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代诗词 鉴赏技巧

对目前的初中生而言,古代诗词鉴赏依然是其语文学习中令人头痛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古代汉语的不适应,对古代汉语学习的缺乏方法。很多学生为了提高鉴赏能力,甚至大费时间搞题海战术,这是极不可取的。通过平时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实践教学,笔者总结出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希望既能为同为语文教师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也能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技巧一:联系背景紧循本意鉴赏

任意给出一首古诗或古词来进行鉴赏,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诗词的写作背景。这里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本人所处时代,作品创作时的环境、作者的人生际遇等一系列背景。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内学习范围来看,学生应该熟知生平的诗词作者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陆游,陶渊明,杜牧,李商隐,刘禹锡,李煜,王昌龄,王勃等。对于其他的作者,属于课内已学习过其作品的作一定了解,完全性课外的,在试题中一般会给出注释及写作背景。当然,在课外增加对古诗词阅读量和对更多的诗词作者进行了解也能减少诗词鉴赏的陌生感。值得强调的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无人不知的作者,考察时有时还要对其一生的经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鉴赏出诗词的真实意义。例如:同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是其年轻时期所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是安史之乱后诗人过秦州看到百姓之苦,面对现实,表现忧国忧民,对百姓充满同情的作品。经过对杜甫本人的人生经历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是诗人于人生的不同时期写出,其背景,经历,思想都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联系背景、综合分析是鉴赏古诗词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探寻主旨、作者写作目的的重要步骤。不仅仅限于不同年代的不同作者,有时同一个作者本身的作品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只有联系背景鉴赏的诗词,才不至于偏离主题,脱离作者本意。

技巧二:利用注释综合整体分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的考察,一般对部分字词、典故、句子会有一定的注释,除此外诗词作品本身很多也有词题和序文。这亦对作品创作缘由与表达情怀有所说明。然而很多同学对这些诗词鉴赏的“引路石”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对诗词中的字词句意只是进行主观臆断,盲目分析,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例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考察了宋人高观国的《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很多学生对“高寒滟滟开金饼”一句极为不解,而注释中却已说明滟滟意为月光摇动的样子,金饼喻为圆月,倘若考生能充分利用注释和诗词整体进行分析,则第一小问“此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迎刃而解。其后之问“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则可综合整体分析,由注释中“圆月、月光摇动”可知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又由后文的“香雾冷、西风、客醉”可知作者后来的心情是忧郁、愁苦的。如此分析,词意了然。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按照综合层次之法分析可发现,其序文中的“丙辰中秋”已点明了创作时间,“兼怀子由”则点明了全词主旨,这样词的中心思想基本就能基本确定,其中一定包涵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以上两例所体现的借注释综合层次分析之法,简捷快速,即使是诗词鉴赏能力偏差的同学亦能不费吹灰之力而习得,如此鉴赏,孰能不乐。

技巧三:解析典故探寻中心主旨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以不同的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这里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代的诗、词、曲等体裁。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100套中考语文试题,现将其特征解读如下。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如把握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分析写作技巧、理解经典名句、品味生动词眼以及阐述阅读感受等。这些考点,在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和判断四种。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依旧围绕上述题型“做文章”。统计数据显示,四种题型中,简答类试题“独领”,占总题数的60.5%,填空类试题占总题数的20.9%,传统的选择类试题占总题数的17.8%。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题量最少的为1条,如山西卷、江苏南京卷等;最多的为3条,如河北卷、山东德州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题量约为1.84条,与前几年基本持平。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最高的为9分,出自四川自贡卷;最少的仅2分,如四川雅安卷、湖南益阳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分值约为4.29分(前几年稳定在4分左右),这一分值折射出“古代诗歌鉴赏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独特地位。

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材料的选择方面具有下列几项特征:

1. 课内古诗词“坚挺依旧”。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选择一直以课本中涉及的古诗词为主,其中《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经典篇目,如《望岳》(杜甫)、《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渔家傲》(范仲淹)等,尤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选择上延续了这一惯有做法。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考,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44家的文本选自课内(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62.9%。

2. 课外古诗词“大举挺进”。

近几年来,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开始选用课外浅易古诗词,2013年这一趋向越来越明显。在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22家的文本选自课外(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31.4%。为测评公平起见,不少省市所选古代诗歌呈现出“避熟就生”的特点——所涉及的作者很多系“非著名”之辈,比如李觏的《忆钱塘江》(浙江舟山卷)、徐元杰的《湖上》(四川遂宁卷)等。

从文本“组元”的角度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式大致有“单一课内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内”)、“单一课外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外”)、“两首课内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内比较”)、“一首课内古诗词与一首课外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外比较”)以及“课内古诗词与文言语段比较鉴赏”(简称“诗文比较”)等几种形式,尤以前两种居多。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首先,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术语。同学们平时应有意识地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常识,特别是涉及古诗词主旨评价、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等方面的术语,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要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从整体上分析把握词句内容和艺术特色,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53-01

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2、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5、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长期以来,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诗词鉴赏变成了语文教师个人的解

二、对策探讨

1、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3、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4、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5、加强对古代诗词课外阅读的指导

中学阶段的古代诗词教学,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讲解,自然对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同时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改变这一不利的状况,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高考;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11-01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自2002年开始,题型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材料为古代诗词曲,主要检测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答题的关键是要搞清诗歌的思想内容。只有在读懂了一首诗的主旨后,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它的语言或表达技巧。

提炼诗歌思想内容,方法很多。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记住古代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的分类,再根据自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去揣摩它属于哪一类,进而展开叙述。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很奏效的,但它先入为主的弊端也容易使自己的提炼“走眼”。其实每一首诗,不管如何晦涩难懂,诗人总会在诗中有所暗示。巧妙抓住这些暗示,或许是你开启诗歌思想内容破解之门的钥匙。

那么,诗歌的“暗示”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去抓住这些“暗示”?

一、题目暗示

赏诗先观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候标题能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打开一扇窗口,古诗词尤为明显。尽管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一般不会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应该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有不少诗歌鉴赏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笛”与“柳”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笛”所特有的表现力。所以,题目中“折柳”所蕴含的“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当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有的诗歌标题除了能点明作品的内容范畴,还能从中察知作品的情感主旨,像《赠别》、《淮上与友人别》、《送友人》这三个标题,含“送”“别”字,自然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江陵愁望有寄》、《书愤》、《静夜思》、《哭晁卿衡》、《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诗全的情感和内容。有些诗词的话言含蓄蕴藉,仅从诗歌内文很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了诗题,茅塞顿开。比如99年高考题《题李凝幽居》,通过题目中“幽居”二字的暗示我们就可推知作者在本诗要表述的是对闲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思想的向往;杜甫五律《倦夜》,就叫人感到蹊跷:疲倦只会在人们劳作之后,怎么会在应该是人们休息安眠的夜晚?这是怎样的―个夜晚呢?诗人为什么疲倦?这一系列问题紧密联系,是解题的钥匙之一。如果能从思考这些问题去解题,定将事半功倍。

二、注解暗示

赏读诗歌,别忘了看注释。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帮助考生准确理解诗歌,往往在诗后有一些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还有的更是有意无意的“泄漏”了本诗的主旨。对于这些注释,我们不能忽略不看或掉以轻心,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其中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绽放、傲然独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三、诗眼暗示

鉴赏诗词,千万要去寻找“诗眼”,这是提炼诗歌思想内容的最有效的办法。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暗示或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或句子。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诗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成了所谓的“诗眼”。这些“诗眼”,如果是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是句子,它常常是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找到了“诗眼”,就等于打开了诗歌思想内容的大门。

四、用典暗示

用典寓意,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方法。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中的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诗歌中运用这些材料,就叫“用典”。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宣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有时遇到不便直说的地方,或为了追求含蓄,往往运用典故,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的方式有“直引”“暗引”“化用”“反引”等。理解典故也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理解诗词的含义。

借助意象暗示诗歌思想内容,也是古代诗词常见的手法。借助常见文化意象提炼诗歌思想内容,依然是诗歌鉴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常见文化意象”是指古代诗词作者采用的富有固定感彩和象征意义的景或物。如浮云与游子,丁香与忧愁或情结,梅与高洁、傲视,梧桐与凄凉、悲伤,月与相思,香草美人与忠臣和道德理想等等。而这些意象的寓意历代相传,具有约定俗成的共识,为大众所熟知。在鉴赏诗词时,找到并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帮助我们提炼诗词的思想内容。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词鉴赏 阅读 高考

高中语文大纲中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诗词鉴赏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比较费劲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困难。但是诗词知识又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古代有着数量十分庞大的诗词作品,而正是由于如此的丰富,以至于当我们面对这座知识宝库的时候,我们教师往往是力不从心、望洋兴叹、发发感慨。教师尚且如此难以把握,何况学生呢?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上看,我认为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师无法传授给学生鉴赏诗词的一般规律;诗词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即学习容易考试却难;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就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同一首诗,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鉴赏。虽然诗词鉴赏是很自我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只注意个人因素而产生的鉴赏差异,就得出诗词鉴赏没有共同的规律,也不合适。对于循规蹈矩的学生和年逾古稀的教授专家而言,他们眼前的一首诗词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也因为这种不同的存在所以很多人在解读诗词时不过是跟着自己的感觉、依据自己的所知信马由缰地进行诗词鉴赏。

目前高考涉及于语言、修辞、表现手法、情感世界、社会生活、民族精神等不同层次的考点。因此得出从语言到情感,再从诗人到社会的一个鉴赏路线。但是涉及面又广而泛,因此,我们不能仅受助于高考的复习资料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就算学生机械式背会了所有的诗词及知识点,也难以进行鉴赏,因为它太活了。

诗词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展示要求颇高。讲解诗词的开端,要介绍一些背景方面的知识,但是往往教师的指导也含糊其辞,无法正确展现。因为教师本身对诗词鉴赏也不甚了解,错误地把诗词知识当作了诗词鉴赏方法,教师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诗词知识,而不是鉴赏知识。

究竟如何鉴赏一首古诗词呢?鉴赏一首古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词的主旨

这要求我们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这样在理解诗词含义时不至于空穴来风。

二、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

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社会关系构成诗词不同的写作背景。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时代背景去鉴赏,才可能领会到诗词的美妙。

三、联系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韵味

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理解和鉴赏的结果也将互不相同,诗人的写作风格也是诗人的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的表现。

四、联系诗词本身的特点分析领悟诗词的内蕴

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就要仔细品读,逐字推敲,字字珠玑,慢慢把握全诗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把握意象、弄清用典、注意炼字、把握诗眼等手段来剖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