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做好对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夯实,加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重视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现在考试的基本思想理念和一大特点,但能力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之上的。初中生物课本中基础知识的构成离不开各种基本原理、概念、原则、方法、科学事实等元素,它们是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理解、解决和掌握的基础。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就会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清晰透彻、掌握缺乏全面性,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对问题内涵和本质的分析和掌握。所以,生物课的复习第一步就应当是“固本”———从教材的系统再学习为重,以求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以近几年的生物考试题为例,考题中有关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始终是受重视的部分,且要求越加增强和提高。考查的形式不再是单纯记忆力的知识再现,而是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检测。
2.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知识性质的相关相近性,在教学中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复习,使学生建立起具有联系性的全局知识体系。
(1)在生物课的总复习中,教师首先要对初中4册生物教材内容进行相近知识的梳理、归纳,最终整合成几大主干知识结构体系———“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构造和功能”“动物的结构及功能多样性”“人体生理卫生”“遗传、变异和进化”五个大的专题,让学生对所要复习的知识内容和基本脉络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
(2)将五大专题知识进行发散和延伸,形成树干的枝叶脉络。4册教材的专题又有着各自更加详尽的知识内容,形成了五大专题又可形成更多、更细的分支,例如“人体生理卫生”这一专题包含了七年级下册的“人的身体、皮肤”“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新陈代谢和排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和发育”和八年级下册“免疫和计划免疫”的内容,且在这些分支之间又有着相互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对生物复习加深兴趣和自信。
3.教师要有所侧重地对生物复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使他们对知识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
(1)重插图,善用插图,涵盖教材重点。插图常是教材中的重点,这是现在教材的一大特点。而考查学生的实际识图读图能力,也成为近年来考试的一大题型,并逐年在增多加强。因此,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并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外延的适度拓展是尤为关键和需要重视的。
(2)精挑细选典型题型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把题目中隐藏的难点进行讲解。教师在日常中也要注意典型、高质量题型的搜集和积累,减少教辅资料中反复、重复性题型,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实现复习效率的提高、效果的提升。
4.教师要善于将知识点石成金,在复习教学中抓住教学技巧
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学生更需要有一个线能帮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以便能清晰地把握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在复习课的学案中理出概念图,引导学生复习书本知识,也可在课件的首帧灯片上打出概念图的全貌,让学生熟悉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再由教师对各个概念进行突破性的讲解,初中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记笔记的时候自己的思维往往不会很清晰,在一堂课开讲时,学生如果能清晰地通过概念图把握一堂课的重要知识点,复习的效果便会很好。
二、化繁为简
例如,复习七年级下册内容时,人的结构图较为复杂难记。尤其是复习循环系统的相关内容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将书本上的结构图中的主干部分抽出来,并用简图描绘出来。比如,学生可用田字格来表示心脏的四个腔,然后记住现在图中的左右是以标本面对自己时做的参照。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左侧才是心脏结构简图中的右心房和右心室所在的位置。然后,学生可以用线条模拟血管运输血液的血液循环路线,并写出循环路线中的标志性位置。通常,学生自己通过这样化繁为简的复习方式,能很好地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点,排除干扰知识构建的不必要的信息。
三、集中突破重难点
摘 要:微课短小精练,方式灵活机动。借助生物微课,根据实际情况,巧用微课,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升生物课堂效益。主要介绍微课特点,探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巧用微课突破重难点,提高生物课堂效益,以及在微课制作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巧用微课;突破重难点;课堂效益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重难点,教师往往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或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其教学效果受到了教和学生的一致认可。相比视频教学,微课的特点更加突出,优势更大,其主要表现是:主题明确且具针对性;短小精悍,利于传播;资源容量小,方便移动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准确理解微课的基础上,发挥微课的优势,制作并巧用微课,可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就自己利用微课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微课及其特点
1.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也包含在内。因此,“微课”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而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学习方式灵活
所谓“微课”,首先表现在它的时间很短――其视频一般都在5~10分钟左右。它化繁为简,让学生只学最有用的,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2)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
学生理解水平参差不齐,微课的出现可以解决学生水平上的差异问题。教师不可能反复讲授某一内容,而微课视频可以反复播放,而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来反复观看。更利于学生学习。
(3)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微课”只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因而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指向更加明确、集中。
二、如何巧用微课处理教材,提高生物课堂效益
1.借助微课,促进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微课视频能提升学生预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提前预习将要讲授的知识。
课后复习,巩固重难点。教师可以把生物各单元中的章节重点内容制作的微课视频随着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群中,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去学习没有掌握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突破重难点。
2.发挥微课优势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突破重难点
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微观领域的内容,教师往往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以微课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内容,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如借助微课展现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种类,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有关血细胞的种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态和特点的知识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很快就认识了血细胞。通过微课的放大形式,学生也能在观察中总结其各自的特点。
3.活用微课演示实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生物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离不开生物实验学习。但有时生物教学实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设备、条件、时间等,教师无法演示,或没有时间操作实验。这些限制导致了生物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生物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巧用微课,把现实中难以操作的实验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弥补实验操作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借用微课章节复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内容
微课也适宜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教师在复习阶段,借用微课,可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时,我将本单元分为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鸟类的生殖与发育,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及生物的变异,人的性状与遗传,人的性别决定及遗传病和优生优育这八个部分分别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如此一来,通过微课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的积极性,避免了复习课“炒冷饭”的结果。
“微课”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探索,巧加利用,完全可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运用“微课”的有效途径,加以巧用,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参考文献: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 但是却对生活有极强的好奇心, 乐于探索。 通过以往的学习, 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日常生活中对神经系统相关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感悟,但对"神经系统是怎么进行调节的"还比较模糊。而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 往往更喜欢与人合作,所以适当的安排小组讨论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我校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与父母的交流比较少,设计课前作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简单活动,促进交流,使家庭关系更和谐。
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知识点解读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 反射弧、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等基础知识。在本节课中没有出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一专有名词,而是以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来表述, 这正是以课标为依据, 体现了课标中的要求——"概述了解"这一层次。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 做好了铺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业
设计
课前作业:提前录制“膝跳反射”微课推送给学生,微课中说明该实验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家中和父母一起体会膝跳反射这一生理现象。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
课前作业的设计意图:在家中完成这一实验,可增强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共同探索这一生理现象的缘由。而且实验简单,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了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课中作业:1.实践性作业 进行“指东往西,不听指挥”游戏,白板展示随机动作指令,学生执行相反指令,并在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是由什么系统完成的,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组成等有关知识点。
课中作业的设计意图:1.实践性作业 通过游戏,避免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课堂中。
2. 合作性作业 检查课前自主完成的实验效果,投屏展示学生成功和失败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
2. 合作性作业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找出失败原因,从而引入反射的概念以及反射弧的结构,课前预习内容为后面知识点的学习节约了时间。
3. 探索性作业两人一组,让其中一人品尝沙棘果,随后向同桌描述沙棘果的味道,体会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3. 探索性作业 由吃沙棘果、讲沙棘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别。
课后作业:1.必做作业:四人一组合作设计并完成课后探究:“测定反应速度”,思考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
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图:1.必做作业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和组织能力,因小组中各层次学生均包含,完成实验没有难度,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帮助较弱学生设计及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 选做作业:A类,有探究欲,并主动学习的学生:选择易得材料制作反射弧结构模型,并根据模型讲述反射弧、简单反射、复杂反射等概念。
B类,学习被动、不爱思考的学生:绘制反射弧示意图,并写出生活中的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各五个实例。
2.选做作业:培养A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B类学生通过绘图及寻找生活中的反射实例,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经验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新课改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更加表现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要想上好思想品德课,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简单的一个字——“背”,背会天下太平,背不会就是体罚或者批评,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层次,这也是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本质上讲,思想品德教学的各个知识点与学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初一的思想品德教学到初二的社会法律教学以及初三的社会知识教学,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就要合理利用这些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课堂导入方法,比如在讲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时候,笔者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前几天隔壁班某某同学在逛超市,他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店员还说打3折,就试了一下,但是感觉不适合自己,就不想要了。但是却遭到了超市管理人员的胁迫,说他已经试脏了,必须买,不然不让走,这位同学没办法,就准备买了但却发现不是原价的3折,而是原价,他就不同意了……
在这个案例中,管理人员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益?如果你是那位同学,你会怎么办?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们就可以使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初中思想品德涉及的相关概念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很吃力,进而也会影响到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迁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网络结构,以便学生进行比较记忆、识别记忆、综合记忆。比如在讲完“正常情绪”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汇总学习:“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就可以将思想品德科目的知识与生物方面的知识进行联系、迁移,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首先讲的是“珍惜无价的自尊,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再讲“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还有“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就从别人的需要、自己的需要、彼此的需要三个方面出发,阐释了自尊自信对于大家的重要性,只要让学生把握好了这几方面,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就基本理解了。
三、让思想品德理论在生活中及时得到实践
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新课改提出了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