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中等城市;规划布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尤其是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现状

我国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布局在建设中,要注意切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力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要注意认真进行现场勘测、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了解明确群众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需求情况和当前建设的满意度,围绕群众并以经济情况为基础的相应的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布局,而当前我国在此问题上主要采用的是“一主两副一轴”的空间结构的布局,以城市的建筑中心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实现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优化,努力形成功能综合的公共服务设施结构。同时在中心广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文体服务中心、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公园、特色商业街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而对于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整合方面,主要是以部分区域进行有机的整合,例如对于某一集中兴建的开发区进行单一模式的有效整合,但这种建设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在布局和规划中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统一,因此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地针对某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集中的建设,其力度和规模之大让群众得到了一定的好处,但是从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的总体规划来看,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和科学性,这是当前我国中等城市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布局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城市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统筹规划

中等城市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中往往定位于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发展,而对于全局缺乏统筹规划,在规划布局方面的统筹力度不够。在规划部门也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设施配置指标上产生分歧时,没有明确的制度予以支撑,而规划部门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力度不大,造成区域分散、各为一体,从而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不能实现定点定向突破,不能有效发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聚焦效应,实现规划布局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

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建设要切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认真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精细化水平,要细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内容,因地制宜地将教育、体育、养老、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协调起来。当前我国中等城市在对公共设施规划布局中的质量和科学发展方面的定位和规范性建设上,不能有效实现对公共设施自身的内部功能结构、建筑质量和建筑风格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无法保证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持续性发展。尤其在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衔接上没有有机的融合机制,不能切实保障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布局中的公平公正。

(三)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

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在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问题,由于中等城市发展速度较慢,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中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而政府工作纷繁复杂,要切实保障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的及时和有效地投入实非易事。尤其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要充分满足群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的实际需求,但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远远不够的。从整体的布局上看,开发商的公共服务设施只是拘泥于开发区域的规划,而从城市整体的规划和人文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断层。从公共服务设施的长远发展来看,公共服务设施的所有权问题也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三、解决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问题的对策

切实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中的问题的,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统筹规划

要实现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有效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调度能力,将公共服务资源规划建设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有机协调起来,平衡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科学规划布局,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适度空间预留,给经济社会发展下的未来公共服务需求留足建设和发展的空间。要根据地域特色和风俗民情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不居中,要注意明确考察当地群众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在规模结构上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超前性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通过统筹规划实现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管理工作的加强,要侧重于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科学水平。

(二)提升精细化水平

有效提升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精细化水平,要完善配置原则,充分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开放性特点,探索基于生活圈理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建设融入人性化和科学化理念,认真考虑群众的工作、生活中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中,要以便利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要求,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精细化水平。

(三)创新融资和建设模式

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资金支持,要创新融资和建设模式,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中的融资渠道,引领各方面的公益资金或个人资金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扶持,通过进一步明确投资、建设和产权体系,实现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政府和企业资金的有效整合,有效完善规范高效的公共设施融资体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布局和统筹规划。

总之,在当前我国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日益重视社会需求结构的发展变化,将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水平和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到地域和群众的需求,逐步实现中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和规划布局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宋洁尘、刘洋.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12(01):82-84.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差异性需求;小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给方式逐渐向服务型和盈利型模式转变。原来政府和企业等单位所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来承接。因此,社区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如治安、卫生、公共场所、医疗保健、就业、住房、养老等)需求日益迫切。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的基础。

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加强了对小城市社区的建设,但从实施情况看,小城市社区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比大、中城市难度更大。小城市观念更新、体制改革、社会变迁的速度都远远落后于大城市。无论是人们的身份性质,还是区域状况,都比城市社区有着更明显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1】小城市社区发展滞后,已成为目前我国社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 社区相关概念及分类

1.1社区

中办发[200023号文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对所指社区是“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及规模调整后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本文所使用的城市社区的概念,亦即中办发〔200023号文件中对城市社区的界定。而小城市社区就是指那些处于小城市、县城或城乡结合部的社区。

1.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了便利社区居民生活、满足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方便社区管理而建设的相关硬件服务设施和软件服务设施【9】。

本文通过梳理和整合规范和文件【7】【8】中有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结合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发展需求,选取以下设施作为研究对象。

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包括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图书室、社区科普站,青少年、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体育服务设施,指社区健身设施(社区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室内活动室等);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设施,主要有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教育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幼儿园;社区福利与保障(援助)服务设施,包括老年人综合福利设施,含残疾人服务中心、社区心理咨询室、社区法律咨询室等;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包括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家政、就业指导、咨询等综合服务)、警务室;以及社区商业金融业服务设施。

2东平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卷调查

2.1典型社区的选取

通过对县城所有小区的分析,东平县城综合了商品房社区,单位型社区,村转居社区三类社区形式。

单位型社区依然是主要居住模式,由于社区建设年代较早,设施配置的标准较低,存在设施老化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建委家属院,交通局家属院。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建设的早期开发小区型社区,多采用比较传统的规划布局手法,空间紧凑,人口密度较高,配套设施不全,如佛山小区。新建居住小区,建筑质量较好,社区服务设施配置较完善。村改居社区多位于配套基础差的城市边缘区。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供应严重滞后与低效,居民构成以就地安置的拆迁户为主。

通过以上分析,分别选取了2个新建商品房社区、1个旧商品房社区、1个单位型社区和2个村转居社区作为调查点。 基本涵盖了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3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

(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配套层次单一

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以街坊级为主,缺乏居住小区级配套。

设施类型滞后

旧式居住小区仅有半数建有基本的配套设施,且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落后等问题;新建居住小区虽然基本都建有配套设施,但其中多数是物业管理,并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除了个别高档住宅区之外,所有的社区都缺乏文体设施,社区图书室、阅览室等几乎不存在,体育健身设施及场地的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社区医疗设施实质上均为个体私有,并非为社区居民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

③建设标准偏低,存在质量问题

(2)原有标准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现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层次的居民对于社区公共设施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的部分内容难免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住房商品化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侧重于营利性设施类型,公益性项目和经营型项目的建设程度差别大。社区福利设施、文化活动站等普遍缺乏,而以经营为目的的第三产业服务项目品种繁多。

(4)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有限

小城市的社区服务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和推动,许多社区应配备的基础设施会迫于财政负担而缩水甚至取消。小城市资源配置有限,单位制社区和商品房社区的设施由于管理体制、营运成本等诸多原因无法资源共享。

2.4问卷调查概况

通过本次调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小城市社区居民属性的群体特点,分析居民对设施的群体需求偏向;

居民对社区管理和社区生活的认知,分析居民对社区生活的需求程度。

(3) 小城市社区居民属性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群体所需求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侧重情况、对配套设施的依赖程度,以及利用周边城市设施的情况;

(4) 小城市社区类型差异性,分析不同社区对设施的需求差异。

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

(1)居民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收人消费、家庭结构等,结合政府资料作为影响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基本人口特征考虑;

(2)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偏好,需求及评价,作为居民需求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

3影响小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差异的因素分析

3.1居民结构

3.1.1居民年龄结构

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变化较大,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由于受身体状况、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有着不同的需求。老年人增多的趋势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较大,对其依赖程度最高。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等托老服务。而中青年人群对社区生活的依赖性较弱。

3.1.2居民阶层结构

社区居民的阶层化带来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上的差异。经统计分析,随着文化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地位等的不同,其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设施需求程度和对社区的认知均有较大的差异性。文化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地位越高,对文体娱乐设施的需求越高,在生活习惯上对社区的依赖越小,对社区的归属感越弱。文化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地位越低,对基本生活设施如幼儿园,医疗卫生的需求越高,在生活习惯上对社区的依赖越大,对社区的归属感越强。由于收入的不同,小城市社会各阶层享受的社会福利有较大差异,低收入阶层依然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最强烈。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温江位于成都市中心区正西16公里处,辖柳城、公平、涌泉、天府等4个街办以及永宁、万春、金马、永盛、和盛、寿安等6个镇,现状总人口为45.7万人,辖区面积277.6平方公里。

成都将建设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2010年编制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开创性地提出“九化”理念,作为指导成都规划建设的总要求,“九化”导则提出的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配套标准化等要求对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温江区为成都市4大新型卫星城之一,生态条件优越,作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应将高端现代服务业与宜居功能有机融合,而公共服务设施是宜居的基础,对于温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未来成都大都市发展中,温江作为新型卫星城,肩负着城市人口、产业和职能的转移,以及自身功能完善的重大战略使命。因此,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不能仅仅拘泥于现状城市和社会发展水平,而应以未来新城职能的完善为导向,重新考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和规划布局。

二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确定

(一)概念界定

1.卫星城

卫星城的一般性定义为:现代卫星城市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

2.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以政府为主体或其他社会组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是公众共同享用的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商业金融服务设施、邮电设施等。

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服务,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关系到公众享有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居民的切身生活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性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相关标准分析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以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及其各项指标作为依据,目前指导公共设施规划的规范主要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CBJ137一9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一93)、以及《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一93)。另外,2010年成都市颁布了《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按照“功能齐备、标准完善、集约复合、品质提升、建设同步”目标分类明确了以5万人、1―1.5万人为服务对象的居住区、基层社区的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布局、项目设置及功能要求、建筑规模。这些都为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提供了依据参考。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项目和建设指标可根据用地的组织结构类型和周边的设施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叠建,但不能低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项目和千人总指标,当规划用地内的人口规模介于两级之间时,在配建下一级配套设施项目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增加的人口规模及周边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设施内容并增加相关指标。

2.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指引

(1)公建配套设施分级

大区级:大区级公建配套设施以本地区约20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服务于由自然地理边界和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的功能相对完整的区域。大区级公建配套设施中心宜设置购物中心、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共活动广场等设施。

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以一个居住区约5万人为服务对象,宜集中设置(除少数设施外),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或邻近公共交通站点形成中心,为居民提供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以一个社区约1-1.5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宜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集中设置。

(2)地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准则

地区级公共设施保证实现居民在步行30分钟、自行车10分钟、机动车5分钟内可达,用地规模控制在21~25公顷,与地区公共绿地广场共同形成综合的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三)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设定

1.标准设定原则

统一性原则: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体系及标准,按照此标准对各组团现有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调整

均衡性原则:按照均衡性原则,结合温江区规划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集成集约原则:引导公建配套设施集中集约建设,功能复合集成,形成有特色、有活力、易识别的中心场所,方便居民使用,并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规划控制、实施和管理。

2.标准的设定

根据温江的现状规划水平,在以上原则下,结合国家标准、成都市规划标准以及温江区已有的专项规划,提出了同一级别和不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1)同一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同一级别公共设施应通过规划预留中心用地的方式进行布局,形成各级集中的中心。鼓励同一级别、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设施集中组合设置。如行政管理设施、社区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等可集中采用叠建的方式。

功能相对独立或有特殊布局要求的设施可相邻设置或独立设置。如教育设施、运动场、派出所、公交战场等需要独立设置。

(2)不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不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设定了温江特有的“区级-居住区级-基层社区级”三级配套设施标准。区级公共设施是指以温江区整个城区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设施,服务于由自然地理边界和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的功能相对完整的区域,服务半径一般为1500――2000米,人口规模约为20万人。居住区级是以居住片区的中心为核心,服务半径一般为800――1000米,人口规模约为5――8万人。基层社区级主要以一个社区为服务对象,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服务半径一般为350――500米,人口规模约为1――1.5万人。各级设施对应设置项目见下表:

三、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同一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温江区分区规划确定城市形成“两心一轴”格局,“两心”是指旧城中心和新城中心;“一轴”是指光华大道――柳城大道为城市发展主轴线。根据温江作为大城市的同一级别公共设施标准,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两心”设置了旧城中心和新城市中心两个集中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温江区由单中心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向多中心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中心的转变。

旧城中心是以商业和文教为主要功能和服务方式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着重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问题;而新城中心是以行政、文化和体育为主要功能,以叠建的方式进行集中组合设置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新城中心与原来旧城中心的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互补,扩大了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和服务种类,也提升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级别。

(二)不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配置与布局

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结合温江区各个居住片区的人口容量和服务半径等,配置模式采取了分层分异、综合开发的模式,设置了三个配套等级:区级、居住区级与基层社区级。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主要有两个公共服务设施中心:旧城文教商业文教中心和新城行政文体中心,主要服务于温江整个城区;居住区级中心除老城区组团之外,规划共形成新居住区级中心28处,平均5.5―― 5.6万人一处。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别布局在各个居住片区,其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半径为350――500米。

四、结论

在往新型卫星城转变的过程中,温江选取区级――居住区级――基层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分级配建,并优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从数量、种类、设规模等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大提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为把温江建成“宜人成都”中最具魅力的都市品质新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周岚,叶斌,徐明尧.探索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南京城市新建地区配套公共设施规划指引》介绍.城市规划,2006(4)

[3] 成都市规划局,《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2010

[4] 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试行),2010

[5] 陈力松.从几个转变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与规划.福建建筑,2004/5

[6] 刘佳燕,陈振华等.北京新城公共设施规划中的思考.城市规划,2006/4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实践教学工程中心交通环境

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在工科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分别开展以工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教育改革,以改变以往的通才教育模式。近10多年来,围绕高职院校新的发展环境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我国高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相继成立各种“工程中心”,开始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这些迅速发展的工程中心是顺应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趋势和培养现代工程师的客观需要,在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目前,这些院校的“工程中心”改革主要围绕实践教学基层与顶层体系设计、实训室硬件平台深度与广度建设以及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层次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绩。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发展契机,加大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启动工程中心建设,在各二级学院组建多种类型的“工程中心”。我校交通与环境学院是这类“工程中心”建设的首发单位,目前已开展为期二年的建设,逐步建立起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多学科专业的“公共服务型”教学服务机构。

1、“工程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国内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尚属初步阶段,许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意识,未能有效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长远利益和价值,加之国家缺乏相应的用人法律及政策,往往因为短期经济效益以及存在对学生实习安全隐患的考虑,对高校实习生拒之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工程中心”类实践教学部门的建设营运而生,弥补实践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工程试验中心”等相关实践教学部门,旨在营造现代技术实践训练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从各高校的“工程中心”的教学成果来看,各学校的课程特色以及创新点比较雷同,缺乏系统理论指导,许多实践教学内容仍然以传统实践实习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工业技术的基本要素,未能有效的吸收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许多高校的“工程中心”的训练载体设计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大多数高校的“工程中心”建设,以专业类群为出发点,对于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较少,实训室功能建设缺乏集约化规划,影响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效率。此外,高校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缺少重视,往往是教研室专职教师来兼职担任,并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程序,管理部门不明晰,激励政策不明确,导致管理举步维艰。加之兼职实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对实训设计、实训设备、学生安全管理缺少意识和责任感,致使学生实训沦落为课堂实验的重复操作,造成实训教学资源浪费,不能满足创新型、综合应用型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程中心”自创建以来,在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从定位、运行效果和评价来考量,还存在不足。以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为例,该部门在组建过程中受到校领导、院领导的支持,在形态意识上得到较高的定位,然而从实际的运营情况来看,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已然沦落为实训室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往往体现在实训室日常管理、设备维护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对于发挥实践教学的设计、实训室的建设、校企合作、科研服务、社会服务等职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交通与环境学院是新建设的学院,以交通类专业和建筑环境类专业整合而成,专业互通性低,加之经历新校搬迁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训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各专业现有的实训室场地日益局促、设备老化,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随着我校骨干校建设的推进,学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必须从行政职能划分,部门定位,人员组织建设、平台打造、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我校培养创新型、综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人才等方面发挥作用。

2、“工程中心”建设思路

根据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组建目标及研究的内容,将“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分为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四大板块,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组织框架图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主要围绕基础实训教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创新实

训教学内容开展。实践建设平台,旨在打造校企合作、科学研究、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最终服务于城轨、汽车、建筑以及环境等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组建由专职实训教师、校内兼职实训教师(专业老师)、企业专家和实训教学助理(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重点进行管理制度、文化制度的建设。

“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实践教学设计、服务、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

建设是重点,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均围绕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服务。“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调动实训教学成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互动、开放的实训环境。

3、“工程中心”建设实践探索

(1)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项目建设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主轴,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均参与服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校企合作、科学研究、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等项目,致力于打造新型的实训项目与环境,为创新型实训教学服务。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工作思路,与多家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合作,改变原来单一的训练模式,通过创建“环保及医药标准物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电子废弃物回收及环保处理实训基地”、“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斯维尔杯BIM模型大赛”、“地铁义工志愿服务基地”等项目来支撑创新实训教学。专职实训教师、兼职实训教师和企业专家,根据上述具体的项目,结合实训硬件环境,共同设计创新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如图2所示。

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由“工程中心”统一规划,成立建筑项目部、汽车项目部、交通项目部以及环境项目部等实践教学小组,以项目驱动工程实验,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扩展专业知识领域,由“定制”向“设置”转化,促进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每个项目部设一名经理,由专职实训教师担任。自“工程中心”成立以来,已建成“中德机电合作项目”、“广东省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汽车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水质检验工技能鉴定”等校企合作、技能鉴定项目,开展专业综合实践教学。

基础实训教学,与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技术手段相当,保持统一部署,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灵活设置,统一调配,资源共享通过项目组的形式,由专职实训教师来组织开展,根据基础教学课程、专业课堂实验来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作为把控。

图2 交通与环境学院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内容架构示意图

(2)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其功能定位于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四大功能,旨在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专业学科的产学研结合,建设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平台。在实施的手段上,一方面通过发挥行政职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实训教学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实训室的建设规划,促进各专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以“交通管理与运用”和“环境监控与建设”两大专业群为主线,将资源按照“实训教学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支撑群内共享专业核心各自专用”三层递进式结构进行配置(图3),统筹考虑全院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实训环境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共享,通过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节省办学成本。

图3 交通与环境学院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内容示意图

(3) 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工程中心”实践教师队伍,由专职实训教师、校内兼职实训教师、企业专家和实训助理组建,共同完成“工程中心”的实践教学任务。其中,专职实训教师不仅仅负责实训教学的设计与执行,还要兼顾实训教学管理与监督,调动兼职实训教师,企业专家和实训助理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学院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采用系统培训的方法,促进各类教师开发新型的实训模式,建设创新型实训项目。建立实训教师的激励政策,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如图4所示:

图4 交通与环境学院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内容示意图

(4) 管理运行机制

组建“工程中心”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工程中心”的章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激励措施、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及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成立“工程中心”二级机构部门,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置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建设建筑项目部、城轨项目部、汽车项目部以及环境项目部等实践教学小组,落实“工程中心”的各项管理与运行工作。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工程中心”主任主要统筹、协调和执行部门的各项工作,完成实践教学的各项设计和管理任务,指导校企合作、科学研究等工作。专职实训教师是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的骨干,参与“工程中心”校企合作等职能和实训平台的建设管理工作,管理和调动兼职实训教师、实训教学助理以及企业专家,管理运行机制如图5所示。

图5 交通与环境学院管理运行架构示意图

4、 结语

交通与环境学院“工程中心”的建设,不仅涵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包括实践教学软件硬件平台的建设、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运行机制等四大方面,并针对学院学科关联度低,工程和理学交汇的现状,运用行政职能、服务职能来执行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以及技能竞赛等行为来筑建公共服务平台。交通与环境学院 “工程中心”的建设,将实现学科的交融,节约人力、物力、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燕飞,黄岚.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变”与“不变”[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5(3):147-149.

[2]惠记庄,曹杰,纪真等.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区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11-113.

[3]周郴知,丁洪生.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5(2):76-78.

[4]成琼,郝建平,刘牧众等.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30-132

[5]朱瑞富,孙康宁,贺业建等.综合性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发展模式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5-88.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社区;利用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策略分析――基于三个社区的调研结果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7日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城市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愈加明显。为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公共文化需求,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各个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大大提高。然而,设施覆盖率的提高却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如何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城市社区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其中包含了人们之间的各种共同属性。从横向角度来说,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可以划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小城镇社区、城乡联合体等几种类型。本文旨在城市社区,暂时不探讨其他社区类型。由于城市社区文化效应的广泛性,使得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建设对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居民开始寻求精神领域的满足,要求社区关注文化建设,繁荣居民精神生活,进而提高整体环境的文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推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公共文化的重要媒介。2015年初,文化部发文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设施、广电设施、体育设施、流动设施和辅助设施五个方面,具体到社区一般就是社区公共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广场、电脑室、体育健身器材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现状分析

为了解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现状,我们选择了三个社区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社区居民对于区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知晓率分析当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现状。

(一)知晓率高,利用率也高。简单来说,就是居民知道本社区建设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经常使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所以自然就提高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二)知晓率高,利用率却低。第二种现状是本文重点分析的情况。就是说虽然居民知道本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存在,但却不愿意去使用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或者不愿意参加社区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最终形成了一种知晓率高、利用率低的怪异情况。

(三)知晓率低,利用率也低。本社区内居民对区内是否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不够了解,所以也就谈不上去使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或者参加社区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从而导致整体的利用率低下。

三、造成上述诸般现象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和社区居民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了现阶段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大体上就是上述的三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分析相关原因。

(一)文化设施位置偏远,使用不便。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社区内都建设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是某些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没有建设在方便社区居民使用的位置,偏离了社区居住地,不方便居民使用。另外,有些社区在建设社区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时候,不顾居民意见,最终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位置建设失当,使用不便。

(二)文化设施品类单一,缺乏多元。多元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公共文化服务只有多元才能使得本身丰富多彩,才能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力。当下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品类过于单一,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将会降低居民的兴趣度,使得社区居民不愿意前去使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导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

(三)文化设施维护不当,更新缓慢。公共设施只有功能齐全,使用流畅,才能够吸引居民前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亦是如此。经过前期的努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建成,但是由于对这些设施缺乏必要的维护,导致居民在使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体验大大下降,不愿意再次前往使用社区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而拉低了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四)文化设施宣传不够,宣传手段落后。宣传是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文化是一项重要战略国策,宣传是必不可缺的。但是,某些社区在宣传方面做得不是很足,而且宣传手段没有与时俱进,很多社区还是依靠传统的发放传单、张贴布告等方式进行宣传,这对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来说,十分地不合理,使其很难及时地接收到宣传信息,也很难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自然也就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四、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策略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三个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根据调研的结果,作出一些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理安排设施位置,方便居民使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位置的远近,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高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需求,只有居民使用了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社区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方向,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设施的效能。

(二)建设多元实用的文化设施,增强其内在吸引力。多元是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重要力量,而且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单一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得居民逐渐失去兴趣,只有丰富多彩,存在着惊喜和意外发现,才能吸引区内居民前来体验,从而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去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去建设一些花里胡哨的文化服务设施,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居民对设施的利用率,还会挫伤居民的积极性。

(三)加强文化设施维护,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设施的流畅度与舒适度是影响居民体验的重要因素,对于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保证其运行顺畅。尤其是户外设施,可以搭建遮阳棚、遮雨盖等设施,减缓损毁速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于电脑等高新技术设施,需及时进行软硬件更新,保证其良好体验,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居民在使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设施利用率自然会有所提高。

(四)加大宣传力度,更新宣传手段。宣传是提高知晓度和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要加强宣传力度,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宣传活动,保证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的了解,而后宣传本辖区内的文化服务设施,保证公民知晓率。此外,除了传统的纸质宣传方式之外,文化宣传应该与时俱进,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通讯平台,渗透到年轻群体,新老宣传方式结合,兼顾所有群体,知晓率和利用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五)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社区居民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只有提高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使用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自身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如果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参与者,那么政府和社区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无用功。因此,可见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是重中之重,所以各级人员都要加强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标准,增强其内在吸引力,综合多方面因素,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整体效能,切实提高利用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小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J].理论月刊,2008.4.

[2]施素娇.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