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总结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一电工实训报告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总结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总结范文第1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总结范文第2篇

然而,作为新近开设的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条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浙江海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1.“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优势

“3+1”模式是近几年在我国高校中推广的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前3年在学校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完成专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训练;第4年则根据专业方向培养,进入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2]。

“3+1”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延长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时间,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各实践环节课时比重都不高,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时间偏短,在企业的实际动手机会较少,学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实习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增加了毕业前的实习时间,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程或工序,而且保证了毕业实习的连续性,并与毕业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工作很好地衔接起来,使毕业实习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通过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扩大了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专业学习、深造的积极性。

二是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但以往的毕业设计,往往是指导教师出题。选题一部分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一部分来自指导教师模拟,很多选题都是与企业实际和学生今后的工作严重脱节,而且选题陈旧,缺乏新意,使得学生缺乏兴趣,加之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这时有的学生要找工作,有的学生要准备研究生考试。所以学生往往是快要到答辩时间了,就临时抱佛脚,参照往年同类型的设计模板随便改几个数据,或上网摘抄几篇文章拼凑应付了事,导致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不高,甚至不能按时完成基本的毕业设计任务。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最后一年在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和参与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做毕业设计,而且由于结合了企业实际,能大幅度地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2]。

三是有利于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高校由于受到资金和其他条件限制,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校内实训场地、设备以及师资不足的问题,而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和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就可以很好的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并为学校解决实践场地和师资不足的问题。而对企业来说,“3+1”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人才,而且这些人进入企业以后能够直接上岗,节省了企业岗前培训的开支[3]。

2.“3+1”人才培养模式下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紧紧围绕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下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前三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最后一年进行综合素质训练。

2.1前三年的专业技能培养

前三年的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包括实习实训、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第二课堂等。

实习、实训。为了增加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促进相应理论课的学习,并为学习后继专业课打下基础,在大一至大三,分别安排了1周的认识实习、2周的校内工程技能训练和2周的专业实习。

专业实验与课程设计。专业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依托专业核心课程和部分学科核心课程开展,均安排在大三,重点在于强化学生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并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了两个专业实验,专业实验一包括工程力学实验、金相实验、燃烧测试实验、流体输送综合实训、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安全人机工程综合实验、安全防护用品认识等7 个实验项目;专业实验二包括电工测量仪表实验、无损检测综合实验、危险品固体闪点燃点和自燃点测定实验、石油产品闪点燃点黏度测定实验、石油产品铜片腐蚀实验、汽油氧化安定性测定、可燃气体和液体爆炸极限测定实验、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实验实训、失效频率分析实验、风险分析实验、事故后果模拟分析实验等11个实验项目[4]。

课程设计包括防火防爆与消防工程学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石油化工安全方向)、船舶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船舶修造安全方向)和安全评价课程设计,时间1-2周不等。

第二课堂。在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内课程有效开设的同时,在大一至大三,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研究、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以及安全宣讲、社会调查、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最后一年的综合素质训练

最后一年的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原来安排的毕业实习时间是4 周,在大四第8学期进行。由于学生到企业相应岗位实习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加之第8学期很多学生还忙于找工作或考研,使他们不能安心在实习单位实习。因此,4周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后,将大四第8 学期的毕业实习提前到第7 学期,并延长为16周,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安排合适对口的实习单位,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熟悉企业岗位要求,深度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可以真正发挥毕业实习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上的作用,同时将实习与就业对接起来,使学校、学生和企业实现了“三赢”。

毕业设计时间8周,虽然在新的教学计划中仍安排在大四第8学期,但在第7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就开始布置,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就要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带着课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习。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同,在选题来源上有所区分。对不考研的同学,鼓励他们结合工程实际真题真做,培养和提高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考研的同学,鼓励他们选择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展开研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科学素质,使毕业设计真正从模仿型、验证型训练向实用型、研究型训练转变。

3 “3+1”人才培养模式下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3.1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以往的教学计划是按四年制订的,要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在大三完成所有专业课的教学,腾出一年的时间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为考研作准备,这就需要对原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将原来7个学期的课程调整为6个学期。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对专业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重组,通过此举,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重,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由原来的31周增加到41周,突出了实践教学特别是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3.2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有大半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因此,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十分重要。为此,需要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结合点,建立起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合作优势。一方面,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硬件条件,针对学生实习,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对学生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和推荐就业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和安排,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程序,规范学生的实习过程;通过采用“合作办学”、“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使实习学生能直接为企业所用,这样使学生在得到实际锻炼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招聘成本[5]。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在技术咨询与开发、科研和员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局面,夯实双方合作的基础。

3.3实行“双导师”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最后一年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企业指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点对点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学校也对同一位学生指定一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实习计划制定、专业知识与技能指导、实习检查与考核以及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实习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而企业导师则负责学生的上班纪律,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上给予技术指导,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工作业务,并对学生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及时反馈给校内导师。采用“双导师”制,可以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效保障实习效果。

3.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因素多、组织形式多样、分散性强和可控性差等特点,以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情况、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为构成要素,建立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实践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的不同,采取理论考试、实际操作、提交实习报告、论文、现场表现等多种考核方式[6],并将考核方式量化;同时,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评价的公正性、监督性和激励性。

大一电工实训报告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勤工助学 工程训练 实践教育改革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非常有限、部分勤工助学同学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劳动、大多数勤工助学岗位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关系不大等。由于现在的社会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因此探索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把勤工助学系统建设成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新课堂,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自觉接受相关专业的实践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工程训练中心勤工助学概况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现有八个基础教学车间、五条教学示范生产线和七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分三个层次、五大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除了进行常规的实践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和岗位,让学生在大工程背景下进行熏陶,并进行很好的工程实践,在新的课堂中大幅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2007年工程训练中心各项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工作的充分拓展,创新实践选修课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四门,作为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单位,工程训练中心增加了12个相对固定的勤工助学管理岗位,使学生参与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管理过程,让学生对工程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获取工程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在工作获得勤工助学补助金,使学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

2009年,中心响应学校的号召,大幅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学生能够在学校就读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实际的工程设计和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能力,早日适应社会。在学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帮助下成立了以教学科为核心的勤工助学指导组,以服务同学为宗旨,以引导广大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理念,统一组织、协调在校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截至2011年12月,中心每年组织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共涉及到5个业务岗位,年勤工助学规模达到了120人次。

工程训练中心从2007年开始为在太原理工大学在校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从最初的几名同学发展到到现在每学期都有几十名同学,勤工助学工作在规模和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提供经济资助使参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勤工助学工作还帮助学生很好地培养了团队意识、工程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些特殊的“职工”也积极参与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了中心的软实力,成为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和管理模式

(一)岗位设置

为了使中心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更加合理,中心责成了以创新实践副主任为首的勤工助学成员组就中心勤工助学工作进行了讨论,各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并根据校学生处精神对每个岗位都做出了岗位要求和考核办法。制订了《工程训练中心勤工助学工作岗位责任和管理评价方案》,要求各用工老师和科室按照该方案进行,做到了管理到位,制度健全,勤工助学工作行为规范。

1)助教岗位和管理岗位:除了常规实习,中心每学期还有9个班近300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进行实践课学习。如,竞赛机器人制作技术基础班、机械结构创新设计与制作班、电工电子创新实践班等选修课,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用的器材和元件也较多,为了更好满足教学质量,特设管理岗位和助教岗位,帮助老师管理和维修创新实践所用的设施,帮助老师分发和收拾器材,辅导学生硬件和软件的使用方法,并根据态度,出勤,以及老师及上选修课学生对他的评价进行考核。

2)助研岗位:帮助老师进行创新实践方面的研究,制作相关PPT,视频编辑,数据统计,三维机械图形绘制,电子电路图形绘制,程序编写,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创新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吃苦耐劳,品德优秀,有团队合作精神。并根据工作量和作品进行考核。

3)劳动岗位:对于大一新生,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可利用业余时间协助老师打扫教室及其周边环境卫生等,然后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协助实习教室老师整理实训材料、调试仪器设备、准备实训工具,对工程训练的基础过程进行感性认识,为日后进入助教、助研岗位做准备。

(二)管理和运行

1.勤工助学学生选拔和培养

勤工助学助教岗位学生培养(主要以智能控制创新实训基地助教为例进行介绍,其他类同):

1)预备成员选拔:学生首先申报相关实践课进行学习,提高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日后进行助教作准备。结课时,同学自愿填写《预备队员申报表》,申报表中会考察同学们的基本信息,及在本学期的收获、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结合《预备队员申报表》以及平时到课情况、《结课报告》、日志和结课作品,老师们会对这些填写了申报表的同学进行集中考察,提问一些关于创新实践知识和个人素质方面的问题,合格的同学进入预备组进行学生,与老队员一起适应助教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后,会根据预备队员的个人表现和能力,决定其是否胜任该项工作。

2)正式勤工助学岗位申报和面试:每到学期开始,要进行勤工助学岗位申报,这时,大家都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语言能力较好并且机器人水平较高的,会选择助课岗位,不善表达但动手能力较好的,会选择助研岗位。每次工程训练中心的勤工助学岗位都会有许多同学申报,面试的工作会花费很长时间,因为我们不愿错过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面试时,会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同学就会被选拔进来,担任助教和助研工作。

3)在岗管理:面试合格后,要进行1到2天的岗前培训,还要对每个助课同学进行岗位注意事项说明。然后让每个助课学生准备20分钟的讲课材料和实物演示,给所有老师和同学轮流试讲机器人知识和演示机器人操作,然后同学和老师指出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还要模拟听课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让助课学生回答,锻炼其应变能力。在正式上岗助课前,每个同学都要进行两到三次的试讲,直到大家都认为合格为止。

2.日常管理和运行

1)例会制度

为了能把勤工助学工作做好,也为了增加大家的凝聚力,每一到两周要开一次例会,主要是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和下一阶段工作的布置。会上,老师布置完任务后,会安排几个学生发言,一方面对自己近期工作进行总结,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收获,互相交流经验,另一方面要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和创新进行设想报告,同学和老师一起给予评价。

2)考核制度

要求学生定期写工作总结和思想汇报,中心会对学生出勤态度和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并要求勤工助学学生进行互评,并把考核记录入档,这样既可以保证勤工助学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对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和管理,既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又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工作时间

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对学生一段时间勤工助学的工作总时间有所限制,并对每天的工作时间也进行限制,不允许他们在学习时间进行勤工助学活动。

假期是学生的最佳实践机会,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程训练中心每年都会利用这个时间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练的机会,让同学们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三、勤工助学效果和意义

勤工助学可以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勤工助学,不仅通过劳动获得了劳动报酬,减轻了家庭负担,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接触到了将来社会上需要的各种技能,提高了学业水平,教书育人作用不可低估。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由于工程训练中心的课程大都是实践操作课,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支撑,每节课所所需的大大小小材料大约有几十种,数百个,每次上课学生来之前要准备,学习完后要收回,并对损坏的材料进行维修,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与中心职工打交道,体验着工作的过程,还要与同样是勤工助学的“同事”打交道,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下,勤工助学的学生也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部分学生常见的“社交困难”问题。

勤工助学队员对内要做好勤工助学学生内部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协调好相互关系;对外则要争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读者的支持,做好彼此的沟通。通过锻炼,勤工助学学生之间产生了认同感,团体内部也产生了较强的凝聚力。正如一个同学所说,参加勤工助学加强了我与同学的沟通与交流,一起劳动,一起助教,还拓宽了非专业知识,深入了专业知识。我思考着,努力着,勤工助学不仅减轻了自己的生活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能力的平台。锻炼了自己的责任心、毅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等等,这绝不仅仅是“勤工助学”四个字所能涵盖的。

(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中心设立的助研岗位,主要帮助老师完成科研任务,如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制作,机器人的设计、模型建立、电路板的设计,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等等。几年来,这些同学帮助老师做出了一些优秀创新作品和教学用具,如弹琴机器人、喷水灭火机器人、自动升降机械、创新教学平台等,还帮助老师开发了教学用简单电路板,收集材料编写讲义三本。

通过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和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工程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劳动意识,加深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为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

勤工助学的学生,既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通过工作,他们知道了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什么,他们也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为工程训练中心制定工作计划和教学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

勤工助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督促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做事效率,所以说勤工助学是一块沃土,这块沃土上培育了更多的栋梁之才,是培养学生的好方法好渠道。

同学们在进行助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认真工作。上课前,他们要提前几天进行实践器材的准备和调试,并对损坏的部分进行维护和修理。上课时,他们要负责分发教学材料,并在老师讲完课后,指导学生进行软件的操作和硬件的组装,这个过程十分繁琐,刚来学习的同学什么也不懂,经常会把机器人或其它实践作品程序或零件弄乱,助课同学需要耐心找错和纠正。上完课后,要回收各种器材,并进行认真核对,以防弄混或丢失,并对损坏的器材进行修整和维护,在这期间,助课同学需要付出大量的辛苦和责任才能完成。

特别在结课前夕,同学们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创新实践作品,这一过程的工作量会大幅增加,除了选修课的时间,还得利用晚上或其它时间来辅导学生,才有了结课时同学们一个个优秀的作品,这些都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意识。难怪有学生感叹道:感恩学校,感谢工程训练中心,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喜欢看到莘莘学子为了知识而来,又收获知识而去。“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我们每个勤工助学的同学都要做好每一个工时,工作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和力量。

(四)与中心人员结构现状相得益彰

目前,许多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主要由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但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改革造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人才引进成了一个大问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历低的人进不来,学历高的又不来工程训练中心,造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职工年龄结构偏大,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

年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都很强,他们通过勤工助学参与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改善了中心职工队伍结构,给中心注入新的活力。他们思维活跃,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所有这些都也能使中心工作人员受到启发,拓宽思路,从而对现行工作进行改进。可以说,勤工助学学生的加入,减轻了职工的工作压力,使得中心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与中心人员结构现状相得益彰。

四、有效全面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展望展望

1)教师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取得更好成绩的保障:对中心老师要强化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定期加强学习、甚至外出交流相关的知识和政策。只有博采众长、开阔思路、不断进取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扩大我校在此方面的影响力与在同学中的号召力,为勤工助学创造一片沃土;

2)提升学生的岗位意识:部分学生上岗具有盲目性,因此需强化在岗培训,除业务提高之外提升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信誉等,只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才能让其全面受益;

3)提高勤工助学规模与批次:目前,学生对中心勤工助学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心目前还不能全部满足,应该继续扩大规模,增加学生轮换次数,为更多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4)综合考核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增加中心与学院辅导老师交流的机会,把学生平时在学院的表现和用工时候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岗位设置和培养。

五、结束语

要把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勤工助学视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它为学生创造的价值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助学金的概念,更多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们有一种合理的价值观、一种正确的就业和执业态度,一种良好的职业行为与素质,通过实际与比赛更是一种荣誉感与团队精神的提升与历练,这些都将可以使他们全面受益。在此同时也弥补了我中心缺少基层教师、缺少活力与创造力的不足。因此此举有利于个人、有利于学校、更有利于社会的实践教育改革方式可谓一举多得。愿之能够更好地在我校、甚至更多的沃土上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雷寂.英国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6),154-157

[2]王军.大学生勤工助学创新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96-98.

[3]王圆圆.中美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2):26―29.

[4]段徐.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54一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