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建筑论文

大学生建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建筑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建筑论文

大学生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在学风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混日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玩手机或趴着睡觉;二是逃课现象严重,上课时间去网吧或逛街,甚至沉湎于谈情说爱、跳舞打牌、通宵玩电子游戏中,更谈不上课余时间自学;三是应付考试,对所学内容不求甚解,疑难问题浅尝辄止,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找任课教师套题、押题,更为甚者还给老师送礼;四是考风不正,考试不及格不以为然,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五是动手能力差,重书本轻实践,到实训中心或现场实习就像蜻蜓点水走过场,不能踏踏实实进行实验或实践锻炼;六是不注重知识积累,创新意识不高,等等。

二、大学生学风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风所存主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考大学,但进入大学后,有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内动力;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中学与大学的教学与教育管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学基本上是老师“抱着走”,而大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自我约束,部分学生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环境,导致纪律松懈、学习松弛;三是认识错误“混文凭”,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个好爸爸、好关系,学好学坏都一样找个好工作,没必要下力气做学问、搞创新;四是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自己考入大学所学专业并非自己选择,缺乏专业兴趣,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丧失了学习劲头;五是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将来一定能找份“体面”的工作,但当看到其学哥学姐主要是在厂矿一线或比较艰苦的地方就业,有的甚至还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便产生了学好学坏都差不多的思想,甚至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源。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引进、教师培养、教师管理与考核等方面把师德放在首位,师德不合格的“一票否决”,使教师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公开示范教学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研讨会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的平台,通过建立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教学督导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体系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要注重人才引进,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改善学缘结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四要构建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攻读学位、国内外高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五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育人能力,努力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

(二)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教师就要根据培养计划,并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注重帮助学生近景目标及远景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对专业思想严重、就业压力大的同学突出解决专业思想和就业压力问题;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勤奋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将来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考研深造、学术研究,对国家对社会都会有所作为的,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采取教授联系学生班级或实行学生班级导师制的做法,对营造良好的学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学风,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组织课堂教学。首先要认真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等都要精心准备,在知识面与信息量上解决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问题,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娴熟。其次要认真组织教学,讲述内容要充实,能联系生产或生活实际,能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或科研的动态与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的问题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前后照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或悬念疑云顿起,或情景理念交融,或妙语意趣横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科学的态度讲述原理或结论得出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展示或演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能力。大学教师在业务上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因此,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潜心学术研究,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学术风气要端正,学术成果不造假、论文著作不剽窃,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学生勤奋学习,探求事物规律,必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我校部分高年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多项地区、省级以上奖励,既增强了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4.认真抓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任课教师必须抓好这一环节,认真组织各类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切实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的成效。我校教师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到实验室认真指导学生的实验及课程设计,跟班到生产厂矿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而学生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或进行科学研究,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风建设。

大学生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2504当前,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如独立思考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满意度较低。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中国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精神,一种逻辑缜密的思维,一种不懈追求卓越的意识,以及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1]。创新与创造不同,创新是在原有科学理论上有所变革,且该变革有利于知识有效重构。因此,只要有求异思维,人人都能创新。

笔者通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的教学工作经历,探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缘由与解决办法。对逐步地、深层次地解决“创新思维模糊、不善于捕捉创新意识、潜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采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多维度重构教学模式与加强工程实践经历两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接收课程讯息的快慢、难易及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掌握程度的信心建立息息相关。因此,要解决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而提出与该类课程内容设置特点相匹配的解决方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大都与现阶段主流的建筑材料相关,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设置大多关于物理、化学、力学与机械工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形式上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内容上明显呈现科学分析与理论计算互补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则显示了基础研究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特点。其二,多变性。随着科技进步,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在强调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及安全第一的主旋律下,社会各界对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材料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紧随科技发展,把当前科技领域最新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设置具有多变性特点,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非传统材料的课程应逐步加入培养计划。

其三,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物质的微观结构各不相同,物质结构随外界条件的变化千差万别,在空间结构的认识上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对材料宏观知识的掌握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知呈现复杂性特点。

以上教学特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学生反馈,归纳四点革新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好奇心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2]。苛刻古板的传统教学衍生一种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尤其是生硬艰涩理论知识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厌学放弃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扼制了创新意识的萌芽。相反,一旦创建了师生共同学习平台,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自然地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讲解硅酸盐晶体结构时,教师以积极引导而不是刻板讲解的方式教学,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对不同条件下各硅酸盐晶型的转变产生兴趣,从而开拓思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课本上的问题衍生出自我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并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较自由地与教师、学生进行探讨,解决新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更深一层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使教师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角度培养了其创新思想。开放、活跃的氛围,既能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又可以让学生增加创新意识,做到“学而言,言而改,改而变,变而新”。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课堂氛围。同时,增添趣味性、合理加大自由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启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尊重不同个体差异培养创新力

高校课堂是个大环境,每个个体在其中都体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学生甲善于理性思考,对数据概论理解能力较强;学生乙则更注重感性思维,对图像空间结构认知能力较强。对不同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不同类别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不同角度学习同一知识点,并达到相同效果。

(三)通过毕业论文环节激发创新情感

对于大多高校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机会。但是,目前这一教学过程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一方面,在毕业论文命题和选题上存在较严重的虚拟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毕业之际可以完成论文,但这种论文内容空洞、论点不足、重形式轻实质,学生在该教学环节收益甚少,与教学设置中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命题方式虚拟化导致论文题目相似或类似度极大,易出现抄袭现象。因此,优化毕业论文题目设置可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事半功倍。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差异设置论文题目,同时应关注建筑材料界的新动态,将其融入论文,使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产生新鲜感和兴趣,自主解决现有材料应用中的缺陷,自觉形成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论文大多是在第八学期(即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很少向学生介绍有关毕业论文的知识,相关训练也较少,在论文进行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理解相关资料,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自我理解文献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毕业论文完成奠定基础。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能使各知识元素相互融会贯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意料之外的问题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预期之外的目标。

(四)调整考核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期末成绩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与评价,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限制了教学内容。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受试卷容量和大纲要求的限制,很多教材外延内容在考试中没有涉及。久而久之,使学生把学习注意力局限在教材中,打击了学生发散性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如果考试制度因循守旧,教学方法改革也只能纸上谈兵。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尝试考核方式多元化,即除期末考试外,又加入其他考核环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适合知识拓展的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自己观点,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为师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教材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囿于传统的、既有的、权威的观点,而根据所学知识勇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利用学校数据库资源检验和论证新观点,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3]。

综合而言,课堂教学的改革突破点是将核心因素定格于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以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意识。学生对新知识接收程度大幅提高,同时将克服难题的信心以无意识状态储存,这样,学生处理新问题、提出新方案的信心将在潜意识中逐步建立。

改革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仅此还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人的创新潜质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最大程度显现。因此,教师应尝试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工程实践平台,使他们有足够物质基础发挥创新潜质。

二、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受诸多因素制约,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中工程实践环节薄弱。科技实验等实践动手课程安排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4]。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求,从加强工程实践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工程实践空间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普遍不足的现状,学校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充足的资源。1993年学院率先在国内实践了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与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沈阳星光建材集团联合办学,成立星光建材分院,从此星光建材集团下属的37个企业均成为学院实习基地。同时,集团投资了120万元补充教学资源。2000年与辽宁省建筑材料研究所共建,实现资源共享。2005年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沈阳金圣达精细陶瓷研发制造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2008年与沈阳依力达建筑外加剂厂成立沈阳建筑大学依力达新材料研究所,成为另一个校企合作的科研平台。2010年又和辽宁省建筑节能环保协会联合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泡沫混凝土研究所”和“沈阳建筑大学地面辐射供暖材料研究所”,同时借此平台,与协会上百家会员单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专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8个校外实践基地。先后有几十名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开展实验、实习,在非模拟、完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上,形成“以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通用实践能力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5]。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进而有所创新。

(二)积极开展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大力发掘学生科技创新潜能

科技竞赛逐渐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6]。科学竞赛作为大学生课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大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相关知识去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特定问题,其一般都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在竞赛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并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的逻辑思维总结发散性思路,发现新问题,在新问题中重塑原总结,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设计出合理、新颖的实验竞赛方案。

科技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学校积极探索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先后组织学生参加“金隅杯”全国首届混凝土设计大赛、“金海岸建材杯” 首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学院开展“依力达杯”混凝土设计大赛和“顺风杯”建筑结构胶粘剂设计大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将多层次多学科知识整合、发散,以不同角度设计思路各异的方案,科技创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结语

大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充分有效的工程实践为工科学生提供了完整、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笔者将教学模式改革与加强工程实践两大培养体系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及工程实践的合理安排与强化,为学生提供轻松有趣、利于知识传授与接收的良好环境,以完善多元考核方式、加强毕业论文环节为重要切入点,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物质基础,以专业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在竞赛开展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证实了措施的有效性。当然,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课题,笔者将携其教学团队,归纳已有成果,分析有待改进之处,对该课题继续不懈地探索,以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多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高校教研,2007(3):47-49.

[2] 李丹青,丁芸,吴霞,等.确立学习创造力培养目标,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1):19-24.

[3] 童建华,严敏.注重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2):7-9.

[4] 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大学数学,2003(1):46-50.

[5] 顾蓓.在实习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3(2):47-48.

[6] 许伯生,肖翔.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4):23-25.

Reestablishing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ANG Qing, RAN Kun, JIA Jinghang, NIU Wanyang, CHEN Yanwe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大学生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策划概要;场地分析;空间组织;技术参考;建筑形态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的定位

设计内容为新建文科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并对周边环境的道路及停车设施进行规划设计。要求新建校文科图书馆能够满足相关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同时,新建筑应当与周边校园建筑群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之一,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在校园内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校园内丰富的自然环境,该建筑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沉稳低调的态度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消隐在校园的大环境之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形态的理解

1、清华校园整体环境肌理

清华校园的整个环境肌理是以“院落”为主。从工字厅到大礼堂,从二校门到主楼,清华校园中的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乃至整个校园形成的是一种围合或是半围合的空间关系。

2、地块分析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项目选址位于清华综合公共功能核心区,西侧邻南北主干道,东边为土木工程学院,北向、南向分别与学生宿舍8号楼、三教隔路相望。

地块与周围道路的平均高差为4米。北面和西面均为绿化护坡。

地块上拥有大量生长完好的植被,主要包括有白杏,杨树,槐树,塔松,白玉兰等一大批生长年限较长,树型已经成熟的木本植物。但主要集中在北侧和西侧的护坡上,缺乏系统的梳理,较为无序和杂乱。且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但到了冬天,无法为地块内的建筑阻挡寒风或者改变风向。

3、形态构成

项目地块内建筑全部拆除;植被保留绝大部分。地块西侧和北侧的护坡加以整理,将护坡根据高差修整成台地。且分为三级,除原有树木之外,在适当添加常绿乔木,最少达到密集种植3行常绿乔木,以缓解冬季寒风对地块内的影响。

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定为本设计的主题。 通过营造淡泊的建筑,宁静的空间来隐喻中国文人的情怀。 利用场地形成多重围合,远离尘嚣,创造庭院深深的场所。建筑本身也采用“庭院围合”形式,以高大的杨树林为“墙”形成一次围合,并通过图书馆及土木实验室及周边建筑形成二次围合的幽静小院落。从而与清华的的其它院落一起“铺陈伸展”。从而“融入”清华大学的校园肌理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主要使用者们行为模式的理解

1、学生们的需求

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阅读行为和空间体验永恒不变的。但仅仅只有阅读空间是不够的。自习,同样是学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图书馆是大学生们自习行为的最好场所之一。

依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及大学生心理需求理论,人以交往和归属作为第一层次的需求,并以学习作为最高一级层次的需求。而在低一级层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时,高一级层次的需求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所以公共自习空间的营造应以满足学生的交往和心理归属为前提。

自习的学生都将安静明亮的教室作为选择教室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学生对公共自习空间相对私密性的需求;但同时学生也都认为交往合作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学习效率上都对学习本身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公共自习空间应该是私密性、公共性兼而有之。正如Altman认为的那样:“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关键是从动态和辩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和行为。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

2、设计理念的形成

将书库与阅览空间相对独立,而又将自习空间从阅览空间相对出来,在满足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方式建有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性的原则;注重学习内容兼有基础性、研究性与趣味性的特点;注重自习空间在使用上兼有独立研究性和公共交往性的特征,明确自习空间的领域感和心理归属感,以确保研究,学习,阅览的高效性。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单体的理解

1、形态的建立

建筑为白色的简洁形体,没有复杂表现,简洁的几何体块,朴素的色彩,与树林相互依衬形成明亮,宁静的氛围。

2、功能的分区

建筑以中心圆形书库为核心,四周环绕大空间作阅览之用。空间形式灵活多变,仿佛可以在书籍的丛林中“闲庭信步”。中心圆形书库作为独立的存在,可以在关闭书库的时候,其他阅览空间仍然开放,满足学生们自习的需求。

3、光之廊

一个独特的研修场所,安静而相对独立,螺旋上升的书库与周围的阅览和自习空间的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系统,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通道和适合自己阅读学习自习的楼层。既可以随着螺旋的上升在连续查看大量书籍的同时到达自己想到的楼层,也可以通过门厅的楼梯,不经过书库,直接进入自习和阅览空间内学习。

4、灵活的空间组合

以标准化模块划分空间,可自由灵活的组合。主要分布在西面和北面,相对独立于南面的阅览室。通过可移动的软隔断,可以随意分隔单间的大小,形成从可供2~4人到8~10人的各种独立讨论空间,使用更便捷,建筑更有生命力。

总结

将书库独立,将阅览空间重新分割组合,虽然这种空间模式和现在图书馆流行的超市型空间模式有所不同,甚至和传统的以书库为中心的图书馆空间模式较为接近,但是,作为一个综合大学的专业图书馆,更需要的满足学生们实际的学习需要,而并非盲目追求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模式,创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行为特征的公共自习空间,并且和图书馆空间相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核心书库和周围阅览室的连廊由于设计不到位,由于高差形成了很多坡道及台阶,不利于图书的管理和运输。因为课程设计时间有限,没有很好去解决这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希望下次有机会再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2]庄维敏 《建筑策划导论》

[3]戴利华主编, 《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集》

[4]王(日韦)《研究型高校自习行为模式及空间的属性研究》研究生论文

大学生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优秀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材料

李xx,女,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环境技术专业2014级学术型研究生.曾任全国学联副主席、xx大学学生会主席、xx壮族自治区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获得xx壮族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资助奖励.目前任xx大学学生团委副书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会秘书处部长.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致力于服务同学、锻炼自我,在进取中不断成长,在挑战中不断超越.

一、服务同学,励志成长

从一名普遍的学生会干事成长为学生会主席,再到主持自治区学生联合会工作,她始终把服务同学作为工作动力,在学生组织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以“学生会是学校里最大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学生会主席要做学校里最好的志愿者”为标准,通过全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五期与xx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不断增强服务同学意识与业务能力,在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维权、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推动了学生会建设与学生干部作风转变.2013年作为自治区学联驻会主席,她承担了第二届中越青年大联欢等大型活动组织筹备工作,展现了xx大学生干部的青春风采与实干精神,得到各级领导与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

二、锻炼自我,潜心学习

她始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正确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增强学习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研究,并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综合提升科研能力,本科期间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许多实际工程项目的规划工作,多次荣获xx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以及xx大学“优秀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xx大学“校长奖学金”等奖助学金,这些奖助学金作为学习上的肯定与动力,使她更加刻苦勤奋,潜心研究.2014年作为专业第一名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截止目前,已有3篇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被ei收录.

三、勇于实践,不断超越

学习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坚持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2009年深入调查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清洁服务行业的行业现状,2011年参加“xx大学―台湾大学暑期联合社会服务活动”并获得了全区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2012年参加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全国铜奖、全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参赛项目――“xx学子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功注册运营,且已投资学生创业项目“米可传媒有限公司”、“x空间密室逃脱项目”等,使她在创业实践方面得到了一次难能可贵的历练.

她认为,“再多灿烂的话语也不过是一瞬间的智慧与激情,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之路上的鲜花.”成绩属于过去,奋斗始于现在.一切努力都会被证明,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w.5 y

大学生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 创新 实践教学体系

1 工程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的要求,土木工程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立足于“基础性、操作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指导思想,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公共实践环节;(2)与主干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绑定的实验;(3)专业实践实习(课程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课程设计(课程集中实践环节);(5)课外科技实践活动;(6)“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2 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学分较重,总学分为17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153学分(包括必修与选修),独立的实践课程学分为22学分(均为必修)。学生基础理论学的多,应用知识学的少。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去较远,到企业后要经过3到6个月的专业培训方能上岗,要有3-5年的工作经历方能独当一面。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1 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

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监理、质检、安检单位实习锻炼,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取与企业定期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教师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删减、合并和增设,优化课群组,组建本专业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体系,建立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指引图,建议学生必须完成一个方向的完整修读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广泛修读课程。理顺专业课程的先修与后修的关系,设计专业课程修读指引流程图,帮助学生科学有序的选择专业课程。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打好基础。

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30%。

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用人单位提出培养要求:开设课程名称、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实习、实践的计划、内容及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有计划的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操作,毕业后用人单位接收这些经过专门培养的学生。

3.3 设置生产实习学期

把培养方案中的第六学期分为两个小学期,前15周为上课学期(上课14周,期末考试1周),后10周为生产实习学期(其中占用暑假5周)。确保实习效果。

3.4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生产实习期间,将学生送到各个实习基地,聘请基地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32页)师指导学生有目地的进行实习;学院派人去每个实习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巡查,对不符合实习要求的项目及时调整、改善。使学生完整地了解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技术经济等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5 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

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重视程度。指导教师严格控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得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软件,并了解目前建筑类企业所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和工程概预算。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有条件的课程可以分组做大作业,project或者是program。

安排固定的教室,供学生集中完成所有的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利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管理下,相互探讨、协助,从而高质、高效完成相应的课程实践。

3.6 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1)培养大学生踏实刻苦、诚实守信的作风、在亲身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要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敢于向社会挑战,做好迎接人生挫折和历练的心理准备,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为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迈出成功职场第一步。

(2)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3)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体验,加强就业技术指导,掌握自我推荐和面试的技巧。

(4)帮助毕业生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使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符合社会需要、做到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发展的相互结合。

(5)加强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

4 结语

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考虑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设置生产实习学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促使实践教学工作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