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1.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由于缺乏完整的保护管理制度,相关责任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大部分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在维护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此外,一些企业就算建立一系列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的制度体系,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却不理想,影响制度化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的实施。

2.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大部分企业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在设备管理人员方面配置不齐全。此外,由于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相比于其他行业较为恶劣,而企业却没有相关激励制度与手段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导致给排水设备管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无法在管理中投入饱满的热情,导致设备管理质量受到影响。

3.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缺乏养护资金

近几年,我国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的投入量随着工程数量的增加而加大。而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单位过度追求项目建设以及融资,忽略给排水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导致设备养护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进行相应的施工设备的养护工作,进而养护工作无法满足要求,使整个工程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策略

1.完善设备管理体制

健全的给排水设备管理制度能够引导给排水施工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使给排水施工设备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必须提高对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其重要性,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应考虑长远的发展,做好设备管理机制的规划,使与工程相关的各组织与个人的权责得到明确,为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开展时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2.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的日常管理中,应培养设备管理人员的养护意识,并正确引导其进行给排水设备的管理。建筑工程企业应积极对设备管理人员开展相关思想教育活动以及专业培训,加强设备给排水施工设备管理人员的保养意识以及专业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充分掌握设备管理要点,以便在实际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为给排水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还应提高对施工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使施工设备管理人员在实际施工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工作。此外,对施工设备管理人员实行责任终身制非常有必要,将设备管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给排水施工设备管理工作质量联系到一起,使施工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得到提高。

3.加大设备管理资金投入

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管理设备管理中,应根据实际工程的规划与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计划,提高设备养护管理资金的分配。在给排水设备管理资金预算中,应将设备的最长使用年限作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工程资金总投入情况,进行管理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统筹预算设备管理。

4.及时更新给排水施工设备

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类先进的新型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中去,然而我国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存在设备落后、老化的问题,导致施工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对给排水施工设备进行更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建筑企业应及时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并加强给排水施工设备的保养,减少设备的维修频率,进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5.加强给排水施工设备的养护检查

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应具备足够的防范意识,加强对设备的检查与保养力度,特别是一些容易出现问题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此外,还应制定设备养护考察制度,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针对给排水施工设备的养护与检查中的不规范行为,应根据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行处理。

三、结语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 安装 工程设备 施工 过程 质量 管理

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施工包含了其他专业的管理内容,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组织与协调是其关键的作用之一。建筑的使用质量高低由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决定。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作为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的工程设备安装,其安装质量对于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建筑工程的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备安装市场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下面就建筑设备安装的情况进行阐述。

1 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设备安装项目和种类目前也越来越多,概括起来有建筑电气(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建筑给排水(包括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空调系统、防排烟系统、楼宇可视对讲及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电梯工程等,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采用招投标形式进行,一般都是有实力的单位才能中标,但是很多大的承包单位不做具体工程,一般是在将整体工程投标后,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或者节省成本,再分包给多个小公司进行,然后,本身现场跟踪只是派驻几名技术人员。并且派驻的技术人员也只是有时候过去检查下工作进度。还有就是大多数小公司企业技术力量薄弱,这样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留下设备隐患。因此,为了提高工程设备安装质量,我们需要加强工程设备安装的监督与管理。

2 机电设备安装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观感差

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质量和观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级民用建筑越来越多,如:高档办公楼、豪华住宅和星级饭店等。尤其在这些高级民用建筑中,对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但是,建筑设备安装存在的问题往往带给人们一些遗憾,如:客房卫生间卫生洁具、五金配件不在装饰缝四角中间;楼层走廊吊顶喷淋头、风口、灯具的布置歪歪扭扭不在一条直线上;内墙上同类型开关、插座面板位置高低不一等现象,给工程留下永久的、观感不美的遗憾。

2.2 建筑机电设备噪声大

我们都知道,设备机房是产生噪声与振动的主要根源,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建设工程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学校、医院、综合办公楼、高级酒店等建筑,对噪声与振动控制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当今建设工程中不应忽视的问题。

但是设备机房分别安装有冷冻机组、空气处理机组、各类风机、空调循环水泵、冷却塔、变压器、暖通和给排水等动力机电设备。这些设备运行时会向周围空间辐射噪声进行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建筑设备的安装人员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噪声处理。

3 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过程的管理

随着建筑设备安装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涉及多种类的设备的安装,而且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在此对建筑设备的安装管理进行论述。

3.1 安装施工进度管理

我们知道,整个施工队伍组织水平的高低,反应能力的快慢,施工设备的利用率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来反映出来。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并且按施工工程计划,将施工总计划中的各个小目标和控制点分解到每一项、每一天的工程目标中,并严格按照计划编制详细的日计划、周计划、旬计划、月计划,并及时对每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协调。项目管理者不仅仅要定时检查施工进度,还有督促施工者按照计划完成相应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安装工作顺利完成。

3.2 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我们知道在建筑市场中竞争非常激烈,并且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厉害,这样,建筑品牌效应非常重要,由此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质量管理人员应正确处理工程质量的检验和工期问题,使全体施工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因此,项目部管理人员不仅要分工明确,做好本职工作,抓好产品质量。同时应专门安排一个岗位就是测量技术人员。质检员在施工过程中要负起责任,应随时检查所安装的设备和管线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这样就能真正起到把关、控制质量管理的作用。其次,多数施工企业操作人员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上岗的工人,真正的暖卫及通风空调技工很少,高级技工几乎没有。尤其目前推广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方面,大部分企业也缺少相应工艺标准。同时农民工不经过系统培训,也很难把握专业技术,但在实际中很少对农民工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所以,在施工时一定确认施工人员的素质是过关的。

3.3 设备安装安全管理

安全是排在首位的,是所用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也不能例外。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工程中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或者出现不当措施,将会造成严重的财产、人身损失,其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控制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来遵循,其安全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对施工操作者做好专业的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其次,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充分配置安全控制所需要的消防设备,并不定时的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更换;第三,做好安全防范,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部消灭在萌芽状态,施工管理者进行安全体系建设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这样如果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4 质量管理

我们都知道,在目前的工程施工中,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4.1 施工前图纸设计质量的控制

在进行图纸设计时,合理性和简洁性是一个首要的要求,这样能保证施工人员能够读懂图纸,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补充、完善图纸中的不足。

4.2 机电安装设备的质量非常重要

在施工阶段严格控制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进入现场,因为原材料是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评定,并建立完善的原材料追溯制度论文。

4.3 施工工程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者要对施工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和登记。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工程,绝不手软,不能进入下一道施工程序。设备安装施工者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注意施工操作的规范性,不能随意变更作业方式和作业操作范围。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应用设备的技术性能也日益完善。建筑设备安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逐步发展成多工种和具有多技术结合的工作,在工作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和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来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周常斌.浅谈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心,2009.12.

[2]马海燕.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机电信息,2010.(36).

[3]曾祖名.浅析建筑机电设备施工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4).

[4]程远平.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管理[M].科技出版社,2002,5.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研究,分析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同时提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度保障和标准完善。

1、前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能源的需求,而相对于地球限定的资源,出现了能源危机。而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5%的能源用于其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建筑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减少建筑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是建筑的两大主要日标,也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可持续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议题,从最初的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到后来的能效建筑、环境友好建筑,再到今天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和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健康和节能。

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1)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化境。在设计中,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例如南方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这三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在北方,需要在建筑墙体中加仁非常厚的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因为北方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可高达40℃以上;而南方室内外温差一般不超过10 0C,这种气候条件下就不需要特别加强墙体构造来保温。

(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土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环保健康和节能,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例如合理使用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1/3左右的能源费用。低能耗高效能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技术等在建筑的使用,将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②建筑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3)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3、绿色建筑的质且控制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质量控制,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支持,需要有标准来衡量和指导建筑。

(1)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2)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智能建筑 系统论信息论 可持续发展 人本论 产业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业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建筑物单体的高度与体量急骤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规模的增大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不仅体现在高度与面积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内分层区具有办公、酒店、商场、公寓、娱乐等使用功能)。各类使用者对建筑物的服务要求多样化与服务性能日趋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条件与环境的舒适性、与社会和人际沟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间的安全性、设施服务的完善性、管理组织的严密性等。在解决这些复杂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群的功能特征日趋明显,出现了中央商务区CBD ( Center BusinessDistrict)、休闲商务区RBD ( Recreation BusinessDistrict)、工业园区、行政中心区、经济开发区、住宅小区等特定功能的区域。现代城市管理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建筑群与建筑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这对智能建筑提出了新课题。在美国“911”事件之后,建筑物的防灾、减灾及反恐等安全问题凸现,建筑物中的消防、安防、防灾及应急供电等已不可缺少,唯有借助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才能使之精准、有效、稳定与可靠地工作。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丽莹(1983-),女,河北平泉人,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余晓平(1973-),女,四川自贡人,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2087)、重庆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39-02

应用本科院校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目前此类高校探索的一条发展之路。刘尚蔚对工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生产实践—科研创新—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取得了企业、高校、科研的三赢效果。[1]易洪雷、薛元、张彩云等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提出了“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企业技术中心为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全面合作联盟”的实习基地运行模式,实践中效果良好。[2]邓书辉、杨忠国等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提出了订单式的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并对教学过程和效果做了相应的分析。[3]张琇等探讨在生物工程专业将科研项目研究融入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中,构建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模式。[4]

本文以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可以为建环及相关专业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其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5]重庆科技学院将建环专业本科教育定位在应用型工程高级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在人才培养上更应重视应用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习、实验和设计三类。

1.实习类实践课程

实习类课程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在第一学期,为期2周,学生现场参观暖通空调、制冷与燃气系统,了解建筑设备与系统在工业、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明确就业方向。生产实习在修完主要专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之后的第六学期末,为期5周,如利用暑假,可延长至近3个月,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多以工程师和施工队长助手的身份参加工程施工和现场管理等工作。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毕业实习在第八学期,为期4周,学生重点选择与毕业设计(或论文)有关的内容进行毕业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活动能力、与人共事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

实习类实践课程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生产实习环节,主要问题是:实习单位联系较难,面对有限的实习单位,学生挑选的机会少,部分学生选择不十分对口的实习单位以及实习内容,使得实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于控制。学生主要采用投递实习简历、亲戚朋友介绍、指导教师推荐等3种方式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联系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出于人身安全责任考虑,部分企业拒绝接收实习生,部分即使接收实习生的企业,也只安排其从事简单的文案工作,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二是出于商业信息安全考虑,企业担心内部资料因实习生而泄露,部分企业表示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便可接收实习生。三是出于企业盈利角度考虑,认为培养实习生付出的人力物力大于实习生为其带来的收益。

2.实验类实践课程

实验类课程主要包含课内单项实验和集中实验。课内单项实验是穿插在理论课内、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的理解而进行的实验。集中实验是一个融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期3周。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独立完成综合实验项目的图纸设计、实验调试、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建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专业实验往往涉及对某个系统如空调、通风、制冷系统的认识,系统是有生命的,其实验应具有可调适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启发性。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部分实验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学生4~5人一组,按照实验规程操纵设备按钮即可完成实验,往往忽略了对实验设备本身和实验原理的掌握,实验缺乏创新性和可调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不动脑的现象。二是学生实验主动性不强。学生仅把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实验看作获得学分的唯一途径,实验缺乏探索精神、惰性大。

3.设计类实践课程

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

(1)设计题目相似性大。教师安排多人采用同一相近题目,例如,设计题目同为“办公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仅将设计地点定为北京、上海、武汉等不同城市。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借用同组同学的设计说明“模板”,更改数据而完成自己的设计,出现设计前后矛盾、方案选取不当等重要错误。另外,题目相似不利于学生在设计中扩展专业领域的知识。

(2)设计题目难度难于控制。每位教师所给出的题目的难度不一,有失公平,难于挖掘学生潜力和能力。

(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目前,新进青年教师普遍学历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给出的设计题目中涉及对实际工程或者新行业规范理解和分析的内容较少,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设计手册或者教材中的设计步骤计算,但涉及到与工程规范相关的方案、参数、设备的选取,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教师也不能结合当前专业发展、实际工程案例、工程规范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培训企业员工、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企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前文所述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实践,分析三种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模式。

1.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模式

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的理论课程在学校完成,实习和设计类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理论知识在企业实习中得到深化和升华。企业需要实习生的目的:其一,人才储备;其二,人力雇佣。高校派出实习生的目的:学生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下面举例说明:重庆科技学院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2009级9名本科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9名学生被分别派至设计组、检测组、模拟组,每名学生由一名指导教师指导。设计组主要从事空调和给排水系统设计工作;检测组到工程现场进行节能检测,并协助教师完成检测报告;模拟组利用软件进行流场、噪声、光环境模拟,协助教师完成评价报告。实习效果评价方法为:指导教师在月末评价实习生的工作情况,企业根据评语和工作量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实习结束返校后,校内指导教师组织学生答辩,给予相应的实习分数和学分。实习的整个过程,学生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学生的工作行为;同时,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毕业后就业融入企业的时间。近几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美的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重庆海润建筑节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且每年都有实习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2.共建共享实验室模式

设备厂家或者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建共享实验室:高校提供实验室场地,双方或者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双方提供人员参与实验室建设。所建实验室一方面用于设备厂家的设备展示、产品研发或者科研院所的科研实验等,另一方面用于开展学生的创新性、系统性实验。例如,重庆科技学院与美的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共建了美的实操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建环实验中心,重庆科技学院提供150平米场地,美的公司出资设计和安装实验设备(美的产品),空气能热水机,风冷热泵,直流变频空调,中央空调,多联机等,设备、管路、阀门等附件一应俱全。实验室投入使用后,企业利用其向客户宣传产品,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重庆科技学院利用共建实验室开设实验课,如集中实验周可开出综合创新实验项目20多个,如建筑设备运行能效监测、热舒适性实验、房间气流组织实验等。利用实际设备和系统进行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设计的灵活性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对空调设备和系统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基础。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外聘研究员模式

企业与高校教师签订外聘研究员协议,以简单的方式确定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规定两者之间责任和义务。企业定期向教师公布研究课题,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背景自愿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例如,重庆科技学院多名教师与重庆海润建筑节能技术研究院(开展公建节能,通风技术产品,地源热泵等项目研究)签订外聘研究员协议,研究院从自身的产品和项目出发,拟定科研课题,定期向教师公布,教师根据自身的科研特长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双向选择后签订协议。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科研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教师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工程素质和科研能力,教师可以在研究项目中选取题目,设定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论文选题,完成课题的同时完成了毕业设计或者论文环节的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本文基于校企合作提出了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共建实验室”、“外聘研究员”,以建环专业为例的实践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应用本科院校学生在实验、实习、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权责易分,易于实现双赢,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三种模式还未能完全发挥校企的合作潜力,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将继续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

参考文献:

[1]刘尚蔚.工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57-159.

[2]易洪雷,薛元,张彩云,等.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39-142.

[3]邓书辉,杨忠国.建环专业“订单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