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算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 优先学校计划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计划,其实施内容和实施过程都很有特色,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优先学校计划不仅是一个教育计划,而且是一个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一个有益于社会公平的计划。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主要发达国家之一,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其内地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教育上也呈现出差异性。为此,澳大利亚各个州政府都制定了适合本区发展的教育政策和战略。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的优先学校计划(Priority Schools Programs,PSP)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计划,它着力于发展当地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优先学校计划概况
20世纪末以来,各国对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关注,并认为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南威尔士州教师联合会积极促使政府就教育不公平问题做出相应对策。2002年4月,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在悉尼召开了社区警务和家长论坛,一致认为应对贫困地区的学校给予特别的帮助,于是发起了优先学校计划。
优先学校计划针对的对象是处在贫民区的学校,由优先学校基金计划(Priority Schools Funding Program)和优先行动学校计划(Priority Action Schools Program)两部分构成,前者主要为贫困地区学校提高师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后者则主要提供资金援助。新南威尔士州希望借助于这一计划解决贫民区学校师资差、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在政府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加强学校和班级的组织管理,建立学校与家庭、学生的伙伴关系及提升教与学的质量等途径,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率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整体发展。
二、优先学校计划发展状况
优先学校计划自实施以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资金上,2002-2003学年,新南威尔士州预算有5 935万澳元用于优先学校基金计划及援助贫困学生,到2006-2007学年这笔预算已经达到8 880万澳元。并且,在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优先学校基金计划”基金会,用于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发展优先学校计划。在发展规模上,2002年共有545所学校参加了优先学校计划,到2007年,参加优先学校计划的学校数已增加到573所。而且,自2007年9月起,新南威尔士州已开始进行优先学校计划的社会调查,从而确定新一轮优先学校计划入选学校名单。在教学质量上,自实施优先学校计划以来,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以贝尔蒙公立学校(Belmont Public School)为例,抽取三年级到五年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显示,71%的男生在语文方面能力有了较大的改进,82%的女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改进,其成绩增长水平均高于州平均增长水平2.2分。因此,优先学校计划在新威尔士州获得了好评。
优先学校计划在新南威尔士州发展迅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从政策、资金等多个角度积极支持优先学校计划发展,为优先学校计划顺利落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优先学校计划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优先学校计划明确了教师与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给优先学校教师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并大力支持教师全面发展。这些政策使教师更加安心本职工作,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推进优先学校计划的发展。再次,优先学校计划赢得了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优先学校计划针对对象是贫困地区学校,它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贫民学生。在优先学校计划实行过程中,学校很注重社区及家长参与其中,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与社区、家长共同谋求学生发展。
三、优先学校计划实施情况
1. 建立优先学校计划管理机构
为了推进优先学校计划的发展,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公平战略委员会(Equity Strategy Unit),它是优先学校计划的直接管理机构,主要政策的制定,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师的培训、经费划拨和管理、优先学校的评价和监督工作均由它负责。除此之外,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总干事咨询小组(Director-General’s Advisory Group),其构成人员包括公平战略委员会主管、新南威尔士州教师联盟代表,社区和家长代表、校长代表,学校教育工作主管以及一部分观察员。这一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参与优先学校计划的学校提供建议和帮助,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优先学校发展动态等。
2. 确定优先学校计划入选名单
优先学校计划是个着眼于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帮助贫民学生的计划。为了确立优先学校计划入选名单,新南威尔士教育培训部首先要对学生所在的家庭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学生所在家庭的基本状况,包括家长受教育情况、就业情况、工作时间等。之所以要进行这一调查是力求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确定优先学校计划备选对象。完成相关调查工作后,州教育培训部就调查数据展开分析,并最终讨论通过优先学校计划入选名单。
3. 执行行动计划
首先,入选优先学校计划的学校必须向上级管理部门提交一份协议,明确学校的责任,并且确定一名信息统筹员(coordinator),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向所在地区优先学校计划最新信息,统筹报告学校年度发展报告和年度财政报告。
其次,学校建立优先学校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组织负责人等,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执行、优先学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校内评估。优先学校委员会成立后,学校依照优先学校计划的要求制定自身发展目标,确定发展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学生能力、改善教师教学质量及资金使用的方案,并着手实施这些方案。方案执行过程中,学校需要收集基础设施改善、教学质量上升和学生能力提高的相关证据,以便在年度工作报告中呈现工作成果。
4. 对计划进行过程实行监测和评价
优先学校计划执行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很重视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评价。计划执行之初,优先学校需向其管理部门提交学校工作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学生发展方向、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等。公平战略委员会根据其制定的计划提出相关意见并且划拨资金。
学校初步计划获得认可后,学校需根据其工作计划展开工作。这一时期,优先学校发展顾问和学校上级主管官员会对其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落实后续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学校发展建议,指导学校完成优先学校年度工作报告。每学年结束的时候,即每年6月,优先学校需向主管部门汇报年度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年度工作报告对优先学校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设意见,并督促优先学校制定新的发展计划。
四、优先学校计划存在的问题
优先学校计划自实施以来,新南威尔士州参与优先学校计划的学校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对此计划给予充分肯定,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虽然优先学校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缺乏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有效改善
教育事业的发展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优先学校计划主要针对校园内部的建设,无论是教学设施的改善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都与校园外部环境关系不大。但优先学校招收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是以贫民区为主。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所以优先学校计划只注重校内环境的建设是不够的,在发展校内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校外环境的改善。
2. 资助计划时间有限
优先学校计划执行过程中,以4年为一个周期,不是每所学校都能长期获得支持,受资助学校在这一期能接受到资助,在下一期未必能得到资助。但这些学校大多基础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并不是短期资助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长期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虽然优先学校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相对于各项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平均水平还较低,这势必影响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优先学校计划要发展,需要进一步关注贫困地区学校的发展,增加优先学校数量,延长优先学校资助年限。
3. 科研机构对优先学校计划支持不足
作为贫民地区学校,由于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管理者依照优先学校计划规划和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迫切需要科研机构提供专业知识、经验反思等方面的帮助,并协助有些学校确立发展目标,施行行动计划。而实际情况是科研机构较少介入优先学校计划的施行,即使介入,也仅仅是为在科研机构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负责研究的也主要是在校大学生。
综上所述,优先学校计划在新南威尔士州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的发展等方面。尽管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借鉴和学习其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Knowing Makes the Difference:Learning’s from the NSW Priority Action Schools Program [R].2004:21-23
2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nual Report 2002[R].2002:57
3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nual Report 2006[R].2006:6
4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iority Schools Programs 2008 Survey[R]. 2007:9
从国外研究应用情况来看。英国采用讲授、辅导、研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授课,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美国大多采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实习课程的比重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掌握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技能。加拿大采用实地训练课程开设,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德国注重专业实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教学计划还是实际教学工作中,成本管理教学都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培养应用型成本管理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成本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被忽视。课程教学计划中用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小,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实践能力差,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多年来,许多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胜任本职工作。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关注的主题。(2)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成本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成本管理教学一直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先完成成本管理理论教学,然后用很短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进行模拟实验,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人为地分成两块,由于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从未接触过实体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在理论学习中往往感觉成本管理理论很抽象,对成本管理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而学生在最后进行模拟实验时也只是局限于假设企业的固定条件下进行,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得不到有力的保证。(3)现实的成本管理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实的成本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模拟实验和会计专业实习。其中,成本管理模拟实验被融于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之中,而且仅对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模拟实际操作。专业实习,因为接纳单位、学校、学生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不能落实实习单位,使专业实习不到位。即便落实了实习单位,因一些单位成本管理业务少,会计处理方法简单,实习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搭建实训平台进行情景教学的意义
(1)情景教学的含义。情境教学是一种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到某一工业企业参观产品生产技术过程,也可组织学生观看根据产品生产技术过程、生产组织特点录制的录像片,对成本计算对象的经济内容予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显示与剖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实际,设计成本计算方法的技能。(2)情景教学的意义。情景教学模拟制造业现场,目的是使学生参与,教与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实际制造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从而是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情景教学环境下,教学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情景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实落到实处。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把所学知识放在问题中,创设问题情景,使问题处在学生的学习心理最近发展区。这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升华成本管理实训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搭建实训平台进行成本管理实训创新实践
(一)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展示。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教学模型展示了该公司整个生产流程。作为成本会计教学,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及物料流向、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工厂。1、部门设置。(1)基本车间及工艺流程:冲压车间—连杆车间—制管车间—成品车间冲压车间—下料—冲—车—转总装车;制管车间—下料—车—酸洗—防锈—转总装车间;连杆车间—下料—车—镀前粗磨—镀前精磨—电镀—镀后精磨—总装车间;总装二车间—领料—组装—电泳—包装—入库;总装一车间—领料—组装—涂装车间;总装三车间—领料—组装—涂装车间;涂装车间—领料—外联—静电喷涂—包装—入库(成品减震器)。(2)辅助车间:机修车间(加工料架、挂具、修补)、动力车间(供水、电、汽)。(3)非生产部门:后勤管理、采购部、物流中心、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质保部门(一线品质检验、测量、化检、外协检验、体系认证、售后服务)2、公司成本核算相关制度。(1)本公司原材料核算采用计划价;(2)自制件采用实际价格;(3)月底按归属单位分摊材料成本差异;(4)辅助车间水、电、汽按各单位使用量进行分配;(5)机修的加工费按各单位加工工时进行分配;(6)成本费用核算设置: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分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下设三个明细核算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7)各车间之间半成品结转用逐步结转法;(8)各车间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是按约当产量法,完工产品入库按实际成本;(9)成本核算岗位分工及工作范围:成本岗位:分材料会计岗(2人),成本核算岗(2人),投入产出审核岗(1人)、产成品岗(1人);(10)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依据是:上年12月未实际成本价3、所需相关数据资料。(1)冲压领料汇总;(2)工资、福利预提;(3)辅助车间发生资料,如:折旧、水电等4、成本控制。(1)部门降低成本的方法及成效:各部门费用按预算执行,超额在工资中兑现。不同部门降成本方法及成效不一,简要举例如下:①采购部降价年目标是3%,去年实际完成降价3.5%,②研发部门新材料替代,此项工作审核中,数据不定③车间采用投入产出核算法,超定额耗用及超定额废品实行追索,在工资发放中兑现。(2)成本定期进行分析:月度分析,具体资料有投入产出工作报告,财务经营分析
(二)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教学的要求。一是每个小组在教师讲完具体要求后,独立开展实训,小组内成员可自由交流。各组员按要求完成自己任务。二是先完成的成员可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各小组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整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四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成本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小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并综合点评。五是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并上交指导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综合实训内容,消除因成员间岗位差异而出现的技能差异。
(三)根据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计。综合模拟实训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设计为10人,成本会计6人,其中材料会计岗(2人),成本核算岗(2人),投入产出审核岗(1人)、产成品岗(1人);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2人对应明细账、多栏账、总账;财务经理1人负责稽核原材料、工资、其他支出、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账、报表的审核;财务总监1人负责车间成本核算、报表分析及成本报表说明。
(四)成本管理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工艺流程。(2)对各类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各小组可自行选择费用分配方法。(3)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辅助生产车间的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因各厂而异。可将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机修车间、运输车间、动力车间。其中机修车间含供电、供水、供气,教师指导学生开设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多栏账,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多栏账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辅助车间制造费用等二级科目。具体业务指导如下:其一,指导学生(会计)登记辅助生产多栏账。其二,准备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三,按组分别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其中第一、第二组采用交互分配法,第三、第四组采用顺序分配法。(4)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设制造费用多栏账,并按车间核算。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表,逐项登记各车间制造费用。因钢管、连杆均为半成品,故三大车间制造费用不要放在一起分配。制造费用的总额按三个基本车间的固定资产原值比例进行分配,减震器成本计算表,成本还原与否学生自定。(5)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
关键词:互联网+ ;兼职教师;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11
1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校内专业教师以传授知识系统为主,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实践性差。为弥补校内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的短板,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多项通知中都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统筹考虑经费安排;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多次提及要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来进一步深化改革。
《工厂供电》课程是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内容有35KV及以下的高低压供配电系统识图与设计,有供配电设备及线路的安装,还有触电急救等相关内容,课程内容具有工程型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校内专业教师以传授知识系统为主,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实践性差。将由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兼职教师引入课堂又存在时间冲突、专业技能不足以覆盖整个课程内容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学院《工厂供电》的教W现状,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2 兼职教师参与高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兼职教师长期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娴熟,但作为教育事业的新兵,却缺乏教育教学必要的素质,难以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兼职教师大多是企业的业务或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兼职教师因授课时间、专业技能等原因带来了诸多问题:
2.1 教学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
企业兼职教师大多是企业的业务或管理骨干,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日常工作时间一般都难以抽出时间到学校来教学,如果把整个班级拉到企业现场教学也存在诸多安全难题。有些高校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将上课时间放到晚上,这一方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冲突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兼职教师作为企业骨干晚上加班是常事,这就大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2 兼职教师掌握的技能精但不全
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往往涉及的内容、范围都较广,而在企业当中,分工明确,兼职教师所最擅长的技能极有可能是某门课程的一个情境或者一个项目。如工厂供电课程为例既有一线电工最为擅长的“导线的联接”,也有设计师所擅长的“配电系统设计”,也有防雷所工程师所擅长的“防雷的检测与设计”等内容,一名企业兼职教师往往只能精于某一项目,存在兼职教师能力不足以完成一门课程即使是实践课程的教学,难以真正意义上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从而致使“兼职教师”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满意度不高。
3 “互联网+兼职教师”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 兼职教师运用“微课模式”进入课堂
兼职教师进入课堂存在难以将企业现场引入课堂的问题,而让几十名学生到企业现场由兼职教师讲解某个设备工作原理、某个任务或者工作流程固然是最好的,但无论是从经费角度还是安全角度,都鲜有高职院校能做到该模式。因此,采用微课模式将兼职教师引入课堂的项目或者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由兼职教师对课程中来自于该企业的实际项目、某个设备、工作流程或工作任务进行讲解,将企业的生产现场、生产设备及工作任务通过视频的模式引入课堂,并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来讲解真正意义上来自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学有所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如图1为兼职教师运用微课讲授“导线连接”相关内容。
图1 “导线连接”项目微课
3.2 兼职教师运用“在线模式”进入课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4G及5G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利用手机上网已不再成为时尚。利用几乎无所不在的wifi,高性能的智能手机开展视频聊天是轻而易举的事。在学校上课的老师可通过教室内的QQ等聊天软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视频联接,即可将企业的生产现场直接引入课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在教室上课同学还可直接与企业工程师当面有效交流。课后,同学如还有问题,同样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兼职教师提问,从而使兼职教师不再“一面难求”。
3.3 兼职教师运用“微信模式”进入课外课堂
搭建如图2所示 “工厂供电”等相关课程的微信公众平台,该平台即为一个移动学习平台,授课教师及相关兼职教师,可把视频、微课等各类学习资料上传到微信平台,如图3为微信公众平台上兼职教师上传的“BV电流估算口诀”内容。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登录微信方式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源,自助开展学习。同时也可通过微信平台与相关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图3 平台内的一项内容
4 总结
将以《工厂供电》课程为例,提出将互联网与兼职教师进行有机结合,创新性提出了一种“互联网+兼职教师”模式,着力构建一支在专业技能上各有所长的兼职教师队伍,运用“微课”模式、“在线”模式及“微信”模式将兼职教师引入课堂,旨在有效破解当前兼职教师授课中所存在难点问题。在我国高职教育要求将企业生产过程引入课堂,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形势下。课题同时运用“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等多模式协同创新方式,将在技能上各有所长的兼职教师引入课堂的同时,还把企业的生产现场引入课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丰富教师教学手段、减少学校投入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涛,余玉龙.德国“双元制”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6(11).
[2]涂三广.教育政策文本视角下我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建设及其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6).
[3] 李永广.“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航海技术《航海学》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6(11).
[4]徐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1).
[5]赵定勇,刘凯.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特点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6]李淑芳.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3(11).
[7]余泰,李冰.微课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4).
[8]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06).
[9]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10]王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岗位驱动 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6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深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创新“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理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3年验收结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土建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原则,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建筑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和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实质上是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实施的综合过程和实践过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围绕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指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人才培养采用“能力递进”模式,始终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分析如下:
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图
(一)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
1.城镇化进程提速,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党的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5%左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列入2013年6项工作重点,城镇化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了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若干措施。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更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实施改革的总抓手和主命题。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城镇群城镇带布局的意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接近65%,可见广西城镇化和房地产业量大面广。广西凭着绝好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南宁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给广西建筑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将拉动交通、能源、经济、房地产、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而这些都为广西的建筑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北部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迎来新机遇。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这是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准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又一战略性宏观规划。该纲要明确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的发展目标和城镇群总体空间格局。根据近三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急需紧缺人才招聘会的统计,建筑业、房地产业岗位人才紧缺位居前茅。2015年建筑行业人才需求总量达2.6万,“十二五”期间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0.8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地预测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8年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是9类最吃香人才之一。
3.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技能人才势不可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周边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出一批既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
在学院校企合作与开发理事会平台的基础上,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1区2集团”即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深度融合,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与深圳宝鹰建设集团联办“宝鹰建筑学院”,形成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新机制。依托“1区2集团”,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
(三)“岗位驱动”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于动态的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和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见图2。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工作领域”; 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图2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
(四)“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是“通用能力培养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三阶段是“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前两年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是“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教师由企业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是“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
(五)构建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学校在国家骨干建设中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完善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
1.引入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等企业合作,将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制订核心课程开发计划,确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及专业带头人组成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计划、建设实施、监督检查和验收。
2.建设“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生产性、仿真性、开放性的校内外相互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与企业合作开发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见图3。
“三位一体”
图3 “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图
3.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注重执教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得去、下得来”等多种途径,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指导下,聘请行业大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将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建设,引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开发教学和训练内容,校企合作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开发“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3门核心课程。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六)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最终达到培养面向广西建筑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有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在建筑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方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90%,双证获取率达到92%,企业满意度达到95%。
三、结语
关键词:SWOT分析 广东 物流业 发展战略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广东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一)广东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
1、经济实力雄厚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广东财政收入总量连续20年全国居首,2011年广东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000亿元,省级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00亿元。广东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其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2010年全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46.6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比上年同期增长28.4%。其中,出口4532.0亿美元,增长26.3%,进口3314.6亿美元,增长31.5%,2010年广东实现外贸顺差1217.4亿美元。物流业已成为广东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而广东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物流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运输网络体系完善
广东拥有全国最多的国际机场,中国交通大动脉有三纵(京九、京广、京珠)经过广东,另外珠三角港口群港口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2010年1―6月,广东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完成了6.53亿吨和768.05亿吨公里,同比增加15.46%和14.49%;水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完成2.06亿吨和1714.04亿吨公里,同比增加23.22和24.2%;全省重点港口吞吐量完成5.61亿吨,同比增加21.8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02亿吨,同比增加18.29%;完成集装箱运输2038万标准箱,同比增加22.92%。
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的建设对于广东省物流系统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广州不仅是华南地区的交通中心,而且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完善的交通设施条件是广东省发展物流业的基础平台。2010年全球10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广东省的两大港口――深圳港和广州港分别排在第四位和第七位。2010 年广州港货柜吞吐量持续高速成长,以年吞吐4.11亿吨的优异成绩跻身世界货柜大港行列。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已成为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由公路、铁路、海港、空港所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3、物流空间布局合理
根据广东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到2020年,广州将建设成为中国南方区域国际物流中心。广州现代物流体系由广州空港、黄埔、南沙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和芳村、白云、增城、番禺、花都五大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园区组成。各个物流园区的定位准确,分工合理。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定位为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发展以国际航空物流为主、国内区域物流为辅的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南沙国际物流园区是以发展远洋航运以及相关临港工业为主的区港联动的国际物流节点;黄埔国际物流园区以广州港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广深铁路为依托,发展保税物流、港口物流、铁路物流以及相关物流产业,以近洋国际物流为主的保税区和广州港良性互动的国际物流节点。
4、物流企业不断壮大
截止到2010年6月,广东共有25家物流企业获评国家A级企业认证,其中包括5A级物流企业3家、4A级物流企业14家、3A级物流企业6家、2A级物流企业2家。至此,广东拥有国家A级资质的物流企业总量跃居全国第二。通过培育、引进和合资等形式,一批现代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宝供、南方、华新等大型民营物流企业通过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拓展物流基地;一批大型国有商业、交通、邮政企业通过主辅业分离,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在2010年度全国先进物流企业评选中,全国共有255家企业获此殊荣,其中广东有18家物流企业名列其中。而且,2010年广东有4家物流企业进入了2010中国物流企业50强,分别是: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排名14;广东省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排名24;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排名33;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排名35。
5、“物联网”发展迅速
2011年“物联网”写进政府的工作报告,意味着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了国家层面的视野。中国已经规划2020年之前投入3.86万亿元资金用于物联网的研发。
2011年5月21日,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肇庆致美物流(城市快速配送中心)项目在广东省肇庆市正式启动。它是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之一,也是广东省打造智慧物流的又一项具体举措。肇庆毗邻穗、深、港、澳地区,是连接大西南“桥头堡”的重要交通枢纽,已形成了陆路、水路、铁路协调互补、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有官员称,该项目的启动立足珠三角,辐射粤西、粤北物流发展战略,对全省物流企业向转型升级发展、实现“智慧物流”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该项目通过应用物联网这一技术,利用肇庆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通过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构建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体系,完成由传统城市配送企业向现代智慧型城市配送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广东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劣势(Weakness)
1、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机制无疑对物流业的发展潜力具有重要影响。2011年广东物流人才缺口在60万以上,高级物流人才缺口也在40万以上,而全国缺口超过600万。
广东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分为三类:一是专门为了获取物流师资格证的培训机构;二是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本科、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三是省属或国家属的本科类院校设置的本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广东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不高,多由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类院校负责物流人才的输出,且管理类的偏多,缺乏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再加上学校的正规教育中物流专业学科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学科的细化,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培训也比较缺乏。物流专业资格证教育的结果更是不理想,资格证书因其不能完全、准确地测度物流人才的专业水平,所以物流企业的接受度有限。
2、物流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区域电子商务营运及发展中心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但是与国际物流企业相比,很多广东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广东物流企业中95%为中小型企业,利润低、收入不稳定,投资方面重硬件、轻软件,多数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化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障碍。
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缺失。由于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信息格式不统一、接口不统一,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平台之间难以对接,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缺乏“交集”。此外,物流软件市场缺乏龙头企业担当行业标准倡导者,诸如冷链物流等特殊物流标准的制定同样滞后于物流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3、物流成本偏高
广东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近18%,远高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2010年以来,国内物流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涨使得物流业发展趋缓、经营面临困难:一是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加大;二是综合用工成本大幅上涨 30―40%;三是保管费用上升,土地使用税大幅增加,物流企业负担加重。
4、物流行业集中度不高
广东物流企业的实力和层次参差不齐,既有资产超亿、业务范围遍及国内外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存在一些无证无牌、无车无场的个体小户。众多所谓的物流企业中,有的是仅仅有一个空壳的仓库,有的仅有几辆货车,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现代物流企业。一些无牌无证的民营物流企业,由于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扰乱了物流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而由于广州地区物流需求较为分散,且独家需求量不大,致使那些大型物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而那些普遍存在的中小物流企业则正好与这种小而散的需求相适应,抢占了大部分市场,导致广州市物流业的行业集中度不高。
(三)广东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机会(Oppotunity)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很大
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广州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位于广州保税区内,与黄埔新港实行区港联动。其主要功能是国际中转、国际分拨配送、国际采购中心、国际转口贸易,并对保税物流园区给予税收、海关管理、贸易和外汇4项优惠政策。2009年制定并实施《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中提出,力争到 2011年,基本建成高效便捷、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物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区域物流布局逐步完善,初步建立起分工合理的物流节点体系,建设一批枢纽型的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明显提高,物流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9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白云空港、广州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带动广东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出台无疑为广东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2、网络零售市场“爆炸式”增长,拉动商贸物流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突破1.7亿,电子商务已经广泛、深入地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并成为各重要大省重点扶持产业,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逾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较2009年增长97.73%,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广东电子商务覆盖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诸多行业,广州、深圳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作用非常明显,2010年广东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网络零售市场爆发式的增长,最大的物流受益者是快递业;而网络零售未来的高速增长有望进一步推动快递需求和与之配套的最后一公里物流装卸、配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3、城镇化进程带动城市配送物流需求迅速提高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43031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86420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883132人,增长20.69%,年平均增长率为1.90%。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9027813人,占66.1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5275319人,占33.8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1507812人,乡村人口减少3624681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1.18个百分点。1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
城镇化带动消费升级,拉动城市配送物流需求快速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调查显示,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间分别增长8.4%、10.5%、11.5%、9.3%、10.8%,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2010年广东城镇居民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34.29元,比2005年增长63.1%,年均增长10.3%。最高10%收入户与最低10%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9.55:1缩小到2010年的9.18:1。
(四)广东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威胁(Threat)
物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自从2005年12月11日以后,外资快递公司就开始在中国独立开展国际快递业务。广东外向型经济发达,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高度需求使得许多国际型的物流服务商尾随它们的客户先后来到珠三角安营扎寨。国外物流巨头依靠雄厚的财力,完善的管理,先进的设施,健全的网络,对国内物流企业展开战略进攻。业务从高端物流延伸到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并着手染指农业物流、地产物流、会展物流、商业物流等领域。2010年2月,国际四大物流企业之一的 UPS 亚太转运中心正式从菲律宾克拉克迁至深圳,此前另一巨头联邦快递已经将其亚太转运中心从菲律宾转移到了广州。这样,加上敦豪环球快递(DHL)在香港的亚太转运中心,国际四大物流企业已经在广东地区完成了布局,对广东的物流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三、广东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战略
根据广东物流业的SWOT的分析,其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如图所示。
(一)SO战略
1、跨区域合作
广东应该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一是着眼于省外,可以通过推行更自由开放的空域的政策,扩展并加强与亚洲区内市场的联系。广东战略位置和地理位置优越,可以为主要航空公司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机会,从而扩张自己的航空网络,极大地增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航空联系;二是为加速产业转型,与香港及台北的进一步连通对广东来说至关重要。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宽松、便捷的通道,使物流行业与这些市场整合,也会强化广东的整体连通性;三是与其他省份的广泛合作,会使广东在中国处于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位,并保证自己在全球和中国供应链网络里的枢纽地位。
2、大力发展快递物流业
为进一步解决快递服务质量问题,2011年8月11日国家邮政局印发《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对快递企业全过程作业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质量控制点做了具体规范。《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在规范快递业市场的同时,也加快了快递业的洗牌进程。广东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广东快递物流业。首先,在遵守国家层面上对快递行业的规范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广东快递业自身的标准,加强立法,例如广东省物流代收货款的强制标准等,进一步规范广东快递业;其次,加强广东快递业的品牌建设。在广东快递市场上,除顺丰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一邦速递荣获2010中国快递最具影响力品牌等,非常缺乏知名的民族品牌。为了与国外快递企业竞争,品牌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快递产业的特征以及快递服务的特点,未来快递市场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网络和服务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强大的全球网络,快递企业将很难持续发展。因此,广东快递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应重点建设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以提升品牌的实际价值。
3、加大城市配送物流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体系要根据物流结点布局和商品运输特性,完善与城市物流配送相适应的城市货运交通体系。建立基于35技术的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货物1小时内快速送达。结合城市工商业设施布局,重点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无店铺销售三个层次和快速消费品、快件、生鲜农副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市域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逐步增加大型城市配送企业的市场份额,促进连锁经营方式在流通业的应用,提高城市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程度。
(二)WO战略
1、大力引进培养物流人才
首先,鼓励高等院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高等院校、物流企业、物流研究机构成立产学研合作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互相设立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定向培养物流人才,促进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要,保证企业招收到合适人才。其次,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开展行业培训和岗位基础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功能,与行业顶尖机构、国内外著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广东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做好前期储备。第三,建立物流人才引进制度。确定物流人才引进标准、引进渠道、人才需求规模及结构,要制定物流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采用多种途径引进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人才。制定高端人才需求计划,特别是高端人才可考虑从国外引进。
2、促使广东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促使广东物流企业向集约化方向、协同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广东省目前有312个大小物流园区,总体上都处于初级阶段,其中的三分之一正在进行改造提升,从简易的物流园仓库或车场向物流园发展,后者将包括仓单、电子信息系统以及客户进驻。广东要加大力度对物流园区进行整合,建设更多的升级示范园,争取申报国家级物流园示范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广东应进一步落实《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重点培育包括广东邮政物流公司、广东林安物流公司、广东欧浦钢铁物流公司、广州宝供物流公司、深圳宝鼎威物流公司和惠州金泽国际物流公司等综合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
3、开展绿色物流
要降低广东物流成本,急需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绿色物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以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降低排放)等。发达国家政府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是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绿色物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2011年4月12日,世界银行批准向广东省绿色货运示范项目提供全球环境基金赠款420万美元,用于向广东省50多万货车公司示范采用绿色货车技术对当地和全球的节能环保效益。宣告广东省绿色货运示范项目即将启动。通过示范绿色货车和绿色物流技术,促使公路货运行业更广泛地采用节能技术与实践,从而帮助国家实现到2015年和2020年将公路货运业的单位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12%和16%的目标。
(三)ST战略
1、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必须重视企业战略策略的制订,并且认真做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定位。首先要对物流服务市场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并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描述。每个顾客本身都具有异质性的特点,深入了解客户的购买行为、消费观念、价值观念、心理因素及个人偏好,加强对市场的需求研究,同时分析企业本身所拥有的经营资源,找出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相区别的优势方面,将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市场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企业的战略定位,最终实现企业在竞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较突出的独特性,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2、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
2011年广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部署,要力争取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走高端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最具增长潜力的现代产业之省。广东具有民营经济和自主创新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中、高端产业转移,率先抓住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广东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发展。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制造企业转变传统观念,突破“大而全”、“小而全”观念束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资产和业务,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同时,支持制造企业调整优化物流业务管理机构,改造业务流程,分离外包物流业务。
(四)WT战略――退出竞争激烈、利润低的市场
广东物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对于那些竞争激烈、利润低下的市场要逐步退出甚至放弃,而大力发展极具竞争优势的利润率高的市场,争取市场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① R Banomyong, P Cook, P Kent.Formulating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policy: the case of ASEA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Applications,2008(5): 362.
② 江建宇,王爱虎.广东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解析华[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
③ 余俊香.顺德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5
④于强. 深圳中小型物流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12月
⑤陈斯卫. 后危机时代广东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7月
⑥ 张婧.中远物流竞争战略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