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格特质 工作绩效 员工
21世o是个竞争的时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增强自身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企业迫切的需要。任何一家追求卓越的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那么甄选优秀的人才,寻找适合岗位的人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招聘雇佣成本对于企业人力资源而言就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目前国内企业在甄选人才时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不同的甄选人可能侧重点角度不同,随意性较强。此外对应聘者个性以及人格方面的测评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从而不能全面认识应聘者。如果企业在面试中添加一些人格量表等一些客观的测试来测评应聘者的心理人格等方面是否适合工作需要,来提高人员甄选的效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岗匹配。
一、理论概述
(一)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论:
(1)人格特质理论概述。特质一词是从英语trait的译名,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因人而异,一般可以用来指个体的任何持久特征,只要他在这个特征上他和别人有所区别。根据特质论的定义,不仅个人外部的行为特征,内部的人格倾向可以称为特质,个体的身体和生理特征也可以称为特质。
(2)几个主流人格特质理论。目前有以下几个人格特质理论,分别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论以及“大五”人格理论。卡特尔编制了16PF人格因素问卷。艾森克在其《人格的维度》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他提出人格的基本维度有三个,即:外向性、神经性(情绪性)、精神质(倔强性)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Tupes和Christal(1961)经过二次研究发现,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数目并不正确,事实上只存在五个相对显著而稳定的因素,它涵盖了人际关系,工作行为,控制力,情绪性以及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并将其称之为“大五”人格理论。后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NEO―PI五因素调查表。相比较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的过多和艾森克3中人格维度是过少,“大五”人格理论涉及人格因素较为适宜。
这些研究都说明了这样一种事实,个体在五因素上的自我等级评定反映了实际行为,而不是被评定者虚构的自我表征。因此该理论在目前较为流行。所以在本文中我“大五”人格理论作为主要人格特质理论。
“大五”人格理论:
(1)理论综述。“大五”人格是对自然语言中描述人格因素的形容词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五个人格维度模型,这五个维度分别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五个维度的第一个字母能组成OCEAN(海洋)一词―人类人格的“海洋”。
(2)各维度的阐述及其子维度。神经质:评鉴顺应与情绪不稳定。识别那些容易有心理烦恼、不现实的想法、过分的奢望或要求以及不良应对反应的个体。其高分者特征是:烦恼、紧张、情绪化、不安全、不准确、忧郁;其低分者的特征是,平静、放松、不情绪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外向性:该因素测量的是个体爱交际、乐群、乐观、武断这一极端到安静、保守、谨慎、冷淡、做事退让的另一极端。
开放性:评鉴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喜欢接受并探索不熟悉的经验。其高分者特征是:好奇、兴趣广泛、有创造力、有创新性、富于想象、非传统的;其低分者特征是:习俗化、讲实际、兴趣少、无艺术性、非分析型。
宜人性:评鉴某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在同情至敌对这一连续体上的人际取向的性质。其高分者特征是:心肠软、脾气好、信任人、助人、宽宏大量、易轻信、直率;其低分者特征是:愤世嫉俗、粗鲁、多疑、不合作、报复心重、残忍、易怒、好操纵别人。
尽责性:评价个体在目标取向上的组织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的程度。在该因素上得分高指有条理、可靠、勤奋、自律、准时、有毅力;而低分者特性则为无目标、不可靠、粗心和意志弱。
(二)工作绩效的界定
绩效的定义和维度。Bernadin等(1995)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由此可以看出,绩效使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
Borman&Motowidlo(1993)则提出了绩效的二维模型,认为行为绩效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个方面。任务绩效是指任职者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提供材料和服务对组织的技术核心所做的贡献,它主要受经验、能力、以及与工作有关的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关系绩效不是直接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是构成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的行为,它可以促进其中的作业绩效,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有效性,比如自愿承担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帮助同事,并与之合作完成作业活动,它主要受人格因素的影响
(三)研究综述以及国外相关研究
本文以“大五”人格特质理论这一理论工具来研究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东西方文化特点。“大五”人格模型属于特质论,它是几代心理学家的努力成果,经过众多心理学家的探索,已经成为个性心理学中最为通用的理论。Tubes和Christal是最早发现个性五大特质的研究者。Tubes和Christal在1961年运用因素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显著而且稳定的因素。他们所发现的因素后来被称作“大五”因素,借以强调每一个维度都很广泛,而且包含了不同的人格特点。这五个相对显著而且稳定的维度分别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Barrick和Mount的元分析选取专业人员、警察、管理者、技工、销售人员等五类职务,以上级评价、人事数据、培训成绩为效标来研究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五的责任感能有效地预测所有职业群体的职务绩效和所有效标(r=0.22)。外向对管理者的预测效度为0.18,情绪稳定性对警察的预测效度是0.10,宜人性对警察和管理者的预测效度都是0.1。Jackson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或者说是人格定向的职务分析,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大五模型的所有人格维度都能有效地预测职务绩效,并且所有人格因素的效度系数都高于Barrick、Mount (1991)的结果。不过,外向和责任感的预测效度较低,而神经质、开放性和宜人性的预测效度较高。
以上元分析的样本来自于美、加。Salgado选用在欧共体国家中所做的36个研究为样本进行元分析,他选的职务类型和效标都与Barrick和Mount (1991)相同。得到的结果是:责任心和情w稳定性对所有职务和所有绩效的效标都有很高的预测效度;外向可预测警察和管理者,开放性可预测警察和技工,宜人性可预测专业人员、技工和管理者(但是对管理者的预测是反向的);开放性和宜人性都可以很好地预测培训成绩效标,开放性还能够预测人事数据。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个研究者才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几乎都可以得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尽责性维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较高;而其他各维度至少可以在某些工作类型上或对某些绩效指标进行有效的预测,尽管它们的预测效度系数还不肯定。
三、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格对工作绩效的研究及中西方比较
(一)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文化收到儒家思想、佛教以及道教思想影响,更多的是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人格特质和西方的人格特质肯定有所不同。为此王登峰研究确认了中国人个人的七因素结构。并在此结构基础上编制测量中国人人格七因素的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
(二)中国人人格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1)国内的相关研究。国内有学者曾采用西方五因素人格问卷来研究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在王登峰和崔红的有关中国领导干部人格特点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他们分别利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来自13个不同地区的172名基层党政机关干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西方研究中与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尽责性和外向性的维度在此次研究中均无明显相关。而在西方的研究结果中与工作绩效相关很低的开放性人格维度却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以CPI量表和美容师为对象的研究结果为具体事例。下面我将具体以王希的关于美容师的个性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例来说明在中国的人格与工作之间关系。
CPI量表与“大五”人格的相关性。该研究是以CPI为研究工具,首先是因为该量表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都比同类量表高,此外,CPI量表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四个维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王希通过对全国7个省份130多家美容院发放了731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640份。对这640个最终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交能力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最为显著(P=0.0191)。责任感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非常显著(P=0.0262),排在第二。第三个维度是重印象性,这一维度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显著(P=0.0702。支配性对美容师绩效为优秀的概率的贡献也很显著(P=0.0795),排在第四。第五是容忍性。分析这五个维度,我们发现:社交能力、支配性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相关较大,责任感与尽责性相关较大,重印象性与情绪稳定性相关较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有关美容师的人格与绩效关系中,外向性、尽责性以及情绪稳定性预测效度较高。
通过以上的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人格特质与绩效之间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同西方一样外向性、尽责性对工作预测效度明显,同时开放性对工作的预测效度也较为显著。此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人们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所以一些宽容、随和、热情等人格表现也对工作绩效预测有显著预测。当然不同职务预测各个维度的效度也是不同。
四、结束语
在企业员工招聘和甄选中,可以将人格特质作为一个预测变量。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不一样,所以不同人格特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企业在招聘和甄选新员工的时候,将人格评定应用其中,来选拔出最适合企业的员工,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凡,王二平.大五人格与职务绩效的关系[J].心理学动态,2000,(3).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海波,员工招聘与素质测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美)伯格(burger,J.M)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王广新.组织情境下管理者人格特质和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徐京萍.个性与工作绩效、离职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
关键词:保险专业硕士;实践导师;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56-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金融硕士等在内的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的硕士专业学位已有40种类别。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实践环节的锻炼。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各高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理论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般采用两年制,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学年进行实践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这其中,与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便是至少有半年时间在校外进行实践学习和实践导师的指导,所以说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实践导师的作用密不可分。安徽财经大学作为首批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单位之一,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也率先开展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但实践导师发挥的作用却比较有限,究其原因还是对实践导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本文基于此进行如下阐述。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求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按照其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2.赫兹伯格“双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又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诸如组织政策、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和生活条件等外界因素,此类因素的满足会消除人们不满,反之则会招致不满的发生。激励因素则是令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多属工作本身内含的诸如成就、认可、晋升、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这些东西如果能得到满足,则可提高员工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费罗姆“期望理论”。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提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即激励力量=期望利率×目标效价。目标越明确越具体,激励效果也就更显著。
三、保险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实践高素质人才。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产生是基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重要举措。引进校外实践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开辟“双导师制”,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实践能力。实践导师的建立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创新,它调动了校外的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将理论研究切实落实到生产建设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和理论研究,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实践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的人才发展需要。
2.有利于完善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架构。高校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全方位、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现有的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空间局限、思维方式较为传统等因素,研究方向和指导方式往往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必将致使整个高校学术水平的倒退。实践导师的存在恰恰能弥补现有导师架构的不足,他们能将先进的企业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到高校和研究生中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增强科研的实用性,明确理论的指向性。
3.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导师数量和指导水平就显得远远不够,大大制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拓宽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实践导师的加入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向企业实践层面拓展,即提高了导师数量,又保证了指导的实用性,而且拓展了研究生教育的固有思维,是对传统教学指导方式的突破和创新。
四、安徽财经大学实践导师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基本情况。安徽财经大学作为安徽省内老牌高校,在2010年率先开展了专业硕士的招生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开设专业主要包括金融硕士(MF)、保险硕士(MI)、应用统计硕士(M.A.S)、税务硕士(MT)、国际商务硕士(MIB)、会计硕士(MPAcc)、资产评估硕士(MV)、旅游管理硕士(MTA)、法律硕士(JM)、审计硕士(MAud)等在内的10个专业。我校专业硕士累计招生规模达1200余人,毕业人数1000余人,平均在校人数300人左右;与此同时,我校专业硕士校内导师163人,校外导师约350人左右。校内导师与实践导师的数量与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有关。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以及我校会计和金融的悠久办学历史和过硬的教学质量,在近些年的招生占比中一直位列前茅,会计硕士和金融硕士一般年均招生80人和40人,相应的这两个专业的校内导师一般为31人和28人左右,校外实践导师与现有招生人数相持平,相比庞大的招生规模,校内导师的师资力量远远不够,校外导师很好地补充了校内师资力量的不足,拓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式,提高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
我校实践导师在社会地位、地域分布、所在行业等方面体现着硕士实践导师的共性和学校学科的独特性。首先,实践导师来自于企业或地方政府等社会机构,一般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地方政府等社会机构担任处级以上职务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等,他们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的学术造诣,工作内容或研究方向与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所在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其次,实践导师工作单位一般位于本地或本省,以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当然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实践导师的范围到江浙等周边城市,一线发达城市北上广等领域也有所分布。最后,我校实践导师一般是现有专业领域的行业精英,涉及到金融、会计、保险、法律、财政、旅游等诸多领域,且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实践导师还发展到大数据和电子商务领域,紧跟时展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了实践的真谛。
2.存在问题及原因。我校自2010年实行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以来,实践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实践导师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很大一部分学生与实践导师之间并没有很好地沟通和交流,相应的也没有得到专业指导和实践锻炼,实践导师资源大大被浪费。如何激发实践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项重大难题。从现代激励理论中,可以简要概括导致实践导师激励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实践导师需求层次把握不够。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等低层次需求之后便开始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实践导师一般来自各领域的精英,一般的低层次需求早已满足,出任学校导师一般是希望获得育人成才的尊重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我校在实践导师的聘任、评估、激励、和反馈各环节都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不仅没有提供基本的物质报酬,而且对于实践导师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激励都存在严重缺陷。
(2)专业硕士对实践导师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大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践导师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他们在研究方向、论文写作甚至是在工作选择中主要依赖的还是校内导师。一方面是校内导师较为专业,能在学业生涯中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因为授课等原因,校内导师离学生较近,利于沟通。而实践导师一般在企业或者单位,工作较为繁忙、擅长领域各不相同而且思维习惯与学校大有不同,所以造成交流和沟通上的诸多不便。学生一般很少与实践导师联系,只有在学校强制要求的情况下,才会硬着头皮去联系,而实践导师由于工作繁忙很少主动联系学生,这对师生关系的交流和培养是不利的。
(3)校企之间建设缺乏科学的合作机制。实践导师一般来源于各个企业的科学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是各个行业领域的精英人才,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出任学校实践导师有的只是一个社会兼职或者学校挂名而已,自己的主业还是在企业或者公司,对指导学生缺乏动力。实践导师若想发挥作用,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结合学校指导效果评估工作绩效,约束导师指导行为。但是目前我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共赢发展机制,这也是导致实践导师激励不足的一个重要外在原因。
五、安徽财经大学专业硕士实践导师激励措施
1.完善学校内在评估与外在激励机制。首先,我校在实践导师问题上应该完善目前的导师聘任和评估机制,在源头上筛选负责任的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实践导师,及时更新淘汰实践导师队伍。目前安徽财经大学的实践导师管理暂行办法还是2009年提出的,只是对实践导师的任职条件、职责、权利、遴选和聘任、考核及管理提出了大概要求,没有具体的跟进措施,在导师质量和渠道来源上参差不齐,导师评估和激励措施未完善,权利和职责未明晰。我校应制定明确具体的实践导师聘任制度,将流程落实到实处,本着本人自愿申请的原则,学院、研究生处层层把关,对实践导师的指导能力、学术造诣、社会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遴选出优秀且富有责任感的实践导师,而且要签订聘任合同,事先告知其权利和义务,并且在官网上公布实践导师聘用名单。
其次,学校应该在研究生处设置专人专岗和专项资金,负责各学院实践导师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对接工作。启用对学校工作熟悉且社会经验丰富的专人来负责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的安排工作,联系和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导师进学校讲座交流,完善实践导师聘任和评估机制,定期接收学生反馈等等,为打造安财专业硕士的实践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系统。
目前我校专业硕士实践导师基本是零报酬,虽然他们不在乎一般的物质报酬,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我校应该利用专项资金和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设定科学合理的报酬体系,为他们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或企业实践提供物质保障,使得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其次,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论”,学校更应该注重人才的管理艺术,定期进行导师反馈,给予实践导师充足的尊重和社会荣誉。学校应该每年定期举办实践导师聘任和优秀实践导师授予仪式,以物质和荣誉的方式共同激励,同时还提供了机会,加强了校企之间以及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相结合。激励分为正向和反向,正向激励为鼓励和支持,而反向激励则是惩罚和淘汰,换言之,是一种约束机制。要想充分发挥实践导师的作用,就必须采用正向激励与反向惩罚相结合的机制。学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进行评价,学院对实践指导打分,学校根据学生评价、学院评价和企业反馈综合评估实践导师的指导效果,对积极参与指导的实践导师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延长聘用期限,给予优秀实践导师表彰;对懈怠和不负责任者提前解除聘用合同,以此来督促和约束实践导师的指导行为。
3.导师激励措施与企业绩效管理接轨。根据费罗姆的“期望理论”我们知道,实践导师缺乏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激励措施没有与他们工作直接挂钩,不能带来目标效价,只有在校企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将实践导师的指导评价直接与他们在企业的绩效相挂钩才能激发他们的指导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实习基地签订实践协议,将实践导师的指导成绩与企业业绩和职位升迁相挂钩,指导合格者可以在企业绩效评估和职称考核中加分,除此之外,合格以及优秀的实习基地和机构单位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4.加强专业硕士的实践管理制度。实践导师作用的发挥光靠激励实践导师还是不够的,所谓交流指导是相互的,只有受众也即我们专业硕士充分体会到实践导师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去挖掘和利用实践导师这一丰富资源。学校要联合各学院制定完善的专业硕士实践管理制度,将专硕实践活动以及具体工作流程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学校应将学生实践学分计入培养管理的一部分,实践期间要确定适当,既不耽误校内理论学习,又不耽误最终的工作寻找和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定在专业硕士第一学年末的6月-11月比较合适。在这期间既具备了一般的理论知识储备,又能够在实习实践中寻找工作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还能够为最终工作的选择提供实习经验,而且充分利用了暑假的时间,一举多得。专硕实践锻炼的最后评价除了写实践总结报告之外,还应进行实践答辩,结合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评价该学生的实践成绩,将实践的效用最大化。除此之外,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设计应与实践相结合,建议以实践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具有实际效用的论文形式进行写作,促使学生主动与实践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心得,获得就业必备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将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与实践导师紧密联合,防止只挂名没有实际指导的行为发生,才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的发展。
六、结语
实践导师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一大创新,在人才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实践导师效用最大化发挥,需要学校学院、企业导师以及专硕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实践导师在德、能、勤、绩各方面的共同进步,才能将实践导师资源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阿利.建立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2]李占华,罗英姿.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J].学园(教育科研),2012,(24):29-30.
[3]郑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10-14.
Research on Incen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Instructors in Master's Degree of Insurance
-An Case Study of Master's Degree of Insurance i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I Jia-ming
(Insur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Financ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1影响人们寻求美容手术的因素
美国的相关研究发现,选择整形美容手术的有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但47%集中在35~50岁之间。而最终选择手术的主要基于身体和心理因素。国外研究发现,促使人们寻求整形美容手术的因素有体像、体像障碍、自尊、被人嘲笑的历史、教育、文化背景和媒体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为BDD、体像、自尊和被人嘲笑[1]。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被人嘲笑这一因素与人们寻求整形美容手术没有相关性[5]。还有一点,虽然自尊与体像高度相关,但并没有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人会倾向于寻求整形美容手术。王肃生等[6]把人们寻求美容手术的动机概括如下几点:①想要改善身体某个部位;②羡慕别人,如明星等,希望能变得跟明星一样;③为了适应工作环境、职业要求、社会活动等;④因为别人的议论和劝说才来进行美容手术;⑤为了取悦他人,如恋人、家人;⑥想要改变先天或后天容貌畸形;⑦赶时髦,多见于青少年。
另外,国外还有对整形美容男性群体心理做了研究,发现促使男性进行整形美容的因素主要有丧失恐惧、工作担忧和需要、社会形象、社会评价及等[7]。
2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分类与术后满意度
2.1 整形美容求术者的心理分类与满意度:黄立等[8]研究了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临床治疗情况,认为整形美容患者有三种:①先天畸形患者;②后天畸形患者;③异常心理患者。申玉琴[9]通过对鼻整形病例进行研究,将美容整形患者心理分为四种类型:①主动乐观型;②恐惧依赖型;③缺陷障碍型;④精神癔病型。牛进宝等[10]对女大学生美容心理进行了研究,将其心理状态分为五种类型:①合理美容型(占多数);②期望过高型(很少);③自卑心理型;④受人鼓动型;⑤适应需要型。徐宏志通过对283例要求美容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认为寻求美容手术的心理可以分为三类[11]:①希望自己锦上添花,更富魅力者(24%);②自己要求手术的愿望并不强烈,经别人议论和劝告而要求进行美容手术者(38.5%);③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为避免别人的讥笑而进行手术(37.4%)。Reich根据美容整形患者的人格特点,将美容受术者分为五类[12]:①忧虑型;②依赖型;③情感型;④偏执型;⑤分裂型。
2.2 影响术后满意度的因素:吕磊[13]的研究发现,受术者术后满意度与手术医师的职称、学历无关;满意组和不满意组的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民族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满意组P因子(精神质)评分明显高于满意组;不满意组躯体化、偏执评分明显高于满意组;SCL-90中,躯体化、偏执两因子的评分与满意度之间呈负相关,即身体不适、易猜疑的受术者易不满意术后结果;EPQ中,P因子的评分与满意度之间呈负相关,即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友好者不容易满意手术结果。
有研究者对睑袋手术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术后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睑袋手术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6PF测验中,患者组E因素(恃强性)、H因素(敢为性)、L因素(怀疑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EPQ测验中,患者组L因素(掩饰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睑袋手术患者人格特征的恃强性、独立性和专业有成就者的个性因素(次级因素)与其术后满意度有显著相关。睑袋手术患者人格特征的16PF-E因素、16PF-Q2因素和16PF-G因素具有线性回归关系,且均为正相关,而且Q因素(独立性)对睑袋手术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影响最大[14]。国外学者研究了有心理障碍者进行整形美容手术的情况,发现美容受术者中有5%~15%的是体像障碍患者[15-16],国内也有研究指出在要求施行美容手术的就诊者中有7%~15%的是体像障碍患者[17]。大多数体像障碍的患者对美容手术的效果都不满意,有些患者甚至会寻求法律途径或对医生采取野蛮行为,大约25%的体像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计划[18]。在整形美容受术者中,有25%的是自恋人格障碍患者。还有研究指出,在整形美容受术者中,有9.7%的是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对手术效果的期望往往不切实际,可能永远不会对手术效果满意[19]。
3整形美容手术与患者心理
3.1 整形美容手术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刘晨等[4]研究发现,整形美容受术者术后自尊、BDD 及EPQ 中的神经质量表(N) 、精神质量表(P) 及掩饰量表(L) 较术前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整形美容手术不仅可以改变患者的外部形象,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改变患者的体像,使其消极体像得以矫正,因而情绪更加稳定,社会交往适应性不断提高,更加合群。刘通等[20]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手术前比较,受术者术后焦虑、抑郁、自尊及体像障碍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刘芳[21]对颌面外科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的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的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心理反应无差异;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心理反应有差异,知识分子适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非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不利于健康反应发生率高于非知识分子,同时有适应不良反应和不利于健康反应的知识分子发生率高于非知识分子;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心理反应也有差异。
大量研究发现,美容手术确实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也有研究与此相悖[22],有研究指出,不同的整形部位,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程度或方面也有所区别[23],有关腹部成形术的研究发现,手术后患者对体重的看法有很大的改善,腹部和其他体重敏感部位的改变可以提高性生活满意度。对减肥手术的研究发现,心理状况的改善在手术后的前几年是有局限性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减肥手术并没有解决大吃大喝的问题,尤其是术后2年后,这种行为又会重新开始[24]。
3.2 整形美容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彭丽辉等[25]对要求隆乳整形术的受术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术前受术者一般存在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担忧心理和盲目心理。黄向莹等[26]研究发现,整形美容受术者与一般健康人群相比,两者在焦虑反应均分、阳性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影响焦虑的因素比较中,两者在疾病影响自我形象、疾病影响自尊、身体缺陷导致丧失自尊、担心治疗效果、社会支持不足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梁英等[27]的研究表明,整形外科手术受术者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社交障碍和心身症状。
4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治疗
事实证明,对具有体像障碍者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整形美容手术,可使心理治疗效果与整形美容手术治疗的作用相辅相成,同时解决其形体缺陷和心理问题 [28]。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五种心理疗法[29]:①心理分析治疗;②行为疗法;③疏导疗法;④合理情绪疗法;⑤是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5小结
归纳总结国内的文献资料,发现很多研究者都比较关注整形美容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术后满意度的研究,很少涉及某一特殊的心理症状。同时,国内研究大都停留在语言描述上,即定性研究,很少有定量研究。而且很少有对某一整形美容手术的专题进行研究。从研究的科学性上,有些研究的研究工具本身就有问题,虽然国内已有相关的研究,但量表常模的确定尚有不足[30]。有些是采用的自编量表,有些是采用的国外量表,其信度和效度如何,没有相关报道,这就会让我们对研究的结果产生怀疑。另外,还有被试样本的选择,不同的被试样本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23]。因此,进行不同的整形美容手术,其相关的心理状况有可能不同。在某些问题上,如对影响人们寻求美容手术的因素方面,国外研究中还提到了媒体宣传的作用,国内尚无对此的研究报道。此外,促使人们寻求美容手术,什么因素起关键性作用,也没有相关研究。
随着人们对整形美容手术的认识越来越深,社会对它的偏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进行美容手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在整形美容受术者中有很多是心理障碍患者,可以说,不少美容受术者是因为心理障碍才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进而想要选择手术来改变这种情况。所以说仅靠手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更严重者还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正如英国整形外科医生曼切斯特所说:“美容整形外科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美容外科是要处理人们的情感、心理、社会...”,其别强调了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倘若遇到一个心理已有严重障碍的求美者,应该用的不是手术刀,而是心理疏导”。因此,整形外科医生心理学和精神病知识的掌握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Haas CF,Champion A,Secor D.Motivating factors for seeking cosmetic surgery a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J].Plast Surg Nurs,2008,28(4):177-182.
[2]程 荑,李建兵.整形美容外科心理卫生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69-70.
[3]马如梦.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的初步修订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4]刘 晨,栾 杰,丛 中,等.121例整形美容受术者心理状态初步分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3):174-176.
[5]Didie ER,Sarwer DB.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cision to undergo cosmetic breast augmentation surgery.Journal of Women's Health[J].2003,12(3):241-253.
[6]王肃生.美容整形受术者动机的心态分析[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5,6(3):167-168.
[7]Fried RG.Esthetic treatment modalities in men psychologic aspects of male cosmetic patients[J]. Dermatol Therapy,2007,20(6):379-384.
[8]黄 立,冯幼平,吴 欣.美容整形患者的个人心理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2):108-110.
[9]申玉琴,连和,聂素洁.美容整形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1):78.
[10]牛进宝,苏联珍,董永鹏.女大学生美容问题心理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1.
[11]徐宏志,刘桂荣.283例要求美容手术者心理探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4,5(1):46.
[12]何 伦,彭庆星,于 彬,等,美容心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5.
[13]吕 磊.美容整形受术者心理评估与术后满意度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4.
[14]徐 烈.眼袋手术患者人格特征评估与其术后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5.
[15]Wilson JB, Arpey CJ.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suggestions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in a surgical dermatology practice[J].Dermatol Surg,2004,30:1391-1399.
[16]Veale 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J].Postgrad Med J, 2004,80: 67-71.
[17]吴军玲,梁伟中,刘凤荣.整形美容患者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2):258-260.
[18]Malick F,Howard J,Koo J.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cosmetic patients[J].Dermatol Ther,2008,21(1):47-53.
[19]Napoleon A.The presentation of personalities in plastic surgery[J].Ann Plast Surg,1993,31:193-208.
[20]刘 通,张福奎,耿传卫.整形美容受术者焦虑、抑郁、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6):552.
[21]刘 芳.颌面外科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的心理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43-144.
[22]Rankin M, Borah GL, Perry AW, et al. Quality-of-life outcomes after cosmetic surgery[J]. Plast Reconstr Surg,1998,102:2139.
[23]Michael AB,Thomas Pruzinsky,Thomas FC,et al.Measuring outcomes in plastic surgery: Body imag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bdominoplasty patients[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2:619-625.
[24]Sarwer DB,Thompson JK,Mitchell JE,et al.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bariatric surgery patient undergoing body contouring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 2008,121(6):423e-434e.
[25]彭丽辉,彭玲妹,许 璜.隆乳整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33):3207-3208.
[26]黄向莹,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6,12(14):1281-1283.
[27]梁 英.180例整形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J].南方护理杂志,1997,4(3):35-36.
[28]王雨银.术前心理干预对美容受术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6:24-29.
[29]吕 磊,马少林,伊奇中,等.美容整形受术者心理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11):135-136.
一、重视心理课程和心理疏导
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采用SCL-90量表对南方某高校研究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远远低于全国成人水平。另外,对北京市四所大学的调查显示,近十年来,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休、退学的人数占总休、退学人数的30%左右;天津市对3018名研究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各种程度心理障碍的占16%以上;还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当中37. 3%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压力。
人的心理问题属于非智力情感类问题,而心理课程就是情商教育的专业课。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帮助情商教育步入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当前,除了在高校研究生中开设专门心理课程之外,还要注重做好如下两方面心理工作:一是注重缓解压力。在高校大扩招背景下,社会就业竞争已提前到在校生的学习竞争,优等生被名企业预聘,中下流学生还受困于论文和学分问题,外加家庭、经济、婚恋等因素,所造成的心理负担轻则消磨意志,重则自寻短见。2001年12月31日和2002年3月24日,广州某理工大学两名研究生相继跳楼身亡,其中一名电力系二年级研究生可能因学习压力过大走上不归路。 2003年4月16日,研究生刘某从四层水房跳下当场死亡,他在遗书中提及硕士毕业论文的开题做得不理想,学习压力太大,所以自杀。 2005年8月20日,年仅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其就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原因也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神过度抑郁。可见,要缓解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必须提前关注和帮助研究生正确处理自身学习生活压力,教会他们如何自我减压,以便进一步应对今后更复杂困难的问题。二是重视特殊对象。目前在校研究生中呈现“两多”:一是独生子女多,二是女研究生多。前者从小生长于顺境,直到变为“天之骄子”,一旦遇到问题则挫折感强、依赖性强,同时兼有相对自私、不合群、集体主义淡漠等特征。这些性格心理弱点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和事业发展。而后者除了有与前者共同的一些特征外,男女性别能力差异和目前整个国际用人市场仍潜在的“性别歧视”给女研究生就业带来更大的精神负担,加上女性天生敏感,就更需要做好心理沟通和疏导。另外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重的学生、有各类病史的学生同样需要作为特别对象重点关注。
二、加强德育建设
随着经济自由化的高速发展,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趋势明显,不少研究生也心不在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社会兼职上,追求物质利益,同时在学术上急功近利,买文,卖文,甚至不惜走“交易”路线,牺牲了人品,扭曲了人格。这样的“黑人才”流入社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必然用尽其极,不是当上害群之马就是走向人生死角。
道德素养是情商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学术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价值取向直接指引着人生正途。研究生属于社会精英阶层,作为社会高知群体、高生产力群体,其贡献社会的能量巨大,但相反其破坏社会的能量也成等比。所以加强高校研究生德育建设,最大限度消除在校研究生轻佻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趋势,才能为社会输送品学兼优的真正可用的高知人才。当前加强高校研究生德育建设要注重以下四点:一是加强并完善研究生德育体系。尽管不少高校相应成立研究生院以加强研究生管理,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尚不健全,漏洞较多,也没有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人员。即使有,多数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招聘有学生工作经验和研究生学历的“专职德育师”,他们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能有心有力有针对性。二是德育要分对象分层次。面对20岁出头的应届生和30多岁的进修生,面对尚在实习期的准毕业生和企业中高管,对研究生德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教育效果会缩水甚或适得其反。要根据研究生不同资历、不同背景、不同身份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做到因人而异。三是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作用。目前体制下,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上接触最多的人,也往往是学生最信服和最敬重的人。所以导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效用。为此,不仅要加强导师队伍自身道德素质建设,还可将研究生品行表现也与导师带教资格直接挂钩,增强约束力。四是加强党团组织的作用。要尽量发挥党团组织工作的优势,吸引和凝聚入党积极分子,通过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增强研究生党性观念和政治觉悟。
三、突出“励志”教育
研究生就业竞争既比能力,也比意志力。对高校研究生强化“励志”教育,目的在于帮助研究生打磨提炼科学持久的个人发展志向。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既不要眼高手低,也不要妄自菲薄;既不要自负,也不要不自信。比如在工资待遇上,上海市2006年企业的月均工资是3068元, 事业单位的月均工资是3326元; 北京市分别为3202元、3614元;而2006年湖北省企业的平均工资是1258元, 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是1337元。研究生作为高级人才,对工资的要求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有些研究生只看到个别成功典范而不去分析实际情况,对待遇要求明显偏高, 甚至远高于北京和上海的工资水平。另外,不少研究生在择业上只注重个人短期发展,很少考虑个人的锻炼提升和企业绩效潜力问题。2004年对湖北省416名应届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被访者在择业时主要看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机会、有没有工作乐趣。在高校研究生中树立正确合理的志向,能帮助他们消除今后“怀才不遇”的怨气,增长屡挫屡战的韧劲。为此,建议大学开“社会讲堂”,邀请一批从逆境中走出的或者在“蓝海”中胜出的成功人士来校与研究生作交流,谈体会。特聘他们为“校外辅导员”,帮助研究生认清形势,开拓视界,启发灵感,消除研究生身上的自闭自大,提高他们体察社会,分析现象的能力。
四、加强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培育
有关部门在对350家用人单位关于应届研究生就业的问卷调查中表明:仅有16.1%的招聘单位认为他们全部胜任工作,68.5%大部分胜任工作,14.7%基本上胜任工作。50.0%的国有企业希望应届研究生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目前除个别科研单位外,很多企事业单位招聘研究生,都把他们作为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来培养。而组织协调能力正是书本外知识,是非智力能力。研究生在校学习生活环境上的相对独立性、封闭性,一定程度造成了他们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的弱点。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不服管、不敢管、不懂管。
加强高校研究生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从根本上就要强化他们的集体团队意识和管理责任意识。可以尝试借助校方或者学生会通过多举办集体活动,让研究生时刻成为组织中的一员,增强他们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组织各类型的团队竞赛活动,设置团队负责人,提高研究生统筹指挥能力;通过设立小组合作科研基金项目,加强研究生团队互助意识和资源互通意识等。此外还可以多发挥学生会功能,让研究生定期轮流在学生会履行职务,让他们在参与助学、助教、助工等活动中增强社会工作责任意识。
五,培养独创精神
在强调进一步落实适应研究生培养要求的教育模式之外,必须着力强化研究生独创精神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要求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其次,要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调查,我国研究生多习惯于从导师那里要问题,用答案来对问题,而不善于想问题、提问题,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只顾埋头干活,不管问题和方向。这与高层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就相去甚远。作为导师要想方设法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锻炼研究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鼓励研究生具备“批判精神”。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的光辉历程。“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俗规,才能突发创新,找到出路。要让知识最丰富、思维最活跃的研究生群体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清醒意识到各种社会经济重大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任何企业的生存、竞争和发展离不开批判和创新。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中要宣扬批判的学风和研风,培养他们挑战权威、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胆识,为他们今后洞察社会,纵横职场,成为真正的精英型人才打下厚实的情商基础。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启示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余人。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校区分布在巴伐利亚州的各个地区,研究方向和重点都不同,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以质量取胜,以高质量出名,属于巴伐利亚州(又称拜仁/恩州)乃至德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目前与全世界135个国家的高校有合作关系。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校区不大,但是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名列前茅,德方不刻意强调培养学生数量的多少,学生数量多少并不是学校存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最看重的是教学的质量。德国的公立学校学生是免费入学的,宽进严出。学校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企业资助,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为例介绍一下德方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安排等方面是如何建设的以及这些方面对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经济信息系专业建设情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下设经济信息系,主要开设专业和在校生人数如下:企业经济学(508人)、国际管理(270人)、旅游管理(314人)、经济信息学(360人)。男女生比例比较平衡。招生生源有外国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文理中学毕业生、其他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学生总数中有74.14%的生源来自于巴伐利亚州本州。此外,经济信息系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并积极开拓新专业,如应用型国民经济学专业。该专业主要招收在经济学领域内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全职学习,该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就去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再进行学习。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带着问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开设此专业的目的在于学校关注经济全局,希望帮助欧洲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希腊所出现的危机。
1.各学期教学安排
经济信息系本科学期安排与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1至2学期主要是以基础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3至4学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学习高级课程即管理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是实习期,实习周期为18周,每个学生都要实习,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或学校介绍实习单位;6至7学期学生完成未修完所有学分和做本科毕业论文。
2.课程设置
以企业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1至4学期学习的课程为企业经济学、会计学、数理统计、经济信息学、企业法、国民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管理系统、材料及产品经济、税法、内部控制、项目及进程管理、国际经济政治、商业计划定制、信息及信息管理等。选修课有通用经济信息(由多个课程模块构成有历史、算法分析、语言、行政管理、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还要选修英文或法语等语言课程学习。第5学期为企业实习,6、7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有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课题。如企业经济学专业可以从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三个模块选择其一进行学习。
单看课程设置可能看不出与我国院校课程设置有何区别,所以在这里我们以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信息学”为例说明一下。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并不像我国高校开设经管类课程一样,这门课程在修习开始前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方向,有三个模块方向供选择分别是: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模块学习。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与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一样,涉及到多个模块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由此可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课程教学上严谨细腻。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具特点,如国际管理专业是全英文授课,还要有一年外国学习经验。就业方向主要是国外大企业、自己创业开办公司、本地企业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公司。
除本科外,在应用科技大学也可以继续进行硕士课程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如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在取得学士学位后,通过三个学期修完全部学分和完成硕士毕业论文。需要读三个模块,分别是国际管理、财税控制、企业管理三个模块。其中国际管理模块包括战略计划、战略制定、IT策略/国际项目管理、国别战略评估等;财税控制模块包括财务合作(银行、保险公司等)、税收审核、税务战略设计、国内与国际会计制度等;企业管理模块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认知与交流、人员战略化管理和经济变化管理。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提高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3.实习安排与校企合作
如前所述,本科第五学期是实习学期,对于实习具体要求如下:
①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习要修够60-70学分。此学分为欧洲通用学分。
②实习至少8周。每周实习40至50小时。
③实习必须与公司签订正式的实习合同,并且就有关实习时间起止、实习岗位、实习期间报酬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更换实习单位。
④实习期结束,学生有一周的准备时间向学校教授汇报实习经验和实习心得。
⑤教授对学生实习评估主要考察三点:一是实习结果(实习期结束后实习单位要给学生开证明来说明实习期的工作表现等情况);二是学生所写的20页左右的论文;三是问卷调查(包括实习是否有益?实习有何具体建议?)等。
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按时实习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有专门的“工作服务中心”穿梭于各大公司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且在学校网站上有专门的“Career Service”栏目可供学生查找实习单位及提供岗位等情况,方便学生选择和联系实习公司。目前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主要的校企合作单位有安联保险、大众汽车、KVP(德国管理咨询公司)等。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的实习生在完成实习后与所实习企业签订了正式的工作合同,所以学生实习相当于半只脚跨进了企业。
4.教授聘任与专业教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不仅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乃至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所聘任的教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受聘教授一般要求综合性大学毕业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当然还要有足够的满足专业教学的企业工作经验,还要具备将专业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选聘由专门的选举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一轮从专业资质、教学资质、个人资质三个方面考察;第二轮针对个人特质进行测试;然后进行综合成绩排名一般取第一名聘任为教授。教授总人数是按每40名学生需要一名教授来确定。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专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样形式。校内实习和实验室设施设备精良能够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在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培训期间,在校园、在教室、在图书馆甚至在食堂随处可见两三人、三四人围坐在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启示
德国与我国国情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的特有经验。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到专业设置小到课程设置充分调研,剔除主观因素影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地区优势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且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各校区并不集中在一起,分布在巴伐利亚州各个地区,每一个校区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区特色相结合,区域服务特征明显。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接轨的现象。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多与本科相似,没有突出职业特点,没有把职业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有的院校开设专业只顾眼前利益招生易就业难;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招生难就业更难;有的院校建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风向标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所以充分调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建设一批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和课程尤为重要。
2.顶岗实习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德国FH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就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实践学分、总周数、每天实践小时数、实践论文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德国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体,企业之所以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职业培训,在于德国各州在法律上对企业所做出的规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和吸纳学生实习,可以在纳税上得到好处。可以说在法律的大环境下高校和企业能够实现双赢!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值得借鉴之处。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也同样强调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总的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所以政府的鼓励政策尤为重要。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加深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努力建立合作双赢局面。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纵向、横向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3.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在德国FH教师选聘非常严格,特别是教授的选聘。教授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还要能够将专业与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所以在德国要想成为教授没有企业扎实的工作经验是免谈的。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应鼓励那些无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积极参加实践进修,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按专业对口到企业进行实践。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将企业中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吸纳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
[2]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6月
[3]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年6月
[4]李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