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专业论文

艺术专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专业论文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搭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艺术综合技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从目前情况看,仅仅依靠校内教学考核和校外实训实习,已经无法全面提高并检验学生综合艺术技能,应该多渠道辟建新的教学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幼儿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训练、交流平台。高职院校要结合落实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科学调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分配校内外艺术教学的课程和实践比重,通过课堂教师指导、课余学生自主训练、校外入园实际应用等多种途径,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和新时期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需要。要广泛建立校内外艺术实践教学基地,采取自主建设音乐室、器乐室、美术室、游乐室、娃娃剧场等校内实践场所,为学生课内外实践演练创造良好条件;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联合幼儿园和幼儿艺术教育机构,组建各类幼儿实践教学和艺术教学基地,组织专业学生定期入园入校进行观摩学习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专业艺术技能,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要探索组建学前教育专业联盟,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室)牵头,以社会大中型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艺术学校为骨干,以教育主管部门、幼儿教育科研机构为支撑,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发挥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学前教育事业服务。要搭建网络教学和交流平台,利用新时期媒体传输、电子网络化教学媒介和互联网等方便快捷的渠道,加强校企之间的工作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锻炼情况,开展网络教学和经验交流,整合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技能知识,让学生在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二、积极创新和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新模式

坚持“选准载体、注重实效”,通过载体创新建立新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加快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方式创新。要改变以往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脱节的实际,采取边学习、边实践方式,大力拓展“在工作中学习”的“走园”教学实践模式,首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堂理论教学,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工作环境,在模拟幼儿教学过程中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打牢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然后每学期集中一定时间,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入园观摩幼儿教学工作,与教师一同进行听评课和教学研讨,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找准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最后,组织学生入园进行实训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丰富社会化实践活动内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和幼儿艺术学校开展幼儿艺术实践活动,由专业学生组织编排和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组织协调能力,展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风采。三是打造校内艺术技能竞赛活动体系。按照“每月一技、先易后难、全面拓展”的思路,以提升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为载体,以整合各专业师资力量为保障,推出“基于专业成长的活动导航”,围绕提高专业学生艺术技能和教学水平,设计和开展各类艺术精品活动,在每学期开展不同内容的技能竞赛活动月,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建设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

三、努力培养和锻造一支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决定教学质量,加强学前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必须培养一支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一要加快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转型。围绕提高学生艺术及综合技能,引导教师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对艺术技能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加以改进,使之适合学生的成才需求,适应幼儿健康成长和社会用工实际。二要加强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培训。立足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采取派出学习、考察交流、教学研讨、学院授课培训、公开听课评课、教师自学等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补课”和“充电”,提升专业教师理论素养,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三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工作。要对推进艺术实践教学社会化模式等工作进行立项研究,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及时总结成形经验,用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检验改革成效,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研究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化和高水平发展。

四、牢牢把握和应用好提升艺术实践教学水平的新资源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人的能力将艺术与文化进行创新、升华而形成经济价值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正是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这样的特性和内涵,因此其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其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浪潮中。围绕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创意可以衍生出很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甚至形成产业链条,惠及其他产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再次,几乎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和分支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从创意设计到制作推广,再到文化创意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具有创新性、具有美感的设计才能够实现对产品内容的表现,从而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第一,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些年围绕着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其中包含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策略。因此,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艺术设计教育也必然要根据这些方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第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所做贡献的日益增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此前提下,过去那种侧重于仿造和贴牌,低附加值、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加工产品必然会被高附加值、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所取代。这样的转变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导向。第三,我国传统艺术正面临着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通过具有创意的设计让这些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和重生,在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能符合当代文化市场的需求,需要更多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创新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文创产业之间有效的对接,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走向起到了引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心

我国的文创产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产业特征以及人才标准逐渐清晰起来,这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提升文化素质培养高度

文化是创意滋生的土壤。一个优秀的创意设计一定是凝结了创造者对某种文化的独特认识、深入观察以及审美理解,蕴含了创造者对多种知识和思想资源的吸收、转化与提炼。因此,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作能力,文化素养的加强必然是重中之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偏重于对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没有将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一些院校不只是在专业招生时不太看重文化课成绩,在大学期间的文化课安排也不够充分,导致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缺少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由此也导致其设计创意原创度不高,设计产品无法呈现出足够的内涵和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升到与专业培养同等重要的高度,使之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之一。

(二)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要经历市场调研、信息分析、设计策划、制作生产、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联系文化消费市场,是在提出合理实施策略之后将其付诸于实践。因此,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决定了人才培养中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特别需要强化并落实这一理念,需要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又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应该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掌握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新助力。文化创意人才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等多重手段,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分配,以及市场分析和创意整合,并通过现代技术强化艺术和文化元素结合的表现力,提升内容输出时带给人的丰富体验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相关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掌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与当代媒介发展特点的文化创意类人才。

(四)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不仅包含文化创意,还涉及到艺术、管理、规划、营销、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应该说,今天的艺术设计已不再是过去的技能性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跨界能力、多元的知识储备和广阔视野。所以根据这样的需求,未来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技能上,还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多方面知识的灌输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创意设计与科技、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合点,运用更广阔的思维模式,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多元文化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创新。因此,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既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清晰的培养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坚实基础。因此,各艺术设计院校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作用。为此,一方面,艺术设计院校要从外部打造一个灵活高效的创意生态,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关注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发展;另一方面,要从内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建立与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建立起宏观、系统、整体的设计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在创新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课程设置,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已覆盖了人文、艺术、经济、传播、管理、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形成“大设计”的概念,这也正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因此,艺术设计学院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一,可根据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原有的特色和基础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选修课程,如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的了解及对文化市场的认知;第二,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如开设文化思想史、文化发展史、文化经济、文化哲学等相关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创意人才的文化底蕴;第三,需要增开一些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虚拟现实、新媒体界面设计等,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熟练操作并运用最新技术,自如地将设计理念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三)以文化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面对歌唱的娱乐化、流行化,专业声乐是洁身自好、捍卫“专”之纯正还是顺势而为、打破“专”之自封?这是没有定论的“选择”。抑或说,两难之间的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必然性与适应性,也都会面临其对立面的责难与非议。但依然不妨碍人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并都可“自圆其说”。在我国,几大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还尽可能保持专业之专门性,在专业设置上有美声方向与民族方向,或声歌系内又分为歌剧专业、音乐剧专业、民族声乐专业等,各个专业之间保持其不可规避的内在联系之外,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各自呈现其专属性、独特性,即凸显专业性的“专”,将对“专”的提纯与钟情作为教学方向,客观上促进了专业发展的深度与精致化,使声乐学科朝着专业化的更高程度发展,同时专业化程度可与世界声乐教育水平相提并论的声乐教学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专业歌唱家,比如吴碧霞、谭晶、常思思等。作为专业声乐界的风向标性人物,这些歌唱家在展现声乐技术之高与艺术之美的同时,对声乐艺术审美也表现出两面性,一面对专业技艺的“全心全意”,一面又对大众审美取向“半推半就”。

于“半推半就”间,一种新颖别致、受众更为广泛的歌唱风格“被给予”,即所谓民美唱法、民通风格等。这是专业音乐创作与审美的“占有欲”在大众文化与普适的“亲民性”催化下产生的杂交品种,也可以说是多样性具体到歌唱表现形式的“微表情”。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不再泾渭分明,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也不再各自为政,在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大背景之下,多样性成为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尽管当时风起潮涌般的热情渐渐消退,但在专业声乐教学领域,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或地市级二本院校以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专业声乐教学中在并行着美声、民族以及其他的同时,在美声与民族领域中,教育双方似乎都更乐于接受“民美兼通”的歌唱风格。“喜闻乐见”是其中主要原因,但不排除对“专业性”之难的避重就轻,也不排除以此教学或演唱风格作为某种“退而求其次”的托辞,更以一种堂而皇之的姿态宣称找到了一条联通专业与民间、畅行于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中庸之路。然而,近十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术业有专攻,尽管在艺术学科中常常无法像自然学科那样,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定义,但作为一门科学与学科,其内在的规定性与基本发展法则依然是不可违背的。民美兼通是一种歌唱能力与歌唱风格,不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乐教学方法,换句话说,吴碧霞、常思思的成功之路并不具有普适性,个人的嗓音特质与音色调节能力是一方面,长期专业化技艺训练以及灵敏的歌唱声音掌控力以及深厚的专业素养等使她们可以在民族、美声之间游刃有余。而一旦作为专业声乐教学的重心趋之若鹜,难免最后陷入两不靠、三不粘、四不像的尴尬境地。在声乐教学中常常纠结摇摆于“前后”、“明暗”、“上下”、“远近”之间,对于声音音响的审美感知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范畴,同时这些两级对立的音响状态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中的黄金比例、美感侧重各不相同。民美唱法是什么?是介于前后、明暗、上下、远近之间的最佳尺度吗?如果继续追问,这种所谓的最佳尺度存在吗?如果存在,是否人声歌唱走入至高至妙之境,也因此再无路可走?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专业声乐教学的“自在”之态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都是多元文化于不同视角之下的划分。在这种并行交叉各“元”之下有包含多个子元。专业声乐教学作为精英音乐文化的幕后“作俑者”,在西方文化(美声唱法)与中国文化(民族唱法)的并行交融中经历百余年。在现代审美文化的导向、冲击之下有变异传统、削足适履、迎合大众审美、取悦市场娱乐的“非专业化”倾向。移植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概念,如果可以将自律理解为由内而外的阐发,将他律理解为由外向内的赋予,那么专业声乐教学的严肃性、纯粹性就具有某种自律质素,从专业教法到专业唱法再到专业审美评价保持着专业人的自律精神,而专业声乐教学的同质化、异质化、多样化、娱乐化等何尝不是当代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他律围堵呢!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设计素描是从纯绘画形式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视觉造型艺术,是具有明确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一种设计基础训练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其目的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设计能力服务的,它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都十分明确。艺术设计的素描教学,要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设计素描的本质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是以实用和审美为目的的。设计素描的学习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素描造型能力之上,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描造型能力,才能达到“笔随意转”的境界。

二、认识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形式,是用素描表达的方式传达设计师对事物的构思、设想、策划、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设计直观化、艺术化、渲染化,它是设计师表达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设计素描把传统素描的造型能力拓宽转变为对设计构成的表现与研究,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素描拓宽了素描的基本内涵,以宽阔的视角来重新认识素描的价值与意义。学习设计素描,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美术设计的思维技能。设计素描是与传统素描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种素描形式,它在观察方法、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和目的等方面与传统素描有着明显差异。设计素描的应用极为广泛,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和包装装潢等领域。

三、设计素描有着自身的造型特点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基础造型的训练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不同,不以真实地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从研究自然形态入手,以获取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从客观事物中获得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以更加主动性的姿态进行重新构建与创造,可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

设计素描应以客观物象的本质特性为依托,通过研究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来获得设计的构想与创意。设计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凭空的臆造和胡思乱想,设计素描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解、归纳和概括,既要有新意,又要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2.逻辑性。

客观物象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关系,逻辑性是设计素描的重要特征,逻辑的推断、逻辑的关联、逻辑的迁移等,都成为设计素描造型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逻辑训练,养成对客观事物逻辑的分析与理解,从事物表象中发掘新的判断与认知,是提高设计创意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3.综合性。

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它不仅研究客观物象的结构构成、形态构成,而且将材质、肌理、媒介等应用于设计之中,大大提升了素描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因此,设计素描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4.创造性。

设计素描是以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意能力为目标,设计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是没有价值的。设计素描通过主观的认知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去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中获取新的设计元素,形成全新的现代设计理念。

四、设计素描学习的意义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顿城中传统图案艺术的基拙作用不容忽视。中国传统图生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阐述了传统图案艺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基拙作用,旨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创新。

在人类踏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已步人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观念在不断地更新,特别是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激烈竞争,使艺术设计行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对该领域人才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

20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都非常发达,反之亦然。本世纪造型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艺术门类之间逐渐渗透、互相融合,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反映在创作观念上,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互通共融;在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并举;在技法和材料上,多样选择与综合性运用共存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开拓了艺术设计在思维意境和表现形式上的新领域,它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对艺术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图案的创意设计也是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墓本能力。

狭义而言,图案仅指器物、织物上的纹样和色彩。广义而言,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图案从外形上分,有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从用途仁分,可分为实用图案和观赏图案;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角度上分,可分为基础图案和应用图案;从艺术语言和风格上分,可分为中国传统图案、外国图案等。图案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形象,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作者的不同目的对事物的原型进行艺术加工或者对非具体形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一、传统圈案艺术是设计专业教学的荃础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即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亲切熟悉的造型,更何况其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形式。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寓意手法等,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来。

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课教学的充分落实。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课,是基础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平面图形设计的基础。图案课教学要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图案形式美的规律、图案造型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图案的设计与创意。而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学习传统图案人手。对于传统图案教学。每个教师都深表赞同,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认为。了解传统图案在每一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很少专门用到。面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习目的不是仅仅能接几个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传统图案的艺术魅力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传统图案以其不朽的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装点新时代展现时代精神、时代风采。

时代需要传统图案艺术,传统图案艺术在时代的进步中发展。当代企业形象、商标、品牌、广告、电视、报刊、室内装饰、博物展馆、仿古工艺品、服饰、民间剪纸等,都有传统图案的光彩,包括图案、纹饰、构图法则、古朴的风格及思想内涵等。有的企业以龙凤图案为品牌形象,以示信誉、产品质量,以及中华民族的品牌特色,以便开拓国际市场。人类已经跨人21世纪,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的各国元首身着中式福寿图案服装,令世界为之瞩目,引导了中式传统福寿图案服装的新潮流。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自6,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来,无论在器物造型上,还是装饰纹样方面,都呈现多样的风格无论在运用图案语言方面还是在表.情达意寓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学习传统图案,首先应了解中国传统图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的构图形式、不同的色彩风格及寓意手法。如原始社会早期的彩陶,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以几何纹样为主体,也有实体形如鱼、蛙、舞蹈的人等。这些图案造型简炼、变化幅度大。在构图上已能作对称、连续的配置,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常使用红、黑、白、橙黄、橙红、揭黑等色彩,具有质朴的艺术风格。

三、传统图案设计法则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图案作品是通过设计过程完成的.而设计过程则必须运用设计法则。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博大精深,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这些设计法则足以使中国图案设计事业走进新时代、走向更辉煌。其中形式美的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构图法则有:太极图形,“罗形,“米”字格,九宫格等。现代西方构成法则的同构变异,元素替代设计法则,在中国古代图案中,都能找到类似这些法则设计的作品。如:龙、玄武、翼马、伏羲〔人首蛇身)等图形。这些法则运用于教学作中,提高了民族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了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不可否认,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这一点与现在基础教学中所看中的平面构成有相似之处,但是传统图案的构成法则以及九宫格的布局等等规律是平面构成所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学习传统图案还必须将一定时期的图案放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韵,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性训练所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图案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理解的。诚然,临幕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也应看到由于目前课时的变化以及学生心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三、四周的时间里用临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成为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而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如放在工笔白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洲一通过一定量的临摹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

四、传统图案的寓意美与现代艺术设计创意的融合

中国图案中的寓意美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彩陶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图莱意境,象从一条鱼形变化出抽象的三角形、曲线、直线、点线面组成的图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新鲜的构图。意境的美在中国图案的设计上,经常作为一个艺术主题。象陶瓷中的雨过天晴釉、界红、美人醉、雨点釉等。如楚、汉漆器上的云气、庭园布置中的层云叠彩的假山等的意境.是虚中见实。没有形象。或者是形象捉摸不定,这样的手法能引起许多联想。如:松竹梅图案会联想到岁寒三友”的忠诚友爱。如:太极图形中设计了一对蝴蝶马七就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喜相逢”悲欢离合的意境等。

中华民族以旧历年为最隆重的节日,张灯结彩,舞狮舞龙,贴对联、窗花、年画、门神等,无不以传统图案表达人们驱除灾害、邪恶,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等美好愿望。在人们的心中,有了门神就不会受邪恶的侵害;有了“寿桃仙鹤”就会健康长寿。这些图案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人与现代人是相通的,因为他们表达了人类自身最根本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图案本身包含的思想.在节日喜庆活动中的使用价值。它极大地满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是传统图案思想内涵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传统图案通过节日喜庆活动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吉祥、平安、幸福、欢乐的生活气氛,从而产生要求国泰民安的全民社会思想意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这种思想意识无疑都是社会安定的思想基础。

中国图案的寓意美,真正体现出r设计者的思想,是代表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图案,把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它的美不是视觉的美所能概括的,而是一种广阔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起到了一种共鸣作用的心灵感应。因此,在图案课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传统图案寓意美的表现手法,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即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活力,形成中国图案艺术的主流作品。

五、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