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蒲公英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普查的意义
做好民营橡胶生产情况普查,对于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我县民营橡胶可持续发展,打击走税、漏税行为,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普查的范围、对象、时期
普查范围和对象是县境内从事橡胶生产的所有住户和单位(不含农垦)。
普查的时期资料是2013年度。
三、普查的表式及内容
普查表为《县民营橡胶普查表》。内容包括种植的时间、面积、株数、开割面积、株数及产量。
四、普查的组织实施
(一)成立普查工作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橡胶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何进威副县长担任,县统计局局长林书伟、县政府办副主任胡钰华任副组长,县农业局局长张光维、县农技局局长莫宏昌、县林业局局长陈东和各镇镇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统计局,办公室主任由林书伟兼任。各镇政府要相应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本辖区范围的普查工作。
(二)落实普查责任制。为切实提高普查质量,责任单位分片负责。县统计局负责联系指导南坤镇、西昌镇,县农业局负责联系指导屯城镇、镇,县农技局负责联系指导新兴镇、枫木镇,县林业局负责联系指导南吕镇、乌坡镇。各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普查第一责任人,对辖区的普查工作实行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人。
(三)普查经费。为确保普查任务的顺利完成,县财政局负责预算所需普查经费。普查经费要严格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五、主要工作步骤
(一)选调、聘用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2014年7月25日前)。原则上各镇包村干部和各村(居)委会主任、资料员和统计协管员为普查指导员,各经济社社长为普查员。
(二)召开普查动员会(2014年7月25日)。7月25日召开普查动员会,与会人员为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指导人员,各镇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全体统计协管员。
(三)普查培训(2014年7月25日至7月27日)。县普查办负责培训各镇普查办工作人员、普查指导员,各镇普查办负责培训普查员。
培训内容以《县民营橡胶普查表》填报说明、调查技巧和人工数据审核方法等。
(四)普查登记和复查(2014年7月28日至8月11日)。县普查办公室统一部署民营橡胶生产情况普查登记和复查工作,各镇普查机构组织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按统一要求和规范进行访问登记、数据抄录和复查。
(五)普查进度统计。各镇政府从7月26日起每天下午4点半前向县普查办汇报当天普查的进度情况。
(六)普查资料的包装、运送和交接(2014年8月15日前)。普查表通过复查审核后,要进行包装、运送和交接工作,交接时要认真清点,如实填写交接单,明确管理责任。
(七)事后质量抽查(2014年8月11日至8月15日)。普查登记结束后,每个镇随机抽取1至2个村(居)委会进行质量抽查,比较结果、计算误差,以此评价各镇普查质量。
(八)数据处理。普查表的数据录入由县普查办负责实施。
尽管年逾古稀,但这位“老教师”依然保持着童心和活力,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和责任。为了孩子的发展,李吉林老师成为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播种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书育人的优秀人民教师。
李吉林老师在大量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超越自己。她从不止步,与时俱进,将情境教育不断推向前进。情境教育基本理论及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而“情境教学法”被收入教育辞典,成为公认的教学模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盛赞“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探索,而李吉林老师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早在30多年前,李吉林就主动要求去教一年级。她改变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的传统方法,一年级上学期就进行大量的“说一句话”和“口头作文”训练,下学期进行每天“写一句话”训练,二年级开始命题作文和写观察日记。这样提早起步,适当增加了学习难度,却科学而有效地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
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情境,是李吉林教学的最大特点。李吉林把孩子们带到蒲公英丛生的地方,金色的小花立刻吸引了孩子们。李吉林让孩子们描述蒲公英,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金黄色的小花,真像野”,“也像一棵小巧玲珑的向日葵”,“我觉得像小姑娘的圆脸”……李吉林小心翼翼地摘下蒲公英的种子,站在高高的石栏上,使劲一吹,轻软的种子便乘风飞去,孩子们的心灵也随之放飞了。就这样,大自然成了生动的课堂。
在多年的情境教学实验中,李吉林曾经半夜起床,赶在黎明前到达日出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李吉林创造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情境教学。她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她教的学生二年级时人均识字达2680个,达到四年级的识字水平,课堂阅读量是一般班级的6倍。
经过两轮实验,李吉林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教学活动中,使情境教学日臻完善。江苏省和南通市先后5次召开推广李吉林教改实验现场会,全国的实验班点如今发展到1000多个。李吉林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共鸣。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李老师的情景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李吉林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始终一以贯之。尤其在尊重贫困生的自尊,悉心帮助后进生进步方面,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个案。1998年,李吉林获得“全国萍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领到奖金后,她首先想到是那些下岗职工的孩子。在校长的支持下,悄悄请了全校一百名特困学生,她给孩子们讲自己苦难的童年,告诉孩子们生活清苦一点,不是丑事,鼓励他们照样抬起头,做班级的主人,让孩子们懂得自尊自强就能改变人生。她还特地为100个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个过年的大礼包,还给他们每人订阅了全年《百家作文》杂志。她的举动在校内外传为美谈。
她对学生的拳拳爱心令人感动。她说:“没有童心,当不好小学语文教师。”她做班主任时,那年班上学生患猩红热,她每天两次给每个孩子测体温、喷喉,把熬好的中药督促每个孩子喝下,还送给与患者密集接触、隔离在家的孩子。由于她尽心尽力、措施得力,疫情很快得到遏制。
为了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她自己拿起钢板、铁笔刻写规范的汉字,将油印的补充教材印发给孩子。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她自己动手做教具,画画,常常为了设计一堂课几易教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美不胜收,热烈的学习情境,让课堂常常进入沸腾状态,孩子忘我了。下课了,竟不肯下课;写作文,下课了不肯搁笔。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真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在李吉林看来,办好一所学校,要靠一批人,靠一支队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她就挑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担,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她亲自担任培训中心导师,为青年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指导他们分析教材、钻研教法、设计教案、制作教具,从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人生志趣等多方面加以指导。
长期以来,李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教学经验传给青年教师,给他们做系列讲座,让他们听自己的课。最早的两位徒弟五年里听她的课达400余节。李老师为了让年青教师提高教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有时还把徒弟带回家,一同开夜车。她仅在校内就带了13位徒弟,人人都成长得很好,有4人当了校长,3人成长为特级教师,个个都是学校骨干,学术上很有造诣,在学校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的教育科研优秀团队。后来担任学校副校长的吴云霞一直记得李吉林对她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指导:“她微笑地看着我,频频点头鼓励我,课后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事无巨细,她都牵挂在心,上课的着装、手势,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为我一一考虑周全。”同样已经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的张洪涛说,“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们,尽管那时李老师早已功成名就,但她还在不知疲倦地学习、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这怎能不让我们由衷敬佩呢?”
她的3个徒弟先后参加全国阅读教学比赛,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这中间该凝聚了李老师多少心血与智慧。其中一位徒弟去参加全国教学比赛前,李老师强忍住胃出血后的病痛和她一起研究教案,直到深夜。望着李老师憔悴的面容,这位老师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之前听闻过一些对大学生三下乡的不正确的报道,谈到大学生三下乡只为体验农家乐,或感慨世间沧桑,或者一味按照臆想情景与计划进行活动,根本不了解当地文化,更别说亲近村民的生活,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今年七月,又是一季下乡月,志愿期,祖国的偏远地区,山坳里,西部边行走着一群象牙塔里走出来的人。这不是一季的形式走场。更多的我们是希望走出象牙塔的童话,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磨砺自己,带上从山里体悟到的精神重审生命。所以漫长的暑期,我选择了三下乡。
遇见这群山里的孩子,令我感受到纯粹的快乐与朴实。本来是想以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心态走进大山,意欲将前期备好的教案悉数教授给学生,没想到收获了一份令我返璞归真的童心。每次在走廊,教室学校外各个角落,遇见他们,心总会被一句句毫不吝啬的亲切的“哥哥姐姐好”濡湿。
作为宣传组一员,我每天穿梭于课堂之上,用相机记录小朋友的一颦一笑,他们上课时的认真,没得到老师表扬时羡慕赌气的模样,受到奖励时的喜形于色的跃影,甚至偶尔的打瞌睡的剪影,都是他们最真的流露。我们的手机里收藏最多的是与小朋友的合影,他们总爱拉着我给他们拍照,在我面前他们可喜欢一句句叫嚷着给队友起的外号。他们的世界是这么简单,别人对我好,我对别人很好,这份无条件的信赖,此前此后都难能遇到。
每天早上校门未开就有一群孩子在门外叫开门,中午午休时也常被他们的喧闹声吵醒,起初觉得有点烦,想着学校离家不近,这么早起床,中午不用午睡的吗。后来才懂得小时候的我也有着旺盛的精力,早睡早起的作息好习惯。在支教期间,我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有的挺调皮爱动,但都有好学的热心。下乡期间我们开展了“童乐礼到家”派送礼品关爱孩童活动,第一次走进他们的家,才第一次亲眼看到感受到留守儿童的世界。大部分是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情形,在有些家庭里,随处可瞥见贫穷的身影,在我们回来路上不只有心酸,还有担负着还能为他们多做什么的沉甸甸。我们清楚知道,为期八天短短的支教活动并不能教会他们多少知识,我们能做的是给予他们被呵护的温暖,引导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栽培属于他们的童年梦。所以我们开设了一系列兴趣班,希望能鼓励帮助他们找到奋斗的目标,并为了让他们能从小种下美丽的大学梦,用投影仪播放了中国各高校的风貌,介绍大学的精彩,期待引起孩子美丽的憧憬。收到的惊喜是,一位孩子在心愿上写到:看了大学,我想努力读书希望考上大学。看到这,我也暗自欣慰,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从来不会在大山里被抛弃。
从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单纯,心与心之间真切的倾诉交流,为我们所处生活现状感到感恩,体悟到一份责任感与回报。
在这里,我还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蒲公英小伙伴。平时的他们各有各的个性,但工作时一致的矜矜业业。我们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是来付出,体悟,锻炼,传递正能量的。
每天清晨每位成员轮流开门,煮水,洗碗筷。早餐后各支教老师到各自班级准备上课。总务组为我们精打细算,调研组搜集资料,采访考察,宣传组每日站岗课堂和村里摄像写稿发微博。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晚上7点例会,总结当天活动内容,分配明天任务,跟踪任务进度。晚上熬夜备课。简单的流程,琐碎的事情,但坚持并做好却没想象中容易。没有空暇打游戏,没有心思追剧,朝夕相处的是身着同款队服的忙碌身影,每日望见的是竹林拥簇的晨曦,依山旁水的斜阳,山沟里的点点星光。三下乡考验的是在单调忙碌的生活中出色完成任务的热枕。
我们的老师曾说,既然是十几个人,就得发挥十几个人的潜能。在pc志愿服务中,我们凸显计算机专业特色,在科普电脑知识时,耐心讲解,精诚配合。三下乡中团队精诚合作的精神从来不会被质疑。我最大的体会是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村里真实的概貌不是一纸报告,几篇网络搜索资料能阐明。在考察走访中,我们看到了莲塘村显着的改善,但也发现,尽管莲塘村第一轮“扶贫双到”任务基本完成,但有些家庭仍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英语教学依然缺位。我们的到来是为了以我们的实地调研为媒介,引起社会对这片山区里的人民的关注,而这一切都是任重而道远。
期间也有磕磕碰碰。大雨打乱了原先预定好的活动计划;顶着大太阳走遍村庄,终因留在村里的人不多而使问卷发放总是千里千寻。对当地气候的不适应,使得一些队友身体不适,扛病下乡;山区地沟里多蚊虫,使得队友身上总是一夜起红疹。但我们都不言苦,且自得其乐。挤台阶吃早餐,晚上排练唱队歌,都令下乡回来的我们回味无穷。晚上的一碗蛋炒饭,是我们一天任务结束后的最美好犒劳。与这群小伙伴相处,下乡生活从来不苦涩。
最难伤离别。三下乡的日子转眼就结束。临行的那天早上,孩子们自发来到学校看望我们。他们默默地为我们打扫昨晚晚会的现场,没说什么煽情的话,但我们看到了他们倔强的脸上的不舍。如今我们走了,他们还会不会依旧在每日清晨,站在学校旁边的半山坡,傻傻地望着那扇大门,痴痴地等待门后的我们。我们走了,带上朴素的感动,收获一份友谊,留下一份希冀。回校的我们也与去时些许不一样了。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心才会刚毅,只有在看过世间艰苦才懂得感恩。
一直以来,每提创新,必有人崇尚标新立异,改弦更张,似乎教育创新和旧房动迁一样,都可以推倒重来。但我们认为,创新基于传承,非凡来自平凡。上海市洋泾中学东校的校训为:让平凡成为非凡。如何达成从平凡到非凡的质变,量变的过程当然极其重要。而对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负起责任,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充满成长的快乐,也是一种非凡,也是一种超绝。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为育人者,在育人的环境中,就理所当然地要成为负责的楷模。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是负责;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不是负责;畏难退缩、坐享其成,更不是负责。
所以,要践行“让平凡成为非凡”的校训,更应该向学生、向社会呈现一种负责的创新形象。只有如此,才能让平原和丘陵的不朽为世人认同,让蒲公英的美丽盛开在蓝天下。
一、在创新的感召下,优化学校的管理
首先,新发展规划中体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以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期待师生校园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学校在不断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全面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保持并创新洋泾中学东校特有的体教结合、戏剧教育、科技双模、经典诵读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其次,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体现措施创新,方法创新,尊重个性,全面均衡,科技、艺术、人文、健身培养齐头并进,课堂教学常规改进与师生个性张扬双管齐下。最后,在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的申报上体现课程创新,从2015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到2016年“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多元发展的课程实践研究”,学校在提供学生多元选择上,在教师自身开设拓展课程的潜力挖掘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学校近三年的教科研课题研究皆围绕区级课题“以学定教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展开,其成果荣获浦东新区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在学生活动方面,将基础、拓展、探究三类课程通过活动进行有效融合、渗透,既提高活动效益,又不增加师生课业负担,这样的创新,师生乐于参与,效果事半功倍。
二、在创新的背景下,梳理现有的基础
1.师资准备
通过自培、引进、带教的方式准备师资。自培,即根据教师自身特长进行因人设课;根据教师兴趣,在校本培训之后上岗。如油画、戏剧、VB编程。开设油画课的是数学学科教师,话剧教育普及课教师包括语文、音乐、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多门学科教师。引进,指电子键盘课程、法语兴趣课、李秋平篮球俱乐部、游泳等课程直接采取教师引进方式。带教,如创客教育的3D创意打印是教师从未接触的全新技术领域,采用专业人员带教本校教师的方式,待条件成熟,再由本校教师独立上课。
2.学生选择
学生的自主选择,是通过自选与师选相结合的方式。自选是为了尊重学生意愿,师选是为了通过教师的专业判断来辨别学生的基础,使学生的选择更合理。例如拉丁舞社团的选拔,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否则,仅社团活动的点滴时间,既无法让学生在同一基础上训练提高,又难免产生运动伤害。再如汉字听写班,学生也需要具有中华古诗词与经典散文的相应积累,因为每周一节的汉听训练课,无法做到分层培训。所以,除了游泳项目,作为求生技能的普及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之外,其他课程皆采用此法。
3.硬件保障
通过专业场馆、学校设施、社区联动提供硬件保障。除学校资金投入建设之外,专业场馆如源深、浦东两大游泳馆,潍坊社区科普中心、创新屋、科学商店等,在携手共建基础上共享。
4.内涵发展
2015年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六个一”课程框架已经搭建,首批校本课程教案集已经付印完成。2016年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多元发展的课程实践研究”,已经初见成效。
三、在创新的驱动下,循序丰富的课程
学校依循成长性与兼容性、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优胜劣汰,更新调整,已开设21门拓展、探究课。
1.新增课程
合唱社团,以校歌创作与传唱起始,树立全体师生心中的精神图腾;平板电脑进课堂尝试“互联网+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3D创意打印,让学生自行设计、操作、组装完成,在别样的发明创造中增添创新的愉悦感;电子键盘社团,创立电子键盘音乐教室,把爱好键盘音乐的学生组织起来,全人培育,熏陶音乐素养;初级油画班,吸引具有绘画天赋,对绘画感兴趣的学生,铺陈、渲染多彩人生的途径得以丰富;李秋平篮球俱乐部,在游泳、排球、乒乓球之外,学生的体育爱好门类有了多项选择;汉字听写班,在阅读经典作品中理解汉字原义与引申义、现代义,为经典诵读落到实处增加了有效途径。
2.少先队系列活动
学校德育处大队部结合纪念80周年建党95周年,以创新思维开发了新颖、生动、参与性与教育性相得益彰的“培养爱国情,砥砺少年志”体验活动,热火朝天,精彩纷呈。
活动体现了自主性、实践性的特征。学生们在参与实践中锤炼的是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班队荣誉感,提高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雏鹰争章”,不再是被动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主动丰富自我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财富,会使学生受益K身。
少先队活动融入了学校特色课程框架体系。主题队会中的戏剧表演、经典诵读等方式,包括活动设计,处处都体现出学校特色课程的烙印,体现出洋泾东校多门人文课程“体验育化、情感互动”的特征,也为“一项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课程的丰富与创新提供了可借鉴、可拓展的经验。
3.浸润式涵育积淀学校文化
负责任的平凡的每一天的内涵是:学业基础、身心健康、人文积淀三足鼎立;知识储备、自学能力、宽容善良、乐观向上、艺术修养、创新素养并驾齐驱。
对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负起责任,不仅需要树立目标,努力进取,更需要经受磨练,增益砥砺前行的顽强意志,持之以恒方能水滴石穿。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平凡日子中,有家人、有朋友、有同学、有老师,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利,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更有来自学习、生活、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所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也应负责,对成功负责,更该对挫折负责。只有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并努力去完成它,才能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平凡,过得有意义。
系列活动以“铭记历史,进取求索,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呈现内容,为丰富校园文化作了厚实的铺垫,也为学校德育工作作了阶段性小结与完美呈现,更为学校新四年发展规划中德育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成功的基石。德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才能真正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规律把人格的健全、情商的提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效落实。
四、在创新的奋勉下,追求教育的实效
学校特色课程坚持以育人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师生人文和科学素养及实践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年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师生体教结合,屡创佳绩。2016年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考核,学校又荣膺优秀。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学校学生每年在市、区级船模、建模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个人与团体每年都可荣获一等奖。
经典诵读辐射全区。2016年上半年,学校承办了“2016浦东新区汉字听写初中邀请赛”,洋泾东校学生包揽了前三名。
艺术教育精彩纷呈。上海市每年中学生话剧节,学校的参赛个人与剧目都载誉而归;近三年,每年都有W生考进上海戏剧学院附中、上海戏曲学校影视表演专业。学校的特色戏剧课在潍坊学区化办学展示活动中交流,并进行了主题总结和汇报,学区化工作成效显著。
德育渗透形成系列。“培养爱国情,砥砺少年志”区级展示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学校在少年“雏鹰争章”中融进了课程元素。
2016年10月,学校被评为浦东新区首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校”。
五、在创新的旗帜下,展望更新的突破
梁启超有云:“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每年的暑假,对于即将迈入小学一年级大门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来说,都是一种甜蜜的煎熬。从考察学校情况,到准备报名材料,再到分班,父母们经历了一番又一番心理的考验,而孩子们也在面试的经历中获得了成长。这其中的曲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父母才能体会。最终尘埃落定,终于收到了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孩子们也算是正式成为一名小学
生了。
通知书拿到手了,但孩子们的心并没有静下来: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会喜欢我吗?我该如何和同学相处呢?我将在小学学习什么呢?同样的担心,也一直在每一位父母的心里挥之不去。不论父母担心与否,孩子们该遇到的问题一样都不会少:如同学之间相处出现不愉快了;在学校里感到孤单,想家、想妈妈了;结识新朋友了;违反游戏规则了……
如何帮助孩子发现内心朝向美好的愿望,并陪伴孩子们快乐地度过开学第一周呢?这是所有父母都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所有一年级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年级是我绕不开的缘。2003年9月,我第一次教一年级。一进教室,六十多个小不点,一刻不停地叽叽喳喳,我的脑袋胀得像个箩筐那么大!从此,我刻意规避,再也不愿教一年级。2013年8月,我有幸被选派到北京做新教育访问教师。我兴冲冲地奔向北京,迎接我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我心怀忐忑跟着蓝玫老师走进了一年级“红月亮”教室。在这里,我看到了新教育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诗歌与故事的熏陶下,各种习惯的养成那么自然、温润。
2014年6月,童喜喜老师《新教育的一年级》系列丛书在北京举行新书会。我有幸在书还没有上市时就第一时间接触到它。此系列丛书每月一册,每册围绕一个习惯养成的主题,从晨诵诗歌到共读故事、从班级活动到家校共育,都是新教育教室发生的真实案例。这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成果,更是送给一线老师最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指导书。
在新书会上,我和“红月亮”教室的孩子们展示了新教育晨诵和书中的故事片断。我们的展示不仅获得好评,还让我明白了:让我恐惧的一年级的教育生活,可以如书中花儿老师的教育生活一样幸福完整。
我决心,让我这个生活中的花儿老师,变成书中的花儿老师那样,真正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15年8月,结束了两年的学习,回到了诸城,我主动向学校提出教一年级,用行动去实现美好的愿望:让《新教育的一年级》里的故事,成为我的教室里的故事。
暑假里,我们一年级教师团队,细细研读《新教育的一年级》(9月)这册书。书中的故事从新生见面会,到开学典礼,再到开学第一周每天的课程及课程结束仪式,都有完整的介绍,其中还包括每天的课程内容及操作方法。这册书可以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案。
因此,我们以《新教育的一年级》为蓝本,根据学校情况,研发了我们自己的丰富有趣的、以“爱”为主题的开学第一周课程,引领父母和老师一起,大手牵小手,轻松走过开学第一周。
新生见面会,爱上自己的名字
正式开学的前几天,我们也仿照《新教育的一年级》的故事,安排了一次新生见面会,让每个孩子和新老师、新同学见面,并通过自我介绍等互动形式,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1.给每个孩
子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还为
他们设计了一张精美的名片卡。
2.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提醒父母通过和孩子一起填写名片卡,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名字里蕴藏的美好心愿与祝福。
我们提醒父母们,在帮助孩子填写名片卡片时要注意两点:
1.提前给孩子讲一讲他(她)名字的含义,讲清父母、亲人的美好期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就是一粒心愿的种子,并能自己讲清楚名字的美好含义,把家庭的期待变成孩子自己对美好的追求,从而能朝向美好努力。2.鼓励孩子在新生见面会上和新老师、新同学握手。因为握手不仅是一个礼貌动作,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提醒父母们用游戏的方式,在家里陪孩子进行场景模拟练习,表达认识新老师、新同学的愉悦情感;再给孩子创造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学习自然大方地与人握手、认识的交流方式,克服和别人握手时不自然、目光不能坦然面对对方的胆怯。
新生见面会的早晨,孩子们在父母们的陪伴下来到自己的教室,每一间教室都有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班名:红月亮、小青虫、蒲公英、向日葵、小脚丫、萤火虫、小蜜蜂、小星星、小水滴……这些名字里都蕴含着每个班级的班级愿景。
在《快乐的一天》的歌声中,新生见面会的互动活动开始了:
1.每个孩子都先在教室门前的名
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找到自己在班级的归属感。2.老师把一个大大的爱心贴粘到孩子的胸前,上面是老师亲手书写的孩子的名字。3.老师为父母和孩子讲故事
《格丽桑丝美美》,孩子们听得哈哈大笑。4.每个孩子拿出自己的名片,向同学、老师介绍自己,把自己名字里的美好祝福与自己的愿望说给大家听。5.共读诗歌《今天不一样》,把自己的名字加到诗中去,骄傲而自豪地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师生、生生互动中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在新环境中增强自信。
回到家,父母们也做了一张自己的名片,把自己的愿望说给孩子听,然后和孩子一起向着一个美好的方向,共同努力,共同
前行。
开学第一周的“爱”课程,从爱自己的名字开始了。
开学典礼,爱上新新的伙伴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也举行了特别的开学典礼。
我们的开学典礼,有几个庄重的仪式:
1.“班牌交接”仪式。二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把新的班牌交接到一年级小伙伴的手中。一个小小的班牌,传承的是成长的力量和希望。
2.“朱砂启智”仪式。老师为每个孩子在额头点朱砂开启智慧,寓意孩子从此进入智慧之门,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
3.“击鼓明志”仪式。一年级的孩子们敲响大鼓,相约一起做感恩、懂礼、爱读书的好孩子。
最后,校长邀请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孩子们见面。全体教职员工是指所有课任老师、门卫师傅、食堂师傅、保洁师傅,而且大家会在孩子们面前宣誓:每个人都将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好伙伴。这样的仪式向孩子们传达一种信念:“学校是一处汇聚美好的地方,学校里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努力让自己也成为一种美好。”
当然“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不仅是指学校的教职员工,更是指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父母。在开学典礼后的班级见面会上,我和父母、孩子共读《小魔怪要上学》的故事,孩子们看到小魔怪通过上学和读书,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也都要向小魔怪学习,上学、爱阅读的好孩子。
在班级宣誓仪式上,我们共同许下美好的班级愿景:家校携手共同创造一间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出一段生命的传奇。“大月亮”(父母)承诺:我是大月亮,我在“红月亮”教室有56位可爱的宝贝儿,每一位“小月亮”都是我的孩子。“小月亮”(孩子)承诺:我是小月亮,我会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发光,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老师承诺:我是花儿老师,我会坚守这间教室,让每一个孩子都开出自己的一朵花儿来。
父母在家里也举行了一次家庭式的开学典礼,父母向孩子承诺: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一定先做到;让孩子文雅,我首先做到不大吼大叫;让孩子热爱读书,我首先捧起书;让孩子不玩游戏,我首先关上电脑、放下手机。
“爱”的小船,已经慢慢启航。
开学第一天,爱上亲亲的老师
作为老师,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孩子还没有建立与我们的信任,就要在接下来的共同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与爱戴。
开学第一天,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性格内向的林林是哭着来上学的,他不想离开妈妈。我送给孩子们的故事是《一口袋的吻》,故事里的妈妈往手上印了十几个吻,放进了孩子的口袋里,说:“当你害怕的时候,就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吻,然后想象着妈妈就在你身边。”因为有了这些吻的陪伴,孩子不再孤单了,在学校和大家玩游戏,吃午饭,还交上了一个好朋友。
故事讲完后,我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老师的吻》送给了当天过生日的孩子(如果当天没有孩子过生日,也可以为假期中过生日的孩子送出这个故事),并把老师甜蜜的吻送给这个孩子,同时告诉大家,每个孩子的口袋里都有妈妈偷偷放进去的吻,如果谁的“妈妈吻”用完了,可以找老师要“老师吻”。孩子们呼啦一下围过来,都争着要“老师吻”,于是我乐滋滋地把一个个甜蜜的吻印在了孩子们额头和小脸蛋上,有的孩子还给我回了一个甜蜜的“小月亮吻”。
这一天,林林不知找我要了多少个“老师吻”,每个课间,他都跟在我的屁股后面,过一会儿就告诉我:“老师,我的吻用完了。”于是我就再给他几个“老师吻”。就这样,林林在“妈妈吻”和“老师吻”的陪伴下,一直没有再哭泣。
亲亲的“老师吻”就这样悄悄地替代了“妈妈吻”,我也成为孩子们喜欢与信任的亲亲的老师。
我把每天共读的故事在班级QQ群里,晚上父母和孩子不仅重温白天共读的故事,父母还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悄悄话告诉老师,在和老师的交流中,爱上自己的老师。
“爱”的小船,已经驶出家的港湾。
开学第二天,爱上有趣的故事
读过《新教育的一年级》的父母,都能发现一个秘密:无论孩子们遇到什么问题,花儿老师都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发现自我,并能够通过角色自居,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我们的开学典礼上,孩子们得到的开学礼物是学校赠送的精美绘本;教室童书角,用父母们成立的“红月亮童书基金”买来的300多本绘本,整整齐齐地排着队,等着孩子们来阅读;每天早上一进教室,迎接孩子们的是欢快的晨诵主题曲和好玩的儿歌、童谣;每天中午,我会早早来到教室,把一本本精美的绘本摆放在孩子们的桌子上,他(她)们一进教室就可以开始阅读;每天,我都会和孩子们共读一个绘本故事……
开学第二天,我们共读的是《好饿的毛毛虫》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把故事中毛毛虫的名字换成了孩子们的名字,把毛毛虫努力吃树叶不断成长,转换为孩子们不断“吃”书慢慢成长。这种转换就把故事与孩子们的生活进行了编织,孩子们在潜意识中就不自觉地进行了角色自居,仿佛自己就成了那只好饿的、每天不断吞食的“毛毛虫”。
孩子们是生活在童话里的,他们会在故事中寻找到能让心灵强大起来的力量。我们通过每天的共读与自由阅读,把阅读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田,期待这粒种子会一天天萌芽、长大。
在家庭中,父母也跟随学校的步伐,把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1.建立家庭书柜,并参考《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和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为孩子们不断充实家庭小书柜。2.每个家庭了配备一套《新教育的一年级》做为家校共读书。3.成立“快乐家庭剧场”,每天晚上父母和孩子一起共读故事,分角色表演故事。开始是妈妈、爸爸来了,后来爷爷、奶奶也加入了,再后来姐姐、小姨、连一岁多的小弟弟也参与其中,阅读成为了全家总动员的快乐行动。“快乐家庭剧场”的演出,不仅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把一家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找到了开启幸福生活的共同密码。
开学第三天,爱上有序的游戏
“红月亮”教室里有一个活泼调皮的男孩宇宇,他喜欢玩的游戏是张开双臂、一边跑一边拍打同学,被拍痛的同学提出抗议,他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喜欢玩这样的游戏!”
今天,我送给孩子们的故事是《乱挠痒痒的章鱼》。故事讲完了,我请孩子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只乱挠痒痒的小章鱼?怎样做才能和小伙伴一起愉快地游戏?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从章鱼的身上发现自我,并接纳自我,从而以角色自居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疗治。
在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体育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练习队列与跳绳。站队时,孩子们一边诵读儿歌“雁雁排成队,后头跟个小妹妹。雁哥哥,慢点飞,雁妹妹,快点追,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一边呼朋引伴地站好了队。学跳绳也能编成一个好玩的故事:“一群小青蛙,呱呱呱呱呱,一步跳到“荷叶”上,蹦蹦蹦,看谁蹦得次数多?”孩子们有序排队,跳到老师早就画好的“荷叶”上,蹦啊蹦,像做游戏一样练习跳绳。
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宇宇也和大家一样有序站队、游戏,不再做那只“乱挠痒痒的小章鱼”了。
我单独跟宇宇的父母交流:宇宇是个精力特别旺盛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多陪他做户外运动。父母听取了我的建议,宇宇的过剩精力在运动中得到释放,他状态越来越好,在规则中得到了充分的自由。
开学第四天,爱上亲爱的朋友
通过几天的交往,孩子们开始结交好朋友,当然,有的孩子也因为橡皮、铅笔等原因和同学闹了一些小矛盾。
针对这些状况,今天我选了《我有友情要出租》这个故事和孩子们进行共读。故事结束,我请孩子们把自己的绘本拿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绘本漂流出去。
这些绘本都是前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帮孩子们准备好的,绘本漂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并能够在分享中体验到给予的快乐。孩子们有的用自己喜欢的绘本换其他同学的绘本,以书换书,分享快乐;有的孩子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玩具换书、用自己制作的精美作品换书,不仅传递快乐,还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交流能力、提高了自信;有的孩子把自己的绘本赠送给好朋友,还准备了一张友情卡,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祝福语,与书一起赠送给好朋友,真正做到了以书交友。
活动结束,全班同学不仅收获了100多本精美的绘本,还在分享中收获了纯真的友谊。
开学第五天,爱上美丽的学校
周五,我们召开了第一次新生父母家校沟通会。
首先,我们展示了学校精彩的课程、丰富的各学科活动和孩子们快乐学习的照片,父母们感受到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的魅力――它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把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
然后,老师、孩子、父母共读了绘本故事《小阿力的大学校》。这个故事帮助孩子了解新学校的生活,使孩子愉快地接纳了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学校;它帮助老师学会如何把安全感带给孩子,赢得孩子的信任;它帮助父母理解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给孩子们准备好书包、学习用品、新衣服,只是满足了孩子们浅层次的物质需求,而内心的恐惧依靠父母的安慰来抚平,这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一个小小的故事,带给孩子、父母、老师不同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读的过程就是孩子、父母、老师共同成长的过程。
最后,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参观校园全貌。校园植物角有生机勃勃的庄稼和蔬菜,动物角有可爱的山鸡、兔子、小羊,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校园的动人之处:和蔼的老师、亲爱的伙伴、欢快的歌曲、优美的诗歌、有趣的故事、美丽的校园……孩子们在开学的第一周就爱上了小学一年级的生活。
这个周末的作业有两个:1.到爸爸妈妈工作的单位,把新学校有趣的故事讲给叔叔阿姨听。2.把开学第一周的有趣生活用写绘(孩子画画,父母记录孩子口头讲述的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
开学第一周,就在有趣的故事与丰富的活动中愉快地度过,这是一年级生活的良好开启。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爱上了一年级的新生活;父母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自身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老师们在研发、实施新教育每月一事课程中,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面对父母和孩子,变得更加从容而自信。