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医务人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职业暴露; 防护认知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65-02
截止2011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预计在78万人,艾滋病防治工作成为我国卫生管理部门的重点关注问题[1]。医务人员作为防治艾滋病各个环节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常识及防护措施、为感染人群及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常识至关重要[2]。为分析某地区2008-2012年HIV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特此调查、分析、总结,并提出干预措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地区2008-2012年28例HIV职业暴露者作为调查对象,年龄19~48岁,平均(29.5±1.3)岁;工作时间0~35年,平均(15.5±3.5)年。
1.2 调查方法
采用该地区的《HIV职业暴露情况评估报告》中的数据,对28例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岗位、工作时间等一般工作情况及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安全操作培训。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HIV职业暴露情况
2.2 HIV职业暴露者是否接受岗前培训情况
分析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员中上岗前接受艾滋病安全操作培训率,护士全部接受培训(8/8),医生培训率为53.85%(7/13),警察全部没有接受培训(0/4),其他人群培训率为33.33%(1/3)。比较近5年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员岗前培训率,2008年71.43%、2009年60.00%、2010年75.00%、2011年33.33%、2012年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HIV职业暴露产生原因
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医务人员及公安司法干警中,在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手术或试验检测及公安司法干警在执行任务等工作时,通过针刺或皮肤/黏膜被污染等直接接触途径,发生HIV职业暴露。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数量的增加,在HIV职业环境中,发生艾滋病感染几率非常高,要求医务工作者掌握艾滋病发病机制、传染途径及基本的防护措施。接触患者时要具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3-4]。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群以医护人员为高暴露人群,原因包括:患者含有HIV的血、组织、可见血的液体、及阴道分泌物都有传播HIV的危险。而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手术及实验标本检测等工作时,直接接触这些的机会最多,若工作不细心或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发生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分析HIV职业暴露方式,以针刺最多见,主要是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查或穿刺时,容易接触传染源。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针刺技术和自我防护技术非常关键。分析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员中上岗前接受艾滋病安全操作培训率。根据该地区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该地区医护人员的HIV防护知识教育工作有待加强,改善院内HIV患者治疗环境,提高HIV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有助于提高该地区诊断和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安全性。
3.2 HIV职业暴露预防原则及防护措施
加强该地区医护工作人员的HIV/AIDS相关知识培训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高HIV/AIDS防治知识、职业暴露防护技能[5-7]。通过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职业暴露防护的培训,使医务人员对HIV/AIDS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其良好的应对心态,并使其熟练掌握职业暴露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提高该地区医务工作者的HIV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医护工作者HIV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基本方略如下:(1)工作人员在诊治、护理每一个病患者时,必须树立任何患者都具有潜在危险的概念,操作程序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执行全面防护措施。(2)工作人员在每次接触患者时,必须佩戴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接触患者及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手套也应在流水下冲洗,用消毒剂泡手。采集患者体液或实施诊疗、护理工作时,操作技术必须娴熟,避免刺伤自己。诊疗或护理工作结束后,要严格遵守洗手步骤,必要时加强消毒工作;(3)艾滋病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必须进行分类消毒处理,并单独放置;(4)加强病室及手术室的消毒强度;(5)发生职业暴露时,暴露人员所在单位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情况尽早进行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评估和确定,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 h)开始预防性用药[8-9]。
HIV职业暴露防护是当前医院面临的挑战,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HIV全面防护的“普遍性防护原则”在目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10]。加大对高危人群的管理力度和在群众中开展有效的AIDS防治宣传,提高全民意识,从源头杜绝AIDS扩散,是最根本的HIV职业暴露防护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黄芳玲,杨立刚,何夏君,等.广州市部分三甲医院临床护士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干预研究[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17(2):137-140.
[2]徐威萍,徐菊英.慈溪市妇产科住院病人对HIV认知调查与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4):392-393.
[3]毛辉,安启娴,朵林,等.云南省四城市834名医务人员对 HIV/AIDS垂直传播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4,18(6):328-329.
[4]曹家红,向方艳.宜昌市夷陵区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z1):143-144.
[5]彭凌,郑永海,郭艳雪,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调查与防护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279-1280.
[6]何进椅,姜小鹰,金爽,等.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认知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9(8):373-375.
[7]张发胜,丛斌,王丽荣,等.医务人员HIV 职业暴露防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4336-4337,4339.
[8]钟春波,樊桂芬,俸卫东,等.护理实习生HIV/AIDS职业防护知识认知水平与职业防护意识的相关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6):4345-4349.
[9]刘敦,姜小鹰.社区与临床护士HIV/AIDS认知及防护行为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34-735.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关键词】 职业暴露;预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16-0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目前我院拥有护工86人,其中女性62人,男性24人,年龄35-63岁,小学文化程度19人,占22%,初中文化程度39人,占45%,高中文化程度23人,占27%,中专文化程度5人,占6%。分别从事医院各区域的清洁卫生、医疗废物的收集与集中处理、标本的收集与传送、报告单的派发、危重病人的搬运与送检、尸体的搬运及停尸房的管理等工作。
1.2 调查方法与结果 我院感染科制定了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工作区域、家庭背景、使用防护用具现状、清洁消毒的方法、职业暴露的频率、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在劳务公司开员工会议时集中发放,要求认真填写,当场收回,回收率100%。经统计学分析,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发生针刺伤的21例,占24%,发生过其他锐器损伤的有38例,占44%,接触过患者的体液等污物的86例,占100%。手套和口罩都是反复使用,习惯带口罩的只有11人,占13%。护工总体职业防护知识欠缺,安全管理意识较薄弱,危害严重。
2 分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护工自身因素
2.1.1 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 从事护工职业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医学知识完全陌生,领悟能力欠佳,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一知半解,使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不能在工作中完全得到落实。
2.1.2 人员流动性大,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不到位 护工的薪水不高,劳动强度较大,在现阶段的医疗大环境下,他们还经常会成为发泄怨气的对象,得不到尊重,护工这个岗位对应聘者来说缺乏吸引力;而从事护工的人员大多社会资本较低,劳务公司也无法完全的约束他们。这种流动性造成新职员对培训不用心,而培训者也将培训流于形式。
2.1.3 职业道德缺失 现在生活水平较之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随之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护工对疾病是草木皆兵,觉得医院里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所有能接触的人和物品都是致病的,工作时间全程戴着手套,这双手套可以刚刚接触过患者的排泄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或更换又去碰触其他任何可碰触的地方,那双手套上的致病菌可以传递给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2.1.4 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86名护工中,年龄最小的39岁,最大的63岁,其中很多人觉得“不怕脏不怕累”是传统美德,不“嫌弃”患者更是美德,工作或生活中完全没有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区分,有的人脑海中有这些区域划分的大致概念,在现实中却因为培训不到位或嫌麻烦不按培训要求实施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2.2 医疗废弃物分类不严格 按照《医疗废物目录》把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5类,临床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主要为感染性和损伤性废物两类,以就地分类为原则,废弃物产生者必须在所在区域内将感染性废弃物放入感染性容器中,损伤性废弃物放入利器盒中,药物性废弃物送至药剂科。
2.2.1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日益完善,老百姓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很多的看病误区,非“三甲”医院不去,非专家不看,导致社区医院、“二甲”及以下级别医院空床,“三甲”医院加床严重,我院从今年三月以来,床位利用率最少的是110%,最多的是170%,医生、护士的工作非常繁忙,在忙乱中将废弃物丢错容器的可能性非常高,护工在收集废弃物时,受到各种医疗损伤的风险非常高,比如针刺伤、化疗药物伤害、感染性体液污染等等。
2.2.2 医生、护士在采集送检标本时不慎将化验申请单或容器污染而不重新更换;临床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手套和工作台被标本污染而不及时更换和消毒,造成化验报告单被患者的体液、排泄物污染,护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这些物品时未做任何防护措施,既危害了护工的健康,又造成了致病菌的交叉感染,严重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
2.2.3 各医疗区域的废弃物收集容器放置点不固定以及各容器标识不清或无标识,既容易造成废弃物分类不清也不方便医务人员工作,而护工在收集废弃物时则容易造成职业暴露。护工将废弃物包装密封送到收集站之前未在包装袋外标识清楚废弃物的种类、重量,造成和转运车交接时须二次清点,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2.2.4 各医疗区域按照《医疗废物目录》已将医疗废弃物严格分了类,护工在将废弃物收集送到医院废弃物集中站的过程中却没有按规定密封分类放置,而是随意堆在垃圾收容车上,包装袋破损或不密封,造成废弃物散落混杂在一起,排泄物泄露,即将自己暴露在医疗损伤的危险之中,又增加了医源叉感染的机会,流失到社会还会引起疾病的流行。
2.2.5 劳务公司对员工的福利不重视,为了节约成本,在清洁用具和防护用具上克扣或配备不齐全,护工的口罩、手套都是长时间反复使用,特殊岗位的员工防护配置和其他护工没有什么区别。
3 防护措施
3.1 健全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 成立领导小组专班负责监督管理,由医院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负责人,分管院长、感染科、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和劳务公司第一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具体负责落实本科室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合理制定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和管理实施细则,从‘源头’抓起,将管理工作细化到班次和个人,奖惩分明。
3.2 强化职业防护培训 加强护工的岗前培训,特殊岗位重点培训,培训合格才能上岗;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培训并掌握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国家法规、条例,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3.3 改善护工福利,完善设备配置,满足工作所需 护工应配有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以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长袖橡胶清洁手套若干,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劳务公司应足量提供清洁、消毒用具,收集医疗废物的护工还应专门配置防护服、防护帽及护目镜,清洗医疗器械的护工应配置防水服、防护面罩等。
3.4 各医疗区域废弃物存放点要固定,医疗性废弃物用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标识醒目,内容明确;垃圾袋和感染性容器必须完好无破损,当废弃物达到3/4满时,应及时密封并标示清楚废弃物种类、重量、密封时间。
3.5 专人专运,及时收集废弃物,运送要合理,贮存要得当,与科室护士交接要清楚,标识要醒目,记录要详实。
3.6 对患者及陪护人员做好宣教,明确垃圾存放点及相关标识,以便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垃圾的分类收集。
4 结论
护工这个职业既是易感高风险人群又是交叉感染的传递者,尊重护工,加强护工的感染安全防护管理是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经整改一年来,护工的职业暴露次数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曾颖,杨卫东,李江燕.加强清洁工管理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J].西南军医,2008,10(1):116.
[2] 李六亿,刘玉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61.
关键词: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现状
艾滋病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病毒的扩散以及感染人群数量的不断提升,医院就诊的艾滋病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加,因而医务人员与艾滋病患者之间的接触也不断增多,使得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提高[1]。通过对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供参考。
1 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及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工作,发现不同医院、不同岗位以及不同职称医务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1.1不同医院医护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现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无论是参与艾滋病咨询与诊疗、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有接触还是具有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情况的例数都是非常高的,远远高于一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二级医院的医护人员;而一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出现此类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是较少的,这与医护人员本身的防护意识、医院的艾滋病防护知识宣传与落实等因素均有关系。此外,在上述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中,具有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情况和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是所占比例非常高的两种情况,其他两种相对较少,表明医护人员对于明显的危险因素能够保持较高的警惕和保护意识,但是对于潜在的危险因素,警惕性和防护意识大大降低,这可能与存在侥幸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1.2不同类别医护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通过对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展开调查,可以发现护士是存在参与艾滋病咨询与诊疗、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有接触和具有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情况最多的岗位,这可能与护士的工作繁杂、接触人员多、防护意识等有关。对于检验科人员和医生来说,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是最大的职业暴露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操作的规范性科科学性。
1.3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统计普通门诊、急诊、住院病房、检验科室和手术室医务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手术室和住院病房的医务人员频繁接触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和具有被医疗器械刺破皮肤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超过70%的医务人员均有过这种情况,手术室比例更是达到了90%以上,这当然与不同岗位工作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手术室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接触到血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患者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手术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在患者的病情和治疗上,在使用手术器械时如果不小心弄破伤口,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而住院病房的医务人员需与患者有长期的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强的艾滋病防护意识和必要的防护知识,职业暴露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因此这两个科室的医务人员增强防护意识和能力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不规范现状分析
即使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有防护意识和防范操作,但是防护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在对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的调查统计中显示,参与调查的医务人员中,近85%的医务人员对于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不进行防渗透隔离衣穿戴或者是通过佩戴防护眼罩进行自我防护,24%的医务人员在进行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医疗物品处理过程中不佩戴手套,41%医务人员在手部皮肤出现破损情况下不进行双层手套佩戴以实现自我防护,15%的医务人员手部受到体液或血液污染时不能够正确的进行清洗处理,甚至有13%的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后不进行洗手防护,37%的医务人员在进行一次性针头处理时存在回套针帽的行为。总之,调查分析显示,医务人员医疗服务中针对职业暴露的防护不规范比率约为54%。
3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与处理措施知晓程度现状
在对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与处理措施的知晓率调查统计中显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的知识知晓率约为17%,而对职业暴露预防性用药处理的知识知晓率约为9%,均比较低。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与处理措施的相关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
艾滋病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能够通过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具有相对较高的病毒传播与感染率[3]。医务人员作为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接触较为密切的群体之一,其本身具有较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4],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艾滋病感染人群以及艾滋病患者数量的越来越多,导致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5],对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所产生的作用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约7%的医务人员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有过接触,而30%多的医务人员对是否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有接触不能确定,从这一调查结果就可以看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难度相对较高,再加上一些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开展中对于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了解不全面或自我防护意识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等,都会导致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难度提升,进而使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效果不佳,影响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
此外,不同医院、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存在一定差别,三级医院以及护士、手术室等环境的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问题最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中,应注意针对不同岗位以及不同类别的医务人员开展针对性防护培训,把握防护培训的重点,引导监督医务人员在进行引起血液或体液飞溅的医疗操作进行,进行防护眼镜以及防渗透性能较好的口罩、隔离衣等佩戴使用,同时医院要进行完善的医疗操作制度构建和完善,以确保有规律、有制度的操作,尤其是要针对与艾滋病阳性患者接触较多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自我防护培训和知识技能考核,以提升其自我防护与应对处理能力,确保医务人员安全。
总之,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完善,以提高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开利,王霞,夏明艳,等.乡镇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4-66.
[2]张渊,钮文异,孙昕.医务人员对艾滋患者态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以北京两所综合医院为例[J].医学与哲学,2011,32(8):32-34.
[3]徐鹏,韩琳,曾刚,等.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66-69.
关键词:艾滋病产妇;剖宫产手术;职业暴露与防护
艾滋病经血、性、母婴的三个传播途径均与妇产科工作相关,因此产科工作的医护人员会面临职业暴露问题[1]。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剖宫产手术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提示严重挑战,现笔者根据本院近几年来对艾滋病患者剖宫产手术处理与防护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是市最早指定的艾滋病患者综合防治中心,在妇产科、儿科、婚前保健门诊负责具体实施,还开展了婚前检查人群和孕产妇的自愿咨询检测(VCT)及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PMCT)的其他服务,所以到本院做剖腹产手术的艾滋病患者相对较多。近四年来本院共行艾滋病患者剖宫产手术16例,年龄23~31岁,手术时间1~2h,平均住院6d,术后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16例艾滋病产妇剖宫产手术顺利完成,均都康复出院,手术操作流程顺利,措施到位,无一例职业暴露发生,全科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医学理论知识得到提高,为今后类似病例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2术前准备
2.1 手术人员的准备,配备医生2名,主刀和第一助手医生各1人,配备护士3名,其中器械护士1人,手术间巡回护士1人,手术间外巡护士1人,随时供应手术中临时需要的物品,麻醉师1人。凡手术间配备的人员最好是中、高资质的医护人员参加,以防艾滋病产妇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出现复杂、疑难问题的紧急处理。
2.2 对手术人员加强培训,要求手术人员应有高度责任心,同情心,不歧视患者,尊重患者,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敏感洞察力,熟练掌握艾滋病产妇剖宫产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强化培训是手术室管理规划化和预防措施到位的重要保证,使手术室医护人员平时养成正确严格的无菌观念,只有平时从严要求,平时的手术、治疗、防护工作中结合,才能将防护措施落到实处,减少职业暴露,使每位参加手术人员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慌心理,提高防范意识,并正确对待HIV患者,尊重患者人格,保护其隐私权,也会减少医学歧视引起的医疗纠纷。
2.3 手术间的准备,医生决定艾滋病产妇剖宫产手术后应及时通知,将手术安排在艾滋病专用手术间,门外挂特殊感染标志,严禁无关人员出入,禁止和谢绝手术参观者,不安排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以及护理实习生跟台,手术室铺好一次性床单,以防血液外渗污染地板,接送患者均指定特殊通道。
2.4 手术用物准备,除常规手术器材外,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另准备3个套有2~3层防渗漏医用废物的污物桶及利器盒2个。
2.5 术前医生应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指南和普遍性相关防护措施,并和手术人员协调术中配合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术中有序地进行每个步骤,避免忙乱操作而导致意外损伤[2]。
3术中配合与防护
3.1 术中配合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本院通过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及预防措施,主要落实在手术中的操作与配合,医生根据各自手术风格挑选平时配合默契的手术医生和护士。巡回护士要戴两层手术用手套,接触有关血液性操作即使不污染手套都要脱去外层手套,重新戴上另一付手套。建立静脉通道,尽量使用封闭导管留置针,做到一次成功。
3.2 手术人员思想应高度集中,做到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器械护士时刻与医生协调一致,正确传递锐利器械,动作要稳妥准确,不能让医生受情绪影响,手术操作中尽量采用"非接触性传递法"以免针剌伤[3]。术中用弯盘传递锐利器械,不直接递交,如手术刀、缝针、注射器等。术中要始终保持术野,器械托盘和器械桌的整洁,干燥和无菌状态,器械及时取回擦干净,以免钳上血液弹出,飞溅到人体造成职业暴露。手术中的纱布和线头集中丢在一次性无菌垃圾胶袋中,不随意乱扔,减少地面的污染,若污染地面,通知巡回护士消毒处理。
3.3 医生应密切注意手术进展,若解剖结构不清时,可放慢手术操作速度,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沉着、冷静,手术医生打开羊膜腔时,迅速吸尽羊水后取出胎儿,用一把血管钳夹住脐带,把脐血往胎盘挤压3~5cm后用另一把血管钳夹住剪断,新生儿交台下助产人员处理。
4术后处理
4.1 手术做完后,医生缝合刀口包扎好伤口,擦净患者身上的血迹,将患者抬至平车上,由麻醉医生脱去防护服,护目镜,鞋套与室外巡回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隔离间。
4.2 对所有参加手术人员在离开手术间时必须脱下所有的防护用物放在统一的,事先准备好的医疗废物袋内,经外走廊撤出后用肥皂水和清水进行个人清洁卫生后解除隔离。
4.3 手术间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佳净擦拭所有物表面,通风后再行空气消毒后2h方可解除隔离。
4.4 手术人员如有针剌伤时,马上把手套脱下,可用健侧的手在伤口旁端轻轻地挤压,尽可能挤出剌伤处的血液,但要注意不能对局部伤口进行挤压,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涂抹消毒,在1h内报告疾病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中心会根据伤口情况及程度马上进行下一步处理,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预防用药,时间越早越好,1~2h为好,最迟不得超过24h,即使超过2h,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4]。并在暴露时、暴露后进行连续性监测以确定是否感染HIV,即4w、8w、12w、6个月共4次定期检查。
5 讨论
5.1 艾滋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对于剖宫产手术的医护人员来说,熟练掌握艾滋病患者剖宫产手术处理与防护的工作方法,对防止医源性感染十分重要,在具体的临床操作中医护人员是需要不断地研究总结,在把握剖宫产手术的一般共性之外,更加注重艾滋病患者个体的特殊性。
5.2 通过对本院艾滋病患者的剖宫产手术处理和防护的工作进行分析,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做好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严谨操作,术后认真规范处理三个阶段的工作,只有把握好这三个阶段,才能有效避免艾滋病剖宫产手术职业暴露及可能造成的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王玲.产科中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5):270
[2]胡扬,刘桂萍.艾滋病患者剖宫产手术的配合及防护措施[J].实用临床医学, 2008,9(6):105
[3]毛亚红,蔡颖君.艾滋病患者剖宫产手术配合及防护[J].中国基层医药, 2011,18(10):1433-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