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将学习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再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够提供充分的交互性,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具有有效控制空间和时间的功能,如录像、录音、三维动画、图片等;能打破文字的限制,采用声像效果,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学习时更具体、深刻,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钳工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培养面临着一道道难关:复杂的机器不能拆卸,一些工厂、企业学生很难进去参观学习,一些昂贵的设备、仪器,学生很难有机会在现场操作等等 ,我们将其形象地概括为“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难再现”。钳工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直处于比较落后、陈旧的阶段。 “一把锉刀闯天下”,所以有些学生戏称钳工实训是“锯烂铁”。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的原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钳工学习兴趣的培养,始终进行着一种简单师傅学徒式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三、钳工实训的信息化教学思考与尝试

信息化教学最关键是教学软件的开发,通过仿真模拟、实时评价等实现教学目的,而这些都需要软件的技术性、实用性来保证。

1.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即在物质条件上做准备

这是开发研制信息化教学软件的前提,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一步骤工作将从物质上、根本上决定这个教学软件是否成功、是否有较高的教学实用价值。教学资源既包括基于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知识的展示,更要包括扩展性学习资源的收集。中职钳工实训基本技能包含了:划线、锯割、锉削、钻削、铰孔、攻丝以及各种量具的使用等。知识点涉及机械专业各门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钳工工艺学、金属材料、力学等等,以及必要的数学计算。这些资料都要收集进入软件数据库。

2.教学资源的加工组合,即在技术上开发研制教学软件

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步骤,主要是把教学资源组织起来,使之变活,变成可操作性强、方便实用的教学软件。它不仅仅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通用技术,更需要掌握Pro/E造型、3D SolidWorks软件设计等专业技术。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比较完善、兼容性较强、系统相对较复杂、性能却比较稳定的好软件,是能否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

在资源的加工组合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这两大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钳工实训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必须注意各种教学资源的分类,如面的加工分为平面、曲面和斜面;配合加工分为对配、全配和混合配;工件形式还可以分为单件、配合件和组合件。在软件开发时必须充分熟悉掌握教材,并加以归类、组合,便于在实际运用中统筹兼顾工艺分析与实技训练,使各种技能之间合理交叉训练,以期取得最佳实训效果。

3.教学软件的应用,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时,在教学软件里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通过动画等形式展现工件的制作过程,整个过程随时可以进行三维和二维的对应比较,不仅形象生动易懂,而且每一工步都会提示适用工具、注意事项等,大大提高了实训安全系数,更提高了实训效率。信息化教学平台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专家在线指导、问题答疑,也可以为学生提高远程讨论、交流和反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考核评价

信息化教学在钳工实训中的运用,其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一个交叉的、互动的过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共同学习和个别学习功能,增强学生学习评价的互动性。在安排实训课题时,先给学生分组并给予一定时间的讨论,让每一组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分析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及时纠正不合理工艺方法,制定加工工艺卡,然后再经过教师重、难点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后开始实训。这一过程的考核评价是实时的。在实训结束后,安排学生对实训工件进行互评,把测量结果输入教学软件中,系统会及时反馈工件加工质量,判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经过教师讲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钳工实训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1.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钳工实训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可以近距离观看往届学生的钳工实习作品,身临其境的体会校内外举办的钳工技能比赛。对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体现出来,让学生觉得钳工操作既有新意,又很简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及时了解考工、考级及钳工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前认知钳工实训中一些较难的技术,如工艺安排、尺寸精度的掌握、配合件的完成、简单机器的装配等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迎接挑战的激情。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2.激发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在实训中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激发创造性思维是我们钳工实训教学的重要课题。信息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方法。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和启发性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好基础。

3.有利于开展分层次教育,确保实训效果

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开展分层次教育,可以不断重复、模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训练目标,适当降低技能训练要求,采取分层递进、分类指导,尽量找出其训练过程中的亮点给予鼓励,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确保技能训练的实际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立足社会。

五、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要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信息化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补充,绝对不是传统教学的替代品

信息化教学在钳工实训工作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增加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掌握技能并能运用技能,所以特别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学生从接受学习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发现学习为重心,使学生在发现学习中主动掌握新工艺、新技能。

4.要加强“协作学习”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并能实景模拟,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把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改变为“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广阔的天地。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其命名的教学,因学生初学,概念生疏头绪多,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CAI从容不迫地把一种烷烃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等,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炼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扩大信息来源,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利用Internet来搜集信息,可大大扩展信息的来源,且快速方便。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及时的搜集高考信息和进行强化训练是必须的,但购买的成套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试卷然后进行精选。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给学生作为试题和平时练习,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占30%,听觉占20%,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可达68%。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化学实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如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五、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增加课堂容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解决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矛盾。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师精心备课,精选习题,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运用一些操作平台软件,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的运用可以高密度的传授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形象和直观,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因为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加长了。

六、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优化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优越性的认识,有助于促使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助于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进一步促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课堂教学是实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实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关键的一环,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总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化学世界的广阔视野,帮助学生学会必要的化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出色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伊春区第二中学,伊春 153000)

参考文献:

[1]李美强. 用信息技术打造学生主体性

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3)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一、全面拓展教学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比如:《小动物过冬》、《变色龙》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访环保专家方博士》讲的是环境的保护;《三顾茅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负荆请罪》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多元性,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再如《烟台的海》一课,课文描述的是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景观,其实,烟台的海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例如,学完《所见》一课后,引导学生从网上查找几首描写儿童的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二、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可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烟台的海》一课,作者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冬天海的样子及海浪惊涛拍岸的响声,“海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海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像,让学生感受海浪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圆心进行。只有认真研究并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才能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小学语文第九册《推敲》第二三节,课文主要写贾岛去拜访一个朋友,但没有见到,夜晚美好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于是他作诗相赠。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这两节,然后根据图画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然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而语感训练的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就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生生的人或事,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天际。”对于这段话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凭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很难有广阔辽原之感。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深远,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4.诱发美感,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草原》、《九寨沟》、《黄山奇松》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教者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的壮观,九寨沟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自主建构学习方式

1.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有位老师在《拉萨的天空》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在计算机上为这课的9个生字建立了资料库,每个生字都设置按钮,有字音、笔顺、字义、词语、趣味识字等内容,学生只要一点按钮,就可以自学到相关的知识。比如,当学生按“茫”字趣味识字的按钮时,画面上就出现了“茫茫的草原”、“茫茫的雪地”、“茫茫的云海”等画面,学生借助画面就可以理解“茫”,“茫”就是广大而无边际的意思。让学生利用资料库进行识字的过程,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心智的发展。

2.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1.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同社会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自然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制约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譬如:西方国家崇尚以严谨的逻辑分析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东方国家却更倾向于采取整体把握的模式来看待问题。再如:西方国家对待隐私的保护程度较高,谈话中不会轻易涉及婚姻、家庭、年龄以及收入等个人隐私的问题。但是,在东方社会这些基本信息内容在日常交流中随处可见,不会刻意回避。只有真正地把握好这些东西方文化中的思想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应对。

2.不同的语言习惯

由于受我国传统英语语法教学方式的限制,我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还停留在表层语意上,未能形成扎实的语用知识系统,甚至一直采用的是一种“翻译式”的语言应用模式,将一些想说的话直接以“中译英”的形式翻译出来,而不是放在西方的语言习惯中使用英语表达,这样,在交际过程中自然会带来很多交流障碍。譬如:如果按照天津人见面问好的习惯去与西方人打招呼:“你吃了吗?”如果这句话直译成:“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就会引起西方人误会,以为你要请对方吃饭。只有消除这些交际过程中的语用障碍,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

3.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西方,宗教与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在日常交际中,西方人会经常在对话中引用一些宗教文化中的人物、典故或者神话故事,如果学生对西方的宗教和神话背景没有基本的了解,必然会产生很多交际中的盲区,不明所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除了宗教与神话之外,不同的民族历史、不同的风俗传统、不同的文学氛围,都会在语言中体现出不同的交流习惯。我们学生要想准确、地道地使用商务英语,就必须对以上所提及的文化背景差异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4.商务英语教师与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虽然,商务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过关,都能达到专业英语老师的任教标准,但是,这些教师却很少具备足够的商务实践经验,大部分是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也没有相应的企业锻炼经历。同时,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由于缺少跨文化的环境与条件,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也不强。以上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教学短板,会直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中体现出来。我们还需加强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此外,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比如:论及英语的专业水平,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础薄弱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好这基础的一关。再如:论及文化背景,我国虽然是文化大国,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很多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都不达标,对西方文化背景的认识就更加浅薄了。这些学生基本功方面的短板,一旦遇到具体实践就会立刻暴露出来,高校必须在注重理论培养之余抓好基础与实践这两大关。

二、商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需要,我国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时,应达到以下三个基本培养目标:

1.把握好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差异

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应该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差异具备基本的领悟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要体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对语言的不同影响,要让学生掌握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习惯,从而让学生对中西方思考方式、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都有基本的把握,以便在与外国人实际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西方商务语境下的内容与含义。

2.树立学生正确的文化态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世界各国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在传授学生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之余,也应注重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包容的文化态度,让他们在面对文化差异时,能克服民族中心思想,以客观、包容、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做到、共同进步。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才能做到真正了解他国文化,进而达成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障碍的教学目标。

3.帮助学生掌握交际技能与培养其不断进步的学习意识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交际场面,掌握基本的交际技能才能在交际场合下将商务英语运用自如。可以说,交际技能是发挥好商务英语语言能力的一个前提,将交际技能培养纳入教学目标是学校注重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在课堂学习中未曾遇到的具体实践问题。学校一定要帮助学生明确学无止境的道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针对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语言与交际能力,才能达到与职位要求相匹配的商务英语水平。

三、提升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通过以上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以及教学目的的明确,我们看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处理的问题,需要我们校方和学生共同努力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提升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1.把握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应注重阶段性培养

商务英语教材在注重商务知识理论的培养之余,也应重视起社会文化的培养。一本跨文化交际性的商务语言教材,必须具备与学习层次相匹配的词汇、语法知识内容,还应融入相应的社会文化内容。在对应的文化交际背景下学习体会跨文化语言,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和编写教材时,首先,注重对教学大纲的把握,明确大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熟悉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余,也要熟识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的教学要求。其次,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教学的阶段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写教材。建议前两年的教材编写以语言知识为主,可适量渗透社会文化知识,在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之后,后两年的教材编写可再加大社会文化的授课比重。这样分阶段、分重点的教材设计更科学,也更具实践性。

2.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勇于创新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在具备授课的理论条件之余,多加强交际能力、跨国文化和外企锻炼等方面的能力储备,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充分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营造跨国文化环境的学习氛围。

另外,转变教学观念之余,教师还应在教学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不断钻研,勇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更具创新理念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引导性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譬如:

(1)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帮助学生融入西方语境

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帮助学生通入西方语境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灵活的授课模式。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的方式,定期向学生推送语言使用规范,交际方式标准的英文读物、英文影视资料和英文刊物节选。也可以每天在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录制一个西方文化的交际技能或文化习俗的语音,这样既能让学生灵活利用课外的琐碎时间加深学习,又能在日常将西方的文化氛围和思考方式渗透到头脑中。又或者通过校方的努力,多为学生在假期争取到外企实习学习的机会,在不影响对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机会直观感受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等等。

(2)营造浓厚的校园英语氛围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而在随后一直到今天的教育发展中也一直被不断证实,无论何科目的教学其学生个体差异都是不能忽视教学关键。这一点在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年龄段偏低的中职教育中尤为关键,而信息技术基础又是学生极易出现基础差异的学科之一,也因此,学前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化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关键,也是其教育持续良好开展重要途径。

一、中职学前教育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职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面对中学初中毕业生或受过类似中学教育的人员的中等教育学校,一般为三年制。相比于高等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在年龄层面和受教育程度均^低,同时,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发展,向来是中职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目标,在目的性极强的中职教育中,学前进行一定程度并有侧重点的教育,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

二、信息技术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中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并将他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1]而对于信息技术学生的教育就应该从加强学生相关知识和基础素质和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两方面入手。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解读中职教育中信息技术科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注重相关知识的学习的课程教学

有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信息技术知识点纷繁杂乱,其深度和广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教授,宜缓不宜急,况且对于任何有一定深度的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结合学校的课程和引导,学生平时注重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积累,才是学校该科目正确方法,而显然这是学生基础差异化教学成功进行的关键基础。

(二)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绝不仅仅源于课堂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的学习和进行长期的训练。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有效的实践性训练是该科目学习的灵魂所在,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激发他们探索能力就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成为成为信息加工的本体、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能更快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其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又被称为信息与通信技术。是包含传感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的综合学科,主要侧重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技术的获得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因为其学科在设备和教学人员上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手段和评价上均区别于其他学科。从实际教学出发来看即是在信息科学技术的教学中,技能训练是科目教育中的主要部分,也是信息技术技能快速获得的唯一方法,因此,差异化教学在应对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的教育中必要选择。

在应对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时,进行统一的基础知识额基础技能的教育仍一定的必要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是追赶和加快学科适应能力的关键,而对于有一定基础并且适应能力很强的学生来说,基础的间接也有助于他们规范学习内容,能统筹的认知信息技术学科。基础教育可以缓解但无法实际解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生能力差异,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学在其后的能力培训中选择差异化的教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甚至采取不同的教学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强度,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在教育的过程中发觉学生的潜力,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和目的。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在中职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并不是所有中职学生者都将从事专业的信息技术工作,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这正是在中职信息技术教育中采取差异性教学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也要紧跟时展的主旋律,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新时期中职教育关键。而在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诸多困难时,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走出信息技术学校困境不可或缺解决办法,也是现代中职教育发展应普遍采用的科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D].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