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年数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老师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他们的探索活动进行合理引导。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研究发现,开课半小时后,学生会出现疲劳、精力不集中和听课效率下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下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站起来进行动作模仿,一起诵读课文等。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的情况,还可以安排他们上台进行课文情景演示,教师通过播放配音朗读进行配合,他们精彩的表演与配音的完美结合必定会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二、课堂教学鼓励质疑,不断增强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思考和提问是紧密联系的,有思考才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又是学生进行开发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表兄妹在回答是谁打碎了花瓶时,说“不是我”后面为什么是叹号,而列宁的“不是我”却是句号呢?对于这种需要仔细读课文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解答:拿出一个摔坏的黑板擦问一个学生:“这是不是你摔坏的?”他肯定会马上说“不是我!”这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号是表达的非常肯定的语气,而句号则表示由于撒谎而表现得语气不很肯定。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大大调动他们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很多问题经过讨论得出满意答案。由此可见,鼓励质疑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逻辑思维,同时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不同,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心得体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独到之处,积极创设交流活动,使得学生能在与别人的思维碰撞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认知方式。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上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更要使自己成为值得学生信赖,让学生感到敬佩的好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并用期待和赞许的目光激励他们,即便是回答错了,也要采取先鼓励,后纠正,再表扬的策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回答,并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在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多运用激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错误地把这种评价方式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评价标准,过多地进行激励和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于被表扬的渴望度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评价不能发挥最大功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努力保证激励性评价的功效得以发挥,又要注意科学把握运用标准和运用时机。在时机选择方面,尽可能选在公共场合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成功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个别学生的成功经历会对未接受过激励的学生带来强的的动力。而在选择运用标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划分不同层次的激励标准,要把标准定得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之上,学生的努力付出得到激励,能够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当然,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在激励标准上是不可能一样的,教师必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繁琐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随时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现状;研究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元素有机融合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思路的多元化转变,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强化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单一固化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学生的解题兴致不高,互动积极性较差,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思考与解决。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一)态度不够端正
数学注重思考、创新、实践,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一起,受到外界的一点干扰就会出现走神、搞小动作等问题,学生的解题态度不够认真,解题能力自然难以显著提高。
(二)难以独立解题
数学课堂练习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图画形成而呈现的,学生需要看图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才能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解决。而一年级小学生还不懂得正确的搜集方法,他们对图片一知半解,脱离教师引导就容易在问题中迷失了自己。
(三)思维过于局限
正因为学生的思维也具有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很低,无法按正确解题思路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之间的关系。有的题目是逆向思维,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大部分是单向思维,大多数孩子还达不到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景
例如在教学“在比较100以内两位数的大小”时,我营造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熊爸的生日,熊大和和熊二约好,一起到森林超市里给爸爸买生日礼物。去森林超市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熊大的座位号是21,熊二的座位号是27。过了一会儿,光头强司機开着中巴车来了。光头强司机想为难一下熊大和熊二,就对他俩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熊大和熊二都还没有学过两位数的大小比较,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松鼠,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熊大和熊二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熊大和熊二。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借助这个生活情境,孩子们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小组讨论合作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各组学生分组大体均衡。让学生先积极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加减(或减加)。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来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回窝1只,又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上岸2只,掉进河里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来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理解了“飞走、跑回、掉进河里和走掉”是表示变少了,用减法计算;而“飞来、跑来、爬上岸和走来”是表示变多了,要用加法计算。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在每一次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得出对简单的具体加减法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如:男生人数+女生只数=总人数,红花的朵数+白花的朵数=花的总数,等等个例。学生有了丰富的加法数量关系的个例感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量关系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部分数+部分数=总数”。最后,再用数量关系模型去对照生活中的同类问题,验证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进而通过对这一数量关系模型的变式应用,实现数量关系结构化迁移。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结束语
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宋义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66-67.
开幕式由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杜宝贵教授主持。东北大学宣传部部长丁义浩、辽宁省社科联主席张沈立、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陈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国环境伦理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学院院长魏晓文、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军出席了开幕式并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在13日上午的大会报告阶段,先后做主题报告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叶平教授、吉林大学的刘福森教授、北京大学的郇庆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曹孟勤教授、东北大学的秦书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的王鲁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会交流阶段,清华大学的蒋劲松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的曹顺仙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唐代兴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解保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杨志华副教授、东北大学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题发言。专家学者们就生态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论体系构建、实践路径选择等相关主题做了报告。
13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对话与争鸣,现场气氛热烈,迭起,围绕“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