(二)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饮食习惯等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正确、充分地理解所学的材料,使学生对英美国家和中西文化差异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根据所学教材及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或报刊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和载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使学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点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异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实际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鼓励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进行选修,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中西中西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文化鉴赏力的提高。其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带领他们参加文化展览,鼓励他们多与英语人士交流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更深刻地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措辞、句法、词汇等修辞方法对化妆品广告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广告商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也试图探究化妆品广告语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广告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从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探究引领文化差异的规则,也为不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当然,也希望为不同文化的广告商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妆品;广告语;文化差异;措辞;句法;词法
一、引言
化妆品市场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为许多著名化妆品品牌提供了巨大商机,如兰蔻,资生堂,倩碧等。人们购买化妆品的原因并不总是基于个人需要,也因为品牌背后的隐含意义:象征了优越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化妆品公司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他们购买自己的化妆品,如利用化妆品广告宣传。然而,化妆品广告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语言。本论文从语言学方面比较中西方化妆品广告语,期望找出其反映的文化差异以及导致语言差异的原因。当然,本文也希望为广告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文广告语
(一)语音方面:多使用双关。
双关语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因此,成功撰写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双关语广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语言字面的含义,用作双关语的词通常与产品的某种特点或品牌名称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例如:
1.趁早下“斑”,请勿 “痘”留。(某化妆品广告语)。
这个句子与办公室的流行用语“趁早下班,请勿逗留!“有着相同的发音。广告商使用“斑”和“痘”,完全表达了产品能有效祛斑、祛痘的作用。中文中,“斑”和“班”的发音相同,“痘”和“逗”的发音相同。然而,他们的意思却完全不同。这里广告商在广告中运用相同的发音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也表述了产品的效果,这就被称为双关语。
2.金斯顿曾在她的作品中说:“只有中文里有双关语”。(金斯顿,1982)在中国的文化中,双关语非常受欢迎,因为中文里,很多字听起来相似。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的国家,因此,中国人不喜欢用文字直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真正意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双关语是处理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交流方法。
(二)句法方面:多使用排比句。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例如:
1.“拥有健康,当然亮泽。”(潘婷洗发水)
2.“明星风采,纯纯关怀。”(美加净)
3.“清凉舒爽,全家共享。”(六神沐浴露)
“拥有”和“当然”,“明星”和“纯纯”,“清凉”和“全家”是平声。“健康”和“亮泽”,“风采”和“关怀”,“舒爽”和“共享”是仄声。这样的设计能够很好的吸引消费者,因为它可以给他们带来美好和温暖的感觉。
(三)词汇方面:多使用平和的词语。
兰蔻空间,一个宁静和谐的享受空间。(Lanc?me .cn)“宁静”和“和谐”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情绪或周围的自然氛围。中国社会提倡和谐,这个广告中,很明显广告商非常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在这里用“宁静”和“和谐”给消费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能够亲近自然。
三、英语广告语
(一)语音方面:多使用重复。
重复是最主要的修辞方式之一,基本上,使用重复的单词和短语意在强调、明了、扩大或深化情感效应。在一些化妆品广告中,广告语撰写人经常使用该方法重复强调某些信息。例如:
(1)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ou from OLAY total effects! (olay.com)
(2) Real women have real curves. (dove.us)
(3) 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 (maybelline.com)
(4) A new fragrance. A new look.(dior.com)
广告商通过重复使用“happy” 、“real”、 “maybe”、 “new”等词,意在指出化妆品的优点,以唤起消费者的兴趣。
(二)句法方面:多用简单句式,少用复杂句式。
使用简单句式比使用复合句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读者不愿意花太多时间阅读复杂的句子,另一个原因是这样既能够减少广告的成本,又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
(1) A sea of modern beauty! (h2oplus.com/ )
(2) Because you’re worth it. (lorealparisusa.com)
如果广告商希望建立一个基本概念或主题,并希望它能深入人心很久,广告语中更推荐使用简单句。通常这样的广告语只需容易记住的几句话。以上的两个例子,每个都只有一句话,每句都在10个词以内,而且每个词都很简单。从英文化妆品广告语中不难看出西方人的性格特点。西方人十分开放、简单,并且西方国家的历史也没有中国历史长。例如,美国重视个人价值,认为自己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相信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认为应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还经常令人吃惊的坦白自己的政治观点,无比珍惜受到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 (hungarianamerica.com/fulbright/fhb1.html)
(三)词汇方面 :多使用形容词。
(1) Get luminous looks for holidays,
Wrap yourself in rubies,
Wrap yourself in our holiday gift,
Find your best face.
(2) Your lips will be smooth, replenished and indulged with sublime and reshaping color. (Lanc?me)
形容词“luminous”, “best”, “smooth”, “replenished”, “indulged” and “sublime”都是用来形容良好肤质的词。好的肤质是所有人(尤其是女性)渴望拥有的。这里广告商使用这些形容词很容易就表达出了产品的效果。
四、总结
本文回答了东西方国家化妆品广告语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答案是肯定的:东西方国家化妆品广告语之间存在差异。作者不仅从语言中找到了这些差异,还从文化背景方面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结论是东西方文化中的审美观、个性特征、家庭观念、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发展都有所不同。最后,作者建议广告商在撰写化妆品广告语时应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撰写者应考虑目标客户所在地的风俗和文化特征,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M. Social influenc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using highly attractive models [D].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蔡基刚. 英汉写作修辞对比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1.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
3.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4.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5.旅游英语错误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6.对高职旅游英语能力培养途径的几点思考
7.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
8.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分析
9.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10.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1.新疆本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初探
12.用ESP理论分析旅游英语的特点及教学法
13.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
14.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15.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探究
16.旅游英语及其翻译
17.基于ESP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18.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9.试论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革新
20.探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改革
21.论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
22.按情景分岗位编写旅游英语教材
23.论旅游英语特征及其翻译
24.江南古镇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的构建——以乌镇为例
25.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26.浅谈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
27.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28.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征
29.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
30.论高校旅游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英语拓展课程建设为例
31.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
32.旅游英语语言功能与大连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33.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研究
34.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思路
35.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36.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
37.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
38.旅游英语导游课的特色及应用
39.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40.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41.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42.基于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初探
43.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44.论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
45.论旅游英语翻译的不足及策略
46.浅谈旅游英语的教学
47.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
48.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49.如何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学生进行旅游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50.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
51.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2.ESP理论对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53.论深化《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
54.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55.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6.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57.旅游英语翻译偶得
5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
59.任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以旅游英语为例的调查分析
60.“大旅游”时代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6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刍议
62.论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
63.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
64.试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6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之浅见
66.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67.关于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68.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
69.基于岗位需求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70.旅游英语实地教学改革探析
71.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72.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以杭州景区为例
73.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74.高职旅游英语职场化的教学改革
7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慕课资源体系的拆解与重构
76.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7.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进展
78.旅游英语课程设计初探
79.旅游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渗透——以康巴文化为例
80.论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81.高校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的语言经济学思考
82.高职旅游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83.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探讨
84.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旅游景区标示语的英译为例
86.试论旅游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8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88.旅游英语翻译文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89.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对策分析——基于河南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
90.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91.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2.旅游英语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93.旅游英语教学之文献研究
94.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95.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96.旅游英语与其翻译策略
97.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98.旅游英语教学方法与问题
99.大学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100.关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思考
101.项目教学法在ESP课程中的设计原理及教学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为例
102.新时期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0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与策略
104.近三年我国旅游英语规划教材现状抽样分析
105.对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
106.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07.应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
108.论旅游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元素教学实践
109.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110.“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新思考
111.交际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分析
112.浅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113.旅游英语翻译中诗歌的处理
114.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英文)
115.旅游英语翻译策略刍议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旅游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研究
117.浅论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118.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与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19.大学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120.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121.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
122.旅游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12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24.旅游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策略
125.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26.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扮演
要弄清楚文化因素和英语教学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语言学家L.R9白默尔指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写作英语论文可见,语言是离不开文化的,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文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它涵括了人类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因而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和工具,语言的形成、发展、变化和运用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不同的语言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是语言深层次的内涵,蕴涵在语言的各个方面。而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语言无不折射出该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二、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尽管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所关注,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却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目前的教学似乎只限于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零星的介绍。这种现状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文化因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英语教学已是刻不容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Canale和Swain也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所说的社会语言能力与Hymes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有着相似的内容。由此可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董亚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要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教材与文化内容相结合
一套好的教材不仅要体现该目的语的语言特色,还要包含一定数量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特色。《大学英语》正是这样一套教材。的确,不论及语言、话语的大概念(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阅读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非连续事实的空白,使其与其他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正确的理解。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浩瀚无边,在此只能举几例以作说明。
1.历史地理知识
历史地理给人强烈的时空感,在文化中烙印很深。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课,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发生的一个故事。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如双方力量对比(北强南弱)、经济基础(北工业南种植业)、政治主张(北主张废除奴隶制,南则极力维护奴隶制)等无一不在故事中有所体现或暗示。第五册第二课“TheFifthFreedom”(第五种自由),如果我们不了解三百多年前英国的少数拓荒者横渡大西洋到美国求生的原因,不了解194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对国会致辞中提到的四种自由,我们就难以体会这“第五种自由”。第四册第九课描述的是美国西部的变迁以及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课文涉及到美国古老小镇的生活、西部拓荒者的“成就”、西部的地名和地貌(如威斯康星、明尼苏达;丘陵、峡谷、山脉等)以及气候、矿藏、动物、森林等生态资源,甚至还提到原始部落印第安人的情况。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将使我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会价值观念
美国学者认为价值观念和传统理念是文化的核心,不剖析这个核心就无法真正理解各种文化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是产生交际故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英语中许多典故所涉及的人和事件往往来自于圣经、英语文学宝库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传说。“WhyITeach”一课引用了圣经里的一个典故:“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说的是上帝用黏土造人,将生气吹入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生命的活人。“clay”在这里指的就是和精神相对应的肉体,暗指上帝创造了生命,而教师却帮助铸造了人的灵魂与个性,把上帝的创造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相提并论,甚至教师的作用比上帝的更神圣,更崇高。不了解这个典故,就无法理解“黏土”为什么会“呼吸”,也就无法体会到教师神圣的使命。英语谚语同样反映文化传统。寓文化于语言中,正是谚语的魅力所在。以下几个常见的西方谚语都体现了某种文化价值观:
1.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家庭观)
2.Toomanycooksspoilthebroth.厨师多烧坏汤(个人主义)
3.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自助)
4.Honestyisthebestpolicy.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诚实)
5.Wholoseshislibertylosesal1.失去自由,也就失去了一切(自由观)
6.NothingsucceedslikeSuccess.一事成功,事事成功(成就感)
7.Anlan’s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