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凸显“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关键词: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航空电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26-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具有综合电子信息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创新人才需求旺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定位和办学宗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航空航天、国防企事业单位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航空电子”特色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道路。下面将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能力标准进行广泛调研和讨论,了解社会与行业需求,认真考虑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聘用企业、研究所等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秉承“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数理知识及学科基础理论,依托学院优势课程、实验教学基地、科学研究平台与师资队伍,联合航空航天和电子领域的企业,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校级精品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指引,探索以“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核心课程+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设置了“航空电子”方向模块,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突出“航空电子”特色、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突出“航空电子”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授课内容紧跟新技术发展方向,定期组织教师讨论教学大纲,去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电子类企业需求,归纳出所需知识点和相应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应课程群,目前确立了四大课程群:信号处理课程群、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类课程群、航空电子课程群。
2.与企业需求接轨,紧跟新技术发展开设课程。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认真研究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趋势,增加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专业工程设计》、《专业工程实习》等产学研课程和课程设计,保证了课程内容与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一致。将电子技术类课程、单片机课程前移,确保学生尽早感知专业、步入专业。在专业教育选修平台加入业务和前沿知识模块,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企业用人需求,确保学生就业后上手快。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与新技术、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接轨。
3.设置“航空电子”方向模块,突出“航空电子”特色。在保留原有信号处理方向的基础上,新开设“航空电子”方向课程,开设“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雷达原理与系统”和“航空电子系统”等体现航空电子专业特色的课程。另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大四开始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三、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让优秀学生从本科教育起就接受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从而探索研究型大学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新途径,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学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厚理博术,知行相成”的教学理念,意在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高水平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人才的要求[3]。着力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前提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北京交大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高校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为了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步伐,追踪通信技术的国际前沿,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贯通培养试点由此孕育而生,成为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试验区。
二、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个性突出、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掌握信息处理、传输、交换、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计算机应用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及发展潜力,重点培养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网络运营、信息管理、科学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采取精英化培养模式,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科学研究项目与社会需求,将最新的学科专业知识引入课堂,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基础知识方面更扎实,在知识结构方面更具前瞻性,既增加学习与专业训练的强度,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出具有潜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科技人才。本硕连读拟为培养厚理博术、踏实笃行的更高层次的科技拔尖人才奠定基础[3]。
三、培养模式
本硕连读培养是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方式,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硕连读贯通培养,是经过专家、教授充分论证后,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现在国内各大学本硕贯通培养学制年限一般设置为6年,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在6年学制的前提下实行3+1+2的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学前3年,按照本硕连读的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进行培养。为了激励学生,保证培养质量,每个学年结束后按照成绩进行排序并实施分流,普通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调整到本硕连读试点班,试点班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分流到普通班,来自竞争的压力给学生带来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三年经过三次调整,通过考核和面试选拔确定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人选。入选学生在第一阶段所学部分专业课比其他学生增加了学时,提高了理论深度,减少研究生阶段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叠[4]。
第二个阶段:大学第4年。第4年第一学期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双向选择导师,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第二学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于导师的研究领域,毕设题目一般是由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给定,从而实现本科生阶段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无缝对接。第二个阶段是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同时交叉选择,本科课程以专业选修课为主,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所选课程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有机衔接,研究生课程以硕士基础课为主。
第三个阶段:获得研究生学籍的学年开始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根据个人意愿,综合素质与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硕士第一年第二学期可以申请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资格。其他学生则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最后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授予硕士学位。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按照博士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最后授予博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本硕连读培养是把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前后贯通,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重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4]。课程设置总体框架以强化自主学习和科研训练为主线,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自主教育三个层次。其中通识教育层次为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主要为人文、艺术、体育和思政课。学科专业教育层次又分为学科门类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三个模块。学科门类基础模块是必备的数学和物理等基础性课程;专业基础模块是为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模块除专业必须主修的理论课程和毕业设计外,还特别设定了导师指定的以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研究性专题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自主教育层次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而设计[3]。本科阶段部分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和专业主修课程及研究性专题、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如下(见表1)。
大四第一学期本硕连读学生可以选择硕士生阶段的基础课程,例如数学、英语、政治类课程。硕士生的总学分是28学分,由于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的学分可以计入到硕士生阶段的学分中,所以硕士生阶段只需要选没有学过的课程即可。硕士生阶段随同正常入学的硕士生一样选课,在此不再赘述。
1.构建“厚理博术”的教学模块
按工科需求在理论方面拓展和加深了数学和物理课程内容,如解析几何、傅立叶变换、实数理论、常微分方程组、近世代数、近代物理等知识模块;专业课方面,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注重新技术和专业前沿的发展,强化学生实践与科学研究训练。为了加强学生的新技术研发能力,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增设了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DSP系统课程设计、片上系统课程设计、移动通信研究性专题、数字通信研究性专题等技术课模块。
2.优化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按照“电子电路、信号处理、电磁场”三大课群,重构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如图1)。新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强化了课群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课群之间的相互关联,其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教学内涵更加丰富。引入教研与科研成果,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理论更加深厚、技术更加先进,形成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例如,在信号处理课群中,精简了经典的时域分析系统响应的方法,淡化了三大变换的计算技巧,增加了信号的多速率处理和时频分析理论,拓展一维信号处理至二维图像处理;在电子电路课群中,弱化了经典的割集分析法、回路分析法、网孔分析法,融入了适合大规模电路分析的修正节点法、双图法等,引入了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现代设计方法,以及现代仿真技术和系统实现技术等。为丰富电磁场课群的内涵,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了电磁兼容和工程电磁场等课程。
3·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依托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以实验目标为导向、实验内容为载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图2)。该实验体系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设计性试验、自主探究性试验三个层次。各层次既有侧重也有交叉。基础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综合设计性实验侧重训练学生电路级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级的开发应用能力;自主探究性实验侧重提高学生自主性探索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注重趣味性、工程性和探究性。本硕实验班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实验机会和更优越的实验条件,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实验要求之外,还需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独立设计综合性实验,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实践表明,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五、方法与手段
1.强化科研训练环节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强化培养科研训练能力。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以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和全国电子大赛为载体,以学术前沿讲座为先导,形成了学生自主选择和导师引领的科研训练体系。增设了研究方法课程模块,如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等课程,引领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吸引学生参与知识探索,使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学生在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内容基础上,可以自主选择各个试验项目,获取自主教育学分,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各类竞赛和科技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通过科研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参加竞赛等环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通信技术前沿发展趋势融入全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研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学生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主干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
实施研究性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和推行“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性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延伸等环节,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性教学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在课程目标上,形成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理解与运用、总结与凝练、挖掘与升华等多元化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强化教学方法设计,以专题研究为主导、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案例式等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上,以专题研究、综合设计、综合实验和开放式大作业等为手段,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3]。例如,一门课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小专题,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撰写小论文,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讲解,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现场评议打分,这将作为本组学生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对专业课程采取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支持,鼓励教师主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支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3.推行双向选择的导师制
在本科阶段,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形成贯穿四年的学业指导、科研训练、成人成才“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实施全方位导学。学业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自主性学习与研究。科研训练指导是对试验班的科研训练进行总体策划和实施。成人成才与学业规划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指导他们选择专业课程,形成自主学习计划。导师制的推行有助于学生提早接触科研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4.建立淘汰和分流机制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才能行之有效。学生进入本硕连读试点班,并不等于拿到了免检资格。学院每年对本硕连读学生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科研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表现等方面,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淘汰和分流。凡学业成绩不合格或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将被取消本硕连读资格,滚动到其他班级学习。普通班学生如果成绩达到试点班水平,其他方面考核合格,将加入到试点班。
5.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
通过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点燃其追求科学梦想的火花,这样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首先,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适量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专业拓展课程。据统计,美国研究型大学选修课的比例占到总课程的50%左右,而我国研究型大学一般情况下则仅占到25%左右,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成长[5]。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硕连读选修课的比例占总课程的27%,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扩大了知识覆盖空间。改变以前课堂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开设了多门讨论课和专题研讨课,以问题入手训练创新思维,以科技前沿激发学习兴趣,以课堂互动启迪心灵智慧,以鼓励质疑倡导探索精神[6]。这样,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第二,强化实验环节,改善硬件条件,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由于通信工程是电子信息类学科,很多课程要通过实验环节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它不仅能验证理论,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下大力气改善实验室环境,更新硬件设施,购买了多种软件和硬件设备,满足了学生的实验要求。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构建研究型学习小组,抽调部分教师专门设立针对性专题带领学生进行赛前准备,已经连续几年在全国性电子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目前,学院有各类教学或科研实验室十多个,完全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6-03
作为我院2010年第一批升本的专业之一,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多年的专科办学基础。2002年我院开办了信息安全技术专科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办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办学经验。但是作为新设立的本科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如何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变,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课题,为此,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有效的探索。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建设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定位是否准确,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方向是否正确,教学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要做到既区别于以前的专科,又区别于老牌的兄弟院校;既继承本专业过去的优秀办学特色,又符合学院当前及未来阶段发展的实际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主要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符合学院当前的整体定位。学院申本伊始,也有一个从专科向本科过渡、转变的过程,也需要有一个整体定位的问题。作为一所刚刚申本成功的学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定位是办教学型本科,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中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开发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型即工程师类专门人才。
2.适合生源的整体素质水平。学院申本后,信息安全专业的招生进入二本序列,录取时的平均成绩在二本分数段处于中下水平,生源整体素质水平不是很高。我们分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以就业为主,少部分可能攻读硕士学位继续深造,从近期学生的意向调查看,基本情况也确实如此。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主要符合就业导向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突出本专业的就业特色。信息安全专业区别于其他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特点,一是从事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察等领域;二是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应用、开发、管理、服务和研究工作。
4.体现本科与专科的差别。在继续强调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开发能力的培养基础上,适当增强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奠定学生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深造的空间。
在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基础上,目前我们把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较准确地定位为: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察等领域的信息安全应用、开发、管理、服务、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认真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认真细化,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力求明确具体,主要内容如下。
1.毕业生应重点掌握以下知识:①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③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包括网络安全基础、应用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入侵检测技术、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安全、防火墙原理与技术、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安全认证技术、安全扫描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安全审核与风险分析等;④具有本专业先进的和面向现代人才市场需求所需要的科学知识。
2.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基本能力:①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具备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③具备运用外语进行简单会话的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④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及其他信息处理的能力;⑤具备撰写专业科技文档和软件文档写作的基本能力;⑥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⑦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及组织管理能力。(2)专业能力:①具备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一般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开发,系统调试、系统集成的能力;②具备各种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以及提供信息安全技术服务的能力;③具有信息安全产品性能分析、应用选择、管理维护、故障检测及排除、设计信息安全实验等能力;④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系统分析、规划、设计与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调试、综合集成和操作管理能力;⑤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设计及设置、信息系统数据备份及恢复、信息系统数据保护等专业技能能力;⑥具有较强信息安全管理能力;⑦职业技能或岗位资格水平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或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3)综合能力:①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的能力;③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④具备将自身技能与群体技能融合的团队合作能力;⑤具有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
3.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①具备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②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③具备大学层次相应的文化素养、法律素养和思想素养;④具备创新、实践、创业的专业技术开发素质;⑤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毅力;⑥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⑦具有安心于生产第一线,严格认真、求实守纪的敬业精神。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使学生达到预设的培养规格的最重要的保障。为此,我们借鉴了十几所兄弟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必修课以外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必修课)设置情况(含课程名称、总课时)大致如下:计算机科学导论48、高等数学140、大学物理60、C语言程序设计72、数字电路48、计算机网络56、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60、数据结构72、离散数学6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72、操作系统原理48、计算机组成原理56、数据库原理及应用56、算法设计与分析64、网络程序设计72、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30、网络安全基础64、应用密码学56、软件工程60、入侵检测技术40、数据库安全40、电子商务安全40、防火墙原理与技术40、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48、操作系统安全48、安全审核与风险分析40、安全扫描技术40、安全认证技术40、计算机取证技术56、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56、信息安全综合设计与实践26、毕业实习360、毕业论文120。此外,针对该专业还开设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net编程、文献检索、网络协议、网络设计与工程、考研辅导、数学建模、防身术等五十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在设置该课程体系时,我们主要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和原专科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相比,适当增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目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提高学生未来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提升学生进一步深造的空间。
2.继承了原专科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当一部分偏重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3.课程体系整体体现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占到了46.9%。
4.精选了五十多门选修课供本专业学生选修。这些选修课中,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用于扩展专业知识面和专业技能的课程;有用于陶冶情操、培育学生情商的人文素质课程;也有具有警院特点,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各种社会技能的特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志向、专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自主选修,以保证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
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作为刚升本的工科专业,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1.科学规范地制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大纲中不仅包含了理论内容,而且详尽地制订了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规范且全面,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不流于形式。
2.加强和完善了常规基础实验条件的建设。2010年学院投入80余万元更新了两个普通机房,充分保证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常规上机的需要。
3.科学规划设计,构建了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平台。2012年学院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150万元,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个高效的综合性的信息安全实验室。该实验室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将全部专业课程的实验集成在一个平台中完成。利用这个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师生不仅可以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全部实验任务,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拓宽了实践教学的渠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建设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长期以来实行院局合作和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有多个产学研基地,加上综合性信息安全实验平台的开放,学生在校内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校内实训,另外在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办案、社会服务中也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增长知识和技能。
5.积极开发、联合,建设符合需求规模的校外实习基地群。学院在省内外建设有三十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信息安全专业目前也在长沙和厦门等地建立了四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规模和软硬件条件均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需要。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强大与否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也是关键。几年来,为保证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院系两级均下了很大的功夫,各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提升。
1.保证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几年来,通过实施引进、鼓励读研、政策向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倾斜等措施,专业教师绝对数量得到了保证,且逐步增加,师资结构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目前信息技术系共有专兼职教师32人,完全能够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教师中高级职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比例逐年增大,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得到较大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2.加强培养,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对内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纪律整顿教育和各种优胜评比,对外选派教师进行挂职、调研、实习、进修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改能力、教学理念、职业修养等多方面的培养,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尽快适应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
3.以学科建设促师资队伍建设。2012年学院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2013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每年均投入一定的资金对重点学科进行支持,这样不仅为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热情,再通过几年的积累,必然大大地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提取;决策支持;RFID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5-6019-03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at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ecision Support
ZHANG Jing
(Dongchang College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ternet of things and related technology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ote the respect such as technical development shows great potential.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lso very seriously, be classified as our futur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ve new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roject"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ake the letter and decision support of research program. Aimed at the Internet application layer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solve the interconnection of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problem.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information extraction; decision support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MIT Auto-ID Center在1999年提出来的,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技术被看作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杰出代表,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当今社会,全球物联网产业体系正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虽然具备了初级产业形态,但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具有强关联性、高度混杂性和非确定性等特征,要实现真正的物物互联,就必须解决海量信息的融合、提取与决策支持等问题。目前,我国海量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和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少数研究单位和企业进行研究,主要以跟随为主,技术水平和影响力相对比较薄弱。
1 本课题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关键技术
1.1 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旨在对物联网的信息智能处理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解决物联网的信息提取与决策支持问题,在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通过应用创新形成新兴业态、开拓新增市场。
本课题在深入研究物联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物联网所存在的强关联性、高度混杂性和非确定性等特征,重点解决以下关键的研究问题:
1) 研究物联网在信息采集、信息融合和决策控制等方面问题以及在数据关联、数据处理、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问题;
2) 解决混杂条件下信息提取与决策支持问题;
3) 解决对多源异构信息进行多层次汇聚、处理、融合和决策等问题;
4) 揭示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关系融合、关系链挖掘、主动决策与互动控制的一般规律;
5) 提出具有可信验证和隐私保护能力的物联网信息提取、主动决策和互动控制方法。
1.2关键技术
1) RFID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是RFID技术。RFID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阅读器(Reader)、标签(Tag)和中间件(应用软件)组成。RFID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3]。如图1所示。
2) 决策支持算法
1986年由Quinlan提出了一种串行决策树算法ID3( Iterative Dichotomiser 3) ,它运用信息熵理论,在样本集中选择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
设属性B作为测试属性, 设Wij 是子集Wj 中类Ci 的样本数, 根据B 划分成子集的熵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物联网的感知互动、虚实交融、异构复杂等特性,研究物联网系统资源、服务和决策的耦合机理,通过感知、传输、决策控制等各个层次上的优化及跨层优化调度,设计一整套符合物联网特性的系统优化机制将成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以及定位技术等自动识别、采集和感知获取物品的标识信息、属性信息和周边环境信息,借助各种信息传输技术将物品相关信息聚合到统一的信息网络中,并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数据挖掘以及语义分析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物品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融合处理,最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高度认知和智能化的决策控制。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利用物联网信息聚合技术对海量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计算,从而推导出对于管理平台具有特定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数据,同时力求降低网络数据传输总量、减少网络拥塞发生、提高网络性能和传输效率。
3 课题研究意义与价值
物联网被看作是全球范围内未来的、万亿级规模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人们新技术知识的普及和认知能力的提升,物连网(Internet of things)已不再是令人陌生、好奇的新名词。2010年,物联网技术发展已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与新能源、绿色制造等并列成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型产业。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感知和信息的获取,是将多种传感器信息融合后经过加工处理成“智能”的知识和判断,并对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信息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需要同时进行智能处理和决策,借鉴主动网络思想,根据物联网终端规模和信息流规模,对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并针对物联网的特征对于信息进行汇总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旨在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后能给出有利于物联网特点的决策支持信息。
4 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术思路和技术途径具有良好的可推进性。项目团队多次进行集体学习并深入探讨本课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项目团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团队成员包括5名硕士研究生,其中3名讲师、2名助教,都是青年学术及教学骨干,5人中3人是计算机专业,2人是电子信息专业,研究队伍组织有序,专业搭配合理,人才队伍优势为项目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项目团队在物联网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积累。本课题主持人张晶老师曾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基于决策树的知识获取方法研究》、《WindSock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基于Adaboost的改进的人脸检测算法》,项目参与人郭良老师曾在省级刊物上《医药连锁店供货方案的决策支持系统》,项目参与人杜宁老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基于信息融合的新的人脸检测算法》;项目团队具有优良的研究条件,具备高配置的网络实验室,为课题的研究和验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综上所述,本项目研究在技术途径、申请团队、前期积累和科研条件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5 课题研究设计
5.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本课题研究物联网连接到互联网、无线传感器这一异构型网络的信息融合特性,将终端所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能适合于各种物联网应用的信息元,并将各种信息分类汇总进行数据的分析,研究物联网在信息采集、融合和决策控制过程中信息的内在关联,对于多源异构信息进行多层次汇聚、处理、融合和决策,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决策支持信息。
本课题主要研究依据有:
1) 信息融合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在军事、民用上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该技术主要表现在降低网络能耗、增强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及提高采集数据的效率等方面。
2) 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以及结构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如图3所示。
5.2 研究内容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 物联网混杂信息融合:研究混杂条件下多源异构数据的分析与提炼;研究面向融合与决策服务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面向特定物联网应用的场景分析方法,以及知识库构建。
2) 物联网复杂关系链挖掘:研究物联网关系链的建模和表示方法;研究实时交互场景下关系链的挖掘和发现方法。
3) 物联网主动决策与互动控制:研究多源异构数据的数据隐藏方法;研究物联网关系链挖掘过程中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具有不同隐私保护安全级别的数据处理机制和协作计算算法。
5.3研究方法设计
针对信息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需要同时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借鉴主动网络思想,根据物联网终端规模和信息流规模,提出基于联邦、多级、主动机制的物联网信息处理系统架构,建立信息融合、处理与决策控制的分层统一语义模型,以及应用多层知识结构与基于语义的方法,建立面向领域的分析模型与基于语义的服务模型。
5.4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大部分成员参与或主持过多项校级或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课题组成员在物联网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积累。项目团队具有优良的研究条件,具备标准的单片机实验室及网络实验室。为项目的研究和验证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6 结论
本课题主要研究物联网信息融合、复杂关系链挖掘、主动决策与互动控制的一般规律,提出物联网主动决策和互动控制方法,建立满足物联网语义信息融合与决策需求的解析方法。成果形式为在省级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形成论文集;并写出课题论证报告。
参考文献:
[1] 罗仲伟,邢云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2] 秦永波,陈杨林.基于云平台的物联网数据挖掘算法的能量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12).
文章简述了我国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分析了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的几个主要原因:网络基础设施的供需失衡、经济生活中的信用意识缺乏导致的消费者和企业对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普遍的不信任及国家法律制度如何适应和保护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等,并指出,财政税收、法律法规、信息安全、市场准入、信息观念、技术人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是长期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应用要走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路子,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关税收、电子支付、电子签名、身份认证、网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特别是企业信用体系和消费者信用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发展环境,完善保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
关键字:电子商务应用问题
Abstract
ThispaperoutlinedthesituationoftheapplicationofEC,andthefactsthatimpededthedevelopmentofECarepresented:theimbalanceofsupplyanddemandwithregardtotheinfrastructureofnetwork,thelackeyofconfidenceofconsumerandfirmsonECbecauseofthelackeyofcreditineconomylife,andthedifficultiesofhowtoadapttoandprotectthenewproductstyleofECbystatelegalsystem.Wepointedoutthat,severalaspects,suchasfiscaltaxrevenue,lawandenactments,thesafetyofinformation,admissionofmarket,theperspectivesofinformation,andtechnolocrats,willpersistentlyimpededthedevelopmentofEC.InChina,theapplicationofECshouldbedominatedbyfirmsandconductedbygovernment,whichshouldassoonaspossibleenacttherelativelawregardingtotaxation,electronicpaying,digitalsignature,certificationauthority,intellectualpropertyonweb,etc.Thenationalphysicaldistributionsystem,thefinancialmonitorysystem,thesystemofcreditoffirmsaswellasconsumersshouldbecompleted.Thegovernmentshouldacceleratetheinformationrelatedconstruction,createtheenvironment,consummatethesafeguardingsystemofsociety,andeducatemoretalentedperson.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电子商务概述
对电子商务(EC,Electroniccommerce)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在有关电子商务的报告中把电子商务定义为: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包含企业之间(B-TO-B)、企业和消费者之间(B-TO-C)的商业交易;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GIIC)电子商务工作委员会报告草案中将电子商务定义为:电子商务是运用电子通信作为手段的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对带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购买和结算,这种交易的方式不受地理位置、资金多少或零售渠道的所有权影响,公有、私有企业、公司、政府组织、各种社会团体、一般公民、企业家都能自由地参加广泛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工业、私营和政府的服务业,电子商务能使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易并向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中国企业家王新华从应用角度认为:“电子商务从本质上讲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过程中的应用,这些工具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系统(BBS)、条形码(barcode)、图形处理、智能卡等,而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完善的现代通信网络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提高以及管理体制的转变”。
具体而言,所谓“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得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借助电子方式联系,而无需依靠纸面文件、单据的传输,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在国际商务的实践中,通常人们对电子商务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的。1、互联网上在线销售式电子商务,这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电子商务。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子商务意味着通过互联网络上的“商店”所从事的在线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交易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
劳务,如二手汽车、书籍、日用消费品、在线医疗咨询、远程教学等;也可以是一些无形产品,如新闻、音像产品、数据库、软件及其他类型的知识产品。2、以整个市场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这是从广义上理解的电子商务。这里电子商务泛指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有关的商务活动。因此它不仅仅只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商品或劳务买卖活动,还涉及传统市场的方方面面。除了在网络上寻求消费者,企业还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供应商、财会人员、结算服务机构、政府机构建立业务联系。这样,电子商务会使整个商务活动,从产品生产、产品促销、交易磋商、合同订立、产品分拨、货款结算、售后服务等产生划时代意义的变化。本文研究的电子商务的具体范围包括按以下方式或涉及到以下方式所进行的交易或商务活动:(1)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行的交易;(2)通过增值网络(Value-addednetworks)进行的电子交易,如EDI;(3)通过电子公告牌(BBS)进行的采购交易;(4)企业在线式服务(Onlineservices);(5)通过联接企业计算机网络发生的交易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美国是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最先进的国家,也可以说是网络经济的发源地。美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每年电子商务发展报告,肯定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美国政府不断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以此来拉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应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为了将其在信息技术产业上的优势转化为对外贸易的优势,使美国领先世界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加快推行电子商务、抢占有利市场。
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2003年10月的调查报告指出,未来5年内,世界上可能出现的最大的产业是“电子商务和电子金钱”。这份报告对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新趋势、新模式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2003年全球BtoB电子商务交易增长83%,达到5160亿美元,在2004年将增长78%,达到9160亿美元,到2005年全球BtoB电子商务规模将增长到4.3万亿美元。4年内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3%。
美国在2005年前将继续保持其作为世界BtoB电子商务龙头的地位,年增长率将为68%,到2005年其规模将达到1.56万亿美元;其次,西欧地区,年增长率达91%,到2005年规模将达到1.46万亿美元。但是,亚太地区将是世界上电子商务发展最快的地区,今后几年的年增长率将高达109%。据IDC(国际数据公司)对31个国家的4万名被调查者的研究表明,美国占网上电子商务市场的份额将会下降,欧洲将超过美国成为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地区。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正日益缩小。
电子商务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重要推动力。各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正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的电子商务。
二、国内研究状况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众多的信息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生产流通企业纷纷开展电子商务。从国家经贸委对630多家企业的调查来看,目前企业在因特网应用和开展电子商务方面,东部地区的企业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好于西部;所在地在大城市的企业好于地处偏远的企业,新企业好于老企业。经济实力强、利润空间大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开展得比较好。如联想集团目前已经完成了供应链环节的信息化做好了开展电子商务的全部基础性工作。同时,大多数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比较重视,普遍看好电子商务的未来,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正在由信息孤岛向信息集成跨越;建立在网络应用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企业已经通过网络开展采购业务和网上销售。通过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是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和制度的变革;三是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人才;四是改善了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市场认知程度。因特网应用水平较高的企业,其市场开拓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业务流程的重组及企业管理的观念与制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优化。中石化集团通过网上采购,对采购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使采购过程公开化、规范化,从而实现了“阳光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而联想集团则通过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规范和优化了77个业务流程,加强了财务、销售和生产制造,采购等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中,企业领导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深化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第二章我国电子商务应用中的问题
我国电子商务的应用仍然存在着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障碍,那就是网络基础设施的供需失衡、经济生活中的信用意识缺乏导致的消费者和企业对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普遍的不信任和国家法律制度如何适应和保护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等问题。
第一节网络资源供需矛盾
网络是电子商务赖以进行的基础设施,现阶段,在现有网络资源的使用上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提供方面,存在着过度使用和供给不足的问题。
在我国,已有了ChinaNet,ChinaGBN,CASNet,CERNET及CNCNet等几大骨干网,但接入服务是由IAP(Internetaccessprovider)承担的,而进行电子商务更需要IPP(Internetpresenceprovider)的支持,但无论是IAP还是工PP,他们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而网络基础设施属公共产品,这样社会出现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导致供给不足。
网络和服务商的所有权结构、定价政策和公共管制政策对于实现互联网的利益潜力是很关键的,非竞争性的结构、低效的价格和误导公众的政策都会造成悲剧性的结局。我国现阶段网络基础设施是政府财产,网络运营是垄断或自然垄断的,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总是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即在各个给定的产量水平上,独
立经营的成本较小.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资金一旦投入很难收回,且难改为其它用途。三是该行业所提供的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所提供服务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可依赖性等。因此,自然垄断行业是由政府管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网络使用效率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立法,其中包括适当的定价。但是带宽使用费不应该用来收回固定成本,因为这会减少潜在收益,阻碍网络社会的发展。使用费应在可变操作成本和网络拥挤成本的基础上收取,固定成本应该通过连接费用和税收来回收。
同时也应该看到,基础网络之上的存取及内容服务是由私营企业提供的,用户通过接入服务商打交道,接入服务商的定价政策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运作。目前关于网络定价的理论研究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类:动态和静态优先定价法、“智能市场”定价法、仅当连接收费定价和定领收费定价法。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是仅当连接收费定价和定额收费定价,如美国在线(AOL)实行的就是这种收费方式。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流量有效分配以解决网络拥挤,通过直接投资在能够最有效地增加社会财富的地方解决网络升级问题。
第二节委托——风险
向电子商务转型的企业(甲方)委托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ASP(乙方)开发一套适合自己业务特点的系统,乙方作为人,用自己开发出的产品(系统软件及配套方案)向甲方收取佣金,这是大多数电子商务建设企业所普遍采取的形式,但是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约90%并不成功,以委托一形式建立的企业Intranet也有许多达不到业务要求,这说明这种委托一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甲、乙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结果。
一方面,甲方企业中了解信息技术的人才太少,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新技术层出不穷,一般企业技术人员很难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这就使得甲乙双方项目洽谈中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乙方拥有甲方所难以观察到的隐蔽信息,如乙方是否在技术上领先,是否有能力完成项目,所开发的系统是否真正能使甲方便利地应用电子商务等,这样,甲方在与乙方的对策博弈中处于“逆向选择”地位。信息经济学中是以“信号显示”来缩小这种不对称的,这种“信号”包括乙方提供有关的证书或通过演示自己已经开发出的系统来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激励机制是鼓励处于信息有利的一方说“真话”。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类似于“证书”这类的市场信号的作用极其有限,因为现在很多的鉴定都是走过场,证书不能代表乙方的真实信息;如果通过演示来进行信号显示,甲方则不能判定其产品的优劣;而且,假定甲方通过投标方式寻找人,在多方博弈中,甲方还是会由于其处理信息能力不强,不一定能找到最适合本单位的开发方和最优方案。因此,由于信息量和信息处理能力不对称这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就使甲方在签项目合同时处于“逆向选择”地位。
另一方面,当甲、乙双方签定项目合作协议之后,乙方会利用甲方难以观察到的隐蔽行动获得博弈的优势,如简化功能模块、忽视信息安全、模拟管理现状、雇佣低水平技术人员开发等,甲方很难观察到乙方是否勤奋的信息,由于目前的ASP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是滥竿充数,他们首先在报价中拼命压低价格获得标书,实际建设中以各种手段欺骗甲方,或者是乙方由于业务量太大,而自身力量不够,在开发中敷衍塞责,当使用中出了问题时,要么说甲方签合同时解释不清楚,要么就说用户水平太低不会用。而乙方的这些隐蔽行动,甲方没法监督或是成本太高,这样就出现了“道德风险”;另外,即使乙方很努力,将系统做得很完美,也仍有可能因为乙方对甲方业务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够,而使最终方案和产品偏离甲方真实需求,这样,甲方在项目合同执行中又面临着“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这种委托一关系的经济效率很低,开发出的系统很多不能满足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要求,而大多数企业又不可能自已去开发,所以明知委托别的企业开发电子商务系统有很大的风险,也只能采取这种方式,这是进军电子商务的企业所面临的第一种风险。
第三节履约风险
当企业把自己的部分或全部业务转向电子商务之后,在交易中又会遇到第二种风险:由于网上契约的不完全性所带来的履约风险(或称信用风险)。由于网络上的交易是在“虚拟市场”中进行的,而“虚拟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契约的不完全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交易方式的选择并不能增加交易主体的有限性。人们的选择既然是一个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在现实情况下,交易者选择的理性是有限的。②网上交易对交易成本的减少是有限的,按照哈特的分析,交易成本包括四个方面:a、每个契约当事人在保持相互契约的有效期间预测各种偶发事件的成本;b、怎样处理这些偶发事件所进行的决策和达成协议的成本;c、以清楚的方式签约以致所有的条款都能很好地履行的成本;d,履行条款所支付的法律成本。在Internet上,价格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以减少交易者的信息搜寻成本,但其它方面的交易成本却难减少。③非对称信息的存在,Internet上可以迅速地传播价格信息,却不能向交易者显示产品质量信息和交易对象机会主义倾向的信息,因而会导致“逆向选择”。④网上交易使用语言的模糊性,由于不同的交易者对权利义务关系的理解存在差别,会引起交易双方的争议甚至冲突。
正因为契约是不完全的,网_上交易也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交易的一方或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是采取“隐蔽行动”,以违约来降低风险,逃避责任,而由于目前有关Internet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契约的另一方或者无法追究,或者因为诉讼成本太高而放弃追究,从而遭受损失,可见,企业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面临着交易伙伴违约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第四章安全风险
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它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使企业在网上的交易面临种种危险。如:在网络上传输交易的资料被截取,或是通过网络收到虚假合同以及交易合同的不认帐等,这都是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风险。
1.网络安全风险电子商务是墓于互联网进行的,而互联网本身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③如通过软件程序检测,捕获用户的姓名和口令密码,非法侵入,对系统进行未授权访问;通过电磁辐射侦截线路中的信息,窃取或篡改原有的内容,使有效的信息失真;由于商情的千变万化,交易的双方在签定了电子合同之后,彼此否认,致使一方或双方的利益受到损害;拒绝服务(DenialofService),网络黑客发送大量的“请求服务”指令,使Web服务器或路由器过载而停止工作,从而阻止了合法用户对系统的正常访问。据调查,每年全球有上千个知名站点受到黑客攻击,甚至连美国中央情报局CIA(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的主页都被修改,在Web上被改成了CSA(CentralStupidityAgency)。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给电子商务的运行带来了风险。
2.数据安全风险电子商务是用电子数据的形式来交换各种信息的,如:订单合同的签约、帐号资金的划拨等等。在数据传递的过程中,数据的安全保密是交易双方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电子数据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①数据的保密性,交易中的商务信息通常属于保密范畴,如:信用卡的帐号和用户名等都不能被他人知悉,在网上传递时一定要进行加密;②数据的完整性,即数据本身的正确性和数据之间关系的正确合理,防止非法用户对进行交换的数据无意或恶意的修改、插入,并且要保证各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失真或丢失;③数据的不可否认性,对数据的来源进行验证,以确保数据由合作的用户发出,防止数据发送方在发出信息后又加以否认,同时也要防止接收方在收到信息后不否认已经收到或篡改原信息。但是由于固有的安全漏洞、不正确的系统维护措施或低效的系统设计和检测能力,使电子数据的安全存在隐患。这种类型安全隐患的存在,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
第三章电子商务应用中的问题解决思路
发达国家电于商务发展迅速,通过Internet进行交易已成为潮流,电子商务浪潮势不可挡。它将是企业时内这行高效管理,对外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虽然网络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应用还不够普遍,金融电子化程序还不理想,电子商务的推行还需要时间,但我们必须研究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以迎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第一节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由于INTERNET爆炸式的迅速流行,电子商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公认为是未来IT业最有潜力的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调查公司曾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的人的问题是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因此,有一部分人或企业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电子商务,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电子商务的安全主要包括:
(1)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
(2)有效防护连接在网络上的信息系统;
(3)有效防止资料被窃取或盗用;
(4)培训电子商务人才,使其了解如何防护其信息系统和资料的安全。
为了确保商业事务的安全性,必须满足一系列重要条件,换句话说,不仅要安全,更要易于管理和使用。首要条件是电子商务中所有的参与方之间(包括用户和服务方)进行身份确认,用户身份被认证无误后,才能相应地解决和管理用户的数据访问。考虑到当今业务的分散性和使用Internet具有风险性,在线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必须象在数据库中一样得到保证。另外,必须确保电子商务记录和事务的长期完整性,防止欺诈行为,这样才能提供广泛的电子商务所必需的可信度。最后,必须远离来自Internet的多方面的威胁,以保证计算机系统自身的完整性,在这些安全特性下,用户可以信赖他的系统去完成重大的商务应用。
第二节建立规范的电子商务法律框架,使电子商务实现公开、合理、合法化。
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些新的问题由此产生。如电子商务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交易书面形式要求、签字的确认、合同的拟订、电子提单的形式与转让、电子货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积极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建立规范电子商务的灵活法律框架,不仅可保障进行电子商务各方面的利益,而且还可保障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第三节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制约电于商务大力发展的重要“瓶颈”。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在互联网络方面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些较大的互联网络,如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等.在公用电信网方面,三大支撑网(窄带ISDN网、智能业务网、多媒体通信网)今年内将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使得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仍然相差很远。因此,想要促进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第四节大力宣传,培养信息意识,实现观念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时代已快步向我们走来.网络将会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千万巨大的冲击。谁要忽视它的存在,谁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应用将导致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对一个企业而言,推行电子商务将会极大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运作的效率。因此,政府应当运用法律赋予的宣传教育职能,利用舆论工具和通过其他途径引导和培养人们的新观念,调动人们广泛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迅速转变经营思想和方针,将企业经营及时纳入互连网的轨道,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五节建立推行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
在信息化社会中,产品可根据其有无实物形态分为“软”产品和“硬”产品。对于“软”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传输到消费者手中,如电子出版物、软件等信息产品。但对于“硬”产品,却不能在线传输.可见,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部分是电子商务所不能取代的。为了推广电子商务,必须建立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中心,将实物产品送到买方手中。配送中心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经营设施.其一般建有两大系统:物流系统作业流程布置,计算机数据处理和通讯的用户需求分析及系统集成。
政府应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资金,首先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较发达的城市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然后逐步向外辐射,形成遍布全国的配送中心网。
第四章结语
面临网络经济时代这个大背景,企业向Internet迁移是必然的趋势,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自己成为面向全球的成功企业,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改革的强大动力。虽然,基于Internet的全球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观念到法规、从技术到产品还不成熟;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经济活动和市场行为有待规范,再加上企业信息化意识薄弱、技术支持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低、支付结算方式落后、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安全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等,都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诸多的困难。但随着政府的支持,基础环境的优化,意识观念的革新,电子商务安全性能的不断提高,相关法规的逐步出台以及全球金融电子化的逐步实现必将会使电子商务迅速兴起并日臻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与深入,电子商务的大发展时代已经到来,它的迅猛发展势头一定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在不远的将来,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必将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总之,我国电子商务正处在起步阶段,完全发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和实现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政府应大力支持开展电子商务,信息化是基础,安全是关健,法律是保障,机制是环境、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只有诸方面齐头并进,才能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谢辞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她给了我们自由发挥的大空间,并在百忙之中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设计的答辩。我们深深感谢她,并把她作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感谢她在百忙之中支持我们,我们不会忘记。
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我的专业课老师———教授,是他在专业知识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感谢他的帮助,也十分敬佩他的学术水平。
我也要感谢我的班主任———老师,感谢他平时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关怀,也感谢我们所有的同学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同时我也要借此机会感谢我的室友们,感谢他们对我生活、学习、工作的支持。
在这里我祝福我的老师们事业蒸蒸日上,祝福我的同学们学业有成。衷心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1]黄顺基:“信息革命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富强、关忠良、张景曾、李学伟:“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卢泰宏:“信.息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4]袁志刚:“知识经济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刘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7]柳卫宁,宋伟.电子商务中在线支付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应用.2002(7)
[8]胡马.中国电子商务障碍分析.中国信息导报.2003(3)
[9]洪涛.电子商务的本质与网络泡沫.经济日报.2003-5-26
[10]龚晓霞.网络经济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管理.2003(5)
[11]林毅夫.中国该如何发展信息产业:评学术界和决策界在此问题上的争议理论学习与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