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材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仔细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诗中把植物当作人来写,读起来亲切、有趣。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本课以读为本,熟读成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观察、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10个生字。
2.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句内停顿、句末押韵,背诵课文。
3.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4.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2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或相关的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儿歌《蒲公英》、同学们,听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读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2、指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1)植物妈妈有些什么办法?
(2)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
(3)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逐段出示课文
(1)这段话会读吗?请你借助拼音练一练。遇到生字,要把生字所在的词语多读几遍。
(2)谁来读?
提示:评价学生朗读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通过范读与跟读等方式把语段读正确、读连贯;用同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练习朗读其他语段。
2.隐去拼音出示词语。
(1)现在,课文上的拼音都已经消失了,你们还会读吗?先练一练。
(2)谁来试一试?
3.隐去熟字出示词语。
(1)现在只剩下这些词语,你还会读吗?先练一练。
提示:隐去熟字,剩下生字组成的词语,例如“如果、四海为家、植物”等。
(2)用开火车朗读等方式,把生词读熟练。
4.隐去熟字只剩生字。
(1)现在只剩生字,你还会读吗?
(2)重点教学“刺、察、旅、离”:谁能给这几个生字组个词?
提示:教学“刺”字,可借用仙人掌等图片引导学生组词;教学“察”字,可借用人物观察图引导学生组词,让学生了解“察”的意思是仔细地看;“旅”和“离”可联系学生生活组词,例如“旅长、旅游、旅行、分离、离开”等。
三、情景朗读:
1、朗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提醒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②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要注意字音准确、语言顺畅。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共有()小节、写的是()()()3种有办法的植物妈妈,告诉我们:只要()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学写生字
1.学写“法、识、她、娃、如、知、脚、它”。
(1)出示“法、识、她、娃、如、知、脚、它”: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2)教师示范书写并提示书写要领。
要点:“法、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齐平;“她、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女字旁”撇点张开、折处不顿、点画要长、第三笔横变为提,要“避让”右边部分;“如、知”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右部“口”包紧;“脚”左中右结构、结构紧凑、错落有致;“它”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宝盖头”先写俯点,再写左点,然后写横钩。
2.学写“毛、更”。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
“毛”)独体字,竖弯钩竖画向左挫进,弯处要圆转而无棱角。“更”撇和捺左右舒展,重心平衡。
五、作业
抄写10个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
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植物旅行准备离开观察办法娃娃知识如果毛发手脚炸开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读第一节。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
(2)、教师指导读准“得”的音:dêi就得dé得到de打得好
2、指导学生思考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呢?(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在文中画出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2)教师指导读第二小节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3)出示蒲公英图片,理解降落伞
(4)理解“轻轻、纷纷”
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一个蒲公英娃娃出发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都在风婆婆的帮助下,像降落伞一样飘飘悠悠地离开了妈妈。这就是纷纷出发。下雪了,雪花纷纷飘落。秋天,,树叶黄了,从树上纷纷飘落下来。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5)学习第三节
a、指导学生读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b、出示苍耳图片,认识苍耳,理解“铠甲”: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铁做的衣服,这里指的是苍耳坚硬的外壳。
c、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把苍耳带到哪里安家?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树林、花园,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6)教师引导学生读第四节诗歌理解:
a、指导读句子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b、思考:豌豆妈妈是怎样想办法传播种子的?在学生回答后出示豌豆炸开的图片加以理解。
C、比较句子:
(1)“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
(2)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第一句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声音以及孩子们离开妈妈时动作及心情)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该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d、小结: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四海为家。
(7)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五节诗歌理解:
a、指导读句子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b、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许许多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她们的办法都很好,其实,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能把你知道的分享大家吗?
2、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跟大家交流
(1)椰子靠水传播
(2)柳絮靠风传播
(3)葡萄、樱桃、石榴通过小鸟的粪便传播
3、试着照课文的样子,用诗的形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3、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降落伞
一、小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都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可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的还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小老师教得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
二、小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这些岩石真奇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作家进课堂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对学生来讲大多是延续一些相对传统但是又相对陌生的知识,课堂教学时,老师们会发现学生往往对课堂内容有些茫然,这些茫然大多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时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课文写作背景,又能升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领悟。比如,在《民族英雄戚继光》一文的学习中,讲述的是在明朝嘉靖皇帝时位于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常年遭受日本海盗的侵扰,忠臣奉命整肃军纪抗击倭寇,戚继光智勇双全作战英勇最终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隐患。如果这时恰到好处地将他的生平采用多媒体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势必会有助于学生们深刻的感知课文的时代背景与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忠贞人生态度。又如,我们在学习《火烧云》这一课时,打开电脑让学生可以直接搜索到《火烧云》的教学资料,火烧云的图片资料、文字解说一目了然。这样使学生轻松快捷地感知了课文意境,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在老师先前给出的阅读指导提纲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上网查询,自行阅读文本,从中发现与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这种自由和独立的学习能力,不仅形成新的知识建构,而且良好的自学和预习能力会受用终身。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心劲。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创设情境课堂。这种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最终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提升。在讲解神话故事《三借芭蕉扇》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经典的《三借芭蕉扇》的动画片片段将孙悟空机智勇敢、敢于斗争、不畏艰难的性格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配合老师的分析与讲解,毫无疑问这将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又如,在写字教学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卡通动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写字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字的关键笔画和特征,对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轻与重,以及起笔、收笔的要点等,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除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以外的任何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突出难点,降低学习坡度
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把握重难点,消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了知识重难点,使学生们处于一种积极探寻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课堂教学中,过去的课堂模式对于从小蝌蚪到青蛙这段生物转化历程的描述对学生们来讲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候采用多媒体形象而生动的播放小蝌蚪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一非常直观的画面,将会有助于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中难点与重点的学习与理解。又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弄清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比喻的巧妙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在大屏幕展示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画面,就显得非常直观和具体了。
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制约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本上的例子有限,不能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强。毫无疑问这时恰到好处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会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借助多媒体视频教学信息的帮助,升华了教学。比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植物妈妈有办法》题材的动画片视频,把课堂营造为一个课文中的时空景象,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氛围当中再去了解植物传播种子,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创设情境,在赏识中激发兴趣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朗读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的情趣,在赏识中激起朗读和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入情入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亲近人物,感知事物。教师融情的范读,物随声出,可以唤起课文美的形象。如教学《春雨的颜色》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并根据学生幻想的童话色彩,让他们亲身走进春天,看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色彩,鼓励他们去大胆说。然后,我随机用轻柔、欢快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把春雨给大地点缀得多姿多彩的变化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我十分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的区别,让孩子们在我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并使他们感受到春雨的美。同时,我还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读,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音乐是一种特殊语言,配乐朗读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使读者更投入,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如《丰碑》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我把原文中的几段文字配上了音乐,那催人泪下的旋律,正好形象地烘托出了当时战士不怕牺牲、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感染,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对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我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小鹰学飞》一课,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既帮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又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强烈的“角色意识”使得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情感。
二、教给方法,在赏识中提高水平
我国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会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内容并不深奥,但阅读要运用到位,教师的讲解也要到位。因此,教师在朗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会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朗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年级升高后,孩子们往往对故事性较强的读物感兴趣,热情非常高,而对其他读物不太感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及时给予正确引导,经常给孩子们推荐一些书让他们去读,并时常和他们探讨里面的人物情节,让他们的阅读得到认可,并及时表扬有收获的学生。这样,就能变学生自发阅读为自觉阅读,变盲目阅读为有计划地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主,读中有讲、讲中有读,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意,并结合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先让学生充分读,并通过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亲自看到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就会感受到妈妈的伟大,读的感情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读完后,我趁机鼓励学生:“植物有自己的家,当你长大了,你会怎样离开自己的妈妈?”最后,我根据课文的文体结构让学生写一写:( )的妈妈有办法,只有要( ),就会( )。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
[关键词]低段语文课绘本开放
一、问题提出
低段的语文课本图文并茂,短小而富有情趣,语言精炼而琅琅上口,题材多样而都富有韵味。再加上老师一般都能认真备课,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总以为孩子肯定会非常喜欢我们的语文课,所以我喜欢向自己班、另外班,甚至是另外学校低年级的孩子这样的问题:你喜欢上什么课?语文课喜欢吗? 答案很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的语文经常连前三都排不上。有的甚至干脆说我不喜欢上语文课,细问原因,他们说,语文就是:学拼音、记生字、读背课文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课内外作业,听后哑然失笑。不得不说这些孩子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当孩子不怎么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能有多高效呢?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语文堂失去应有的魅力呢?我以为语文课过于封闭,是较为重要的原因。试想就那短短的几十个,上百个字的课文我们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来上,孩子怎么会新鲜如故呢?我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放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通过课文这扇窗接触、认识进而走入广阔的世界。开放我们语文课堂的方式与途径是多样的,通过研究与实践我发现借助与课文有关的绘本来开放语文课堂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绘本,又叫图画书,是一种图文配合、尤其强调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经典的绘本是一流的画家与一流作家的完美结合,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的,是最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优秀读物。新西兰的多罗西•怀特曾经说过:“绘本读物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什么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
绘本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亲情、成长、孤独还涉及战争、环保、甚至连死亡、离异等过去被认为不适合给年幼的孩子看的禁忌的社会话题也被作为绘本的题材。几乎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每个问题,可能有的每种感受都能在图画书中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共鸣。
我做了一个课题叫《借助绘本故事培养低年级儿童阅读能力》的课题,在实践中我们阅读了上百种绘本,在阅读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许多绘本与我们的语文课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结合这些绘本会更开放,学生更喜欢语文,能为低段的孩子播下喜爱阅读的种子。
二、课例引路
人教版二上第三课是《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告诉孩子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苍耳的种子是靠动物传播,豌豆的种子靠自己的豆荚来传播的,孩子们知道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文上所讲到三种传播方式就戛然而止了,那课文中说“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那究竟还有哪些呢?学生肯定会有疑问。如果这些疑问得不到解决那会局限孩子的视野,摧残孩子的好奇心。也许有老师也会补充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课外资料。虽然通过资料学生也能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印象肯定不深刻,因为通过具体形象思维的低年级孩子是很难想象另外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之前的准备阅读,我发现德国安妮•默勒文•图,王乾坤翻译的《一粒种子的旅行》和美国艾瑞•卡尔著、蒋家语翻译的《小种子》两本绘本就是课文最完美的补充。在上完课文后,我趁热打铁,马上时行了补充教学。
《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里,安妮•默勒向我们介绍了植物的种种“旅行”手段,例如老鹤草的“小勺子”、 田蓟的“小伞”、草莓的匍匐茎……种种奇妙的方法,让孩子们大开眼界,看得津津有味。本书的文字生动有趣,插图也精彩纷呈。作者在书中大量
(图一上的文字:老鹤草的种子躺在像勺子一样的小架子上,这些“小勺子”的功能如同投掷器,将成熟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抛去。)
(图二上的文字:树木的种子拥有真正的翅膀。在种子向下飘落时,风会把它们抓住,吹到遥远的地方。种子在空气中剧烈摇晃,飞速旋转,像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那样转动。)
运用拼贴手法,使得画面既充满艺术感,又深具真实感,让孩子们在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非同寻常的艺术享受。德国《时代周刊》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这本书是为孩子准备的,也是为那些因为回答孩子们的问题累得汗流浃背的爸爸们准备的……哪个孩子不想知道凤仙花、田蓟和草莓传播种子的方法呢?
有一位孩子听后写了这样的读后感(今天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叫《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绘本和我们刚上的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一样。比如课文上说苍耳可以挂住动物的皮毛来进行传播,绘本上牛蒡也会挂住动物的皮毛来传播;再比如说蒲公英可以飞,绘本上的田蓟种子也可以飞。我特别佩服大树的种子,它可真神奇,能像飞机一样飞到别处去。 看了《一粒种子的旅行》,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自然界是那么的神奇,我可要多看书。最后我想说:“我特别喜欢种子!”)
《一粒种子的旅行》是用各种形象的图画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各样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美国艾瑞.卡尔的《小种子》则是讲小种子从开始出发到长成巨人花再到它自己的种子也乘着秋风飞向遥远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小种子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其实告诉孩子们从种子到长成是非常不容易的。(原文摘录:有的飞得太高了被火热的太阳烧掉了(温度太高不行)……山顶的雪不融化,子冻得不能发芽(温度大低也不行)……有一颗种子掉进蓝蓝的大海里,淹死了(水太多无法发芽)……有一颗种子掉在沙漠里,沙漠又热又干,种子发不了芽(发芽需要恰当的水)……一只大鸟经过,吃掉了一颗种子……地底下,一只饥饿的老鼠把一颗种子当午餐吃掉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成功地发芽)……
简简单单的《小种子》,让孩子在欣赏迷人的四季变换之余,了解到生命成长的可贵与不易。有一个孩子听后写下了这样的读后感:(读了《小种子》我知道了:小种子躲过热、逃过冷、飘过海、飞过沙漠,从找食的鸟、饥饿的老鼠嘴边侥幸逃过,大家的竞争、别人的踩踏……从中我感受到种子的命运是多么脆弱呀!我们要爱惜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它们的到来是多么不容易呀!)
三、引发思考:
1.通过孩子们熟悉的课文及时、恰当地引入生动有趣的绘本阅读,能极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能点起孩子阅读的灯,让孩子走入广阔的阅读空间。
2.想要找到恰当有效的绘本补充课文的教学,需要老师对绘本有较深入地研究与学习。当老师自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绘本后,哪些绘本适合哪些课文的学习就会胸有成竹。如:人教版二上语文第20课《纸船和风筝》通过松鼠与小熊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当朋友发生矛盾该如何处理。在课堂中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英国的海伦.库柏文图,柯倩华翻译的绘本《南瓜汤》讲述的也是冲突中的爱和友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说教,但它所暗含的生活逻辑和感人至深的力量,将会长久留在孩子们的心里,并悄悄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人教版一上第9课是《影子》,而美国的玛西亚•布朗也创作了一本叫《影子》的绘本。当孩子从课内走到课外,发现课外阅读竟然是如此的精彩,怎么会不喜欢上阅读呢?
3.补充绘本的方式可以是课前,如在教学二上第16课《风娃娃》之前可以让孩子先读读夏洛特.左罗托夫文,斯蒂芬诺.雅塔图的绘本《风到哪里去了》;可以在课中进行补充阅读。如上文所提到的《南瓜汤》;可以在课后进行补充阅读,如在上好《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课后,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两本主题相似的绘本,一本是《一百万只猫》和《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4.如在教学有关神话和世界经典童话时,要特别关注这类绘本。如《九色鹿》、《丑小鸭》等文章就有同名、同内容的绘本故事。在与课文的比较阅读中,学生能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丑小鸭》能带领学生走近安徒生,进而去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参与文献
[1]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Vo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